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阅读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整体阅读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千百年来盛传不衰的名篇佳作,或闪烁着耀眼的人格光芒,或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之美,或体现着写景状物的笔法之“善”,一篇篇读过来,你会情不自禁地为古人世界中的真善美而击节叹赏。
一、感受古人的人格之美。
《爱莲说》和《陋室铭》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生活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显示出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从独爱莲的周敦颐身上,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他的人格之美。作者以人们喜爱什么花来表明其人格的高下:他认为菊花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士,未免孤芳自赏;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正同世俗;莲清劲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作者独爱莲,不仅因为莲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在美——深处污浊环境,还能保持高洁的操守,而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品格。以莲喻人,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和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从《陋室铭》一文中,我们同样会感受到作者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作者在文中自述其志,真切的表现出自己的风云际遇和胸襟情怀。刘禹锡在积极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不愿与得势权贵同流合污,于是借“陋室”颂扬其“德馨”。陋室里没有那种笙簧迭起纷扰杂乱的丝竹之声来“乱耳”,也没有那种繁忙的公务、纷繁的书簿来“劳形”,相反却景色优美,主人或邀客谈笑,或窗下抚琴,或展卷读经,真是乐而忘忧,超凡出世。你看,陋室之中有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畅怀的知音与爽心的雅事,哪里会有一点“陋”的感觉呢?更何况令人敬仰的诸葛亮、扬子云也住过“草庐”、“玄亭”这样的陋室呢,“我”应与他们一样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节操。从作者富于哲理的描写、议论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种至善的人格美。
此外,《饮酒》诗中所体现出来的“心远地自偏”的生活体验,也折射出诗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和追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古人的品行应该成为我们检验自身人格的一面镜子。
二、体会古人的情感之真。
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是一个常写常新的主题。《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王湾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当舟次北固山下时,只见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这时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新的一年又要来了,时光是如此的匆匆不可待,怎不令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诗人心中装着一屡愁思,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时,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他们可安好?这一屡乡思愁绪笼罩了全诗,也笼罩了我们的心,只觉情真意切,真挚动人。
另一个游子的愁绪比之王湾的则更胜一筹。秋天的黄昏,夕阳欲坠,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满脸愁绪,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这浓浓的乡愁啊,“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三、品味古人的笔法之“善”。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如《口技》的作者林嗣环就是一位高明的作者,他能把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描述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而又错综复杂、变化多姿。你听,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使文章形成了第一次高潮。这时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了听众,听众“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全神贯注、赞叹陶醉的神情跃然纸上。高潮过后,一家人复睡入梦,有鼠声、盆器倾侧声和梦中的咳嗽声,以声衬静,这是高潮后的余波,一起一落,增加了波澜。“忽一人大呼火起”,犹如平地惊雷,打破了宁静状态,惊起喊声无数。作者的笔触由卧室转向火场,形成了文章的最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行文如此错综复杂,跌宕不已,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一会儿描写一家四口在卧室内的活动,一会儿又反映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的惊险场景,绘声绘色,使读者的心情跟着松松紧紧,跌宕起伏,如临其境。这样的文章,怎不令人为之喝彩叫绝。
再如《爱莲说》和《陋室铭》两文托物言志的手法;《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传神描写;《雁门太守行》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内加以表现的大胆构思等等,这些艺术上的特色使诗文闪动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千百年盛传不衰的原因之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诗歌的关键语句,深入理解诗歌。
3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重点、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保卫黄河》。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着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朗读,初步感知
1自己放声朗读,读后正音。
2聆听名家朗读《黄河颂》,思考我们要学习黄河的什么精神?
伟大坚强。
3诗人光未然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导学案》33页背景回放。
4小组合作放声朗读。
三、合作探究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颂。
2本首诗分为朗诵词和诗歌两部分,朗诵词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3第二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要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4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从哪几个角度对黄河进行描写?
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实有虚,选择了不同的立足点,对黄河全方位地进行了描写。
近镜头描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5找出颂黄河这一环节的明显标志,并分析这一部分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标志:啊!黄河!
分为三层: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6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
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自古就是军事天险,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保卫了中华民族。像歌里唱得青纱帐里)
7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一些万丈/浩浩荡荡正体现了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8如何理解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的含义?
黄河的流经长度、流域面积、流经区域博大而又与人类的发源、发展息息相关;黄河九曲十八弯,百折不回奔向大海,性格坚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9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在这节诗的结尾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激励着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四、再次大声朗读《黄河颂》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对歌词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我们对黄河的关注才刚刚开始,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希望大家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机会去一去吉县壶口瀑布,更深入地走进黄河。同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虽然我们不是出生在抗日年代,但今天的中华民族还远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负的地步。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真正地做到有能力爱国!
六、布置作业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4、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介绍背景,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介绍作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炽()痛嗥()鸣谰()语怪诞()亘()古
辗()着辘辘()污秽()镐()头默契()
三、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回答问题:土地会发出誓言吗?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明确: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具有怎样景色的土地(默读课文第一段,画出描写故乡景色的句子)
明确: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2、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色和物产?
明确: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景物能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
3、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的景色、物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列举了一大串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色、物产,作者如数家珍,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深切的留恋和炽痛的热爱,也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作者回忆起故乡的景色,似乎听到了故乡的呼唤。读第一段后半部分思考:
4、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热爱。
5、作者由景及人想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阅读第二段讨论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小组讨论)
明确:美好,幸福,欢乐。
6、这样美丽的景物,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却遭遇不幸。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7大家想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励人们站起来为家乡,为祖国而战。
五、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或者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方面赏析,也可以从形容词的使用上赏析,还可以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上等方面赏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明确: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4、作者用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明确:参天碧绿形容白桦林,标直漂亮形容白桦树让人感受到一棵棵,一排排笔直的
白桦树傲然挺立在风中:多个景物连在一起使人想象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辽阔无比。
5、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像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6、文中多次出现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想起这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逐渐增强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六、拓展活动
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仿句练习
例句: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七、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八、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歌,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故土情。
九、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内容:故乡的美景故乡的呼唤
为故乡而战
故乡的生活美好,幸福
主旨:眷恋故土保家卫国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机杼军贴可汗鞍鞯辔头鸣溅溅燕山鸣啾啾戎机朔气金柝扶将红妆著帖花黄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语文知识:
⑴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刘湛秋《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曹操《观沧海》、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般性文学常识(出处、作者):散文、近体诗、散曲的一些必要的文体知识;
⑵修辞方法:比喻、比拟
⑶词性:名词
⑷表现手法:联想与想象
⑸文章开头的结构作用[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关键词句以及精彩语句的赏析与理解、人称的变换(《雨的四季》)
⑹朗读的方法:重音与停连
重点词语:
【春】朗润赶趟儿吹面不寒杨柳风酝酿宛转黄晕一年之计在于春花枝招展嗡卖弄喉咙应和嘹亮烘托静默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划线词语在教材中有书下注解)[书下注解中“重音、停连”这两个词语来自课后题题干]
【济南的冬天】响晴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雨的四季】花苞静谧高邈莅临造访吝啬淅淅沥沥咄咄逼人蝉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屋檐凄冷化妆淅沥干湿草垛绿茵茵
【古代诗歌四首】临碣石澹澹竦峙星汉幸甚至哉杨花子规龙标五溪夜郎客路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归雁洛阳边昏鸦断肠天涯
(重点在理解含义、掌握字形)
需要背诵的篇目:
春;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后四篇古诗词为课标规定的必背篇目)
写作:
⑴概念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
⑵方法的指导:从身边的事写起,写自己做熟悉的事情写自己最想表达的情感与想法;要善于观察、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有趣、有意义、印象深刻。
⑶写作的作用:能训练人的思维。
⑷写作的要求:内容充实、文从字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0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