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新闻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教学过程: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
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课题:新闻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学习重、难点】
1.体会文章饱含的感情。
【学法指导】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和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荻港()要塞()歼灭()溃退()
2.查资料,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
3.用一句话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4.你有疑问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合作探究
①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哪一层是详写?
②品析鉴赏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巩固
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méi()体qín()满zhǔ()目cāng()桑
xiāng()嵌承诺()循序渐进()
2.查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现状。
3.阅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从查尔斯王子和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中,概括出他们两人的观点,完成下表。
人物主要观点
查尔斯王子
江泽民主席
3.你有疑问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新闻通常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划分出这三部分,并概括大意。
3.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明交接仪式时间的词语,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2)课文最后一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3)本文以叙述为主,适当穿插议论,饱含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巩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出席仪式的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
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
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对时间的表述语,说说这些精确表述的作用。
3.第二段加点的“缓缓”和第四段中加点的“徐徐”是同义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4.用横线画出本段文字中评论性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未来两三天淮河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有暴雨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姚润丰)未来两三天,淮河流域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有暴雨,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同时,北方大部地区自西向东也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中央气象台预计,受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未来两三天,淮河流域至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将先后有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还将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同时,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自西向东将有一次明显降雨过程,降雨量一般有10毫米至35毫米,局部地区可达40毫米至70毫米。26至27日,西藏南部和东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以及辽宁南部有大雨,局部有暴雨;黄淮、江淮、汉水流域、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的大部地区有小到中雨,其中黄淮大部、江淮、江汉平原、江南大部地区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并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提醒,未来几天的强降雨会使安徽、江苏、江西等沿江各省的汛情加剧,上述地区要密切关注雨情和水情的变化,作好防汛抗洪的各项准备工作。
1.请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
2.请用双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结语部分。
3.主体部分画线句子对应导语部分的哪句话,请写下来。
4.这则消息所说的并不是已经发生的社会新闻,而是将要发生的自然现象,你认为这则消息有什么社会价值?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鄂()豫()绥靖()()阻遏()
锐不可当()阌()乡杜聿()明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锐不可当:
②业已:
③绥靖:
④阻遏:
3.认识新闻
①消息要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② 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经过、_____。
③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 消息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
⑤电头交代了的名称、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一般位于导语。
4.预习课文,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新闻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特点: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通过阅读,反复体味,你能感受得到吗?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法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新闻,分别写出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及新闻内容的六要素。
陕西经济明年更重稳增长
本报讯(记者冯强)昨日,代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今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这也是他12月21日任代省长以来,首次主持常务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会议开始前,娄勤俭说,“我一定团结实干、勤政为民、改革创新、公道廉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帮助、督促我的工作。”
昨日会议研究了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听取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明年预算安排意见的汇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我省经济今年一度出现下滑,由于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促转型的应对措施,工业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从下半年起触底企稳,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物价趋降、就业增加的良好态势。会议强调,尽管明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省发展处在上升通道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积累的正能量将持续发挥作用。2013年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稳中求进”中力求“拐弯超车”。具体工作中,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投资规模,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议原则同意2013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确保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文来源:华商报2012年12月25日
文章来源://m.jab88.com/j/4462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