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六州歌头》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六州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词的风格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词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三、背景简介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四、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后看谁读得最流利。
重点字音。
1、推翘勇qiáo2、联飞鞚kòng
3、轰饮酒垆lú4、春色浮寒瓮wèng
5、闲呼鹰嗾犬sǒu6、怀倥偬kǒngzǒng
7、簿书丛bù8、鹖弁如云众hébiàn
9、笳鼓动jiā10、官冗从rǒng
自学指导二用笔圈出直接展示作者感情的词,并根据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分钟后,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明确:典型“情”词——“乐”“恨”
五、分析作者的感情
自学指导三作者是如何表现“乐”“恨”这两种情感的?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有主次之别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与总结。
明确:词通过回忆作者青年时期任侠生活的典型细节写“乐”,通过写离开京城到现在的境况写“恨”。写过去的“乐”是为了衬托现在的“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点评,参考资料如下。
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斗(dǒu)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如何呢?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鹖弁如云众”。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在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而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雁。词人的万千感慨都寄托在这有声的琴韵和无声的目光之中了,其哀、其愤何其幽深!因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六、理解词的创作风格
自学指导四比较《六州歌头》与《雨霖铃》的写作风格和词人的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补充资料: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之处
(1)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放词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2)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侧重于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
(3)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上强调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
豪放词,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甚用诗人的手法、句法,用事较多。
七、课堂小结,熟读全词。
附板书设计
乐:“侠”“雄”——风流倜傥的豪放少侠
六州歌头
恨:“孤篷”“官冗从”“笳鼓动,渔阳弄”“吼”
——报国无门的低级武官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介:
《书愤》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背景: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字词: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练习题:
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谮言(zèn)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薄似纱(bó)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蕴藉(jí)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商榷(què)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B
解析:B.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简介:
《八声甘州》,出自《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作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着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背景:
《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词牌《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字词: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练习题: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案: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文章来源://m.jab88.com/j/5895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