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分析:
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1课时《秦兵马佣》2课时《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习作2课时练习3课时
单元导读设计
本课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三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介绍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备课
第四组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14 再见了,亲人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教学时可从介绍抗美援朝战争或播放《英雄儿女》《上甘岭》电影片断导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进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初读课文,交流: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感受到他们是“亲人”?从而读懂课文叙的事,初步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再读课文,通过体会最令人感动的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升华一的情感,体会前三个自然段共同的写法──先叙事,再抒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由指导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彼此之间依依异别的深情,引导学生思考:在与别时朝鲜人民一也回想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从课文中找一找,结合着平日阅读,观看影视剧等说一说。使学生偏认识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为亲人,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浇铸了中朝人民间牢不可破的友谊。最后,引导背诵、抄写和进行小练笔:展开想象,写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事。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抗美援朝战争影片、电脑课件
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出示题目:“亲人”是什么意思?(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话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8年10月撤离朝鲜。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引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4.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3)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A、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B、“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随机理解词语: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有感情地读一读。
2.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大 娘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大 嫂 挖野莱致残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另外,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5*金色的鱼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教学时,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情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对学生来说篇幅较长,训练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是教学的重点。本着熟读课文,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的要求,第一遍读,可以给学生七八分钟,让他们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后,就主要内容和不懂的地方做一点讨论、交流。第二遍,让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部分,多读几遍,并作一点简单的批注。而后,再进行短暂的交流:哪些地方最令我感动?为什么令我感动?第三遍读,注意老班长的动作、语言、神态,思考:为什么说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导学生学习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境界,崇高的革命精神。复述故事,根据情况,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
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学习重点:
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2.课文重点语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
2.快速默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语言表达可以多种多样,也不要求过分简练,大致的意思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故事。
(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重点出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上级”就是“领导”,“上级”怎么会又是“保姆”和“勤务员”呢?指导员的意思是什么?
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学生抓住课文句子和内容自由讨论。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
小组合作学习,请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划下来,深入体会理解。交流,品读:
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
A、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
B、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吃得多吗?“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A、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B、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C、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奄奄一息”是什么意思?既然是“奄奄一息”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中还用了两个“!”?
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
1.出示最后一段话。思考:“我”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象征着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作业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忠于革命、忠于党
老班长 安定情绪 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教学反思:
课堂上应充分地给学生自由。鼓励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
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也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生自我感受,自由朗读有了一定基础,但还未完全找到感觉时,教师进行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声音略带颤音,给人以忍着痛苦,含泪叙述之感,拨动孩子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收到以声示范、以情激情的功效。
16 桥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时,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
初读课文,先交流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
再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交流: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头脑中树立起老支书的高大形象。
进一步细读课文,画出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表达上有所发现。如,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达到震憾人心的效果。又如,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先练,给人急促悲壮之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
2016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主要由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和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组成。它们分别告诉我们深刻的做人做事的哲理: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通过读课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甚至他们根本从未注意过自己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本组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的阳光里,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句,能够熟读背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社会的人。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把生活当作学习的大舞台。
四、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课文,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课文中,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师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难点。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写“我”和父亲那个钓鱼、放鱼的夜晚发生的故事,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钓鱼的启示》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要想更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熟读课文。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吧!
(指名读课文)
三、质疑交流:
这回相信同学们的答案更准确了,我们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
四、情感体验:
1.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父亲呢?
五、联系实际: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六、拓展阅读: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学会学习。
质疑只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更重要。
深入学习课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体会文章写作时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2.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出示俯瞰广场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预设: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事:教诲)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幸福)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沮丧)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事实证明1:详写)
5.特殊时装展(事实证明2:略写)
6.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启示)
四、总结提升,深化情感。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教师总结,升华情怀: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从学生切身能感受和触及到的事物出发,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积极性。
理清作者写文的思路,学习作者写作时选材的恰当以及写作的详略得当。
深入文本,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道理。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能找出“详写”“略写”,知道这样写的好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重点句。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落花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麻屋子,红账子,里面睡了个白胖子。
(花生)
2.一提到花生,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个人想到的可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落花生》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小组中读课文,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2.其中,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引导孩子们学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熟读课文,提升重点:
1.小组中再读课文,把你们印象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想作者,提起花生还会想到什么?
(重点理解“忆花生”这一部分)
3.释题:这也是课文为问什么叫“落花生”?
五、自主积累,升华情怀。
1.积累你喜欢的词句,并说一说为什么。
2.读了课文,你想怎样赞美花生?
板书设计:
利用谜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深入读文。
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不要死板的带着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学到完,孩子们会失去兴趣的,应有学生来决定怎么学,教师加以有效地调控即可。
质疑——解疑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珍珠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可能喜欢体育的同学都知道,2002年1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网球公开赛上,当时赛场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运动员你来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只小鸟飞进了赛场,而球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它,当时小鸟惨叫了一声,跌落到地上。本来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球击伤小鸟的事情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运动员马上停止了比赛,跑到小鸟跟前,当他发现小鸟已经死去的时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祷了许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赛。现场的观众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有人说这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人类还有着最亲密的生存伙伴,那就是动物。那么人和动物之间,到底能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呢?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就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2.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通过默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学案分析(语文S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学案分析(语文S版)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图片,请你一边看一边想这事什么,看完图片后回答问题。
2、板书课问题目。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的祖国,今天我们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这篇课文。
二、出示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学习生字、新词。
3、读第一、二、三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依据自学提纲,展示汇报交流。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生:骄傲、自豪)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自主读书,边读边画
(3)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生:高不可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生:美、迷人、多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师: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师: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师: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4、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四、检测反馈。
1、听写生字:漠、湾、健、康、峡、泰、懂、宏
2、词语听写:沙漠、海湾、健康、三峡、泰山、宏伟。
3、比一比,再组词
沼()褐()诸()泰()
诏()渴()著()秦()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祖国的辽阔与美丽。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
找出描写祖国秀美山川的语句,把你的体会写在有关的语句旁,边读边勾画,要有的放矢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自主学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小黑板: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3、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4、指导背诵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
(2)、总结背诵的方法,想象画面背诵。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骄傲、自豪自主读书,边读边画高不可攀有感情地朗读
美、迷人、多
结合实际谈一谈
随着老师的图片学生背诵。
学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练习写生字两遍。
4、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沙漠()的高山()的湖泊
()的平原()的沼泽()的海湾
5、连线
珠穆朗玛峰望日出
五岳撒开珍珠串
南沙诸海岛竞雄奇
登泰山举手能摩天
板书设计: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九百六十万
祖国宽阔而温暖妈妈的怀抱
宏伟的蓝图
教学反思:教学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自己品读,体会它们的美.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14陈嘉庚办学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读题质疑
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出示预习提纲
1、学习生字2、练习近义词、反义词3、词义解释4、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依据自学提纲,识记生字
1、读课文,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课件: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
(1)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
(2)根据重点词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是“爱国”?)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默读课文,用笔划出陈嘉庚的语言、动作,把读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2、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对妻子说:“……。”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
(1)对比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活,出示资料。
陈嘉庚能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陈嘉庚在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时,他回到家中又会怎样对妻子说?
4、填空:
课件:
陈嘉庚在海外拼命打工,是为了()。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默写生字:袖、涉、隆、镇、犹、豫、赚、范、欺、侮
2、听写词语:领袖、兴办、犹豫、赚钱、欺侮、经营、源源不断、远涉重洋、
3、如果你是集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会对陈嘉庚说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找出文中描写陈嘉庚言行的语句,抓住语句,体会作者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所画出的语句,有的放矢理解内容。
二、展示汇报交流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些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
①说说陈嘉庚给你留下的印象;
②陈嘉庚的成功是怎样才得来的?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9自然段。
①想一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②找出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然后把自己的体会与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
③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老师相机出示有关句子,指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互读互评。
④文中的插图是对照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的?看插图,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4.齐读第10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陈嘉庚一边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一边把赚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回家乡,兴办学校。”
读一读,认真体会带点的词,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朗读全文,感受陈嘉庚的爱国之情
四、反馈检测
1、想一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
2、陈嘉庚做出了哪些贡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陈嘉庚办学
辛勤劳作有所积蓄
陈嘉庚拼命赚钱办学校热爱家乡
诚信经营源源不断
教学反思:围绕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等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内容.教师本身要始终以情动人,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陈嘉庚先生那种强烈的爱国之情.
15.舞动的北京
教学目标
1.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体会灿烂的中华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本课中由会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样的,以及它的象征意义。
难点:从“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及多媒体课件、奥运会会徽图案及有关奥运会的资料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简介奥运,导入新课
1.出示奥运会五环图。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在什么地方见过?
2.简介奥运会,议一议奥运会旗帜上五环图案的象征意义。
3.展示以往的奥运会会徽。(结合语文百花园四中“我的采集本”的内容。)
4.今天,我们来学习《舞动的北京》,你一定能从课文中了解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及其象征意义,并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
5.板书课题。有激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出示预习提纲识记生字,学习新词
1.默读课文,把生字圈出来,自由识记。
2.同桌合作,互正字音,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
3.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读一读,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想想词语的意思,不太理解的词做个记号。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①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②把难读难记的字找出来,交流识记办法,比比谁的办法妙。
③把生字带入课文再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④书写“攒、徽、讯、韵”等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这节课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出示预习提纲并展示交流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
①你从这两个自然中知道了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人们心情的“激动而急切”?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会徽揭晓仪式的隆重?(结合插图一。)
2.默读第3自然段。
①画出表示会徽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
②看图说说会徽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取名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③讨论:你认为这枚会徽设计得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结合插图二。)
④自由读,指名读,边读边想象会徽的样子。
3.默读(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
①“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面世后,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②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③完成课后第3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词句,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
1.自由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画出来,课后抄到采集本上。
2.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交流:课文是采用什么顺序介绍会徽的图案的?(总——分——总)
3.默读第4自然段,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述方式。
四、反馈检测
1.谈谈你学了这一课后的收获。
2.与同学交流你对奥运会及奥运会会徽的了解。
3.用“总——分——总”的表述方法写一段话,介绍你熟悉的一个事物。
五、作业:
自主动手出一张有关“奥运”的宣传小报。要求内容突出主题、语言生动、图文并茂。
板书设计:15、舞动的北京
上部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成功
下部毛笔书写
课后反思:本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课文知识,又能够锻炼说话能力.促进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语感.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时间上的把握.
16《大使馆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
2、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以及陈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弄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大使馆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在我们中国就有这样一位小伙子,他的经历令人终身难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文章写了什么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
三、依据自学提纲汇报交流。
1、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驻、逗、厨、鞠、躬、衷”6个生字,读字并组词,多种形式读。
(2)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理解词语的意思。“安顿、举目无亲、由衷、逗留、厨师、鞠躬、热忱、朦朦胧胧、钥匙”九个词语。
2、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五、再读课文,质疑。
1、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2、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
3、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六、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的质疑,解答疑问,顺势引导学生对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的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不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如何?(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在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此时的心情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感动、高兴、激动、像到家一样的温暖……)
3、有感情朗读令陈小龙感动的句子。
“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讨论)
有感情朗读陈小龙给大使馆写的信,体会人物的心情。
七、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学习本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续写。
板书设计:
16*大使馆妈妈
大使馆-------像妈妈一样关心
陈小龙害怕平静感激爱戴热爱祖国
(未帮前)(帮助时)(帮助后)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语文S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编号:课题:酿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书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等词语。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正确书写生字新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同学互读,读得正确流利。
3、形近字组词
朗()狼()例()列()
焕()换()皱()波()
4、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欢迎大家帮我改证错误。()
(2)老师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亲切的微笑。()
(3)同学们也扭过头,投来抱怨的目光——好像剧场里的观众发现了岛乱分子。()
(4)他感到苦脑,晚饭吃得也不香。()
(5)东东请求老师原亮他。()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全文围绕着“酿”字发生的事,可分为几部分?
2、小组内讨论分段。
三、熟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酿”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练习与巩固
1、用正楷字抄写下列词语。
耷拉、朗诵、照例、善于、绘声绘色、练习、焕发、怡然自得、酝酿、肃穆、皱眉、捣乱、缺乏、
没精打采、平心静气、柔和悦耳、不可名状
2、缩写下列句子。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了屋里。
———————————————————————-
(2)这个老却是他敬佩的有水平的老师。
———————————————————————-
(3)东东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
(4)剧场里的观众发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
———————————————————————-
(5)在那个高高的山头上长着两棵粗壮的松树。
———————————————————————-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
———————————————————————-
(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编号:课题:酿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并受到感染。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推想人物的心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做人要坦诚,对人要真诚的道理。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
《酿》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课文,找出“东东”心理变化的句子。
1、“东东不声不响地走进屋里……没精打采。”这时候东东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
2、“第二天上语文课,看见老师一进教室,东东就有些紧张,……担心老师挑他的毛病……”这时候东东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
()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这时候东东的心理又是什么样的?()
(1)读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三、深入学习课文
(一)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东东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下课时把教案放在窗台上,不是跟男生掷飞碟,就是同女生跳橡皮筋。”
(1)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女教师?
()
(2)下课时,她还可能和同学在一起玩什么?你能用“不是……就是……”说说吗?
(3)这样的教师你喜欢吗?
(4)带着喜爱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2、东东平心静气地倾听着,她被深深地打动了,陶醉在不可名状的对春天的向往中。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想象一下东东听了老师的朗读,他联想到什么?
填空练习
听着老师的朗读,东东仿佛看到),看到了(),听到了(),听到了(),他真想()。
(3)这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4)怀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3、“他高兴地坐下来了,心里流淌着一股热流。他想,要是这时能飞回家去,那该有多好啊!这样,他就可以立刻告诉奶奶:我们的老师,是一位多么好的老师啊!”
(1)为什么东东的心中流淌着暖流呢?()
(2)听了刘老师的话,你对她有什么新的认识?()
(3)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4、你喜欢刘老师吗?为什么?
全课总结: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
教学反思:编号:5017课题:十年后的礼物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桦、律、喧、哗、咆、哮、珍、糟、链、颊、曙”。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读短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喜欢的词语,把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及自己喜欢的句段。
3.检查词语的理解及应用,要求划去不恰当的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哗)为裙,还穿着绣花鞋。风吹过林海,树叶间发出阵阵声响,这声音与闹市的喧(桦哗)是截然不同的。
●老虎、狮子一类的动物叫声常用咆(哮啸)来形容。
●清晨的阳光我们称之为(署曙)光。
●脸的两侧称为双(浃颊)。
●美妙的音乐使我深深地(陶淘)醉了。
二、再读课文,交流:
1十年后的礼物是什么?
2谁送的礼物,送给谁?
3为什么要送礼物?
4为什么要在十年后送出?
三、快速默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5段)
第三部分(6~8段)
四、巩固与练习
1.抄写词语 首都白桦树旋律陶醉沉浸曙光咆哮散步诺言珍贵竭力抑制呜咽祝福黎明喧哗诺言项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编号:课题:十年后的礼物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音乐家以奇妙的方式。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给他人送去了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礼物,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2、感受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体会做人要信守诺言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3、了解破折号在句子中的作用;能仿照课文,学习写一句话或几句话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事方法,体会心理描写和插叙的作用。难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十年前的偶遇。
1.轻声读课文,找出文中形容这两个人物特点的词。()
2.其实,他们偶然相遇的那一天正是达格妮八岁的生日,……但——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一个偶遇的人对你说:“十年以后,我送你一件礼物。”你相信吗?为什么?那达格妮呢?
3、为什么“在十年以后!”这个表示时间的句子要放在最后,而且后面还跟了一个感叹号呢?读一读这一部分,你体会到达格妮怎样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十年后收到礼物。
过渡:十年之后,8岁的达格妮已成长为18岁的少女,她早已忘记了十年前林中的那次偶遇,忘记了那个城里人的承诺。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露天音乐会上,她竟然收到了这份她早已不抱任何希望的礼物。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
1、达格妮收到的礼物是什么?()
2、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3、“沉浸”是什么意思?
师:那我们就来听听这支曲子。(放音乐: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4、达格妮沉浸到乐曲中去了,达格妮从这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她听到了森林的()、大海的()、小鸟的()、牧童的()……
这是音乐传达出的声音,听起来是这样的()这是来自()的声音,听起来是这样的()。
小结:美妙动听的乐曲让她想起了十年前的那件往事,想起了在森林中相遇的一个城里人承诺十年后送给她一份礼物,于是文章很自然地插入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这段描写,在写法上叫作——()。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收到礼物后的内心感受。
当达格妮不再抱任何希望时,……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1、面对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达格妮是什么表现呢?
2、 在这音乐的洪流里,她听到了(
)感受到了()
3、格里格的这份礼物,为什么是最好的礼物?
五、总结全文
音乐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他通过乐曲送出的祝福,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了热爱生活的激情。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爱德华信守十年承诺的美好品质。
六、谈话延伸
生活中你有没有收到过哪些迟到的礼物?有没有自己答应了别人而未曾实现的诺言?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编号:课题:月下桨声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
学习目标
1、认识“桨、吆、裸、鲫”,理解“桨声、千丝万缕、小心翼翼、吆喝、狗吠、赤裸、问购、鲫鱼、脚力钱、拨浪鼓、固执、遗落”等词语。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狗吠赤裸鲫鱼撩起来襟怀坦荡千丝万缕
2.形近字组词
桨()浆()奖()裸()棵()颗()喘()
湍()端()碗()婉()
二、再读课文讨论分段:
课文共有32个自然段,按照()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1(1~9自然段)写:
2(10~12自然段)写:
3(13~32自然段)写:
三、快速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深入研讨、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
3.“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
5.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读出我的失望。
7.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五、总结归纳:
1、《月下桨声》这篇课文写了“我”在湖边看见两个小孩在打鱼,并向她们求购鱼。第二天,小女孩儿来送鱼,并坚持退还多给的买鱼钱,最后用一把葱作为对后差鱼钱的补偿,赞美了小女孩儿()()()的美德。
2、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编号:5019课题: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认识“钞、炫、橱、菲、揪、怔、灼、襟”,会写“钞、票、炫、橱、菲、揪、瞬、嘉、颁”,能正确读写“钞票、炫耀、价格不菲、一瞬间、嘉奖、颁奖、诱惑、后悔、依然、橱窗、协商、淡然一笑、不解”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钞票炫耀橱柜妄自菲薄诱惑揪出来一瞬间嘉奖颁发拆散灼热
3、形近字组词
钞()抄()炒()票()漂()炫()弦()舷()玄()眩()竭()喝()渴()揭()肯()恳()垦()啃()橱()厨()菲()非()翡()诱()锈()绣()惑()感()揪()秋()瞬()舜()嘉()喜()颁()领()频()拆()折()
4、理解部分词语
(1)“炫耀”是什么意思?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2)“价格不菲”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价格昂贵?。
(3)“诱惑”是什么意思?文中说谁诱惑了谁?
(4)“焦灼”是什么意思?
(5)“懊悔”是什么意思?近义词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讲:
第三部分(第4—9自然段)讲:
第四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学反思:编号:5019课题: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
重点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主动积累词语。难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受到感染,树立诚实的美德,做到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阅读,感悟理解
1、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库伯犯了一个什么错误?
2、读第2、3自然段,画出描写库伯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库伯是小偷吗?为什么?
(1)库伯在什么情况下犯了错误?
(2)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
(3)有感情地读课文。
3、库伯没来得及改正错误,事情被发现了,丹尼斯的爸爸来到学校,班上的同学们是怎样议论的,库伯是什么表现?
4、如果此时你是库伯,你会怎么办?
5、丹尼斯的爸爸向同学说了些什么。他采取了一个什么办法,结果怎样。此时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的?
6、此时如果你是库伯,看到丹尼斯的爸爸这样的做法,你会怎么想?
7、事情解决了,库伯把钱还了回去,通过这件事你认为库伯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的是家境贫寒的库伯在丹尼斯的爸爸的帮助下,用特别的方式承认并改正了错误的事,突出表现了丹尼斯爸爸的()和(),也表现了库伯是个(
)的好孩子。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编号:5020课题:彩票课型:预习+展示+讨论主备人:李丽娟
学习目标
1、认识“鄙、夷、兑、蠢”,理解部分词语。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能帮助那位中奖人给送给林海燕一面锦旗上设计写的内容,以表达中奖人对林海燕诚信美德的赞颂和感谢。
重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林海燕诚信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教学程序
二次备课
一、自读感悟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鄙夷兑奖愚蠢蒙骗
蒙头转向内蒙古称呼对称
二、研读课文。按照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读书思考、感悟。
(1)边读书边画出林海燕把中奖彩票交给中奖人的过程。想一想林海燕几次打电话给中奖者?
(2)画出描写中奖者的语句和林海燕的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中奖者不相信?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体会中奖者和林海燕的心理。
(3)a、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b、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
①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②从这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此时你想对林海燕说些什么?
三、总结归纳:
“彩票”是一种证券,上面印有号码,按票面价格出售。开奖后,持有中奖号码彩票的,可按规定领奖。课文讲述了发生在广东省化州市在巨奖面前毫无贪念的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员林海燕的真实故事,赞扬了她()的崇高美德。
四、共渡难关:
为什么称林海燕是“真诚得有些‘愚蠢’有普通人?
因为她的行为在别人看来有些傻气。中奖的彩票是顾客委托她代买的,并不知道彩票的号码,而且还要她先垫款。她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可是她却很诚实地把中奖的彩票归还了这位委托她买彩票的人,从她的“真诚”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品质。而这句“真诚得有些‘愚蠢’的普通人”是人们对她的高度赞扬。正因为她行为的愚蠢才显出她人格的可贵。
五、实践活动
假如那位中奖的先生要送林海燕一面锦旗,请你帮他设计一下锦旗上写的话吧。比如“诚信无私”……
六、作业
抄写部分词语
彩票、光顾、欣喜若狂、鄙夷、恳求、迫切、怦然动心、兑奖、诚信、慕名、真诚、愚蠢、不可思议、犹如、熠熠生辉
疑难反馈: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惑?
(3)
教学反思: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案设计
一、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主要由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和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组成。它们分别告诉我们深刻的做人做事的哲理: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通过读课文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往往是粗浅的,甚至他们根本从未注意过自己从生活中学到了知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本组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字的阳光里,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又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无私处事、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最后,还得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句,能够熟读背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实善良,乐观向上,有益社会的人。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围绕“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把生活当作学习的大舞台。
四、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课文,语言质朴简洁──孩子能读;情节性强──孩子爱读;而含义深刻──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可他们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课文中,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教师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难点。
1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写“我”和父亲那个钓鱼、放鱼的夜晚发生的故事,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钓鱼的启示》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找答案,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
2.要想更准确的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熟读课文。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吧!
(指名读课文)
三、质疑交流:
这回相信同学们的答案更准确了,我们交流交流。
(全班交流)
四、情感体验:
1.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我们还必须读出课文隐藏的情感。请用心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到了课文中的什么情感。
2.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父亲呢?
五、联系实际: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
六、拓展阅读:
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学会学习。
质疑只是学习的开始,解决问题更重要。
深入学习课文
语文即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舞台,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体会文章写作时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2.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出示俯瞰广场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预设:
1.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事:教诲)
2.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幸福)
3.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沮丧)
4.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事实证明1:详写)
5.特殊时装展(事实证明2:略写)
6.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启示)
四、总结提升,深化情感。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五、教师总结,升华情怀:
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从学生切身能感受和触及到的事物出发,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的积极性。
理清作者写文的思路,学习作者写作时选材的恰当以及写作的详略得当。
深入文本,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道理。
15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能找出“详写”“略写”,知道这样写的好处。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居然”造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重点句。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落花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谜语激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麻屋子,红账子,里面睡了个白胖子。
(花生)
2.一提到花生,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个人想到的可不止这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落花生》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小组中读课文,互相检查预习情况。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1.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2.其中,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引导孩子们学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熟读课文,提升重点:
1.小组中再读课文,把你们印象深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想作者,提起花生还会想到什么?
(重点理解“忆花生”这一部分)
3.释题:这也是课文为问什么叫“落花生”?
五、自主积累,升华情怀。
1.积累你喜欢的词句,并说一说为什么。
2.读了课文,你想怎样赞美花生?
板书设计:
利用谜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巧设悬念,引导学生深入读文。
小组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不要死板的带着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学到完,孩子们会失去兴趣的,应有学生来决定怎么学,教师加以有效地调控即可。
质疑——解疑
16珍珠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点: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内容
《珍珠鸟》
设计者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可能喜欢体育的同学都知道,2002年1月份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网球公开赛上,当时赛场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运动员你来我往打得非常激烈,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只小鸟飞进了赛场,而球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它,当时小鸟惨叫了一声,跌落到地上。本来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球击伤小鸟的事情纯属偶然,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运动员马上停止了比赛,跑到小鸟跟前,当他发现小鸟已经死去的时候,痛苦地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祷了许久,才重新投入了比赛。现场的观众对此报以热烈的掌声。可是有人说这未免有些小题大作了,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人类还有着最亲密的生存伙伴,那就是动物。那么人和动物之间,到底能不能建立起相互信赖、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呢?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就告诉了我们问题的答案。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读课文,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内容。
2.第二遍读课文,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说说通过默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1.体验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出所有的可能。
2.定性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本单元内容由原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移来。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原来的实验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第二次在五年级上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学会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实践表明,低年级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理解有困难,并且《标准(2011)》对这部分内容也进行调整,第一学段不再学习概率的内容,将可能性的教学移到第二学段。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使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三、编排特点
1.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强调对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在可能性知识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概率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随机思想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简单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而不要把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内容变成了机械的计算和练习。《标准(2011)》中也提出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加强对可能性大小的理解,使这部分内容更具可操作性,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2.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本单元教材不仅利用丰富多采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素材,同时注意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以“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例1)、大量的活动(做一做、例2)等来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使学生初步了解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逐步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其次,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抛硬币、掷骰子等,这些活动都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更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思考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对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次,教科书第49页编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知识的整理。
要体验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相关试验活动或游戏活动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摸球时不能看着球摸,也不能摸完一次后不摇匀球就接着摸,这样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随机性。教材在相关例题及习题中明确提出了“放回去摇匀再摸”“按要求涂一涂”“随意摸一张”等要求,对学生的试验和游戏活动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主题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还可以利用买体育彩票、抽奖等现实题材来引入可能性的内容。
2.例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由主题图的情境自然引出例题的学习。原来教材安排的摸球活动,这里的抽签游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可以让学会亲历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随机性。
例题通过一次一次的抽签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一次,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这里让学生体会有三种可能,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小明抽到跳舞后,剩下的两张,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体会有两种可能,并且不可能是跳舞。最后只剩唱歌,小雪一定会抽到它。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充分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例2:正向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例2和例3都是体会可能性的大小,分别从正反两个方向体会。
例2编排分两个层次:一是,列出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摸棋子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后列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先猜测后验证。二是,通过统计规律,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接下来,让学生在收集、分析数据以及讨论交流统计结果的活动中,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试验的统计结果对下一次试验的情况作出推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要注意让学生明白:单次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当大量重复试验就呈现一种规律。比如老师可以提问:再摸一次一定能摸到红色的棋子吗?让学生体会:再摸一次,两种颜色的棋子都有可能,但是摸出红色的可能性大。
4.例3:逆向推理,体会可能性的大小。
教材同样是通过统计规律,让学生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这里是根据摸棋子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原来盒子里的球那种颜色的多,通过实际验证,进一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统计规律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时可以分小组活动,记录统计的结果,从每次摸出的情况到小组统计的结果,最后到小组汇总的结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试验次数足够多时,实验数据呈现出的统计规律性。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借助观察、猜测、实验等来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
对于不确定性现象和可能性,第二学段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体验。在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还是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如掷硬币、玩转盘、摸卡片等),教师都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试验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主动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但也要注意一点,虽然在这儿都是借助于实验来验证,但也要逐渐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所呈现的规律性来认识可能性的大小,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对随机现象“初步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肯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也不必要求学生求出可能性的具体大小。
综合与实践 掷一掷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667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