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六、七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六、七单元课文内容理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六、七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六单元:走进信息世界

1.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①古代,驿差长途跋涉。②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③现代,电报、电话。④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2.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3.调查研究问题:①确定研究的问题。②定1个简单的研究计划。③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④形成自己的观点。⑤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5.研究报告的写法:①问题的提出②调查方法③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④结论

6.《古代传递信息故事》让我们知道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等形式,尽管也能传递信息,毕竟速度太慢,有时还会误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让我们知道信息传递的发展变化过程:古代,依靠驿差长途跋涉;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现代,电报、电话;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现代信息传输的方便快捷。《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让我们知道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它不仅可以传递文字信息,还可以传递声音、图像等信息。

第七单元:作者笔下的人

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文章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

2.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人。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

4.文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临死前的严监生》

1.文章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

2.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3.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4.《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侧重于人物的动作及神态描写,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1.文章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1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2.中国4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3.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

4.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表现了凤姐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性格特点。

5.句子理解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理解: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难怪林黛玉纳闷,觉得此人“放诞无礼”。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理解: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第23课:《刷子李》

1.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首先极力写他手艺之高,然后从1个小徒弟的视角印证了“刷子李”的真功夫: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1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1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一波三折的叙事,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的人。

3.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师傅的超凡技艺和他的艺高胆大、自信、豪气千丈。

4.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有:①“刷子李”确实有绝活,这一绝活,要不是亲眼看见,怎么也无法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②“刷子李”的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③“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让他感触很深,获益颇多。

5.句子理解

①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理解:这一段话描写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包括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刷子李”刷墙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娴熟得已进入1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给人的感觉,他不是在做一项又脏又累的活儿,而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悠然摆来摆去,伴着鼓点,和着琴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这不是艺术的境界吗?刷后的效果,作家主要言其平整和雪白,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他刷墙的动作和刷后的效果相互映照,反映了“刷子李”技艺高超。

②“好好学本事吧!”

理解:“刷子李”对徒弟说的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一生经验的总结。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

③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

理解: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其意思至少有三:一是“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二是“刷子李”有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三是“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第24课:《金钱的魔力》

1.文章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2.反映了老板等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尚的丑态。

3.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4.文章主要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来刻画人物形象。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托德的势利眼和傲慢无礼的市侩小人的形象

5.句子理解

①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理解:这是托德面说的是反话,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1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理解:这几句话主要描写的是托德见钱后的笑容。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③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

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老板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您说得对,我送您,再见”。但由于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罗罗嗦嗦。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同时,这一结尾与文章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头,“我”遭遇的是那般冷落;结尾,“我”受到的是这般热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那就是金钱的魔力。

编辑推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二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二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第5课:《古诗词三首》

牧童〔唐〕吕岩

1.【原诗】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解词】①弄:逗弄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3.【翻译】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4.【中心】描绘了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1.【原诗】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2.【解词】①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②棹:船桨③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3.【翻译】一叶小渔船上坐着2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4.【中心】描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看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2个儿童的喜爱之情和对俩儿童聪明伶俐的赞赏,也表现了作者童心未泯。

5.【拓展延伸】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2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1.【原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解词】①茅檐:茅屋的屋檐②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③翁媪:老翁、老妇。④亡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3.【翻译】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4.【中心】这首词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这一家五口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5.【拓展延伸】三首古诗词的异同之处:《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1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了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1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课文作者围绕着童年写了这样几个片段: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打头的骆驼戴铃铛、春天想替骆驼剪毛、夏天追问骆驼的去向。

2.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3.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母亲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眷恋。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第7课:《爷爷的园子》

1.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爷爷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2.《爷爷的园子》为什么“我”对爷爷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因为爷爷的园子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快乐,这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我”的童年因这个园子而幸福无比,所以“我”会念念不忘。

第8课:《童年的发现》

1.本课的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2.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3.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3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4.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

举例: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5.《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1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作者在童年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反映了作者是1个大胆创新、善于探究、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的孩子。

7.课后习题:{P383.}我是这样理解的:一语双关,其一,它讲述了科学实验发展中一些真实情况;其二,“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正因为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和世界伟人的发现一样,被轰出教室也不足为奇。

第9课:《儿童诗两首》

1.《我想》,写了1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2.《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八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八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八单元:异域风情

第25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1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3.句子理解

①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1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1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这1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理解: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1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都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1个花的梦,做了1个思乡的梦。

理解: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1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5.课后习题:P1523.1}因为在屋子里之际,德国人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走在街上,德国人又看别人的花。

{P1523.2}许多年过去了,可是德国人把花种在外面给别人看,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

1.文章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

2.句子理解

①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理解:这两句话是对小艇的特点的描述。作者用了3个比喻:把窄而深的小艇比做独木舟,写出了小艇的概貌;以“挂在天边的新月”来比喻它的形状;以“田沟里的水蛇”来比喻它的行动轻快灵活。这3个传神、形象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小艇的3个特点──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好像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说明了它构造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②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理解:威尼斯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全市有一百多条大小河道,靠四百多座各式各样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一百多条大小河道横一条,竖一条地互相交错着,河道就是大街,所以小艇成了相当于汽车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理解:这是作者乘坐小艇时的快乐感受。由于小艇造型的特殊,坐在小艇内舒适自在,乐趣无穷。观看千姿百态的石桥,波光粼粼的河水,欣赏古朴典雅的建筑物,跟往来船只愉快地打招呼,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④这时候水面上渐渐沉寂,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理解:这几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深夜的威尼斯静寂的景色。作者观察细致,所选的景物具有代表性,表现了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特点。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的确是水上城市所特有的景象。最后一句中,1个“又”字,巧妙地暗示了威尼斯的入睡,是由于小艇这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的“休息”,说明了它在这座城市中重要作用。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答: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①行船的速度非常快;②来往的船只很多之际也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③遇到很挤、很窄的地方都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④“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从侧面说明船行得极快,也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课文最后两句写了威尼斯的夜景,这和中心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课文描写威尼斯的夜景,仍然没有离开小艇。白天是小艇使威尼斯充满了活力和情趣。到了夜晚“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才“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才能“沉沉地入睡”。白天的喧闹与夜晚的静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进1步反映出小艇与威尼斯水城的密切关系,展现出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

5.《威尼斯的小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记叙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第27课:《与象共舞》

1.《与象共舞》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2.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的点来写;抓住了人与物(或动物)之间互相紧密关系来写;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来写。

第28课:《彩色的非洲》

1.《彩色的非洲》辽阔的非洲,是1个多彩的世界。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1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

2.作者从植物世界、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这4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彩色的;从绘画、工艺品、音乐、舞蹈这几个方面介绍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四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第14课:《再见了,亲人》

1.文章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主要人物事迹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母亲。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

3.这篇课文的前3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4.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急需困难之际给予帮助和支持。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急需食物之际,大娘带领妇女冒着危险,送来打糕。

5.重点句子理解

①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理解:课文开篇便以志愿军战士这段情真意切、朴实无华的语言渲染离别的气氛。作者首先以恳求的语气劝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句话把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母亲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朝鲜老母亲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1个问句和1个感叹句,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老母亲的关心体贴,其间的深情不言而喻。“为什么摇头呢?”作者虽未直接去描写朝鲜老母亲,但联系前面几句话可以想象到,一定是在志愿军劝她回家休息时,她摇头了,坚持一定要送,表现出朝鲜老母亲对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1个反问句和1个重复否定句,更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永不忘怀的深情厚谊。

②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理解:“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这里是说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危急关头,朝鲜老母亲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战士送来打糕,给予战士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使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这里的“雪中”是指志愿军战士所面临的困境。

③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母亲,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父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理解:这是当母亲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表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1个刚强的孩子,母亲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父的亲密感情。

第15课:《金色的鱼钩》

1.文章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2.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3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金色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含义:鱼钩虽然生锈了,鱼钩闪烁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第16课:《桥》

1.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2.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3.人物形象分析: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4.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5.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答:“桥”是指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密切联系群众。

6.他像一座山,文中为什么把老汉比作山?

答:把老汉比作山,即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又写出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山,是他们的靠山。

7.《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第17课:《梦想的力量》

1.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2.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3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P89}成语故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后来多用来称赞尊师重道的精神。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三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三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第10课:《杨氏之子》

1.【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解词】①甚:很②惠:同“慧”,智慧的意思。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⑥曰:说⑦未:没有。

3.【课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爸爸,恰巧他爸爸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节奏划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或“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他能委婉地反用孔君平的姓氏,巧妙地反驳孔君平。”)

6.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8.《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反映了这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文中“甚”的意思是很;“诣”的意思是:拜见。

9.“此是君家果”中的“君”是指:你,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是指:先生,孔君平。

10.重点句子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翻译: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有1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翻译: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爸爸,恰巧他的爸爸不在,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这段话说明两家关系很好,所以孩子的爸爸不在,孔君平就叫出这个孩子,一定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翻译: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这句话说明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并且,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方式,既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11.课后习题:{P492.}妙在孔君平和孩子都在姓上做文章,孩子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孩子没有生硬地去说,而用幽默、礼貌、婉转的方式回答。

第11课:《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2.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3.《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或者“机智、勇敢、爱国”)

5.文中出现2个“水土”,第1个“水土”指的是自然环境,第二个“水土”指的是社会风气和制度。

6.《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但是晏子用他的聪明才智,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7.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的回答巧妙在哪里?

答: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

第一次,楚王借晏子身材矮小想侮辱他。晏子将计就计: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走城门旁边的洞;楚王要认为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楚王怎么敢让晏子走这个洞呢?这一次,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第二次,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齐国无人才。晏子大义凛然,说齐国人多得很,先贬低自己无能,是下等人,再贬低楚国,因“我”无能,才访问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晏子在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下回击了楚王,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次,楚王说齐国人当盗贼,想以此贬低齐国。晏子则举了“南橘北枳”的道理,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8.晏子是1个有胆有识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爱国的人。文章开头写楚王想侮辱齐国,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开头和结尾时首尾呼应的。

第12课:《半截蜡烛》

1.本篇课文是1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2.《半截蜡烛》是1个短小的剧本。文中的母子三人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半截蜡烛》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第13课:《打电话》

1.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1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2.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一单元课文内容理解)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解

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文章选自《内蒙风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理解: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都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体会: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3.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4.句子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的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手法,把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的情景。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5.《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6.课文的5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1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7.课后习题:{P52.(2)}我认为这一句很美,原因是:作者把草原比作一幅画,突出了小丘的美、绿、线条优美,草原的辽阔,让人向往。

{P53.}蒙汉两族人民的感情很深,怎能忍心分别呢?大家在无边无际的草原是依依不舍得话别,直到夕阳西下。

8.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第2课:《丝绸之路》

1.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句子理解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理解:这句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理解: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3.重点词语理解

①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②浩浩荡荡:水势盛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③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④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⑤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4.课后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第3课:《白杨》

1.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父亲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父亲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4.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父亲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3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2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父亲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父亲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父亲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5.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父亲),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父亲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6.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爸爸和2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7.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爸爸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爸爸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8.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父亲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①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②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③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④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9.本文写作特点: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10.句子仿写:

例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仿写:交警叔父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11.通过阅读课文中父亲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

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2.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1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3.课文采用这样的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八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4.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5.理解句子

①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③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1个下马威!

理解:“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筑路大军遇到的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7.理解词语

①银装素裹: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②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③不翼而飞:形容东西突然丢失。④劈头盖脸: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⑤杯水车薪:这个词语原来是指:一杯水去就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文中是指工人背的氧气瓶里的氧气不够人的正常呼吸。⑥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8.《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1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歌颂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苏教版

一、要求会默的词语。

1逶迤2磅礴3云崖4岷山5彭德怀6警卫员7絮语8饭碗9融进10御寒11饥寒交迫12日夜兼程13崩塌14扛枪15惊心动魄16稀泥17冲锋18劈波斩浪19奔腾不息20摇摇欲坠21安造垸22簰洲湾23军徽24气壮山河

二、成语积累。

1形容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火烧眉毛

2形容团结一心的成语:齐心协力、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3形容英勇无畏的成语:舍生忘死、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奋不顾身

4形容心情开心的成语:欣喜若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喜上眉梢

5形容心情着急的成语:心急如焚、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心急如火、急不可耐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A1.本文作者是毛泽东,全诗围绕“远征难”展开,表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A2.全文分四联,首联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颔联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颈联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尾联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3.“万水千山”在文中具体是指:五岭山脉、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A4.“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A5.文中词语的意思:(1)远征难:长征路途中的艰难险阻。(2)等闲:平常。(3)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5)磅礴: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6)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7)三军:整个红军。(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9)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10)铁索:泸定桥。

B6.学了本文我认识了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彭德怀。他爱大黑骡子,但他更爱战士们。本文也表现出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C7.《大江保卫战》全文是一篇通讯,课文围绕“战”字,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组织材料,再现了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三个感人的英勇事迹。

C8.“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保卫大江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这里的诗句是仿照明代顾宪成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C9.学了本文,我们认识了英勇无畏、舍己为人的子弟兵。

D10.“敌重兵”中的“重”,读音:zhòng,意思是:兵力雄厚。“重飞渡”重的“重”,读音:chóng,意思是:又一次。

四、容易读错的字

堤坝[dībà]、肆虐[sìnüè]、鏖战[áozhàn]、塌陷[tāxiàn]、脚趾[jiǎozhǐ]、劳累[láolèi]、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远征难[nán]、发火[fāhuǒ]、一绺[yīliǔ]、兴奋[xīngfèn]、呵欠[hēqiàn]、倔强[juéjiàng]、载歌载舞[zàigēzàiwǔ]、悄然无声[qiǎoránwúshēng]

五、背诵并默写《大江保卫战》第五小节、《长征》、《长征组歌》《清平乐。六盘山》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会默的词语。
1遮挡2镀金3比喻4船舱5水杉6栖息7扑棱棱8深涧9排空而至10浩浩荡荡11翩翩起舞12百鸟争鸣13呼朋引伴14大呼小叫15储藏16水勺17膝盖18一元复始19万象更新20桃红柳绿21芳草如茵22骄阳似火23大雨倾盆24金风送爽25万里无云26风雪交加27寒气袭人28岁月如流29一刻千金30不假思索31绘声绘色
二、多音字组词。
翘qiáo(翘首遥望)qiào(翘尾巴)和hé(和谐)hè(应和)处chǔ(处理)chù(处所)jìn(禁止)禁jīn(情不自禁)散sǎn(散文)sàn(散步)huò(和药)huó(和面)
三、成语积累。
1形容雨大的成语:滂沱大雨、大雨如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2含有月字的成语:众星捧月、日月如梭、日积月累、花好月圆
3含有鸟字的成语:鸟语花香、惊弓之鸟、笨鸟先飞、一石二鸟
4形容场面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川流不息、人声鼎沸
5含有水字的成语:水落石出、水泄不通、顺水推舟、水深火热
6形容春天的成语: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7形容夏天的成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赤日炎炎、夏日炎炎
8形容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一叶知秋、雁过留声、丹桂飘香
9形容冬天的成语:冰天雪地、天寒地冻、鹅毛大雪、大雪纷飞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A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中描写下雨景象的诗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雨后景色的诗句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词语意思如下:翻墨:打翻的墨汁。未:没来得及。白雨:白色的雨点,形容雨大。跳珠:跳动的珍珠。
A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词语意思如下:毕竟:到底、终归。四时:四季。无穷:无边无际。别样:特别。
A3.课外积累的写夏天的诗有:《四时田园杂兴》《小池》。
B4.课外积累与月亮有关的: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海上生明月,开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明月天山》
C5.本文作者:徐秀娟。曾有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C6.与鸟有关的古诗句:(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2)春眠不觉晓,处处诗句闻啼鸟。
D7.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有“水”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D8.关于节水的公益广告:(1)惜水、爱水、节水,从我做起。(2)珍惜水就是珍惜您的生命。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形近字
杉---形矶---机虚---墟曼---漫爆---曝砾----乐
迪---笛楼----搂豪----毫岐----歧慎-----嗔
二近义词
艰涩—艰难谴责---斥责磨炼----锤炼残忍---残酷腼腆---害羞
昔日---往日龟裂---干裂
三反义词
艰涩---流畅残忍---慈悲
四多音字
龟(jūn)裂乌龟(guī)
五四字成语或词语
破烂不堪欢声笑语满怀信心一如既往失魂落魄震耳欲聋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来日方长忐忑不安聊胜于无大吃一惊
按图索骥(意思)
六积累句子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把----比喻---用----比喻---)
七句子赏析
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体会到了父亲为了儿子,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2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那一股风刮倒。(体会到: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八课文知识点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主要内容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
2课文中,引领全文的是“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的”父亲了不起,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不言放弃;儿子了不起,信赖父亲,在废墟中面对种种艰难坚持不放弃。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主要内容: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它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评价中感悟到爱。
九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的爱
17课中的父亲是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不言放弃。
18课中的母亲是宁愿自己工作艰辛也让儿子有书读,慈母情深。
19课中的母亲是看见儿子一点进步就不断鼓励和肯定;而父亲却是对儿子不断的警告和提醒,让儿子不误入歧途。
20课中母亲是培养儿子生存能力,学会独立生活。
十按要求变换句子。
1、中国的汉字生写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写成打比方的句子)
2、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改成陈述句)
3、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缩句)
4看了这场电影,使我深受感动。(修改病句)
5张老师对小明说:“我今天中午有事情,不能到公园去了,请你告诉张春,叫他不要等我了。”(第一人称改第三称)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17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基础知识
1、易错字
爆(右下易写成水)颤容易写错墟(右下为“业”)
誊(上边是两横)谨(右下三横)慎(真里面三横)
2、易错读音
混(hùn)乱“混”易读错为hún
瓦砾(lì)“砾”易读错为lè
颤(chàn)抖“颤”易读错为zhàn
歧(qí)途“歧”易读错
3、多音字
混hùn(混乱)
hún(混浊)
4、难理解的词语
17课: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9课: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5、日积月累
(一)单元中的日积月累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好词积累
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
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糟糕确实自豪
誊写敬仰严厉灵感源泉歧途谨慎
把握极端龟裂腼腆打蔫艰涩拖沓
欢声笑语破烂不堪满怀信心一如既往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大吃一惊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聊胜于无失魂落魄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3)好句积累
17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8课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19课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课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6、课文的背景资料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18《慈母情深》
梁晓声(1949—)小说家。山东荣城人。1968年去北大荒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慈母情深》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德·舒尔伯格生于191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城,逝世于2009年8月5日,享年95岁。作为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20《学会看病》
作者: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二、阅读
(一)重点句子的理解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①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②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③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18《慈母情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20《学会看病》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外貌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描写体现父亲为了儿子历尽艰辛,表明父亲决不放弃。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慈母情深》
对母亲外貌的简单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瘦弱的母亲形象。
2、语言描写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对父亲语言的描写。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这是父亲发自内心的痛苦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慈母情深》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从母亲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母亲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第6—13自然段通过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对话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巴迪这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是为七八岁的巴迪写诗而感动,并没有去想诗的内容。父亲注重的不是巴迪写诗的行为,而是写诗的质量,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巴蒂的承受能力。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学会看病》这段细节的语言描写说明目清对儿子不放心,字里行间透着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3、动作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文中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表明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慈母情深》这一自然段对母亲连续动作的描写感人至深。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赚钱。挣钱这样不容易,母亲还给钱让“我”买书,足见慈母情深。
4、心理描写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学会看病》“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学会看病》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母亲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足见爱子情深,是深深母爱的体现。
三、口语交际·习作
(一)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的爱
2、口语交际的目的: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3、前期准备:准备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读一读书上的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
4、实施过程
①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5、注意事项: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二)习作
1、习作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习作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3、习作过程
①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
②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
③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4、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第六单元课文复习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8* 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选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对词语的理解。
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0* 学会看病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来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会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③“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对词语的理解。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复习


2017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复习
第六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基础知识
1、易错字
爆(右下易写成水)颤容易写错墟(右下为“业”)
誊(上边是两横)谨(右下三横)慎(真里面三横)
2、易错读音
混(hùn)乱“混”易读错为hún
瓦砾(lì)“砾”易读错为lè
颤(chàn)抖“颤”易读错为zhàn
歧(qí)途“歧”易读错
3、多音字
混hùn(混乱)
hún(混浊)
4、难理解的词语
17课: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9课: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5、日积月累
(一)单元中的日积月累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好词积累
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
叹息悲痛颤抖拥抱糟糕确实自豪
誊写敬仰严厉灵感源泉歧途谨慎
把握极端龟裂腼腆打蔫艰涩拖沓
欢声笑语破烂不堪满怀信心一如既往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大吃一惊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聊胜于无失魂落魄按图索骥忐忑不安
(3)好句积累
17课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8课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19课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课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6、课文的背景资料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 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18《慈母情深》
梁晓声(1949—)小说家。山东荣城人。1968年去北大荒劳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慈母情深》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巴德·舒尔伯格生于1914年3月27日,美国纽约州纽约城,逝世于2009年8月5日,享年95岁。作为知名的编剧、作家,由巴德·舒尔伯格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最为人知晓。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20《学会看病》
作者: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二、阅读
(一)重点句子的理解
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①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②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③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①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②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18《慈母情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20《学会看病》
1、“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是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可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二)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课文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外貌描写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外貌描写体现父亲为了儿子历尽艰辛,表明父亲决不放弃。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慈母情深》
对母亲外貌的简单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瘦弱的母亲形象。
2、语言描写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对父亲语言的描写。父亲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这是父亲发自内心的痛苦声。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慈母情深》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从母亲的语言中我们体会到母亲十分支持我买书、读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第6—13自然段通过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对话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父母对巴迪这首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是为七八岁的巴迪写诗而感动,并没有去想诗的内容。父亲注重的不是巴迪写诗的行为,而是写诗的质量,所以他没有考虑到巴蒂的承受能力。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学会看病》这段细节的语言描写说明目清对儿子不放心,字里行间透着深沉的爱,令人感动。
3、动作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慈母情深》通过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文中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表明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慈母情深》这一自然段对母亲连续动作的描写感人至深。说明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拼命赚钱。挣钱这样不容易,母亲还给钱让“我”买书,足见慈母情深。
4、心理描写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学会看病》“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学会看病》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母亲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足见爱子情深,是深深母爱的体现。
三、口语交际·习作
(一)口语交际
1、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的爱
2、口语交际的目的: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
3、前期准备:准备一个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读一读书上的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
4、实施过程
①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5、注意事项: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二)习作
1、习作主题: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习作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3、习作过程
①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
②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
③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4、注意事项
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
第六单元课文复习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大地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希望。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18* 慈母情深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车间一角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与无比的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这句话是说,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行动失常的样子。
震耳欲聋──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龟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裂开。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先讲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扬扬”,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显然,这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再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承认”,说明作者已认识到父亲的评价是对的,但在感情上似乎还不好接受。最后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非常幸运。成年以后,“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看来截然不同的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那就是爱。
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一部分里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选编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对词语的理解。
腼腆:本课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得意扬扬: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的样子。
一如既往:跟过去一样。
灵感: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想法。
源泉:泉源,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歧途:错误的道路。
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20* 学会看病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先讲母亲发现儿子病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后来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当我又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说明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接下来的对话,可以看出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坚定了母亲“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的决心。“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生怕自己会改变了主意”、母亲对儿子的嘱咐、“心立刻软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等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爱子真情饱含其间。再讲儿子到医院后母亲在担心、后悔与自责中等待,直到儿子看完病回家。“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二是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②“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③“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样做是父母的责任。
对词语的理解。
打蔫:本文指精神萎靡不振。
残忍:本文是狠心的意思。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雪上加霜: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艰涩:本文是艰难、缓慢的意思。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毫无疑义:一点不怀疑。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词语解释(第六单元)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词语解释(第六单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词语解释(第六单元)

 但凡:凡是,只要。

榜文:官府的告示。榜,古代指文告,像现在的布告。

吊睛白额大虫:大虫,老虎的俗称。眼睛上翘,额头上有白色花纹的老虎。

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哨棒:防身用的木棍。

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

印信:印章。

耻笑:鄙视并嘲笑。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的样子。

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掀他不着:掀不着他。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给地面上的东西造成很大的灾害。

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酥软:肢体软弱无力。

名曰:名字叫作。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石窍:石头边隙。

石碣:石碑。

镌:刻。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一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一

人物特点

《童年的发现》: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杨氏之子》:杨氏之子个聪明、机智、幽默的人。

《晏子使楚》:晏子是个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的人。

《金色的鱼钩》:赞扬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桥》:赞扬了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梦想的力量》: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将相和》:蔺相如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对友人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人。廉颇是个知错就改、豪爽直率的人。

《草船借箭》: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人。周瑜是个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景阳冈》:武松是个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人。

《猴王出世》:孙悟空是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顽皮可爱的人。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人。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

《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吝啬鬼。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喜欢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

《刷子李》: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自信、心细如发的人。

《金钱的魔力》:反映了老板等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尚的丑态。

第一单元

1《草原》

A作者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B说说对“蒙汉情深何任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答: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中心。

C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第1、2自然段。

2《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友谊之路)

3《白杨》作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A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B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C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D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西部建设者修建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经过。赞扬了建设者的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和吃苦奉献的精神。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第12、13自然段。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三首诗歌的异同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全诗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全诗意思:一叶小渔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童言无忌。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意思:在长满青草的溪边有一座茅草屋。屋内有人操着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妇。再看看茅屋外,大儿子在小溪东岸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让人喜爱的是那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写古代儿童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古诗词三首》。

6《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中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A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B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冬阳·童年·骆驼队》全文。

7《祖父的园子》作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B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8《童年的发现》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

B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C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D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9《儿童诗两首》

A《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B《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第三单元

10《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A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B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C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杨氏之子》全文。

11《晏子使楚》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12《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13《打电话》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二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二
第四单元
14《再见了,亲人》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C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
E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再见了亲人》全文。
15《金色的鱼钩》
A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B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C“金色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6《桥》: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
B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17《梦想的力量》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第五单元
18《将相和》:“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A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B司马迁,汉代;《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心思想: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D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
F《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草船借箭》
A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作者:罗贯中。
B中心思想: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C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周瑜:智谋过人、妒贤忌能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
D《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20《景阳冈》作者:施耐庵《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
B中心思想: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敏的英雄性格。
C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E《水浒传》中还有很多个性人物:及时雨宋江、豹子头林冲、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
21《猴王出世》作者吴承恩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B中心思想: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第六单元
A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1、古代,驿差长途跋涉。2、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3、现代,电报、电话。4、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B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C调查研究问题:1、确定研究的问题。2、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3、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资料。4、形成自己的观点。5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信息获取的途径: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调查访问、观看影视节目、收听广播……
研究报告的写法:1、问题的提出2、调查方法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4、结论
第七单元
22《人物描写一组》
A《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B《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C《“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23《刷子李》本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B刷子李:技艺高超
C作者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师傅的超凡技艺和他的艺高胆大、自信、豪气千丈。
D文章最后一句话意思有:1、“刷子李”确实有绝活,这一绝活,要不是亲眼看见,怎么也不敢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2、“刷子李”的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让他感触很深,获益颇多。
24《金钱的魔力》节选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本文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文中人物:托德),也刻画出了老板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
第八单元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作者季羡林,
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26、《威尼斯的小艇》
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
要求背诵默写课文段落:《威尼斯的小艇》第4、5、6自然段。
日积月累
(一)《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三)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四)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千里迢迢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坚贞不屈赤胆忠心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扶危济困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程门立雪
(五)*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shù)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七)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行动、说话情态的词语
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身强力壮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头丧气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点头哈腰低声细语巧舌如簧娓娓动听语重心长
(八)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普希金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六、七单元课文内容理解)》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45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