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正确率%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正确率%
实验班(40人)3895%3792.5%
对照班(40人)3587.5%30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精选阅读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方法指导:

引导法,提示法,学会观察,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具 体 内 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一顿营养的早餐是一天生活的开始。对将近10个小时不停消耗能量却没有补充的身体来说,早餐格外重要。早餐唤醒了身体,开启了身体高效的新陈代谢;早餐能把能量最先供给到大脑,以便让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判断力进行一天的工作、学习。不吃早餐,不仅会营养失衡、引起胃肠疾病,还会出现身体不适、容易衰老、精神无法集中等各种问题,所以,要想学习好,早餐要吃好哦!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深入理解,体会方法

(1)一共要考(90 )个,已经烤了(36)个,剩下(54)个没有烤,每次烤9个,剩下的要烤(6)次。

(2)在图示中,把要考的90个看做一个整体,分成( 已烤的 )和(剩下的 )两部分,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必须先求出(剩下的量 ),再用剩下的数量除以每次烤的数量9个,就是要烤的( 次数 )。

(3)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说出自己的想法。

(6)教师精讲,再次理清题意。

2.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

(2)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四、精讲点拨

(约5分钟)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五、测评总结(约15分钟)

1.达标测试。

(1)

问题

① 你知道了什么?

②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

(25+15)8

=408

=5(只)

③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

④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⑤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 455

= 9(米)

③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⑤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9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①你知道了什么?

②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639

=189

=2(排)

③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④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⑤解答正确吗?

2.课堂总结

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3.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第56页练习十二,第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

(90-36)9

= 549

= 6(次)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90-36=54(个)

549=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1》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并对两种不同解题方法的进行对比。

难点:理解“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得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简便计算:

38000÷125 5400÷36 798-(245+298)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回忆各自的寒假生活并进行交流和阐述活动的意义所在。(出示课题:愉快的寒假)

2、 交待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的寒假生活:在寒假中,闵行的北海道滑雪

场开设了学生免费专场,为期两天。上海的许多小学生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滑雪活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两天的情况吧!

探究阶段

二、出示例1,旨在审清题意。

滑雪场第一天接待学生650位,第二天接待学生875位。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滑雪场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几名保洁员?

1、 通过读题,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信息既指条件,也指问题。此处加以重申)

2、 你们对其中哪个信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或要作补充说明?

3、

(1)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人数和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

预测:如果学生对以上这个问题难以解答。

对策:可换个角度提问:对“如果每25位学生需要一名保洁员”这个句子,你们是怎样的理解的?

(2)第一天与第二天派出的保洁员的标准是一样的。

三、独立探究,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1、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来解答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

(1)讨论小组内部交流,共享思考过程。

(2)班级汇总:

〖方法一〗

从问题出发来解决:

综合算式:875÷25-650÷25

强调: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方法二〗

把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综合算式:(875-650)÷25

强调:第二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提问:每多派出一名保洁员,要增加多少名学生。

3、两种解题方法的对比,得出结论。

(1)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我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得到第二天要比第一天多派出9名保洁员。比较这两道算式,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地方?

(2)独立思考、汇报:

角度一: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

角度二:解决的方法不同

角度三:计算的步数不同

(3)小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有些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时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四、学会充分思维,领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1、根据算式,灵活、科学地改编例题。

提问:如果将算式875÷25-650÷25 875÷25+650÷25

我们将如何改写这道应用题呢?改什么?怎么改呢?

2、算法多样化的运用。

要求的问题改编为:两天总共派出多少名保洁员?

提问:这个用三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能不能用两步计算来解决呢?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借助树状算图或线段图来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有条理地、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例1

875÷25-650÷25 (875-650)÷25

= 35-26 =225÷25

= 9 =9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 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 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 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 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 ?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 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 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 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 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 些 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 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3》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3》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2、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简便计算:

6500÷125 756-(305+56) 2400÷(25×24)

一、利用多媒体平台,观看:三个运动物体在运动。提问:你们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编了一道题:

二、新授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特快列车的速度是这辆汽车的两倍,而上海磁浮列车的速度比这列特快列车的速度的3倍还多70千米。上海磁浮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计算。

(2)正确分析汽车、特快列车和磁悬浮列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先分步列式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0×2=

上海磁悬浮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3+70=

再列综合算式: 60×2×3+70

师:在解答三个量的题目时,我们要弄清谁是已知量,谁是中间量,谁是要求量。先求哪个量。不管求哪个量,一定要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一)只列式不计算

1、纺织厂织一批布,第一周织了2708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织了48米,第三周改进了工艺,比第二周的2倍少织了1060米,第三周织了多少米布?

2.水果超市运来猕猴桃、苹果和香蕉,猕猴桃58kg,比香蕉少24kg,苹果比香蕉的3倍少26kg,苹果有多少kg?

3.学校举行朗诵比赛。三年级有32人参加,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的2倍少26人。五年级有多少人参加朗诵比赛?

(二)试一试P12

(11×3+3)×2

师:在列式时要注意什么?先求爸爸年龄注意要添小括号

(三)独立练习:书P13/3、4

(四)独立练习:

1、 甲数是36,乙数比甲数的2倍多12,求乙数?

2、 甲数是36,甲数比乙数的2倍多12,求乙数?

3、 社区今年绿化面积是12000平方米,比去年绿化面积的2倍多3000平方米。去年绿化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拓展:

抗日战争时期,一支敌后武工队为了更灵活有效地打击敌人,把68人分成了14个战斗小组。这些小组有的是3人,有的是5人,有的是7人,而3人组与5人组的组数相同。三种战斗小组各有几组?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0×2=120(千米)

上海磁悬浮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20×3+70

=360+70

=430(千米)

再列综合算式: 60×2×3+70

=120×3+70

=360+70

=430(千米)

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例2》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树状算图和线段图来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能通过审题,区分求一倍数和几倍数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画算状树图或线段图,理解和掌握求一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区分求一倍数和几倍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说一说下面2道题目的数量关系

1、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三倍

白兔的只数=

2、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5倍

钢笔的支数=

一、创设情境,建立等量关系。

引言:在寒假中,同学们要参加社区活动,观看大型电视机纪录片《故宫》。

1、小丁丁步行到社区,小巧骑自行车到社区。小巧每小时行的路程是小丁丁的5倍。

2、到了社区放映室,发现男孩子的人数比女孩子的3倍少7人。

改写成:到了社区放映室,发现男孩子的人数比女孩子的3倍多7人。

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式。

过渡:我们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正确地建立起等量关系。

二、探究阶段

1、分析理解关键句,解决问题:

引言:大型纪录片《故宫》,讲述了许多关于故宫的历史。还告知我们

出示: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14万平方米,故宫的面积要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5倍还多2万平方米。那么故宫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呢?

(1)故宫的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大小关系?

(告知这是一句关键句,用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数量关系式)

(2)你们是怎样来理解这句关键句的?

理解的角度:

(1)把人民广场的面积作为标准,也就是一倍数;(圈出)

(2)写出等量关系式: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3)列出算式:

14×5+2

=70+2

=72

3、出示:故宫的面积约是72万平方米,要比上海人民广场面积的5倍还多2万平方米。那么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米呢?

(1)比较这题与上题的异同点:

一个已知条件与问题交换了一下,关键句没有变(即故宫面积与人民广场的面积间的关系没变)

(2)探究各种数量关系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提问:根据等量关系式 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已知) (未知)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直观的表示故宫面积与上海人民广场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帮助我们求出上海人民广场的面积呢?

(3)组织讨论。

(4)汇报:

(72-2)÷5

=70÷5

=14(万平方米)

解决:72-2的计算结果表示什么?解决:如何用逆推的方法求出人民广场的面积?

(5)比较两种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在解题上的相同点。

相同点:思考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先求出人民广场的5倍,再求一倍数。

(6)怎样求几倍数?怎样求一倍数?

师:求几倍数用正推,先用乘法求出几倍再多的加上,少的减去。求一倍数用逆推,多的先减去,少的先加上,再除以几倍,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列算式

(二)试一试(画画线段图或树状算图)

1、你知道吗?世界有哪七大洲?

世界七大洲中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亚洲的面积约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的岛屿),比大洋洲面积的5倍少85万平方千米。大洋洲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2、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展览会。四、五年级一共去了329人,比三年级的2倍少5人。三年级去了多少人?

(三)独立练习

1、一头大象重3吨,一头鲸鱼比一头大象体重的37倍还多9吨。一头鲸鱼重多少吨?

2、学校买来科技书372本,文艺书比科技书的3倍少90本。买来文艺书多少本?

3、学校买来科技书372本,比文艺书的3倍少90本。买来文艺书多少本?

四、总结: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好看清求几倍数还是求一倍数。求几倍数用正推,先用乘法求出几倍再多的加上,少的减去。求一倍数用逆推,多的先减去,少的先加上,再除以几倍,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板书设计

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故宫的面积=人民广场的面积×5+2

14×5+2 (72-2)÷5

=70+2 =70÷5

=72 (万平方米) =14(万平方米)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3本 27元

小军 5本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五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六、教学结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课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05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苏教版:四年级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法》教案


一、复习铺垫,引出策略

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再提出问题:如果我想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画一画。

接着让学生交流方法,预设:1、可以把长增加。2、可以把宽增加。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感知策略

1、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帮助理解题目。

3、让学生说说画图有哪些技巧,画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列式解答后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思考起来更方便,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出示试一试。刚才例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而试一试则是把长方形的宽减少。

有了刚才的画图经验,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2、在交流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画图过程。

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4、看图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运用策略

1、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在教学中先帮学生分析题中关键的一句话(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画图。图画好后边看课件演示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口头列式。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再根据图动脑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法。

之后结合课件进行交流。

3、小结:让学生说说通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总结全课,提升策略

最后我进行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运用了画图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再提出两个问题回顾本课知识:画图的策略有什么优点?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西师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第1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75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我们班的彭远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一本字典和一套书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彭远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教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2?教学例2
(1)教师:彭远不仅爱学习,而且还是家里的账房先生呢!你瞧,他把爸爸妈妈的收入、支出都记在账本上了。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支出680元
4月15日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920-680+970920+970-680970-680+920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彭远同学解决了4月份他家的收支结余问题,真能干!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也许这也有彭远这个小账房先生的功劳哟。我们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三、课堂活动
(1)第74页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2)第75页第2题。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3)第77页练习十一第4、5题。
四、独立练习
第76~77页练习十一的第1~3题。
五、全课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第1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例2。
【教学过程】
1?出示例2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了些什么?
一位叫彭远的同学非常认真,他仔细地记录了4月份爸爸、妈妈的工资收入以及他家的支出情况。
你对统计表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教师:彭远同学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那么你能帮彭远同学想想办法算出他家4月份的结余吗?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算法:
(1)一项一项依次算:920-680+970-550=660(元)。教师加以启发、引导,还有其他算法吗?
(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
(3)先算收入,再算支出,最后用收入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
学生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对每一种方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只要你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想出许多办法来解决。
第2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3、第76页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1?观察例3的情景图
学生说说从图上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
或4×2+2=10(m)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
或2×3+4=10(m)只做5根短绳:10÷2=5(根)
或2×5=10(m)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3?教师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
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
5+5+3=13(元)
5×2+3=13(元)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四)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进一步感受列表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过程,会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独立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的生活联系,体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会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

2.引入新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问: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板书: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理解题意呢?(列表整理、画线段图……)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呢?(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二、学习例2

1.(1)出示例2中的问题: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让学生明白就一个条件是不能做的并思考补上一个条件.

问:求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你会列式吗?(不能)为什么?那应该补上一个什么条件?

那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出示例2题目中的信息。

如果"每小时水位下降10厘米"

这个条件改成了…(出示例2的信息)

读题中的信息。

理解并获取题中有用的信息。

从这张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引出:水库水位每2小时下降12厘米(板书)

再仔细观察:哪些量在变化?哪个量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引出: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放水时间越长,水位下降得越多

问:条件中你认为哪句话也很重要?

师:"照这样的速度"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再说一遍。

2.自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学生的解法,对于部分后进生给予指导。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列式解答。

2.思考:你是怎样确定先算什么的?

3.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4.你还想到的解法是…… 。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的解法是怎样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说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师:倾听学生的解法,并把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解法1.120÷(12÷2)

解法2.120÷12×2

解法1先求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解法2水位一共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下降高度的几倍,那所需要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几倍。

师出示书本上一一列举这种方法。

交流如何检验。

检验方法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检验,都要抓住不变量展开思考,即水位每小时下降6厘米。

师重点关注后进生做题情况。

5.出示例2第2个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试着对解题结果进行检验。 集体交流。

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

你对解题结果又是怎样检验的?

6.比较内化

对例2的两题比较异同点。

比一比这两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解法上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虽条件和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分析数量关时,都要抓住水位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去想,所以都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

7.回顾反思。

回忆刚才解决的两题,说说有什么体会?

从解题的步骤及解题的方法说体会。

三、练习

【基本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根据要求独立解答。

交流:解决这两题,各应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强调:每本笔记本的单价相同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比较练习】

第60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解答,并比较这两题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交流:

(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相同点:第一步都必须先求出每本字典厚多少毫米,都用除法算.

不同点:第1小题是求总数所以第二步用乘法算,第2小题是求数量所以第2步用除法算。

【综合练习】

第61页第5、6题。

交流:每题的哪个量是不变的?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怎样列式解答的?可以怎样检验?

第5题:你是选择哪组数据求每分钟生产产品的个数,其它组行吗?为什么?

四、课作。

完成《补充习题》第50页第 1 题,第51页第3、4题。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四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备课教案(新苏教版)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学科:数学第八册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3本27元
小军5本?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小宁:
多()枚()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学科:数学第八册主备人:龚洪根
集体备课人员:刘长生、王达林、梁雨、张荣俊、李红霞、成明来、龚洪根、陆兵香、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2.初探:
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二、交流共享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8+3)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八
学科:数学第八册主备人:龚洪根
集体备课人员:刘长生、王达林、梁雨、张荣俊、李红霞、成明来、龚洪根、陆兵香、叶春梅。
初备时间:2015/4/8集体备课时间:2015/4/15
个人初备二次备课
课题:练习八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补》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过程

一、 动画引入,感受“策略”

1.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播放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至曹操质疑“大象有多重呢”)大象有多重?称大象,没有那么大的秤!又不能杀掉大象。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曹冲究竟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策略?(板书:策略)

2. 小结:曹冲想到把大象转化成同样重量的石头,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体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解决问题)

[说明:教材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重在相对集中地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曹冲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二、 解决问题,初步体验“策略”

1. 学会列表。

谈话:我校同学在“小书虫”俱乐部成员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读书快乐,快乐读书”的各项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大家利用假期到文具店购买笔记本。(出示例题情境图)

引导: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想法:按不同人物将信息进行整理;从问题出发,找到有关联的信息。

引导: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出示表格:

可以先把题目中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表格第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小华)“5本”填在哪里?“多少元”填在哪里?完成下列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回顾: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买的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3本用的钱数是18元)

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说明: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

2.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1本的价钱)再看表格的第二行,求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1本的价钱)

提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列式:18 ÷ 3 = 6(元)

6 × 5 = 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 尝试从问题想起,列式解答。

提问:刚才我们是根据表格从条件想起的。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提问:这样想该怎样列式?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1) 从条件想起: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先求出1本的价钱。

(2) 从问题想起: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说明: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三、 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

1. 列表解决问题。

出示:如果“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再解答吗?(学生自己填表)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引导学生分别从条件和问题想起。

全班交流,列式解答。

2. 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你体会到什么?(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如果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可以得到: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 )本

42元

我们把这张表格再简化:

3 本 → 18 元

5 本 → ( )元

( )本 → 42 元

学生在书上第66页填出括号里的数。

观察: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

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说明: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 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略)

2. 书法长卷。

介绍:我校的“才女”邱叶红同学是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小书法家。为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专门书写了2008米书法长卷,已经被载入上海吉尼斯大全。

出示信息:邱叶红同学为迎接北京奥运会书写2008米书法长卷,一个星期写了210米,照这样的速度,她10天能写多少米?

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

3. “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重点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4. 投篮比赛。

出示相关信息: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为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为60分。

解决下面的问题:(1) 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的五场比赛中姚明一共能得多少分?

(2) 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说明: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列表的策略。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乘法解决问题》数学教案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颜色的圆纸片,相同长度的小木棒若干根,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与引入

根据下面的图示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二、问题与探索

多媒体显示:用相同小棒摆成的两组正方形。

第一组第二组

提问:看看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第二组比第一组多几个正方形?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几个正方形?

第二组用的小棒比第一组多几根?

第一组用的小棒比第二组少几根?)

提示:想一想,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待学生实在找不到问题时。)

师:你们看是不是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第二组正方形的个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的个数?

(2)第二组用小棒的根数里有几个第一组用的根数?

从正方形个数来说,第一组1个,第二组两个1个;从用的根数来说,第一组用了1个4根,第二组用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是4的3倍。

以前我们学习了两个数比大小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问题。

(接着把第二组的正方形换掉,改为3个正方形。)

师:现在大家研究一下,第二组正方形用小棒的根数与第一组有什么关系?(把教学思路引导到有关“倍”的研究上来。)

三、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动手摆学具,要求是先想出摆的根数,再有顺序地一组组摆出来。

(1)●●●

是上一行的2倍

(2)●●

是上一行的4倍

(3)/ / /

是上一行的5倍

独立摆完后,小组讨论: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怎样计算?为什么?

小结:教师充分了解情况后,根据学生理解的水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小结。

四、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1.多媒体出示第77页“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动脑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的内容是:

(1)根据给出的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2)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

(3)怎样进行计算?请讲出道理。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音乐教案四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69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