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组单元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三)议深情
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
教学反思:
教学中利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教学中重点学习了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所以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了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了故事的特点,突出了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了下来。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
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细细分析,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种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 *祖父的园子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学习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单元学期分析: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6.梦圆飞天
首案编写: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法学法:在读中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对“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四)课时安排
《梦圆飞天》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
《神奇的克隆》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2课时
《梦圆飞天》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建议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
六、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的信息,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出一次专题手抄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四)课时安排
《梦圆飞天》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
《神奇的克隆》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2课时
《梦圆飞天》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建议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
六、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的信息,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出一次专题手抄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材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学内容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内容由原六年级上册移来。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三、编排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三年级下册学习了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也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参数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实际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用“第几”描述物体的位置,还经历了类似用“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找到物体的位置,如教室里的座位、电影院的座位等,初步具有用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了学生的这些已有经验。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并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和方法。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或方格纸上用抽象的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初步感知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为后面“图形与坐标”的学习作好铺垫。
例如,例1学生根据张亮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行用数对(2,3)表示,初步建立与座位示意图的对应关系,在同样的规则下,再次通过周明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3行怎样用数对表示和给出数对确定位置的活动,加深数对与座位示意图行列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体会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例2更为直接地呈现了方格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材料,其中同样蕴含着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只不过没有明确表示出x、y轴。不同的是,例1中物体的位置相当于方格纸中的每个格子,而例2进一步抽象为一个点,用方格纸上的格点(横线和竖线的交点)来表示。可以说,方格纸是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有效载体,借助方格纸来学习也是实践直观几何的重要手段。小学几何的学习立足于直观几何,通过方格纸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特点和性质,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例1: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会用两个数描述位置,比如第几排第几个等,这里学习数学上位置的表示方法。教材呈现的是一个教室,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座位示意图,哪个学生如果有问题,按一下开关,座位示意图上的灯就会亮起来。这里编排的层次主要有:
(1)明确“列”“行”的含义及一般规则。结合“教师是如何确定张亮的位置”的讨论,使学生明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给出数对表示的方法。由小精灵直接给出用数对表示的方法,正是有了前面的规则才能保证数对表示的唯一性。
(3)明确数的顺序,体会一一对应思想。通过比较王艳和赵雪两位同学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数对中两个数是有顺序的。并体会数对和每个人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
2.例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进一步抽象,通过方格纸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感悟数对与物体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方格纸的呈现和数据的表示特点,初步渗透了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如引导学生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数对,结合示意图观察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相应的数对有什么特点。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教学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场馆,或者对数据进行调整。
此外,本单元的练习安排注意体现两方面,一是联系实际。如第4题,中药房中根据药方抓药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体会简洁性。二是综合应用。结合前面学习的方向来描述路线和位置,如第8题。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比较中发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
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如练习中的第7题,让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也相应的变了,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通过形来研究数的特点,通过数来呈现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和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之间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感悟数对和点的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篇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并能准确而简练地回答课后相关问题。过程目标
1.通过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2.通过场面描写,运用想象结合课文具体情景谈感想,学习语言实践运用。3.通过文本的学习,开拓课外阅读内容开启学生探索科学的心智。情感目标
1.《梦圆飞天》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使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2.《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通篇层次清晰,过渡自然,尤其是段与段的连接,承上启下间转承自如,用语生动、准确,很值得学生学习,并在自我习作中运用。
3.《奇妙的克隆》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丽图景,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篇目名称
训练点
《梦圆飞天》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
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以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设计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火星——地球的“孪
生兄弟”》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
处理。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克隆之谜》
细致揣摩文本,依托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克隆的奇妙之
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作文2
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
词。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二.篇目教学分析
6.梦圆飞天
【文本解读】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想】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
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收集的关于“神州号”飞船的信息。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紧扣“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展开说明。以二者之间最直观的“长得太像了”起笔,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对火星的感性认识,也为接下来对火星与地球深层次的相似——“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埋下伏笔。接着顺应读者阅读期待,以设问句“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过渡,阐述了对水的两种来源的猜测。行文至此,作者想到读者会自然产生新的疑问:为何现在火星上没有水呢?于是,再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火星上没留住水的原因的论述。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让读者逐步明白了火星与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独运既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又条理清晰,逻辑紧密地阐述了复杂的科学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这篇文章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弄清火星上水的来源。。【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4、能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简要地概括段落大意。第二课时1、了解火星上水的来源与为什么留不住水的原因。2、产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构想】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由理解“孪生兄弟”一词导入课文,理解课题及破折号的作用。随后以作者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一问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难读的生字词,二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而水到渠成地给课文理清脉络。二、层层深入精读比较探究相似之处
初知相似之处
那么火星和地球这兄弟俩什么地方像呢?自由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一是“长得太像了”;二是“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
课题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想象意境,领悟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教
学
过
程
设
计第一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背诵《静夜诗》。2、导入《泊船瓜洲》。二、初读全诗明诗意1、揭题:
⑴诗题中的“泊”是什么意思?“泊船”是什么意思?说说诗题的意思。
⑵介绍诗人。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看看插图,可以用简笔画表示诗意,也可根据注释说说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1、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那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桌互读、练说。(2)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3)朗读体会“绿”意。(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的故事。)(4)听完“绿”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感情朗读这句诗。2、质疑: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了他想回家?你有过思念家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朗读体会。3、是什么让诗人想家?他的家在哪里?从课题和第一、二行诗中去理解。(1)诗人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2)京口、瓜洲、钟山各在什么地方?诗人提这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用意何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3)诗人离家近了,应该怎样?练习读出诗人对家的思念和急切想回家的感情。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五、适当拓展向外延
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第二课时
一、运用旧知巧导入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2、导入《秋思》《长相思》。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二、初读全诗明诗意1、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2、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意。
3、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三、品词析句悟诗情
(一)学习《秋思》
1、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3)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4)朗读这句诗。
2、品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里的“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2)“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3)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4)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朗读诗句。
(二)学习《长相思》
1、品读上阕,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读完上阕,你猜作者的“身”可能在什么地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读下阕,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读完下阕,你发现作者的心在哪里?(故园)“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3、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你有什么体会?朗读这首词。四、感情朗读促背诵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2、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五、适当拓展向外延1、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教学思
教学设计
课题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2、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整理与修改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赏梅:播放梅花图片二、品梅:了解前人对梅的喜爱和赞誉三、读梅1、初读,扫清文字障碍。2、再读,梳理文章脉络。(1)请5位学生分别读五件事(2)思考: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感情?4、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练习感情朗读,并在文中简单作注解。交流第二课时
一、引入1、读课题;2、思考从疑问开始。读了课题,你能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预设: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是什么?)3、小结: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围绕梅花魂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文章仅仅是写梅花吗?作者要通过梅花魂表达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梅花特点的段落,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二、直奔主题,感悟“梅花魂”1、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2、学生交流3、引导分析:(这梅花,是我们……秉性才好。)(1)秉性是什么意思?(2)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3)从中能知道“魂”“梅花魂”指什么了吗?4、重点探究“为什么要用梅花来比喻中华民族?”(10分钟)(1)品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说说发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梅花的秉性吗?(2)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不肯低头折节”,说说你对“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理解,举例子说明。(3)能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吗?(4)阅读文章《花的秉性》、《我是中国人》,你认为那种花最能象征吉鸿昌的精神,为什么?(5)小结:由此可见,只有梅花那种愈压愈强的品格,才能代表中华民族在逆境中绝不低头,越是在困境中越勇敢坚决顽强的精神。5、那么,外祖父讲这段话仅仅是为了向我介绍梅花和中国人的秉性吗?三、拓展迁移1、借梅花寄托思乡之情,这叫借物抒情。(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31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