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整体备案教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整体备案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单元 
 1.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2.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透过细节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本单元的这些课文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方面都值得揣摩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去把握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并能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己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片段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的教学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还可以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第1课 邓稼先2课时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2课时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课时
第4课 孙权劝学2课时
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1课时
第1课 邓稼先
1.易错字
邓稼先(ji) 元勋(xūn) 无垠(yn) 选聘(pn) 至死不懈(xi) 筹划(chu) 宰割(zǎi) 彷徨(png) 仰慕(yǎng) 鲜为人知(xiǎn) 难堪(kān) 鞠躬尽瘁(cu) 风悲日曛(xūn) 兽铤亡群(tǐng)
2.多音字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形容知道的范围较广。侧重于妇孺,妇女和小孩。知道的范围较广,用妇孺皆知;
事实道理较普遍,用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适用于明显的事实或道理,也适用于人。
5.词语释义
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题解说】
 以人名为题目,郑重简洁,既表明是一篇人物传记,又点明文章记叙、颂扬的人物。
 【创作背景】
 1993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七周年,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此文珍贵之处是杨先生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
 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本课为2课时。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1.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
 2.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和裁剪材料的写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揣摩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
 学习本文材料的选择和剪裁。
第课时
 1.识记并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鲜为人知、马革裹尸等词语。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点】
 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导入自主学习人物探究质疑探究
导入一: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要讲授的内容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在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走进文本,做到心中有数。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导入二:回顾型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上世纪出现的著名的人物,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走进文本,学生会更有兴趣阅读课文。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生回顾这些人物及其事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更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导入三:关联型
 [设计意图] 由一段相关的视频引出讲授的课题,然后再激情导入,激发学生认识人物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关人员授勋的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利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我们的阅读兴趣,使我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下面就让我们详读《邓稼先》一文。
一、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读写写栏目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稼先() 元勋() 无垠() 选聘() 至死不懈() 筹划() 宰割() 彷徨() 仰慕() 鲜为人知() 开拓() 难堪() 鞠躬尽瘁()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答案〕 ji xūn yn pn xi chu zǎi png yǎng xiǎn tu kān cu xūn tǐng
 2.解释下列词语。
 (1)宰割:
 (2)彷徨:
 (3)可歌可泣:
 (4)鲜为人知:
 (5)当之无愧:
 (6)锋芒毕露:
 (7)家喻户晓:
 (8)妇孺皆知:
 (9)马革裹尸:
 (1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 (1)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2)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3)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4)很少有人知道。 (5)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6)形容人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7)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8)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9)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10)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这篇文章。
 4.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中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如下问题,独立思考与组内互助相结合。】
 1.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明确〕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叙述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精神。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2.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4.示例: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二、人物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对应本堂课的目标4,仍然通过让学生主动阅读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示例: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找出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第二部分最后两段;第三部分第九、第十段。
 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三、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围绕自读课文时的疑惑,在班内提出疑问,然后教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中释疑。】
 问题预设:
 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的;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对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明确〕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饱含着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使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请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第课时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难点】
 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前情回顾发现之旅精读探究写作手法探究精段研读
一、前情回顾
 [设计意图] 通过全景展示上堂课所学内容,然后再设置疑问,引出本堂课要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邓稼先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二、发现之旅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采用发现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文章的美之所在,并主动发表见解或观点,以提高其鉴赏语言及发现文章美的能力。
 1.快速阅读课文,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示例:
 (1)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词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时中国遭受列强的凌辱、压迫而不思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让我们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2)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示例:
 (1)我发现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位于第一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引领下文。
 (2)我发现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3)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4)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着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三、精读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在不断的梳理中探究内容与中心的关系。
 【指导学生细致研读课文,或研读课文的某一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明确〕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便于朗读,使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运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段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小组合作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评议、肯定: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的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3.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明确〕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谊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的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出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写作手法探究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培养其归纳概括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可以从语言、结构、修辞、内容等角度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
 1.缜密的思维,清晰的条理。
 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部分,作者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了相应的表达方式,该记叙时言简意赅,该抒情时直抒胸臆,该议论时态度明确,并力求做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手法多样,中心突出。
 注意运用对比、烘托、想象等写作手法,更好地突出人物,表现中心。作者以奥本海默来对比,更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以古代的诗文和五四时代的歌曲来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他所做贡献的伟大;以想象来描写邓稼先工作时的情景,抒发自己对他无尽的思念之情。
 3.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4.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敬仰。
五、精段研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语段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第五部分,思考如下问题:
 1.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具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2.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荒凉凄惨的氛围,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3.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4.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时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做后盾,哪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哪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链接一:
 杨振宁的贡献
 徐胜蓝、孟东明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
 创立于1743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700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00名。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
 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1954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
 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
 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链接二: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这两位情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邓稼先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链接三:
 《邓稼先》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第五中学 吴云
 《邓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学家,与邓稼先有着五十年的友情。他写邓稼先大气磅礴,始终以一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来写,显示出作者博大深远的视野,并且最大限度地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的形象。邓稼先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因此,精心设计导语就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两弹元勋的距离。
 整个教学过程呈三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该课的教学流程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并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可操作性较强,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受到熏陶,进而上升为对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识、注重过程,同时还十分注重方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做法。
一、〔参考答案〕 1.如: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分析: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分析: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二、〔参考答案〕 烘托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寄托了对邓稼先的怀念。结尾引用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之大。
三、〔参考答案〕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道路,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因此,如果再次选择人生,他还会这么走。
四、〔参考答案〕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给读者的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五、〔参考答案〕 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 元勋(xūn)
B.鞠躬尽瘁(cu)难堪(kān)选聘(pn)
C.热泪盈眶(kung)说服(shu)无垠(yn)
D.彷徨(hung)挚友(ch)殷红(yā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租借宰割悲惨鲜为人知
B.奠基拔尖难堪妇儒皆知
C.忠厚选聘震荡真诚坦白
D.摄制彷徨挚友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元勋: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彷徨:徘徊;犹豫不决。)
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的科学家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的人物。
A.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C.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D.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课内语段阅读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
9.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课外类文阅读
莫言的清醒陈鲁民
 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②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因为他深知,得奖之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
 ③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④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
 ⑤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24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
 ⑥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
 ⑦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
 (有删改)
10.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
12.文章第③⑤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B(A项中的鲜应读xiǎn;C项中的说应读shuō;D项中的挚应读zh。)
2.B(B.儒孺。)
3.C(元勋的意思是立过大功的人。)
4.A
5.B(注意标点符号的特点及其用法。)
6.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
7.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8.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
9.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
10.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
11.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
12.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
13.略(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精选阅读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阅读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阅读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阅读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名篇佳作,或闪烁着耀眼的人格光芒,或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之美,或体现着写景状物的笔法之“善”,一篇篇读过来,你会情不自禁地为古人世界中的真善美而击节叹赏。
一、感受古人的人格之美。
《爱莲说》和《陋室铭》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生活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显示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独爱莲的周敦颐身上,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的人格之美。作者以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人格的高下:他认为菊花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士,未免孤芳自赏;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正同世俗;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作者独爱莲,不仅因为莲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在美——深处污浊环境,还能保持高洁的操守,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品格。以莲喻人,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从《陋室铭》一文中,我们同样会感受到作者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作者在文中自述其志,真切的表现出自己的风云际遇和胸襟情怀。刘禹锡在积极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愿与得势权贵同流合污,于是借“陋室”颂扬其“德馨”。陋室里没有那种笙簧迭起纷扰杂乱的丝竹之声来“乱耳”,也没有那种繁忙的公务、纷繁的书簿来“劳形”,相反却景色优美,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真是乐而忘忧,超凡出世。你看,陋室之中有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哪里会有一点“陋”的感觉呢?更何况令人敬仰的诸葛亮、扬子云也住过“草庐”、“玄亭”这样的陋室呢,“我”应与他们一样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节操。从作者富于哲理的描写、议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至善的人格美。
此外,《饮酒》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心远地自偏”的生活体验,也折射出诗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和追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古人的品行应该成为我们检验自身人格的一面镜子。
二、体会古人的情感之真。
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是一个常写常新的主题。《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王湾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当舟次北固山下时,只见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这时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新的一年又要来了,时光是如此的匆匆不可待,怎不令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人心中装着一屡愁思,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他们可安好?这一屡乡思愁绪笼罩了全诗,也笼罩了我们的心,只觉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另一个游子的愁绪比之王湾的则更胜一筹。秋天的黄昏,夕阳欲坠,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满脸愁绪,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这浓浓的乡愁啊,“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三、品味古人的笔法之“善”。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如《口技》的作者林嗣环就是一位高明的作者,他能把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描述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而又错综复杂、变化多姿。你听,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使文章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这时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了听众,听众“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全神贯注、赞叹陶醉的神情跃然纸上。高潮过后,一家人复睡入梦,有鼠声、盆器倾侧声和梦中的咳嗽声,以声衬静,这是高潮后的余波,一起一落,增加了波澜。“忽一人大呼火起”,犹如平地惊雷,打破了宁静状态,惊起喊声无数。作者的笔触由卧室转向火场,形成了文章的最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行文如此错综复杂,跌宕不已,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一会儿描写一家四口在卧室内的活动,一会儿又反映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的惊险场景,绘声绘色,使读者的心情跟着松松紧紧,跌宕起伏,如临其境。这样的文章,怎不令人为之喝彩叫绝。
再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两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传神描写;《雁门太守行》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内加以表现的大胆构思等等,这些艺术上的特色使诗文闪动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千百年盛传不衰的原因之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导学案》33页背景回放。
4小组合作放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2本首诗分为朗诵词和诗歌两部分,朗诵词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3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要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描写?
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地进行了描写。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并分析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6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
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自古就是军事天险,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保卫了中华民族。像歌里唱得青纱帐里)
7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一些万丈/浩浩荡荡正体现了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8如何理解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的含义?
黄河的流经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博大而又与人类的发源、发展息息相关;黄河九曲十八弯,百折不回奔向大海,性格坚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这节诗的结尾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激励着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大声朗读《黄河颂》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希望大家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机会去一去吉县壶口瀑布,更深入地走进黄河。同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我们不是出生在抗日年代,但今天的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负的地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真正地做到有能力爱国!
六、布置作业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
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
三、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
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
5、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阅读第二段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小组讨论)
明确:美好,幸福,欢乐。
6、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7大家想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家乡,为祖国而战。
五、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或者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也可以从形容词的使用上赏析,还可以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等方面赏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4、作者用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参天碧绿形容白桦林,标直漂亮形容白桦树让人感受到一棵棵,一排排笔直的
白桦树傲然挺立在风中:多个景物连在一起使人想象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辽阔无比。
5、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6、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六、拓展活动
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仿句练习
例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七、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故土情。
九、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内容:故乡的美景故乡的呼唤
为故乡而战
故乡的生活美好,幸福
主旨:眷恋故土保家卫国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机杼军贴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扶将红妆著帖花黄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0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