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0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顺应潮流,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批判宋明理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其中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明朝后期,君主的横征暴敛和专断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引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思索,无情地揭露专制帝王的罪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农经商现象增多,“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工商皆本”的学说被提出,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这种思想的矛头也是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高谈阔论。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激烈抨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探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出现科学技术革命和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技术的原因,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出这些原因在生活中的表现。
3、对比西方科学技术重分析和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重综合的研究方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寻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如何发挥这两种方式的优点,培养自己在国家富强与发展中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知识探究延伸
1、推荐著作:
《东西方科学文化之桥》,王钱国忠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大突破:20世纪重要科技发明与发现》,王一川主编,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科学技术史新编》,施若谷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黄理稳、李学荣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推荐文章:
江晓原,听李约瑟说说心理话--李约瑟著《中国古代科学》,中华读书报,2002年10月16日
徐凌,中国欧洲和近代科学的起源:李约瑟的‘大滴定’,中国科学革命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2002年4月,137-160
徐凌,郑和谜题和李约瑟难题的比较研究及其启迪,海交史研究,2003,1,30-45
李建军,关于“李约瑟问题”与“诺贝尔现象”的思考,科技导报,2003,4,23-25
刘爱玲,从社会文化价值因素和社会结构看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李约瑟难题”再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2002,2(1),30-32
3、推荐专题片:
CCTV专题片百年科技启示录
4、推荐网站:
▲探究方法点拨
1.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表格并查阅资料,整理17世纪中国与欧洲在科学技术上出现的伟大成果,制作成对照表。表格内容包括著作名、作者、主要成就简介、历史地位概述、社会效益概述等栏目。
2.选取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著作进行分析,比较著作出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者的成长经历、著作流传的情况、著作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等。
3、由于“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因此在探究该课题时可分解成多个子课题以降低探究的难度。如:
“举例说明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
“15世纪前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等
4、在选题的基础上,搜集有关中国古代科技以及西方近代科技有关文字或图像资料,可从图书馆、书店或上网查找。
5、汇总处理资料,研究与所选项目的资料,确定论点及论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历史小论文形成自己的观点。
▲自我思考提示
1、举例说明古代科技与近代科技的区别
提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而英国人哈雷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此星因此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张衡的浑天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而后来的托勒密地心说则包含了定量认识和用数学方法揭示天体运动规律的合理内核。
中国古代的数学偏重“算”的实用技巧,而缺乏用以演绎、证明规律的理念。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模总结的程度,但是近代科技却没有发展;同时代的西方近代科技却得到迅速发展,把中国远远的抛在于后面。
2.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提示:原因: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启蒙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近代科技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推动了西欧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科技发展的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3.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
提示: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传统的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引发了个新工艺技术的需要;西学东渐趋势的出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推动明朝中后期科技的发展;同时明朝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
4.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提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对近代科技发展需求较小,使近代科技缺乏发展的动力;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文化专制的大肆横虐,直接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又人为地阻断了中外科技的交流。
5.请思考: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
提示:不能,因为它缺乏近代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6、西方的一些平民,甚至小修道士十几年如一日探求自然的奥秘,成为大科学家。试想,中国如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与毅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学技术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状况?
提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极大地控制了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如果明清时期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与毅力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技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大科技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经济、民主制度、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因此仅有奖励机制而缺少相应得配套措施,中国近代的科技也不会发展太快。
7.你同意哪一种解释?你能简要概述各种因素是怎么发生影响的吗?
提示:我认为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明清时代,政治专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专制实行,使得中国缺乏发展近代科技的基本条件,而科技的落伍又使得经济的发展缺少最根本的动力。
8.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人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科技人才的需要为科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提示:因为中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政治思想文化专制,外交上闭关锁国,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
10.为什么西方中世纪前期,不具备科技进步的基础与动力,而处于停滞落后状态?
提示:因为当时也是政治上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时代,思想上宗教神学笼罩一切,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缺乏实践与发展所必要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
11.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提示:要想发展科技,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发展经济,就必须重视科技。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案
第30课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德国毁约扩军的具体表现,轴心国集团的建立;了解绥靖政策的背景、《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文本的解析和相应史料的解读,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全局思考问题,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对二战前的国际形势有更客观,全面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深刻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了解在国际关系中采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是不可取的。正是这种极端的民族利已主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顾这一教训,对当今调整地区冲突和反恐斗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答案:绥靖政策”是指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西方推行绥靖的背景有:①“和平主义”思潮:“一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各个国家损失惨重,由此惧怕战争的出现。因此,战后英法等国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②30年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③英法政治地位削弱:英法虽为“一战”的战胜国,但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
⑤希特勒制造的假象: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仇视,法西斯国家则投其所好,竭力造成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法西斯的敌人的假象。这一切均是促成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因素。
⑥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谋求大国的妥协,获得和平,来维护本国利益。
2、苏德为什么要签订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其后果如何?
答案:英法的绥靖政策使苏联寻求构建集体安全体系的希望破灭;《慕尼黑协定》和西方国家一贯的敌视使苏联警惕“祸水东引”。而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也同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打破了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来加强备战,也打破了德日两国的反苏同盟,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二战整体来看,这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两线作战,助长了其发动世界大战的野心。另外,苏德无视小国利益,参与分割东欧,给世界和平带来很大危害。
(二)探索与争鸣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苏、德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领域的斗争,你认为最大的赢家是谁?最大的输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要点:最大的赢家是德国,最大的输家是英、法。
英、法对弱小国家存有固有的蔑视,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本能的仇视,轻信希特勒宣传的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使得他们一直采取了姑息退步的外交策略,使得德国侵略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到了战前的充分扩张和发动战争的足够准备。正是英法等国狭隘的、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不仅没有换来自身的和平与安全,而且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徐汇中学姚红老师提供)
第31课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静坐战”、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
知道苏德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重要影响。
知道珍珠港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分析法西斯国家的战略企图。
通过分析史料,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背景、造成影响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清对法西斯邪恶势力妥协、退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理解惟有团结一切和平力量,才能有效制止、避免战争。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试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地扩大的。
(1)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2)德国突袭波兰;
(3)德国灭亡法国等国;
(4)德国空袭英国;
(5)苏德战争爆发;
(6)太平洋战争爆发。
2.分析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是怎样运用“闪电战”的,并联系实际战例予以说明。
在德波战争、苏德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德国都运用了所谓的“闪电战”,这一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都是法西斯国家采取偷袭方式发动的;
(2)被侵略国家损失惨重;
(3)都使反法西斯国家的队伍跳跃式壮大;
通过与法西斯国家的艰苦斗争,我们深刻意识到:对待反动势力,只有联合一切和平力量才能有效避免受到侵害。
(二)探索与争鸣
珍珠港遭受偷袭后的那个晚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总算赢了”,而后安然入睡。丘吉尔这样说的原因何在?因为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使美国从此将完全作为同盟者与英国等国并肩作战,共同打败法西斯。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加入,法西斯国家的灭亡也就理所当然了。
第3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重大意义。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性战役。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史料,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初步探讨如何尽早结束战争的有效政治办法。通过对比两次世界大战,分析世界战争爆发的根源以及避免战争爆发的有效对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从残酷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1、归纳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原因:法西斯势力是企图称霸世界的邪恶势力,它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敌人,也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对手,更是人类社会进步道路上的巨大绊脚石,只有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世界和平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主要过程:
(1)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
(2)英国、法国、美国实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
(3)英国提供德国突袭苏联的情报给苏联;
(4)苏德战争爆发,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5)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
(6)《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2、试分析纳粹德国在军事上是怎样从优势转为劣势的。
(1)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2)由于德军没能在不列颠之战中彻底打垮英国,所以被迫修建了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使得英国成为了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第三帝国。
(3)1941年12月25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
(4)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中德国失败。
(5)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挫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使德国在军事上从优势转为劣势了。
(二)探索与争鸣
对美国于1945年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这一历史举动,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当初写信给罗斯福建议试制原子弹,此时也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
第一种: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虽然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结束,但造成了十几万日本无辜平民的伤亡,是不人道的。同时,开启了人类使用核武器的先例,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二种:赞同美国使用原子弹,因为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虽然造成了十几万日本无辜平民的伤亡,但是它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二战的结束,减少了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伤亡,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第三种:战争是把双刃剑。美国对日使用原子弹,有很多负面影响;美国对日不使用原子弹,也有很多不利方面。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所以,我们要慎战,珍惜和平,使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伏尔泰(1694—1778年)
诗人、剧作家、作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是思想解放的使者,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以英国人的口吻说英国
谁相信从这个可怕的深渊里,从这个不睦、残酷、愚昧、狂信纠缠不清的混沌里,居然会产生出今天世界上可能是最完美的政府呢?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当了一个自由、强盛、擅长经商、又很开明的国家的首领。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之权。
人们已经看到,当国王专权的时候,由于一种稀奇的命运,骚扰、内战、无政府状态、贫困使得全国不安。在我们这儿,只有当国王并不专断独裁的时候,和平、富饶、公共幸福才统治着我国。当大家争论莫明其妙的事情时,一切就糟糕了;相反地,只须大家轻视这些事情,一切就会有秩序;我们胜利的舰队把我们的光荣带至四海,而法律保障了我们的财富;从来没有一个法官可以主观地解释这些法律;从来没有人能毫无根据地做出判决!,倘使有些法官胆敢把一个未经控诉、未经法律制裁的公民判处死刑的话,我们就要把这些法官当作杀人犯采惩罚。
在我们这儿,老是有两党用笔或用阴谋斗争着;然而,到了武装保护国家和自由的紧要关头,这两党又团结起来了,这两党互相监督着;他们互相阻止侵犯法律的神圣性;他们互相憎恨,但是他们都爱国家——这是两个醋气熏天的情夫在争献殷勤地侍奉同一个情妇。
——《巴比伦公主》
以法国人的口吻说英国
所有的公民不能同样地有势力,却能同样地自由,这便是英国人由于有恒而获得的结果。享有自由,那就是只受法律支配勺所以英国人爱护法律,有如父亲爱护小孩,因为法律是他们制定的,或者他们相信是他们制定的:
……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这是很大、很幸福、超乎许多国家的权利;你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也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一梦初醒,你权发表你的一切想法:这是权利;你又获得保证,当你被人控告了,或者做了坏事,或者讲了鬼话,或者写了闯祸的文章,你将被依法裁判:这是权利。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们。
我敢于说:倘使我们召集人类制定法律的话,人类必然为了自己的安全,订这样的法律,那么,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久;可以回答:在瑞典曾经学样试种过,却有成功;可以回答:你可以从别的省份运椰子来,例如运到波斯尼亚或塞尔维亚。所以,试种一下吧!
——《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解读:请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并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思考:1.第一段论述中所描写的是什么政治体制?这种政体在历史上对于英国有何意义?
政体:君主立宪制
意义: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
2.在第二段论述中,伏尔泰描述的是什么权利?这种权利是以什么为保障的?
自由权利。
以法律为保障。
3.伏尔泰为什么运用这种风格写作?为什么写这样的内容?
这种写法容易被民众所接受,通俗易懂,比喻生动,政体的优越性也全部被表达出来。
英国人说英国,与过去相比较,实际就是与君主专制、封建特权相比较,说明其进步性。英国人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法国人说英国人暗含着羡慕,比较自身的状况提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伏尔泰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号召“试种一下吧!”
引申:美国、法国、德国建立的政体与英国政体有何异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
(1)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3)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美国总统共和制
(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
(2)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
(3)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法国总统共和制
(1)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率
(3)总统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德国君主立宪制
(1)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2)皇帝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首相和其他官员,统率军队
(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4)议会行使立法权,但权力有限,不能监督政府,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作业
模仿伏尔泰的文体,写一篇短文。(供选题目:论自由、论法律、论权利、论监督、论民主。)
预习第四单元 文章来源://m.jab88.com/j/7877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