《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唐雎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教学反思: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习另一个《战国策》里的人物——唐雎。板书课题:唐雎不辱使命
二,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三,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根据注释掌握文章大意。
四,学生齐读,教师纠正不正确读音。
五,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断句。
六,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可以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七,学习第一部分。
1,师讲解“使”“谓”“欲”“以”“易”“虽然”“于”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梳理整段意思,并知道唐雎出使秦国的理由是安陵君不愿与秦易地,派他去周旋。
2,安陵君为什么不愿易地却又说:“以大易小,甚善”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部分。
1,分角色读秦王和唐雎的对话。
2,弄懂对话的意思。分别了解“且”“以”“以”“错”“逆”“与”等词的意思。
3,从秦王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战国策》
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
是一部国
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
下至秦灭六国为止,
约二百三四十
年时间,
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
多加渲染夸张,
写得有声有色;
语言生动流畅;
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
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
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
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富有文学色彩。
文章来源://m.jab88.com/j/1030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