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之《揠苗助长》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寓言《揠苗助长》是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这则寓言执教者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录相,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再通过游戏勇敢者闯关,由小老师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跟着执教者设计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内容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像《揠苗助长》的事情吗?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小组表演课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揠苗助长》教学设计方案
执教者:杨芳芳
一.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
3.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阅读寓言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题,以旧引新。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什么是寓言呢?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寓言?这节课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13课寓言二则的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2.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揠苗助长》的录相(进入网站)
过渡: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点击课文自学。
自学要求:①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②理解文中的词语,可以同桌互相讨论。
1.游戏:勇敢者闯关,小老师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2.完成课堂练习。填空:古时候有个人,巴望
做法
结果
3.指导朗读
①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②指名朗读,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③指名读全文,评议,全班齐读全文。
三、讨论:读了这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进入校园网)
四、理解寓意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亡羊补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3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承受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况。)
zéjīn
寓言则喘气白费一大截筋疲力尽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希望、盼望的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可以更体现那个人很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明确: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明确: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们长。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确:因为他巴望禾苗快长,所以就想办法帮它长。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明确:应读出焦急、焦急的语气,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点”也没长、“焦急”、“转来转去”都应该读得重一些。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7)指名朗读,大家评述。
2.默读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明确:往高里拔。
“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说明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想出来的,一旦想出来办法,马上就举动起来。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明确: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明确:他地里的禾苗很多,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他干得很认真,从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阳落山,所以才筋疲力尽。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明确:他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从他回家说的话知道他对自己的办法很满意。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明确:白白浪费;说明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很值得。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认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6)总结:二、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用拔高禾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7)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明确:他这样做的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讨论:(1)禾苗为什么会枯死?(2)他错在哪里?(3)他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离开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养分了,必定会枯死;他错就错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办事,结果事与愿违;要让禾苗长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锄草、灭虫等办法。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
3.预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喘、筋疲力尽、枯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三)整体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就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分段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明确: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词语。
②看图理解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去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读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确: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还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养羊人的想法说一说。
(4)同桌讨论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读起来应各用什么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他们的想法。
(6)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练习,指名再读。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样。结果怎么样呢?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课文中用了两个“又”分别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4.第五自然段。
(1)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了?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勾出有关句子。
(3)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4)理解“后侮”“从此”的意思,并用“从此”练习说话。
(五)提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训?
2.听录音机讲故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亡羊补牢是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4.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样解决的?
5.讨论:养羊的人应该怎样做更好?
(六)指导书写生宇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右边是“丿”
(七)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教案点评:
教师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了解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学作品。通过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寓意后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受到启发。通过让学生说说成语用在什么地方和表情复述加深对寓言的理解。课后注重语言积聚。
探究活动
同学们可分角色,戴上头饰演一演这两则寓言故事,还可从其它的寓言故事中选几个能看懂的、能明白其中道理的寓言故事编成课本剧,就像《群鸟学艺》、《寒号鸟》等剧那样生动、有趣,让人爱看,让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语文下14小马过河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
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能边读边想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6雷雨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①地压下来。[句导读:“满天”“黑沉沉”说明天很阴,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使人透不过气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句导读:“叶子一动不动”说明没有风,沉闷的天气下“蝉一声也不叫”。]
段导读:本段写天气阴沉。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②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句导读:“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说明风大。“垂”字用得准确,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蛛丝从网上逃走的,所以说“垂下来”。]
段导读:本段写刮起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段导读:本段写出了雷雨前的闪电和雷声。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句导读:“哗,哗……”的雨声表现了雨下得大。]
段导读:本段写下起了大雨。
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段导读:本段具体写雨下得很大。
渐渐③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④的空气迎面扑来。
段导读:本段写大雨过后天气的变化。天亮了,空气由沉闷变得清新,令人感觉很舒适。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⑤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句导读:写出了雷雨后的景色变化。“满”说明刚才的雨下得大。“青蛙也叫起来”说明雨过天晴了。“坐”字用得好,能使人感觉到蜘蛛的悠闲和愉快。]
段导读:这段话写雷雨后的景象。
字词导读
①黑沉沉:形容很黑暗(多指天色)。
②
③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④清新:清爽新鲜。
⑤彩虹:天空中的小水珠经日光照射发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带。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天气符号)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我们经常会看天气预报,那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呢?找出表示“雷雨”的符号。
2.你们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雷雨的课文。出示题目、齐读。(板书:雷雨)
二初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读完后和同桌讨论:课文写了雷雨哪些时候的景象;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别是哪些自然段。(教师参与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学生利用生字卡片,大声朗读,自由读,小组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了,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大家跟他打个招呼吧!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课件,动画效果给出读音展示。指名读,齐读。
2.记字形。
生字读准了,生字的样子记住了吗?谁有好办法把它们记住?
压:一间工厂把泥土压碎了。
乌:小鸟没有眼睛变黑了。
垂:睡觉的睡减去目。
四精读课文
雷雨前。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雷雨前会有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老师进行引导,如雷公公打起了乌云宝宝的屁股,乌云宝宝吓得跑起来了。
2.指名说说。
3.老师这里有一副画,看看画上面都有些什么呢?它们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图。(出示乌云、蜘蛛、蝉等图片)
4.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雷雨前什么样的景象?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来体会云层很厚很低。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教师指导:强调没有一丝风,天气很闷热。
(2)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吹乱摆垂逃)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画面。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教师指导:“垂”用得好。从中可以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急急地溜走。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两个“越来越”写出了闪电、雷声在不断加剧。我们还可以说“越来越()”
5.打雷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渗透安全知识)
(1)打雷时,在室内要关好门窗。
(2)打雷时,如果在户外,要远离大树。
(3)打雷时,不要接打手机。
五作业布置
1.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课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今天学习的前三个自然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2.预习下节课内容。
1.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天气符号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利用图片,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受雷雨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由读、范读、录音读、男女生赛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1.朗读课文,对比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积累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到来之前的景色,同学们再朗读一遍(读1~3自然段)。
很好。今天我们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板书:雷雨雷雨中雷雨后)
二品析课文
1.雷雨中。(出示4~6自然段原文)。
(1)默读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时的情景。
(2)课件展示雷雨时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雷雨时有什么现象。
(3)找出这些自然段中描写雷雨变化的句子。
(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渐渐变小)
(4)品读句子。
①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从“哗,哗,哗”你体会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这句话说明雨下得怎么样?(说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为什么要用两个渐渐地?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两个渐渐地,体现出了雷声和雨声在一点一点变小,说明了雷雨变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变化。)
2.雷雨后。(出示7、8自然段课文)
(1)结合课件回答: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彩虹、蜘蛛、青蛙等)请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
(2)品读句子。
①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仔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挂”这个字来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网上。
从“坐”字体会蜘蛛在雷雨后悠闲的心情。
(3)雨停后,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就在这幅画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大自然中还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让我们打开书,带着充沛的感情,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1.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本教材中安排了一幅插图,教师可以补充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雷雨等特写的图片及动画,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说话训练。“雷雨后的——”这里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获益,让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懂得平时要如何去观察,去发现。
3.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时,教师可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在此基础上体会词语,读懂句子。
16.雷雨
雷雨前(1~3)闷热大风电闪雷鸣
雷雨中(4~6)恐惧越来越大变小
雷雨后(7、8)清新愉快充满生机
1.看拼音,写汉字。
léiyǔ(雷雨)wūhēi(乌黑)dǎyā(打压)yíhù(一户)
2.辨字组词。
阵(一阵)彩(彩色)压(压力)桃(桃花)
3.我来说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池水越来越(满)空气越来越(清)
青蛙越来越(多)树木越来越(绿)
4.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
一(阵)大风一(只)蜘蛛一(道)闪电
一(场)大雨一(条)彩虹一(只)青蛙
1.雷雨
雷雨,又称雷阵雨,是夏季常常出现的伴有雷电的降雨现象。它在积雨云中形成,强烈时可出现暴雨。按其成因,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对流旺盛所致的热雷雨,常见于夏季午后,范围小而降雨时间短;另一种是冷暖空气剧烈冲突,促使暖湿空气上升而致的降雨雷雨,其范围大,降雨时间也较长。
2.居家防雷知识
(1)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拔掉家用电器的电源以及电话线、电视闭路线等可能将雷电引入的金属导线。
(2)在室内也要远离进户的金属水管以及跟屋顶相连的下水管,铁丝不要拉到窗户、门口。电脑、彩电、音响、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要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最好不使用这些设备。
(3)雷雨季节要注意收听、收看或上网查看天气预报,有雷雨天气时尽量不要外出,并提前做好应急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因雷击造成的损失。
3.教学精彩片段
课前交流,谈谈自己对雷雨的印象。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的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
生: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生:闪电,打雷。
师:哦,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
生:还有大风。
师:这种大风是怎么吹的?
生形容或表演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生:雷雨前蜻蜓、小燕子飞得很低。
生:小鱼儿游出了水面,呼吸空气。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青蛙卖泥塘》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青蛙卖泥塘》教案反思作业题
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4.让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重点
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课时 两课时。
21 青蛙卖泥塘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几个钱搬到城里住。[句导读:写青蛙卖掉泥塘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青蛙想到城里去住,所以要把泥塘卖掉。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边竖起“卖泥塘”的牌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①起来。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②。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句导读:这是对青蛙进行的语言描写:第一句话写的是泥塘的用途,第二句话写的是对青蛙的建议。]
段导读:写老牛给青蛙提了一点建议。
?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段导读:写老牛不想买泥塘。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句导读:写青蛙决定接受老牛的建议。]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③, 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上小草。
?青蛙又站在牌子下面,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句导读:这句话含有转折的意思。前半句是对泥塘的评价,后半句是给青蛙的建议。]
? 野鸭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段导读:写野鸭对泥塘评价了一下并留下了建议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④, 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用它们把水引到泥塘里来。[句导读:通过“跑、找、砍、破开、接起来、引到”这几个动词写出了青蛙在努力的改变着泥塘的现状。]
段导读:写青蛙接受野鸭的建议动手引来了水。
?等泥塘里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可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段导读:写青蛙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⑤盖所房子; 小狐狸说……[句导读:省略号表示小动物们给青蛙提了好多的建议。]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段导读:写青蛙根据小动物们的建议把泥塘建设得非常漂亮。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接受小动物们提出的建议不断改善泥塘环境。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 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⑥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⑦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⑧通道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段导读:写青蛙在吆喝着卖泥塘的时候突然自己愣住了。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泥塘环境变美了,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1.认识“牌、吆、坑”等15个生字,会写“蛙、卖、搬”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一 谜语导入
1.谜语:大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啃瓜,专吃害虫为农家。
2.这个谜语的谜底大家都猜到了吧,对了,就是青蛙!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和青蛙有关的故事,名字叫《青蛙卖泥塘》(板书),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青蛙卖泥塘成功了吗?
二 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交流识记方法。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指导:
蛙=虫+圭 卖=十+买 搬=扌+般 倒=亻+到 籽=米+子 泉=白+水 破=石+皮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再读课文,这次要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6.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如:
(1)声音要响亮;
(2)不读错字;
(3)不添字掉字。
7.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如认真听,不说话。
8.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连贯。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质疑。
3.默读课文,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青蛙觉得这里不怎么样,他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
5.小结:那有没有人来买青蛙的泥塘呢?他的泥塘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 学写生字
课件展示本课会写字,注意放在田字格中。
蛙 卖 搬 倒 籽 泉 破 应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重点指导难写字。
蛙、搬、倒、籽、破: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卖”:注意“十”下面是横勾,不是“冖”。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写得哪一个字最好?好在哪里?
五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听写本课学习的生字。
创设情景,游戏激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授课时可以用小青蛙的谜语将孩子们带入,然后在黑板上通过图片、简笔画逐步丰满不断变化的泥塘。识字教学时,由于考虑到识字很枯燥,可以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为分好组的字娃娃起名的方法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一 检查字词,复习旧知
1.认读生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2.轮读新词,练习说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就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那青蛙是怎样卖的?卖出去了吗?今天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 学习课文3~10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3~10自然段,想一想,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谁来看了青蛙的泥塘?他们买了没有?泥塘为什么没有卖出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句子:“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
朗读指导:声音要大,体现出青蛙热情吆喝的状态。
(2)老牛来看过,但是没有买。因为老牛希望周围有些草。
(3)野鸭来看过,但也没有买,他觉得池塘里的水太少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老牛、野鸭的不满意读出来。
“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听了老牛和野鸭的建议,青蛙是怎么做的?
(听取了老牛的建议,采集草籽,在池塘周围种上了草;听取了野鸭的建议,找到山泉水,引到泥塘里。)
5.又有哪些小动物来泥塘,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小鸟说缺点儿树,蝴蝶说缺点儿花,小兔说缺条路,小猴说该盖所房子……)
6.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栽树 → 栽了树 种花 → 种了花 修路 → 修了路 盖房子 → 盖了房子
三 学习课文第11、12自然段
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
1.指名读青蛙站在牌子下吆喝的话:“卖泥塘喽,卖泥塘!”
体会:吆喝声更大了。
2.青蛙的吆喝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个泥塘吸引人的地方呢!自己读第11自然段,仔细读读青蛙说的话。(学生自读)
3.指名读青蛙的话,交流:你最想把泥塘的哪一点介绍给大家?读相关语句。
(重点理解中间两句)
预设1:
“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引导想像蝴蝶飞舞,小鸟歌唱的热闹情景。读出热闹的场景。
预设2:
“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理解“尽情”的意思,体会尽情游泳、晒太阳的快乐,以及交通的便利。
4.小青蛙们,快把这泥塘的好大声地吆喝出来吧。(自由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小青蛙自豪吆喝的感觉,体会这里是“多好的地方!”
5.学习“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一句,了解青蛙愣住的原因,读出青蛙不想卖泥塘的想法。
6.知道青蛙卖泥塘的最终结果: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青蛙通过劳动,让烂泥塘变成了好地方。开始是想卖泥塘的,现在却不卖了。
2.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积累一些关于勤劳的名言警句。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青蛙吆喝“卖泥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大声吆喝。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了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下列流程来教学:先读词复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理清内容→重点学文,感受变化→学写生字,交流评议。
21 青蛙卖泥塘
1.看拼音,写词语。
qi?ng wa?(青蛙) ma?i ma?i(买卖) ba?n zo?u(搬走) qua?n shui?(泉水)
2.选词填空。
采集 搜集
(1)它到处(采集)草籽。
(2)他到处(搜集)证据,证明自己没有犯罪。
3.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
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有厉害的功夫就好了。
(2)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眺望远处,可以俯视山下。
4.一只蜗牛爬过来,他看了看泥塘说:“这儿绿草如茵,真美!不过,要是有一条路通到这里,那就更好了。”
1.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它讲述了一只青蛙在卖泥塘过程中,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改造泥塘,最后使泥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故事。整篇课文有12个自然段,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老牛、野鸭说话时的神态和表情,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出来。
生1:我觉得老牛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老牛虽然喜欢在泥塘里打滚,但是却觉得周围环境不好,所以感到惋惜。
生2:我觉得野鸭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野鸭觉得泥塘里的水太少了,所以感到惋惜。
生3 :老牛和野鸭都是一样的心情,不过读它们的句子的时候,还是有变化的,读老牛的话的时候,语气要粗而低沉,读野鸭的话的时候,语气要尖而活泼。
师: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时的表情、神态都很到位。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把握住这些的。
生4:我觉得要想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就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并且理解关键词。
生5:我觉得光能把握关键词可不全面,还应该揣摩人物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6:把他们说的结合起来就行了。把握人物的时候,要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利用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朗读时,再通过重读、语速的快慢等体现出来。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很到位。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运用进去,让朗读充满感情,充满魅力。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0蜘蛛开店教案反思作业题
教学
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蜘蛛的改变。
4.明白做事要迎难而上,有始有终的道理。
重点
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
3.在了解蜘蛛的变化的基础上,明白做事要迎难而上,有始有终的道理。
教学
课时两课时。
20蜘蛛开店(diàn)
作者:鲁冰
有一只蜘蛛,每天蹲(dūn)在网上等着小飞虫落在上面,好寂(jì)寞(mò)①,好无聊②啊。[句导读:“寂寞、无聊”两个词写出了蜘蛛此时的状态。]
段导读:写蜘蛛寂寞无聊的蹲在网上等着小虫子。
蜘蛛决定③开一家商店。卖(mài)什么呢?就卖口罩(zhào)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jiǎn)单④。
段导读:写蜘蛛决定开一家口罩编织店。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口罩编织店。
于是,蜘蛛在一间小木屋外面挂了一个招牌(pái)⑤,上面写着:“口罩编(biān)织店,每位顾(ɡù)客⑥只需一元钱。”
段导读:写蜘蛛的口罩编织店挂牌开业了。
顾客来了,是一只河马。河马嘴巴那么长,口罩好难织啊,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fū),终于⑦织完了。[句导读:“一整天、终于”两个词写出了口罩的难织程度。]
段导读:写蜘蛛用了一整天给河马织了一个口罩。
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句导读:心理描写。写蜘蛛决定不织口罩织围巾。]
段导读:写蜘蛛决定卖围巾。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换(huàn)了,上面写着:“围巾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
段导读:写蜘蛛的围巾店开业。
顾客来了,只见身子不见头。蜘蛛想上一看,原来是一只长颈(jǐnɡ)鹿,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脑袋从树叶间露出来,正对着蜘蛛笑呢。[句导读:这是对长颈鹿进行的外形描写。“他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极言长颈鹿的脖子之长。]
段导读:写长颈鹿让蜘蛛织一条围巾。
蜘蛛织啊织,足足忙了一个星期,才织完那条长长的围巾。
段导读:写蜘蛛用一个星期给长颈鹿织了一条围巾。
蜘蛛累得趴(pā)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wà)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句导读:蜘蛛因为织围巾累得趴在地上,所以决定卖简单的袜子。]
段导读:写蜘蛛决定卖袜子。
第二天,蜘蛛的招牌又换了,上面写着:“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一元钱。”
段导读:写蜘蛛的袜子店挂牌开业了。
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cōnɡ)忙⑧跑回网上。原来那位顾客竟是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wú)蚣(ɡōnɡ)。
段导读:写蜘蛛吓跑了。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蜘蛛开店的过程。
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谜语导入
“一物生来强,每天织网忙。织完静静坐,专等蚊虫撞。”同学们,你们猜到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这是哪种昆虫?对了,这就是会织网的蜘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只会织东西的蜘蛛开店卖东西的故事,它想开一个什么样的店?蜘蛛最后开成店了吗?带着这几个问题我们来读课文(板书题目《蜘蛛开店》)
二自主识字
1.让学生按以下要求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多读几遍。
(2)了解蜘蛛开店的起因,经过。
2.检查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课文里的生字词同学们都记住了吗?那让老师来考考大家吧!
(1)本课新词。
寂寞无聊简单编织终于工夫围巾招牌顾客匆忙蜈蚣
师: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读不准的字请教一下同桌。(学生自由读)都读完了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即时纠正发音)恩,看来同学们读得都挺不错,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全班齐读)
(2)出示会认字、会写字。
会认字:蹲寂寞罩编顾夫换颈露趴袜匆蜈蚣
会写字:店决定商织终完围期
这些生字,大家还认识吗?自己读读看。(学生自由读)谁自告奋勇起来读一下?老师指哪个字你就读哪个好吗?(指名读)同学们说他们读得好不好啊?我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这么棒,咱们来开火车吧?(开火车读)
(3)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真聪明,记得这么好!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呢?(学生回答)
偏旁识生字:寂=宀+叔寞=宀+莫编=纟+扁织=纟+只终=纟+冬蜈=虫+吴蚣=虫+公
联系实际识字:店—饭店、商店;颈—脖子;蹲—体育课上我们做蹲起
形近字:罩—卓完—宝顾—顽
同偏旁:编—织—终蹲—趴蜈—蚣
形声字:期蜈蚣寞
后鼻音:匆蚣
教师重点指导:决定商织终完围期
3.指导写字。
(1)学生自读生字,观察,谈发现。
(2)教师示范,重点指导。
店:第一笔要短,第二笔要长,第三笔要长,能把“占”包住。这样写字才好看。
终:咸的反义词是始,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纟”,一共8画,第五笔是横撇。
宀:第一笔点要短,第二笔点要短,第三笔要长。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1)分小组讨论。
(2)组长汇报。
蜘蛛开店的起因:蜘蛛寂寞无聊。
蜘蛛开店的经过:卖口罩给河马——换成卖围巾给长颈鹿——换成卖袜子给蜈蚣
三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并预习课文,了解蜘蛛为什么会不断更换自己卖的东西。
1.用谜语导入,提高兴趣。教学时,教师可用谜语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在生字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字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读。可以采用自读、齐读、指名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课文内容。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蜘蛛善于纺织,它织的网非常精致,所以,蜘蛛决定开一个店来卖东西,它会卖什么?结果又怎样?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朗读体会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2.关于生字的回顾。(举例说明)
“织”:纟+只,和丝线、纺织品有关。
“终”丝线,意思是将丝线扎紧。
总结:和丝线有关的字大多使用“纟”,知道这些有利于我们理解字的意思。
3.根据生字朗读课文。
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1)晚上,蜘蛛想:还是卖围巾吧,因为围巾织起来很简单。
(2)蜘蛛累得趴倒在地上,心里想:还是卖袜子吧,因为袜子织起来很简单。
(3)可是,蜘蛛看到顾客后,却吓得匆忙跑回网上。
朗读指导:朗读这三句话时,我们要抓住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蜘蛛害怕麻烦,不愿意多付出。但是,各句又有各句的特点。
第(1)句,蜘蛛卖围巾的想法不是那么太强烈,因此读起来应该用较为平淡一点的语气。
读第(2)句时,抓住“累”的特点,读的时候,要突出这个字。
读第(3)句时,抓住“匆忙”的特点,读出蜘蛛慌张的特点。
三课文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蜘蛛为什么要开店?
2.指名回答。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好寂寞、好无聊”这两个词语,来表现出蜘蛛的寂寞和无聊。
3.再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表格)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开店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
遇到河马长颈鹿蜈蚣
结果用了一整天用了一个星期匆忙跑回网上
4.边读边想:蜘蛛为什么没有开成店,请你评价一下它。
5.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指名读。
四拓展延伸
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蜘蛛看到四十二只脚的蜈蚣,心里会怎样想,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试着编一编吧!
1.引入法。蜘蛛的三次改变是课文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对这三次改变的引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重点,更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感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重点句子和词语是那些能体现课文内容,人物情感的句子、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他们理解蜘蛛的心理变化,把握蜘蛛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
20蜘蛛开店
蜘蛛开店没有坚持精神
1.看拼音,写汉字。
shāngdiàn(商店)biānzhī(编织)wángōng(完工)juédìng(决定)
2.比一比,再组词。
店(商店)围(围巾)决(决定)
3.写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
无聊——(充实)简单——(复杂)
长——(短)卖——(买)
4.在不是比喻句的后面打“√”。
(1)长颈鹿的脖子和大树一样高。(√)
(2)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一样。()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蜘蛛因为觉得寂寞、无聊,于是决定开店。它先卖口罩,结果看到河马的嘴巴那样长,织起来好难,于是决定卖围巾,看到长颈鹿后,它又改变主意,改成卖袜子,结果碰到了多足的蜈蚣,把蜘蛛吓坏了,赶紧跑回了家。
6.你觉得蜘蛛开店还会卖什么?它可以卖给谁?
示例:我觉得蜘蛛开店还可以卖帽子,它可以卖给小松鼠。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蜘蛛因为寂寞、无聊而想到开店的法子,本来纺织是它的特长,它开纺织店能发挥长处,但是它却害怕困难而选择了逃避,因此,它开了三次店,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先介绍蜘蛛开店的原因,然后介绍它三次开店的过程。前两次,蜘蛛虽然害怕麻烦却完成了纺织,但是第三次的时候,它直接溜走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蜘蛛害怕困难,没有坚持精神的性格特点。
2.教学精彩片段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一下蜘蛛看到四十二只脚的蜈蚣,心里会怎样想。
生1:蜘蛛一看蜈蚣,心里想:哇,蜈蚣这么多的脚,我得给它织多少袜子呀!真是太辛苦了,我还是别干了。
生2:蜘蛛看到蜈蚣,心里想:蜈蚣这么多脚,我得给它织很多袜子呀,不行,我不能这么干,我还是赶紧溜吧。
生3:蜘蛛看到蜈蚣,心里想:给蜈蚣织这么多袜子,我得多亏呀,这事不能干,赶紧走吧。
师:如果你是蜘蛛,你也开店,看到蜈蚣来了,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生4:哇,我的客人是蜈蚣,它的脚那么多,这次,我肯定要卖出很多袜子,哎呀,我可赚了。我得赶紧把这个大客户留住,不能让它走了。
生5:蜈蚣可是一个大客户,我对它服务态度好了,它以后肯定还回来的,并且,它还能介绍它的朋友们来,这样,我的生意一定会非常火。
生6:蜈蚣是我的客户,客户就是上帝,我一定把最好的袜子给它,让它记住我们这里。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全面周到,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光顾你们的“店”,你们的生意一定会非常红火。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下8彩色的梦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
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仿照诗歌的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试着写话。
重点
难点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
课时两课时。
8.彩色的梦
作者:高洪波
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句导读:开门见山,点明题目。]
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
他们躺在铅笔盒(hé)里聊(liáo)天①,
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
段导读:写彩色铅笔躺在铅笔盒里休息,打开铅笔盒就在白纸上工作。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pínɡ)②,绿了;
大朵的野花,红了;
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得——透——明!
段导读:写我们走过的地方大自然变得五彩缤纷。
在葱郁(yù)③的森林④里,
雪松们拉(lā)着手,
请小鸟留下歌声⑤。
小屋的烟囱(cōnɡ)上,
结一个苹果般(bān)的太阳,
又大——又红!
段导读:写我们在森林里留下的杰作。
我的彩色的铅笔,
是大森林的精(jīnɡ)灵。
我的彩色梦境⑥,
有水果香,有季节风,
还有紫葡萄的叮(dīnɡ)咛(nínɡ)⑦,
在溪水里流动……
段导读:写我们彩色的梦境包含哪些内容。
1.会读“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蓝”等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走进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彩色铅笔,如果要你画出自己的梦想,你准备画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
汇报交流。
生:我要画一所大房子,给没房子的人住。
生:我要画出一双未来的鞋子,它可以带着我走遍天涯海角,而且速度跟汽车一样快。
……
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诵读。
朗读指导:朗读本诗,你可以先想象一下,一个小姑娘正在那里用彩色铅笔画着自己向往的东西,她的心里是多么高兴,充满了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憧憬。朗读时,请用活泼欢快的语气,充满对未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边听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
(1)小老师领读生字。
(2)小组开火车读。
(3)认读生字词语。
cǎisèdīnɡnínɡpínɡɡuǒsēnlínlántiānmènɡxiǎnɡjīnɡlínɡcǎopínɡ
彩色叮咛苹果森林蓝天梦想精灵草坪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水彩颜色把词语在文中涂出。在句子中检查认字。
①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
②在葱郁的森林里。
③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④还有紫葡萄的叮咛。
(5)指名分节读诗歌,正音。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
彩:第一笔撇不要写得太陡或者太长。
蓝:第六笔和第七笔是撇、横,最后一横稍长点,能够托起整个字。
灵:下面的“火”字一撇一捺写舒展些,上半部分不要写得太窄,给人尖尖的感觉。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彩色的梦》是一首诗歌,写得比较含蓄,读起来并不是很容易懂。教学时,教师可以着重分析诗歌的语言,让学生懂得作者要写的是什么。例如,“有一大把彩色的梦”,彩色的梦怎么会是一大把呢?读了全诗大家知道了,原来,这是我们手中的笔,可以用笔去勾画美丽的梦想。这样,学生对这句诗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1.巩固所学生字、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抒发自己的梦想。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彩色的梦到底是指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学习新课,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小节。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一说“一大把彩色的梦”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汇报总结:“一大把彩色的梦”指的是一大把彩色铅笔,这些笔可以书写自己的梦想。
师:“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生:他们聊我们今天学习了多少字。
生:他们聊我们今天上了什么课。
生:他们聊我们要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要优秀。
生:他们在聊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
师:“在白纸上跳蹦”是什么意思?
生:在书上写字,画画。
生:这笔写得很高兴,所以在纸上跳蹦。
……
师:请大家将第一小节一起读一遍,在脑海中想象彩色铅笔在纸上跳蹦的情景。
学生朗读。
2.学习第二三节。
师:不同的笔脚尖滑过的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生:草坪绿了。
生:野花红了。
生:天空蓝了。
师:蓝得怎么样?
生:蓝得透明。
师:为什么要说“蓝得透明”呢?
生:天空特别蓝,没有任何污染,所以蓝得透明。
师:在森林里,又会发什么什么?
生:雪松们拉着手。
师:怎么会手拉着手?
生:雪松很多,枝条伸得很长,树和树之间的枝条挨在了一起。
师:大家懂的真多,真不错。除了雪松,还有什么?
生:小屋的烟囱上,结了一个苹果般的太阳。
师:烟囱上怎么会结太阳呢?
生:太阳照在屋顶,正好对着烟囱的位置。
师:大家懂的真多啊。在这一节中,诗人描绘了不同的景色,这些景色多姿多彩,照应了课文题目“彩色的梦”。
3.学习第四节。
师:诗人的彩色铅笔是什么?请在第四节中找一找。
生:大森林的精灵。
师:有谁说说“精灵”是什么意思?
生:神灵。
师:“我的彩色梦境”里还有什么?
生: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
师:有哪位同学能用“有……有……还有……”说一句话?
生:我的笔盒里有红铅笔,有黑铅笔,还有蓝铅笔。
生:我的书包里有语文书,有数学书,还有英语书。
……
师:大家看看“叮咛”这个词,它们都是什么旁?
生:口字旁。
师:口字旁与什么有关,你能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吗?
生:与说话有关。
师: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再三嘱咐。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将最后一节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诗人写了自己的梦。你有什么梦想呢,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的梦想是当个诗人,为人们写出优美的诗句。
生:我的梦想是当科学家,发明大家需要的东西。
……
师:你能不能仿照诗的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的样子,将你的梦想写下来。
学生写。
汇报交流。
总结:
我的梦想飞下来,地面的草儿绿了,树上的花儿开了小溪的流水更净了,能够照出我们的影子。
三总结
同学们,老师高兴地知道,大家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大家永远记住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将来把梦想变为现实。
将诗意的语言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照生活经验或体验来理解。例如,“雪松们拉着手”,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果把拟人的手法这个概念拿出来,老师就要拿出时间来讲解“拟人”,在教学中,不带出这个概念,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看到的雪松树枝挨着树枝的情景,再想象“手拉手”的雪松,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加深学生的理解。
8.彩色的梦
彩笔长、圆、硬
脚尖滑过,草绿、花红、天蓝
雪松、小鸟、太阳
精灵,有……有……还有……
2.给字加偏旁,再组词。
例:舟+殳=般(一般)
采+(彡)=(彩)(彩色)吉+(纟)=(结)(结果)
立+(扌)=(拉)(拉车)青+(米)=(精)(精神)
平+(艹)=(苹)(苹果)监+(艹)=(蓝)(蓝天)
3.填一填。
(彩色)的梦(绿色)的草坪(大朵)的野花
(蓝蓝)的天空(葱郁)的森林(红红)的太阳
4.仿照句子写一句话。
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
下课了,操场上有打球的,有跑步的。
5.请将“彩、般、苹”三个字在字典中的先后顺序排出来,写在下面。
般彩苹
1.作者简介
高洪波,笔名向川。儿童文学作家。著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吃石头的鳄鱼》《我喜欢你,狐狸》《种葡萄的狐狸》等。诗歌《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2.教学精彩片段
大家也来做个彩色的梦吧!
小草、小花、白云、宝宝睡着了,他们进入甜蜜的梦乡,做着美丽的梦。同学们也休息一会儿,闭上眼睛,一起进入甜蜜的梦乡好吗?
播音乐“摇篮曲”,学生思考。
曲完,学生伸懒腰醒来,汇报自己的梦。
小草:我梦见绿绿的小草。
小花:我梦见红红的小花。
白云:我梦见蓝蓝天上飘着白云。
宝宝:我也做了个美丽的梦,梦见五颜六色的彩虹。
师:大家把自己做的梦仿照第二节或第三节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学生写。
老师指导。
汇报交流。
师总结。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语文下23祖先的摇篮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
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23祖先的摇篮
作者:吴珹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①
是我们祖先②的摇篮③。[句导读:把“原始森林”说成是“祖先的摇篮”,能让人感觉到原始森林是个能让人感觉舒适、温暖、幸福、安逸的地方。]
真有意思,
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句导读:朗读时,抓住“多大”一词重读,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那浓绿的树荫(yīn)
一望无边,
遮住了蓝天。[句导读:“浓绿”写出了原始森林枝叶茂密的特点。“一望无边”“遮住”写出了原始森林辽阔广大的特点。]
第一部分(第1小节):讲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我想——[句导读:一个“想”字,说明以下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tāo)鹊蛋(dàn)?[句导读:问句,说明摘野果、掏鹊蛋都是作者充满童趣的猜想,而不是真正看到的。]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句导读:从这些猜想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是那么快乐和自由自在。]
节导读:猜想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
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逗(dòu)小松鼠,
采野蔷(qiánɡ)薇(wēi)吗?
也曾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dǎi)绿蝈(ɡuō)蝈吗?[句导读: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孩子们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尽情玩耍,是那么无忧无虑。这原始森林的确是孩子们快乐的摇篮哪!]
节导读:猜想那时候的孩子在原始森林里开心游戏的情景。
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那回忆
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④……[句导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树上结满了各种野果,树杈上的鸟窝里有许多圆圆的鸟蛋。草地上,野蔷薇盛开着,小蘑菇举着一把把漂亮的小伞,美丽的红蜻蜓在林间飞来飞去。短尾巴的野兔、可爱的小松鼠、机灵的绿蝈蝈儿快活地游戏着……这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哇!]
节导读:讲那猜想和回忆非常遥远而美好。
第二部分(第2~4小节):讲作者猜想古代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美好情景。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句导读:朗读时要读出感叹、赞美的语气。]
第三部分(第5小节):感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2.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出示原始森林图片)
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看,这原始森林的景色多么美,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的生活环境吧。(板书:祖先的摇篮)
2.齐读题目,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圈出来,自主解决。
(2)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效果。
(1)课件展示会认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yīndòuqiángwēidǎi
荫逗蔷薇逮
(2)课件展示会写字,指名学生认读,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祖啊浓望摘掏蛋忆
重点字书写指导:
祖:偏旁是“礻”不是“衤”,“且”的最后一笔要长些;“掏”的偏旁是“扌”,识记这个字时,我们可以换一下偏旁;用形近字进行辨析,如淘、陶、萄等。
(3)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
苍苍茫茫: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的样子。
3.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把握脉络
1.自读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根据各节意思的不同划分段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部分(第1小节):介绍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2)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介绍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是如何生活的。
(3)第三部分(第5小节):概括总结,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4.按男女分组朗读四个小节。读出回忆的遥远和美好,读出对原始森林的感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小题。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初步记住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思绪的变化,体会原始森林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关于原始森林的图片。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祖先的摇篮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大家都学会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2.检查生字读音,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理解。
二理解课文
1.教师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2.指名读句子: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用对词语的轻、重读以及语气的舒缓来表达感情。例如,我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读: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4.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了些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5.小组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还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像祖先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做这些事,会有怎样的感觉?
(3)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小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7.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由读,展示个性指名读)
8.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展开想象,画一画祖先在摇篮中会做的事。
2.面对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你会想些什么?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3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
1.看拼音,写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教材分析
这首散文诗共分五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使“我”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展开人类所居住星球的画卷,生机盎然的蓝色和绿色同为这颗星球漂亮的盛装。森林——地球上陆地生态的主体,人类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拥抱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森林是人类最初赖以生存的摇篮。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在森林里生活的呢?课文采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生1:我们要多种树,不能砍树。
生2:我们不要伤害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生3:我们不能污染森林里的水源。
师:是呀,总的来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信这样才能使“祖先的摇篮”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师:我们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我们“祖先的摇篮”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面对这些现实,你有怎样的感慨?
生4: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破坏环境,请看看吧,山林遭到砍伐导致山洪泛滥,地表缺乏植物保护,土地沙漠化严重。要是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了。真令人担忧。
生5:岂止这些,你没见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很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6:是呀,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的,我们应该发出倡议,阻止这些事情再发生。
生7:虽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现在人们都觉悟了,都重视保护环境了,你看,国家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很多地方出现了碧水蓝天,景色优美,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悲观,我相信以后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说得对,过去,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地方开始了保护环境的行动,这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希望同学们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去,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祖先的摇篮》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祖先的摇篮》教案反思作业题
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 两课时。
23 祖先的摇篮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①
是我们 祖先②的摇篮③。[句导读:把“原始森林”说成是“祖先的摇篮”,能让人感觉到原始森林是个能让人感觉舒适、温暖、幸福、安逸的地方。]
真有意思,
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句导读:朗读时,抓住“多大”一词重读,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那浓绿的树荫(yi?n)
一望无边,
遮住了蓝天。[句导读:“浓绿”写出了原始森林枝叶茂密的特点。“一望无边”“遮住”写出了原始森林辽阔广大的特点。]
第一部分(第1小节):讲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我想——[句导读:一个“想”字,说明以下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ta?o)鹊蛋(da?n)?[句导读:问句,说明摘野果、掏鹊蛋都是作者充满童趣的猜想,而不是真正看到的。]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句导读:从这些猜想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是那么快乐和自由自在。]
节导读:猜想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
?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逗(do?u)小松鼠,
采野蔷(qia?nɡ)薇(we?i)吗?
也曾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da?i)绿蝈(ɡuo?)蝈吗?[句导读: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孩子们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尽情玩耍,是那么无忧无虑。这原始森林的确是孩子们快乐的摇篮哪!]
节导读:猜想那时候的孩子在原始森林里开心游戏的情景。
?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那回忆
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④……[句导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树上结满了各种野果,树杈上的鸟窝里有许多圆圆的鸟蛋。草地上,野蔷薇盛开着,小蘑菇举着一把把漂亮的小伞,美丽的红蜻蜓在林间飞来飞去。短尾巴的野兔、可爱的小松鼠、机灵的绿蝈蝈儿快活地游戏着……这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哇!]
节导读:讲那猜想和回忆非常遥远而美好。
第二部分(第2~4小节):讲作者猜想古代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美好情景。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句导读:朗读时要读出感叹、赞美的语气。]
第三部分(第5小节):感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2.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 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出示原始森林图片)
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看,这原始森林的景色多么美,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的生活环境吧。(板书:祖先的摇篮)
2.齐读题目,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 自学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圈出来,自主解决。
(2)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效果。
(1)课件展示会认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yi?n do?u qia?ng we?i da?i
荫 逗 蔷 薇 逮
(2)课件展示会写字,指名学生认读,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祖 啊 浓 望 摘 掏 蛋 忆
重点字书写指导:
祖:偏旁是“礻”不是“衤”,“且”的最后一笔要长些;“掏”的偏旁是“扌”,识记这个字时,我们可以换一下偏旁;用形近字进行辨析,如淘、陶、萄等。
(3)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
苍苍茫茫: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的样子。
3.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 把握脉络
1.自读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根据各节意思的不同划分段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部分(第1小节):介绍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2)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介绍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是如何生活的。
(3)第三部分(第5小节):概括总结,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4.按男女分组朗读四个小节。读出回忆的遥远和美好,读出对原始森林的感叹。
四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小题。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初步记住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思绪的变化,体会原始森林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关于原始森林的图片。
一 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祖先的摇篮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大家都学会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2.检查生字读音,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理解。
二 理解课文
1. 教师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2.指名读句子: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用对词语的轻、重读以及语气的舒缓来表达感情。例如,我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读: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那( ),是( )的摇篮。
4.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了些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5.小组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还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像祖先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做这些事,会有怎样的感觉?
(3)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小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7.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由读,展示个性指名读)
8.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 拓展延伸
1.让我们展开想象,画一画祖先在摇篮中会做的事。
2.面对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你会想些什么?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3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
1.看拼音,写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1.教材分析
这首散文诗共分五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使“我”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展开人类所居住星球的画卷,生机盎然的蓝色和绿色同为这颗星球漂亮的盛装。森林——地球上陆地生态的主体,人类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拥抱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森林是人类最初赖以生存的摇篮。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在森林里生活的呢?课文采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生1:我们要多种树,不能砍树。
生2:我们不要伤害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生3:我们不能污染森林里的水源。
师:是呀,总的来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信这样才能使“祖先的摇篮”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师:我们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我们“祖先的摇篮”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面对这些现实,你有怎样的感慨?
生4: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破坏环境,请看看吧,山林遭到砍伐导致山洪泛滥,地表缺乏植物保护,土地沙漠化严重。要是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了。真令人担忧。
生5:岂止这些,你没见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很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6:是呀,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的,我们应该发出倡议,阻止这些事情再发生。
生7:虽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现在人们都觉悟了,都重视保护环境了,你看,国家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很多地方出现了碧水蓝天,景色优美,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悲观,我相信以后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说得对,过去,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地方开始了保护环境的行动,这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希望同学们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去,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13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焦急、筋疲力尽、喘气、枯死、亡羊补牢、羊圈、叼走、劝告、堵上、后悔、承受等。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3课《寓言二则》。我们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二则”。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的情况。)
zéjīn
寓言则喘气白费一大截筋疲力尽
2.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四)讲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指名回答。
明确: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巴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希望、盼望的意思。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
①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②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两句话,是用“巴望”好,还是用“希望”好呢?
明确:用“巴望”好,因为巴望可以更体现那个人很急,想让禾苗长得快一些的急切的心情。
请同学们再找一找哪些语句也表示这种急切的心情呢?
明确:天天到田里去看,焦急地转来转去。
(3)他看到的结果怎样?
明确: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是真的一点儿也没长高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明确:禾苗实际是长高了,“好像”一词就说明禾苗是在不断生长,只不过速度不像这个人想象的那么快。
那个人为什么会认为“一点儿也没长高呢?”
明确:因为禾苗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没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们长。
(4)请同学们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第一段的意思?
明确:因为他巴望禾苗快长,所以就想办法帮它长。
(5)指导朗读。讨论:读这段应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语气?
明确:应读出焦急、焦急的语气,突出人物的迫切心情。“巴望”、“天天”、“好像一点”也没长、“焦急”、“转来转去”都应该读得重一些。
(6)体会感情,自己朗读。
(7)指名朗读,大家评述。
2.默读二、三段。
(1)他想出了什么办法?
明确:往高里拔。
“终于”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明确:“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说明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想出来的,一旦想出来办法,马上就举动起来。
(2)这个人是怎样拔禾苗的?”指名回答。
明确: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
明确: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他为什么会筋疲力尽?请大家结合图思考一下?
明确:他地里的禾苗很多,这么多采苗他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说明他干得很认真,从中午一直到忙到太阳落山,所以才筋疲力尽。
(3)他认为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句子。
明确:他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从他回家说的话知道他对自己的办法很满意。
(4)“白费”是什么意思?“没白费”说明了什么?
明确:白白浪费;说明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很值得。
(5)他说:“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认为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6)总结:二、三段写了什么?
明确:用拔高禾苗的办法帮助禾苗长高。
(7)指导朗读。要注意这个人一边喘气一边说话的语气,说出对自己的办法很赞赏很得意的语气。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问:结果怎样?指名回答。
明确:他这样做的结果是禾苗都枯死了。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讨论:(1)禾苗为什么会枯死?(2)他错在哪里?(3)他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禾苗拔高了,根离开了土地,不能吸收水和养分了,必定会枯死;他错就错在不懂得按禾苗生长的规律办事,结果事与愿违;要让禾苗长得快些,要靠采苗本身的力量,人工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锄草、灭虫等办法。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五)总结、扩展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不按规律办事的例子呢?(指名说一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2.抄写生字。
3.预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要求:(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喘、筋疲力尽、枯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三)整体感知全文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就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四)分段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羊为什么少了一只?
明确: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先理解“窟窿”、“羊圈”等词语。
②看图理解养羊人此时的心情。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情该怎样去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读二、三自然段后回答。
明确: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3)“还修羊圈干什么”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养羊人的想法说一说。
(4)同桌讨论街坊和养羊人的对话读起来应各用什么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5)指名分角色朗读,准确表达他们的想法。
(6)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练习,指名再读。
3.第四自然段。
他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和街坊的想法也不一样。结果怎么样呢?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课文中用了两个“又”分别指什么?说明了什么?
4.第五自然段。
(1)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2)那个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了?请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勾出有关句子。
(3)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
(4)理解“后侮”“从此”的意思,并用“从此”练习说话。
(五)提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教训?
2.听录音机讲故事《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亡羊补牢是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习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4.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样解决的?
5.讨论:养羊的人应该怎样做更好?
(六)指导书写生宇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右边是“丿”
(七)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教师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自学生字词,了解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学作品。通过自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教师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寓意后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受到启发。通过让学生说说成语用在什么地方和表情复述加深对寓言的理解。课后注重语言积聚。
探究活动
同学们可分角色,戴上头饰演一演这两则寓言故事,还可从其它的寓言故事中选几个能看懂的、能明白其中道理的寓言故事编成课本剧,就像《群鸟学艺》、《寒号鸟》等剧那样生动、有趣,让人爱看,让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3祖先的摇篮教案反思作业题
教学
要求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两课时。
23祖先的摇篮
作者:吴珹
爷爷说:
那原始森林①
是我们祖先②的摇篮③。[句导读:把“原始森林”说成是“祖先的摇篮”,能让人感觉到原始森林是个能让人感觉舒适、温暖、幸福、安逸的地方。]
真有意思,
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句导读:朗读时,抓住“多大”一词重读,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那浓绿的树荫(yīn)
一望无边,
遮住了蓝天。[句导读:“浓绿”写出了原始森林枝叶茂密的特点。“一望无边”“遮住”写出了原始森林辽阔广大的特点。]
第一部分(第1小节):讲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我想——[句导读:一个“想”字,说明以下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
我们的祖先,
可曾在这些大树上
摘野果,
掏(tāo)鹊蛋(dàn)?[句导读:问句,说明摘野果、掏鹊蛋都是作者充满童趣的猜想,而不是真正看到的。]
可曾在那片草地上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句导读:从这些猜想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是那么快乐和自由自在。]
节导读:猜想我们的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快乐生活的情景。
那时候,
孩子们也在这里
逗(dòu)小松鼠,
采野蔷(qiánɡ)薇(wēi)吗?
也曾在这里
捉红蜻蜓,
逮(dǎi)绿蝈(ɡuō)蝈吗?[句导读:在原始森林里,那些可爱的动物、植物成了孩子们的玩伴,孩子们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尽情玩耍,是那么无忧无虑。这原始森林的确是孩子们快乐的摇篮哪!]
节导读:猜想那时候的孩子在原始森林里开心游戏的情景。
风儿吹动树叶
“沙沙,沙沙!”
那回忆
多么美好,
又那么遥远④……[句导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树上结满了各种野果,树杈上的鸟窝里有许多圆圆的鸟蛋。草地上,野蔷薇盛开着,小蘑菇举着一把把漂亮的小伞,美丽的红蜻蜓在林间飞来飞去。短尾巴的野兔、可爱的小松鼠、机灵的绿蝈蝈儿快活地游戏着……这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哇!]
节导读:讲那猜想和回忆非常遥远而美好。
第二部分(第2~4小节):讲作者猜想古代人类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的美好情景。
啊!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
我们祖先的摇篮![句导读:朗读时要读出感叹、赞美的语气。]
第三部分(第5小节):感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记字方法初步记住一些生字。
2.懂得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出示原始森林图片)
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看,这原始森林的景色多么美,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的生活环境吧。(板书:祖先的摇篮)
2.齐读题目,理解“祖先”和“摇篮”。
二自学字词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圈出来,自主解决。
(2)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效果。
(1)课件展示会认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拼读。
yīndòuqiángwēidǎi
荫逗蔷薇逮
(2)课件展示会写字,指名学生认读,教师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祖啊浓望摘掏蛋忆
重点字书写指导:
祖:偏旁是“礻”不是“衤”,“且”的最后一笔要长些;“掏”的偏旁是“扌”,识记这个字时,我们可以换一下偏旁;用形近字进行辨析,如淘、陶、萄等。
(3)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望无边: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遥远:距离长远,时间久远。
苍苍茫茫: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的样子。
3.学生互相交流识记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把握脉络
1.自读课文,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根据各节意思的不同划分段落。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3.组长汇报结果,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部分(第1小节):介绍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
那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遮住了蓝天。
(2)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介绍了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这摇篮中是如何生活的。
(3)第三部分(第5小节):概括总结,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4.按男女分组朗读四个小节。读出回忆的遥远和美好,读出对原始森林的感叹。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小题。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1.认识生字,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初步记住这些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3.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思绪的变化,体会原始森林给作者带来的震撼,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关于原始森林的图片。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祖先的摇篮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大家都学会了吗?我来检查一下。
2.检查生字读音,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理解。
二理解课文
1.教师朗诵这首诗,让学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指名回答)
2.指名读句子: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用对词语的轻、重读以及语气的舒缓来表达感情。例如,我们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可以这样读: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3.再读诗文,找一找有关诗句,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作“祖先的摇篮”?
照样子,说一说。
那(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那(),是()的摇篮。
4.边读边想: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的摇篮里干了些什么?
(摘野果、掏鹊蛋、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5.小组互读,说说“祖先的摇篮”还有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1)说说:诗中写祖先在这里干什么?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像祖先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做这些事,会有怎样的感觉?
(3)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2.3小节。
6.学习课文最后一节。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7.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自由读,展示个性指名读)
8.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
1.让我们展开想象,画一画祖先在摇篮中会做的事。
2.面对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你会想些什么?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3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
1.看拼音,写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教材分析
这首散文诗共分五小节,第一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产生了许多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真实的童年生活,这构成了课文中间部分的内容。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也使“我”对古老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了深深的慨叹,并与诗歌的开头彼此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展开人类所居住星球的画卷,生机盎然的蓝色和绿色同为这颗星球漂亮的盛装。森林——地球上陆地生态的主体,人类的祖先曾在这绿色的拥抱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森林是人类最初赖以生存的摇篮。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怎样在森林里生活的呢?课文采用诗歌的形式,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真有意思,这该是多大的摇篮啊!”“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也曾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这些充满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生1:我们要多种树,不能砍树。
生2:我们不要伤害森林里的小动物们。
生3:我们不能污染森林里的水源。
师:是呀,总的来说,我们要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信这样才能使“祖先的摇篮”保持长久,不被污染。
师:我们的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我们“祖先的摇篮”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面对这些现实,你有怎样的感慨?
生4: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破坏环境,请看看吧,山林遭到砍伐导致山洪泛滥,地表缺乏植物保护,土地沙漠化严重。要是这样下去,人类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了。真令人担忧。
生5:岂止这些,你没见水源遭到严重的污染,海洋生物的生存面临巨大的考验。很多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6:是呀,这些都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私利造成的,我们应该发出倡议,阻止这些事情再发生。
生7:虽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是,现在人们都觉悟了,都重视保护环境了,你看,国家下大力气治理环境,很多地方出现了碧水蓝天,景色优美,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悲观,我相信以后的环境会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说得对,过去,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所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现在人们意识到了,所以很多地方开始了保护环境的行动,这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希望同学们加入到保护环境的大军中去,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语文下10沙滩上的童话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
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凶狠”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想象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时的情景,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点
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时的情景,体会童年的快乐。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0沙滩上的童话
作者:金波
海边的沙滩①是我们的快乐天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海边的沙滩是“我们”快乐的天地。
在沙滩上,我们垒(lěi)起城堡②(bǎo),城堡周围筑起③围墙,围墙外再插(chā)上干树枝(zhī),那就是我们的树。[句导读:孩子们在沙滩上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沙子筑起围墙,干树枝当大树。这沙滩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地,也将成为风起云涌的“战场”。]
段导读:写“我们”在沙滩上建起了城堡。
不知谁说了一句:“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xiōnɡ)狠④(hěn)的魔王⑤。”[句导读:这句话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孩子们想象的闸门,使孩子们有了编织美好故事的欲望和灵感。]
接着又有人补充⑥(chōnɡ):“他抢(qiǎnɡ)去了美丽的公主!”
第三个小伙伴说:“你们快听,公主在城堡里哭呢!”[句导读: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故事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初步成形。]
就这样,我们编(biān)织⑦着童话。
转眼间,我们亲手建造的城堡成了一座魔窟⑧(kū),我们也成了攻(ɡōnɡ)打⑨魔窟的勇士⑩。[句导读:“我们”把魔王住的城堡称为“魔窟”,表现出“我们”内心的正义感;把自己称为“勇士”,表明“我们”一定要攻破城堡,取得胜利的决心。]
段导读:第3~7自然段讲“我们”编织城堡里的故事——城堡是一座魔窟,城堡里有被抢的公主,“我们”是攻打魔窟的勇士。
我们一起商(shānɡ)量怎样攻下那座城堡。
一个小伙伴说:“我驾(jià)驶飞机去轰(hōnɡ)炸。”
有人反驳(bó):“那时候还没有飞机呢!”[句导读:有方法,也有反驳,可见“我们”游戏时是多么用心啊!]
我说:“挖地道,从地下装上火药(yào),把城堡炸平。”
我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赞(zàn)赏。[句导读:“赞赏”一词说明经过分析研究,“我”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我们趴(pā)在沙滩上,从四面八方挖着地道。
挖呀,挖呀,我们终于挖到了城堡下面,然后用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给轰塌(tā)了。[句导读:“挖呀,挖呀”和“一抬”让人感觉“我们”挖得是那样小心,轰得又是那样干脆。]
我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句导读:“我们”为炸死了魔王而“欢呼”,为救出了公主而“欢呼”,可见孩子们的内心是多么善良和充满正义感。]
段导读:第8~14自然段讲“我们”攻打魔窟,救出公主的经过。
但公主在哪儿?
忽然,我发现妈妈就站在我们身后,微笑着望着我们。
我大声说:“公主被我们救出来了,救出来了!在这儿,在这儿!”我抱住了妈妈。
大家跟着一起叫喊着,欢呼着。[句导读:“我们”叫喊、欢呼,为每一次胜利而欢欣鼓舞。可见,游戏给儿童带来的是不同寻常的快乐。]
欢呼:欢乐地喊叫。
段导读:“我们”玩儿得忘情了,竟把“我”的妈妈当成了被救出的公主。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在沙滩上,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真的,那时候,连我也忘记(jì)了她是我的妈妈!
第三部分(第19自然段):“我”完全进入童话中,竟把自己的妈妈当成了被救出的公主。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会认15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8个生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引入题目
同学们喜欢童话吗?你们读过哪些童话?今天我们要去感受另外一种童话。板书题目:沙滩上的童话。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沙滩上怎么会有童话?童话怎么会在沙滩上呢?)
二初读课文,渗透识字方法
1.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确。
2.同桌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注意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和识字经验,采用生动有趣的记字方法。
挖:注意右下部分没有撇,被挖掉了。
狠:大灰狼的尖牙没有了,看它还怎么凶狠起来。
补、装、赛、救、忘是形声字。
读准“装”,三拼音;“赛”声母是平舌。
4.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朗读指导:课文中快乐、焦急、兴奋、忘我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在读到凶恶的魔王时,心里满怀愤怒,读得咬牙切齿。而读到大家欢呼胜利的时候,读得手舞足蹈。跟随课文的情节,适时改变自己的情绪。
2.同桌合作,一人读,一人听。要求读流利,不读破。
3.同桌之间推举一名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另一名同学夸夸好在哪里。
4.这篇课文一共有几段?你最喜欢读哪一段?多读几遍,想想读懂了什么。
四实践作业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独立解决生字问题,如采取同桌互读的方式来检查自读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能有效提高认读质量。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试着让学生说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怎样的童话故事”。学生可能回答出几种答案:孩子们在沙滩上建造城堡、孩子们变成勇士救公主等。教师可以通过适时板书和语言上的指导,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巩固所学生字、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学生自制的词语卡片,认读积累词语。
2.开火车认读生字、词语。
(二)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听录音朗读,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在沙滩上筑城堡;我们编了一个童话故事……)
2.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快乐天地”在哪儿?“我们”为什么称它为“快乐天地”?(“快乐天地”指沙滩,我们经常去那里做有趣的活动,所以是我们的“快乐天地”。)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读出你喜欢的感情。
3.“我们”玩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游戏?(沙滩上垒城堡)是怎样做的?“我们”编织了一个什么童话?(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理解“编织”)师引读。
师:“我们”在沙滩上——
师:城堡周围——
师:不知谁说了一句——
师:接着又有人补充——
师:第三个小伙伴说——
4.学习第4~19自然段。
(1)指名读。评议。用自己体会的感情比赛朗读。
抓住“趴”“四面八方”“挖呀、挖呀”“欢呼”“终于”“一……就”等词语来朗读体会小朋友心地纯善。“我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排比句写出了孩子们战胜邪恶、赢得胜利后无比兴奋的心情。(指导朗读。)
(2)孩子们的故事是真的吗?妈妈为什么会被“我们”当作公主?听老师朗读第15~19自然段,学生思考。(“我们”太高兴了,“我们”被当时的情景感染了。)妈妈怎么会出现在身后?(结合第1自然段的“偷偷”来理解:“偷偷”说明我们怕大人知道批评我们贪玩,制止我们去玩。于是只好不告诉大人,私自去玩,还自以为大人不知道。可事实上,妈妈或许见我们玩得很高兴有意思,并没有责怪我们。只是见我们没按时回家有点担心我们,便找来了。引导学生充分说,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3)“妈妈开心地笑了”说明什么?
(妈妈已认可了我们的活动很有趣;说明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心、有宽容心的妈妈。)
(4)练习分角色朗读。
5.小结升华主题。
是啊,平时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妈妈也许早就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公主。同学们,沙滩上的童话编织结束了吗?不,童话还在继续,在一个个童话中,我们编织出了快乐、童真、童趣,愿美丽的童话陪伴着我们开心度过每一天。
1.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小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极富童真童趣,深受学生的喜欢。怎样积极地引导学生会玩,又让学生玩有所得,在玩中学知识,是老师最关注的话题,学本课不光能正确引导同学们玩游戏,还能让学生们感受事物的美好与激发想象力。
2.因为文中描写的是几个孩子一起游戏,为了便于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从最初的小组检查读文,到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到组内分角色说话练习都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提高效率,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角色,也有助于理解句意。在组内开展自编童话这个环节,小组内孩子们齐心协力共同编织一个童话,在编童话的过程中,大家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气氛较好。
10沙滩上的童话
成勇士(孩子)
编织童话攻城堡快乐童年
炸魔王
救公主(妈妈)
1.看拼音,写词语。
rìjì(日记)yàopǐn(药品)qīnrén(亲人)chōnɡmǎn(充满)
sǐwánɡ(死亡)zhàshānɡ(炸伤)qiǎnɡzǒu(抢走)bǔqí(补齐)
2.填上合适的词语。
例:(凶恶)的魔王
(精彩)的童话(坚固)的城堡(美丽)的公主
例:(攻打)魔窟
(编织)童话(建筑)城堡(救出)公主
3.连词成句。
①里城堡一个住着魔王凶恶的
城堡里住着一个凶恶的魔王。
②我们天地沙滩快乐的是
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
1.作者简介
金波,原名王金波。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著有诗集《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金波儿童诗选》《绿色的太阳》《红苹果》《雨铃铛》《在我和你之间》等作品。《春的消息》获中国作协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快乐的节日》获全国第一届幼儿图书二等奖;《会飞的花朵》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在我和你之间》获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等八部委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林中月夜》获中国作协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2.教学精彩片段
救公主片段教学:
(1)谁来说说“我们”在沙滩上又有什么故事?(8~14自然段哪一段都可以)
(2)学生读的过程中老师可适时评价:你读得真好!你读得还不够通顺,请再来一次吧!听得出,你也成了沙滩上的一员了……
(3)梳理童话,出示:
哦,原来为了救公主,“我们”自己成了(攻打魔窟的勇士),用(挖地道的)方法,炸死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4)引导学生用“开心、愉快”的心情读读这一句话。
过渡:公主得救了(板书:救),我们真高兴啊!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1青蛙卖泥塘教案反思作业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21青蛙卖泥塘教案反思作业题
教学
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4.让学生感悟到美好的环境是靠我们勤劳的双手创造的。
重点
难点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教学
课时两课时。
21青蛙卖泥塘
作者:李颖
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想把泥塘卖掉,换几个钱搬到城里住。[句导读:写青蛙卖掉泥塘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青蛙想到城里去住,所以要把泥塘卖掉。
于是青蛙在泥塘边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卖泥塘”三个字。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边竖起“卖泥塘”的牌子。
“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①起来。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②。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句导读:这是对青蛙进行的语言描写:第一句话写的是泥塘的用途,第二句话写的是对青蛙的建议。]
段导读:写老牛给青蛙提了一点建议。
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段导读:写老牛不想买泥塘。
青蛙想,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句导读:写青蛙决定接受老牛的建议。]于是他就去采集草籽③,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到了春天,泥塘周围长出了绿茵茵的小草。
段导读:写青蛙在泥塘周围种上小草。
青蛙又站在牌子下面,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句导读:这句话含有转折的意思。前半句是对泥塘的评价,后半句是给青蛙的建议。]
野鸭没有买泥塘,飞走了。
段导读:写野鸭对泥塘评价了一下并留下了建议飞走了。
青蛙想,要是能往泥塘里引些水,就能卖出去了。于是他跑到周围的山里找到泉水④,又砍了些竹子,把竹子破开,一根一根接起来,用它们把水引到泥塘里来。[句导读:通过“跑、找、砍、破开、接起来、引到”这几个动词写出了青蛙在努力的改变着泥塘的现状。]
段导读:写青蛙接受野鸭的建议动手引来了水。
等泥塘里灌足了水以后,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可是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段导读:写青蛙的泥塘还是没有卖出去。
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⑤盖所房子;小狐狸说……[句导读:省略号表示小动物们给青蛙提了好多的建议。]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栽了树,种了花,修了路,还在泥塘旁边盖了房子。
段导读:写青蛙根据小动物们的建议把泥塘建设得非常漂亮。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青蛙在卖泥塘的过程中接受小动物们提出的建议不断改善泥塘环境。
“卖泥塘喽,卖泥塘!”有一天,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吆喝起来,“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⑥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⑦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⑧通道城里……”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
段导读:写青蛙在吆喝着卖泥塘的时候突然自己愣住了。
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写泥塘环境变美了,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1.认识“牌、吆、坑”等15个生字,会写“蛙、卖、搬”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大嘴巴,叫呱呱,游泳跳高本领大。不吃米,不啃瓜,专吃害虫为农家。
2.这个谜语的谜底大家都猜到了吧,对了,就是青蛙!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和青蛙有关的故事,名字叫《青蛙卖泥塘》(板书),指名读题,全班齐读。
3.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青蛙卖泥塘成功了吗?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藏在文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1)自由认读。
(2)请“小老师”来带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打乱顺序分组读。
(4)去掉拼音,随机抽读。
3.交流识记方法。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的?
指导:
蛙=虫+圭卖=十+买搬=扌+般倒=亻+到籽=米+子泉=白+水破=石+皮
还没有记住的字,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继续识记。
4.再读课文,这次要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5.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请他邀请几个小朋友与他合作读完课文。
6.请读书的孩子上台来,台下的小朋友给他们提出“读”的要求,如:
(1)声音要响亮;
(2)不读错字;
(3)不添字掉字。
7.读书的同学也给台下的小朋友提出听的要求,如认真听,不说话。
8.读后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不足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连贯。思考: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质疑。
3.默读课文,思考: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青蛙觉得这里不怎么样,他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
5.小结:那有没有人来买青蛙的泥塘呢?他的泥塘卖出去了没有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写生字
课件展示本课会写字,注意放在田字格中。
蛙卖搬倒籽泉破应
1.观察,读记生字。
2.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楚字形,找出关键笔画。
3.重点指导难写字。
蛙、搬、倒、籽、破: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
“卖”:注意“十”下面是横勾,不是“冖”。
4.学生临写,注意强调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5.对比观察,品字。
要求学生写完后仔细端详,与田字格中的字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结构美。
6.评析。
你写得哪一个字最好?好在哪里?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听写本课学习的生字。
创设情景,游戏激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授课时可以用小青蛙的谜语将孩子们带入,然后在黑板上通过图片、简笔画逐步丰满不断变化的泥塘。识字教学时,由于考虑到识字很枯燥,可以用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为分好组的字娃娃起名的方法激发学生识记生字的兴趣。
1.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语气。
3.学习课文,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环境的重要。
一检查字词,复习旧知
1.认读生字卡,交流识字方法。
2.轮读新词,练习说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蛙住在烂泥塘里,他觉得这儿不怎么样,就想把泥塘卖掉,搬到城里去住。那青蛙是怎样卖的?卖出去了吗?今天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二学习课文3~10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3~10自然段,想一想,青蛙是怎么卖泥塘的?谁来看了青蛙的泥塘?他们买了没有?泥塘为什么没有卖出去?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指名读句子:“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
朗读指导:声音要大,体现出青蛙热情吆喝的状态。
(2)老牛来看过,但是没有买。因为老牛希望周围有些草。
(3)野鸭来看过,但也没有买,他觉得池塘里的水太少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把老牛、野鸭的不满意读出来。
“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听了老牛和野鸭的建议,青蛙是怎么做的?
(听取了老牛的建议,采集草籽,在池塘周围种上了草;听取了野鸭的建议,找到山泉水,引到泥塘里。)
5.又有哪些小动物来泥塘,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小鸟说缺点儿树,蝴蝶说缺点儿花,小兔说缺条路,小猴说该盖所房子……)
6.泥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栽树→栽了树种花→种了花修路→修了路盖房子→盖了房子
三学习课文第11、12自然段
仔细阅读这两个自然段,了解青蛙不再卖泥塘的原因。
1.指名读青蛙站在牌子下吆喝的话:“卖泥塘喽,卖泥塘!”
体会:吆喝声更大了。
2.青蛙的吆喝告诉了我们很多这个泥塘吸引人的地方呢!自己读第11自然段,仔细读读青蛙说的话。(学生自读)
3.指名读青蛙的话,交流:你最想把泥塘的哪一点介绍给大家?读相关语句。
(重点理解中间两句)
预设1:
“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引导想像蝴蝶飞舞,小鸟歌唱的热闹情景。读出热闹的场景。
预设2:
“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理解“尽情”的意思,体会尽情游泳、晒太阳的快乐,以及交通的便利。
4.小青蛙们,快把这泥塘的好大声地吆喝出来吧。(自由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小青蛙自豪吆喝的感觉,体会这里是“多好的地方!”
5.学习“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一句,了解青蛙愣住的原因,读出青蛙不想卖泥塘的想法。
6.知道青蛙卖泥塘的最终结果:于是青蛙不再卖泥塘了。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青蛙通过劳动,让烂泥塘变成了好地方。开始是想卖泥塘的,现在却不卖了。
2.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积累一些关于勤劳的名言警句。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青蛙吆喝“卖泥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大声吆喝。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了起来。
教师可以根据下列流程来教学:先读词复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理清内容→重点学文,感受变化→学写生字,交流评议。
21青蛙卖泥塘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wā(青蛙)mǎimài(买卖)bānzǒu(搬走)quánshuǐ(泉水)
2.选词填空。
采集搜集
(1)它到处(采集)草籽。
(2)他到处(搜集)证据,证明自己没有犯罪。
3.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
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有厉害的功夫就好了。
(2)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眺望远处,可以俯视山下。
4.一只蜗牛爬过来,他看了看泥塘说:“这儿绿草如茵,真美!不过,要是有一条路通到这里,那就更好了。”
1.教材分析
《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它讲述了一只青蛙在卖泥塘过程中,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改造泥塘,最后使泥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地方的故事。整篇课文有12个自然段,内容虽然浅显,但是情节生动,富有童趣。在教学设计中,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精彩片段
师: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老牛、野鸭说话时的神态和表情,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读出来。
生1:我觉得老牛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老牛虽然喜欢在泥塘里打滚,但是却觉得周围环境不好,所以感到惋惜。
生2:我觉得野鸭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一脸惋惜的表情,因为野鸭觉得泥塘里的水太少了,所以感到惋惜。
生3:老牛和野鸭都是一样的心情,不过读它们的句子的时候,还是有变化的,读老牛的话的时候,语气要粗而低沉,读野鸭的话的时候,语气要尖而活泼。
师: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时的表情、神态都很到位。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把握住这些的。
生4:我觉得要想把握住人物的思想感情,就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并且理解关键词。
生5:我觉得光能把握关键词可不全面,还应该揣摩人物说这些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6:把他们说的结合起来就行了。把握人物的时候,要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利用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朗读时,再通过重读、语速的快慢等体现出来。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很到位。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运用进去,让朗读充满感情,充满魅力。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9枫树上的喜鹊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
要求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3.激励孩子大胆想象,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懂得爱护鸟类。
重点
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富有童趣的,纯净透明的语言。
3.激励孩子大胆想象,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教学
课时两课时。
9枫树上的喜鹊
作者:郭风
我们村的渡(dù)口旁有一棵枫树,我很喜欢①它。它好像②一把很大又很高的绿色太阳伞,一直打开着。[句导读:比喻句。把大枫树比作绿色的大伞,写出了枫树的生命力旺盛。]它的绿荫(yīn)遮蔽(bì)③了村里的渡口。枫树上有一个喜鹊的窝,我喜欢极了。
段导读:写我们村的渡口旁有一棵大枫树。
是的,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④看喜鹊的窝。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⑤。[句导读:心理描写。写出了自己对喜鹊的喜爱之情。]
段导读:写我在心中把喜鹊称作阿姨。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喜欢我们村渡口旁的大枫树上的喜鹊。
我真是喜欢极了。上个星期天早上,我正要撑(chēnɡ)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发现⑥喜鹊阿姨的鸟窝里有六只小喜鹊了。
段导读:写喜鹊阿姨家里添了六只小喜鹊。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句导读:心理描写。“喜鹊弟弟”这个称呼表达了作者对小喜鹊的喜爱之情。]
段导读:写我把小喜鹊称作喜鹊弟弟。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喜鹊阿姨家添了六只小喜鹊。
从那天起,我一有空,便来到渡口边,站在枫树下看望⑦我的喜鹊弟弟。喜鹊弟弟长得真快,好极了。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⑧,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⑨的拼(pīn)音字母(mǔ)……[句导读:排比句。“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子写出了喜鹊阿姨对喜鹊弟弟的关心与教育。]
段导读:写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和游戏。
“鹊!鹊!鹊!”喜鹊阿姨教道。
我知道,这便是a,o,e。
喜鹊弟弟也跟着学:“鹊,鹊,鹊……”
段导读:这组对话描写了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的场景。
今天早上,太阳从渡口对岸⑩山冈(ɡānɡ)后面升上来了,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指着上升的太阳,问喜鹊弟弟:“鹊!鹊鹊鹊?”
我懂(dǒnɡ)得,她问话的意思是:“看!那是什么?”
喜鹊弟弟一齐快乐地回答:“鹊!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喜鹊弟弟很快给出了答案(àn):“妈妈,那是太阳!太阳升起来了!”
段导读:这组对话写了我能听懂稀缺的对话。
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写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说话。
我真高兴啊!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写我听懂了喜鹊的话心里很高兴。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会读“渡、蔽”等7个生字、会写“伞、姨”等8个生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树上的鸟儿吗?
生:看到过。
师:请你说一说,这些鸟儿在树上是怎么叫的。
生:叽叽的不停地叫。
生:有的边拍打着翅膀边叫。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棵枫树上的喜鹊,看看这上面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题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诵读。
2.学生边听边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
(1)小老师领读生字
(2)小组开火车读
(3)认读生字词语。
dùkǒupinyinzìmǔyóuxìdǎsǎnāyíshānɡānɡfānɡbiàn
渡口拼音字母游戏打伞阿姨山冈方便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水彩颜色把词语在文中涂出。在句子中检查认字:
①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②它的绿荫遮蔽了村里的渡口。
③我正要撑着渡船到对岸的树林里去打柴。
④今一早上,太阳从渡口对岸山冈后面升上来了。
朗读指导:本文是篇童话,在童话里,不同的人物说的话要学会按不同的特点去读。本文喜鹊教孩子们读拼音时,可以联系我们学拼音时是怎么读的,也学着怎么读。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
伞:里面是两个点,不要写成了“人”字。
姨:右边“弓”写的不要太宽了,跟上面的横基本平齐,这样美观些。
戏:右上角有点,不要忘写了一点。
母:先写竖折,然后写横折钩。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1.把学生代入角色体验。不断体验角色的过程,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2.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1.巩固所学生字、词语。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直接导入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了解读了几遍。
2.抢答:故事发生在哪里?
教学生字:渡口。生读。请生指渡口在哪儿?(渡口旁的枫树上。)
教学渡船,渡河,摆渡。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看到了一棵怎么样的枫树?交流。
(很大很高)请大家读出这种感觉。
你想把什么词语送给枫树?四个字的词语。
示例:绿荫遮蔽。
3.理解“遮蔽”。蔽的意思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词语是由意思相近的两个字组成的。)
请生说说类似的词语。
例如:巨大贫穷广阔
4.再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喜欢什么?(喜鹊和枫树。)
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我喜欢站在枫树下,抬头看喜鹊的窝。我常常觉得喜鹊会跟我说话,我像童话书里那样,在心中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
5.默读第2~12自然段,把喜欢枫树、喜鹊的句子画出来。交流。
我像在童话书本里那样……阿姨。
生读,哪个词写出我特别喜欢阿姨?
常常喜欢
师范读,听出什么不同?生再读。
6.还有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我的喜鹊弟弟。
师:“我”为什么把喜鹊称为阿姨和弟弟?
生:因为对喜鹊非常喜爱。
7.把这两句变成诗行,生齐读。课件出示句子:
我像童话书里那样,
在心中,
称呼她是我的喜鹊阿姨。
我真是像童话书里那样,
在心中,
称呼小喜鹊是我的喜鹊弟弟。
8.交流其他喜欢的句子。
9.把童话变成一首小诗,出示3句变成诗形的句子,配乐读。
10.师当阿姨,生当弟弟配合读。强调标点:“!”和“,”弟弟的“,”可能学得怎么样?再学一学。
四学习第9自然段
1.喜鹊不仅学拼音,还看日出呢!师画太阳。(出示课文内容)
生做老师,生做弟弟,演一演:阿姨,弟弟,翻译,旁白。
2.理解省略号的意思:阿姨和弟弟一起学拼音,看日出,还可能做些什么呢?
汇报交流:教“我”唱歌;教“我”飞翔;教“我”梳理羽毛……
3.四人小组合作编故事。(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结束这节课)
9.枫树上的喜鹊
教唱歌
渡口旁枫树上做游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教拼音
称呼喜鹊阿姨弟弟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多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生活。
1.看拼音写词语。
āyí(阿姨)fānɡbiàn(方便)zìmǔ(字母)jiàoshī(教师)
yóuyǒnɡ(游泳)kànxì(看戏)dǎsǎn(打伞)táitóu(抬头)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我真高兴啊!
(2)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
(3)看!那是什么?
(4)我知道,这便是a、o、e。
3.想象下面的情景,试着将它写下来。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示例:我看到这个情景,会想到,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时,小喜鹊高兴地叫起来:“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喜鹊妈妈看着小喜鹊吃着虫子,也高兴地叫起来:“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1.作者简介
郭风,福建人。1940年,散文《地瓜》(又名《袭》)发表于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随后不断发表作品。1945年出版童话集《木偶戏》,以其风格新颖,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先后出版《蒲公英和虹》《叶笛集》等约30本散文集、散文诗集和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散文诗《红菇的旅行》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奖。他的散文大多描写故乡风物和斗争生活,纤巧优美。
2.教学精彩片段
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字母……
师:这里有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喜鹊阿姨还教小喜鹊很多很多的本领呢!
师:你太聪明了,把这个省略号送给你。
师:除了唱歌,做游戏,学拼音字母,喜鹊弟弟还学会了哪些本领呢?你想象一下,能用“一会儿……一会儿……”来说一说吗?
生:喜鹊弟弟一会儿捉虫,一会儿飞翔。
(学生通过不断地想象,把自己融入到童话故事当中,在幻想里,成为角色中的一员,感受到了想象中的成就感,自由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483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