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推敲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9.推敲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辨析词语的用法。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整体结构。
教学
重难点
熟读课文,能正确辨析词语的用法;初步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
资源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字音,在文中划出,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斟酌、莽撞、簇拥、宽恕”等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完成《习字册》第18页生字部分第一列描红,《补充习题》第28—29页第一、二题。
4.复习《好书伴我成长》P56古诗《题诗后》,结合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了解作者信息。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2分钟)
1.学生根据动作猜词语。
2.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8分钟)
●预习作业2: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指名读。
2.理解词语意思:
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门闩: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理解。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而洁白。
莽撞:鲁莽冒失。
吟哦:有节奏地朗读诗文。
宽恕:宽容饶恕。
3.齐读词语。
●辨析词义
预设:“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说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地访问。
“即兴”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时”就是立即的意思。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朗读句子。
4.学生展示,组内批阅。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展示。
3.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4.自由练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13分钟)
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学程单1】
(1)快速地浏览课文,文中哪些段落叙述了《推敲》这一故事的全过程?
(2)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
(3)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1)课文的第二至七自然段讲了推敲的全过程。
(2)一(1)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
二(2-7)讲了推敲这个故事。
三(8)推敲的引申义
预设:不能,因为第一段介绍了贾岛的生活境遇,以及他的社会地位,为后文闯入韩愈仪仗队会致大罪埋下了伏笔;最后一段则是使文章更加完整,是画龙点睛之笔。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6分钟)
1.学生朗读古诗。
2.“推”和“敲”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显环境的安静。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
1.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2.【板书:推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3.“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2:
1.出示词语:
第一组:贾岛和尚韩愈仪仗队
第二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
第三组:门闩推敲沉睡毛驴
大街闯进礼貌簇拥
避让莽撞宽恕皎洁
吟哦
2.导学
(1)指名朗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读读第二组词语,有什么发现?
理解门闩、皎洁、莽撞、吟哦、宽恕的意思。
(3)完成词语区别练习。
出示填空,让学生填一填,为什么要这样填,引导学生分辨词义。
a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A拜访B访问
b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写成的那首小诗‥‥‥
A即兴B即时
c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读起来也响亮些.
A宁静B安静
指名一名学生展示交流《一课一练》第一题。
●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
1.在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
2.学生展示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学习单】
3.导学:
(1)课文哪些段落叙述了《推敲》这一故事的全过程?
(2)课文可以分几个段落,每段都讲了些什么?
4.思考:第二段就写了题目“推敲”这个故事的来历,那么开头和结尾能否省略?为什么?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1.出示:
《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韩愈主张用“敲”字有两条理由,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这么说?可让学生课后讨论一下。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P30第四题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出示:鸟宿池边树,僧(seng)敲月下门。
教师叙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简介贾岛。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在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认真,字字斟酌,被称为“苦吟诗人”。
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敲”字,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哩!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9推敲)
二、检查自读效果
1、检查字音,了解词义
幽居、皎洁、吟哦、妥帖、冲撞、宽恕、莽撞、犹豫不决、簇拥
2、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三、讨论分段
(1)生默读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师生共同评议。
分为三大段:
一、(1自然段)贾岛家贫出家。
二、(2-7自然段)讲了推敲这个故事。
三、(8自然段)推敲的引申义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你关注了哪些文字?在旁边写批注。
交流。
作业
设计
★背诵古诗《题李凝幽居》
抄写本课生字词。
★★完成《练习与测试》第一、三、四题。
教学内容
9.推敲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用“即使……也……”造句。
3.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贾岛做事认真、严谨创造的精神。
教学
资源
1.《爱推敲的果戈理》
果戈理:他的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死魂灵》;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他的作品发表之前,总要请人提意见。他对每一部作品都反复推敲,一再修改。甚至是已经写完的作品,只要自己认为不满意,就毫不惋惜,付之一炬。其中《死魂灵》的第二部就是由于自己的不满意而烧毁的。
2.《爱推敲的李绅》。
李绅:人们都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是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学生经验
学生对这故事很熟悉,理解上没有障碍,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预习
设计
1.阅读《一课一练》第28页《王安石推敲文字的故事》。
2.回忆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没有哪句话或哪个词语经过推敲后修改得更好的?把它记录下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2分钟)
1.学生齐读课题。
2.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第二板块:精读2—7自然段(25分钟)
【学程单】
①轻声朗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出示的填空题,用铅笔在书上做出标记。
(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②和小组内同学交流。
③学习时间:5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展示。
●预设:
①贾岛去(拜访李凝),不巧(李凝不在家),贾岛(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②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读出宁静美好的感觉。】
③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预设:
①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推)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②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所表现的内容。
③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
④学生个别读,齐读句子。【如痴如醉】
⑤专注投入好学执著一丝不苟……
●预设:
①结果他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和(韩愈)商量了起来。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好,理由有三:一:(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读起来也响亮些)。
②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位同学一人演贾岛,一人演韩愈,注意人物的语气。
③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自由练说四个问题。
指名说。
第三板块:精读第8自然段。(7分钟)
1.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5分钟)
1.学生齐背《泊船瓜洲》。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个绿字就把江南春色写活了。
3.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A、我觉得“荡”好,因为它读起来响亮些。B、我觉得用“漾”好,因为它能把春风轻柔的特点表现出来。C、我也觉得用“漾”好,因为“荡”给人“动荡”的感觉,和春风的特点不相称。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关于“推敲”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相机板书】
那在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呢?
3.是呀,难怪人们要称他为“苦吟诗人”(相机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故事,去好好读读这个故事,好不好?第二板块:精读2—7自然段
【出示学习单】
导学:
●问题(1)
①指名回答。
②是什么样的景色让贾岛产生了作诗的兴致呢?请同学们看图。你能从书中找出描写这幅图意境的句子吗?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③正是这种意境让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李凝幽居》。
过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问题(2)
①指名回答。
②你看,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看课文插图,说图意。
③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这幅图?用波浪线划出来,读一读。
④指导朗读:把贾岛此时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⑤读着这段话你想到哪些词语形容贾岛当时的情形?
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问题(3)(4)
①指名回答。
②分角色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③听了韩愈的解释,你想起了前文哪一句话?
小结:诗记叙的是访隐士李凝未遇一事:僧人的好友居住在远离人境的地方,这里不仅没有邻居,而且平日也极少有人造访,以至门前小径长满了荒草,在这里或歌或舞,或吟或赋、或品茗或抚琴,自在无碍,清静悠然。在这月色皎洁的夜晚,鸟儿栖息,夏虫唧唧,老友前来拜访,一阵“笃笃”的敲门声,声响虽不大,但由于万籁俱寂,竟惊动了从未闻过如此喧嚣的宿鸟,有的“咕咕”不安,有的“扑棱棱”飞出侦察一番又折回巢中,一切又归为宁静。这响中寓静,以响衬静,使静更静的效果,用“推”字是表现不出来的。
●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第三板块:精读第8自然段。
过渡:是呀,贾岛作诗的态度真严肃认真呀,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真是名副其实的“苦吟诗人”。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推敲”一词的由来,那什么叫“推敲”呢?(相机出示句子)
2.齐读第8自然段。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还记得宋朝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州》这首诗吗?
2.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绿”好在哪里呢?
3.教师总结:对,就因为这样,王安石这个推敲文字的故事也因此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用“即使……也……”造句。
2.完成《一课一练》剩余题目。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整个经过的?
二、精读第2-7自然段
1、轻声朗读课文2-7自然段,是什么样的景色让贾岛产生了作诗的兴致呢?
出示插图,指名说说画面。
你能从书中找出描写这幅图意境的句子吗?用横线划出来,读一读。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1)正是这种意境让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我们来读读。
(2)出示《题李凝幽居》
(3)师小结:贾岛去拜访李凝,不巧他不在家,于是贾岛即兴写下这首诗,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4)过渡: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2、引读: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1)你看,为了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课文中哪句写出了这幅图,画出来,读一读。
同学们知道“吟哦”的意思吗?看图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动作?师请同学来演一演。
(2)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他们会说些什么?
(3)现在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4)你能读出贾岛如痴如醉的样子吗?
(5)小结: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贾岛反复斟酌。(板书:反复斟酌)
过渡: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四至七自然段。出示:
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1、我们来把这部分分角色读一读。就读贾岛与韩愈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同桌两位同学一人演贾岛,一人演韩愈
2、小结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连连点头,将“推”字改成了“敲”字。
3、出示诗,再次齐读《题李凝幽居》。
三、学习第八小节。
过渡:这首《题李凝幽居》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推敲”的故事也传为佳话。
1、同学们,推敲原来是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了课文,你们知道现在人们用“推敲”指什么吗?
2、学了课文,你觉得贾岛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的来历,希望你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能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作业
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剩余题目。
2.熟读课文,讲述故事。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贾岛“推敲”》,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贾岛名言】
1、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2、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3、朝云藏奇峰,暮雨洒疏滴。
4、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5、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6、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7、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8、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
9、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10、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1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名言
1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14、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15、朝云藏奇峰,暮雨洒疏滴。
16、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17、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18、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19、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20、上不欺星辰,下不欺鬼神。知心两如此,然后何所陈。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音乐起)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
2、交流
3、朗读:(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
4、师: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
(范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板书:)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贾岛在路上斟酌诗中的字眼儿。
(2)、板书:斟酌文字)那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3、表演:
贾岛骑在毛驴上,怎么斟酌文字的呢?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行为。
(生自读自演)(指名上台表演)评议后再演
4、说话:
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
四、学习四至七自然段
1、过渡: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请同桌配合读好对话,并且互相评议。
2、读、评
3、根据课文中的转述改成直述: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
4、表演刚才的经过
(当韩愈说到让我来想想时)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齐读: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6、贾岛听了韩愈的话,心中的疑问解答了。(板书:韩愈解疑)
(出示诗文)后来,这首诗中的推就改成了敲。(师点击推,改成敲。)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板书)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
2、讨论绿字的妙处
3、有一位同学他正在推敲自己文中的字眼儿,让我们给他提些意见好吗?
(出示:一阵风吹来,湖面(荡、漾)起了绿色的波纹)
4、今天,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吗?
七、布置作业
希望大家课后把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讲给家长或者朋友听,并在以后的作文中注意细细推敲词句。
附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由《推敲》想到的”,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由《推敲》想到的jjbyjy发表
课堂上是教师与学生探讨新知的好时机。教师走进课堂之前,虽然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但难免有疏忽的地方,总有不周全的时候。有时会受参考资料的限制,或受常理的约束,或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考虑问题比较老套,比较单一。而学生的思维在教师下套子之前是活跃的、新颖的、发散的。所以,在课上,学生往往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有创新的答案,而有些却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在上《推敲》一课时,贾岛无意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在让学生有感情地的朗读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当大官的人都很自大,自以为是,所以学生读得很自傲,并且带有责问的语气,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有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不一定,韩愈是位文人,学识渊博,应该是个讲道理的人。”韩愈的诗和文章大家都读过,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韩愈确实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这点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他说得也有道理,并且下文所写的就是韩愈没有责怪贾岛,还与贾岛一起推敲。那么到底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句话呢?我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只有了解了韩愈的为人,才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在这节课上,该用哪种语气来读?这个问题处理得的不是很好。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应尽可能在课堂上解决。俗话说“趁热打铁”,学生这时的兴致最高,学习效果最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韩愈的作品,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判断韩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好。并且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点,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辩论,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会感受更深的。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给学生下套子,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并且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发表的意见或见解,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读书时质疑问难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明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不受约束,轻松愉快。
《推敲》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精读课文时,我出示了学习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①轻声朗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出示的填空题,用铅笔在书上做出标记。(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在交流体会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品读感悟,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如:看图想词语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如痴如醉的样子。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也自然领会了用“敲”字的理由。
学完课文,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让学生完成了《补充习题》中王安石推敲的故事,在思考、分析中引领学生明白王安石用“绿”字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也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能力。
《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有趣,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儿,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中。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贾岛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最终决定,从此“推敲”的故事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中,我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多渠道让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刚上课,让学生做做推门与敲门的动作,让他们感知“推”“敲”的不同含义。二是引导学生观察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感受月夜的宁静以及贾岛的礼貌,感悟出与环境、人物、事实相符合的是“敲”字。三是让他们朗读思考韩愈说的话讲了几层意思,讲了用“敲”字的几点理由。
同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推敲”的含义,认识到贾岛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关键词句。我们都知道,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字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引导学生抓住“一边……一边……”、“吟哦”、“想起”、“觉得”、“不够妥帖”、“或许”、“更恰当些”等词语来体会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通过比较句子来感受贾岛斟酌文字时入迷的样子。
2、用表演促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是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贾岛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除了做好上面的第1点外,我还让学生参与表演,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当贾岛,其他同学出点子,想细节,把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推门、敲门的动作表演到位。为了把贾岛当时入神的样子演好,学生练得特别认真,甚至有的同学甘愿做贾岛的毛驴。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课堂变得情趣盎然。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推敲》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杖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杖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杖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趣地思索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阅读题: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缩写:__
②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改为“被”字句:___
2.填空。
①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体会到贾岛具有_____的创作态度和____的钻研精神。
②韩愈认为“敲”字比“推”字好的原因是:A.______;B._____;C.____.
3.短文已用“”分好段。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哪个好?为什么?
5.你还知道文学史上其他“推敲”的故事吗?试举一例,并用简短的语言阐述“推敲”的精神。
参考答案:
1.①敲门声惊醒了小鸟。②贾岛被两个差人带到韩愈面前。
2.①认真严肃锲而不舍
②A.“敲”门表现贾岛有礼貌
B.“敲”字更衬托月夜的宁静
C.读起来响亮
3.第一段:写贾岛因家庭贫困早年当了和尚。
第二段:讲“推敲”的由来。
第三段:点明“推敲”的引申义。
4.“僧敲月下门”好,夜深人静,以“敲”字衬托,更显静谧。
5.略
32兰兰过桥
32兰兰过桥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两种很有特色的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
通过阅读认识两种特色桥,想象未来的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板书桥小朋友,这是什么字呀!看到这个桥你想到了什么?(各种各样的桥)2、小结过渡:是呀,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呀,它连接着河的两岸,如果没有了桥将对我们的生活带不很大的不便。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需要许多桥梁工程师设计出了不同的桥。有个小朋友兰兰的爷爷就是一位桥梁工程师。今天我们将一起跟着兰兰和爷爷去看一看神奇的桥。出示课题
兰兰过桥
齐读
课题二、
初读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拼一拼,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选一个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帮你纠正字音。
3、同桌二人你读一个自然段,他读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纠正字音。
4、读了课文你知道兰兰过了哪几座桥吗?根据回答板书:潜水桥塑料桥
5、课文共有几个小节,哪几个小节地讲潜水桥?哪几个小节在讲塑料桥?找出来和同桌合作读一读。
三、自主识字
1、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卡片,谁来当个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2、没有拼音行吗?试一试。
3、这些生字,其中哪几个你已经知道了,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教师点拨。
4、读生字。开火车读一读。
四、书写生字
1、老师范写,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2、学生书空。学生练习,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小朋友,你喜欢科学家吗?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桥梁专家爷爷,是谁的爷爷?(兰兰)今天,我们继续跟随兰兰和爷爷去学习第32课。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1、上节课咱们在这一课中又认识了许多的生字词语宝宝。我们先跟他们打生招呼吧!课件出示词语:桥梁
工程师
波浪
特别
结实
玻璃砖
惊奇
划过去
采野花
又薄又结实
轻巧
又平又稳指名读,一起读。又薄又结实又平又稳小朋友,你看到这两个词发现他们长得象吗?哪儿象?用又()又()也来说一说。
2、跟词语宝宝打完了招呼,小朋友,你回忆一下。课文中的兰兰跟随着爷爷走过了哪几座桥呀?板书(潜水桥
塑料桥)在你的印象中,这是两座怎样的桥?(神奇)
二、学习课文
1、你对哪一座桥最感兴趣?(潜水桥)好,我们就先去潜水桥吧!
2、学习潜水桥
1)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描写了潜水桥?(14)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四个小节。可以和同桌读,也可以自己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读完之后想一想潜水桥神奇在哪儿?把你觉得描写潜水桥最神奇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感兴趣的句子潜水桥神奇在哪儿?你划了哪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A、小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a)你为什么觉得神奇?(我觉得很有意思)
b)如果你是兰兰或者说你也在这座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你会有什么感觉?有点困难的话老师可以帮助你,出示句式当我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仿佛觉得(),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我会说()。
c)真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小朋友你有过这样的感觉吗?难怪兰兰会怎么样地站在桥上?(惊奇)你知道什么是惊奇吗?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奇吗?指名读齐读
B、潜水桥真够神奇的,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条生活在水底世界里的一条小鱼了,感觉到轮船从头顶驶过的神奇。真有意思!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C、这座桥叫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
a)谁来读读这句话。读这句话,句中的哪个词最让你感兴趣?最吸引你的目光?(结实特别玻璃砖)
b)什么是结实?在你的眼中什么东西是很结实的?(石头钢铁)这里说是结实的什么?
c)砖?你见过吗?用什么做的?(用泥烧制成的)可以用来做什么?(造房子)
d)这种玻璃砖有什么与众不同吗?特别结实?特别你能为特别找个近义词吗?为什么潜水桥上用的玻璃砖要特别的结实?(因为这是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可能学生会说因为在水里。可以这样引导:这是在一个小池塘里吗?这是在一条小河里吗?
e)波浪滚滚的大河说明什么?水很深,水很急。如果没有这么特别结实的玻璃砖会怎么样?
f)指导朗读: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座桥的结实吗?
g)在兰兰的眼中这是一座多么结实多么漂亮的桥呀,很像什么?(一幢长长的房子)过渡:建在水中的桥潜水桥真是神奇!小朋友喜欢吗?可你知道吗?要建造这样的潜水桥难度有多大吗?这需要高超的技术,更需要精密的计算。也许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们的桥梁设计专家却能做到。这是智慧的火花,这是科学的精华。兰兰还认识了一座什么桥?(塑料桥)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他又神奇在哪儿?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学习塑料桥
1)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讨论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和好朋友先读一读课文的第5-9自然段。然后说一说这座桥神奇在哪儿?找一找课文中的句子,词语。2)交流说说神奇的地方。重点是指导好朗读。这又薄又结实的塑料管子,打进空气就成了一座轻巧的桥。从这又薄又结实,上你知道了什么?说明这桥很轻。不是那种笨重型的桥,是吗?这么轻,搭在小河上,你敢过去吗?(又平又稳)还有更神奇的吗?随机板书(又薄又结实轻巧又平又稳方便)
三、拓展延伸过渡:是呀,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让我们认识了结实又透明的潜水桥,又让我们知道了轻巧又方便的塑料桥。
1、小朋友们,你还想了解更多的桥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课件播放一组有关桥的图片。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2、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当小小桥梁专家,也来设计一座神奇的未来桥好吗?谁先来当桥梁小专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未来会是什么样?未来的桥又会发生哪些变化?谁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设计,也许有一天你设计的桥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许你也将成为智慧王国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回家把这座你设计的未来的桥写下来或画下来。大胆地展示给大家,好好地珍藏下来。
三、板书设计
兰兰过桥潜水桥
特别结实神奇塑料桥
轻巧方便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2 斑竹姑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2斑竹姑娘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32、好汉查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32、好汉查理
教学内容:P127-P12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查理发生的变化,4、感受善良、信任、充满爱心给人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和本课的朗读磁带、《好汉歌》磁带。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导语。善良、仁爱的金吉娅同2、情、体贴一个陌生的小女孩,3、向她献出了爱心。这个只有八岁的小女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个感人的故事。
4、读题:“好汉查理”。“好汉“你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个题目,5、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2、激发朗读的兴趣。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要求读正确,5、读流利。
6、检查读书情况:
a.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b.和同桌一道再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7、讨论交流。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质疑
1、学生默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不3、理解的内容。
4、初步释疑。
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或不大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最后提炼出以下两个问题作为重点探讨的问题:
a.查理有哪些变化?
b.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四、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
1、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2、教师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
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
c.“当然可以。”
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
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实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
五、探究查理变化的原因,评价文中人物
1、引导谈话: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2、你觉得查理的变化和哪些人有关呢?
跟自己、杰西、罗伯特先生以及镇上的人有关。
3、你对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些人物的看法,重点谈对小女孩杰西的看法,体会杰西的信任和友谊是查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
可以自由组合,分角色感情朗读。(渗透环境教育)
七、拓展练习
1、读完了这个故事,2、你有什么感想?先说一说,3、再写一写。
4、镇上的人后来会怎么评价查理呢?请你发挥想象,5、写出人们对查理的评价。
板书设计:
32*好汉”查理
调皮爱搞恶作剧
有礼貌自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32全神贯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32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蒂、茨、咕、吵、痴、径”,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全神贯注、挚友、端详、痴痴、径自”等词语。
2、学习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3、学习并背诵第2节,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的。
4、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全神贯注。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言行的语言,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2、学习罗丹认真工作的品质,懂得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全神贯注。
教学媒体相应的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32、全神贯注》,指导并复习“贯”的笔画。
2、指名读课题,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积累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3、齐读课题。围绕课题质疑:(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做什么?怎样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这三个问题,请你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问题:谁全神贯注?(板书:罗丹)
课件出示罗丹头像,简介罗丹。(法国雕塑家。14岁起学画,后学雕塑。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手法塑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闻名于世的《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是他的杰作。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文中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罗丹的挚友。(指导读好外国人名。理解“挚友”)
4、继续交流问题:那么课文主要写罗丹全神贯注做什么呢?
交流并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罗丹对工作的认真态度。
5、出示句子: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一点,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指导朗读句子,并结合词句活动室练习1理解“端详”的意思。
(三)重点学习第2节,进一步体会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
1、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地工作的?请你仔细默读第2节,找找有关句子和词语。
2、交流句子并抓住关键词体会:
(1)出示句子: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指导朗读句子,体会“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的情景,感受罗丹的专注。(板书:一会儿一会儿)
◆理解“叽哩咕噜”,结合词句活动室练习2,体会“好像、似乎”用词的准确性。(板书:好像似乎)
◆再读句子,想象说话: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他的眼睛闪出异样的光,又似乎跟谁在激烈地争吵:“。”
(2)出示句子: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吱吱响”、“不停地挥动”看出罗丹工作时忘我的状态。
◆指导读句,想象说话: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3)出示句子: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越来越激动。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从“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这些描写时间的词语中进一步体会罗丹的全神贯注。指导读好这些表示时间的词。(板书: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
◆抓住描写罗丹动作、神态的词,“痴痴地微笑、轻轻地吁了口气”,进行反复地朗读、体会罗丹工作时“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的如痴如醉的境界。(板书:如痴如醉)
3、师生配合朗读第2节,注意读好文中的关键词。
(四)学习第3、4、节。
1、师引读第3节,理解“径自”,联系上下文再次感受“整个世界对罗丹来说已经消失了”,体会他全神贯注的程度。
2、分角色朗读第4节,抓住提示语,读好人物的语气。
(五)学习第5节,总结全文。
1、过渡:面对工作如此全神贯注的罗丹,他的挚友茨威格非但没有责怪他,而且还受到了深深的触动,他后来回忆说——(生齐读最后一句)
2、师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32全神贯注
一会儿一会儿
罗丹好像似乎如痴如醉
一刻钟半小时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
本课小结《全神贯注》这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文中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充分表现出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
围绕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题,然后以问题引着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文本中“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这些在说什么,笑什么,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感悟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深入理解和对句子的有感情的朗读,再次读名言,领悟到罗丹能全神贯注地工作一个小时,就是因为他认为女像值得修改,并且一定要改好。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例:越干越有劲
越来越激动
第一课时
(师:叶圣陶: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书写。
一本:以学生为主。二主: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你听了累不累?如果累了,语言不精炼,如果不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教材仅是教学的材料,教无定法,因为文无定法。现在目标有了,关键是我们对教材的处理。)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明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师板书,画木),(写休,)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左右,(让生举左右手)左右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这是什么?生:书。师:这是什么、生:粉笔。师:我是东西吗?生:你不是东西。师:变成骂人的话了。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师:再看这个词、板书上: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你来敲。(敲桌子)师:谁把课题读一读。(生读题。齐读课题)师: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把书念一念。(师范读)
师:黑板上有几个生字,借着拼音谁来读一读?(生读生字)师:不错,四个字都念对了。谁来读下面五个字。(生读)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字都念对了。(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看这个字皎,左边什么?右边什么?合在一起什么意思?不知道?和哪个字连在一起生:皎洁。
师;什么意思?生:很白的意思?师:一般表示什么?生:表示月亮。师:换个偏旁,变成其他字。(生说:校,郊等)师:生:驶,驰,蚂,驴。师:这些字会读了,自己把课文念念。(生自读课文)师:第一个同学读书流利,还带有一点感情,第二位同学嗓音好听,第三位同学读书姿势最好,待会儿请你们来展示。(生描红)
师:看一看练习的第三题,有八个词语,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生读,再指名读)
师:避让什么意思?生:避让是让开的意思。、(表演避让)师:躲开,让出路来,给别人走。)
师:沉睡是什么意思?生:睡得很沉。师:家境贫寒。生:家里很穷。师:贫是什么意思,寒是什么意思。生说。师:家庭状况很差。
师:给每个小节加个节号。几个小段,每个小朋友来读一小节,随便你读哪个小节。先告诉大家你读第几节。生:第二节。生:第七段。
(师打断,帮助学生强调也是一位诗人,过了一会。生:我也喜欢读第七自然段。
师:(师打断)你能不能读得快一些。(示范,并给予表扬,再示范)
师:孩子们,听着,他很会读书,前后语调有变化,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继续。(生继续读第七自然段)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段中这句.话读得最好,大街上人的看到他这个样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示范)
生:读第八自然段。师:刚才六个小朋友中读得是第六个。但你读得很认真,再给你一次机会。(生读)
生:我想读第五自然段。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距今天好几百年前了了。说到贾岛,他生于,死于,活了68岁。如果把唐朝放在前面怎么说?生:唐朝的贾岛是一名诗人。师:如果把诗人放在前面怎么说?生:诗人贾岛是唐朝的。
师:唐朝盛,诗歌旺。出了好多诗人,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生:李白,杜甫,贺之章。师:谁能背李白的诗。生:背《望庐山瀑布》师: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有名,但也写了一些诗。这首诗的全诗是这样的。(师读,并解释。)生:他明明是敲的,为什么诗里是推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这为什么叫《题李凝幽居》。师:题是写,李凝是他的朋友,幽是幽静,居是房子。(生连起来解释)。
生:鸟已经沉睡了,怎么还被惊醒?生:比比划划是什么意思。?师:我也不知道,你一边走,一边比比划划。(生来表演,教鞭当马)
生:簇拥是什么意思。师:簇是什么意思,许多,许多东西或许多人拥挤在一起,什么意思。
生:犹豫不决是什么意思?师:拿不定主意。
生:吟哦是什么意思?师:朗读,唱。
第二课时
师:黑板上有四个填空。看黑板。(1)贾岛在()到(),去()。生:贾岛在去看朋友,没有遇到李凝,留下了一首诗。师:看第二个。(2)他对诗中哪个字犹豫不决,甚至()。生:他对诗中用推还是用敲犹豫不决,甚至一路走,一边比比划划。
师:谁能把两个问题连在一起说。(生把一二两个问题连起来说。)
师:(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认为还是用()好。师:介绍韩愈。师:把一二三个问题连在一起说。
师:(4)用敲的理由有哪三个。生:(1)有礼貌。(2)这样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3)读起来也比较响亮。
师:自己把黑板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待会看看谁说的好。师:我请三个同学。(指名)生:贾岛在一个夜深人静时去拜访李凝,没有遇到朋友,留下了一首诗。他对诗中的推字犹豫不决,甚至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冲撞了韩愈的依仗队,和韩愈商量起来,决定用敲,理由有三:一是表现自己有礼貌,二是更能衬托出夜色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好听。后人便用推敲来表现斟酌文字。
师:真好,表扬。第二位要后来居上。(第二位说)师:第三位不能看黑板,我把它擦了,你说。(生说)师:也不错,难度大了些。(师复述)
师:把书翻开,59页有一句话,月夜访友这一句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我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不好,下雨了,教室的窗子没关,即使我摔倒了,我也要妈妈是个守时的人,即使再忙。生:即使再忙,也要按时到岗。师:我是个爱劳动的人,即使我功课再多。生:我也会妈妈分担家务。
师:我说下半句,你说下半句。风很猛,雨很大,我也要到车站去接妈妈。生:即使我淋湿了,我也要到车站接妈妈。(请两名学生在黑板造句,其他小朋友在下面造)师:请四位同学来交流。生:四人交流
师:你们这些句子是对的,但是没有好的。下面看黑板上。
生:妈妈生病了,我即使功课再多,也要师:我很着急,没有人送她上医院怎么办了?即使风再大,我也要把她送到医院里去。
出示诗《泊船瓜洲》
你听的出里面的毛病吗?我问妈妈你在干什么?妈妈回答我:我在冰箱里找东西呢!生:我在厨房里找东西呢!
师:是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呀!生:我要从冰箱里拿东西。师:《大宅门》我从小看着你长大呢!生:我看着你从小长大呢!生:我看着你长大!
师:我的家住在白玉兰小区。生:家怎么住在白玉兰小区呢?应该是我住在白玉兰小区。师:如果一定要把家放进去呢?生:我家住在白玉兰小区。
师:这里,环境幽雅,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生:~~,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
师:你真了不起,跟他们不是一个档次的。树木是砍倒的,死了树去种它干吗呢?什么样的树?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参天大树。
师:既然是高大了,就不要参天大树了。什么样的树呢?生: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梧桐树。
师:好文章是推敲出来的,修改出来的,细细推敲。
文章来源://m.jab88.com/j/8080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