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3

课题:6-1-1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图片,图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

学生回答。

师: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生: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以下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来构成的?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

从图上你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前面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课本P42:思考与练习

师:下面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生: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3、知识小结

经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请同学概述我们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精选阅读

生态系统的组成2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组成2,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法及依据:“激趣导学,合作探究”
学法及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记录观察结果,表达交流
2、指导学生通过表演,认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搜集信息及自然风景图片、排练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首先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走进美丽的大森林,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去感受一下
大自然的和谐和美!放映影片《美丽的大森林》。
教师: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什么组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内容。
板书: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出示目标。
二、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自主学习一:阅读教材39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1: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及时反馈指导。
展示“浮想联翩”:如果你是这片沼泽地里的一只水鸟,想像一下,当鹰飞来时,你会怎么做?当这里的水被污染了你又会怎样?
教师予以肯定:大家的想像很丰富,从这两种情境中,谈谈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学生:生物离不开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有生物受到影响……
教师: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哪一种因素的变化,就会有许多生物受到影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板书: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出示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1、我们校园中的所有生物2、一块农田里的肥沃土壤3、一个长满杂草、木耳,聚集着蚂蚁、老鼠的阴湿山洼4、取自池塘中的一滴水5、生物圈。
学生分析判断,并说出理由。
教师:大家通过以上的分析判断,你能不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判断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必须具备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物成分,一部分是无机环境。
教师:大家总结得很好,那你们能举出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
学生:一片森林,一个花坛,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
过渡: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生态系统的种类很多,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那么,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呢?下面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2的内容。
2、自主学习2:阅读教材40-41页内容,完成《助学》目标2:生态系统的成分。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活动1:识别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提出要求:标出各个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填写在课本的表格上,然后分析讨论并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并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成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都扮演着什么角色?
学生: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营养、能量和生存空间);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消费者(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分解者(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我们大家下面来看一段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和并记住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的作用。
分角色扮演开展好活动2:生态系统家庭辩论会。主题:我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辩论成员:植物、虫、鸟、细菌、真菌,阳光、空气、水等。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鼓励:大家表演的都非常好。通过大家的表演,让我们大家了解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过渡: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
三、探索问题,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合作探究的题目:1、人能制造农产品和粮食,你认为人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什么成分呢?为什么?2、蚯蚓是常见的动物,可为什么有人说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呢?(小提示:还记得蚯蚓吃什么吗?再结合分解者的作用展开讨论!)3、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与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的两个生物成分是什么?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1、课堂小结:
师: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下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同学们完成助学的“自我感知”。
2、当堂达标。
五、延伸拓展:
材料:生物圈2号(Biosphere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它占地1.28公顷,承建历时8年,耗资1.5亿美元。
如果你是一位参与创建生物圈2号的科研人员,你将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引入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生物圈2号,1993年6月26日走出,停留共计21个月,最终宣告失败。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这证明了在已知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离开了地球将难以永续生存。同时证明:目前地球仍是人类唯一能依赖与信赖的维生系统。
因此,请大家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善待我们的家园!

生态系统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系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25章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1、巩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量流动原理
教学设想:情景导入→巩固基础知识→原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1、了解本班学习进度
2、要求学生准备纸笔等
情景导入
提出庄稼晚期浇水、施肥不当造成减产现象。
让学生讨论:讨论并回答
有机物的运输
《幻灯片》提示
物质和能量流动不当
由学生回答导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即今天
我们复习的内容。
复习巩固
一、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并引
出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复习巩
固。回答
《幻灯片》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产者主要指的是绿色植物。“主要指的”说
明还包括其他生物,自养型生物还有提示回答
化能合成细菌等
消费者、分解者属于异样生物,必须直接或间
接地依赖于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而
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具有一
定的结构性。
复习结构然后过渡到对功能的复习
这种特定的结构决定了生态系统具有特定
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结构———→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幻灯片》
自太阳,但只是部分光能流经生态系统。太阳能
《幻灯片》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
思考并讨论
1答案D2讨论答案C
《幻灯片》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1、能量被摄入到动物体内
能量流入到动物体内思考并讨论
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2、流入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三个流向,即
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
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
提问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回答
《幻灯片》提示
逐级递减10%——20%
单向不循环
迁移运用
1、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问题→讨论→回答→提示→回答→总结
2、池塘养鱼
问题→讨论→回答→提示→回答→总结
小结并过渡
通过对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系
统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循环,要深入
研究能量的流动,必然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生回答
物质循环CHONPS概念
生物地化循环
思考并讨论思考并回答
碳循环示意图填充
问题→讨论→提示→答案
知识小结
通过碳的循环可以看出,环境中的无机物通过
生产者合成糖类、脂类、蛋白质等有机物,这
些有机物又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分解作用,
以无机物的形式返回到环境中去,从而使构成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往复地循环。
《幻灯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表明,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并不
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有利
地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幻灯片》
思考并讨论N元素的循环
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于物质的循环,而物质循环也必定伴随有能量的流动,二者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而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正是能量的不断流动物质的不断循环,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又由于各种成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使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也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7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知识结构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与植物的蒸腾作用
生物圈中的观察叶表皮的气孔
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绿色植物与光合作用吸收二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生物圈中的氧化碳、放出氧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
碳—氧平衡气体
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
的稳定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资料分析保持生态系统稳
定的意义

内容简介
本章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在通常情况下总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稳态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通过自我调节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学生对生态系统、生物圈、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从“生物与环境”高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既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本章教材分三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因此,本章特别重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是: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为各种生物构建身体和进行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对于前者,学生已在相关章节中学过,本章的一、二两节完成后两者的教学,使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几大主要作用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爱绿护绿的美好情感,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绿化活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超出一定的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恢复,有时则完全不能恢复。为了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认识到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并减少自然灾害,防止人类自己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资料分析和DIY等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教材在编写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知识点:
1、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的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散失水分以及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保卫细胞为半月形,靠近气孔一侧,细胞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细胞壁薄
意义:(1)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有着重要作用。
(3)蒸腾作用中水分从叶表面大量散失,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
2、水循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送人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入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3、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燃料燃烧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场所),利用光能(条件),用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产物)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其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储存能量)
叶绿体
4、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
练习:
1.一棵高大的乔木,根吸收的水分要达到树冠的每一片叶,而促进水分运输的动力是(A )
(A)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
(C)吸水作用(D)呼吸作用
2.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器官完成的( C)
(A)叶柄 (B)幼嫩茎 (C)叶片(D)幼根
3.阳光下,一棵柳树所进行的生理活动有(D )
(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4.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主要原因是(C )
(A)呼吸作用旺盛,产生的水分多
(B)根系保持水土,蓄水过多
(C)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D)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水蒸气多
5.土壤中的水分参与植物蒸腾作用时的途径是(A )
(A)土壤→根毛→导管→叶肉→气孔→大气
(B)土壤→导管→叶脉→气孔→大气
(C)土壤→根毛→导管→气孔→叶脉→大气
(D)土壤→根毛→叶脉→导管→表皮→大气
6.移栽幼苗时要剪去一小部分叶片,其主要原因是(B )
(A)降低光合作用,减少水分消耗
(B)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C)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D)减少水分运输,提高幼苗成活率
7.下列有利于植物叶片快速蒸腾因素是(A)
A.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增大 B.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口径缩小
C.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增大 D.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口径缩小
8.在鱼缸内放一些水草,在阳光照射下,水草会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里的主要气体是(A)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B.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C.蒸腾作用产生的水蒸气D.以上三项全是
9.谷类植物在一定光照下,要增加产量,可以相对增加某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这种物质是(B)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10.在完全密闭的玻璃瓶中,蜡烛能够燃烧更长时间的一种实验装置是(C)
A.植物、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B.光照、动物和土壤中适量的水
C.植物、光照和土壤中适量的水D.植物、动物和光照
11.如果陆生和水生植物大量减少,大气中急剧增加的成分是(B)
A.氧气B.二氧化碳
C.甲烷D.一氧化二氮
12.利用大棚栽培农作物,科技人员常向大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这是因为(D)。
A.会使大棚内的温度升高
B.二氧化碳可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治植物的病虫害
C.二氧化碳能灭火,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D.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13.人和动物不断吸收氧和二氧化碳但大气中这两种气体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
A.放出二氧化碳,吸收氧B.放出氧,吸收二氧化碳
C.白天放出氧,晚上吸收二氧化碳D.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上放出氧
14.如下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各放置一个盛水烧杯,杯内都插着一根树枝上两根树枝上的叶子数目有多有少,开始时天平两边平衡,后将此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经过一段时间后,天平右边将会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C)
(A)两边树枝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不等
(B)杯内水分蒸发量不等的缘故
(C)两边树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量不等
(D)两边树枝呼吸作用的强弱不等
15.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大部分(C)
A.用于光合作用B.用于呼吸作用
C.用于蒸腾作用D.贮存在体内
16.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D)
A.降低植物叶片表面及其周围环境的温度
B.增加空气的湿度,有利于形成降雨
C.促使水的吸收与运输
D.以上三项都是
二、判断题:
1.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
2.温带地区,深秋的树木大量落叶,这是降低光合作用,以度过寒冷或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现象。( )
3.植物蒸腾作用带走了体内大量的热,降低了叶片的温度。( )
4.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白天全部关闭,晚上全部开放。( )
 三、填空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______________,放出______________,维持生物圈的_________平衡。
2.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____以____状态,从____散发到____的过程。
3.晴天的上午,将一盆栽植物的一个枝条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
(1)不久塑料袋壁上出现了一些水珠,这些水珠来源于植物的____作用。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伸入袋中,火柴棒又复燃了,说明____增多了,这是由于____的原故。
(3)第二天早晨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火柴棒立即熄灭了,说明袋中____增多了,这是由于____的原故。

4.下图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二氧化碳和氧气中的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_______;消耗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
(2)生物圈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_____,产物是______,条件是_______。生物通过______将有机物分解,细菌等微生物通过______作用将动植物尸体及腐烂物质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如此生生不息,构成了大气中的______的循环,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的碳氧平衡。

第17章答案
1-5ACDCA6-10BAABC11-16BDBCCD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98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