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二语文《六州歌头》复习资料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六州歌头》复习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语文《六州歌头》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六州歌头》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简介:

《八声甘州》,出自《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作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着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背景:

《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词牌《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字词: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练习题: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案: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精选阅读

《六州歌头》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六州歌头》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六州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词的风格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词的抒情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三、背景简介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贺铸在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任管界巡检(负责地方上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的武官)。虽然位卑人微,却始终关心国事。眼看宋王朝政治日益混乱,新党变法的许多成果毁于一旦;对外又恢复了岁纳银绢、委屈求和的旧局面,以致西夏骚扰日重。面对这种情况,词人义愤填膺,又无力上达,于是挥笔填词,写下了这首感情充沛、题材重大、在北宋词中不多见的、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豪放名作。
四、整体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3分钟后看谁读得最流利。
重点字音。
1、推翘勇qiáo2、联飞鞚kòng
3、轰饮酒垆lú4、春色浮寒瓮wèng
5、闲呼鹰嗾犬sǒu6、怀倥偬kǒngzǒng
7、簿书丛bù8、鹖弁如云众hébiàn
9、笳鼓动jiā10、官冗从rǒng

自学指导二用笔圈出直接展示作者感情的词,并根据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分钟后,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明确:典型“情”词——“乐”“恨”
五、分析作者的感情
自学指导三作者是如何表现“乐”“恨”这两种情感的?这两种情感在文中有主次之别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启发与总结。
明确:词通过回忆作者青年时期任侠生活的典型细节写“乐”,通过写离开京城到现在的境况写“恨”。写过去的“乐”是为了衬托现在的“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必要的点评,参考资料如下。

上片回忆青少年时期在京城的任侠生活。“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是对这段生活的总括。以下分两层来写:“肝胆洞,……矜豪纵”是一层,着重写少年武士们性格的“侠”。他们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三言两语,即成生死之交;他们正义在胸,在邪恶面前,敢于裂眦耸发,无所畏惧;他们重义轻财,一诺千金;他们推崇勇敢,以豪侠纵气为尚。这些都从道德品质、作人准则上刻划了一班少年武士的精神面貌。由于选取了典型细节:“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等,写得有声有色,并不空泛。“轻盖拥,……狡穴空”是又一层,侧重描写少年武士们日常行为上的“雄”。他们驾轻车,骑骏马,呼朋唤友,活跃在京城内外。斗(dǒu)城:汉代长安按南斗,北斗形状建造,故名;此指北宋东京。他们随时豪饮于酒肆,且酒量极大,如长虹吸海。“春色”此处指酒。有时,他们又携带弓箭,“呼鹰嗾犬”,到郊外射猎,各种野兽的巢穴顿时搜捕一空。武艺高强,更衬托出他们的雄壮豪健。这两层互相映衬,写品行的“侠”寓含着行为的“雄”,而写行为的“雄”时又体现了性情的“侠”,非自身经历难写得如此真切传神。笔法上极尽铺叙,如数家珍,接着仅用“乐匆匆”三字即轻轻收束上片,贺铸不愧大手笔。
下片开头“似黄粱梦”过渡自然。既承接了上片对过去的回忆,又把思绪从过去拉回到今天的现实中来。过去的生活虽快乐,然过于匆匆,如梦一样短暂。离开京城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年,自己的境况又如何呢?长期担任相当汉代冗从的低微官职,为了生存,孤舟飘泊,只有明月相伴。岁月倥偬,却像落入囚笼的雄鹰。一筹莫展。每天只能做些案头打杂的粗活,其保家卫国的壮志,建立奇功的才能完全被埋没了。而且像这样郁郁不得志的下层武官并非词人一个,“鹖弁如云众”。这就找出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指责了浪费人才、重文轻武的北宋当权者。“笳鼓动,渔阳弄”,点明宋朝正面临边关危机。“思悲翁”,一语双关;既是汉代有关战事的乐曲名,又是词人自称。四十岁不到,他却感到自己老了,一个“思”字,写尽了对自己被迫半生虚度、寸功未立的感慨。当年交结豪杰、志薄云天的少年武士,如今锐气已销磨许多,然而也成熟许多。其内心深处仍蕴藏着报国壮志,连身上的佩剑也在西风中发出怒吼!然而,在一派主和的政治环境中,他“请长缨,系取天骄种”的心愿只能落空。不是“不请”,而是“不能请”,或“请而不用”!于是词人只有满怀悲愤,恨恨地登山临水,将忧思寄于琴弦,把壮志托付给远去的鸿雁。词人的万千感慨都寄托在这有声的琴韵和无声的目光之中了,其哀、其愤何其幽深!因为这是一个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与悲愤,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六、理解词的创作风格
自学指导四比较《六州歌头》与《雨霖铃》的写作风格和词人的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补充资料: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之处
(1)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
豪放词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2)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侧重于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
(3)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上强调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
豪放词,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甚用诗人的手法、句法,用事较多。
七、课堂小结,熟读全词。
附板书设计

乐:“侠”“雄”——风流倜傥的豪放少侠
六州歌头
恨:“孤篷”“官冗从”“笳鼓动,渔阳弄”“吼”
——报国无门的低级武官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介:

《书愤》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背景: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字词: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练习题:

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谮言(zèn)跛脚(bǒ)无耻谰言(lán)

B.伯仲(bó)薄似纱(bó)杜撰(zhuàn)寡廉鲜耻(xiǎn)

C.斜行(hánɡ)蕴藉(jí)冠冕(ɡuān)锃光瓦亮(chénɡ)

D.塞上(sài)商榷(què)形骸(hái)游目骋怀(chěnɡ)

答案:D

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

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

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答案:B

解析:B.许:称许,称赞。

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例句与A、B、D三项纯用名词性意象连缀。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复习资料


高二语文《八声甘州》复习资料

【原文欣赏】《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简介:

《八声甘州》,出自《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作者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着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背景:

《八声甘州》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词牌《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是从唐教坊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后用为词牌。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慢词。

翻译: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字词:

霜风:指秋风。

凄紧:凄凉紧迫。

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光。当,对。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红,代指花。

翠,代指绿叶。此句为借代用法。

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渺邈:远貌,渺茫遥远。一作“渺渺”,义同。

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淹留:长期留。

佳人:美女。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颙望:抬头凝望。颙,一作“长”。

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争:怎。处:这里表示时间。

“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恁:如此。

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练习题: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案:

(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
课时:2课时
自学指导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
(1)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1节)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荔枝的生产(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2、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2)活动体验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第一,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二,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达标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红缯(zēng)瓜瓤(ráng)乳酪(lào)
B、背负(bèi)树冠(ɡuān)萌孽(niè)
C、龟裂(jūn)宋徽宗(wēī)贮藏(zhù)
D、谚语(yàn)紫绡(qiāo)果梗(ɡě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醴酪纵然粗糙呕气
B、希奇薄膜烘干嘲讽
C、花序进贡移植吹嘘
D、气侯渣滓绚丽褐色
3、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浑圆(全、满)
4.下列有关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的是农历。
B.本文与同平实说明文不同,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趣味,属于文学小品。
C.“通常”“大多数”“有的”“少数”等限制语的运用,增强了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诗文、故事和史料方面。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B.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C.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这就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
6.诗句填空
(1)盈盈荷瓣风前落,。
(2),。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1)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粗的两个“这”,指代的对象相同吗?指代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95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