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30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至今还在发生影响,含有一定的活力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具有延续性(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②博大、开放、汇聚百川;③优劣融于一体。

(三)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①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近代以来,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过程中,传统文化表现出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

(四)传统文化的构成: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还包括法家、墨家、兵家、道教和和佛教等。

(五)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遗产:

1、思想道德方面的优秀传统:

①中华文化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奋的精神意志;

②提倡天下大同、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奉公等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强调身心和谐、天人协调(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贵和尚(社会关系的和谐中庸的处世思想)等。

2、社会制度中的优秀成分:

①行官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

②相对先进和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选官制度)

③官员的政治修养、个人修养及其施政之道等。

3、其它方面:

①法家、道家、墨家、兵家、佛教、明末清初带有启蒙性质的思潮等文化遗产中也有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②王充等批判和质疑精神,明清之际先进知识分子宣传的断义逐利,经世致用以及革新精神。

(六)怎样吸取传统文化的养份

1、传统文化的优劣融于一体的特征。

优:见上。劣: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等。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3、有关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1)孔子的儒家学说和20世纪初尊孔复古逆流的区别

孔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调整以上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重大的,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而北洋军阀的尊孔复古逆流是想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并维持他们的统治,是反动的倒退的复辟。它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

(2)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和“文革”期间砸孔庙的内涵的区别。

A、批判的程度和内涵不同。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并非无条件地否定孔子其人其说,而是在正面肯定其在历史上的地位的同时,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

号。而“文革”中对于孔子及其思想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实质也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B、目的、作用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的专制独裁,促使了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起到了思想启蒙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而“文革”中的破坏孔庙的行为是一场文化劫难,没有任何进步意义。

C、不同。

(3)东亚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腾飞是否是中国儒家思想复兴的结果?

东亚部分地区的经济腾飞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便利的自然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战略的切实可行,二战后世界经济复苏并快速发展的推动。

同时,为应对工业文明的一些弊端,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别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4)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意味着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

否。现代的工业文明和现代的思想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合理因素尽管在东西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皈依古老的中华文明

(5)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原因.

①统一而强有力中央集权的政治行政系统;

②古代历史上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先进性;

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自足,完整的体系;

④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4、怎样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二:外来文化。

1、外来文化的内涵。

2、古代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及经验教训。

(1)汉唐。唐对外推行开放和兼收并蓄政策,成就了华夏文明的辉煌。

(2)明清。明清对外趋于保守,结果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备受屈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认识。①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开放与否,与当时国家的先进、强大与否有关。②“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各种文化都有自身的长处和独特性,应该注意融通各种文化,不断发展自身文化。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等等.

3、近代以来对待西学的不同派别,列表简要概括其主张及其影响.(1840—1949)

(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兴办近代企业.

(3)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抵制西学.

(4)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在中国进行制度改良,倡导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

(5)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6)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中宣传民主和科学,批判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思想革命。

(7)无产阶级,李大钊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4、现代以来对待西学的历史及经验教训(1949—当今)

(1)1949年后的照搬苏联模式。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原料,要吸收从古至今以及各种社会形态下产生的文化,借鉴的标准是“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

(2)对外来文化要消化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生吞活剥,既不能形式主义地吸收,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因素:现代化实践基础上的新文化

1、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因素——现代化实践。

2、几个相关问题。

(1)深圳文化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A、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生产关系某些层面和环节进行调整而导致的变化.

B、深圳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外来文化的影响.所以深圳特区人便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增强了竞争观念、效益观

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理念的。

(2)正确认识现代化实践、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前人创造出来迄今仍发挥影响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不同支流,是新文化的源泉,但并非新文化的本原。而惟有现代化实践本身才是检验真理、决定弃取的惟一标准,才是发展新文化的本体、本原。

(3)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而生产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深刻的裂痕。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意识、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什么是21世纪的先进文化。

(1)21世纪的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

A、提倡开拓、竞争、公平,反对尔虞我诈、拜金主义.

B、提倡在法律面前.真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反对在结果、分配上的绝对平均。在这方面,要强调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C、提倡创新、求实、科学民主,讲效率、讲功利、公平竞争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同时要讲求社会责任、统筹协作和奉献精神.这要强调与外来文化的区别。

2、怎样建设21世纪的先进文化(对三个材料的理解)

见P136材料三。

相关知识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一、基本概念

1、“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呢?

2、近代科学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3、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16至19世纪中叶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06年高考文综题答案)

1、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3、思想文化: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三、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2、固守农耕经济藩篱,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3、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限制了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削弱了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4、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丧失了吸取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5、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不仅窒息了学术与思想空气,还严重排斥自然科技;

6、重人伦、轻自然、重文轻技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7、中国古代科技本身过分强调实用性,缺少理论探究和实验,没形成严密系统的理论和逻辑体系,科技的发展和传统具有封闭性,常以“祖传秘方”形式存在。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科学技术革命和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这些原因在生活中的表现。
3、对比西方科学技术重分析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重综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培养自己在国家富强与发展中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知识探究延伸
1、推荐著作:
《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王钱国忠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大突破: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与发现》,王一川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技术史新编》,施若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黄理稳、李学荣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推荐文章:
江晓原,听李约瑟说说心理话--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16日
徐凌,中国欧洲和近代科学的起源:李约瑟的‘大滴定’,中国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2002年4月,137-160
徐凌,郑和谜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海交史研究,2003,1,30-45
李建军,关于“李约瑟问题”与“诺贝尔现象”的思考,科技导报,2003,4,23-25
刘爱玲,从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看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再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2002,2(1),30-32
3、推荐专题片:
CCTV专题片百年科技启示录
4、推荐网站:
▲探究方法点拨
1.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表格并查阅资料,整理17世纪中国与欧洲在科学技术上出现的伟大成果,制作成对照表。表格内容包括著作名、作者、主要成就简介、历史地位概述、社会效益概述等栏目。
2.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著作进行分析,比较著作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著作流传的情况、著作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等。
3、由于“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因此在探究该课题时可分解成多个子课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如:
“举例说明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
“15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等
4、在选题的基础上,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以及西方近代科技有关文字或图像资料,可从图书馆、书店或上网查找。
5、汇总处理资料,研究与所选项目的资料,确定论点及论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
▲自我思考提示
1、举例说明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
提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此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而后来的托勒密地心说则包含了定量认识和用数学方法揭示天体运动规律的合理内核。
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模总结的程度,但是近代科技却没有发展;同时代的西方近代科技却得到迅速发展,把中国远远的抛在于后面。
2.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原因: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启蒙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推动了西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科技发展的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提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传统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引发了个新工艺技术的需要;西学东渐趋势的出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动明朝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同时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
4.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提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对近代科技发展需求较小,使近代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文化专制的大肆横虐,直接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又人为地阻断了中外科技的交流。
5.请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
提示:不能,因为它缺乏近代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6、西方的一些平民,甚至小修道士十几年如一日探求自然的奥秘,成为大科学家。试想,中国如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与毅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学技术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况?
提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极大地控制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如果明清时期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与毅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技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科技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经济、民主制度、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因此仅有奖励机制而缺少相应得配套措施,中国近代的科技也不会发展太快。
7.你同意哪一种解释?你能简要概述各种因素是怎么发生影响的吗?
提示:我认为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明清时代,政治专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专制实行,使得中国缺乏发展近代科技的基本条件,而科技的落伍又使得经济的发展缺少最根本的动力。
8.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人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科技人才的需要为科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提示:因为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政治思想文化专制,外交上闭关锁国,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
10.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提示:因为当时也是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时代,思想上宗教神学笼罩一切,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
11.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科技。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②3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③英法政治地位削弱: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⑥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苏德为什么要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其后果如何?

答案: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慕尼黑协定》和西方国家一贯的敌视使苏联警惕“祸水东引”。而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同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二)探索与争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领域的斗争,你认为最大的赢家是谁?最大的输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要点: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英、法。

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轻信希特勒宣传的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使得他们一直采取了姑息退步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国侵略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到了战前的充分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足够准备。正是英法等国狭隘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不仅没有换来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静坐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

知道苏德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重要影响。

知道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法西斯国家的战略企图。

通过分析史料,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背景、造成影响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法西斯邪恶势力妥协、退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理解惟有团结一切和平力量,才能有效制止、避免战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试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地扩大的。

(1)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2)德国突袭波兰;

(3)德国灭亡法国等国;

(4)德国空袭英国;

(5)苏德战争爆发;

(6)太平洋战争爆发。

2.分析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运用“闪电战”的,并联系实际战例予以说明。

在德波战争、苏德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德国都运用了所谓的“闪电战”,这一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都是法西斯国家采取偷袭方式发动的;

(2)被侵略国家损失惨重;

(3)都使反法西斯国家的队伍跳跃式壮大;

通过与法西斯国家的艰苦斗争,我们深刻意识到:对待反动势力,只有联合一切和平力量才能有效避免受到侵害。

(二)探索与争鸣

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的那个晚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总算赢了”,而后安然入睡。丘吉尔这样说的原因何在?因为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美国从此将完全作为同盟者与英国等国并肩作战,共同打败法西斯。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加入,法西斯国家的灭亡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重大意义。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史料,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初步探讨如何尽早结束战争的有效政治办法。通过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分析世界战争爆发的根源以及避免战争爆发的有效对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归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法西斯势力是企图称霸世界的邪恶势力,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敌人,也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对手,更是人类社会进步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只有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主要过程:

(1)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2)英国、法国、美国实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

(3)英国提供德国突袭苏联的情报给苏联;

(4)苏德战争爆发,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5)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

(6)《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试分析纳粹德国在军事上是怎样从优势转为劣势的。

(1)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2)由于德军没能在不列颠之战中彻底打垮英国,所以被迫修建了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使得英国成为了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第三帝国。

(3)1941年12月25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

(4)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中德国失败。

(5)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挫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使德国在军事上从优势转为劣势了。

(二)探索与争鸣

对美国于1945年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这一历史举动,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写信给罗斯福建议试制原子弹,此时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种: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虽然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结束,但造成了十几万日本无辜平民的伤亡,是不人道的。同时,开启了人类使用核武器的先例,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种:赞同美国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虽然造成了十几万日本无辜平民的伤亡,但是它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减少了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伤亡,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第三种:战争是把双刃剑。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有很多负面影响;美国对日不使用原子弹,也有很多不利方面。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所以,我们要慎战,珍惜和平,使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②3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③英法政治地位削弱: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⑥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苏德为什么要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其后果如何?
答案: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慕尼黑协定》和西方国家一贯的敌视使苏联警惕“祸水东引”。而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同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二)探索与争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领域的斗争,你认为最大的赢家是谁?最大的输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要点: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英、法。
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轻信希特勒宣传的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使得他们一直采取了姑息退步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国侵略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到了战前的充分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足够准备。正是英法等国狭隘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不仅没有换来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7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