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臧克家关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讲解:写实中还多少含有象征意义。就在这大渡河上,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曾遭到覆灭的命运,而今天的人民革命的红军队伍呢,却能以少胜多,冲破敌人的追击、阻拦,冲破天险,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大河渡过了,大山踏过了,胜利在握,目的地在望,这种开颜,不同寻常。这开颜不只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三军的,它是一种克敌制胜的革命乐观主义情调的充分发扬。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渡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胜利。
[清平乐(yu)]:词牌名。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词原来是歌唱用的唱词,都配有曲调,因此最早叫做曲子词。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绝大多数的词调都已失传,变得只能吟诵而不能按原调唱了。词的句子大都有长短,字音平仄和押韵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律,但也有少数词人在个别地方对格律不太严格。词牌最初有一部分是根据词意命名的,后来的作词者大都只按照一定词牌的格律来填词,词意不再与词牌有关,而在词牌之外可依词意另标题目。
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分别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试概括《七律长征》的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3、说说《清平乐六盘山》的意思。
作者站在象征长征胜利的六盘山顶,站在中国工农红军从战略转移走向抗日战场的转折点上,充满了积极乐观的壮志豪情。
上阕是对长征胜利的总结。作者以豪言壮语入诗,抒发了红军要开赴抗日前线、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和急切心情。
下阕是对未来前景的展望。这里边包含着共产党当时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政策思想和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远大预见和坚强自信。
纵观全词,结构自然,语言质朴,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感情浓郁,意蕴深远。
感悟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这两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②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胜利,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
③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里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一种凶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此句画龙点睛,道出了整首词的意义和思想。今日长缨在手,表示了革命力量的强大,这里边包含着共产党当时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政策思想和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远大预见和坚强自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诗境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抽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讨论:从只等闲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练读诗句。
(4)学生汇报朗读自评(他评)练读分组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诗句,齐读。
(2)通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3)通过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4)带着体会练读诗句。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通过影像或文字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练读诗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自读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2)多种形式读诗句,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回归全文,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2.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板书:
七律长征
腾 越五岭
疾 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清平乐六盘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2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五、练习书写生字,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都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全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千难万险的五个典型画面,即: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10月下旬,到达陕北,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词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抒发了彻底打垮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七律长征》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对只等闲的充分理解可放在学完全诗后,让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红军战士对待各种艰难险阻时的英勇无畏的表现来理解为什么说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高大的五岭山脉,在红军面前变得像渺小的细浪;大气磅礴的乌蒙山脉,在红军面前变得像脚下滚动的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现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走:滚动。走泥丸出自《汉书蒯通传》的坂上走丸,在斜坡上滚下泥丸来,跳动得快,看上去像一条起伏的线条。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出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讲一讲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帮助学生对暖和寒的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胜利,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主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开颜:笑。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千难万险,为什么诗人只描写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五个画面呢?可以引导学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去体会: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个画面,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个画面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所以诗中只选取了这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豪迈情感。
头两句写景,标示出季节和有特征性的事物。写景以后,接着就是抒情。前两句写景,不是随便把片断风景捉进词句,而是和后边的抒情有关。望断:望到看不见,表示望得久,望得远。古人有雁足传书的话,这里含有对南方根据地的战友和人民深切怀念的感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句使人如闻战鼓,如闻前进号,如闻千军万马勇往直前的脚步声!二万里算得了什么,困苦艰难不能把我们阻拦,不到目的地算不得英雄好汉!这是多么有力的号召,这是雄壮的战斗前进的胜利鼓吹曲!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此句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六盘山的高峰上,旗子在西风里飘扬。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1963年版《毛泽东诗词》改为红旗。漫:随意,漫卷,即随风翻卷。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此句画龙点睛,道出了整首词的意义和思想。今日长缨在手,表示了革命力量的强大,这里边包含着共产党当时发动群众、团结抗战的政策思想和一定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远大预见和坚强自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十四 散文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学习目标
】
1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
、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
、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
】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细
致深
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知识链接】
1
、题目解读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
捉迷藏
,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
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2
、
走近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
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
(1900
~
1999)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闻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3
、写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
梦幻多于现实
。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自主学习】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
)笑
沐
()浴
祈
()祷
花
瓣
()
菡
()
萏
()
欹
()斜2、
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儿不响。匿笑
(
2
)走到做祷告
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祷告
(
3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
、
在空格处仿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4
、结合诗的意思,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现代诗人刘大白《旧梦之群》一诗中这样赞美人生,他说:
少年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的/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三个不同的比喻,描绘出人生三部曲的各自旋律,乃是对人生深刻的总结与概括
【合作探究】
1
、阅读《金色花》,讨论
(1)
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
2
)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
3
)为什么妈妈说
“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2
、阅读《荷叶
母亲》,讨论
(
1
)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
)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4
)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
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精读精炼】
阅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1.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
、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
、“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
、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
、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纸船印象
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有的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
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似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绘。⑵纸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航行,使我幼年时的雨天时光,显得特别地亮丽充实,让人眷恋。
⑶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斑斓者,形体怪异者,色派俨然者,甫径下水却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⑷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们仍然很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船,好让孩子高兴。
⑸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船的年纪,只盼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往风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
.从文段内容上看,文章表现了哪些爱()
A.母亲对子女的爱
B.子女对母亲的热爱
C.孩子对雨天的喜爱
D.母亲对纸船的喜爱
E.孩子对纸船的喜爱
2
.“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
体会出来”句中“这种美丽的感情”指代什么?
3
.“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句中“这些事”指什么?
4
.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
、这首散文所表现的是深深的
母子(女)之情。说到母爱,有人对英语中“mother
”一词中的每个字母作了如下的解释:
M
-
many
(许多):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
-
old
(年纪大):妈妈为我操心
,
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T
-
tears
(眼泪):您为
我流过不少的泪。H
-
heart
(心):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
-
eyes
(眼睛):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
-
right
(正确):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这些解释,体现了对“母爱”的一些感悟。
请你也就“
mother
”一词的
6
个字母,仿照上面的解释,谈谈你对“母爱”的一些感悟吧。(任选3
个字母,填写下表,不得与上面的解释相同。)字母
单词
汉语意思
感悟
M
O
T
H
E
R
【能力提升】
1、
名句填空
(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离骚》
(2)
,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2、
属对练习
(1)
松涛传月色
(2)
寒雪梅中尽
3、
名著阅读
(
1
)被称为曹禺“生命三部曲”的作品有、
、
。
(
2
)《红楼梦》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
【教(学)后记】
第二十四课散文诗两首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沐浴()祷告()并蒂()
菡萏()()徘徊()()荫蔽()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祷告: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文学常识填空
《金色花》作者是(国名)作家、诗人(姓名)。它是散文诗集《》中代表作。《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选自。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综合运用】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5.今年5月8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54%66%91%
祝福同学生日的56%86%92%
差值2%20%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6个字以内)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那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也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7.选文中“笑嘻嘻”、“摇摆”、“跳舞”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心理?为什么?
9.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10.结合全文,归纳这首散文诗的主旨。
【类文美读】
种妈妈
陈志宏
老家老了。
老得只剩下老人,拖着寂寞的影子拉扯着孙儿孙女,在寂寥的村巷里,走来走去,抑或,一老一少,在广袤的田野踯躅。
一位年轻的内地女大学生来小村支教,教孩子画颇具时尚元素的四格漫画。
孩子们没有绘画基础,除了语文数学和唱歌,他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别的课程。清明节,回到老家,翻开一个应该叫我爷爷的小朋友做的四格画图作业,凌乱的线条,毫无规则和美感的色彩,让我有些迷糊。
孩子说:“爷爷,你知道我这里画的什么吗?”
我说:“不知道。你能帮我讲解一下吧?”
孩子指着画,一格一格地给我讲解。
第一格。春天来了,万物睡醒了,农民开始播种了。我也挖了一个坑,就想呀,我该播种什麽呢?
第二格。想了很久,我想我要种下一个妈妈。
第三格。夏天,我像爷爷一样,施肥浇水,希望种下的妈妈开花结果。
第四格。秋天来了,我收获了好多个妈妈。一个为我做饭,一个帮我洗衣,一个带我上学,一个陪我玩……好多好多。
那一刻,我的心咯?一下,酸楚从心底泛滥开来。一个年幼的孩子,本该在妈妈怀里撒娇,而妈妈却为了生计年头出门年尾归,长年在城市打工,把孩子丢给年老的爷爷奶奶带。
我问她:“妈妈种得出来吗?”
她说:“种得出来,过年的时候,妈妈就被我种出来了。妈妈还会给我买很多很多东西。”
我也是孩子的父亲,当看到这个老家的堂孙女,五味杂陈,空气里流淌着苦涩。普天之下,还有多少这样想种出一个妈妈来的农家孩子呢?
天下的孩子怎麽能没有父母守护,没有完整的父爱母爱包裹着呢?又有哪个父母愿意被孩子下种呢?
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对于种,最喜欢听的一种是──“种春风”,诗样的浪漫抒情,玉一样清凉爽洁。
曾几何时,读三毛的诗《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感受异常清新自然,别有趣味。诗中写道: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那是我心里一亩田/那是我心里一个/不醒的梦。后来,听齐豫唱,那柔情婉转的一句“种桃种李种春风”,让我的心幸福地颤栗,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春风里的种花。
岁月静流,识见渐宽,才知道可以作种下种的,就像春来繁花一样,多得数也数不清。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世间,用心种下一个愿望、一份美好,用情去浇灌,用爱去呵护,秋后定能有丰厚的收获。心怀一份美好,种下一份的心愿,经风历雨,种子发芽,迎风拔节,葳蕤成最美的人生风景。
1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种妈妈?
12.文中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3.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说种妈妈是一种愿望,那这一愿望,未免太酸涩了”?
14.文中引用三毛的诗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籽”,如果是你,你会用来种什么呢?为什么?
【每课一趣】
17.妈妈永远是孩子的温暖的港湾。可是,有的妈妈却给了孩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力不可支,发出了无奈的呐喊——观察下面两幅漫画,说说它们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1)(2)
边文——名师讲坛
1.走进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中,可以多课外阅读泰戈尔、冰心的作品,深入领会诗文的深刻内涵,了解有关印度宗教信仰及摩罗的动人故事。《散文诗两首》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语句疑练、优美,可以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文章主旨:
《金色花》全诗以一个儿童的口吻,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表达了“我”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荷叶母亲》文章通过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之情,赞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
4.谋篇立意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之情的散文诗。诗歌首先通过描绘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可爱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接着通过抒写孩子回报母亲的几件事,进一步展示母亲对孩子深厚的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全诗想象丰富、新奇而美妙,把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人留下鲜活、深刻的印象。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般的美好形象。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5.难点突破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荷叶母亲》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呢?是怎样表现这一主旨的?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主旨即赞颂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6.写作技巧
清新隽永、意蕴深刻
纵观《金色花》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正是这些平常之语,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能更好地表现作者的主旨。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借景写人,托物言志
《荷叶母亲》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十四课秋水(节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2.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目标1、3)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2)解释诗题:①望:远远的看。
②诗题: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③这首诗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生:生成,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意思: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远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悬挂,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意思: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飞泻的水流。直下:直泻而下。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意思: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可能是,怀疑“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
落: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意思:使人怀疑(好象)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速度要稍微慢一些)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山行
2)解释诗题:在山上行走。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向远处伸展。石径:石头小路。斜(xia):曲折不直。
意思:深秋时节的高山,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2)白云生处有人家。
白云生处:漂浮着白云的地方。
意思:在山上漂浮着白云的地方,隐约可以看到有住人的房子。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因为。爱:喜爱、留恋。晚:傍晚。
意思:我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4)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红于:比……还红。二月花:春天的花。
意思:被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色?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谈话导入: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诗题: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二、理解意思。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1)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异客:他乡的客人。
意思:我孤独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2)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意思:每当遇到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
遥:远。兄弟: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外出登高。
意思: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4)遍插茱萸少一人。
遍:全部。茱萸:一种植物,据说插在头上可以防灾避疫。
意思: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人。
3.读诗句意思,思考:这首诗讲的什么事?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1.写生字、抄古诗。2.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并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3.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贺龙在艰苦岁月里的乐观,幽默,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贺龙及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老师:把关键词句做成课件.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
2.能讲述故事的梗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课件出示贺龙照片,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贺龙的资料.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3.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作者为什么不写贺龙驰骋沙场的英姿,却写他钓鱼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测字词
1.默读全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听写文中重点词语,生字,检查学生课前自学字词的情况.
3.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听写的字词,相机重点指导”撅”“髯”的结构和笔画,”腆”的读音.
4.再次默读课文,试着讲述故事的梗概.
5.教师相机指导怎样讲述故事的梗概: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练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文中的贺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勾画出有关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重点指导.
3.精读第11段.
(1)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贺龙拔下马尾毛做钓鱼竿.)
(2)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老伙计”“抚摸”“会意”体会贺龙与战马之间的深厚情意以及默契,也说明了钓鱼补充粮食对贺龙来说是常事.)
(3)勾画出本段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些动词的准确使用有什么作用
(4)贺龙是当时的总指挥,为什么单单写他钓鱼呢
引导学生读第2段的1~2句,体会红军部队在进入草地后所遇到的困难.
(5)指导朗读这段话:抽读——齐读.
4.细读第14段.
(1)这个句子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渔竿”凝聚着贺龙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战友骨肉般的深情厚谊”
(3)小结:这句话是对贺龙的高度赞扬.贺龙在困难面前的乐观,幽默鼓舞着大家,在缺粮少食的境地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感动着大家.
5.细读第18段.
(1)从贺龙的语言,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乐观精神)
(2)这样的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什么作用(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鼓舞着大家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作斗争.)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抽读——赛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练笔
1.读了《贺龙钓鱼》的故事,你都想到些了什么呢说给大家听听.
2.课后继续搜集贺龙或其他革命前辈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段.
3.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教师:幻灯片(文字).
学生:了解江姐,了解文章的背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言行,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积累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
2?感受江姐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师:你们看过《红岩》这本书或电视剧吗到过渣滓洞参观吗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指名说)江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江姐的事迹.(板书课题)
(多媒体:简介江姐的情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新词.
三,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重点叙述了哪个部分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3.小结:文章用2~15段重点叙述了面对死亡时,江姐的从容不迫.一方面从特务不停地催促来反衬江姐的不慌不忙与从容平静,另一方面从难友们难过,不安,痛哭,舍不得烘托出江姐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可以通过这两条线索,深刻体味江姐那英勇无畏,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
四,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再次默读课文2~15段,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江姐动作与神态的句子或词语,并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在这部分中,江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2.同桌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4.讲解4~5段.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出示句子,读一读,思考从”梳好了头”“取出”“脱下”“用手拍拍”“理着”“擦去”“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试着走了几步”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受江姐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不迫,这一系列动作描写烘托出了江姐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但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她置生死于度外.)
(2)再读,说说这两段话表现了怎样的江姐(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为了革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3)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读.(可个别读,小组读)
5.再次探讨”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深含着的意思.
6.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再读读第2,3段,抓住”不慌不忙”“像平常一样”“平静的表情”来谈感受.)
五,品读课文,再识江姐
1.分析江姐的形象.
(1)学生在文中画出叙述江姐语言的句子.
(2)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江姐(坚强)
(3)学生发言,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2.”要勇敢一些!每一个革命者,当他面临着最后考验的时候,都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这句话到底表现了怎样的一种革命品质
3.思考:课文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像迎接庄严的战斗,像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看,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胜利的欢笑,洋溢着圣洁的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你感受到了什么(革命先辈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总结
师:是啊,江姐钢铁般的意志鼓舞着狱中同志们与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和江姐一样,顽强地等着黎明的到来,等着胜利的枪声,迎接1949年的春天.可是,丧心病狂的敌人却在解放军的炮火快攻克重庆的时候,当狱中的同志们就要与亲友们团聚的时候,敌人将关在牢中的1000多名的共产党员杀害在革命胜利的前夕.
1.听歌曲《红梅赞》(要出示歌词).
2.同学们,让我们把江姐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吧!背诵课文4~5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挂图.
学生:了解南极恶劣的环境和北极科考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疑问设置,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通过自读,基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来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好吗
1.出示:祖国啊,为骄傲吧!
2.抽生回答.
师:金庆民是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在南极谱写下生命的壮丽篇章.
(填写: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师:是的,这些为科学,为人民,为祖国勇于探索的南极科考队员怎能不让祖国骄傲呢(板书课题:骄傲吧,祖国)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或同桌互相帮助一下.
(2)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本文内容.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骄傲吧,祖国》一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
3.同桌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1.学生质疑词语,相互解答.
2.教师参与答疑活动,在关键处,疑难处点拨.
四,概括内容,理清线索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写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中国女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
2.小组交流,思考: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段):南极是”死亡地带”,进行科学考察非常艰苦.
第二部分(3~7段):”我”历经生死,发现铁矿.
第三部分(8~11段):”我”与战友们汇合,为彼此的成功而欢欣.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1.讨论:科学家去南极考察,当时的条件怎样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这样具体的描写南极科考的艰苦有什么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板书:险恶的天气条件:零下40摄氏度左右,终年冰雪覆盖
地形条件:山势险峻,海拔5140米
生活条件:没有人烟,没有生命的死亡地带)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侧面烘托出了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
2.师: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我”也因此经历了许多的艰难,请概括一下,”我”经历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找到相应的句子读读.
(1)生活的艰辛.
(2)工作的艰难.
(3)生命的危险.
3.虽然当时条件恶劣,”我”又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但”我”心中却十分的温暖,火热,因为”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情谊在包围着”我”.请在文中找出体现浓浓情谊的语句.(亲人情,战友情和祖国情)
4.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情”支撑着她,所有,作者才能突过重重困难,找到矿藏.请问:”我”发现的矿藏仅仅只是铁矿吗
出示: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永不停息地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去攀登一个又一个新高度,难道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七,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经两首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710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