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教师给予解答。

(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

(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

(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

(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

(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3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

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

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

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

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

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

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

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

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生命存在(谜)

7.奇妙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

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编辑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忆读书》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忆读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重点积累词语“无聊、悬念、消遣、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自作多情、无病而呻、兴旺盛衰、一知半解、风花雪月、不能自已”

通过预习,搜集资料,掌握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作者、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总能看到这样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冰心奶奶也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她在读书方面的宝贵经验。

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冰心及其创作的资料。

2:初读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预习感受。如:可以积累很多四字词语;文中提到不少名著;冰心很爱看书;文章的主旨,等等。

3: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哪些字的字形需要注意?

无聊、悬念、消遣、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

自作多情、无病而呻、兴旺盛衰、一知半解、风花雪月、不能自已”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看课题,“忆”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冰心奶奶在文中回忆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课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回忆了作者一生读书的体会。)

在文中圈画表示时间的词语。

2:她在这篇文章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追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针对这句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副板书归纳学生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从哪些地方看出冰心奶奶读了很多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四、体会“读书多”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冰心奶奶读了很多书?

(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七岁开始读书,到晚年仍在“读万卷书”,所读的书古今中外俱全。)

2:请你用“---”把这些书名画下来。

你们对这些作品有了解吗?学生交流提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如:《水浒传》中的人物名称及其绰号;《红楼梦》里主要人物及其命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关系等等,明确每部书的作者。

3: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深入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读书的好处的句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安排了四篇精讲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篇阅读课文《精读与略读》。

《海伦·凯勒》一课讲述了海伦在失聪、失明后,在萨勒老师和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刻苦学习,终于学会了说话。表现了海伦失聪、失明后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战胜自我的感人事迹。《二泉映月》记叙了《二泉映月》这着乐曲的诞生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关和远航》一课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历史人物故事,叙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完成辉煌巨着《史记》的事,通过揭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真实合理地再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章结尾运用一组具体数字对《史记》的作者作了高度的概括,体现了其字作之艰辛,赞叹之情蕴含其中。《精读与略读》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我们要学会精读与略读,增加语言积累,感悟说明问题的条理和方法,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及练习3。这次习作训练的是一篇关于竞赛的“新闻报道”。练习3里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类似于这一主题的课文,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的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相信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一定会驾轻就熟。本单元安排了4篇叙事散文,在教学时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人物的可贵精神,感受文中主人公在困难面前是怎样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的。但在《二泉映月》的文中,由于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篇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2、学会本单元28个生字,认识22个三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3、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能力目标:

1、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感悟文章内容。

2、学习课文略写得当的方法和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了人物品质的方法。

2、《二泉映月》,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著书的精神。

4、激起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兴趣,有心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教学方法及环节设计:

在本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仍应以引导学生读书为主,不要用问题分析代替读书和感悟。在指导读书时,应引导学生与人物充分“对话”,以“读懂”人物为重点。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人物及有关材料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里的主人公。教学环节为: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外延伸。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以往写过的关于竞赛活动的习作入手,先让学生回忆曾经写定哪些竞赛活动。接着出示教材中的例文,要求学生多读,并从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新闻报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题目要突出报道的最重要内容;二是先写结果,再写事情的大体经过。在学生初步悟出以上两点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中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研读例文。使学生凭借例文直观感受到:例文的题目是这则报道“最重要的内容”,正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审题,确定写作内容。在明确了写作要求之后,组织学生按新闻报道的写法各自口头叙述,然后再同桌互述,再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必要的点拔。教学环节:回忆竞赛活动的习作——出示并多读例文——把握特征——研读例文——确定内容,交流——撰写草稿——指导修改成文。

练习3中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在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训练重在读、悟。第二项重在引导学生,针对想法展开讨论。第三项训练重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以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诵读与积累的训练意在积累。口语交际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干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提示中受到启发,找到更多类似的话题。然后从中选自己熟悉的话题,先在心里编好谈话提纲,再试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学环节中:找好话题——编好提纲——表达出来。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感染。

3、要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4、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去亲身实践。

习题设计:

习题要围绕教科书,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灵活地选择习题,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7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草铺(pū)横野

2、要注意的字形:蓑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基本意思。

2、展开想象,体会“铺”“弄”的动词化用法,感受景色的优美和环境的静谧;结合“弄、卧”体会出牧童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3、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并会默写。

舟过安仁

【字词积累】

要注意的生字: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2、把“怪生、都、不是、是”联系起来,体会两小童的“借伞作帆”的聪慧与童趣。

3、背诵,会默写。

清平乐·村居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清平乐(yuè)小儿亡(wú)赖翁(wēng)媪(ǎo)卧剥(bāo)莲蓬

2、通假字认识与理解: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小儿亡(wú)赖中,亡(wú)同无(wú),指顽皮淘气

【阅读理解与积累】

1、结合注释,读懂诗句意思。

2、联系上下阙体会“醉”的多层含义,让白发老夫妻陶醉的原因不仅是酒,更是被悠闲、美好的乡村生活所陶醉。

3、结合“卧剥”,感受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4、背诵《清平乐.村居》

【表达赏析】

三首诗词,都写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牧童》中一弄一卧,两个动作,就把儿童生活的安静与闲适表现的淋漓尽致;《舟过安仁》中的“两小童借伞作帆”,他们的聪慧与快乐跃然纸上;《清平乐.村居》中,“卧剥莲蓬”的小儿更是活泼可爱、无忧无虑。

【拓展积累】

搜集描写童真童趣的古诗词(《宿新市徐公店》、《池上》、《村居》、《所见》、《小儿垂钓》等等),积累背诵。

【写作练习】

从课文三首古诗词中,依据个人的喜好,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毡(zhān)帽卸(xiè)煤咀(jǔ)嚼(jué)沙漠(mò)

寂寞(mò)棉袄(ǎo)袍(páo)子傻(shǎ)事

重(chóng)临于一去不还(huán)

“漠”字写的时候要与“寞”加以区别。

2、新词积累

毡(zhān)帽寂寞(mò)咀(jǔ)嚼(jué)铃铛

【阅读能力锻炼及句段积累】

一、初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阅读,读完理解词语,顺便读懂句子,再体会这一部分表达的意思”的方法。在后续读懂词语读懂段落意思的过程中,遇到与前面有联系的,联系起来体会,顺便读懂联系,学生做不到的,加以提示。

1.读课文1-4自然段,联系上文读懂“看呆”,在此基础上,概括这几段写了什么?

联系“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一步一步走来”“那样……那样……那样……”和描写骆驼咀嚼的样子的语句想象小小的“我”看到和想到了哪些画面,由作者写到的这些在童年时留下深刻记忆的画面体会“我”对神秘的“骆驼队”的好奇和喜爱的情感,并从“看呆”和“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品味孩子的童真童趣。

2.读第5自然段,明白这段话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联系上文“沉默地站着”“一步一步走来”“那样安静的态度”和下文“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饱的”读懂骆驼的“沉得住气”。

3.读第6-9自然段,重点通过读第8自然段“我”的话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沙漠中驼队行进的安静画面和悦耳的沙漠铜铃声,并从“软软的……软软的……”“没有一点点声音”“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不声不响”等词语体会骆驼的安静、坚忍,并从“耐不住寂寞”“情趣”体会“我”的童真童趣。

4.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和“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以及我的问话体会“我”对骆驼的喜爱之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读第15、16自然段,抓住“……过去……过去……又来了……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我多么想念……”等词句体会“我”对童年的眷恋;抓住“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又看见……重临于……”等词句体会“我”通过通过写《城南旧事》重现童年往事的心情。

二、回顾全文,概括文章写了“我”与“骆驼”之间的几件事,进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看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联想、想为骆驼剪毛、询问骆驼夏天的去处。

三、背诵第2段“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咀嚼的样子……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一部分、第5段以及第16段。

【表达学习】

学习体会“通过对某一特定事物在不同情境下的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1、勾画“咀嚼、驼铃、骆驼毛、住处”等词语,思考:关于骆驼的这些事,在大人们看来是什么样的事(司空见惯的小事)?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在我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百看不厌、百问不烦的重要事)

2、作者正是抓住了自身与大人关注点不同的这些小细节,进行了具体描写,才层层深入地表达出了对于骆驼的无比关注与喜爱之情,可以说,“骆驼”已经成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代名词,对于骆驼的喜爱之情越是强烈,对于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表达地就愈是强烈。

【写作练习】

任选某一动物,选取常常被大人们忽略、而自己又极感兴趣的一两个细节进行具体描写,从而表达出对于此种动物的无比喜爱之情。

【拓展阅读】

林海音《城南旧事》

7*祖父的园子

【阅读能力锻炼】

1、练习采用“分段阅读,读完理解词语、句子,再体会这一部分表达的意思”的方法读懂各部分的意思;

2、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我”在院子中所做的事儿。

3、思考、探究:删掉第17段对于动植物随心所欲生长与活动的描写可以吗?为什么?从而体会到“衬托”的作用以及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之所在:更加突出童年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快乐。

【拓展阅读】

萧红《呼兰河传》

8童年的发现

【字词积累】

1、要注意的字音:

情不自禁(jīn)细胞(bāo)胚(pēi)胎祸(huò)患

2要注意的字形:

祸(huò)患困窘(jiǒng)羞愧(kuì)

3四字词语:情不自禁翻来覆去绞尽脑汁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及句段背诵】

一、初读课文,练习一边读一边想,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办法,读懂课文内容。

1.读课文1-2自然段,概括这两段写了什么?

2.读第3-13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从老师的解答中重点读懂“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而来的”的具体意思;抓住“更加激发”“渴望”“痴迷”翻来覆去”“恨不得”“绞尽脑汁”体会“我”对于探索“人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强烈愿望;

读懂“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与上文“九个月”“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等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我”发现人类进化怀胎规律的过程,同时感受“我”发现规律后的激动心情。

3、读课文14-19自然段,概括这部分写了什么?

联系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理解“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结合上文“我”在课堂上发笑与老师对我产生误会被逐出课堂的事情,体会作者发现规律而不被人理解时的心情。

二、回顾全文,进而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语言表达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第1段与第3至13段、第2段与14至19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文章开头交代结果、下文逐步展开的写法。同时,体会此写法的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文章在介绍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时经历了三个阶段: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发的思考和老师对此的解释、因老师的解释引出新的疑问“人怀胎为什么是九个月呢”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这三个阶段相互之间是因果关系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写作练习】

运用开头交待结果、下文逐步展开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的发现,注意要详细描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9*儿童诗两首

【阅读能力训练及积累】

在读通诗歌、大体理解内容、初步领悟诗歌传递的情感的基础上,大量的、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进而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通过诗歌中的语句,感受童年的奇妙幻想以及童年生活的乐趣组成的一幅幅“水墨画”。

【语言表达学习】

感受儿童诗的特点,借助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童年快乐,体会儿童丰富想象。

【写作练习】

自选主题,尝试创作儿童诗。

单元整理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本单元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本组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结合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真实有趣,充满童年的美好。

《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牧童》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舟过安仁》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清平乐村居》全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儿童诗两首》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作家林海音。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童年的发现》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单元写作】

打开记忆的闸门,写出自己曾经经历的童年趣事,可以借助在本组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叙事清楚,表述真实情感。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单元学期分析: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6.梦圆飞天

首案编写:陈娟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法学法:在读中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抒发自己对“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人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学案人教版
 1、看拼音写词语。①[suōyī]②[zhānmào]③[xièméi]④[jǔjué]⑤[huòhuàn]⑥[huáxiáng]⑦[xiūkuì]⑧[qūzhú]⑨[jiǎojìnnǎozhī]⑩[suíxīnsuǒyù]2、下面选项中,词语、注音都正确的是:()A、牧童交错痴[zhī]迷困窘[jǒng]B、鸵绒袍子鸡笼[lǒng]蚂蚱[zhá]C、胚胎莲蓬剥[bō]削倭[wō]瓜D、幻稚防碍蚌[bàng]壳岂[qí]止3、选字填空①岂铠凯楷(A)止(B)旋(C)甲(D)书②寞漠陌摹沙(A)寂(B)临(C)(D)生③窜患串蹿祸(A)逃(B)(C)烧(D)跳④矫皎绞娇(A)刑(B)形(C)洁(D)艳4、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①笛弄晚风三四声()②收篙停棹坐船中()③最喜小儿亡赖()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给“怀”选择合适的解释。A、思念,想念B、包藏C、胸前D、心中意不怀好意(①)耿耿于怀(②)抱在怀中(③)缅怀先烈(④)6、照样子写词语。①蓝悠悠(A)(B)(C)②翻来覆去(A)(B)(C)7、按原文填空。①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干冷的大气中。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的态度。③童年又()于我的心头。④花开了,就像()了似的。⑤我的身体是那样(),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⑥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⑦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丝丝抹不掉的笑。⑧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8、积累与运用。①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不能让时光白白流逝,不然将来会悔之晚矣,这正如岳飞所说:“A,B,C!”②小明从小有志气、有理想,真是“A”。可隔壁的张三那么大了,依旧碌碌无为,真是“B”。③学习英语要每天记几个单词,日积月累水平就提高了。正所谓“不积跬步,A;不积小流,B”。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要点(第二、三单元)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知识要点(第二、三单元)

第二单元词语汇总

1.多音字

铺满pū亡wú赖剥bāo开关系xì

店铺pù死亡wáng剥bō削系jì铃铛

一去不还huán载zài满清平乐yuè

还hái有记载zǎi快乐lè

2.近义词

安静(清静)充满(布满)幸亏(幸好)喧闹(热闹)闪烁(闪耀)瞎闹(乱闹)

存心(故意)惩罚(处罚)轻盈(轻巧)天赋(禀赋)驱逐(驱除)营养(养分)

戏耍(玩耍)痴迷(着迷)绞尽脑汁(想方设法)

3.词语搭配

(干冷)的空气(白色)的烟(安静)的态度(寂寞)的旅程(行路)的情趣(轻松)的步伐

(悦耳)的铃声(湿软)的土地(甜美)的营养(绿色)的篷帐(最大)的愿望(碧绿)的溪水

(悄悄)地爬上(轻轻)地翻动(缓缓)地拨动

(随意)地飞(情不自禁)地笑(绞尽脑汁)地思考(一本正经)地讲

4.立志名言: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5.惜时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6.好学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单元词语汇总

1.多音字

为wèì设果应yìng声看kàn见 都dōu是

为wéi难应yīng该看kān守 首都dū

只zhī身 了liǎo解咀嚼jué

只zhǐ是 看了le看嚼jiáo碎

挨ái打解散sàn撒sǎ种

挨āi挤松散sǎn撒sā谎 

2.近义词

强盛(强大)侮辱(欺侮)吩咐(嘱咐)欺骗(哄骗)规矩(规则)纯洁(纯净)

凝视(注视)招待(款待)迎接(欢迎)浓厚(深厚)乘机(趁机)聪惠(聪明)

温柔(温情)猛烈(强烈)

3.反义词

聪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无意)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4.量词

一(张)长桌一(截)蜡烛一(阵)敲门声一(盏)油灯

一(级)楼梯一(场)虚惊一(束)百合花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 )的空气( )的绿阴( )的眼睛

( )的翠竹( )的松柏( )的色彩

( )的果园( )的风光(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一)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科技之光”,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通讯报道,两篇是科普性说明文。《梦圆飞天》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课文以“孪生兄弟”这一亲切有趣的表达方式阐释了地球和火星既相似又有差异这一深奥而复杂的科学道理。《神奇的克隆》以浅显的话语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四)课时安排

《梦圆飞天》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

《神奇的克隆》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2课时

《梦圆飞天》

教材简析

这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饱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抒发了中国人民梦想成真的壮志豪情。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经过。首先,文章具体描写了发射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情景;其次,写了发射前倒计时的情景;最后,写了发射成功后的情景。

二是文章成功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分别描写了送行、发射、问候三个不同的场面。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主题发挥了作用。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具体场面的感悟和理解上。一方面搞清楚文章描写了哪些场面,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具体感悟这些场面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场面来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但是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身心特点,杜绝生硬的“写作知识”的讲解,而应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感悟场面描写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建议

一、聚焦“圆梦”,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课题“梦圆飞天”,读着朗朗上口,富有诗意。课始紧扣“圆”字让学生理解课题的意思。通过释题,学生知晓这里的“圆”是“使圆满”、“使实现”的意思。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当学生再次读着课题时,心里已涌动着激情。

二、课堂抓好朗读的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课文中几个场面都让人印象深刻,有发射前扣人心弦的等待场面,有发射时的动人心魄,以及成功后激动人心的场面等等。要想让学生能对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应该给学生充分感悟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比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发射前紧张气氛那一部分时,可预先设计一情境,当你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州5号马上就要发射了,你此时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把紧张的心情说具体。在学生体会了紧张的心情后,再让学生读,感情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发射时的场面可边播放课件教师边范读,使学生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方面都受到强烈的冲击,然后再齐读一定会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最后一句,可再次以激动、自豪、骄傲的感情三次引读课文的最后的一句话:“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实现了。”既升华主题,又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神州”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时可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当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总指挥先生”、“和神州5号一同奋战的宇航员”、“普通的观众”。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找来的资料,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达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四、适时补白,提升学生品析文章的水平

文章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如第二节中的省略号,可引导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教练、专家、少先队员来了,在送行的队伍中,还有谁在呢?请学生补白,比如“有亲密无间的战友来了”、“有依依惜别的亲人来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件事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还如,第三节中描写杨利伟肃然伫立,请学生想象此时此刻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通过思议,让学生体会杨利伟出征前的沉着冷静,坚强自信。再如,从“航天工程总指挥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这句话中,想想他“期待”着——“信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抓词句品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五、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这课虽是源自报道,介绍神五飞天的经过,但改写得还算成功,遣词造句突出了语文味。现在有一点顾虑的是,对于文章所蕴含着的喜悦与自豪等等感情学生可能体会得不太真切,因为神五开发研制、成功发射的艰辛,以及所产生的意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空白”可能会影响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说,学生的前期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显得尤其重要.共鸣是在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体验基础上而产生的情感的自然流淌。就课上课常常显得很难很难。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应是大量的,长期的,而不是应急的“拿来主义”。

六、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的信息,以“梦圆飞天”为主题,出一次专题手抄报。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

(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黄山奇松》: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黄果树瀑布》: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景观得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莫高窟》: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课文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习作5》:这次写习作训练的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四幅神情各异的脸蛋图和一段文字说明。第二部分是对本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要把事情写具体,要给习作定题目,最重要的是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5》:本次练习有5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在文中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黄山松之奇,黄果树瀑布壮美,以及莫高窟文化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3.能够运用四人小组平台开展互助学习,运用学法迁移开展自学活动,运用编写导游词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转述或者复述能力。

4.能够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是体会和运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能够运用习得方法开展小练笔。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和了解写法。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

三、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通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徜徉在美的画面中,受到美的陶冶。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单元课时安排

《黄山奇松》………………………………………2课时

《黄果树瀑布》……………………………………2课时

《莫高窟》…………………………………………3课时

《习作5》…………………………………………2课时

《练习5》…………………………………………3课时

16黄山奇松

首案编写:路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法学法:基于问题,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理解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黄山松的特点。

3.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小组合作,自学新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语言表达赏析

教学背景:

很多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圆明园的繁荣美丽”一部分时,总是要尽全力引导学生读懂介绍圆明园美丽景色特点的词语,甚至不惜把这些词语全部图片化。而学生除了“艰难”地读懂这些词语之外,在语文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甚至更多学生依然囫囵吞枣。其实,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来讲,“从具体词句去体会每一处景物的美丽特点”,忽略了这里介绍的景物种类“繁多”。我以为,“美”的体会,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浏览图片的基础上自然体会,而教师教学的时候,则应该着眼于“景物繁多”的特点的体会,体会这个特点,则应引导学生体会“有......也有......还有......”连续运用的表达效果。

文本特点赏析:

“有、也有、还有......”的连续运用

《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园内景物: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段话中,作者连续用了七个“有”。在三年级我们就曾经对“有”的用法做过分析:对画面中的事物“一样一样介绍”,读起来节奏会稍慢一些,一边介绍一边看的味道。那么,在这里呢?

我们尝试改动了一下课文,将第三自然段改成了如下表述方式: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在修改过的这段话中,我一个“有”字都没用,内容还是不是圆明园?是。这样修改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用上有,与没用,区别很大。

区别在哪里呢?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更重要的是,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于是,“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用了大量的“有、也有、还有”,罗列性地介绍了风景种类繁多,这样,就感受到了圆明园毁灭之前的繁华,朗读的时候,能够体会出作者这里强调“多而美丽”的语气,这是与下文的“博物馆”相联系的。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课文,结合搜集的资料读懂课文介绍的景点的特点,通过查字典读懂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评价,结合上下文读懂了“中外名胜、幻想境界的具体所指”之后,安排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整体感悟

教师交代:这段课文,作者介绍了圆明园内的各种景物。你发现了吗?课文中用了很多的“有”,你们认真读课文,勾画一下,看看这段课文利用了多少个“有”字。

1、学生读课文,自己读书勾画。然后,交流,课件呈现这段课文,将“有”突出出来,引发学生的关注。

2、读这段文字,体会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随意回答,只要没离开这段的意思。)

二、删改比较

课件呈现删掉“有”,又改的很通顺的一段话:

【圆明园内,殿堂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玲珑剔透,买卖街热闹非凡,山野乡村一派优美田园风光,“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仿照各地名胜建造,“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依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设计。园中民族建筑、西洋景观交映生辉,漫步园中,有如漫游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读后讨论:修改后的这段话,写的是不是圆明园的景色?跟原文的主题要内容有什么区别吗?

2、对比阅读,讨论,删掉了一系列的“有”,读起来,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反复读三遍,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指导学生深入体会用上与不用上的区别:

(1)语气上,如果没有“有”,就没有了慢的节奏,就没有了一边介绍一边欣赏的味道——那景色是多美啊。

(2)没有了“有”就没有了“多”的味道。——我们看,在这里除了“有”,接下来的是“也有、还有”,还是啥语气啊?“也”是顺着说,“还”是补充,文中用了三次“还有”,还有的“还”,能够读出来“还有很多”的意思。况且,课文中写到“许多、很多”是与“还有”结合起来写的。如“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写,读起来会让你感觉到,啊,这里非常奇特的景观,根本说不完呢。

(3)这里,表达了数量的“有、也有、还有、许多、很多”,绝不仅仅是表达着数量,而且表达着作者的态度。怎样的态度?结合描写景观特点的词语体会,你更体会出,作者在赞美,作者在为之而自豪,令人沉浸在中华民族瑰宝的艺术享受之中。

(4)“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这样的写法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心情非常愉快的娓娓道来,说不尽,道不完,没有省略号,却需要在“还有西洋景观”后留下长长的停顿……这就是这个若干变换了格式的“有“的表达作用。

4、朗读这段话,读出“娓娓道来的心境”、“赞美、自豪、享受的态度”。

探究平凡字眼里的深意

教学背景:《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安排了一个题目:读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题目中的第二句,是对“侵略者在圆明园犯罪行为”介绍的句子。这个题目,编者意图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凭借这个句子进行词语品味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文本分析:

课文在介绍侵略者在圆明园内抢掠文物的时候,这样写到: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任意”,这是非常平凡的字眼。但是,这些平凡的字眼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结合后面的动作,我们来看看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呢?

“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课文前面介绍了,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这是一个“…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我们得去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教学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生赏析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色”,并了解了昔日圆明园还有很多奇珍异宝之后,安排下面的教学:

一、回顾段落

学生再读课文第5自然段,简述这一段的内容。

二、自主讨论

呈现课后练习,学生阅读课后练习要求。然后,读第二个句子,按照要求来讨论练习所提出的问题。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相比较教材,多了一个词语——实在)。

学生随意讨论,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具体评价。

三、删改比较

1、呈现删掉加点词语的句子:

他们把园里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2、要求学生读句子,体会删掉加点字之后,句子的意思有了怎样的变化?

指导要点:

(1)结合语境理解“凡是”“统统”。

(2)“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走。

提示学生联系上文——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

删掉两个词语,上面强调的意思就没有了。

(2)朗读,读出“凡是、统统”所强调出来的语气。

(3)结合语境体会“凡是、实在”表达出来的意思。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实在”运不走,就是说牲口、大车也驮不了拉不了了,啥意思?提示推想:一是艺术品太重,那时候没有吊车啊,也没卡车啊(圆明园被毁灭于1860.汽车发明于1885);二是牲口大车有限,人“拿走东西”的能力有限,但是文物很多,这是“实在拿不走”的,侵略者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不受约束,没有任何条件的意思。侵略者可能怎么任意破坏、毁掉?提示想象:凡是可以破坏毁掉的方法,统统可以拿出来用啊,摔,砸,相互撞击,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放火,三天三夜的大火,这都是“任意”的招数,这可不是强调的抢了,是残暴的行径。

(4)归纳总结:“凡是…统统…任意”,表达出了是侵略者令人切齿的罪恶表现,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仅仅是文物,还有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群落……也都化为了灰烬。

三、朗读句子,读出对侵略者的切齿之痛。

四、回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语境,体会“不可估量”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作用。朗读,读出惋惜之情。

赏析:“昔”与“今”对比着来写

教学背景:

这篇课文的课后有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编者这样安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较深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引导学习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讲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并放火烧毁的情形,强调了英法联军的恶行给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带来的巨大损失,激发了我们对敌人的愤慨,也反省自己,从而坚定“民族当自强”的信念。

这篇文章,作者是通过“昔”和“今”对比着来写,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先写了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由三座大园组成,然后写了圆明园内各种珍惜的景物,“漫步园内,有如漫步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接着又介绍了园内收藏的各种文物,告诉我们: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读者读了昔日辉煌这三个自然段,当时的感情是怎样的?“漫游天南海北,浏览古今中外盛景”的愉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的大规模建筑群落和艺术宝库而自豪。

但是,就是这样令我们自豪,令我们赞叹的艺术瑰宝,却被侵略者给抢光了,烧成了废墟一片,读者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产生了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切齿,为艺术宝库被抢光变成废墟而惋惜,同时也能思考原因:侵略者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侵入中国并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弱即被人欺。这种情感体验一下子就非常深刻了,一下子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这,就是“昔”与“今”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

在学生读懂课文,研读赏析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了“圆明园的昔日景物繁华、侵略者的行径令人切齿”相关段落之后,安排下面对文章结构研读的环节:

一、课文回顾

回顾文章总计写了那几部分,汇报交流。

二、提出问题: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昔日的辉煌?”

要求学生思考: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按照学生日常写法,一般是要向读者介绍“怎么毁灭”的。将自己日常的写法与作者的写法相对照,深化“冲突”。

三、重温“体验”

要求学生回顾:

1、我们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时候,内心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2、再读“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哪种感情更强烈了?

3、删改比较:

圆明园的毁灭(删改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曾经有很多有很多优美的景点,是清朝皇帝花了很多白银修建的。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要求学生修改的文章,体会:读完两篇文章,哪个文章更让我们痛恨侵略者?为什么?

体会“昔今对比”的让读者产生情感对比的效果的不同。

四、总结

结合课文的第一句话,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

再思考:两种写法,哪种更容易让人切实“不忘历史,痛恨敌人,反思自己,励志未来”?为什么?

从热烈的爱到深切的痛,痛的感觉更深刻。

教师归纳:

读了这篇课文,在产生了对侵略者痛恨,为祖国艺术瑰宝损失而惋惜,深刻自我激励鉴定自强信念的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关于“如何写作”的启示:

想介绍某一事物、某一时段的社会生活的美好,我们可以采用“昔”与“今”对比着来写的方法,写出“过去怎样”,在写出“今天发生的变化”,让读者在对比之中产生对“昔”或者“今”的美好的感叹,进而思考变化的原因,从而进行自我激励!

练习:跟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了解一下,过去他们小时候住房条件是怎样的?再看看今天他们的住房条件是怎样的?过去他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现在我们的吃穿条件是怎样的?选择一个角度,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想一想自己有怎样的感悟?把感悟也记录下来。

哪里详写哪里略写有讲究

教学背景: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课后,安排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为什么把第二次“完成掩护任务”当做重点写?编者意图是,通过讨论,体会“详细”内容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学会围绕主题来安排材料的详略。

文本研读:

一篇文章要写几件事情时或者一件事情的不同阶段,这时候,要注意有详又略。哪里详写?哪里略写?当然是能够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要详写,其他内容,跟事情的过程、发展有关系,非交代不可的交代一下,需要介绍的介绍一下,略写。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两次讲到完成了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们来看课文的各个段落:第一自然段讲了六班接受掩护与拖住敌人的任务;第二自然段的“拖住敌人”,第三自然段的引上绝路;第四、五自然段顶峰歼敌(这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写谁在哪里做什么),第六七八九自然段,写的是跳下悬崖。

五壮士的高尚之处在于“本来或许可以生,但是他们却依然选择了死”。

生,是可能的,因为走这条路可以追上连队,但是,面临着敌人也可能穷追不舍的,后果,很可能是整个部队都会与敌人遭遇并且会造成更大损失;他们选择了死——明知道绝路上是必然会死,但是自己的死能够换来整个连队的生!我们结合课文来看,看看他们选择道路时候背后有啥思考呢?

他们在对两条路进行选择的时候的表现出了“舍我为集体、为大家”的高尚;选择的时候,态度是坚决的,因为文章共写道“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的说”。斩钉截铁,就是坚定的意思,而斩钉截铁,则强调了那种毫不犹豫、决策的果断、迅速,时间不等人,所以要快!其他人“紧跟、热血沸腾”说明五个人的思考是一致的,没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自己,这是五壮士的高尚,而且,最终他们选择的是跳崖,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悲壮的,民族的气节是豪迈的。至此,从五壮士选择绝路的动机上,我们已经被感动了。

两次写“完成任务”,两次写,在表面上一样,但是,实质上有啥不同吗?

这需要了解一下“打阻击作掩护的规定”:只要阻止敌人一定的时间,就算完成任务。前面,五个人把敌人给拖住了,坚持到了一定的时间。到了这个时间,就应该撤退。任何担任掩护任务的人员,在坚持到一定时间后,必须撤退。所以,在对敌人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阻击之后,“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第二次呢?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并且消灭了大批敌人。

因为是真实的故事,所以,任何推理都需要有真实的依据。这里有必要联系一个资料: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为啥叫“引上绝路”,自己上了绝路,敌人几乎也追到了绝路。你追上来,而且是一边打一边追,追到了绝顶,用了多长时间?然后,在这样的地方,你再下去,得多长时间?而这个时候,我们的连队早已经转移到非常安全的地方了!

所以,把敌人引上绝路,而且一边引,一边打,到了顶峰,仍然坚持打到只剩一颗手榴弹,还用石头砸,直到最后一个手榴弹投向敌群“开了花”。

多打死一个敌人是一个,想尽办法多消灭敌人,消灭起侵略者,宣泄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再次被英雄的行为感动了。

第二次“胜利完成任务”,是一次让敌人彻底的不可能再找到连队的胜利,是以自己较小牺牲换来敌人更多损失的胜利!这是第二次“完成任务”较第一次的不同含义。为啥写的更详细?

我们可以做一个修改了的简单的对比: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教学设计:

(教学基础:学生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列小标题,概括各段落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回顾内容,感悟问题。

1、学生简要讲述故经过,强调把结局讲清楚(自己跳了山崖,保护了谁。)

2、梳理课文:战士们接受的任务是什么?文章几次写到了完成任务?

二、删改比较,感悟不同。

既然在故事的中途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我们来看,这个故事这样发展,可以不?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顺利转移。

讨论:读了修改的故事,与原来的故事相比较,你读完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要点:修改后的故事不够感人,原文,他们消灭了更多的敌人,更好地保护了群众。如果到了他们就转移了,敌人很可能顺着道路继续追下去,连队和群众还会有危险。原文的战士们是为了把敌人引向绝路,为连队和群众更安全争取了时间。)

三、阅读资料,体会意义:

“狼牙山有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令人头晕目眩: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但“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仍需贴壁而过,令人胆战心惊。登高远眺,群峰林立,峥嵘险峻,状似狼牙,涧浃之雾飘渺神奇莫测。”

1、读后结合课文讨论:

战士们把敌人引向了什么样的环境?绝路。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读了这段文字,有了怎样的想法?

讨论提示:这个绝境,对敌人是怎样的?对六班战士呢?他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他们选择了什么?课文告诉我们为什么?你们想到了什么?

2、讨论:第二次“完成任务”,意义在哪里?

三、阅读赏析,体会详写作用

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两次完成任务,为什么把第二次作为重点详细写?

1、详细写了什么?(对上棋盘陀的态度,痛击敌人的表现,跳崖的表现。)

2、删改略写,对比阅读,体会效果。

“五位壮士一面向上攀登,一面痛击敌人,到了顶峰,即使是子弹打光了,他们又用石头砸死了很多敌人。最后,弹尽粮绝,他们跳下了悬崖!”

讨论:两种写法,对比一下,那种写法更让人感动?为什么

——当作重点,详细写英雄们奋力杀敌的形象,英雄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更深刻,详细写,写他们几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的过程,给我们一种时间感,他们在最大努力拖延敌人在绝顶的时间。这是作者详细写第二次完成任务过程,给我们的更深体验和感悟。

四、总结:写文章,需要详写和略写,我们要把文章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部分当做重点来详细介绍。在确定重点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哪些是突出表现他们这个特点的?就像《狼烟山五壮士》中,作者要表现的使他们“用自己较小牺牲换来大部队的安全、敌人更多的损失”这样的特点,确定“引上绝路,封顶歼敌”为重点。

练习:阅读下面这一组材料,想一想,为了更好地表达“老师像妈妈一样疼爱学生”这个意思,哪一组材料应该当做重点详细写?为什么?如果详细写,你想写哪些内容?

老师去商店,买来了十把雨伞。

老师把雨伞挂在教室后面墙上的一排小勾上。

下雨了,老师把伞发给了没带伞的同学。

有位同学脚受伤了。老师撑着伞,把这位同学背到校门口,送交给开车来接的同学父母。

拿走伞的同学父母,在接到孩子后,把伞送了回来。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教学要求:

 l、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学习用“不仅……也……”造句。

 4、继续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3自然段由撒骨灰而引起的联想,体会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深情。进而理解课题“在大海中永生”的真正含义:不是指具体的生命,而是伟人的不朽功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邓小平爷爷的照片)

 师:大家看看这照片上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师:同学们认识这位老人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师:这看似平凡的老人却为我国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国两制”提出者。他一生为我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临终前,还再三叮嘱,死后要捐献角膜、解剖尸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

 师: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生齐说:邓小平爷爷)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2、解题:

 (1)师:“永生”是什么意思?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表扬,并把重要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标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相机解释词义,使学生理解后读出词语的感情)

 船舱 崭新 呜咽 痛悼 海疆 超越 属于

 澳门 舷窗 震撼 爱戴 奔流不息 波翻浪涌

A、指名读,其他同学指正。

B、齐读生字词。

 2、请七位同学分别读七段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对这七位同学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3、指导难读的小节:

师:在读书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有困难的,让大家来帮你。(估计学生对第1、第3小节有困难,重点指导)

(1)指名读第l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b、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2)指名读第3小节,相机指导(出示投影指导读长句)

a、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

b、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从那奔腾不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四、再读课文:

 1、自己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看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分段情况:(总结归纳段意并板书)

 一(1)飞向大海

 二(2—4)撒向大海

 三(5—7)告别大海

五、再读生字,指导易错字

 1、齐读生字,读准字音

 2、师:(重点指导)你觉得哪个字写起来有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舱:舟字旁的一横应该是一提崭:上小下大

 呜:右边是个乌,不是鸟咽:左窄右宽

 悼:右下的十字的竖上短下长超:走字上的短竖上长下短,一撇要长

 疆:弓字应写的直、狭长,而且上面两部分的距离应该一样

 属:左面不超出厂字头,右面超出厂字头

 3、学生在书P126上的描红。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策略: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理解操

二、沟通理解

 1、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前苏联的文坛止,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名字就叫高尔基(出示高尔基的图片)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北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北教版)

神奇的书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作者以形象的比喻,简明的语言,热情讴歌了书的神奇、书的魅力、书的美丽。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四、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多角度地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五、课前准备:课件、预习

六、学情分析:

对于孩子而言,这首哲理诗非常之难,所以不求一致的理解。在孩子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老师指导几个词语的理解。

七、教学思路:

一、谈话激趣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那书到底神奇在哪呢?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狄金森《神奇的书》去看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自读自悟。自己一句一句地读,参考有关注释,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人读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不同意见的地方,认真讨论,实在弄不懂的词句记下来,准备质疑。

三、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1.“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

(1)说说这节诗写什么?将书和战舰对比,写出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2)为什么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像一页诗扉,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1)说说这节诗写什么?将书和战舰对比,写出书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2)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

对于书来说人人平等。

4.“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却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1)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2)你如何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

四、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比非凡战舰更能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比神奇的坐骑更能让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书真是神奇啊!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

五、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没有……能,也没有……能”的句式自己创作关于书的诗歌。

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浩瀚的天地

人世的真谛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读书好”的四个方面。

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简单介绍作者及散文的艺术特色。

3.分析本文“读书好”部分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归纳。

二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读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进入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的时候通常会看到这么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女士,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简单介绍作者:冰心)

(二)阅读理解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三)正音释义

1.笸箩:pǒ不能读成puǒ天罡:gāng地煞:shà怒发冲冠guān

无聊朦朦胧胧无病呻吟不能自已津津有味

2.通过比较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悬念

无病呻吟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活动与要求

1.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语句。

2.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

(五)交流活动

1.关于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材、选材的,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

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

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4.提问:本文重点写的是哪个内容?(读书好)

学生小组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小组整理后回答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多读书”、“读好书”的有关内容。

2.分析写作特色。

3.组织讨论(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课容

1.字、词

2.课文所列举的作者和作品名称

(二)分析“多读书”、“读好书”有关内容

1.提问:谁来找找文中哪些话是写“多读书”的?

2.明确: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

3.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小结:最后一段,分析归纳了本文的要点,深入理解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体会了散文作品清晰、凝练而富有哲理的特点,相信会对同学们的读书生活有指导意义。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下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多读书”、“读好书”的有关内容。

2.分析写作特色。

3.组织讨论(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课容

1.字、词

2.课文所列举的作者和作品名称

(二)分析“多读书”、“读好书”有关内容

1.提问:谁来找找文中哪些话是写“多读书”的?

2.明确:从时间上,种类和数量上来写

3.作者关于“读好书”的体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与要求:请同学速读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明确:书看多了,就会有比较,关键在比较:要选那些故事情节精彩、人物形象生动、有真情实感、语言质朴浅显的作品来读。

小结:最后一段,分析归纳了本文的要点,深入理解了这句话的丰富内涵,体会了散文作品清晰、凝练而富有哲理的特点,相信会对同学们的读书生活有指导意义。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学生活动要求: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的顺序,指出文中总结性的语句。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同学畅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以及作者的读书经历给予自己怎样的启示。

(除关键词语外,提示学生文中的细节,如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红楼梦》不同年龄、阅历的不同解读等,引起同学的关注。)

(四)迁移活动

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

板书设计

忆读书

中心内容记叙顺序

获得美感

多读书:增长知识

知道写作

提高修养

读书好时间顺序

读好书

走遍天下书为侣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5、《梦圆飞天》

一、多音字:划huá(划破)huà(计划)

二、易错字:凛冽嘹亮蕴含震颤橘红浩瀚澎湃

镶嵌戈壁伫立心弦苍穹游弋

三、填空:1、神州五号发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间是在2003年10月5日。

2、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时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3、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4、“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5、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在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为神州五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6、各部分朗读的感情:

①第6-11自然段描写了当时的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当时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

②第12自然段写出了中华民族此时的自豪与兴奋,场面惊天动地。

③第18自然段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朗读要语调激昂、声音响亮、充满自豪。

④第19自然段表达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又要表达他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⑤第20自然段在结尾用两句话点明了中心。也写出中国人此时的喜悦与自豪。

6、神舟1-6号发射的年月: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发射;二号于2001年1月发射;三号于2002年3月发射;四号于2002年12月发射;五号于2003年10月发射;六号于2005年10月发射。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难读字:zhúluánhéyǔnqián

逐渐孪生干涸陨石潜藏

二、易错字:诞生孕育裹挟渺茫

三、填空:1、本文是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内容的方法,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2、本文很多地方用了猜测,却又一次次注明。又在结尾留了一个悬念。这样写的好处是: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读者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读来意,犹未尽,也增强了真实性。

3、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一是陨石或彗星带来的,一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的。

4、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5、词语的特殊意思。①家常便饭——本义是指很平常、经常发生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是说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四处游荡的碎片,彼此碰撞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很平常。

②集体大逃亡——用形象的手法,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上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的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

6、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7、《神奇的克隆》

一、多音字:múyā

一模一样压条

二、易错字:

生殖繁衍马铃薯细菌平衡

三、填空:1、本文是说明文。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2、第1自然段以《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在开头解释克隆的含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奇妙。

3、有性繁殖:高等动物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克隆的神奇:①很多植物都有克隆的本领;②单细胞微生物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③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④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⑤挽救一些濒危五种;⑥进行植皮手术;⑦进行器官移植。

5、“制造”——克隆;“配件”——人体器官;“装配”—移植。

6、克隆的历史:1952年克隆蝌蚪成功,1972年基因复制成功,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成功,1996年绵羊“多利”出生,批量克隆老鼠成功,2000年克隆猴子成功。

练习二一、表示看的词语:一个字的:瞟瞄瞥

两个字的:瞻仰回首环视眺望端详仰望凝视俯视鸟瞰四个字的:高瞻远瞩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左顾右盼。

二、解释词语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游弋:巡逻(多是舰艇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孪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明显。濒临:接近,将要。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气度大方自然。

气宇轩昂: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明。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美丽多姿。

威风凛凛:气势庄严,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严大方。

风度翩翩:举止洒脱,姿态优美。

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言谈举止自然,不拘谨。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52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