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珊迪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珊迪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第三十一课小珊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介绍时代背景:

《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二、读最后一段,设疑激趣:

1.齐读。

2.“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读了这段你会有什么问题要问?

1)“这个故事”是一个什么故事?

2)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是什么品质?

3)“饱受饥寒”是什么意思?

4.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解决这些问题。

三、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

2.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以及故事发生后怎样一步步发展的,结局又是怎样?

四、自学检查:

1.出示生字词,着重提示:“薄”和“轧”是多音字。“又薄又破”一词中的“薄”读báo,“单薄”一词中的“薄”读bó。“轧过去”中的“轧”读作yà,而“轧钢”一词中的“轧”则读作zhá。“乞”要与“气”相区别,前者比后者少一横,最后一笔的写法也有不同。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3.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请填写下表:

(1)

地点人物事情

白天旅馆前小男孩、“我”、同事买火柴

晚上旅馆里弟弟、“我”找便士

告诉情况

晚上珊迪住处珊迪、弟弟、“我”珊迪死去

(2)根据表上填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讲白天发生的事情:小男孩乞求“我”买火柴,“我”没有零钱,小男孩去换零钱,却没有回来。接着讲晚上发生的事情:小珊迪的弟弟来送找回的零钱,告诉“我”小珊迪被马车轧伤,“我”去看小珊迪,快要死的小珊迪最牵挂的是弟弟;最后,他悲惨死去。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地学习课文,一起来看看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讨论: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饱受饥寒)板书

3.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他饱受饥寒?

板书:

身:单衣

外貌:脸:发青寒冷

脚:通红饱受饥寒

请买请求

语言:一个便士一盒↓饥饿

一个便士两盒

现在就买吧乞求

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四次请求先生买火柴的态度和说的话有什么变化?(请求的口气一次比一次迫切,话语一次比一次可怜。)

这说明了什么?(饥饿)

指导朗读:

(1)用一次比一次迫切的迫切的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的四次对话。

(2)分角色朗读。

4.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有回来,开始作者以为自己上当了,后来却改变了看法,断定小珊迪不是那种人。

讨论课后练习3(1)

你们说作者这时候会怎么想?

5.小结:饱受饥寒的小珊迪为了挣钱糊口,大冷天在街上卖火柴。现在换零钱去了。他到底是不是那种人呢?我们接着看课文的第二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小珊迪为什么迟迟不来?他的伤势怎样呢?

3.小珊迪被轧伤了,快要死了,可他还叫他的弟弟送回了四个便士。从这送回的四个便士你们体会到什么?(诚实)

板书:送零钱诚实

4.指导朗读:弟弟伤心的语气。

四、学习第三段:

小珊迪临死前除了挂念着要还作者钱之外,还牵挂着什么呢?

1.指名读。

2.小珊迪临死前挂念着什么?板书:挂念弟弟

3.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地方怎样?说明什么?图上有谁?他们的神情怎样?

4.小珊迪已经奄奄一息了,还担心弟弟无人照顾,说明什么?(善良)

板书:善良

5.“我为什么握住小珊迪的手并愿意照顾小利比?(被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感动了)板书:美好品质

6.指导朗读。(同情的语调读叙述部分、悲伤的语气读小珊迪临死前说的话。)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读完这个故事,你的心被打动了吗?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

2.小结:小珊迪是穷苦的孤儿,他饱受饥寒,非常需要钱,但是在他被马车压成重伤后,想的是让弟弟把零钱给先生送去,这是多么诚实的一个孩子呀!小珊迪虽然年龄不大,生活又那么困难,却担负着照顾弟弟的重任,临死前,他最挂念弟弟无人照顾,当先生答应照顾他弟弟时,他又是那样感激,小珊迪多么善良,他的心灵多么美好呀!

扩展阅读

《小珊迪》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珊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珊迪》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着无比幸福的童年。然而,在一百年前,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却是灰暗的。有的为别人擦皮鞋,有的给被人卖火柴,他们大部分都是孤儿,小珊迪就是其中一个。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珊迪的童年,来了解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吧!(板书课题:小珊迪)

2.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梳理课文(抓关键词语)

生说师板书关键词语:卖火柴、换零钱、轧断腿

3.请学生对照关键词语说,说得即简略又清楚

4.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受感动吗?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引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觉得为什么学这个会深受感动呢?引出:

饱受饥寒

美好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受“饱受饥寒”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是怎么生活的,那些地方能突出“饱受饥寒”呢?你是怎么感觉到的。(找关键词)

2.生答。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师:这些关键词如果去掉会变成怎样呢?你们再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什么感觉?

(更加形象、具体;更加突出小珊迪饥寒交迫)

师:是呀,如果主要到这些关键词语,我们的阅读会更加深入。

师:我们刚刚是从(外貌)上来体会小珊迪的饥寒交迫的,还可以从(语言)上体会到。

3.用“”划出小珊迪语言的句子。

4.出示小珊迪语言的四句话。自己读,关键词语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一些什么呢?

请——请求(追问)其中还有一个词语是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乞求”(板书“乞”,像乞丐一样请求)

师:哪个语气更强烈?(乞求)

师:你能读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语气吗?

(师生互读,师读请求,生读乞求)

5.除了从外貌、语言上可以感觉到小珊迪的饥寒交迫,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回答。(动作上,“跑”)

从这个“跑”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跑出了他的饥饿

跑出了他的寒冷

师:是啊!我们现在可以的的确确感受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可怜的小珊迪令我们深深同情,但他那美好的品质更令我们感动。(回到最后一段,出示。)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好品质”

1.师:自己默读课文11——16段,其中哪一个画面最打动你,把他划出来。

生找到小珊迪临死前说的那段话。课件出示:“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2.师:谁来当当这个小珊迪,来读读他说的话。(2人读)

3.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了吗?这段感人至深的话中就包含了小珊迪他的美好品质。

生说(善良、关心亲人、诚实守信)

师:当时小珊迪他需要钱吗?那他为什么要急着跑回来?

(更加突出他的诚实、守信)

师:这里又出来一个跑,这一跑又跑出了什么?(诚实守信)

师:同学们,你看,小珊迪临终前的这段话竟包含着这么多美好的品质,让我们一起配合音乐读一读。(播放音乐)读出虚弱、担心的语气(引导学生理解)

五、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这么一个感动的故事打动了你们,也打动了老师,更打动了文中的“我”,学生读14--16段

2.返回到最后一段,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我们的心。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饥寒交迫的孩子死了;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个拥有美好品质的孩子死了。

3.总结

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孩子们大都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都拥有了快乐的生活。可是这个故事依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们,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对小珊迪说几句心里话吧?

小练笔:

小珊迪:。

六、板书

饱受饥寒

卖火柴

小珊迪换零钱

关心亲人轧断腿

美好品质

诚实守信

27、小珊迪


27、小珊迪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请求、乞求、纠缠、孤儿”等词语的意思。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珊迪的善良和诚实。

4、能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读懂“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了解小珊迪的优秀品质,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介绍时代背景:《小珊迪》一文原名《卖火柴的小男孩》,文章的主人公就是小珊迪。他是英国人,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珊迪的悲惨遭遇。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填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珊迪为了给“我”(),被一辆狂奔的马车()。临死之前,他让弟弟()把()带回给“我”,这种()的精神感动了“我”,最终我答应(),使小珊迪()地离去。

2、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

三、深入学习

(一)了解珊迪的穷困、可怜。

1、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

2、(小珊迪家穷,肚子饿,要养活弟弟……他饱受饥寒。)

3、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写小珊迪饱受饥寒?

(1)小珊迪的外貌。(2)小珊迪冒着严寒上街卖火柴,他一再乞求先生卖他的火柴。

追问: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卖他的火柴?(四次)

请求、乞求何意?

6、指导学生用一次又一次的迫切乞求的语气读小珊迪与先生的四次对话。

7、小珊迪去换零钱,过了很久没有回来,作者开始是怎样想的,后来又是怎么想的?

(1)追问:为什么作者改变想法,而且那么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2)老师引导学生再读小珊迪请求作者买火柴的话。

(二)了解珊迪的善良、诚实,体会“我”态度变化的原因。

1、后来小珊迪有没有把零钱还给那个先生?谁还的?

2、小珊迪为什么派弟弟小利比去还钱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追问:小珊迪伤势怎样?

3、小珊迪在伤势这么严重,生命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他想的是什么事呢?说明了什么呢?

4、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握住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被珊迪美丽的心灵打动了。)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五、布置作业

请你简要地把故事写下来,注意不要描写人物的对话。

板书设计:

可怜:又冷又饿卖火柴遭遇车祸

27、小珊迪诚实:生命垂危时不忘还钱让弟弟送来

善良:深切关心弟弟的今后生活

教学效果反馈:

我以听记、阅读课文最后一节为突破口,即人物悲惨的命运为抓手,层层深入地探究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整个事件,以重要句段为教学重点,品词品句品段感受珊迪的善良、诚实,并为复述做准备。

在感悟的同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概括,提高对小珊迪品质的认识。如讲读第一段,要指导学生弄懂为什么写小珊迪的外貌,为什么要多次写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然后指导概括段意。讲读第二段时,当学生想象小珊迪受伤仍在忍痛寻找便士后,要引导学生回顾小利比给“我”找零钱的情节,并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诚实;在想象小珊迪临死前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情景后提示:这表明小珊迪的善良。这样,人物形象才显得既饱满,又清晰。

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学设计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展开个性化地想象。

2、借助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不幸遭遇,感受并学习人物诚实守信、善良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借助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个性化想象中,学习人物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对比提问,简洁入题

同学们,我们都拥有着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儿,他饱受饥寒之苦,最后又悲惨地死去。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家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儿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吗?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去认识这位与你们年龄相仿却十分不幸的男孩儿——小珊迪吧!下面请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感知形象

1、请几名同学读课文,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三、深入研读,理解形象

1、师:是的,正如同学们感觉到的那样,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更是一个诚信、善良的孩子。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小珊迪的品质的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1——8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1)用横线画出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语句。

(2)用波浪线画出小珊迪,作者和同事的语言对话。

(3)用双横线画出作者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2、研读交流

(1)外貌描写:

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如:“又薄又破、瘦瘦的、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小珊迪的可怜。

(2)语言描写:

研读三次“求”:你怎样理解“请——请求——乞求”三个表示语气的词语?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进一步感悟小珊迪的可怜。

(3)换位想象:小珊迪为什么要降价卖火柴呢?他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4)分角色朗读。

3、师:我们从小珊迪的外貌描写看到了小珊迪的可怜,又从他的语言描写中进一步看到了他的可怜。而此时的作者也很同情可怜的小珊迪,拿出了一先令,小珊迪主动帮作者换零钱,可是作者等了很久,也没看见小珊迪回来,此时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体会作者的心理描写)

四、展开联想,感受品质。

1、师:正在作者猜测时,旅馆里来了个小男孩,他是谁?他来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研读9——13自然段,思考小利比来给作者还钱,让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小珊迪(板书:诚实守信)

2、师: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他换完零钱往回跑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小珊迪被撞的路上看一看,看他到底遭遇了什么?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思考,我来叙述,你来补充。

3、小珊迪遭遇了不幸,却用奄奄一息的声音说着什么?由此,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小珊迪呢?

4、面对这样一个可怜、可敬的孩子,此时你要跟他说什么?

师:多么让人心疼的孩子啊,此时我们和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让我们握着他的手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5、当小珊迪听到作者的承诺,他又什么样的反应?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神态的?请轻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抓住“目不转睛”,“感激”两个词)

6、小珊迪放心地走了,让我们不要吵醒他,再轻声的齐读最后一段。

五、由读促说,升华情感

可怜而又可敬的小珊迪虽然死了,但是他善良的品质,诚信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让我们把小珊迪的故事讲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听吧!好让小珊迪的故事永远得以流传,让他的精神永远照亮人间!齐读:善良和诚信,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14、小珊迪

外貌→饱受饥寒

}可怜

语言→请→请求→乞求

派弟弟送零钱→诚信

挂念弟弟无人照顾→善良

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学反思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教学片断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几句话: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两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因为可怜的他都快死了,还能记着小弟弟。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几句话,共同感受一下可怜的小珊迪所处的处境。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读到这儿时,老师声音变了,由于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坐的学生抬起头,有不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尤其是单亲、父母离异的孩子更是这样。

学片断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小珊迪的腿被轧断了应该住在医院,怎么躺在一张破床上?”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腿被马车轧断了,没钱看病,司机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张破床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没家--连一张破床也没有,是一位陌生人给他一张破床……”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可能是小珊迪乞讨的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张破床;也许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亲自做的破床;也许是他爸爸临死时留下的破床;也许是他俩流浪在街头,遇到一家已经没人住的破房子里有张破床……”“小珊迪死了,他的亲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为什么难过地说?他的父母是什么时候死的……”有提问,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麻雀导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麻雀导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1.小麻雀

课前自学

一、词语积累。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脖子嗓子懊恼纠正瞪眼摔倒

老鼠啄理绿莹莹光秃秃手舞足蹈

惊慌失措不知不觉欢天喜地自作聪明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屋檐懊恼老鼠

蹲下摔倒舔食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欢天喜地、惊慌失措、懊恼”各说一句话。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感受小麻雀的成长过程。

(1)标划出小麻雀的成长发展阶段:

思考:普季克在成长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相应的概括性语句,划出来,读一读。提示:开始,后来,最后。

(2)根据成长阶段分段: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讲述了上述内容?

2.通读全文,思考: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是一对怎样的母子?

课堂导学

三、预习检测。

四、品读课文重点段,感受形象。

1.组内讨论课文1—13自然段:

(1)小组内说一说,读了这一部分你对小普季克及它的妈妈分别有什么了解?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

只读两人的对话,要读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读出小普季克的天真与幼稚。

(3)浏览这部分课文,标出对话描写中的提示语,注意其位置的变化。

2.快速默读14—18自然段:

(1)思考: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麻雀普季克和妈妈各自的表现是怎样的?用“---”画出描写小麻雀普季克的语句,用“~~~”画出描写麻雀妈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说说你对麻雀母子又有了哪些认识?

(2)这一部分中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并在书中空白处写写你的感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观看第3页的插图,有感情的朗读这一部分,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

3.品味19自然段:

(1)你能用“既……又……”这样的句式表达同样的内容吗?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2)思考:普季克为什么鼻子酸酸的?此时此刻,它最想对妈妈说的话是什么?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小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小麻雀,麻雀妈妈是一个怎样的妈妈?

2.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感想?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你和爸爸妈妈发生过争执吗?请把你们争执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下来。注意对话描写中要让提示语位置灵活多变。

2.课外阅读高尔基的作品:

小说《母亲》;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诗《鹰之歌》、《海燕》

课后检测

七、辨字组词。

脖()蹲()蹈()

勃()尊()滔()

莹()舔()秃()

营()添()季()

八、选字组词,选择括号内正确的字打“√”。

荣(辛幸)(矫骄)傲(懊奥)恼

黑(膝膝漆漆)绿(莹莹荧荧)

九、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纠正——近:反:

留神——近:反:

懊恼——近:反:

害怕——近:反:

欢天喜地——近:反:

十、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小麻雀()的窝

()的尾巴()的翅膀

()的歌()的眼睛

十一、动物歇后语:在横线上填上动物名。

虽小——五脏俱全

哭——假慈悲

的尾巴——长不了

铁打的——一毛不拔

十二、课内阅读。

普季克不相信妈妈的话。他还不知道,自作聪明,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一天,他()在窝边,()着嗓子,()着自己编的歌。他越唱越高兴,不知不觉就手舞足蹈起来,一不留神,掉到窝下边去了。一只大花猫,眼睛绿莹莹的,正好蹲在那里。普季克惊慌失措,拼命扇动着翅膀。

妈妈从树上()下来。她把普季克()到一边,浑身的毛()起来,( )了嘴巴,双眼( )着大花猫。她那凶猛的样子,使大花猫大吃一惊。

普季克又害怕又着急,一下子竟从地上飞了起来,落到了窗台上。紧跟着,妈妈也飞了起来,可尾巴上的羽毛却让扑上来的大花猫咬掉了。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蹲在普季克身边啄啄他的后脑勺欢天喜地地问怎么样怎么样

嗯没什么普季克说总得一样一样学嘛

1.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自作聪明”的意思是:

。普季克自作聪明,不听劝告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在文中画出来。

4.用横线画出描写麻雀妈妈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麻雀妈妈怎样的心情?

5.“凶猛”这个词语用在了麻雀妈妈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6.“不过,她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句中的“她”指的是,她不在乎的是;她在乎的是。

8.想想:经过这件事,普季克不仅会飞了,还懂得了什么?

小稻秧脱险记学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稻秧脱险记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18、《小稻秧脱险记》生本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响亮地朗读课文,并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3、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预习课

一、由承包人板书课题问: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想说点什么?

找3-5名学生回答。(说明:每回答皆有一个星)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三、处理本文生字词。田字格里组词,读三遍,准备赛读,评价。

(说明:小组推荐或抽生代表小组赛读。)

四、熟读课文朗读课文,小组推荐人准备赛读。评价。

五、承包人分准备纸,有小组准备精彩问题,准备汇报课。

(说明:教师把本文的基本要点点评为学生提问题准备)

汇报展示课

一、承包人分纸,校对生词,准备听写。听写。

二、精读课文,各组汇报展示。

(说明:学生找问题—提问题—答问题)

18、《小稻秧脱险记》生本课堂教学自学提纲

一、词语理解:(每词可得2星)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

二、词语运用:(每词可得2星)

纷纷激烈不是......而是......是——

三、问题:

1、本文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2、“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中“收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小稻秧最后脱险了吗?怎么脱险的?

4、“大晴天天怎么会下雨呢”为什么?(用本文原句回答)

5、分角色演一演(小组组演比赛)

6、续写:没有了杂草,又有了虫害,小稻秧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请在日记本上写一写。

《小摄影师》导学案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导学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摄、鞠、躬、胶等8个生字,会写摆、弄、准、备、侧、杂、社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链接:高尔基(1886~1936年),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前苏联文学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摄摄基按摆弄准备侧胶辆秘杂社媚鞠躬卷

1、借助拼音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给生字注音:

2、用我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正确认读下列带生字的词语:

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阳光明媚

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吩咐

4、边认真看老师范写边书空下列生字,并能在练习本上练写几遍,尽我的努力写正确,写美观!

摆卷突杂准

【合作探究】

1、检查自主学习部分

2、小组交流各自用喜欢的办法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用带点词语造句!

突然:立刻:打量:摆弄:

准备:转告:吩咐:阳光明媚:

3、小组内交流,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为苏联文学家()照相,因粗心忘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从高尔基认真对待孩子拍照的态度中,我感受到了高尔基对()的关心爱护。

达标检测

1、区分课文中这些多音字。

吩咐(fufù)打量(liàngliángliang)

摆弄(lòngnòng)杂志(zázhá)

2、我会填空:

“辆”字,第四笔是(),共()笔,,组词是()。

“卷”字,结构是(),共()笔,,组词是()。

“杂”字,第二笔是(),共()笔,,笔顺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通过读人物的对话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读准以下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

我眼中的高尔基:

(1仔细读课文2---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高尔基言行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体会感悟他对小男孩的喜爱。

(2)和同桌交流我读书的收获。

我眼中的小男孩:

(1)读课文2---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小男孩言行的句子,并反复读一读,体会感悟小男孩的聪明、有礼貌。

(2)和同桌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或人物语言和行动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

高尔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男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小男孩会回来吗?(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我要有感情朗读最后一句话。

2、我来想一想:小男孩会回来吗?我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超链接

1、续写故事:小男孩因为粗心忘带胶卷,相未照成。想一想:小男孩会再来吗?如果他再来,高尔基会怎样做?如果他不来,少先队员的墙报怎么办?选择其中一种结果把你想的写下来。

2、我要选择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一部好好读一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

达标检测:

1、多音字选择

卷juàn()juǎn()当dàng()dāng()

2、组词

校()期()安()罢()

胶()基()按()摆()

3、近义词

突然-()吩咐-()准备-()转告-(

4、给下面句子加标点

(1)小男孩儿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2)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3)是的小男孩儿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5、精彩回放:

“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从这句话我知道高尔基()。在朗读这句话时我应该用()的语气来读。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案例


建议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心、到、井、急、象、就、问、呀、因、为、伙11个生字,会写下、井、心、来、你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青蛙为什么掉进井里,还有心思唱歌。

3.初步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主的读书活动中,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乐观地对待困难,并积极想办法战胜困难。

内容分析

《快乐的小青蛙》是本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不小心掉进枯井里,他不急不慌,在井里唱歌,最后被大象救出来的故事,告诉学生遇到困难,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动脑筋战胜困难。本课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小青蛙说的话。

学生分析

经过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阅读能力,能依据拼音独立读通课文,但是由于地域性的影响,正确读音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在重点指导训练中。本班学生年龄结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极容易分散,对浅显的儿歌、章话故事兴趣浓厚。

设计思路

一、课件激趣,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课件运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显得丰富多彩,将学生带进直观的教学意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也体现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联系生活,感悟朗读。

崔峦曾说过:在课堂教学的变革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树立了开放的,与显示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本节课中,我把朗读指导作为重点戏,不仅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还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试图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悟朗读,努力让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一)渲染气氛,想象朗读。

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不小心和枯井这两个词引发孩子想象:青蛙是怎么不小心掉进井里的?想想看,这口井是什么样的?接着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掉进这口枯井里,会怎么样?通过角色转换,为下面的体验阅读打下基础。最后在学生把这个自然段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小青蛙的乐观。

(二)角色体验,感悟朗读

在指导小青蛙和大象的对话朗读时,我通过语言描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人物内心。在指导朗读大象的话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如果你在野外听见从井里传出一阵歌声,你会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当成大象进行朗读,这样不仅理解了奇怪,有感情的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导朗读小青蛙的话时,我让学生直接充当小青蛙,说说你听见大象伯伯的声音时心情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直接当小青蛙来向大象伯伯求救,这样,朗读中的感情表达也就到了理想的境界。

(三)读说体悟,弘扬个性

感情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蕴涵的内容及其情感。在指导课文的重点段(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我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并且全班交流:你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独特感受,读出个人情感。

(四)角色朗读,创新升华

本篇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在学生对全篇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分角色朗读,最后进行表演,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延伸课堂,飞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在角色表演的展示环节,由于时间的原因,不可能请所有的孩子都上台展示,我准备把表演环节拓展课外,让孩子把表演带到课外,把创新带到课外,让学生的个性在真实的生活中飞扬。

教与学的过程(课堂实录):

一、渲染气氛,想象朗读。

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伴随音乐出示课题),学生跟随课件中的音乐歌唱。

师:今天阳光明媚,真是个去郊游的好日子。看,天空碧蓝碧蓝的,草地软绵绵的,小河清凌凌的,风儿轻轻的吹着,小树轻轻地摇着,真让人神请气爽。我们的好朋友小青蛙也趁着这美好的时光在郊外游玩呢。(出示课件:小青蛙掉进井里的场景)

师:哎呀,发生了什么事了?

生:小青蛙不小心掉进井里了。

师:(出示词语卡片不小心)想想看,小青蛙是怎么不小心掉进井里的?

生:他玩得太高兴了,蹦蹦跳跳的,没看见井,不小心就掉进去了。

生:他被郊外的美景陶醉了,不小心掉进去了。

生:他在郊外看见一口井,想看看井里水有多深,结果丢下去了。

生:他在井沿上跳着,结果滑了一跤就掉下去了。

(再引读不小心。)

师:这口井是什么样的呀?(贴板画:一口井)

生:这是一口枯井。

师:枯井是什么样的井昵?

生:井里没有水的。

生:这口井很深,很黑。

生:这口井黑乎乎的,伸手不见五指。

生:这口井很深,小青蛙怎么也跳不出去,连讲话都有回声呢。

师:如果你们掉进这样的一口井里,你们会怎么样昵?

生:我会大声叫人来救我。

生:我吓傻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生:我很害怕,会哭的。

师:是呀,掉进这么一口井了,心里难免会害怕恐惧,哭也是很正常的,可是我们的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呢?请你们打开书看看吧!

生打开书认真读书。

生:他不急不慌,在井里唱起了歌。

(出示词语卡片不急不慌指名读。)

师:既然是不急不慌,就请读慢一点。(师范读)

师: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读后生评。

师:老师想,如果把唱起了歌重读,能更体现小青蛙的快乐。(师范读。)

生练读。

二、角色体验,感悟朗读。

师:猜猜看,小青蛙的歌声把谁引来了?

生齐:大象。

师贴板画:大象。

师:是呀,一头大象听见井里传出的歌声,觉得奇怪。(出示带拼音词语卡片:奇怪。)

学生齐读。

出示课件(课件内容为:大象听见井里传出的歌声,觉得奇怪,走过去朝井里问:谁在里头唱歌?并出现谁在里头唱歌?(带拼音)的字幕。)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野外听见一口井里传出歌声会怎么样?

生:我觉得怪怪的,怎么井里会有人唱歌?

生:我很好奇,井里怎么有歌声呢?

生:我觉得奇怪,会走过去看看的。

师:是呀,的确感到奇怪,现在你们都当这只大象走过去朝井里奇怪的问问,先练练吧。

指名读。

师:这只大象的确很想知道井里是谁在唱歌,要是能加上表情或动作就更棒了。

生马上加上表情和动作声情并茂得读起来。

师:现在请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如果你是这只小青蛙,听到大象伯伯的声音,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哪只小青蛙愿意来谈谈?(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很着急,赶紧大声叫大象伯伯救我出去。

师:是呀,终于有人来救你了。(出示赶紧词语卡片。)所以你赶紧象大象伯伯求救。

齐读词语赶紧。

生:我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人来救我了,多么高兴呀。

生:我很惊喜,因为我马上就可以离开井里了。

生:我很激动,好不容易来了大象伯伯,赶紧得叫他救我出去。

师:是呀,马上就可以被救上来了,多么高兴、激动呀。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画出有关语句。

指名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引导孩子把句子读流利。

出示课件:小青蛙求救的场景。

师:我想,每只青蛙听到大象伯伯的话,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着急出井了,现在你们赶紧也用这句话向大象伯伯求救吧:是我,小青蛙!大象伯伯,快救我出去吧!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班上有哪只小青蛙来向大象伯伯求救?

生都跃跃欲试。

师指名读。生评。

师:如果你们能带上表情或动作来求救,那就更好了。

生声情并茂地求救。

师:听到你们的求救,大象伯伯觉得更奇怪了,请看(出示课件:大象回答的场景以及你掉进井里,怎么还有心思唱歌呀?的字幕。)

师:小朋友们,就请你们当当这只好奇的大象带上表情或动作用这句话再来问问小青蛙吧。

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生评。

三、读说体悟,弘扬个性。

师:小青蛙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

师出示句子:我唱歌是因为我相信,人们听到我的歌声,一定会来救我的。要是遇到一点儿困难就哭鼻子,多没出息呀!(带拼音)

通过带读、自由读、同桌互读等方式练习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把你的看法同小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我明白了小青蛙唱歌是他求救的方法。

生:我明白了小青蛙唱歌的原因是:他相信,人们听到他的歌声一定会来救他的。

师:多么自信的小青蛙,你能读读这一句话吗?

生读。引导学生评价。

师:老师想,如果把相信和一定读重些,小青蛙会显得更自信的。

学生再读这一句,全班齐读。

生:我觉得小青蛙很聪明,他掉进井里,不哭鼻子,懂得用唱歌的方法来求救。

生:我明白了小青蛙不哭鼻子是因为他认为遇到一点儿困难就哭鼻子是没出息的。

生:我觉得小青蛙很勇敢,因为他碰到困难都没有哭鼻子。

师:那你就读读这一句话吧!生读。

师:读得太好了,我自愧不如,拜你为师吧,能告诉我你读得好的秘诀吗?

生:我把多没出息呀读重点,读长点,这样就可以表现小青蛙很勇敢。

师:真感谢你告诉我朗读的技巧,能给我一个机会读读吗?

师读,生评价。

生齐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侍机板书:聪明、勇敢、唱歌、不哭鼻子。)

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只聪明勇敢的小青蛙吧。(出示课件:小青蛙回答的场景)

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当当这只聪明勇敢的小青蛙,来读读这一段话吧。

学生练读。指名读,生评。

师:读到这里,你们喜欢上青蛙了吗?

生:我喜欢青蛙,因为他很聪明,懂得用唱歌的方法引起人注意。

生:我喜欢青蛙,因为他很快乐,即使碰到困难还很乐观。

生:我喜欢青蛙,因为他很勇敢,遇到困难没有哭鼻子。

生:我喜欢青蛙,因为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我很佩服他。

生:我喜欢青蛙,因为他聪明勇敢,我要向他学习。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当中也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要想办法解决。

生:我要自己动脑子,不哭鼻子了。

生:我要乐观对待,动脑子。

生:我会不急不慌的,想办法,还可以请教别人。

师:是呀,说得多好呀,老师真心希望同学们以后遇到困难能积极想办法,俗话说得好:困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师:听,不仅我们喜欢小青蛙,大象伯伯也正在夸小青蛙呢!(出示课件大象夸青蛙的场景)

师:请你们当当大象伯伯用这句话来夸夸小青蛙。

学生练习,指名读,评读。

师:看,大象伯伯伸下长鼻子,把小青蛙救上来了。(出示课件:大象救出小青蛙的场景)听,小青蛙又快乐的常起了歌,让我们站起来和他一起唱吧。

全体学生起立一齐歌唱。

四、角色朗读,创新升华。

师:同学们想当一回演员,演一演这个故事吗?为了大家能当一个出色的演员,我们得先来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同学自由选择角色,师读旁白。

生试着扮演两个角色进行表演读。

找个小伙伴练习表演。

请学生上台表演,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

五、延伸课堂,飞扬个性

把这个故事演给家人、小伙伴看。

板书设计:

19快乐的小青蛙

小青蛙(板画)

唱歌聪明大象(板画)

不哭鼻子勇敢

井(板画)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案例与反思


我曾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我在引导学生理解鲜艳一词,问孩子们:同学们,还有好哪些东西也是鲜艳的?

孩子们高举如林小手,应答如流。

花是鲜艳的。

绿叶是鲜艳的。

学习园地上的彩纸是鲜艳的。

我不住地点微笑,表示赞同。

突然,有个孩子说:阳光是鲜艳的。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河水是鲜艳的。

说得真好。你们能说说河水、阳光为什么鲜艳吗?或是你什么时候看到过?李老师先是一愣,继而加以肯定,嘴含笑,目光充满期待。

阳光很亮,中午的阳光更亮。

阳光照着河水,河水亮亮的,还会闪光呢!

说得真好,真会观察,我真还想不到呢!看来,小朋友们比老师还要聪明。我带头为学生鼓掌。我们也看到了那孩子受到表扬后洋溢在脸上的喜悦。

上课继续着,渐近尾声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小手,天真地问:老师,花生果为什么长在地下?我一时语塞,难以回答,就势把绣球抛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同样手举如林,答案五彩缤纷。

花生果觉得自己不好看,很怕羞,总是喜欢躲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

花生果和蚯蚓一样,也怕阳光,只能生活在泥土里。

花生果没成熟以前,是不愿意露脸的

教室内响起了掌声,我神采飞扬又有些动情地说:小朋友们,是的,花生果也像你们一样,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他要长在地下,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这其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呢!让我们再去研究研究好吗?

好!孩子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反思】

一、带着童心,在平等融入中对话

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自在交流,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让民主、平等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课堂生活。

二、少些预设,在动态生成中对话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同时,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相互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是创造,这便是生成。

小英雄王二小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会认字,会写“灭、面”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字卡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讲课文的故事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会的字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确)。

2.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标自然段,然后画出生字词。

4.出示生字、生词,检查读音。

(1)指名读,正音;

(2)小组合作互读;

(3)齐读;

(4)开火车读。

5.自由读课文,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读。

6.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7.再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主识记生字,并且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2.让学生提出难记、难写的生字,教师指导书写。

(1)记字。

(2)扩词。如用“声”字组几个词。

(3)扩句。如用“听”字先组词,再说句子。

(4)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学生跟写。

四、复习总结,布置作业。

1.认读词语花篮的词语。

2.课后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在词语花篮里。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个会认字及7个会写字,并初步了解了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后记:

肖丽英:通过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学生熟读生字、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读、写才能记住生字的音、形意。

朱红英: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学生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和培养学生浓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梅影: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且获得启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卡片出示要认识的生字词,让学生认读。

2.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细细品读,感悟内容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或看图把课文联系起来读一读。

2.小组合作学习,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小伙伴,并且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1)故事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2)王二小是干什么的?

(3)为什么说王二小是小英雄?

4.组讨论,我们应该向王二小学习什么?

5.小结:对呀!我们应该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我们应该像王二小一样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讲故事,课外延伸

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词句训练,提高能力

1、照样子,说一说:

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常常

3.先组词,再写一句话。

听()

边()

小结:这节课我们细细品读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课外的延伸,把课外搜集到的有关的爱国故事讲了给大家听。

板书:12、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放哨带路杀害

英雄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学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三年级上册《小露珠》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学案
15、小露珠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3、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谜语揭题。小朋友们,你见过小露珠吗?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你注意观察过它吗?你有没有发现过它美丽的外貌和美好的品格?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15、《小露珠》板书、齐读课题

二、自读文章

1、请大家带着问题来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并在读准的地方打上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

三、范读课文

1、交流在读书中碰到的问题

2、读课文

3、谈谈你觉得老师哪儿读得好

四、指名读课文

1、请大家模仿老师再来读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四人小组交流,尽量自己解决

露珠:即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钻石:金刚石或泛指硬度很高、可做轴承和装饰品的各种宝石。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晶体矿物。

珍珠:贝壳动物体在一定外界条件刺激下,分泌形成的固体粒状物,有明亮、艳丽的光泽,可做装饰物,也是一种药材。

夜幕降临:夜间,景色迷茫像被一幅幕布遮住一样。

黎明:天快要亮的时候。

俊俏:相貌美好、漂亮。

4、对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五、指导书写:“临”:要写得左窄右宽,第二笔的竖不要写成撇。喇”:中间是束。“衰”:中间是“口”字加一横。

六、作业: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28《小露珠》。

2、小朋友,你看见过小露珠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3、那你在这节课还想知道什么呢?

二、讲读第一段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小露珠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我想大家只要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的小脑袋里。

2、读第一自然段

a)你知道了什么?

b)练读

三、读第二~五自然段

1、(过渡)晶莹透明的小露珠爬呀、滚呀,它是多么高兴啊!你看,花儿在向它招手、荷叶在向它微笑,小动物更是对它喜爱无比,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第五自然段,思考:小露珠来到了那些地方?小动物为什么喜欢它?

2、自由朗读

3、交流;小露珠来到了哪些地方?

4.在这些地方小露珠碰到了哪些小动物呢?他们是怎样赞美小露珠的?你再想想小露珠会怎样回答呢?请同桌挑选最喜欢的一段读读、演演。

5.自由读

6.老师把小露珠的经历拍成了动画片,可是来不及配上声音,有哪些小朋友愿意当小配音演员的?等会老师还要请你们说说为什么这么读、这么演?

7.学生根据刚才交流的进行表演

8.交流为什么这么读、这么演

(1)体会小露珠的美: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

板书:外表(美)闪亮透明圆润

(理解:闪亮、透明、圆润)

(2)体会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习性:蹦到、爬到、落在

9.那我们应该怎样把它读好呢?

10.指导朗读

11.练读、指名读

12、拓展:小露珠又来到那些地方?碰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么赞美小露珠的?

13.为什么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四、讲述第六自然段

1、纯洁可爱、美丽大方的小露珠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也迎来了太阳公公的出现,此时的小露珠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六自然段,思考:阳光下的小露珠给万物带来了哪些美丽呢

3、出示填空:小露珠_______霞光,使_________都变得__________,连_________、树木也都__________。

4、理解“衰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小露珠会使衰老的花草树木显出生机?

5、指名读“金黄的向日葵……戴上了美丽的珠宝。”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比喻的好处)

6、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好?

7、练读

8、指名读、评价

9、齐读

10、你觉得小露珠美吗?美在哪里?板书:品格(更美)无私奉献

五、讲述第七自然段

1、过渡:是啊,小露珠在阳光反射下,把美丽带给了大家,但她自己呢?

2、自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3、交流:紧扣“笑着”两字展开第七自然段的教学

4、是啊,小露珠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消失在太阳公公温柔地抚摩下,它为什么还笑着呢?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6、交流:主要引导学生从小露珠认为能给别人带来美丽就是最快乐得来讲。

7、因为这样,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引读、齐读。

8、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依依不舍)

9、在这种场面里,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的呢?用“____________,好象在说:__________。”的句式说说。

10、你准备怎样读呢?

11、练读齐读

六、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小露珠说吧。请大家动动笔,把你心里的话写下来。可以小组讨论商量商量。

七、作业:整理笔记

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四季的变化与特点,知道小蜗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明白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

认识“住、孩”等12个生字,会写“对、全”等4个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巧用谜语,导入新课

1.教师利用谜语引入新课。

2.出示小蜗牛的图片,谁来看图说说它的模样?

3.板书课文题目。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自主识字。

3.指导分自然段读文,读后说一说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4.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

三、指导写字

1.学生观察“对、妈、全、回”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出示课件)

2.利用课件演示字和笔顺,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四、课外延伸,激发想象

鼓励学生说一说,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并用相机拍下来。

第二课时

一、趣味复习,巩固生字

学生比赛读:蜗牛大树发芽已经小草爬呀爬

二、学习课文,指导朗读

1.指导学生读课文,思考

(1)春天到了,蜗牛妈妈对孩子说了什么?

(2)第二次妈妈对小蜗牛说了什么?

(3)小蜗牛采回草莓没有?为什么?

(4)小蜗牛采回蘑菇没有?为什么?

(5)一年有几个季节?

2.引导学生交流:在四个季节中蜗牛到底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应该怎么做?

3.正确朗读带有感叹号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你喜欢文中的小蜗牛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

《小英雄王二小》拓展资料


抗日战争

【开始】抗日战争从1937年7月开始,1945年9月结束。(根据远东军事法庭裁判:中日战争应从1928年皇姑屯事件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经过】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八路军全军共四万六千人,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第一二零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1938年6月蒋介石命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岸大坝。此举虽然暂时阻挡了日军南下,但是也造成了黄河下游的大规模水灾,造成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造成当地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

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利用大兵团伏击的战术与日军第二混成旅作战,击毙日军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组织的三次长沙会战和1940年底的百团大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歼灭日伪军4万多人,其中日军伤亡2万多人;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率部血战到底,不幸牺牲。1941年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些大捷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一些不受两党直接指挥的民兵组织(如蒙古抗日游击队等)也开始逐步壮大。至1940年7月,第18集团军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成为华北方面日本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将视线转移至它们的后方共产党控制的华北地区。开始将前线作战的日军抽调至华北,以维护对美、对华战争物资的流通,1941年底,华北日军兵力达到47万,并集中了傀儡政权中投入战场的全部伪军。为应对共产党方面的游击战术,采用了保甲制度来断绝共产党军队与当地民兵的接触,设立无人区,进行三光政策来压制八路军的活动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军队希望利用屠杀来震慑抗日力量,在华北进行了大量的屠杀惨案。并使用了违反国际法的生化武器来作战。其中1942年的冀中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和冀中根据地遭到最严重的损失,八路军伤亡1万多人,日军也伤亡2万人之多,有1万多青壮年被日军抓走充当苦力,战后八路军主力被迫撤离冀中,日军暂时控制了冀中平原。1942年太行区反扫荡中,八路军司令部遭到巨大损失,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副总司令彭德怀惊险突围。中国政府根据1941年12月《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十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入缅作战。另一方面,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豫湘桂战役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豫湘桂溃败的同时,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发起了滇西缅北大反攻。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将日军逐出国门。由史迪威和郑洞国指挥的中国驻印军也在缅甸北部发起了反攻。中国驻印军先后在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那取得大捷,全歼日军名震东南亚的第18师团,战果辉煌。1945年1月23日,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中国军队收复滇西失地,打通中印公路,取得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

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结果】审判战犯战后,盟国在东京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但由于日本跟美国的政治协商成功,所以只对东条英机为首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宣判有罪,而不少真正犯下战争罪行的战犯却无罪释放(当时日本天皇甚至不需要上庭作供或辩护)。中国战区则成立南京军事法庭对日本乙级战犯和汉奸进行了审判。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关押在太原和抚顺的一千余名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无一人被判处死刑。最终于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所有战犯释放回国,开创了处置二战战犯的先例,为日本右翼势力复兴埋下了隐患。中日和约1951年,美国主导并邀请52个国家召开旧金山和会。和会的结果是48个战胜国与战败国日本于1951年9月8日签订的对日《旧金山和约》,但与会的越南、朝鲜、蒙古宣布不承认该条约。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也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直到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和日本建交,于是建交时声明放弃向日本提出战争赔款要求

(当时毛泽东与黑田寿男的对话: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中国人民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末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至此,这场中日战争在法律形式上结束。领土变化与七七事变前相比,中国收回了被日本占领的东北地区、甲午战争中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地区。

《小珊迪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珊迪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8069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