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抽屉原理》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抽屉原理》教案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抽屉原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发现、归纳、总结原理。

3.情感与价值: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课件、扑克牌、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笔筒、铅笔、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扑克牌有几种花色?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扑克牌中任意取出5张,我不看牌,我敢肯定的说:这5张牌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大家相信吗?(师生演示)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吗?这其中蕴含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抽屉原理。(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数学原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活动1

课件出示:把4枝铅笔放到3个笔筒里,可以怎么放?

师:你们摆摆看,会有什么发现?把你们发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1、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说理活动

师:有什么发现?谁能说说看?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数字在黑板上记录。板书:(4,0,0)(3,1,0)(2,2,0)(2,1,1)

师:你们是这样记录的吗?

师:还可以用图记录。我把用图记录的用课件展示出来。

再认真观察记录,还有什么发现?

板书: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怎样摆可以一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用平均分的摆法,引出用除法计算。)板书:4÷3=1(枝)……1(枝)

师:这种方法是不是很快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几枝铅笔呢?(学生交流)

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板书:5÷4=1(枝)……1(枝)

课件出示: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

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板书:7÷6=1(枝)……1(枝)

10÷9=1(枝)……1(枝)

100÷99=1(枝)……1(枝)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说出:至少数=商+余数

师:是不是这个规律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3、深化探究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5只鸽子飞回3个鸽笼,至少有两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

交流说理活动

预设:生1: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用商加余数,应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

生2:不同意!不是“商加余数”是“商加1”.

师:到底是“商加余数”还是“商加1”?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师:谁能说清楚?板书:5÷3=1(只)……2(只)至少数=商+1

(二)活动二

课件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分组操作后汇报

板书:5÷2=2(本)……1(本)

7÷2=2(本)……1(本)

9÷2=2(本)……1(本)

2、那么探究到现在,大家认为怎样才能确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生:至少数=商+1

3、师:我同意大家的讨论。我们这个发现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
”,(点题)。“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来试试好吗?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解释课前提出的游戏问题。

2、课件出示: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不管怎样分,总有一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

3、课件出示: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为什么?

4、课件出示: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为什么?

四、畅谈感受教学结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感受?(抽生谈谈,师总结。)

扩展阅读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7-24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2、3各题
(四)教后思:

《功的原理》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物理教案-功的原理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功的原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功的原理》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7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