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知道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知识梳理
一、起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列举五人)和。
(4)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重点发展。
3.重大成就:
(1)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③1967年第一颗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进入预定轨道。
(2)医学:196年5首次。
(3)农业:1973年培育出被誉为“”的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的口号。
(2)78年大会和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3)年中央发出《》,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是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走向世界:
1.原因:
(1)“”战略的实施,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计划,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方面: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随后,第一颗卫星升空。
(2)空间技术领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
(3)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
(4)信息技术领域:
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教师参考
一、起步:
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⑴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⑵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⑶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重大成就:
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⑵医学:196年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⑶农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4.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85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三、走向世界:
1.原因:
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⑶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⑴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
⑵空间技术领域①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③从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①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⑶运载火箭方面:②99年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5次“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③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杨利伟)
⑷信息技术领域:①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⑸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
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探究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⑴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⑵意义:①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探究三: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
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
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
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历史基础知识复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简要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1、重大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与意义
1958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70年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83年
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
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3
10、15
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知道我国的“双百方针”,认识“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概述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意义:“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样板戏”一之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喜人成就(许海峰,第一枚奥运金牌)
(三)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成就,认识“科教兴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2、文革对教育破坏:
①破坏:“上山下乡“运动;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
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一、起步与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编制远景规划
3.成就:国防科技,医学、农业科技
4.曲折:
5.表现:科研事业受挫,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文革结束,邓的口号,两次会议召开,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
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规划的实施
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学思之窗一:
材料:“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_____________钱学森
材料: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学思之窗二:
材料: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问题一16—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
问题二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问题三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问题四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1、建国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
(1)钱学森(2)郭沫若(3)邓稼先(4)袁隆平
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A、1949年B、1988年C、1985年D、1976年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C、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D、称霸世界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911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