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
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师: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一幅壮丽而又俊美的画卷,她更是被称为“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的红色革命,从这里开始席卷全国,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南泥湾,一处处革命遗址,依旧历历在目。看着这一切,诗人祁念曾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在这里,追寻就是——
诗歌,作为一种写作体裁,与别的体裁有很明显的区别,谁说一说?
(都分小节)诗歌常让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都押韵,而且都有自己的韵脚,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现在请你找一找这首诗歌的韵脚是什么?这首诗歌押的是“ang”韵。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让我们自己试一试。师检查读全诗。【同学们真棒,会动脑筋,会倾听,老师稍微点一点就通。】
二、寻找延安,品读精神
1、要想读好诗歌啊,首先要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然后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题目,那么诗人在寻找什么?诗歌中写到了两个时期的延安,一个是现在的延安,一个是过去的延安。你能找到吗?再读一读诗歌,画一画相应的句子。
2、现在的延安
谁先来说一说现在的延安。雨后春笋?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满目琳琅?家用电器?你读懂了?过着这样的生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地,高兴地,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过去的延安
看到了今日的延安,回看过去,又是怎样的延安呢?找一找。(破旧的茅屋,窑洞,土炕,老牛破车)引入旧延安的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上却很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点的是煤油灯。)
4、分析变之因
过去是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而现在是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啊?当年革命一辈在延安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一些革命旧址——资料:延河边,枣园里,南泥湾,杨家岭。
所以,改变延安的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延安精神。让我们一边看着这些革命遗址,一边吟诵这一小节。
5、这种精神改变了延安,还改变了?(中国大地,整个中国)你哪里读出了这一点?是呀,现代的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总是被人家欺负,可是现在却是“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除了这些,我们还看见,交通更发达了,有了高速公路,有了动力火车,有了手提电脑,有了——科技飞速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
6、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能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为什么?
是的,社会上慢慢的就出现了这么一些人:有的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不求提高,自我满足。有的,生活条件好了,就开始浪费,浪费粮食,浪费金钱,过着无比奢侈的生活。有的,物质上很优越,就不求精神上的充实,不看书,整天打打麻将。这样下去,行不行?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学情分析:这是一首新诗,且离学生年代较远,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学情
分析这是一首新诗,且离学生年代较远,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教学
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重点
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
策略
借助资料,初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教学
准备
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想二次备课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整体感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听录音,范读,指导朗读,读通,读顺。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4.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三、理清全诗结构。
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学习第一部分。
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相机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交流收集的延安的资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诗的后四节。
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
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
4.发展学生技能。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
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扩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
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勾画难点、疑点。
(这里学生提出的难点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诗中“延河”、“枣园”、难泥湾”、“杨家岭”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不太了解。教师可借助图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对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有一定难度。可告诉学生待下一步解决。)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他们朗读时就会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美、韵律美之中。
(三)学导结合,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首先把各小组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组间相互补充,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如,对重点句子“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适当点拨:“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课文题目是“延安,我把你追寻”,全诗通篇围绕追寻延安展开。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②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③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教师作适当点拨,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四)激发想像,引起共鸣
1、指导朗读,激发想像力。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2、朗读体验,升华情感。
(多次的朗读体验,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拓展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欣赏诗的美。
(可引导学生从作者所用的修辞方法、诗的韵律等多角度对诗进行品析,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3、拓展。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三步四环节教案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诗吗?想一想,这个学期咱们学过哪些古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师板书课题(幻1),学生齐读。
师介绍背景: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记载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因此,被称为革命圣地。在延安的杨家岭、枣园、南泥湾,革命的足迹历历在目。那么,诗人到底在延安追寻什么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
二、过程:
(一)先看第一个学习目标(幻2):自读诗句,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请同学们打开书160页,自己读读这首诗吧。
看看诗句中的词语,你会读吗?(幻3):翩翩归来茁壮成长撅头雨后春笋满目琳琅探索
奥秘毫不犹豫顶天立地脊梁灿烂辉煌展翅飞翔明媚高楼大厦
开火车读。同学们读得不错。好的,同桌互相再读一读这首诗,检查一下读得怎么样?
下面,老师想请6个同学分小节来把诗朗读一下。注意,把诗中的字音读准确,读通顺。谁想来试试?好,现在开始。
(二)同学们读得很流利。第一个目标圆满完成。下面,我们就来完成第二个学习目标(幻4):大体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结合查到的资料,在小组里讨论,
1、诗的第二小节讲到了哪几个地方?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你还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开始吧。(三)信息反馈:
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汇报?
生1:诗的第二小节讲到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四个地方。我给大家说说杨家岭。我查到了有关杨家岭的资料,从1938年到194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过抗日战争,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我想,追寻杨家岭,就是追寻党的正确领导。理解得这不错,谁来接着说?
生2: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
生3:我来给他补充。我读懂了第二小节的这句话,“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我找到了枣园的资料,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到1947年的驻地,这里有毛泽东旧址,周恩来旧址,刘少奇旧址,任弼时旧址,彭德怀旧址,作战部旧址等。追寻枣园梨花的清香,也是追寻党的正确领导。
师:是的,也是追寻党的正确领导。
生4:我通过学习,我还理解了第二小节这句话的意思。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撅头。我查到了南泥湾的资料,由王震旅长带领的359旅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芜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我想,追寻南泥湾开荒的撅头就是追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师:说得好,看来同学们通过查找到的资料理解了这一小节的意思,谁能把这一小节的诗读给我们听?一生读。
师:作者来到延安,看到这里一处处的革命遗址,写下了这一行行美丽的诗句。他边看这些遗址边想到些什么呢?
生1:我想,他想到了战士们拿着撅头开荒的情景。生2、他还想到了,毛主席在窑洞中读书写作的情景。
师:是的,诗人在这一处处革命遗址中追寻着,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谁能把这首诗的前两个小节连起来读一读?一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我想,诗人也一定是这样的,一边看一边想,是那样深情地吟诵着一行行诗句。让我们来深情地把这两小节诗句读一读。生齐读。师:我们接着来汇报,你还读懂了哪些诗句?
生1:我还读懂了第三小节,我先来读一读。这里是说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不能忘记延安的精神。好,你接着来说。
生2:我读懂了第四小节中的一句话,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句话是指,科技落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的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延安的精神我们不能丢掉。师:是的,我们国家的面貌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在欣喜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谁能把3、4两小节连起来读一读?生读。师范读最后一句。读着这一行行诗句,我们也许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培育出的革命精神,是我们革命的传家宝,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你怎么理解追寻延安呢?生:追寻延安就是追寻延安的精神。那延安的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刚才读过的诗句谈一谈你们的理解吗?
生1:我来说,我觉得延安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生2:我认为是党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生3:我来补充,坚定的信念,伟大的理想也是延安精神。
生4:温热的土炕指的是军民一家的关系,这也是延安的精神的体现。
生5:我觉得顶天立地、奋力拼搏的精神也是延安的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很好。刚刚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具体表现。同学们,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革命战士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即使我们的生活富裕了,科技发展了,我们也要提倡艰苦奋斗,也要发扬延安的精神。
这样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所以,作者在诗句中说,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请同学们齐读诗的最后两个小节。
师:是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可是延安精神却永远不能忘记。先在,就让我们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幻5):大屏幕出示有节奏的全诗。诗的内容我们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成第三个学习目标(幻6):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韵律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一会儿展示给大家。
(四)拓展提升: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生说。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三、布置作业(幻7):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这么有感情,感兴趣的可以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创新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四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生: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生: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中所说的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能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呢?你们为什么喜欢古诗?你觉得诗歌有什么特点?
师:诗歌语言凝练,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检查预习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三.自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看看你有什么体会?又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读诗,回答交流。
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提问题。
师: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生:交流。
四.朗诵感悟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这首诗的朗诵,想想你们为什么那么设计,练习后,上台表演。
生:讨论朗诵设计。
朗诵,评价。
五.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希望我们都继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奋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附课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
象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象茁壮成长的小树,
再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妙,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但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小学一年级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学生视角:
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人们都说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作者为什么要追寻这样一个地方呢?在革命胜利这么多年以后,追寻延安又有什么意义呢?
难点: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拉近学生的认识距离,有助于深刻理解全诗的思想内容。
教师思考: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首新体诗,作者以充满深情的笔触,生动而形象地讴歌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全诗不但节奏感强,韵律和谐,而且结构整齐,感情强烈,适于朗读。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利用收集的资料和文中的有关诗句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满对延安的崇敬和赞美,使学生沉浸在崇高美好的课堂氛围当中,在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进,受到革命传统的教育。
重点:1、了解诗中具体事物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设计特色:分组选学, 合作拼接,诵读感悟。
信息资料: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要求:
1、借助资料,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产,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你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它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把搜集的材料展示出来,丰富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于展。)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 读诗,要求读准,读出节奏,韵律,在自读基础上,同桌互读,互相评价。
2、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
三、疏理问题,分组选学。
1、师生共同对初读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决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质疑是必要的,但不要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依赖,引导学生在敢于提问题的基础上,会提问题,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2、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相关的诗节,借助手中的资料,进行组内研读。
(减小学习目标,降低学习难度,尊重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主,提高学习效率。)
四、汇报交流,拼接共享。
师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有意识地点拨评价,进行成果拼接,并结合回答,适当板书。使学生明晰全诗的结构,以便整体感知全诗内容。
五、小结升华,感情朗读。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课堂练习,扩展巩固。
1、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变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设计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精卫这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们想知道精卫是怎样填海的吗?
3板书课题:精卫填海(读题,认读“精”“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鼓励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听读。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自主互动、认读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词
你认识哪些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词语)
谁喜欢当小老师带读,请你来教教大家吧!(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不认识的字,然后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全认识了吗?请小组长把生字卡片分给小组的同学,请你们来教教同学或考考别人。
4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比一比谁是班里的识字大王。
5组词游戏并选择词语说一句话。
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1师带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听读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并进行评议)
3开火车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九个字?
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记字的方法。
2师重点指导“与”、“仍”、“夜”的书写。
3观察其他几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与同桌交流。
4生练习书写生字。
感情朗读、感知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找出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外延伸、拓展想象。
1学了这个神话故事,你将如何评价精卫呢?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2小结。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鹭》优质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白鹭》教案设计
课前交流:
引导背诵赞美春天的诗词,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诗词的魅力。
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白鹭
2、引导学生背诵关于白鹭的诗(要求学生把诗的韵味诵读出来)
3、在你的心目中,感觉什么是诗呢?指名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诗是精炼的,是美好的,是我们的国粹。要学会边读边想象(诗中要有画)
4、导入:白鹭明明是水鸟,而大文豪郭沫若却说它是…..(引:诗)是……(引:精巧的诗),是……(引韵味无穷的诗)白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自读感悟:
1、自由朗读1----5自然段,想一想白鹭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描写白鹭样子的句子.
指导:怎样读才能让我看的清清楚楚呢?
再读,指名读(教师强调颜色和身段)
3、出示幻灯:(白鹭)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对照图画来读。读出白鹭的美。
指名学生朗读。
4、白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理解“适宜、身段、精巧等)
整体又给你留下什么感受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它呢?
5、引导读书:是诗就要读出诗的味道来,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评议。
6、6---8自然段是写什么的?自由朗读。
7、在你的脑海中形成画面了吗?如果给画面起名字的话,你想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读是思考
8、合作交流。
9、指名小组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1)悠悠钓鱼者:引导学生说,加什么语言才能使图画更没呢?
朗读思考,交流讨论,小组汇报(引导:蓝天、碧草、清水等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齐读再次体会。
(2)悠悠嘹望者:帮助学生理解:你如果站在小树的绝顶,你有什么感受呢?而白鹭又是怎样的?(读读)你认为它是在嘹望吗?(引导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
引导:白鹭的一种嗜好就能引起我们许多幻想,所以作者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悠悠飞行者:齐读:你看到了什么?
我不由得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改能用在白鹭的飞行上呢?
10、出示图画:(几幅活动的图)这么美的白鹭,这么优美的文章,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11、读全文,读出你的感受来。
四、课堂延伸:
1、有什么感受和发现想对大文豪说几句呢?
引导学生畅谈:
可以这样:(1)用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来夸夸同学或其衣服什么的。
(2)深化写作的背景:2天写出了3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等
(3)学会迁移应运:大文豪抄袭别人的文章: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的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将士、血战、兵戈……)
战争是惨烈的,王昌龄曾写过“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王翰也曾写过“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
[评: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学生对古代战争的苦了解并不深刻,因此要结合一些资料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是怎样描写边塞生活的?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中“人”指的是――?(戍边的征人)
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塞远,离家时间长)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条件艰苦,战争残酷,离家的征人只有什么相伴?让我们从上一句诗中找答案。(明月,边关)
那“秦时明月汉时关”你怎样理解呢?
学生回答。
为了理解这句诗,让我们先看一段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征久未还。
假如你是征人,仰望明月心中会想些什么?
是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征人们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之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同来看一看,(出示)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脸,相互搀扶着,地来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树下,遥望,忍不住喊一声;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爱护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评:通过想象,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征人的苦,以及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一种情感。让学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战争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古代的边塞诗,也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让我们齐读。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文后两句讲了什么?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汉朝李广将军)
秦汉至唐,将军无数,诗人为什么单单提到汉朝的李广将军的?
让我们看一段资料:汉朝李广将军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后,称其为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结合资料,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句是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教师提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小结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一齐读全诗。
[评:在这节课中学生深深地体味到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国家的爱,这一切都是对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体验上,给学生一个正确地认识,从小树立对和平的热爱]
三、结课升华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古诗,更结合了大量资料,读出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良将的思慕,对和平的渴望,这些诗文深处的内容。我还有一些资料可作为这首诗的补充。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师:时光流转到了今天,透过历史的天空,从秦汉一直延续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汉民族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战争”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唏嘘,这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可贵,我们呼唤和平。
文章来源://m.jab88.com/j/74954.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 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04-10
- 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04-10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04-16
最新更新
更多-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一、近代史概述: 1.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1840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2.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 ... - 八年级历史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①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②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 小学六年级的教案 04-01
- 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静悟导读提纲:(四)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 【考试说明】 机械能功和功率 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 Ⅱ Ⅱ Ⅱ 【知识网络】 【考试说明解读】 一、功 1....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04-01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新奇的纳米技术》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新奇的纳米技术》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了解纳米技术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3、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美好品质和通过各种渠道... 新奇的纳米技术教案 04-01
-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
- 高考物理第一轮同步导学复习016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同步导学 §3.2牛Ⅱ、单位制、瞬时问题 【考点自清】 一、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 ⑴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⑵表达式:F=ma。 ⑶物理...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04-01
- 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教学设计 第17课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以自学为主,学生课前分成文学、艺术和体育三组,课前收集、整理建国以来我国文化体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播放中国申奥成功的视频,设置问题导入课堂。三组学生... 高中课文教案 04-01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精卫填海》精品教案及课后反思 《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发挥想象力,表演精卫和大海对话的情景。 3、结合自己的想法评价精卫填海行为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 精卫填海教案 04-01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绿》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11个生字:倒、到、处、找、浅、淡、刮、挤、指、挥”,认识“立刀旁”;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描写“到、刮、浅、淡”。 2.朗读课文,不加字、不...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04-01
- 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纲知识复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和自感 第2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互感和自感 【考纲知识梳理】 一、感应电动势 1、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这部分电路就相当于电源,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即:由负到正) 2、感应电动势与感应... 高中物理电磁感应教案 04-01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质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