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突破重难点。]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写作的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设计者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

编辑推荐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盲姑娘

散步想听

弹奏入神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陶醉

记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


语文教案-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让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

2、能理清楚《月光》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

教学过程:想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小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学生谈话。

2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我读了很多遍课文,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月光曲》的内容。

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哪些景色?

板书:月亮升起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情

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用简单的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各抒已见。

(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

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

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你先告诉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哪儿去找根据?

板书:触动感动激动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7自然段。

学生反馈,发表意见。

正确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学到这里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根据板书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想之间的联系。

板书

心情旋律联想

触动柔和、徐缓月亮升起、波光粼粼

感动有力、快速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激动高昂、激情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发言。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着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思想,我是这样设计的:本课8个生字。第一课时完成生字、词语的教学,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大意,并完成课后第四题的练习。第二课时围绕课后思考题,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c)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

1、同学们,请听。(播放乐曲《月光曲》)

2、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它叫“月光曲”,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即兴创作的。贝多芬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关于这首曲子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一遍,想一想:这个故事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随机板书:贝多芬、走近茅屋、弹奏一曲、即兴创作)

(三、)谈话激趣:

1、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穷苦人盲姑娘弹奏,弹了一曲,又弹一曲《月光曲》,这第二次弹奏的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从“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谱写好的。)

2、显然,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着兴致把曲子弹奏出来,而后追记的。我们知道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那么是怎样的情境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学3——8自然段。

1、请默看3——8自然段,拿笔,看看你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或者哪些标点符号读懂了什么?在有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汇报,并及时指导感情朗读。

生:我从姑娘说的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该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爱音乐,多么想去听音乐会呀!

师:你体会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抽读、齐读)

生:我还从皮鞋匠说的话中的两个“太”字,读懂了皮鞋匠很爱妹妹,但他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难过。

师:体会得好!他当时的心里只是一些难过吗?

生:不是的,是很难过。

师:对,很难过。难过得……(师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师:对,皮鞋匠当时心里隐隐作痛。那么怎样读这句才能表现出皮鞋匠买不起入场券时心里隐隐痛楚呢?

(指导读好皮鞋匠的话)

生:我还从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知道盲姑娘也很爱哥哥,她很懂事。

师:你体会得好!看来,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1:我还从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看出贝多芬很同情穷兄妹俩,他是一个大音乐家,但他不拿架子,却还那样热情地要为盲姑娘弹奏。

生2:我还从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发现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本人的时候,她很惊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补充。从这里的两个“!”可以看出盲姑娘确实很激动,她赞美贝多芬的钢琴弹得好。

师:只是好吗?

众生:不只是好,是特别好。

师:从哪个词语能看出?

生1:从“纯熟”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钢琴弹得特别好,他弹琴的技术很高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补充,我认为当时盲姑娘惊喜的原因是她认为此人肯定是贝多芬本人,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弹得这样纯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话,就不一定弹得这样好。

师:盲姑娘可是看不见的呀!她凭什么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生: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乐,她懂音乐,她知道只有创作乐曲的本人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所以她断定此人就是贝多芬。

师:你们体会得都很好。那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盲姑娘当时那种赞美、惊喜表现出来呢?

师:同学们,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他作何反应?

众生:贝多芬没有回答。

师:他怎么不回答?他当时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张扬自己,他当时可能在想,还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爱音乐,我就再给她弹一曲吧!

生2:我认为贝多芬当时听了盲姑娘的话也很激动,他来不及回答,当时他很惊讶:啊,在这个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这么懂音乐,这个盲姑娘不简单呀!

师:你们真会想象,会体会。同学们,贝多芬发现盲姑娘很懂音乐,你们想,“我”懂音乐,她懂音乐,这叫什么?

众生:这叫“知音”!

师:对,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难觅呀!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个知音,而这个知音是正常人吗?

生:不是的,她是残疾人,是盲人。

师:对,这个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个才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呀!贝多芬此时的心里能不激动吗?所以他问盲姑娘……

生齐答:“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出示插图)

师:此时此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吹起了茅屋里破旧的窗帘。那皎洁的圆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你们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上的情景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里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美丽。这时,贝多芬不由弹起了琴键,穷兄妹俩听得是那样认真。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图上的内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写图上的内容。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轻轻地、美美的读第八自然段吧,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八自然段的内容)

(五)教学9——10自然段内容。

(《月光曲》响起)

d)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音乐开始很慢,接着逐渐快起来,最后又快又强。

e)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文中是怎样用文字来描述这段曲调的呢?找一找,找出来画上“﹏﹏”。

f)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师随机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请大家自由读这几句话,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可能是怎样的?

(出示选择题)

根据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调是(),请选出合理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3)抽生选择。

生:我选择a。因为月亮开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这时,音乐应该是舒缓的;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飘动着,音乐应该是明快的;最后,风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音乐应该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来听听《月光曲》,看看曲调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样。(放音乐)

(5)把眼睛睁开,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这么美的乐曲,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呢?

(6)试读、抽读、范读、再抽读、配乐读。

(六)引导学生联想。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问题问吗?

生:为什么皮鞋匠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读“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读10自然段。体会并读好“陶醉”、“苏醒”。

5、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黄老师相信我们五、三班的59位同学,你们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放乐曲)

6、抽生谈谈听了《月光曲》后产生的联想。

(七)学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八)总结扩展。

1、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8——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对图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心里话?(随机板书:有才华、有爱心)

3、同学们,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段乐曲,想听吗?不过,听完以后要把联想到的景象告诉大家。(放《苗岭的早晨》)

4、抽生谈谈联想到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8——10自然段。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3、上网或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板书:10、月光曲

走近茅屋

贝多芬弹奏一曲有才华、有爱心

即兴创作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月光曲》第二课时讲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说出各段段意和全文的主要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陶醉、断断续续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教学时间】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

①学会本课书的生字新词。

②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梗概。

第二课时:①了解《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③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情引起的联想。

第三课时:①检查指导片断练习。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

③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

分辨事物和联系(板书: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①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板书:听、琴声)

解释:断断续续。

②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因为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③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弟俩的谈话声)(板书:谈话)(请一学生读这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侧重分析随便说说的含义。

④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⑤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⑥他为什么弹琴?(他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坐在钢琴前面脸很清秀的盲姑娘。听到皮鞋匠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这家人贫穷,但爱好音乐)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板书:同情)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怀着这种感情,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⑦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解释:纯熟、感情多深。)

⑧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这位先生的确弹得很好。这样纯熟的技艺,这样深沉的感情,只有贝多芬才能做到。当时贝多芬正在镇上演出。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想到了什么?(板书:激动)

⑨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琴声)(板书:第二首即《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①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

为了描写这环境,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清幽。解释:清幽。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说出,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板书:月光、琴声)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板书:事物)

②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微波粼粼,洒遍银光。(板书:月亮初升的海面出示图①)

(月亮越来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宁静被破坏了。

③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板书:波涛汹涌的大海,出示图②)看到这些现象是由月光、琴声产生的联想。(板书:联想)此时乐曲的弹奏是怎样的呢?(放录音,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④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睁得大大的眼睛。恬静神情安静。本文指心中舒适)

⑤乐曲弹奏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给盲姑娘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贝多芬也激动万分,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⑥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花一夜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板书:记)

⑦记的是什么曲子?(板书:《月光曲》)

⑧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没有)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板书:激情)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板书:谱写经过)

②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③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板书:深刻,感人。这就是二者结合的作用。)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小音乐家杨科》、《一幅壮锦》和《读写例话》几篇课文中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在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交流收获:

(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

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

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

(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

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

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

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二)透过穷兄妹俩的联想,想象月光曲的内容,体会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1、师:当穷兄妹俩听到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兄妹俩听着曲子产生的联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3、同学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试一试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生再读书想象)(目的是凭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了解乐曲内容,为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奠定基础)

4、交流,读了这些句子,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5、穷兄妹俩听着这首曲子看到了这么美丽的画面!那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同学们想不想亲耳听一听?

6、播放音乐,教师感情朗读描写穷兄妹俩联想的句子,要尽可能使课文语言与音乐的旋律协调

7、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试一试透过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你能体会到贝多芬怎样的感情?(继续播放音乐,学生读书)(目的: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8、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9、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音乐的旋律,读出穷兄妹俩的惊喜,读出贝多芬感情的变化,(齐读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情感达到高潮)

10、师引导齐读最后一段:穷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而贝多芬更是万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把这首曲子记了下来,由此成就了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顾全文,加深认识

1、朗读全文,再次质疑

这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同时,看一看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2、师: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拓展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继续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将这位音乐家的故事记下来,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乐家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二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月光曲》说课设计之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十课《月光曲》。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五.说学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6009;,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设计意图: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提醒学生读准茵霎粼的读音,注意盲字的书写,读准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描述,在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画面,学生听着老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课文。在教学此环节时,教学设计上重点在于朗读的指导,许多问题的思考都是从朗读中产生,在朗读中寻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学时可采用边读边悟的教学方法。]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明确哪里写实哪里写的联想,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教学时可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设计意图:体会联想与写实的妙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突破重难点。]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写作的表达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设计者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三


一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扩充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4.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二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有关语句.)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并及时表扬)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课文,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寻原因.关系(2)创造性的阅读.(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1.研读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2.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1.多纯熟,感情多深等.2.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4)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再现课文情景)

4.扩展阅读,进一步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注意语速,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之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赞扬的话.

(3)有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1.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2.贝多芬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是一个不向侵略者屈服的人.3.贝多芬先生,您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要采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您......

(4)延伸教育专题

A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学生自选阅读.

B提示课外选材途径(书籍,网络)探究阅读.

C书面总结反馈.(定期两周完成研究专题-我所认识的贝多芬.题目自拟,如:我对贝多芬的认识,《月光曲》的诞生,贝多芬的成长之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等.)

《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可以分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地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这段的最后一句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这段是教学的重点段,训练重点就体现在这一段;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39段),写贝多芬走进茅屋里,为盲姑娘弹了两首曲子,这部分内容是文章的重点,同时也有一些使学生难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绍了当时的环境。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进窗子来,驱走了茅屋里昏暗陈旧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围的环境是那么静,那么美;穷兄妹俩又是多么纯朴,多么可爱。贝多芬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的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按起琴键,创作了《月光曲》。

关于《月光曲》的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系表达出来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发生了变化。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浪涛汹涌的大海,说明了音乐的节奏有了明显的转换,贝多芬此时想到的是穷兄妹俩的处境,心里十分不满,他要用自己的音乐表达出这种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贝多芬和《月光曲》,点明题意。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至9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写作特点

1、本文着重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这其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这种情感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2、作者由实在的事物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内涵。

3、本文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陌生生疏苏醒清醒陶醉沉醉

纯熟熟练幽静清幽微云薄云

反义词:陌生熟悉幽静喧闹微云浓云

纯熟生疏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词语注释

幽静:幽雅安静。本课指这条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谱写:写作(乐曲)等。

陌生:生疏,不熟悉。

水天相接:形容水面广阔;远远看去,好像水和天连在一起。

清幽:非常秀丽,非常幽静。

恬静:很安静,本课指盲姑娘由于想象和向往乐曲中的意境,脸上表现出的专注、平静的神色。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本课指从乐曲的意境中清醒过来。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弱:小而弱。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指功夫深,非常熟练。

句段赏析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说的是贝多芬散步于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听到了钢琴声。幽静,幽雅寂静,这里指小路十分偏僻、清静。一位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到各地旅行演出,还到小镇演出,可见他是生活在人民中间的。断断续续,时断时续,这里指琴声不连贯,说明弹琴人对所弹的曲子还不熟练,为下文多难弹啊作了铺垫。茅屋,屋顶用芦苇、稻草等物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家很贫苦。这么贫苦的家庭,这么酷爱音乐的穷人,而且弹的曲子正是他自己谱写的,因而贝多芬很受感动,不由地走近了茅屋。

2、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是贝多芬走近茅屋时听到的兄妹俩的对话。多难弹啊和前面的断断续续照应。只听别人弹过几遍,表明姑娘面前没有琴谱,得靠自己记住曲子,为下文写她是个盲人作了铺垫。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姑娘知道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渴望听到贝多芬的琴声。是啊,表明哥哥对妹妹充满了同情与爱意。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可是一转,说明家境无法满足妹妹的要求。家里太穷了

与前面的茅屋照应。随便说说,在这里指妹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尽管自己对听贝多芬亲自弹奏梦寐以求,但仍这么说,表明兄妹俩相互体贴,手足之情颇为感人。姑娘对音乐的酷爱以及兄妹俩的对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于是贝多芬推门进屋。

3、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贝多芬走进屋后看到的情况。从微弱的烛光。男的正在做皮鞋、有架旧钢琴到很清秀的姑娘、可是眼睛瞎了,我们可以看出穷鞋匠家只有兄妹俩,而且靠哥哥做鞋度日。贝多芬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特别是对那位酷爱音乐并且特别喜爱自己的曲子的盲姑娘。

4、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这是盲姑娘在听贝多芬弹自己刚才弹过的曲子时的神态、表情和语言。听得入了神,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听得入迷了,表明贝多芬弹奏得非常好。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纯熟,指功夫深,技术熟练。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这是盲姑娘激动的赞美声。一方面表明盲姑娘有较高的音乐素养,酷爱音乐,另一方面也表明贝多芬弹奏时充满了激情,很投人。弹得这样纯熟,对乐曲的感情又体会得这么深刻的,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因为盲姑娘知道这时候贝多芬正在小镇演出,所以立刻猜到了为自己演奏的一定是贝多芬。自己盼望已久的美好的愿望一下子实现了,使得盲姑娘非常激动,一连用了两个您字。贝多芬见这样一个穷孩子,可怜的双目失明的孩子,偏偏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自己,一下子在这里一个偏僻的小镇的一个穷人家里遇到了知音,因而心情非常激动,于是决定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5、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这是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及贝多芬的神态、动作。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月光。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在这里是凄清、幽静的意思。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望了望,表明贝多芬对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这些都是贝多芬看到的实在的事物。此时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自然使贝多芬按起琴键来。所弹曲子包含的思想内容,就是他此时此刻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6、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过程,其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琴声是皮鞋匠听到的实在事物;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实在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是他听着琴声产生的联想。她仿佛也看到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而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虽看不见,但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所以她听得入神了。

7、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是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皮鞋匠由曲子的内容、意境、情感所产生的联想。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音乐一定是舒缓的,朗读时也要平缓。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幽静被破坏了,音乐一定加强了且有了曲折,朗读时要由平缓滑向高昂。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因而朗读的语调也应是高昂的。

8、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妹俩很爱音乐,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这句话表面上是写兄妹俩,实际上也反衬出贝多芬的高超的演奏技巧。

课后题解

思考练习2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思考练习3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可让学生分别画出两次为盲姑娘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再指导学生抓住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学习第9自然段时,可与美术联系起来,可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课文中有关段落所描绘的情景,有条件的班级可适当播放《月光曲》,边听边想像,感受意境,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完成思考练习的第3题。学生的感受只能通过朗读来表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读这一自然段的基调,时而轻柔时而激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迸发学生求异的火花。
教学设计示例

10.月光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茵幽券蜡瞎陌

盲键粼缕恬汹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不念)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10月光曲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老师选一首学生喜欢或能听懂的乐曲课前录下来。
2、在课上提出要求:认真听乐曲,边听边想象。
放乐曲时不要说乐曲的名字,这样学生想象的内容才不会千篇一律。
3、先放一遍乐曲,让学生头脑中大致有个印象,想想刚才想到了怎样的景象?
4、再放第二遍乐曲,顺着刚才的思路继续想象。
5、播放第三遍。
6、把听后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例:《赛马》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天空是那么晴朗,空气是那么清新。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只见一群群骏马飞奔而来,在草原上,你追我赶,任意驰骋,呈现出一派欢腾的景象。

10《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三


10《月光曲》教学设计之三

一、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对比阅读扩充阅读信息,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

4.引导学生查找,收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通过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这一研究性的学习,分析处理信息,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二、教学流程

1.谈话激趣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亲耳聆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美妙的音乐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交流对学生的不同感受都给予肯定)

2.选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有关语句.)

(2)再读,感受音乐的美,语言的美,与课文所描绘的画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缕一缕;大海平静......波涛汹涌.)

(3)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读.(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诵读,教师随机示范并及时表扬)

3.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拟定目标.贝多芬先生为什么回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如此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回读课文,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寻原因.关系(2)创造性的阅读.(自读感悟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随即调整,随即点拨.)

A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1.研读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贵了,......又太穷.随便说说等.2.引导体悟: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引导感悟:1.多纯熟,感情多深等.2.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

(4)情景朗读.(师生合作,再现课文情景)

4.扩展阅读,进一步贝多芬.

(1)屏幕阅读不为侵略者演奏,提示学生注意语速,抓住要点.

(2)读了这个小故事之后,请你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赞扬的话.

(3)有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学生这样写到:

1.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2.贝多芬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是一个不向侵略者屈服的人.3.贝多芬先生,您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人,我要采一束最美的鲜花送给您......

(4)延伸教育专题

A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学生自选阅读.

B提示课外选材途径(书籍,网络)探究阅读.

C书面总结反馈.(定期两周完成研究专题-我所认识的贝多芬.题目自拟,如:我对贝多芬的认识,《月光曲》的诞生,贝多芬的成长之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等.)

《月光曲》 教案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7、月光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券,理解部分词语及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回答课后第1题D小题。

2、初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回答课后1题的第1小题。

2、感受《朋光曲》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月光曲》音乐带、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听说咱们五(1)班的同学都很喜欢听音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谁来告诉大家它是谁创作的?介绍一下贝多芬。

二、新授:

1、不过,今天老师不是上音乐课,而是上有关《月光曲》的课文。出题、读题:

17、月光曲。

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感受一下音乐的意境。

听《月光曲》后:在音乐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感受到的描绘得如诗如画,那么,课文又是怎么来描

写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读,仔细体会一下。(他仿佛看到了大海?)

(1)你读懂了什么?

霎时:极短的一点时间。

这部分由内容是曲子所表现出来意境,表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该怎么去体会?(曲调是一下子转入澎湃激昂的?这中间是不是有个过程?乐曲开始是轻而舒缓,后来是澎湃激昂。)

(2)师小结:边出图

(3)指名读(评议),师范读(伴音),自由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可站起来读),齐读。

(4)试说,结合出图。

3、这么优美动听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这其中还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

4、听录音、看课文(29节)

要求:(1)注意生字、多音字、注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思考:传说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共弹了几首曲子?

反馈:(1)正音、提出不理解的词。

(2)回答两个问题。(板书:听到琴声,看到兄妹,遇到敌意)

5、传说中,贝多芬并不认识盲姑娘,那他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曲子?你是怎么看的?(生答)

再看看课文有关段落,划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找到了什么?)

(1)读议: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理解幽静:幽雅寂静断断续续:说明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得不熟练。

是他的曲子引他靠近茅屋。

(2)读议兄妹对语。

(听了几遍,虽然家穷,买不起入场券,但谱子可以抄或习得起,假如有谱子,就会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充满对贝多芬的崇拜,听曲的愿望。

重点:不过随便说说:与姑娘内心是矛盾的,但她怕哥哥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这是劝慰的话。

(穷还表现在哪儿?)

穷:茅屋、旧钢琴、歌的话。

其实她是十分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说明她很懂了,体谅哥哥,同时也说明她非常喜欢音乐,特别是贝多芬的曲子。

这些对话该怎么读?(姑娘渴望而又装作毫不介意,哥哥:失望、难过)

指名读后:师引读(分角色)

(3)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4、5节。

你读懂了什么?

读议: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产生这种心情除了由于听到说话外,还表现在贝多芬心理活动的直接表达)体现他同情穷人(劳动亿)的思想品质,读出热情诚恳、充满激情的语调。

6、学到现在,你们可知道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曲子?(出问题)

7、再读25节,读出语气。(先自由准备读、后齐读)

三、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

《作业本》1、2、4:(1)、(2)

板书:

17、月光曲

贝多芬(德)

听琴声弹

谈话

同情

《《月光曲》教学设计二课时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8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