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年5首次。
(3)农业:1973年培育出被誉为“”的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
(1)“”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卫星升空。
(2)空间技术领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
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
一、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⑶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⑴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⑵空间技术领域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⑶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发明
发明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①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促进世界文明和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
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火药
①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②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
(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秦通行)(秦末)(汉)(汉末)(晋)
(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
代表作及擅长
东晋
王羲之
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擅长草书
北宋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都以行书名世
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
(代表:屈原——《离骚》)
3、唐诗:①“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
4、宋词:①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
②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
5、明清小说: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要点
(第一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了解“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领域取得的成就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0年,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4、2003年,“神舟”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
5、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以来选育了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
2001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第二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了解我国的“双百”方针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制定:1956年,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提出,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实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优秀作品成: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
(第三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三个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义务教育法》
文章来源://m.jab88.com/j/6911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