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7.4课题学习《镶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7.4课题学习《镶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7.4课题学习《镶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三角形》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接着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外角和公式.镶嵌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重难点分析
教材由铺地板砖铺地引入镶嵌问题后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地砖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引发学生的思索,接着又提出:哪几种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教材进一步提出:哪两种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设问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完成课题学习.因此,本节的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正多边形,自己拼图,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把平面镶嵌的条件与内角和公式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解题模型.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题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实验得出结论,再把结论运用于实验,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所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会用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平面镶嵌,形成美丽的图案,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②经历探索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过程,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2.数学思考目标: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3.解决问题目标:观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
4.情感态度目标:平面镶嵌是体现多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的一个方面,通过探索多边形平面图形的镶嵌并且欣赏美丽图案,从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引入背景

活动2实验探究

活动3结果分析

活动4知识运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多边形平面覆盖来自生活实际
发现有的多边形能够覆盖平面,有的则不能
讨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的基本条件,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
1.引入背景

学生欣赏美丽的校园一角,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去分析,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抽象出数学问题——平面镶嵌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1尝试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镶嵌效果图案.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则不能.
实验2用正三角形与正四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用正三交形与正六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出现的不同的拼图方法予以肯定.学生完成实验后,出示镶嵌效果图案.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两种正多边形也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实验3用任意三角形或任意四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拼图,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把不相等的角拼接在一个顶点处,能否把相等的边拼在一起.教师出示镶嵌效果图.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了解一般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1分析实验结果

问题2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上述的实验结果,分组讨论平面镶嵌的条件,发现问题与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密切关系,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发现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师生归纳得出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例如下图中的点O处∠1+∠2+∠3+∠4=360°,OA两侧的多边形有公共边OA.

学生解释任意三角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理由:图中∠1+∠2+
∠3=180°,把6个全等的三角形适当地拼接在同一个点,一定能使这点为顶点的6个角的和恰好等360°,并且使边长相等的两边贴在一起.于是,用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说明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原因:
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司,可以得到五边形内角和等于(5-2)×180°=540°,因此,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540°÷5=108°.360°不是108°的整数倍,也就是用一些108°的角不能拼出360°的角.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说明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验证平面镶嵌的条件,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4]
问题1小结反思M.Jab88.COm

问题2自由设计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表扬.
教师先展示几组其它平面镶嵌的图形,扩展学生视野,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份平面镶嵌的图案,教师先个别辅导,再集中欣赏学生的作品.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将已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回顾与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采取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交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法,特别关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思维策略,设计创意,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的要求,又扩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延伸阅读

九年级数学下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人教版)


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问题:怎样由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这个过程.

2.学习目标

(1)体验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

(2)体会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

(3)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

难点:具体操作.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05~P106.

(2)自学时间:30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刻度尺、剪刀、小刀、胶水、硬纸板、马铃薯等参与活动.

(4)课题活动参考提纲:

①以硬纸板为主要材料,分别做出下面的两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图1图2

②按照下面给出的两组三视图,用马铃薯做出相应的实物模型.

图3图4

③下面每组平面图形都是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a.其中哪些可以折叠成多面体,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叠一叠,验证你的答案;

b.画出由上面图形能折叠成的多面体的三视图,并指出图中是怎样体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

c.如果上图中小三角形的边长都是1,那么对应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cm2)

④下面的图形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

a.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围成一个圆锥.

b.画出由上面图形围成的圆锥的三视图.

c.如果上图中扇形的半径为13cm,圆的半径为5cm,那么对应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π×52×=100π(cm3).

⑤结合具体实例,写一篇介绍三视图、展开图的应用的短文.

二、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具体操作中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总结、归纳.

四、强化

1.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

2.由展开图折叠立体图形,再制作模型.

五、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解题技能和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情况,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核心是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动手完成立体模型的制作过程,体验平面图形如何向立体图形转化和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观察是得到知识的重要途径的道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评价作业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A)

2.(10分)下列平面展开图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沿正方形的边不能折成无盖小方盒的是(B)

ABCD

3.(10分)如图,在长方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圆作为圆柱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圆柱的侧面,刚好能组合成圆柱.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求y与x的函数式是.

4.(20分)如图是某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求图中小圆的半径.

解:

5.(20分)某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包装盒的表面积为146cm2,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

解:设高为xcm.

∴14×(13-2x)+×x×2=146.

解得x=2.

长:13-2×2=9(cm),宽:-2=5(cm).

体积:2×9×5=90(cm3).

二、综合应用(20分)

6.(20分)如图是一个上下底密封的纸盒的三视图,请你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这个密封纸盒的表面积.(结果可保留根号)

解:2×6××××sin60°+6×12×5=(360+75)(cm2).

三、拓展延伸(10分)

7.(10分)如图,长方体长为4cm,宽为2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

解:作出这个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则最短路径如图PQ.

最短路径长==13(cm).

新教材初一数学上册4.4课题学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新教材初一数学上册4.4课题学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学习设计和制作长方体包装盒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包装盒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长方体包装盒的设计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的创造能力普遍较差,但对新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
学法指导观察,类比,探究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二、细心观察,探索它们的共同点

三、长方体包装盒的设计与制作

四、交流,比较

五装饰包装盒

六展示活动成果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五、课堂练习

六、性质应用。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1提出问题:你会设计长方体的展开图吗?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3教师巡视学生画出来的结果

4让学生小组讨论自己的作品能不能折叠成长方体

5听取学生的汇报
6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饰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8课堂小结
9作业布置1思考如何设计制作长方体

2画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3小组讨论自己画出来的展开图能不能折叠成长方体

4自己动手折叠

5小组交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装饰

6小组展示作品

7谈一谈自己的设计还有哪些地方不足,是否会进行改进。

8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1学生画出来的图形有可能不能折叠成长方体

2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作品装饰上存在困难

3学生独立完成其它立体图形的设计能力不足
1让学生再思考再画一画(多加练习和总结)

2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限,只要能进行简单的装饰就行了。
(多鼓励,多实践)
3多给学生时间课后动手做一做,折一折

“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题学习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题学习”,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教学设计陈玉平
一、教材分析
(一)引入该课题的目的
将课题学习编人教材,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原有课程相比,课题学习具有开放性、实用性和全员性。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这个课题选取于社会生活,且更具挑战性和综合性。教材这样安排,其用意有三:一是在巩固已学调查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二是调查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及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三是借助对废电池处理问题的调查,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观,结合新课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认识规律,本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调查的全过程,掌握用样本去估计总体的思想,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合理地进行推断和预测,获得“发现──探索──分析──评判”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更好地形成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生分析
1.七年级学生目前知识上:已学习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两节知识。
2.方法上:处在由单元化向系列化解决问题的过渡时期。
3.思维上: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4.能力上:在主动重组和整合创新能力方面比较薄弱。
而本课题学习正好与目前学生的实情相吻合,适合学生学习发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2.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合理分析。
3.成因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收集整理是对数据的科学认识,又是分析数据的关键之所在,且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因此,我把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定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受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社会知识面过窄,对问题的分析接触较少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片面的分析问题,因此,我把对数据的合理分析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
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
2.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3.成因分析
对于教法、学法的选用,我考虑到课题学习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调控引导为辅。因此,我选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进行教学,由于废电池的处理只是一个问题背景,关键是调查的全过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调查研究解释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使每位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三、教学程序
出于数学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理念,我把本节课的基调定为“自主探究,民主开放,活动引领,合作交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诱发兴趣)
1.对于引入环节,我考虑了如下的三种方案:
①从复习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引人;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③让学生自己感触问题,师生互动,引出课题。鉴于第一种方案比较传统且缺乏挑战性;第二种较第三种缺乏自主发现的重要一环;第三种虽然比较费时,但它通过学生先人手,能使学生迅速进人角色,因此,我打算选择第三种方案。
(1)查一查:学生通过课前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废电池处理的资料,了解情况。
(2)看一看:教师利用电脑图片,展示废电池的危害性及日常生活中的处理情况。
通过查阅、观看,可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促使学生去思考。
(3)想一想:为了美好的生活和人类的健康,我们能做点什么呢?(引出课题)
(4)组建:动手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成立“小记者”站。
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去调查,而是通过组建“热点调查”节目,来为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展开调查搭建舞台,成立“小记者”站,可使学生真正成为问题的参与者,能带着热情、任务去展开调查。
(二)分组活动(实情调查亲自体验)
1.活动一“小记者”培训:
(1)此次调查的目的、问题、对象是什么?
(2)你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如何选取?在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3)请你参照课本附录(1)自主设计调查问卷。
自主设计调查问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设计时也可能会出现缺乏针对性、合理性的调查问卷,例如:有些项目写成了废电池的危害等。因此,安排(4)。
(4)组内交流调查问卷,取长补短,及时改进,小组统一
通过“交流──改进──统一”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助中完善调查问卷,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活动二“小记者”出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进行抽样调查。
让学生回归社会,获得第一手材料,体验“社会人”的辛酸,从而锻炼意志品质。
3.活动三“小记者”回站:分小组交流调查中的感受、体验,准备下阶段工作。
交流有助于学生内心世界的表露,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你怎样处理废电池?”课题学习科学探究(整理描述严谨思维)
学生从调查问卷上只能粗略地认识问题,为了引导学生精确、理性地认识问题,必须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
1.思考
我们如何用所学知识,将数据整理描述出来呢?(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2.操作
先制作调查统计表,整理数据,填人表格,然后针对整理结果,绘制统计图形。
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及算法化,框图化,程序化的思维方式。
(四)合作交流(分析数据发展思维)
经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学生对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考虑到问题的结论尚未显现出来,学生还须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思考
针对调查结果,你对废电池的处理有哪些发现和建议?
2.交流
召开信息研讨会,分组交流,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小组长进行汇总。
只要学生想说、敢说,能表明自己的观点,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
3.预测
学生往往会出现对问题把握不准确,建议容易忽略缺乏实用性、创造性的情况。
4.措施
各组选派“热点调查”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
用榜样激励的方式可让学生改进学习,同时由学生主持节目,还可增强学生“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才能。
5.点评
教师点评,并作出总结性评价,活动结束。
(五)自我反思(小结评价优化思维)
考虑到这节内容环节过多,整个过程涉及课内课外,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方法,我以“提问促反思”的方式提出问题。
1.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知道怎样进行问题的调查吗?有哪些收获?
2.作业
(1)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增加家长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收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
(2)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满意的调查报告在网上发布,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社会评价)
学生通过反思,可理清调查程序,优化思维。安排调查报告,网上发布信息这两个作业,一方面可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从而使本节学习更具开放性。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个“注重”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2.注重学生个性体现,变“模式化”为“个性化”。
(二)两个“突出”
1.突出合作交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
2.突出评价职能,将“边参与、边应用、边体验、边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三)两个“体现”
1.体现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变“学教材”为“用教材学”。
2.体现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互动性,形成“学数学、做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创。
2005-07-12原载《初中数学教学新设计新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下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987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