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
[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确回答,2000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4,提示从两个方面分析:
1.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1亿?按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
2.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那一个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5,分组完成教材P10活动题1
师生小结:亚洲人口众多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
1.按人口数给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大洲排队;
3.对比亚洲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教师承转:亚洲这种人口特点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题2
教师引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到亚洲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很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2课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
[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
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学生:阅读教材P16: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6.1,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我们了解到亚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应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g氯化钠溶液里含2gNaCl和50g氯化钠溶液里含4g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密度(g.cm-3)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注】在了解溶液组成时,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2)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3)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4)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无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05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