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

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语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语文文本的阅读来实现的。

《雪儿》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讲述了“我”为受伤的雪儿疗伤并精心照料它,直到让它飞上蓝天的故事,表现了“我”爱鸟的美好心灵,也流露了“我”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心情。

一、以图引读

上课伊始,我从“雪儿”的名字人手,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雪儿,你们喜欢雪儿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读书,有的使用书上描写雪儿外形的语言。有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雪儿的喜爱之情。“可是当小女孩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它却没有现在这么神气、漂亮”,接着出示一幅受伤的白鸽图,两种图像的反差,引领着学生深入文章的文字内涵。原本美好的事物却有了悲痛的经历,激发学生的童心,面对这样可怜可爱的白鸽,他们情不自禁地会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的阅读之中,并在阅读中品味出小女孩和他爸爸的爱心。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两句话:“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让学生通过想像,在脑海中展现出蓝天、白云的美好景象,体会作者写这两句话的用意。“我”和雪儿都受了伤,一个行动不便,一只不能展翅飞翔,只能通过这一小片蓝天白云去想像外面美好的风光,同病相怜的心情使他们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

图文的结合,让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为雪儿的放飞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以悟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爸爸说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飞越千山万水”“忠实传递信息”“蓝天信使”等关键词,再结合课外知识,如信鸽如何辨别飞行方向,如何在飞行途中应对意外等,去体会信鸽的勇敢、机智、坚毅的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小女孩坚定了要将“雪儿”放飞的决心,要让它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当“雪儿”飞起来之后,抓住“啊”“欢呼”“高高地托起”“美丽的弧线”等词语,通过大声的朗读来感悟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仿佛自己也随着雪儿飞向蓝天。

三、以词品读

整合全文,可以紧扣一个词“蓝天”来品味小女孩、“雪儿”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由“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为切入口,让学生去品味蓝天的意义。对于受伤的小女孩来说,蓝天是她的向往,对于受伤的雪儿来说,蓝天更是它的渴望,雪儿回归蓝天,雪儿得到了自由,人与自然也就达到了和谐。解读到此,这篇文章的整个感情就融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于语感的培养,在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语言的感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句段的思考、品味来实现的。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借助语言的感染力来思考品味的,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因而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手段。

精选阅读

《西湖》一文教学的探索


一、《西湖》一文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学《西湖》一文时,方明同学请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着书向我走来:“老师,帮我补补课吧。”“噢,这三天我们学习了《西湖》一课。《西湖》中的生词比较多,你先把生字会认会写,课文读熟。明天我再给你说说一些词句。”

“生词我会写了,课文也会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

“你知道什么叫柳丝轻拂吗?”一个学生在一旁插嘴。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方明指着小花园的柳树说道。

“是,是”我答应着。方明走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词藻华丽,学生难读、难懂。于是,三天的语文课都在不停地解生词,写生字,背课文还是放在课外作业中完成的。可是我用了三天的语文课时间讲解的生词意思,方明一句活生生的现场描摹,干净利落地给解决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西湖》一文的教学定位究竟在哪儿?《西湖》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二、寻找《西湖》教学出路

心病不除,人难安。这学期重新面对《西湖》一文,有一种曾经舍弃的冲动。但是直到上课,也没能辟出一条新路。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我默默重复着方明的话。

“哈,还真是的。”方明同学的灵气把我的目光牵向小花园,一片葱绿的树木掩映一方小池塘,自自然然,透着一种未琢的秀美。继续看,竟觉得学校的小花园还真有点西湖微缩景观的味道呢。也在那一瞬,我知道下面该干什么了。

三、走进“西湖微缩景观”

我要把学生领进“西湖微缩风景区”。出发前,我说:“我们一起到小池塘边,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静下心好好感受,看谁能从学校的小花园里找到《西湖》中的词和句。”学生激动不已,立刻把书翻开再读,然后带着书,欣欣然出发。

刚接近小花园,就有学生就叫起来:“瞧,绿树丛中有几座假山。”

“眼睛真亮!你能完全看清假山的样子吗?”我趁势追问,“想想在课文中找一个什么词用进去就妥帖了”。

“掩映,掩映,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学生快活的声音,我听着真惬意。“老师,我们是远远地看,应该说放眼远眺,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真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接下来,我的耳朵里不时飘进兴奋、激动的声音。

“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真是舒服!”

“可以说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围绕池塘的是一圈柳树织成的绿色镶边,好美!”

“一片片柳叶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我真想躺上去呢。”

“明净的池水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平静的池水犹如一面银镜。”

“这池水怎么可能像银镜,想想应该怎么改?”

“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硕大这个词多好呀,平时,咱们哪见过这么大的镜子呢,真是超大号的,只有大自然才有权利拥有它呢。”

池水边、清风中如此言来语去,一时分不清谁和谁的声音,很像余光中先生提及的自然有趣的滚雪球式谈话。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疑问迭起,妙语如珠,《西湖》中的好词佳句(上面加点的词句)在学校小花园这方天地里找到新“家”。似喋喋不休,有娓娓之感。如此交流只苦课短。“同学们,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池水荡漾,在夜色中你一定会看到另一番美景。今晚和家人到葛仙湖公园(当地公园)散步时,别忘了寻找西湖边的感觉。”我相信学生会找到西湖那“岸边的华灯倒映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泛舟湖上,天上人间,溶溶月色”之景。眼前有景,心中生情,景美情动呼之即出。手舞之,足蹈之,我和学生吟咏《西湖》而归。

四、后补《西湖》教学笔记

一篇词藻华丽的课文,没按正常的程序和课时去教,却全然融入学生心中,这并不是我当初所能预料的。在带学生走进小花园之前,我一直为自己没在课堂上讲点什么而内疚。因为没有实际的教学步骤,备课本上也一直难以着落文字。当今天我上完这节虽没有多少可观性但对学生颇有价值的课时,我的备课本上关于《西湖》这一课,仍没有具体教学步骤和环节,只写出了下面一段提示今后的文字,且作备课补记吧。

《西湖》这篇课文如何教?本课句句是景,字字都美,我想这种语言文字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的。但现在问题是学生如何学?靠教师讲解?还是用其他方法?我认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老师讲解,讲解也不是教学惟一方法。我认为教学前首先得判断文本属于哪种语言:是学生能交流的伙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是借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是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需要老师讲解、启发,然后自己咀嚼、推敲、探讨、交流,才能逐渐体悟其妙处。判断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的方法。

我静下心,从言语这个角度看《西湖》,我觉得它属于适合儿童发展的借鉴式语言。虽然有许多生词新句,但并不是那种需要准确定义和“挖地三尺”方可体悟的词句.它只是学生写景的语言范本,最重要的是运用。这么一定位,再回头看.就理解了当初为什么教了三天竞和没教一样。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堪讲,尤其是这种借鉴式语言的文本,并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所能奏效的。不如把枝枝丫丫的教学环节缩水,然后提供一定的情景(如:将文本中静态的“西湖”转化为生活中动态的“西湖”),让文本语言寻得“附着点”,并在学生的运用中“复活”,最后在内化中走向“重生”。

当然,如此轻浅的缩水课堂一定登不得大雅之堂,甚至会招来声讨。但我想说: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缩水课应该随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而存在。

关于《小露珠》一文的教学随感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小露珠》一文的教学随感”,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第六册《小露珠》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我与学生都是在快乐中学完这篇文章的。对其中一段的教学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他们对文章的把握也越来越强。在我们教学进行了不久,有一学生提出:“老师,我知道这一课的中心句是什么。”我请他答,他说了:“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是课文的第5小节,我认识到他的这句话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很有帮助。我立即问了句:“这是不是课文的中心句?”学生展天讨论,非常热烈。不长时间,学生就有答案了,这不是中心句,只是概括了课文的2、3、4小节,说明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小露珠。6、7小节刚说明了植物非常喜欢小露珠。学生的一个“小聪明”使得我们很快的对这篇文章结构明显化了。

可是一波不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课文的另一处标点有疑问:在第4小节后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加上个省略号?有学生说加在“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后面,把“。”改为“……”,有学生说加在第4小节与第5小节之间,另起一小节,只写上引号。这个问题比刚才的激烈多了,刚才那个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而这个可不能了。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之后,我们大多数认为能(不知道这种想法算不算对),只有一位学生还有意见,他说加上去之后感觉不舒服,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本来的初衷,我对他说了:“你的意见也是对的,我们的暂且保留,下面我们继续分析。”那位学生的意见虽然未被我们说服,但他是也很高兴的坐下去了。我做他们老师真幸福,他们做我的学生真幸福。在对省略号的理解中,学生都明白,还有其它一些小动物会对小露珠问候,因此省略了。那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呢?此处的想象又让学生的兴致高涨起来。“会有大地爷爷向他问候。”刚说完有学生就说不行,应该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会有小蜻蜓向她问候。”又有学生说不行,有小蝴蝶问候了,小蜻蜓就没必要写了。“会有小蚂蚁向他问候。”,学生又说不行,写了小蟋蟀了,就不用写小蚂蚁了,他们都是在地上爬的动物,写一个就够了。说得多好,写一个就够了,学生虽然不能说出书上的三种动物具有“典型性”这一术语,但是他们能感受到“典型性”的意思。水里的,地上的,空中飞的,这三种动物都写了,而且也分别写出了小露珠的三个特征。真可谓是想象周全。学生真是费尽心思想呀,还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句子。看着他们那着急的样子,我说:“那你们认为那儿的省略号还用不用加呢?”学生这明白还是书上那个好。不过他们这种敢于对课本提看法的行动已经让我感到很自豪了。我的质疑思想在学生的观念中有所体现了。我又问:“有没有大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学生纷纷摇手,都说没有,哪有大动物们会喜欢小露珠呀?有学生讲小露珠与小动物们相处多些,与植物相处多些,他们的感情深些,因此他们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他们。经常在一起玩的朋友是不是感情也深些呢?就是这么个简单道理。用生活的理论来证明这一现象,想通了。

在这一堂教学课上,我对学生的种种表现感觉很满意,总是以为平凡的课堂也能闪现出智慧的浪花,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

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几点想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几点想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几点想法

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的几点想法

武进区戴溪小学吴宏伟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第8课《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稿,事件背景是1998年夏天发生在九江抗洪前线的真人真事。备课时,每读一遍文章,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是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我,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感动了我,是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壮志豪情感动了我。

教学本文有一定难度,因为本文所描写的场景学生们前所未见,怎样让他们读懂文本、体验文章作者所饱含的情感?教学本文时,我体现了下面几点想法:

1、一条主线

既然它是一篇通讯稿,我就以记者采访作为教学的主线,这样不仅把文本内容全部串联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从而更及时地进入到文本所描述的场景中去。

2、两个目的

本文的教学我贯彻两个目的,一是抓住文本中描述精彩的段落、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二是学习作者选材典型、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三种设计

三个片段就是三个典型的事例,有描写英雄群体的,也有描写英雄个体的。针对不同的内容,我的设计也不一样。第一部分“大堤抢险”,我就抓住“鏖战”一词来理解文本内涵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第二部分“铁汉本色”,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模拟采访,让黄晓文这个英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完整;第三部分“勇救群众”,让孩子们搜集资料,充实对文本的理解。

4、满腔深情

要想让文章打动学生的心,教师必须入情入境。整堂课,我的情感一直是高昂的,让孩子们感觉到,大家一直处在抗洪第一线,这样才能让他们迸发出激情。除此以外,“鏖战”一词资料的补充,说话训练“敬爱的解放军叔叔,我想对你们说____”,祖海的歌曲《为了谁》等细节,都为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想:深入的预设是精彩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语文课教学的最终目标。虽然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但捧着沉甸甸的收获,喜悦是不可言表的,并且更能激发再创佳绩的豪情和自信。

《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教学随笔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一文教学随笔”,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杂草与稻秧抢营养,喷雾器大夫收拾了杂草,使小稻秧又重新恢复生机的故事。如何使这类文章上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课题,设疑

在出示课题后,我启发学生就题发问。“险”是什么意思?看着文题你会想到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议论纷纷,很快提出了问题,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谁帮助它脱险的?小稻秧脱险后会怎样?利用课题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作了铺垫。

二、抓重点词,品味

小稻秧到底遇到了什么危险?通过听课文录音,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十杂草与小稻秧抢营养。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杂草的蛮横,霸道。我首先让学生在课文的第一、第二节中划出重点词,在指导学生读好“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嚷道,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词,特别对“气势汹汹”一词,通过读一读,评一评,引导学生借助朗读,表达情意。其次,当天空中出现毛毛雨时,一棵杂草警觉的抬起头,“警觉”一词写出了杂草的敏感、狡猾,我不做字面解释,只是请一名学生演杂草,做一做动作,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使学生们体会到了词的含义。只要对课文中重点词理解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这样朗读课文才会入情入境。

三、表演感悟课文

众所周知,爱动、表演欲强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其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的行动参与性将大大提高。因此,我尽量利用教学资源,设计表演内容,让学生参与表演,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上完以后。我对小朋友说:“谁学懂了课文,请来表演一下”。这下子可热闹开了,小手一个个举得高高的。我请了几个小朋友上台表演,并适时地“导”了一下。然后再分组表演,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情感与被感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课堂气氛也尤为活跃,达到了表演中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效果很佳。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教案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教案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课后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力的精神。

难点: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文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第一课时

一、预读课文,交流收获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⑴小组长检查生字认读。

⑵课件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⑶重点指导:藤、誉。辨析:宠庞衔街

2、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请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

3、学生展示课文的朗读情况。

4、审题入手,预设问题

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5、根据预习,学生解答一部分疑问。

教师相机播放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领略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描述居里夫人的形象,并读出文中句子。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确实拥有美丽的容颜,而外在美是短暂的,易逝的,是什么使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内在美)这种内在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求答案。

二、细读课文,解读美丽

1、访问学生准备怎样读课文,领略居里夫人的美丽。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品读36自然段。

2、学生默读文章,画出相关语句。(学生可以把想法标注在空白处)

3、学生交流,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预设:A、对科学坚定执著,勇于探索的美。

a、就像是在海滩别人摘叶她问根。

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别人没有研究下去,体现了居里夫人善于发现问题执著探究的精神。

b、为了提炼纯净的镭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引导学生从一口大锅、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体会工作条件的艰辛。衣裙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体会不但辛苦,还有被烧伤的危险。可能体会到居里夫人的工作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白费心血,体现出科学研究的艰辛及执著。

c、经过三年又九个月0.1克镭

三年又九个月时间漫长;成吨的矿渣和0.1克镭对比悬殊,体会她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追求;终于体现出成功的喜悦。

B、无私奉献

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直到她身后40年不停地释放。引导学生理解她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隐退。为什么还觉得这是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呢?

小结:居里夫人用美丽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这种美丽是能够跨越百年的,是永恒的。

C、淡泊名利的美

她本来可以当玩具,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夫人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你和身边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荣誉的?

小结: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4、适时指导朗读。

三、回读全文,提升认识

学习了课文,你们对跨越百年的美丽有什么新的理解?学生谈后小结: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貌,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

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永远。

四、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

2、掌握生字词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1、词语: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的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印象最为深刻。

二、相互质疑,解疑,深入探究课文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性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三、随文练笔,巩固拓展

1、交流学生课外搜集的居里夫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2、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同学们听了居里夫人的故事后,你还能发

现哪些美丽?鼓励学生拿起笔来,把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3、交流欣赏。

四、布置作业

1、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听。

2、推荐阅读书目《居里夫人》、《科学家的故事》。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教学片段评析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教学片段评析

“想!”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随即打开了课本。

师:好的。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可以边读边配上动作。

(学生连声叫好,开始津津有味地朗读起来,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师:看着你们自信的笑脸,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读得不错。(随后指名学生朗读。)

读后学生举手,争着发表意见:

生1:“啊,我为雪儿欢呼!”读得很好,读出了“我”的喜悦之情,还配上了拍手的动作,很好。

生2:我觉得“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中的“高高”读得很好,让人感到雪儿飞得很高很高。

师:是啊,雪儿终于飞回了蓝天,终于又能在蓝天下翱翔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你们还可以读得让人感到更舒畅些吗?

“能!”学生小手林立,抢着朗读这句话。

师:(指名朗读后)同学们,当你们读到这儿时,脑海中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有!我不知道雪儿的翅膀怎么会划出弧线?

生2:我想,这弧线不是真的线,而是说雪儿在兜着圈子一圈一圈地飞。

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

生:同意!

师:我们请他来当雪儿,展开双翅绕着圈子飞翔飞翔,好不好?

生:好!

(那位同学上台表演飞翔。)

师:看,雪儿飞得多轻快,多自在啊!这真是——

生:美丽的弧线!

生3:老师,“弧线”后面怎么是省略号呢?省略了什么呢?

师:你真厉害!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学生又一次投入地读起来,有的轻轻地读着,边读边想;有的放开嗓子,配上动作,大声朗读着。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

生1:我想,省略的是这样的内容:雪儿是多么高兴啊!

生2:我想,省略的是:我越看越开心!

生3:我想,省略的是:雪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

师:我想到的是:我的心儿也展开了双翅,和雪儿一同翱翔在蓝天下!

生4:我想,省略的是:洁白的雪儿,在蓝天下多么美丽啊!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你们愿意带着这份浓浓的喜悦之情来为雪儿欢呼吗?

(指名学生诵读,背诵第四自然段。)

师:读得好,背得也有感情!课文的第五、第六两个自然段也能读得这么好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自朗读,再一个个轻读、评议,然后独自练读。

师:(指名朗读第五、第六两段后)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朗读的形式表达着“我”和雪儿之间的深厚感情,现在能不能用心中的话语来表达一番呢?这儿有三句话,随你们挑选哪一句来说说,两句也行,三句更好。

出示小黑板:

(1)雪儿又飞到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________。

(2)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________。

(3)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________。

学生稍作准备、讨论后,举手发言:

生1: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谢谢你的精心照顾,使我重回蓝天。”

生2: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好似在说:“我又能飞了,我好高兴啊!”

生3: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康复,天天快乐!

生4: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祝我早日回到校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生5: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飞吧,为人们传递信息去吧!”

生6: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多好啊,在我的照顾下,雪儿又飞起来了!”

生7: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谢谢你给我带来了快乐!”

生8: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默默地说着:“雪儿,我想我不久也会回到校园中去的!”

师:说得真好!老师听着心里也十分快慰,同学们多会读书啊!多么能干啊!能背背这两段吗?

生:能!

(然后学生纷纷开始诵读,师指名背诵。)

评析

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我们会发现,在文道结合方面和语言文字训练方面,都不免有失偏颇,有的把阅读课当作“思想品德课”,所有的设计都指向于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有的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作纯技能性的东西,只顾训练本身而不顾训练的对象,使学生在形成所谓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把自己——人给失落了。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有何意义可言呢?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语文课程标准》就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莲山课件教学中达成这三维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呢?洛社镇中心小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生活的课堂。本案例所展现的就是该校一种生命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课堂。

对话,是对话各方交互作用、共创意义的过程。在我们的生命对话式的课堂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对话的关系,三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共同生存。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文本的意义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

在本案例中,随处可见教师用生命、用尊重和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并在学习中、探究中,提升着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例如:案例开始时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对话,一次生命的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的生命存在,此时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的生命存在,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之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在这种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呼唤着学生的生命,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在学习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可以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在我们的阅读课堂中,就是采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用文本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例如:案例中读悟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这段话写的是“我”为雪儿伤愈后重新飞回蓝天而欢呼。教学由学生听教师朗诵开始,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诵读,这就使学生带着阅读期待,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在读中质疑,缘疑再读,最后补白省略,使学生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不仅深切体验到“我”的喜悦之情,而且从中觉悟到善待生命的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妙!从而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此时,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再分割。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具有了意义。

在这种生命对话式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这,就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

亿库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落花生》一文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板书设计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

议花生:姐弟说花生的好处(直接叙述)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对比)

做有用的人(引申)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完成作业本第1、3、5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

二、简介落花生

通过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知道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

三、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指名读课文,分段,把握段意。

六、练习朗读课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第1、3、5题

3、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方案:

1、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课前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3、知道课文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

4、通过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5、知道这篇课文的分段情况,把握段落大意。

6、练习朗读课文。

7、完成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找出重点段。

2、细读、理解重点段,理解父亲的话。

3、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单元提示,找出本课的重点段。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

2.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同桌讨论)

板书:藏而不露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可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认为哪些人具备了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四人小组讨论)(像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科学家等等)

师小结:正因为这些人都具备了落花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学习句子

通过刚才的学习后,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深化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题

学生学习方案:

1、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回答到:我知道落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知道了分段情况和段意等等。

2、朗读之后,知道父亲也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并知道这个收获节我们是这么过的(一边吃花生,一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了解到谈花生是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句。

3、默读第二段,通过划找知道我们兄妹三个和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并认为父亲的谈话内容重要。

4、通过对重点段的学习知道了父亲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做人的道理,我也知道了我们可爱的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为我国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对别人有帮助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以重点段理解为基础,理解其余两段。

2、读课文,谈体会。

3、完成作业本第2、4、7题。

教学过程

1、复习温故

(1)、课文第2段讲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

(2)、花生的这一特点与全文的思想内容有何关系?

(3)、齐读第13自然段。

2、学习第1段。

(1)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请读课本第一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3)为什么不详写?可不可以不写?

3、学习第3段。

(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请读课文第3段。(齐读)

(2)、这段能略去吗?为什么?

(3)、小结: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4、齐读全文,谈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5、完成作业本第2、4、7题。◆

《小草之歌》一文教学方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小草的奉献精神。

2.结合课文学习10个会写字,7个会认字,理解惭愧、气馁奉献、索取、枯镐、天涯海角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学习10个会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惭愧、气馁、奉献、索取、枯镐、天涯海角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入课

同学们见过草吗?在哪些地方见过?(田野里、山冈上、小河边、、、、、、)。如果要你从小草、小花、大树中选择一样你最喜欢的,你准备选哪样呢?为什么?

是啊,花儿漂亮,大树有用,小草呢,渺小得不值一提。真是这样吗?学完17棵,相信同学们对小草会有新的认识。请大家翻开书79页。师板书课题:小草之歌,生齐读课题。解题,之:的的意思。小草唱的歌。小草唱了一首什么样的歌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主学习生字词。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在各节前标上序号。

2.在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旁打上问号。

3.拼读生字(全部)并分析其音、形、义,进行组词、扩词练习。(可查字点或资料)

(三)合作讨论,解疑答难

同学们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抽生说说,现在进行小组交流(组长组织,举手发言,看哪一组纪律最好。)

(四)全班交流,强化认知(主要是生字)

师和全班学生一道,解决各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生字预设:

音:奉、锁。

形;福、缺、丘、扮。

义:计较:计算比较。奉献:贡献。锁住:固定住。娇:娇艳。辽阔:广阔、宽阔。

惭愧:心里过意不去感到内疚。

同桌互读生字,看谁组的词多

(五)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诗写了小草什么?(虽然渺小,但不气馁;索取少,奉献多,作用大,生命力强。)

2.分组、分小节朗读。未读组思考各节写什么(师板书:大小、地位、索取、作用、生命力),一便指导朗读。读好重点词句和学生感到难读的句子,同时理解一些重点词语。

3.全班齐读。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一并完善板书:渺小、微不足道、很少、很大:防洪抗沙、打扮山河。强)

4.生自由朗读。

5.师总结,回应前面的问题

一棵小草,弱不禁风,微不足道,却能防洪抗沙、打扮祖国山河。同学们,如果现在要你从小草、小花、大树中选择一样你最喜欢的,你又打算选哪样呢?为什么?

(六)作业

1.抄写生字,一个字写一遍组两个词。

2.课外收集写小草的诗歌。

附板书:

小草之歌

大小:渺小

地位:微不足道

索取:很少

作用:防洪抗沙

打扮山河

生命力:强

《谈礼貌》一文综合性学习自学成才动的“情感之旅”


《谈礼貌》一文综合性学习自学成才动的“情感之旅”

《谈礼貌》一文综合性学习自学成才动的“情感之旅”

一、设疑 激趣

1.设疑导入。上课了,教师跨进教室直接宣布上课,有意省略“师生问好”这一课堂程序,引发学生的疑问。教师却“平淡”地表示:同学们,我们以往每天上课前都要“师生问好”,如此周而复始,太繁琐了,从今以后就省略了吧。

2.激发讨论。针对上述问题引发师生之间不同意见,教师顺势撩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教师(反方),礼貌乃生活琐事,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学生(正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以“礼仪之邦”为荣。

3.揭示课题。教师顺势引导:简单的思辩,揭示深刻的主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期待文明的复兴,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礼仪文化”。

评析 《谈礼貌》一文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通俗易懂,其道理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地挖掘文章的内涵,找出课文学习的生长点,使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已知”(即中国是“礼仪之邦”)产生碰撞。这样,以学生的疑问为重要切入口,大胆向外延伸和拓展,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的探究向纵深发展。此时的境界可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选择 合作

1.研读课文,思考:你了解中国礼仪文化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了解它?

2.请你选择你的合作伙伴进行研究,以下同学们讨论出的选题供大家参考:(1)中国礼仪的起源;(2)中国礼仪的分类(相见礼、婚礼、丧礼、祭礼等);(3)中国礼仪的演变;(4)中国古代至“礼”名言;(5)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3.制定研究计划。

评析 中国的礼仪文化范围广泛,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调整研究的角度,将相关问题或分类或合并,按一定的顺序确定几个研究课题。接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使“心动”付之于行动。如安排研究时间表,分析、利用、创造研究的条件,预测研究成果等。此时学生参与实践欲望强烈得如:“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三、探究 体验

1.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教师关注某些“弱势群体”,可以是其中某小组一员。)

2.交流研究进展,共享研究资料,吐纳研究经验,排解研究困惑.

资料交流包括?押

历史的:从中国礼仪的起源到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民俗的:礼仪的演变,跪礼、揖礼、拜礼和官礼、宾主礼、卑幼见尊长礼等;

教育的(蒙学):“亲师友,学礼仪,香九龄,能温席”(三字经);

文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戏剧表演的:文中的三个故事,选择你最喜欢的试着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也可以课外搜集的)

音乐的:《礼貌歌》等等。

评析 在探究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挫折,生成一个个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个个新的需要。教师此时处在辅导地位,而贯穿综合性学习活动始终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是教师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激励和刺激,这样让学生不断感到自我能力的实现,并不断迸发自主、创造的火花,这也是综合性学习最有魅力之处。可以肯定,在这种情境下,许多学生此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共享 交流

1.交流研究成果。

a.举办主题演讲b.进行礼仪知识竞赛c.表演自编的课本剧d.汇编“中国礼仪小知识手册”e.展示自编的手抄报……

2.畅谈研究体会。

3.设计新的“师生问好”方案。

评析 在共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也要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不作绝对评价,提供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丰富的个性的体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上,了解他们感悟了什么,程度怎样;体会到了什么,程度怎样。也可以让学生写研究日记,敞开心扉,真实地记载研究的甜酸苦辣,从反思中,从共享中,从交流中,使学生品德与人格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和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真切地体会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单位分别是:江苏省金坛市实验小学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教研室)

着力反复读悟,追求本色语文──《老人和海鸥》一文观感


很长时间我都在思考: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堂到底应该教什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假期当中,有幸听到毕然老师的《老人和海鸥》,让我领悟到了其中的语文韵味,也懂得情到深处要动笔抒心意。

一、还语文教学本色,还学生朗朗书声

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课堂。毕老师在课堂中,多次引导学生朗读是有目共睹的。从引导学生交流开始,就让学生以读为主。例如:

师:创造了有声有色的乐谱,你看到了了什么?

生读书中的句子。

师:这是一篇怎样的乐谱?学生说了想法,让后老师就让学生放声朗读。

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之下,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字中有画,读得画中有情,不是语文本色的质朴回归吗?

二、反反复复朗读,读中悟情

在课堂中让学生把文本读熟了,作者的那些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和能力储备。朗读时,读者就会站在作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通过反反复复地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学会语言的运用。

《老人与海鸥》课上,老师的引导读,学生的跟读,悟读,品读,对读,稚嫩的童音彼此起伏,不就是对语文课堂最好的诠释吗?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之下,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字中有画,读得画中有情,不也是语文本色的质朴回归吗?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文本传达的情感,在对话中悟出人鸥情深!

本色语文,就是让孩子会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特别欣赏毕然老师的读的教学,同时也有自己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我想:语文学习,是言语形式的学习,是将作者的言语有效积累、定格、固化为自己的言语形式的过程,将他者之言物化为我胸中灵动言语的学习。语文课堂,应该是这种语文实践的演练所,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迁移练笔,很好地架构起读与写的桥梁。

如果毕老师能在课堂上,将海鸥送别老人的一幕,适时地加入练笔,再配以适合的音乐让孩子们朗读,效果会锦上添花。这堂课下来,更是浓浓的语文味流淌其间,美不胜言!

语文课就要张扬语文意识,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演绎精彩语文课堂!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语文、品味语文,与语言共舞,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最美丽的心灵家园!

在求异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求异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凡卡》一文的结尾教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求异的思维训练,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想象力、推测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深入理解新知识的精妙之处。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引导逆向思维,深化文章主题

《凡卡》一文的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小语第十一册10课《凡卡》,主要写9岁的凡卡在城里当学徒,忍受不了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写信给爷爷,哀求他带自己回去的事,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白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通过这种逆向思维,深化了文章主题:不管爷爷是否收到信,凡卡的悲惨命运始终得不到改变。同时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白俄时代穷苦人民是没有生路的。通过和自身生活对比,激发了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一堂重视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听《雪儿》一课教学有感


一堂重视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听《雪儿》一课教学有感

《语文课程标准》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列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引起学生和课文中的人物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使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现。

最近,笔者听了一位老师《雪儿》(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第二教时的教学,就是一堂能体现《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好课。

《雪儿》写的是一位因腿伤在家休息的小女孩照料一只受伤的白鸽并将伤愈后的这只白鸽放回蓝天的事。课文以小女孩对被她称为雪儿的白鸽同情怜悯--精心照料——期盼痊愈——放飞后的快慰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写出小女孩与雪儿相识--相伴--相离的过程,表现了小女孩和雪儿之间的情谊,突出了小女孩对雪儿的关爱和她对自由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课文。

教者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着力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上下工夫。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展现生动形象的画面,在观察中进行情感体验。

心理学表明,直观形象的东西易刺激学生的感官,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者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时,以贴图的方式,适时地将一只折翅受伤的白鸽和翱翔于蓝天的白鸽展现在孩子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分别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只白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文本。这样图文对照,学生从白鸽的眼神和在蓝天飞翔的姿态中不但体验到雪儿受伤时的哀伤,也体验到课文中的“我”对雪儿的情感。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描写受伤的雪儿的句子时,流露出了对雪儿的同情与怜悯的情感。而教者对第4自然段的教学因有了学生对图的观察体验,则没有再讲什么,而是以读代讲,然而学生却读得那么投入,尤其是在朗读“啊,我为雪儿欢呼!”一句时,读出了“我”为雪儿能重返蓝天,获得自由时的惊喜与兴奋。

二、启发联系生活感受,在回忆中唤起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以此与文本中的人和作者的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将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者在教学中为让学生很好地体验“我”和雪儿的情感,多次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在回忆中唤起情感体验。如通过“你们喜欢春天吗?”“如果你碰到受伤的小动物会怎样做呢?”“当与你朝夕相处的朋友就要和你分别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这样的一些提问,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对“我腿跌伤了……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时孤独的心理有了切身体验,读懂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能以“小女孩这时很孤独,她希望自己能早一天康复,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生活。”“她非常向往美好的大自然。”“我觉得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回答教师提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以自己平常对小动物的爱,体验到“我”对雪儿的种种关爱,并由此理解了“我”希望雪儿安心养伤,盼望它早日伤愈重返蓝天的心情。

三、引导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课上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朗读是让学生感悟体验品味文本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者给学生以充分的读,尤其是文中充满情感的句段。如,“我”对雪儿说的话:“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和表现“我”盼望雪儿伤快点好起来以及看到雪儿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为雪儿欢呼的句子,更是抓住不放,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不但读出了感情,也从读中加深了对课文、“我”和雪儿的情感体验。

四、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在想象中激活情感体验。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像去“补充”。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空白点,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放飞思维,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既丰富文本的内涵,又激活情感体验。教者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同时,有机结合选取课文中这样三处空白点,引导想像。一是“从此,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像“小女孩和雪儿还会看什么?”“这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想像。回答时思维活跃,尽管说法各异,都能让笔者感受到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他们和“我”有着同样的心情,希望看到的是外面美好的天地,企盼着雪儿尽快康复早日重返蓝天。二是“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儿咕咕直叫”,三是“雪儿望望我,似乎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教者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书,想想①“雪儿咕咕直叫”,它会说什么呢?②回顾小女孩为雪儿所做的一切,想想雪儿会向她祝福什么呢?再分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课堂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争相发言。学生的想像不仅合理,而且情真意切。从他们的话语中笔者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完全被想像所激活,他们的心已与“我”、雪儿和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了。他们深深地为“我”和雪儿之间难舍的情谊所感染,同时也和“我”一样为渐渐远去的雪儿,而感到“心里十分快慰”。

这样的充满情感体验的阅读课,学生学到了语文,情感得到了熏陶,心灵受到了洗礼。

愿能有更多这样的阅读课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

《谈谈《雪儿》一文的阅读》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雪儿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01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