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语文《旅夜书怀》复习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一语文《旅夜书怀》复习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语文《旅夜书怀》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着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简介: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字词:

(1)岸:指江岸边。

(2)危樯: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着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练习题: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

答案:

1、(1)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垂”“涌”,垂即垂挂之意,满天星辰垂挂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之上;涌即奔涌之意,一轮圆月倒映在奔腾的江水之中,随着江水奔涌向前。【DsbJ1.cOM 读书笔记吧】

(3)衬托出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

(4)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2、(1)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着,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2)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尾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延伸阅读

旅夜书怀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旅夜书怀》,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判断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对这手法加以阐述;给出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的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赏析第二联或第四联。
参考答案: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雁自喻,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品读与探讨”第一题;
结合“品读与探讨”第三题,预习《客至》《宾至》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旅夜书怀》这首诗时,主要想抓住两点:理解诗歌内容和学会题型的解题方法。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我的设计如下:一、导入,图像导入,联系出杜甫的晚年生活的介绍。二、走进文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联如何理解?4、赏析尾联。三、走出文本,拓展延伸。读杜甫诗《孤雁》,完成后面的题目。四、作业布置。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设计本诗的导语时,想以新出奇,就想着能不能在上课伊始一下子就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所以,我选择了用泛而华丽的语句导入,试图用好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我一门心思想叫导语与众不同,在奇与新上做文章,其他的就没有考虑,犯了年轻教师经常会犯的通病:华而不实。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服务的,不应该脱离文本。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追求新奇时不能忽略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重点。让导语和教学新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文本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所以,我选择了杜甫的晚年照片来冲击学生的眼球,并配以他晚年生活境遇的介绍。如此,就和《旅夜书怀》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语,也应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导语也要据此量身定做。
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更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旅夜书怀》这首诗如何既考虑到欣赏的问题,又兼顾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要反复思考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都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点评,教师适时点拨。我想这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的时候,充分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第一,自己总觉得挖掘还不够深入,内容设计浮于表面。第二,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总觉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在支撑着,并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第三,从准备到结束,自己的心态不能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
总的来说,第一次上评比课,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好一堂课真难。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象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要想真正的上好一堂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尤其是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

高二语文旅夜书怀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语文旅夜书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高二语文《杜甫旅夜书怀》知识点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二语文《杜甫旅夜书怀》知识点复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二语文《杜甫旅夜书怀》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着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简介:

《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杜甫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四川乐山、榆州至忠州。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字词:

岸:指江岸边。

危樯: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着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练习题: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你认为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案:

(1)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垂”“涌”,垂即垂挂之意,满天星辰垂挂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之上;涌即奔涌之意,一轮圆月倒映在奔腾的江水之中,随着江水奔涌向前。

(3)衬托出平原的广阔和江浩荡之势。

(4)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试运用“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方法赏析之。

答案:

(1)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着,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2)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尾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高一语文《离骚》复习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一语文《离骚》复习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语文《离骚》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离骚》的文学常识;记住“修姱”“鞿羁”“方圜”“离尤”等重点实词的意思,能说出虚词“以”的意义及用法。
2.反复吟诵,疏通大意,通过分析人物矛盾冲突中诗人的言行,概括其性格特点;找出文中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分析它们的寓意。
3.体悟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概括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分析比兴手法的效果
学法指导
【问题导学流程】
准备知识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借助相关链接,能说出《离骚》及相关文化常识。
诵读涵咏,感受作品。
1)音读:读准字音,尤其注意生僻字、易错字,读准节奏。(文中生僻字、难点字较集中,请耐心标注读音,为熟读做准备。)
2)意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疏通文意,完成相关练习。
【查一查】
1.查阅课外资料,结合学案后的相关链接,了解《离骚》及相关文学常识。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注释中关键字词的注音及词义誊写到课文中对应词语旁的空白处。
【说一说】
在小组内互相介绍你所知道的屈原及《离骚》的相关知识。
【读一读】
音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
在书上圈画并标注重点字词,两人小对子互相检查并交流。
意读:二读课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完成“填一填”。
【填一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鞿羁()朝谇()
浩荡()郁邑()侘傺()
(2)解释下列词语。
修姱()鞿羁()浩荡()
工巧()偭()郁邑()
溘死()方圜()相道()
岌岌()反顾()陆离()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
精读品味,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反复诵读,找出表现楚怀王、群臣以及时俗的相关诗句,体会诗人与他们间的冲突。
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温馨提示: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比如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中,“灵修”本意为神仙,这里借指楚怀王。请从诗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合作探究】
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人有着如此美好的品德,按理说应该得到了楚王的理解和信任,但现
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便直接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的呢?请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分析。
及时总结,及时反思
【我的困惑】
课后巩固,夯实基础
【堂清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无活用的情况的一项是()
A.步余马于兰皋兮B.高余冠之岌岌兮
C.长余佩之陆离D.佩缤纷其繁饰兮
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②伏清白以死直兮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吾独穷困乎此时⑧宁溘死以流亡兮
A.③⑤⑦B.②④C.⑥⑧D.②③⑤
3.下列各句中各句中是介词短语后置的句子是()
A.不吾知其亦已兮B.又申之以揽茝
C.余不忍为此态也D.岂余心之可惩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回朕车以复路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固前圣之所厚
A.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5.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诗中自述了自己受屈遭贬的原因,并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物的思想。
B.作者认为“民生之多艰”的主要责任在国君,君王荒唐才使小人有机可乘。
C.诗人同情人民生活的艰辛,并表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D.作者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并表示自己要修身洁行,决不妥协。
【相关链接】
背景材料一: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材料二:
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及其分明的。三是体制上的拓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背景材料三:
《离骚》,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联系的是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楚辞”因“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另外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统、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背景材料四: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课内外佳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直不阿,一身正气)

文章来源://m.jab88.com/j/886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