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一、考点提示
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及其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三大人类文明发祥地多样的地域文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三类产业的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
二、自主学习
1.众多的人口读图6.14
按人口数的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

2.人口、资源、环境的恶性循环
课本P12页: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把A~F各项内容填入框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B.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在教材中多次提到过,
在八年级跨省区域中的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
也设计了。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请
根据下列材料的因果关系,将下列各项前的字母
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A.人均耕地减少B.破坏植被
C.过渡开垦荒地D.人口增长过快

3.地域文化读图6.16,找出三个人类文明发
祥地。
4.经济⑴亚洲除国家以外,大部分国
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⑵三类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和部门。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三类产业所占的比例
有何不同?
⑶2002年,我国的三类产业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第一产业14.5﹪;第二产业51.7﹪;第三产业
32.8﹪。在图6.19用字母F表示出我国三类
产业的点位。

三、系统构建

四、自我测评
1.下列各大洲中,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数目最多的是
A.亚洲B.非洲C.拉丁美洲D.北美洲
2.下列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
正确的是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B.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C.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北美洲
D.亚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3.关于三类产业的连线错误的是
A.工业——第一产业
B.农业——第一产业
C.牧业——第一产业
D.流通服务部门——第三产业
4.世界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B.欧洲C.非洲D.拉丁美洲
5.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是
A.中国B.韩国C.沙特阿拉伯D.日本
6.下列不属于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的是
A.美索不达米亚半岛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7.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住帐篷
B.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住木屋
C.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住高脚屋
D.为预防地震的日本人——住厚实的砖瓦屋
8.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主要是
A.人口的多少B.古老文明
C.民族的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
9.读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图,完成下列要求。
⑴亚洲地域辽阔,属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是
国,该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元
⑵在东亚、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发展较快的有、、、
(按图中给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由大到小排列)
⑶从海路位置上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分布在
。而亚洲的内地国家经济相对滞后。
⑷沙特阿拉伯等西亚国家,经济比较富裕,其原
因是。
10.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石油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仅中东地区(西亚)就占68﹪的可采储量,其余依次是美洲、非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分别占14﹪、7﹪、4.8﹪和
4.72﹪。
材料二世界现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约2600亿吨,按有关专家预测,今后石油年平均需求增速约1.5﹪
~1.8﹪,在保持石油较高供应水平的情况吓,可再持续35~40年。
材料三部分国家石油储量图
⑴图中世界石油储量前五位的国家位于地区,这五个国家都属洲。
⑵石油资源是有限的,结合我国国情,列举一实例说明我国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四.自我测评
1A2B3D4C5D6C7D8D
9⑴日本34010⑵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⑶亚洲东部和东南沿海⑷出口石油资源
10⑴西亚(中东)亚洲
⑵实例:从2006年3月份取消对小排量汽车的限制政策;倡导使用小排量汽车;倡导使用乙醇汽油。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费量大,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节约使用一次性能源,使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精选阅读

七年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七年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

[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明确回答,2000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4,提示从两个方面分析:
1.各大洲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1亿?按人口数从大到小排列.
2.亚洲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哪几个?各属于那一个分区?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其中有6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增长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5,分组完成教材P10活动题1
师生小结:亚洲人口众多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
1.按人口数给大洲排队;
2.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大洲排队;
3.对比亚洲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
教师承转:亚洲这种人口特点会对资源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11活动题2
教师引导: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略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到亚洲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6个,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带来很多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第2课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差异

[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
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
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学生:阅读教材P16: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表6.1,分析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我们了解到亚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应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并努力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形式。

第二节“人文环境”


第二节“人文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知道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能力目标]:能通过阅读图表、图片从方方面面证实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尊重各国家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亚洲的人口增长的特点、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学准备:可参照课本中的插图,也可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亚洲的人口、文化、经济状况如何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亚洲的人文环境。
[讲授新课]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是世界第一大洲,除了面积大之外,还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亚洲不但面积最大,而且人口最多,所以是世界第一大洲。
(板书)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师提问)亚洲人口最多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回答)亚洲人口总量最多,增长快,密度大等。
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
(学生回答)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州。
(教师小结)亚洲是各大洲中人口总量最多的一个洲,36.8亿,占世界人口的61%,可见,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的大洲。
(指导学生读图6.14,提问)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共有多少?有几个在亚洲?
(学生回答)共10个,有6个在亚洲。这也说明了亚洲人口多。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哪几个?
(学生思考回答)有四个,分别是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
(教师)四个地区中有两个在亚洲,可见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整个欧洲也是世界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那么,人口的稠密程度用什么数据来表示?
(学生回答)人口密度。
(教师讲述)亚洲和欧洲相比哪个洲更稠密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引导学生计算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
亚洲:36.8亿÷4400万平方千米=83.6人/平方千米
欧洲:7.29亿÷1000万平方千米=72.9人/平方千米
(学生小结)亚洲的人口密度比欧洲的人口密度还大,可见,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教师)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吗?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出。
(学生活动1)读图6.15,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给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亚洲居第三位。
(学生活动2)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的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引导学生计算)亚洲的净增人口数:36.8亿×1.4%=0.52亿
世界的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
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0.52亿÷0.79亿×100=66人
(学生小结)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不是最高,但是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由此可见亚洲是世界每年人口增长最多的一个洲。
(教师提问)为什么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是最高,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是世界最多的呢?(学生思考回答)因为亚洲人口基数太大,所以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了,每年增长的人口数还是最多,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
(教师)可见,控制人口不是短期的任务,而是长期的工作。以上我们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生总结)亚洲人口总量最多、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最多、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长迅速、每年增长的人口数最多。
(教师承转)从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略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讨论完成因果关系框图:
(教师提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怎样才能把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呢?
(学生讨论,完成良性循环结构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教师总结)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有计划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并且要努力控制人口的增长,充分依靠科学技术,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师承转)亚洲不但人口众多,民族也有1000个左右。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各自灿烂的文化。
(板书)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学生)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读右图:
(教师提问)亚洲的三个文明发祥地是哪里?从地形、气温、降水来看它们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有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击平原上,土壤肥沃。从气温来看,都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适宜。
从降水来看,各地降水充沛,且水源丰富。
(教师讲述)可见,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活动)读图6.17,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可每组讨论一到两个问题,不全的教师加以补充)
①沙特:地处热带沙漠,终年炎热,所以穿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居住帐篷。
②亚库特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终年寒冷,为了御寒他们穿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积雪是雪橇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大都是梯田。
④孟加拉人:居住在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⑤达雅克人: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
⑥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和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多有防震设计。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现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复习巩固]
(师生总结)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各地文化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完成14页的活动题

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

教学过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g氯化钠溶液里含2gNaCl和50g氯化钠溶液里含4g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

[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cm3)×溶液密度(g.cm-3)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注】在了解溶液组成时,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2)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3)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4)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05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