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学习这两首古诗,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表达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文,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博大精深和独有的美化、教化作用得到向度重视。古诗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宋代诗人——叶绍翁和唐代诗人——王维留给我们的两首古诗:《夜书所见》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1、学生自读古诗,读通顺、有感情。

2、交流自己读后的想法。

(1)读这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2)课文中增加了注释,这注释起什么作用?

(3)古诗讲的是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3、教师指导理解诗意:

(1)古诗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诗前两句写了什么?后两句写了什么?

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当时在船上的情景,感到孤独郁闷;后两句写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而感到故乡的亲切。

三、练习

1、把古诗与相同意思连接起来:

萧萧梧叶送寒声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江上秋风动客情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有儿童挑促织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夜深篱落一灯明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2、练习默写古诗。

3、收集几首自己喜爱的古诗,背下来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能背一背前一节课学的古诗《夜书所见》,并说说诗的意思。

2、谁收集了自己喜爱的古诗,念给大家听听。

二、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运用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先读读古诗,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课文后的注释,想想古诗的意思。

3、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想。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听听学生怎样诵读古诗,指导学生正确诵读。

2、理解古诗的意思:

注释:

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远。

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时候,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3、诗人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愉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四、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五、练习

1、熟记诗句意思连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一个人客居异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弟兄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我一个人

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

2、背诵古诗

3、收集自己喜爱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10、风筝(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二、【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风筝,对同学们来说不算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凹平写的风筝(板书课题:风筝),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

(2)开火车,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2.与同学一起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后第二题要求给课文分段。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感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m.Jab88.Com

课文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怎样分段?请标上“丨”。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一)做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词语:

课文中提示了理解词语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方法吗?(查词典)

憧憬——向往。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依然——仍然,依旧,还是。

(二)放风筝。

阅读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说一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拼命)

(三)找风筝。

阅读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四)读课文最后部分

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为什么要到处找?

苦苦寻找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三、通过课文的理解,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四、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含蓄地抒发感情,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PPT,欣赏秋天的景色。

2、秋天的景色十分美丽,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秋天的雨,去感受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阅读

1、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钥匙yàoshi趁chèn机缤纷bīnfēn扇shān走

柿shì子频频pín菠bō萝喇lá叭衔xián来

衣裳shɑng

2、理解新词

钥匙:开锁的器具。

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频频:表示连续发生

衔来:用嘴含来,用嘴叼来。

3、同学交流:怎样记住这些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雨的?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

——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是一曲丰收的歌,是一首欢乐的歌。

四、正确抄写本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思考讨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引导学生了解,主要意思就是每段开头的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每一段。

2、讨论:为什么说秋雨是一把钥匙呢?课文写秋雨的色彩和气味时,写了哪些事物?冬天快要到了,动植物做了哪些准备?

3、请你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如: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三、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我们学习了课文《秋天的雨》,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请你观察我们的校园,把你观察到的美好景物写下来。

延伸阅读

人教版三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三上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9、掌声(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本组课文会告诉我们怎样去爱别人。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课文《掌声》。板书课题,读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想想我们学过的哪些字与课文中的生字字形相近,比一比读音,比一比字形,想想字义有什么不同。

3、与同伴一起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阅读。

1、指名学生读一读生字,说说生字的偏旁部首,口头组词。

麻症疾姿势

况镇绪述励

2、比一比,说说生字与熟字有什么不同。

愿——原姿——次势——执投——没

况——兄吞——天烈——列绪——者

述——术通——痛鼓——肢励——厉

3、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默默、麻痹症、犹豫、骤然、镇定、忧郁、歧视

4、分组、分段读课文。

5、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三、写字。

读一读田字格中的字,看看他们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然后认真地写下来。

四、课外阅读。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语。

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默默、麻痹症、犹豫、骤然、镇定、忧郁、歧视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是作者写的回忆,他回忆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主要写谁?

(上小学的时候,班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

2、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她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她很文静:默默地……;上课前……;下课后……;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从这些地方看出英子很自卑)

3、新调来的老师让英子做什么?英子是怎么表现的?

(上台讲故事。先是“犹豫”,然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终于”,这些都反映出了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4、英子走上讲台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英子讲完故事后,同学们又是怎样做的?同学们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与信任;第二次掌声里除了鼓励而外,还有赞扬。)

5、从那以后,英子变了,变得怎么样了?是什么让她改变了?

(同学们的掌声让她改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忧郁,变成了一个开朗的人。)

6、英子给我的信中是怎样说的?你怎样理解生活中的掌声?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7、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请同们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用“|”作上记号。

四、练习。

1、辩别多音字,组词。

调tiáo(调节)diào(调动)

落luò(落下)là(丢三落四)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掌声()的鼓励

()情绪()故事

3、练笔。给英子写一封回信。

30、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育家的实验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课文的对话朴实、简洁,意味深长,最能表现人物品质。从小女孩对同伴和教育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她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成功、实验、教育家、瓶子、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受到与人合作、先人后己的教育,通过动作和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学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从《掌声》课文中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人生,掌声也是一种爱的给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板书课题,读题。),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是一次什么样的实验吧?这次实验又会有什么让人感动的事呢?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二、提出阅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3、阅读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次什么样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和想提出的问题?

三、学习交流。

1、我会读:

铅锤堵住获得成功实验教育家瓶子绳子

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激动获得

2、我知道:

“瓶”字的部首(瓦),音序是(P),除部首有(6)画,组词(瓶子)

“绳”字的部首(),音序是(),除部首有()画,组词()

照上面的样子,与同伴说说其它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还有什么问题想与同学们交流?

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

四、写本课生字词。

认认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形结构,再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内容,领悟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读一读:铅锤堵住获得成功实验教育家瓶子

绳子代表茶杯危险顺利如实不假思索

激动获得

二、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说说课文叙述顺序:课文可以分为实验准备、实验经过、实验成功的原因三个部分。

2、讨论:教育家做了一个怎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顺利——迅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意思。

不假思索——假,借;不经过思考,脱口而出。

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一是有序的安排,二是三个人的合作协调,三是有先人后已的品质。

3、交流:读了课文给了你什么启示?当我们遇到危险时如何面对?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小结: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很多次都没成功,而这次却获得了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了有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五、练习

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成功——()

获得——()如实——()

长久——()狭窄——()

31、给予树(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四、【教学准备】

有关圣诞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熟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课题,31、给予树。

读读课题和资料袋内容:

每年的12月25日是圣诞节。这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晚上的圣诞夜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1月6日是。在圣诞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还有人穿上红衣服,戴上白胡子,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分发礼物。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一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给jǐ予yǔ圣shèng诞dàn节诚挚zhì享xiǎng

金吉jí娅yà沉默mò棒棒糖táng到处逛guàng

援yuán助仁rén爱如愿以偿cháng

3、读读下面的字,说说字形结构,口头组词。

予()担()宽()

裕()买()猜()

糖()即()卡()

盼()仁()贴()

三、读熟课文。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读课文,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

四、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读一读生字词语:

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圣诞节快到了,母亲为孩子们过好圣诞节做了什么准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在家境并不宽裕中为孩子们过好圣诞节攒了一百美元,让孩子们买圣诞礼物,并为孩子们买不到很多礼物而担心。这是一种伟大的母爱。

2、回家途中,孩子们各有什么表现?母亲为什么生气?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激烈。

沉默不语——一句话不说。

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

3、金吉娅的钱买了什么?他是怎么跟妈妈说的?读一读她说的话。母亲对金吉娅的做法是什么态度?你从她的做法中体会到了什么?

紧紧拥抱金吉娅,说明母亲对金吉娅的做很感动,也很支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金吉娅是一个善良、仁爱、有同情心的孩子。

4、读一读:“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一句话说明妈妈从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可贵品质,金吉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礼物——棒棒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礼物——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这种“给予”他人所需的爱。

三、小结。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帮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金吉娅小小的年纪,却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中可以看到她金子般的心灵。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32*、好汉查理(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查理是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但他的本质并不坏,只是缺少理解和尊重。但别有意味的是,引导查理的是一个残疾小女孩杰西,她对查理没有成见,向他伸出了友爱之手。而查理非常珍视这份友谊,在陪伴杰西的同时,他再也不搞恶作剧,成为了一个好孩子。

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皮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很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也是爱的表现。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给予树》让我们感受到了对别人予以同情、体贴和帮助是一种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好汉查理》(板书课题,读题),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哪些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课文。

1、相互纠正读不正确的地方。

2、把课文读通顺,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与同伴交流: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三)全班集体交流。

1、查理有哪些变化?

(教师把学生的发言要点板书下来)

2、再齐读课文,看看说出来的是否恰当。

3、说说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以前是什么样的。

查理以前的表现:查理后来的变化:

很调皮不随变拿别人的东西

爱搞恶作剧说话彬彬有礼

没人喜欢他说话算数

会做个好汉

4、查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查理以前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是因为缺少理解和尊重,他希望自己能像好汉那样行侠仗义,说明查理并不是一个品质坏的孩子,当杰西遇见查理,向他表示友好并请求他帮助时,查理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因此,查理在陪伴杰西的过程中,改变了爱搞恶作剧的缺点。

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四)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内容安排了:以说说同学的长处为主题的“口语交际”;学生自主命题的“习作”;以状物的叠词“我的发现”;以背诵《三字经》和积累成语的“日积月累”;以猜字迷的“趣味语文”。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别人的长处,并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习作训练,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积累丰富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习作训练仍为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同学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二、谈话。

从同学身上发现优点,真心实意地赞扬同学。多发现和表扬别人的优点,对他人是一种鼓励,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

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杨丹、刘洋两位同学,她们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杨宇峰同学热爱体育运动,在学校运动会中拿了田径比赛的三个冠军,还有吴庆同学热心帮助别人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同学。

三、分组议一议。

说说小组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各自的优点,想想用哪一件事来说明他的这个优点。

四、全班说一说。

各组轮流每次选一人来给同学们说一说本组一位同学的优点。其他小组来评一评他说得怎么样,也可也补充。

五、老师小结本次语口交际中最生动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过程:

一、读题。

本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作文,目的是在学期末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表达机会。作文的内容不限,人、事、景、物、想象世界等都可以写,体裁也不限,散文、诗歌、童话等也可以。

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习作后要修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二、同学交流。

找自己的好同学,把自己想写的内容与同学一起议一议,相互提提建议,然后确定下来再写。

三、学生独立习作。

四、教师把写得有特点的学生习作在全班交流,帮助困难的学生找到习作切入点。

五、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1、找一个学生习作在全班示范修改。

(1)朗读习作原文。

(2)找出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提出修改意见。

(4)根据习作原意修改。

(5)再次朗读修改后的习作。

2、让学生与同伴一起修改自己的习作。

3、把修改好的习作规范的抄写在作文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

前两行主要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的;

后两行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

词语的形式学生不难发现,再说一些ABB式的形容词,如“红彤彤”“水汪汪”“金灿灿”“笑嘻嘻”,并试着让学生练习说点短语或句子。

二、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背背”,选的是《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传统的蒙学读物,本次精选的几句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

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背诵下来。

第二项是“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四字词语。对本册略读课文中的词语做一个总结。

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这些词语在哪些课文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趣味语文

读一读谜面,引导学生多从字形上思考。

说说谜面中句式有什么特点?

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的意思相对。

本字谜的谜底是“口”。

读读下面的迷面:

吹者有,弹者无;哭声有,笑声无;

吃喝有,玩耍无;姑姑有,姨妈无。

和尚有,道士无;词句有,篇章无;

嘴唇有,牙齿无;咽喉有,鼻子无。

路上有,家里无;站者有,坐者无;

树叶有,花朵无;高处有,低处无。

四、写一写

把“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抄写下来。

人教版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三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上语文1、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学习中要求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感受到: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是一所充满欢乐、详和气氛的学校。进一步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本单元从知识点上,要求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到18个词语。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抄定一些优美的句子。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到语言文字训练。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三、学习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团结友爱及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自豪赞美之情;

2、难点:体会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所表达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上课民族小学生认真学习、下课欢快自由”的效果。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正确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学期又开始了,学校绿树成荫,看同学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学校,学校又成了欢乐的海洋。看,从山坡地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穿戴不同,语言不同,却来到了一所小学,这所小学是什么小学?(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看看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让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想想这是一所什么样的民族小学?并把不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三、学习生字新词:(教师PPT)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坪坝(bà)傣(dǎi)族景颇(pō)族啊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摔跤(jiāo)

2、正确阅读下成的词语:

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

3、运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指名读,正音;

(2)“开火车”练习读准字音;

四、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田字格书写示范:

先让学生自己数数字的笔画,看看字的结构,并书空临写。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书写时注意各部分位置,要写紧凑,把笔画写清楚。

“蝴”左中右结构,注意各部分大小。

“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书写笔画、笔顺。

“雀”“小”字下的“丿”要写长些。

“舞”注意中间是四竖,第三横要写长些,第十三画是撇折。

五、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段或句子。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词句的美。

学习过程:

一、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分段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从语句中感悟民族小学的美,感受作者对民族小学的喜爱,领悟作者赞美民族团结之情。)

1、朗读第一段:

设问:(教师PPT)

(1)这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地点?写了些什么?

四句话。

第1句:“小路上”——开着鲜花,走来各民族的小学生;

第2-4句“校园里”——成了好朋友;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彩;小学生在校园里的情景。

这段作者描写了鲜花美,民族服装美,校园美,各民族的小学生团结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过着美好的幸福生活。作者为小学生们“团结友爱、快乐幸福”感到十分自豪,由此产生赞美之情。

2、朗读第二、三段:

设问启发: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认真读读课文第二、三段,从语句中读出写了什么?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认真地读书。

下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起玩耍游戏。

设问启发:课文写小学生认真读书的尽情玩耍外,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它们?

写了“小动物”。写它们: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民族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快、活泼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认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声有色,小动物静止不动是因为小学生读书读得好,不忍心打饶小学生的学习;三是突出下课后小学生们跳舞、游戏时的欢乐愉快和自由自在,引得小动物心生羡慕,前来看热闹。

3、朗读第四段:

设问感悟:这段第一句跟课文什么地方想呼应,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二、三句跟课文什么地方呼应?表现了什么?

第一句与课题呼应,是点题,抒发了作者自豪之情;第二、三句与第二段的钟声呼应,使人联想钟声悠悠不绝与凤尾竹摇曳的影子,更增添民族小学的民族特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小结:

(1)作者用优美的语句表现了民族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学校,是一所团结的学校,是一所充满欢乐、详和气氛的学校,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小学的自豪赞美之情。

(2)课文按“上学路上”“到学校”“上课”“下课”“结尾点题”的顺序来写的,课文的叙述顺序十分清楚。

四、拓展交流:

让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知道的少数民族特点,学习这谝课文后的收获等。

五、板书设计:

穿戴不同共同学习

1、我们的民族小学好朋友各民族团结友爱

语言不同共同游戏

练习设计:

1、用硬笔正确、整洁地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抄写下列句子:

(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3)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人教版三上语文2、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俄罗斯乡下两兄弟的故事。两兄弟在窗外的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尽情玩耍,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随一天的时间变化而变化,通过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简单的内容,展现了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两兄弟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并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

二、学习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2、难点:联系生活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课文。

四、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文字、图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看到的草地都是绿色的,你们还看到过金色的草地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就是“金色的草地”,让我们来读一读,看看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二、阅读课文:

要求:(教师PPT)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出不认识的生字和新词。

2、与同学一起读,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分析笔画结构,识记生字。(可让学生找合作伙伴相互共同学习)

2、教师运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不。(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良好习惯。)

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

“假”、“朝”是多音字,课文里分别读:假jiǎ装、朝cháo向。另外的读音对比:假jià期、朝zhāo阳。

3、识记生字,说说生字的结构。

区别字形:耍——要绒——成钓——钩瓣——辨

4、练习书写,先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书空练习,再照样子书写。

四、再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书写能力强的学生,可先自主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掌、有趣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题:这片草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是金色的?

研读要点:

(1)“长满”说明了什么?这与“金色的草地”有什么联系?——说明蒲公英非常多。因为多,蒲公英花的颜色才能盖过草地的颜色。

(2)“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起到点题作用。

用一句话说说这段课文内容:窗前的草地一到蒲公英盛开时,就变成金色的了。

2、朗读第二自然段。

研读要点:

(1)理解下列词语:

常常——(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引人注目——引起人的注意,使人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2)问题:课文写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课文中那句话能概括回答这问题?

——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3、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题一:有一天,作者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发现草地颜色在“早晨”、“中午”、“傍晚”时是有变化的。)

问题二:作者发现草地颜色有变化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明白了什么?

(作者给自己提出了问题,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问题三:这段课文写了作者几次发现?有什么联系?

(情感培养:这段课文写了作者的两次发现,第一次是偶然的发现,第二次是在偶然发现的问题上进行探究后,得出新的发现。大自然很美,其中有许许多多的秘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积极地去探究大自然,你就会发现很多别人还不知道的秘密。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发现问题后,并积极去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词句研读:

(1)“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并”字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因为过去没有起得这样早,所以一直认为草地是绿色的。这里用上“并”字,说明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同时强调我原来的认为是错误的。)

(2)“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4、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问题导读:

(1)联系全文,说说蒲公英为什么会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2)为什么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

(3)这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因为我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了蒲公英花开、花合的规律,跟我们人的起居相似,因而成了我最喜爱的一种花。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蒲公英喜爱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把自己喜爱的段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抄下来。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蒲公英草地

盛开金色的

早晨合拢绿色的

中午张开金色的

傍晚合拢绿色的

最喜爱的一种花

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阅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那里景色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著称于世。自古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天都峰是黄山的奇峰之一,海拔1810米。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爬天都峰),就是作者写自己去爬天都峰的亲身经历,他遇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一边听一边划出生字新词。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自我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与身边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1)读生字卡片:

笔陡dǒu铁链liàn似sì乎发颤chàn白发fà攀pān登鲫jì鱼相xiàng片笑呵hē呵汲jí取

(2)读下面的词语:

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

(3)读准下面的多音字:

假假jià期似似sì乎发白发fà苍苍

假jiǎ装似shì的发fā现

相相xiàng片应应yīng该

相xiāng信应yìng答

4、指导书写生字词语

(1)书空练习:

(2)指导难写字:

“颤”“攀”“鲫”“辫”

(3)学生书写生字词

四、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与老爷爷互相鼓励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找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巩固生字新词。

指名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二、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三、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2、第二自然段:

问题:我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理怎样想的?这样写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让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跟据问题,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这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一是高,二是陡。一个“挂”字,准确、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出来。

3、分角色朗读:“我”和爷爷的第一次对话(3-5自然段)。

“我”和爷爷的这次对活中,你读到了什么?

对话中都用了“也”,看到对方年纪都有点不相信是来爬天都峰的。从双方肯定的回答中,产生出了一种勇气和动力,都下定决心要爬天都峰。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啊?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读课文第6、7自然段。

这段写了谁?主要写什么?

这段主要“我”爬山,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说明爬山的艰难。“终于”说明他们通过双方的鼓舞,战胜了爬山的艰难,最后爬上了天都峰。“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这些词语说明了爬山的艰难。

5、阅读第8-10自然段。

这是“我”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从老爷爷的话中我们读到了什么?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来自于“我”要爬天都峰的鼓舞,“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爬天都峰对老人和小朋友来说都是艰难的,但他们都做到了,为什么呢?

我们从爸爸的话是可以理解到:一是他们个人奋斗和努力,二是他们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善于向他人学习。

汲取——吸取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明理。

从“爸爸”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这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爬峰之前天都峰又高又陡

与老爷爷对话充满信心

3、爬天都峰爬上了峰奋力向上(一会儿……一会儿)

终于爬到峰顶

爬上峰后相互道谢

爸爸赞扬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练习:

1、抄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抄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3、读课文中的句子,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写一句话。

4※、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字里行间却变得轻松和快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体会一些词句的表达效果;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课文《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登山,我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快乐。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槐乡的孩子》这篇课文,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快乐。(板书课题:4、槐乡的孩子)。

二、提出阅读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3、读了课文后,你想和同学们讨论什么记下来,准备和同学交流。

三、找同伴一起读课文,边读边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展开讨论。

1、第一自然段写槐乡的孩子与槐树是什么样的感情?“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这段中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槐乡的孩子和槐树的亲密感情。

2、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你读后知道槐米有什么用处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表达了什么感情?从“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这段写了槐米的作用以及在孩子们心中地位。最后一句表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懂事,从小就知道分担父母的辛劳。

3、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天气“热”?作者是怎么写的?把句子多读几遍。孩子们是怎样采摘槐米的?表现了孩子们什么精神?

写天气热衬托出孩子们不怕吃苦、勤劳的品质,写孩子们采摘槐料的场面运用比喻手法写得十分轻松、快乐,体现了孩子们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精神。

4、第四自然段,为什么写劳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带着微笑进入梦乡?从什么地方看去槐乡的孩子们随时都是做好准备去采摘槐米?为什么要随时准备去采摘槐米呢?

这段写孩子们虽然劳累,但能为父母分担辛劳,心里是快乐的。这里充满了对槐乡孩子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我表现,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相互评价。

练习设计:

1、抄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

2、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选择一句抄写下来。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次语文园地安排内容有“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本次“口语交际”与“习作”相互联系,以“自己的课余生活”为话题,通过交流,培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怎样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有意义,学会安排课余生活。通过对口语交际的回忆,充分安排习作内容写下来。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交流,积累学习方法。

二、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练习习作,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见闻。

3.辨别多音字,积累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练习背诵古诗。

5、比较字形,学习识字方法,感悟祖国文字的魅力。

6、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口语交际与习作。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我的发现

学习过程:

一、【我的发现】

目标:使学生从五组词语中,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读这五组词语:

假装假日

好奇问好

白发发现

朝向朝霞

摇晃晃眼

想一想从每一组词语中的带点字发现了什么;再说一说这些字在词语中的读音和意思。

假日(读jià,意思是照规定或经批准,可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

假装(读jiǎ,不真实的,跟原来不一样的,和“真”相反。)

问好(读hǎo,意思是安好。)

好奇(读hào,意思是喜爱。)

发现(读fā,意思是揭露、打开。)

白发(读fà,意思是头发。)

朝向(读cháo,意思是向着、对着。)

朝霞(读zhāo,意思是早晨。)

摇晃(读huàng,意思是摇动、摆动。)

晃眼(读huǎng,意思是光线强烈。)

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

(1)让学生先把诗歌自己读几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2)理解古诗内容: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诗歌写了一个小孩坐在能遮住身子的草苔中学钓鱼,远处有人向他问路,他急忙摆手却不回答,原来是怕惊跑了水里的鱼。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读读认认

珠——朱桥——乔停——亭

襟——禁亿——乙谋——某

障——章诗——寺绿——录

让学生认得“朱、乔、亭、禁、乙、某、章、寺、录”九个汉字。这些字都是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上,去掉形旁可以独立成字的声旁,与原形声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但字义不同。

比一比,前后2个字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用“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发现每组两个字的特点,自主识字。)

用每组的两个字分别口头组一些词语,以巩固读音和区别字义。将学生口头组成的词写下来,再读一读。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口语交际

学习过程:

一、读题,明确主题。

这次口语交际是本组综合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话题是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问题引入,学生准备。

1、什么是课余生活?你的课余做了哪些事?

2、你在自己的课余生活中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3、认真听别的同学介绍他们的课余生活,评一评哪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

4、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三、以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课余生活。

要点:以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结合具体的事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评一评别的同学的课余生活,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说说自己今后怎样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

四、交流方式:

1、4-6人为小组交流,选1人在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中,让学生进行评一评的交流。

3、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习作

学习过程:

一、情况分析:

这是第一次写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的学习过程,本次习作重点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写好习作的信心。因此,本次习作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

二、明确习作题目

本次习作是以“我的课余生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1、引导学生读题要求。

2、回忆我们在口语交际时讲过的内容,想一想你准备写些什么?

3、让1-2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打算。供其他学生参考。

三、学生独立习作。

四、写好后,读一读给同学听或爸爸妈妈听。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活动——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这次展示台活动主要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

二、展示中让学生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作适当的介绍:

1、为什么展示这些物品?

2、说说自己的收获?

3、评一评别人的展示?

4、这次展示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师小结

第一次习作讲评(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题意分析】
这一次习作是在学生口语交际后进行的,也是在口语交际中学生交流的课余生活为题材进行的。因此,可以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自己愿意写的事。
二、【讲评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习作的方法,怎样完整的用语言表达一件事,提高习作能力,增强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几篇优秀小学生习作。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题目,明白要求。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
(二)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情况。
1、本次习作概况:
本次习作是同学们的第一次习作,从题目的要求来看,要求不高: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行了。这次习作大部分的同学都达到了要求,但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要求,不过只要努力,是能写好自己的习作的。
2、优秀的习作:
这次习作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好,他们是:杨丹、刘洋、黄佳淇、杨小龙等。
(三)优秀习作交流:
让上面提到名的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让同学们议论从他们的习作中你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教师小结
习作就是要我们用书面语言形式来告诉别人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你写明白了,别人能从读你的习作中知道发生什么事,这件是怎样发生的、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是什么。那么你的习作就是很优秀的习作了。
要写好习作,还得要我们多积累优秀的好词好句,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使习作语言丰富,更能让读你习作的人有更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习会了习作的方法:确定要写的事,然后再想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好后还要自己读一读,没写明白的地方,修改一下,再读一读,把事情写明白就行了。
(五)课外阅读
找几篇优秀习作读一读,积累优秀词句。

三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三上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7、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分四部分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1)孔子决意拜师;(2)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3)孔子认真求学;(4)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四、教学准备:

老师演示PPT。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让我们以自豪的心情去阅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首先我们来学习课文《孔子拜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孔子”:(PPT)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我国政府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我国台湾地区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美国也于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把每年的9月28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三、阅读课文:

我了解了孔子,那我们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孔子如何拜师这件事?

1、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1)拼一拼,读准字音。

渊yuān博曲阜fù兼jiān程老聃dān先生

风尘仆pú仆(仆pū倒)纳nà闷孔丘qiū仲zhòng尼ní

毫háo无保留传授shòu佩pèi服

(2)读读下列词语: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

四、再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渊博:(学识)深厚广博。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

风尘仆仆: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

毫无保留:一点也不保留。

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五、写字

1、读一读,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兼仆纳丘毫授佩闻尘闷迎等止境品

2、写一写,并组一个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的品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拜师前是个怎样的人?

(远近闻名,谦虚)

2、第二自然段,孔子是怎样拜师的?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孔子拜师的经过。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孔子为了求学,不怕路途遥远、生活艰苦、旅途疲劳,坚持走了几个月,最后到达老师的住地——曲阜。体现孔子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2)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说明孔子对老师格外尊敬、有礼貌。

(3)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说明老子在孔子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体现了孔子真诚求学的心情。

(4)“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谦虚礼貌的品行。

(5)“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认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联系自己生活说说对这句话的体会。

3、第三自然段,孔子是怎样学习的?老子是怎样传授的?

(6)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这体现了孔子学习态度认真,时时刻刻都在虚心求教。

(7)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毫无保留”、“传授”。体现老子诲人不倦的品德。

4、第四自然段,人们是怎样对待孔子和老子的?

佩服他们的学问,敬重他们和品行。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你对孔子和老子的印象。

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有礼貌的人,老子是一个博学谦和、诲人不倦的人。

四、练习巩固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读读课文后的孔子名言,并抄写下来。

3、读一读课文后的资料袋,收集更多有关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五、综合性学习

通过查找、收集、阅读,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8、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神话故事,板书课题:盘古开天地。

二、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字音。

3、与同学一起交流怎样记忆这些生字词。

三、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1、指名认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混沌抡起猛劈缓缓浊蹬着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2、认读多音字

倒dǎo下血xuè液劳累lèi

倒dào退血xiě淋淋积累lěi

倒:他向后倒车的时候,撞倒了一个行人。

血:他的伤口血淋淋的,脸色也变得毫无血色。

累:他日夜劳累,终于把积累下来的资料整理完了。

3、积累词语:

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

呼出的气息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茂盛的花草美丽的宇宙滋润万物的雨露洁白的肌肤缓缓地上升慢慢地下降

四、练习

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样的环境?故事的主人翁是谁?他是怎样把把天地分开的?

“轻”与“重”;“清”与“浊”分别是一组什么词?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天地分开后,盘古又做了哪些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他怎么样了?你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阅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思考: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读了第五自然你有什么感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

课文中神奇的想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雄伟、高大的盘古英雄形象。故事赞美了盘古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四、课后练习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2、找一二个神话故事读一读。

3、完成《家庭作业》上的练习。

19、赵州桥(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故事,也学习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描写我国古代到今世界闻名的建筑“赵州桥”的文章。板书课题:19、赵州桥

读题:简介——

石拱桥:中国古代桥梁形式多样,在建筑上极富特色。从结构与造型上,可以分为拱式桥、梁式桥、索桥、浮桥、悬臂桥等。古代遗留下来的石拱桥数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赵州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石拱桥也很有名,如金代建造的北京卢沟桥,明末建造的江西南城万年桥、永丰思江桥,清代建造的清漪园十七孔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于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的赵县河之上,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90年—608年)李春所建。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俗称为大石桥。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定中国赵州桥为世界第十二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充分证明了赵州桥在世界建桥史中的地位。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县xiàn济jì匠jiàng砌qì横héng、

坚jiān雕diāo抵dǐ智zhì慧huì洨xiáo河

隋suí桥墩dūn缠chán绕

比一比,读一读:

济—洨抵—低雕—雄爪—瓜砌—彻

2、熟读课文,大声朗读。

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联系句子读一读。

积累词语:

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

多音字:

爪——zhuǎ爪子爪儿zhǎo前爪张牙舞爪

近义词:创举-首创闻名-有名坚固-牢固精美-精致

反义词:美观—丑陋精美—粗糙减轻—加重节省—浪费

三、指导书写字词

1、说说生字的字形结构。

2、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如何才能把字写得好看、写得正确。

3、学生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组词:县()设()参()部()

具()没()叁()倍()

横()跨()举()击()

黄()垮()兴()出()

坚()固()栏()爪()

竖()困()拦()瓜()

二、指名学生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是一个总起句,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赵州桥的“雄伟”?

让学生体会到写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具体的?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运用数字表达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2)“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课文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眉目清楚。

可以让学生感悟、交流这样写的好处。看看阅读提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句子既概括了前面的内容,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就可以了。

(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

比较“创举”和“创造”的异同;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小结: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不仅是在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读课文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四、课后练习

第一个题目,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由学生自主选择想背的部分,可以是某些优美的句子,也可以是某个段落。

第二个题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夸赵州桥,也可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来夸赵州桥;可以就课文内容夸赵州桥。

第三个题目,第三自然段写得很生动,抄写下来,还也可以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前一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宝贵的遗产——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赵州桥!今天的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读题。

让我们对照图画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再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想。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得通顺,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能读准字音。

三、检查学生阅读。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齐读。

四、围绕以下问题,与同学一起读课文,交流自己的感受。

边读边对照图画(教师出示多媒休,展示图画),作重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资料袋学习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叫喊着。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着船只顺利通过。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极为生动。画面中还表现了许多这样精彩的生活细节。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市区街道热闹非凡,人物众多,个个形神兼备,极富情趣。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这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曾建都于此,素有“七朝古都”之称。

开封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杭州、安阳合称中国七大古都,在建都朝代上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居全国第三位。在古代,这里曾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内容安排有: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个题目开展口语交际;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的、听到的内容,写成习作;了解成语中的相对或反义的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肖文化;学习借助基本字学习更多形声字的方法。展示学习学习成果。

二、【教学目标】

1、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说话有条理。

2、按一定的顺序把自己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清楚。

3、积累成语,学习运用基本学习形声字的方法,培养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4、了解中国独特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习作练习是本次学习的重点,怎样按一定顺序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认认”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远近闻名黑白相间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头重脚轻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左邻右舍里应外合

我的发现:这些成语中的“远近”“黑白”“轻重”“多少”“异同”“左右”“里外”这些都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

在成语中这样的语词有很多,如:大同小异、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左右为难、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等,同学们下去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成语,积累下来并在说话或习作中我运用。

二、读读背背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简介:十二生肖是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神话传说

十二生肖的由来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说玉皇大帝想选出12种动物作为代表,然后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动物们说了这件事,又定了时间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时到天宫来竞选,来的越早的排的越靠前,后面的排不上。而那个时候的猫和老鼠还是好朋友。猫爱睡觉但他也想被选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时候叫他。可是老鼠一转头就忘记了。老鼠去找老牛,说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时候带带他。老牛答应了。那个时候的龙是没有犄角的,而鸡是有犄角的。龙就跟鸡说,鸡已经很漂亮了,用不着犄角,叫鸡借他。鸡一听龙的奉承,很高兴,就把犄角借给了龙,并叫龙竞选后记得按时还他。龙满口答应了。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时,众动物纷纷赶向天宫,而猫还在睡觉。鼠坐在牛的背上。到达天庭后,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说老鼠最早到达,让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随后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龙来得很晚,但他个儿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并看他这么漂亮,就让他排第五,还说让他的儿子排第六,可龙很失望,因为他儿子今天没来。这时后面的蛇跑来说:“他是我干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这么排了第六;马和羊也到了,他俩你让我我让你的: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们推来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们这么有礼貌,就让他们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来排三十几的,可是他凭自己会跳,就拉着天上的云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着鸡狗猪也纷纷被选上。竞赛结束后猫才醒来,老鼠刚回家就被猫满世界的追。竞赛结束后龙来到大海边,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准备还鸡了。为了躲鸡,他从此就消失在人间,而鸡很气愤于是他从此以后天天一大早的起来对着大海喊:快还我!快还我!母鸡就喊:快还他!快还他!小鸡也叫:还!还!

三、读读认认,再写一写。

高——搞gǎo搞垮稿gǎo文稿

扁——遍biàn遍地编biān编织

方——妨fáng妨害防fáng防备

丁——盯dīng盯视叮dīng叮嘱

居——剧jù剧院据jù据说

旁——傍bàng傍晚磅bàng磅秤

前面是我们学过的基本字,后面是在基本字上增加一个表义的形旁,这些字跟基本字字音相同,有的只是音调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我了解的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这一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求学的故事,阅读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感受了我国古代建筑和绘画的精妙,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知道吗?你能给别人说说吗?

二、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三、说说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贴对联、春联

2、端午节吃粽子

3、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

4、春节舞龙灯

5、广场舞

6、赛龙舟

……

四、口语交际

小组合作,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最了解的内容,先在小组中交流,后然在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任务

这次习作,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内容,整理一下,写成习作。

二、明确习作方法

1、先确定想写的内容,做好材料的选择和整理,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写下来;

2、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样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3、写好后读给同学听听,让别人给你提出修改意见。

4、把修改好的习作誊写在习作本上。

三、教师提示

我们可以写自己想写的,也可以把同学们在“口语交际”中交流的、印象深的写成习作。

四、习作范例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 巩固复习米和厘米

1.学生猜老师的身高

2. 告诉学生,老师的身高是168厘米,问,那是几米几厘米呢?

3. 问:这里有哪些长度单位?

4. 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5. 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二、 通过自身体验引出毫米

1.过渡语:我们人有身高,我们身边的文具也有身高,同学们看看这两件文具分别有多长?

2.是刚刚3厘米吗?那再仔细观察,估计一下,多余的地方有前面一样的几小格

3.看来同学们的估计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现在说一说这块橡皮有多长了吗?回形针呢?

4.用几厘米几小格来表示太麻烦了,今天我们就要学到一个比厘米更小,更精确的单位--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你们知道怎样的长度就是1毫米呢?

2.在尺上找到一毫米,请同学上来指一指(一般会指从0刻度开始的)

那尺上哪里还有1毫米,同旧之间互相指一指

其实尺上每1小格都是一毫米

3.你们知道了尺上1毫米的长度,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4.测量2分币的厚度

5.用手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

6.毕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装进自己的脑袋里

7.你们现在已经认识了1毫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

四、通过估计测量,建立几毫米的概念

过渡:是啊,1毫米实在是太小了,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却真有用毫米作单位才能测量的物体。

你们瞧!

这幅儿童画里画的是什么啊?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蚂蚁有多长?一粒米又有多长呢?

老师已经把它们画在了作业纸上,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它们各有多少毫米?

现在测一测,看看你们估得对不对?

你是怎么测量的?

五、认识厘米和毫米间的关系

1、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很聪明地从尺上找到了4毫米、6毫米,知道有几小格就.几毫米?那现在你们能不能准确地告诉我橡皮有多长,回形针有多长?

2.又有厘米,又有毫米,如果只能用毫米作单位,那又该怎么说呢?

3.你为什么说是33毫米啊?你怎么想的?

得出1厘米=10毫米

4.请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数数它里面是不是有10小格

5.那回形针呢?共有几毫米?为什么?说清理由

6.即时练习

(1)我们无意间发现了这么大的一个秘密,真是太了不起了,那么你们能不能用这个大发现,完成下面几题?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1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35毫米=()厘米()毫米

1米=( )厘米= ( )毫米

(2)测一测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清楚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用一用毫米这个单位?

A.估一估,这个四边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只能用毫米作单位,再测一测,你估的对不对?

B.测一测书本的厚大约有几毫米?先估后测

C.说一说,测量什么样的物体的时候要用到毫米作单位?

(3)填上合适的单位

以前我们就知道如果乱用单位就会出错或者闹笑话,因此我们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单位,那同学们看看,在( )里该填上哪一个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4____

粉笔长75____

楼房高15____

铁钉长50____

大头针长3____

大桥长200____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

七、拓展延伸

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存在,以后我们还会学到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三)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例4 。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如果我们要量从大庆到哈尔滨的距离,用毫米、厘米、分米、米这4个长度单位合不合适?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你们走了多少步?你们感觉走的累不累呀?用多长时间呢?你觉得1千米怎么样?今后,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估测一下,从一点到另一点你走的路大约有多长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七)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七)”,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七)

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

(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

(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

(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 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 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 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 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一)初识分米

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

(二)感知分米

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在自己的学生尺中找出1分米。

3、将拇指和食指张开,量出1分米的长度,感知1分米的长度。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5、估一估,课桌大约宽几分米,再准确地量一量。(同桌合作)

6、是:刚才我们了解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那么你想知道1分米与1米的关系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拿出已准备的1米长的绳子,两人合作,一个用尺子量,每量一分米,另一个同学就在纸条上做一个记号,观察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方法二:因为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因此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三)运用分米

1、填空,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床长2[ ],也就是( )[ ] 。

一支铅笔长2[ ]4[ ],也就是( )厘米。

青蛙平均一次能跳35[ ],两次能跳( )分米。

2、找朋友

一把米尺的长是1 分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米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厘米

3、在〇里填上<、>或=

20厘米〇3分米 1米〇99厘米

80厘米〇8分米 1分米〇90毫米

4、丁丁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得怎样。

2016年9月20日(星期四)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学生各抒己见,把认为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五)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五)

学习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2、5题。

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并会用他们做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米尺;

学生: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卡、小棒等。

学习过程

一、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有关长度 毫米(板书课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如上,(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过渡语:要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还靠同学们的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同学们认真自学,下面看自学指导。

二、 自学指导

1.认真看21-22页内容,先看第21页情景图,拿出自己的书像他们一样估一估,你的数学书长、宽各是多少,请标出来。

思考:当测量物体长度时,不够整厘米的部分怎样表示?认真观察第22页图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 有10个1毫米。) 1厘米=( )毫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2.观察1毫米的长度,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6分钟后比谁能准确的运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师:自学时,比一比,看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先学:

(一) 看书(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自学。

过渡:学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 。1厘米=( )毫米,(错了其他同学纠错)板书1厘米=10毫米

(二)检测(做一做):课本第22页 “做一做”

1.后进生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写在书上 。

要求:字迹工整,坐姿端正。

2、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四、后教

(一)更正

师: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可用不同色粉笔更正。

(二)讨论 做一做

看填空,认为对的请举手。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1)通过刚才的练习,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方法。

(2)教师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先写整厘米数不够厘米的部分用毫米表示,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1厘米很短,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一般在测量比较短的或小的物体要毫米做单位。

五、巩固发展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测量的准确性,读数是不是正确)

2、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作业:同步练习第9页 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深究兴趣,创设情境,足进了迁移,是学生很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学中我收集了电话卡,一份硬币,身份证,一次性杯子。这物体的长度。厚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在比划,“1分米”和“1毫米”时制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九)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九)”,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九)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老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十)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 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 直尺 硬币 米尺 正方体盒子等。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会了用直尺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进率,学会以分米和毫米为单位测量较短物体或线段,使学生能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到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1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 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四、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八第1、2题。

2、动手实践量一量:

(1)《品德与生活》这本书的长、宽、厚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 2)10张纸大约有多厚?

(3)橡皮擦的长、宽各是几厘米几毫米?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六)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六)》,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六)

课 题: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感受并建立1分米的长度表象,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会选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交流单位换算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分米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测量引入

师: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先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桌面的长、宽时,用“米”和“厘米”做单位都不太合适)

师: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米。(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线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2)用手势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让学生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学生尝试画线段,集体评议。

强调:从0刻度线出发,要标好端点和线段的长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列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画1分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探索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尝试推算: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2)展开验证:出示米尺,2分米有多长?5分米呢?8分米呢?10分米呢?观察发现:1米=10分米,用手势比一比。

(3)想一想:2米等于几分米?6米呢?50分米是几米?

3.单位换算。

(1)教学例3。

①2厘米=( )毫米

想:1厘米=10毫米,2厘米里面有( )个10毫米。

②80厘米=( )分米

想: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个10厘米。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推理几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毫米和几十个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0厘米等,教给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时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在表达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系统梳理,体会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

你能按顺序给下面的单位排排队吗?

分米、厘米、毫米、米

根据排好的单位,观察思考: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示范一次,接着学生自主梳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7分米=( )厘米 5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2米=( )厘米 100毫米=( )分米

抽选题目邀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师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推算100毫米就是1分米。

2. 完成练习五第3、7题。

(1)杯子高1( )

(2)螺丝钉宽5( )

(3)牙刷长16( )

(4)蚂蚁身长6( )

(5)一步长5( )

(6)尺子厚( )毫米

3.选择合适的长度在( )里画“ √”。

(1)黑板长 ( )3厘米 ( )3分米 ( )3米

(2)毛巾长 ( )7厘米 ( )7分米 ( )7米

4.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6. 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白“合多少厘米”即将前面的单位“毫米”换算成“厘米”。

7. 完成练习五第9、10题。

第9题,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懂题意,首先弄清: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列式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将2米换算成20分米来计算。

8. 知识应用:一块黑板长3米,用5分米长的彩带沿着黑板的长边做一条花边,需要几根这样的彩带?

学法指导:谁能换一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明确本题实际上是在求30分米厘米有几个5分米,即30里面有几个5。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四)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

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

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开心。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硬币、磁卡等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知道了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就可以用毫米表示;还知道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是: 1厘米=10毫米。)

【板书设计】

毫 米 的 认 识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八)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八)》,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八)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呢?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归纳总结: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1)出示课件(平均分成10份的1分米的线段放大图)。

教师指出: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

问:观察图,思考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1分米=10厘米)

(2)学生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1分米,以加深学生对1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

(3)请同学们在自己或同伴的身体上找一找“大约1分米”的地方。

2.自主探索分米和米的关系。

(1)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你们知道分米和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先猜猜看。

学生有可能说出因为米是比分米大的长度单位,既然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应该等于10分米。

(2)验证。

方法一:利用课件出示米尺的放大图,先让学生找出从零刻度线到1米间的长度,再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是不是有10个1分米长的线段。

方法二:教师用米尺把1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0刻度起每数出10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看到1米等于多少分米,得出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方法三:因为1米=100厘米,100厘米中每10厘米就是1分米,所以100厘米=10分米,因此1米=10分米。

(3)明确:1米=10分米。

【教师小结】为了测量的方便,在量稍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用分米来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要用米作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实际应用中,要注意灵活地选用合适的单位。

3.单位之间的换算。

2厘米=()毫米 80厘米=()分米

你能将厘米和毫米、分米进行换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后指名反馈。

4.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3页“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的第3、4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几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三上数学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例1

【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在教学时,注意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活动,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进行毫米和厘米的换算。

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

2.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

3.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②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③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①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②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

2.感知毫米。

(1)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

师:谁来说说1毫米有多长?

学生发言。师总结:在刻度尺上,每个1厘米之间有许多小格,这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大家用手比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2毫米是多少呢?哪位小朋友上来指一指。3毫米呢?5毫米呢?13毫米呢?同桌间指一指。

小结: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3.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大,还是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大?

(2)师: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自己的刻度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在刚才的观察和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巩固应用】

1.完成课本第22页“做一做”。

2.画一条比3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床长2()桌子高10()

从家到学校500() 橡皮长30()

文具盒厚4() 6层楼房高20()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三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语文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243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