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9年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二、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相关推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
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青岛是山东的重要城市,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与青岛有关的问题:
(1)在20世纪初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青岛有一横幅,上写“同胞努力,挽救青岛”,它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

(2)改革开放后,青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占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战略意义?

(3)2008年奥帆比赛在青岛举行,文明观赛是每一位观众的基本素养,请围绕“做文明观众”为题,针对山东青少年观众拟定几项倡议.(不少于三条)


一、选择题
1.(江苏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右图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照片反映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国人已普遍使用外国商品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江苏南京市金陵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阶段测试)江泽民指出,我
们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
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
A.当今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市场
B.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
D.当今世界各国自然经济已完全消失
3、(山东师大附中高三2009第二次模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4.下列两幅图表明,20多年以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原因是
A.引进先进技术
B.对外开放
C.英国向世界各地传播其生产方式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

70年代末的深圳今天的深圳
5.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6、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邻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7、“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的开头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谈笑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B、浦东开发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D、进一步开放沿海经济特区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8.(山东省济宁一中2009年高三第二次反馈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
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
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
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具体写出材料一种所说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图7示意全球8个始终开放与40个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1966—1990年)
1.(09福建文综24题)下列关于图7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数时期经济呈现现负增长③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和欧盟④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B。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从图中信息容易判断①始终开放的经济体70年代经济波动最大是正确的;②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多经济呈负增长应该是只有八十年代中的几年,多数时期还是有增长的.③中始终开放的经济体包括美国,但欧盟是成立于90年代后.④中国1978年前是封闭的,1978年后是开放的,所以既不是始终封闭也不是始终开放,所以本图所涉及的经济体不可能包括中国.答案选B
2.(09福建文综25题)图7启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
A.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B.完善市场调节机制
C.保障外资经济的优先发展D.保持人民币持续升值
A。图7反映了始终开放和始终封闭时期经济增长率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在始终开放时期,经济增长率均高于始终封闭时期,这就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项正确;B项说法强调了市场调节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CD两项的说法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3.(08天津文综)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
4.(07上海历史37)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人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本题属于材料型解析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中国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第一问根据教材解答即可。第二问,是回答“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的原因,中国在1978年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对中国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三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深圳厦门外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市场调节外商投资外向型外向型2、外资技术天津广州长江珠江内地高新技术加工出口知识密集3、浦东长江高科技改革开放4、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背景: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北京学生发起了五四运动。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地位: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意义:是山东对外开放的窗口;有利于加快山东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带动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和飞跃。
(3)倡议:从礼貌待人,环境意识、服从赛场纪律方面回答。
第(1)问,扣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联系“挽救青岛”,不难回答出背景,即五四运动,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开放后,青岛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之一,联系对外开放城市的作用回答其重要地位。青岛市山东重要城市,其开放,必然带动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和飞跃。第(3)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紧扣如何做“做文明观众”去回答即可。

1、B2、B3.、C4、B5、A6、B7、B
8、(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2)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如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制度、兴建公共工程等。从而缓解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概念: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2)创办: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出口特区”的由来
我国的特区最初称为“出口特区”。出口特区,即在一定的区域内实行一系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以求找到一条打破陷入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新路。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谈了广东开放搞活的设想,提出广东省委希望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些地方实行单独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初步定名为“贸易合作区”。邓小平听取汇报后非常兴奋,提出了“办一个特区”的意见:“还是叫特区好,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5月5日,广东省委具体提出《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初稿)》。这不仅是第一份关于兴办特区的设想方案,同时也是“特区”一词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现。同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1979)50号文件,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的报告,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要求两省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决定先在深圳、珠海创办“出口特区”。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谷牧在广州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两省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指示。会议肯定了两省省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贯彻对外开放方针、试办出口特区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采纳与会者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根据两省的有利条件,中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设立特区的议案,并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经济特区”这个至今仍让人激动的名称被书写在共和国光辉的历史上,8月26日这一天,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立纪念日。
②1980年,设立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③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建省设特区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从一个发展滞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转变,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1.1988年开始,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架构。
3.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较早设立经济开发区和保税港区。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最优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燃油附加费”。
8.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挂靠部门。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设立亚洲的对话平台――博鳌亚洲论坛。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海南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海南成为全国最开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率先提出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设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新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②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③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参考答案:①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1979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参考答案:(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
参考课文P59所提供的数据。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③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显示1980年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和1988年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的开放前后的图片。在比较中让学生认识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时间: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获得了经济特区的部分优惠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①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时间:1985~1992年
②区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王佑贵谈《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创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那么这首歌当时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贵是这样说的:“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经过‘文革’,我们这代人都快绝望了;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没有小平同志,我们不可能有今天.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叶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词写得很直白,我开始觉得不像词,后来觉得这风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样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我突然想起电影,电视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出来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虚词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这看起来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不是往往什么都是.后来果然一唱就响了。”
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④意义:
a.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特点:
a.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b.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经济特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区别
①在管理体制上,前者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后者则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和具体管辖下的一块实行某些特殊政策的开放区域.
②在经济结构上,前者是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主要依托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时,也可在区内设立外贸,金融,商业,仓储,运输,生活设施,但这主要是为本区域生产,经营,生活提供服务.
③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资企业不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均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后者,只有生产,科技型企业才能享受这一待遇.
④在减免关税上,前者在管理线内进口的生活消费品和市场物资多数是免征或减征关税;后者则一律照章征收关税.此外,后者在人口构成上,以国内人员,原有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人口为主体,境外人员很少.
⑤在地理特征上,后者既是相对独立,有明显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区”.从1988年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哈尔滨,大连,皇岛,烟台,威海,上海闵行,福州,福清,东山,惠州,重庆等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部27个,中部10个,西部12个).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浦东是指上海黄浦以东地区,南临杭州湾,东北抵长江口,西靠黄浦江,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浦东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极有经济开发潜力的地区。1984年,上海市政府制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首次提出开发浦东的问题。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开“开发浦东新区国际研讨会”。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开发浦东的指示》。
开发浦东规划指定的控制范围,即浦东新区范围,面积约350平方公里。该地区已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和“三资”企业,且交通方便。按初步设想,浦东开发建设分3步实施。
开发起步阶段:进一步发展交通,为吸引外资创造条件;
重点开发阶段: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的浦东新区大格局;
全面建设时期:在浦东建设5个各具特色的综合区,辟建保税区、外商投资区和出口加工区。
今年是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东岸的浦东新区迎来开发开放十八周年。在浦东开发十七年间,始终保持经济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五的高速发展态势,并拉动上海连续实现了年均百分之十一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已有来自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浦东新区投资了近一万五千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三百五十七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二百三十多家在浦东投资了三百多个项目,落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八十三家。新区将朝着“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的方向继续迈进。
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课堂探究:1、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
2、江泽民曾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潜在市场,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愿望最终变成现实。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到国际市场的大海中去游泳,并且要奋力地去游,力争上游,不断提高我们搏击风浪的本事。”思考作为一名现代公民,应当加强哪些方面的素质来应对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后记
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新区或邻近城市的对外开放区域去实地参观,增强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

★问题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整合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组织学生讨论: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提示: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本课测评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参考答案: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学习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发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答案要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查阅、搜集有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并将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制成图表或柱状图,为图片配写说明,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改革开放前后北京的经济及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史上是最早开放的地区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首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是:
A、安徽、四川、广东、福建B、四川、广东、浦东、安徽
C、广东、安徽、江苏、浙江D、四川、浙江、福建、浦东
4、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5、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6、《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
7、1984年我国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江苏省有:
A、4个B、3个C、2个D、1个
8、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9、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掀起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高潮。以下关于此时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开始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B、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C、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进入到成与败的关键时期
D、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0、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B、深圳C、上海浦东D、环渤海地区
11、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12、江泽民同志曾形象地说:“‘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其含义是既要向外国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下列各项属于“走出去”的是:①扩大境外投资规模②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③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④拓展国际贸易⑤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13、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实行:
A、“请进来”战略B、“走出去”战略
C、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D、“一体”战略

二、非选择题: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2分)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②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2分)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分)

③为了“帮助内地发展”,在世纪之交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2分)

14、(12分)①布局特点: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来的布局不合理,旧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付未来战争的需要。(3分,答出一点得2分)
②地区:沿海地区(2分)
条件:政策优惠,有利于引进外资;有较好的经济,文化基础,交通便利;便于对外经济交流。(3分)
③重大措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2分)

15、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对外贸易的兴衰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
法国学者克谢赫耐在《南宋社会生活》中写道“一支庞大的沿海船队维持东南沿海商埠与远达广东之间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则每年趁着季风往来于中国和南洋群岛、印度、非洲东岸和中东一带;陆上贸易在南北往还要道与长江交汇点上发达了起来,其交易数额之庞大,远远超过当时欧洲主要商业中心的交易量。”
(1)根据材料概括南宋海外贸易发达的突出表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兴盛的社会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1864~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状况,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有何特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表现:航海技术高超;外贸活动范围广;交易数额大。
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崛起,隔断了南宋与海外的陆路联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政府实行重视海外贸易的政策;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进出口数额呈增长的势头。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条约》签订,外国强迫清政府把通商口岸开到内地;自然经济解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方面入超增长。
原因: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大量特权;列强凭借经济实力,操纵市场。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特点: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根本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6、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历程: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作出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在内地设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江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各地出现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形式灵活多样。
影响:①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我国实行“引进来”战略,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解决了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完善。同时,我国又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②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分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三、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推进新课]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

(多媒体打出邓小平的谈话)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师: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生: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师: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生: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生: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能解释一下吗?

师: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生:那么,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师:这正是我想请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绝非偶然。那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2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个问题。

生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生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0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保障……

生3:经济特区还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那样,20多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谈话,想一想,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是什么?

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师:为此党中央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生:进一步开放的第一步是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师:(多媒体打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生: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师: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师:1985年后,我国先后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生: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师:(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合作探究:

师: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同学们,你们中有谁参观过上海浦东开发区?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师:共有3位同学举手。好,请你们中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生1: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生2: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对浦东的地理、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过今天的浦东已是今非昔比,这一点我们从“学思之窗2”和“历史纵横”所反映的史实就可以得到印证。当初中央政府开发浦东的目的何在?

生1:浦东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就是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生2: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理解也透彻。接着请大家谈谈浦东开发的意义。

生: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这对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上海浦东的开发成功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那么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呢?

生: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要点: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板书设计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局

●活动与探究

主题:一提起特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展的生气勃勃,同时又有些杂乱无章、敢闯敢干却不乏一夜暴富的景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和遍地打工妹,人们对深圳的向往,也只是机会和金钱。我们应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目的

1

读懂题目含义,查找相关资料

介绍相关资料,讲明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1.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

2.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论证深圳的发展、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观点

介绍这一问题相关的学术观点或一些专家、学者及教师自己的看法

3

史论结合,自圆其说

进行点评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2)以吸引和利用为主
(3)实行以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
3、设立
(1)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划出海南岛设置。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
(2)对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具有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年,国家决定开放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为主;
b.通常汇集了,具有的特点;
c.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开发的目的
(1)以为龙头,进一步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之一;
(3)带动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成为上海,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大量引进外资企业B、设置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D、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福建被确定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
A、靠近港澳,华侨众多B、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大
C、历史上是最早开放的地区D、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
3、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
4、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目的是:()
A、抢先实现改革开放B、为内地经济建设服务
C、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D、慢慢过渡为经济特区
5、《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规划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有3个都是在:()
A、福建省B、海南省C、广东省D、浙江省
6、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其目的是:()
A、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B、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学习韩国、新加坡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
7、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海南B、深圳C、上海浦东D、环渤海地区
8、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特点是:()
A、从经济特区开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形成了全国性的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体系
C、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D、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152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