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套第二单元备课参考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
散文诗:
作家:高尔基,泰戈尔,郑振铎,屠格涅夫
特点:象征手法(托义于物)
短小精悍(篇幅)
抒情性强
第六课雪鲁迅散文诗
青春的消息,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1-3):滋润美艳冬花杂草
柔美雪罗汉的洁白明艳
美丽且富有生机和活力蜜蜂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的雪
北国的雪(4-6):壮美随旋风蓬勃奋飞死掉的雨
在日光中旋转升腾雨的精魂
江南的雪:一方面作者惋惜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另一方面暗示如江南的雪的美好事物经不起环境外了的打击,不能过于眷恋。
北国的雪:用了一连串动词,展现出北国的雪的奋斗和向上,决不妥协的个性,以及铺天盖地、横扫千军的气势。
北国的雪的环境:“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象征了当时极度黑暗和严酷的社会现实。
向上:指人身上向上的精神
但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提示全文重点,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相较于优柔的江南的雪,作者更赞颂壮美的北国的雪。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摒弃柔弱的部分,剩下坚强的部分,凝成雨的内核。
注解:1选自《野草》
鲁迅诗:天地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第七课雷电颂
郭沫若作品《女神》白话诗
《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历史剧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本文的艺术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想象瑰丽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光辉
哭,苦有什么用?……:揭示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的怯懦本质
鼓动吧,风!……毁灭呀!: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邪恶力量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体现它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呼唤风雷电:表达了摧毁黑暗社会的强烈希望,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
抒情方式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注释:1节选自《屈原》
第八课短文两篇巴金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追求和向往,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黑暗、寒冷、死亡,要使民族得到解放
巴金,现、当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巴金作品:长篇《家》《春》《秋》(激流三部曲)
《雾》《雨》《电》(爱情三部曲)
中短篇《将军》《神鬼人》《复仇》
散文《龙虎狗》《还魂草》
注释:1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日
灯火和太阳都能发光,都能发热
本文叙述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表达了作者不愿苟且偷生,而要为了民族的解放而奉献一切的人生追求
月
月光冰冷,是死了的光
本文写了嫦娥奔月,她获得了寒冷寂寞的生
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表达了对生者的期盼,希望他们担负起拯救民族的重任
第九课海燕高尔基前苏联
高尔基作品:《母亲》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
本文线索:暴风雨的逼近
本文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复
“暴风雨将要到来”,海燕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
海上暴风雨的图景“暴风雨逼近”,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暴风雨即临”勇敢的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的呼唤暴风雨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写出了海燕矫健的姿态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写出大海强大的力量,浩大的声势
它在大笑,他又在号叫……:表现海燕的乐观自信、坚强勇敢、慷慨豪迈
他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他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反动派是纸老虎,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强化海燕兴奋喜悦的心情,预示着革命的到来。
海燕是: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艺术形象,象征着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驱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了
企鹅:蠢笨,胆怯
以上三者象征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不革命假革命者。
海燕与以上三者对比,突出了海燕的形象。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环境描写(渲染烘托)
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暴风雨象征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本文艺术特色:
1.象征手法
2.丰富多彩的修辞
3.圆熟精湛的技巧:对比,烘托
4.句式灵活多变
5.用词准确生动
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表达了作者期盼经受革命风暴的洗礼,及召唤革命者奋起反抗,赢得解放的豪情,同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注释:1《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三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俄国大革命爆发于1905年
句子成分
第十课组歌纪伯伦
艺术特色:
美在:1表达上富有诗韵和节奏,语言上的佳词丽句
浪之歌
彻夜不寐:守护世界,让世界更和谐,更美丽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海浪和作者的形象已经融为一体,这句话既是海浪的倾诉,又是作者自己坚定的声音。
雨之歌
1洒落如银线泻地珍珠散落的雨(造福他人)
雨2伴随雷而来的雨(滋润万物的雨)
3敲击窗户的雨(启迪心扉的雨)
雨的形象:奉献着、使者
注释:1选自《泪与笑》,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
第十一课敬畏自然严春有议论性散文
作者在议论上层层推进
一、引论1人类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论历史、论关系、论智慧
二、本论2-4人类的智慧不值得骄傲:从航天事业来讲
从人类的认识史
从矿坑成为陷阱
宇宙中存在智慧高于我们的生物
5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6-7进一步阐述两者的关系
8-10宇宙有生命
三、结论11人类应该敬畏自然
散文: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力量,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
反问答案在问句本身
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
报道文学:新闻/文学
本文主题: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注解:1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西域水道记》:清代徐松撰。
罗布泊:过去生命绿洲
现在死寂荒漠
变化原因:1盲目地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导致河道下游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恶化2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第十三课旅鼠之谜位梦华科学小品
旅鼠三大迷:1繁殖能力惊人,是动物世界之最
2一旦繁殖过多就有种种自杀现象
3死亡大迁移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 丹尼斯
起因:“我”抓到一只旅鼠
经过:丹尼斯为我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果:丹尼斯发表感想
启示,教训:1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的繁衍下去
2万事万物都是自然研究的对象
3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
4自然界有许多未解之谜
注解:1选自《科技日报》
第十四课大雁归来利奥波特散文
本文主旨: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作者认为大雁是真正的春天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希望和喜悦。
作者对大雁怀着喜爱、期盼、赞美的感情。
回来的大雁是香蒲乃至万事万物摆脱了严寒的冬日,迎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春天
迁徙中的大雁,它的叫声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地带来了生机和诗意。
本文兼有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大雁人性化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注释:1节选自《沙乡年鉴》。利奥波特,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第十五课喂——出来星期一
题目是一个年轻人的叫声,以此为题,能吸引读者,更富哲理,揭示本文主旨。
“洞”表现人们的幻想和可笑,也警示了世人不积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结尾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含蓄,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起的警示作用更强烈。
注解:1选自《不速之客——星期一短篇小说选》。星期一,日本现代小说家。2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3牟(mou)取4众目睽睽(kuikui):大家的眼睛注视着
哂(shen)笑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资料参考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资料参考”,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语文》八年级(下)备课参考
第一单元人生经历奋斗与轨迹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
1.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认为,人的心灵既是折射外界事物的“镜”,又是本身发光而照彻外物的“灯”,因此他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欣赏必须关注三组主要的对话关系:作品——作家,作家——世界,作品——读者。
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3.课堂对话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但相对于本单元课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有限也十分稚嫩的,因此有效的课前资料搜寻与课外阅读准备是本单元课堂教学成功的提前。宜布置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拟指定一定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
4.五篇课文思想情感深沉而饱满、语言文字各具神韵,读这些文章须披情入文、涵咏体味,文章篇幅虽长,也不能没有感情充沛的朗读。同样,长文宜短教,但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隐慝于字表之下的深沉隽永的意味不可不细加揣摩。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藤野先生》
1.课文行文有哪两条线?课文中“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哪些呢?,,
提示:行文线索:一条是“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史”,另一条是“‘我’的思想变化史”。“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①藤野先生——为人之道、治学之道;②东京、仙台就学的经历和遭遇——人生道路的选择。
2.鲁迅为何弃医从文?如果鲁迅不放弃学医,日后会怎样?
3.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给你什么?
【阅读材料推荐】
《〈呐喊〉自序》、《鲁迅自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林辰《鲁迅传》、王晓明《鲁迅传》
《我的母亲》
1.课文为什么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提示:①“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给了我“做人的训练”③“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2.“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身份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3.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
提示:①如何待人?②如何当家?
4.课文末句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为什么用“如果”?
5.迁移:写一篇《我的母亲(或父亲)》,着重表现母亲对你的影响。
【阅读材料推荐】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先母行述》、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松下幸子《我的母亲》、
(《人生苦旅散文丛书——悲怆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其中有多篇回忆父母亲的文章,如:萧伯纳《母亲的葬礼》、谢托尔斯泰《母亲的死》、罗曼谷加里《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本书》
1.“我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课文结尾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是什么?
提示:作者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延伸:假如乔元贞能够继续上学,他会变成怎样一个人?请你代上了学、识文断字的乔元贞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也叫《我的第一本书》。
【阅读材料推荐】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列夫托尔斯泰》
1.人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然否?面对托尔斯泰,这颗“世界的良心”,我们能否通过“知人”、“知面”,进而“知”其心?
提示:⑴知人:【参考】茨威格谈列夫托尔斯泰——
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粘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深思熟虑,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摘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⑵知面:
作者刻画托尔斯泰肖像和评价
①面部、长相: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②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其他人评价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参考】罗曼罗兰——
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白的眉毛,美丽的长须,令人想起第雄(Dijon)城中的摩西像。苍老的脸容变得温和了;它留疾病,忧苦,与无边的慈爱底痕迹。从他二十岁时底粗暴犷野,塞白斯多堡从军时底呆板严肃起,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它锐利逼人的光芒,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有何隐藏。(《托尔斯泰传》,傅雷译《巨人三传》,46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你的看法?
你怎样看托尔斯泰的外貌?你从茨威格的人物外貌描写中学到了什么?
⑶知心:
①作者是否“知”其心?找出词句。
②揣摩语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按: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提示是,“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这一解释似可商榷。据上下文,此句中“它们”一词应当是指托翁的双眼,“它们的主人”和“他”则都应指托翁自身,因此认为表现在托翁的作品和思想中不光有尖锐而深沉的社会批判,也有不留情面解剖自我的精神和深刻的忏悔意识似乎更恰当些。后面提供的托翁《忏悔录》(节选)供参考。)
③托尔斯泰最后在82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并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心灵?
④拓展: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说说“美”在何处?与课文比较,生前的托尔斯泰与死后的托尔斯泰有什么相通之处?
【阅读材料推荐】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
茨威格《托尔斯泰》(《三作家》,又名《自画像》)
茨威格《逃向苍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托尔斯泰《忏悔录》及其他托尔斯泰作品(建议读《安娜卡列尼娜》)
附:
《忏悔录》(节选)
托尔斯泰
当时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完全一样。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就这样又过了15年,当我想到我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那种荣誉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好吧,你的声誉比雨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越聪明,就越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作某种刻毒的嘲弄;与此相反,平民们活着,受苦,平平静静地、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向死亡。在我的圈子里,安详地死亡,没有恐怖和绝望的死亡是很少有的例外;与此相反,在平民中间不安详的,不驯服和不愉快的死亡是非常少有的例外,而缺乏我和所罗门视为生活中的惟一的幸福,同时却感受到最大幸福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我扩展了观察面,研究了过去和现在的大众的生活。我看到,理解生的意义、善于生善于死的人不是两个、三个,也不是十来个,而是几百、几千、几百万个。所有这些脾性、智力、教育水平和地位各不相同的人,与我的无知完全相反,都一样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安详地劳动,忍受贫困和痛苦,活着或死去,并在其中看到善,而不是虚空。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我这样生活了两年,我身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发生的:我的圈子——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但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行的。创造生命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惟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我就接受了它。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象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个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上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见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象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再塑生命》
建议以“莎利文老师访谈——你怎么重新塑造海伦凯勒的生命?”的形式来完成课文的学习。
步骤:1.事先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熟悉、了解海伦凯勒的故事和莎利文老师的事迹。
2.采访组:设计问题,推选采访者;莎利文老师扮演者组:准备材料,推选扮演者。
问题设计参考:
①莎莉文老师,要使一个出生19个月就失明、失聪的孩子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知识,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你怎样教育海伦凯勒认识身边的事物的,比如“水”?
③你又如何让海伦凯勒去认识、了解她看不到、听不见的大自然?
④这些具体的事物就让你费尽了心思,那么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爱”,你怎么才能让她理解呢?
⑤你觉得自从你进入海伦凯勒的生活之后,她产生了哪些变化?
⑥要教育好海伦凯勒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请你谈谈你对这项工作的看法。(或:把海伦凯勒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物,你感到幸福吗?请你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⑦莎莉文老师,最后请你对所有遭受到海伦凯勒这样的不幸的孩子说几句话。
【阅读材料推荐】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指导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指导”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单元人生经历备课指导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
1.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认为,人的心灵既是折射外界事物的“镜”,又是本身发光而照彻外物的“灯”,因此他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文学欣赏必须关注三组主要的对话关系:作品——作家,作家——世界,作品——读者。
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
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3.课堂对话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但相对于本单元课文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有限也十分稚嫩的,因此有效的课前资料搜寻与课外阅读准备是本单元课堂教学成功的提前。宜布置学生广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下足功夫,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拟指定一定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
4.五篇课文思想情感深沉而饱满、语言文字各具神韵,读这些文章须披情入文、涵咏体味,文章篇幅虽长,也不能没有感情充沛的朗读。同样,长文宜短教,但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对隐慝于字表之下的深沉隽永的意味不可不细加揣摩。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藤野先生》
1.课文行文有哪两条线?课文中“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哪些呢?
提示:行文线索:一条是“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史”,另一条是“‘我’的思想变化史”。“人生经历对‘我’的影响”:①藤野先生——为人之道、治学之道;②东京、仙台就学的经历和遭遇——人生道路的选择。
2.鲁迅为何弃医从文?如果鲁迅不放弃学医,日后会怎样?
3.你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教”给你什么?
【阅读材料推荐】
《〈呐喊〉自序》、《鲁迅自传》、《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林辰《鲁迅传》、王晓明《鲁迅传》
《我的母亲》
1.课文为什么说“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提示:①“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给了我“做人的训练”③“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2.“慈母”与“严父”的双重身份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3.母亲如何给我“做人的训练”?
提示:①如何待人?②如何当家?
4.课文末句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为什么用“如果”?
5.迁移:写一篇《我的母亲(或父亲)》,着重表现母亲对你的影响。
【阅读材料推荐】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先母行述》、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松下幸子《我的母亲》、
(《人生苦旅散文丛书——悲怆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其中有多篇回忆父母亲的文章,如:萧伯纳《母亲的葬礼》、谢托尔斯泰《母亲的死》、罗曼谷加里《我的母亲》、丰子恺《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
《我的第一本书》
1.“我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含义。
提示:“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课文结尾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是什么?
提示:作者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延伸:假如乔元贞能够继续上学,他会变成怎样一个人?请你代上了学、识文断字的乔元贞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题目也叫《我的第一本书》。
【阅读材料推荐】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列夫托尔斯泰》
1.人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然否?面对托尔斯泰,这颗“世界的良心”,我们能否通过“知人”、“知面”,进而“知”其心?
提示:⑴知人:【参考】茨威格谈列夫托尔斯泰——
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粘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深思熟虑,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摘自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⑵知面:
作者刻画托尔斯泰肖像和评价
①面部、长相: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②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其他人评价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高尔基)
【参考】罗曼罗兰——
他的面貌有了确定了的特点,由于这特点,他的面貌永远铭刻于人类记忆中:宽广的额上划着双重的皱痕,浓厚的雪白的眉毛,美丽的长须,令人想起第雄(Dijon)城中的摩西像。苍老的脸容变得温和了;它留疾病,忧苦,与无边的慈爱底痕迹。从他二十岁时底粗暴犷野,塞白斯多堡从军时底呆板严肃起,他有了多少的变化!但清明的眼神仍保有它锐利逼人的光芒,表示无限的坦白,自己什么也不掩藏,什么也不能对有何隐藏。(《托尔斯泰传》,傅雷译《巨人三传》,46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你的看法?
你怎样看托尔斯泰的外貌?你从茨威格的人物外貌描写中学到了什么?
⑶知心:
①作者是否“知”其心?找出词句。
②揣摩语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按: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提示是,“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这一解释似可商榷。据上下文,此句中“它们”一词应当是指托翁的双眼,“它们的主人”和“他”则都应指托翁自身,因此认为表现在托翁的作品和思想中不光有尖锐而深沉的社会批判,也有不留情面解剖自我的精神和深刻的忏悔意识似乎更恰当些。后面提供的托翁《忏悔录》(节选)供参考。)
③托尔斯泰最后在82岁高龄的时候离家出走,并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你如何理解这样的心灵?
④拓展:读《世间最美的坟墓》,说说“美”在何处?与课文比较,生前的托尔斯泰与死后的托尔斯泰有什么相通之处?
【阅读材料推荐】
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
茨威格《托尔斯泰》(《三作家》,又名《自画像》)
茨威格《逃向苍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托尔斯泰《忏悔录》及其他托尔斯泰作品(建议读《安娜卡列尼娜》)
附:
《忏悔录》(节选)
托尔斯泰
当时我出于虚荣、自私和骄傲开始写作。在写作中我的所作所为与生活中完全一样。为了猎取名利(这是我写作的目的),我必须把美隐藏起来,而去表现丑。……就这样又过了15年,当我想到我的作品给我带来的那种荣誉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好吧,你的声誉比雨戈理、普希金、莎士比亚、莫里哀,比世界上所有的作家都高,那又怎么样?”
我们越聪明,就越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且把我们的痛苦和死亡看作某种刻毒的嘲弄;与此相反,平民们活着,受苦,平平静静地、常常是高高兴兴地走向死亡。在我的圈子里,安详地死亡,没有恐怖和绝望的死亡是很少有的例外;与此相反,在平民中间不安详的,不驯服和不愉快的死亡是非常少有的例外,而缺乏我和所罗门视为生活中的惟一的幸福,同时却感受到最大幸福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我扩展了观察面,研究了过去和现在的大众的生活。我看到,理解生的意义、善于生善于死的人不是两个、三个,也不是十来个,而是几百、几千、几百万个。所有这些脾性、智力、教育水平和地位各不相同的人,与我的无知完全相反,都一样了解生和死的意义,安详地劳动,忍受贫困和痛苦,活着或死去,并在其中看到善,而不是虚空。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我这样生活了两年,我身上发生了激变。这激变早就在我身上酝酿着,它的萌芽一直存在。情况是这样发生的:我的圈子——富人和有学问的人的生活,不但使我厌恶,而且丧失了任何意义。我的一切行为、议论、科学、艺术在我看来都是胡闹。我明白了,从这方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行的。创造生命的劳动人民的行动在我看来是惟一真正的事业。我明白了,这种生活所具有的意义是真理,所以我就接受了它。
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象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个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上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见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象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再塑生命》
建议以“莎利文老师访谈——你怎么重新塑造海伦凯勒的生命?”的形式来完成课文的学习。
步骤:1.事先通过课外阅读和搜集资料,熟悉、了解海伦凯勒的故事和莎利文老师的事迹。
2.采访组:设计问题,推选采访者;莎利文老师扮演者组:准备材料,推选扮演者。
问题设计参考:
①莎莉文老师,要使一个出生19个月就失明、失聪的孩子认识世界、接受文化知识,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你怎样教育海伦凯勒认识身边的事物的,比如“水”?
③你又如何让海伦凯勒去认识、了解她看不到、听不见的大自然?
④这些具体的事物就让你费尽了心思,那么对于一些抽象的事物,比如“爱”,你怎么才能让她理解呢?
⑤你觉得自从你进入海伦凯勒的生活之后,她产生了哪些变化?
⑥要教育好海伦凯勒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请你谈谈你对这项工作的看法。(或:把海伦凯勒培养成一个杰出的人物,你感到幸福吗?请你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
⑦莎莉文老师,最后请你对所有遭受到海伦凯勒这样的不幸的孩子说几句话。
【阅读材料推荐】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02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