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语文教案:成语积累和羊儿吃草──谈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语文教案:成语积累和羊儿吃草──谈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熟记成语”,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每首成语歌含成语4条。全册安排成语歌8首。一部分是格言警句、古诗、儿歌等。现就其中成语歌的教学谈点看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深化的过程。M.Jab88.Com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成语歌,只要联系《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让学生大体上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二、借助生活经验教成语

启发儿童回忆相关的生活情景是理解成语的好办法。如“练习1”的成语歌:“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这几个成语都是描写欢庆、热闹场面的。“申奥”成功那天夜里人们狂欢的场面,儿童仍记忆犹新。教师便可启发学生回忆回忆当时的情景,相机出示成语,解说意思。教师可以问学生:当“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是什么情景?(生答:广场上沸腾了,人们伸出两个指头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地把鲜花抛向空中。)这就叫“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还有的人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叫做什么呢?(生答:载歌载舞。)广场上的灯都亮了起来,照得广场就跟白天一样,这就叫──(生答:灯火辉煌。)

三、观察相关事物教成语

将儿童带至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讲解,让成语与该成语所代表的事物或情景在儿童的头脑里挂起钩来。如教学“练习2”的成语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教师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把儿童带到公园里,让儿童观察一下园子里的景物,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出示成语,让学生结合眼前的景物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现场进行教学:春天来了,小朋友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生:风变得暖和了,花儿开了。)天变暖和了,花儿开了,这就叫“春暖花开”。(生:柳树发芽了,地里长出了小草,杏花开了,蜜蜂忙着采蜜……)你看,公园里到处都可能看到春天的景色,这就叫“春色满园”。春天的景色好看不好看?(生:非常好看。)春天的景色很好看,非常美,这就叫“春光明媚”。春天来了,大自然多热闹呀!春天的气氛多浓呀!这就叫“春意盎然”。

四、凭借语言环境教成语

有一些成语歌,几个成语意思连贯,很像一首四言小诗。教学这样的成语歌,不要孤零零地解释四条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教。要让学生一边读成语歌,一边借助生活经验展开想像,力求进入成语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读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是干巴巴地念四个成语,而是要把它当成一首小诗来读,要一边诵读一边在头脑里“过电影”,力求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有一种美的感受。这么一来,儿童凭借语言环境,就能意会到这四个成语的意思。

    如第3单元的成语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教。四个成语,语意连贯,一气呵成,表达了一个中心:抱定一个宗旨,只要坚持不懈,顽强不息地干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教学时,教师可联系《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帮助儿童理解成语歌的大致意思。(关于“愚公移山”,教师可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把它当作一首四言小诗来诵读。要读得铿锵有力,要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读出来。成语歌的意思明白了,四个成语也就自然理解了。

我们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成语编成成语歌,就是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心理学家乔治.米勒经过多年对记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块”的新概念:“人们的记快具有块状结构。人记忆某件事物,总是跟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信息一起,以整块形式来记忆的。”(见张光鉴《相似论》100页)以韵语的形式来记忆成语是符合“块”的记忆机制的。教成语歌的重头戏是“读”是“背”,每一首成语歌都要让儿童熟读成诵,烂熟于胸。因为非如此就不足以形成牢固的积累。有的老师教成语歌,不要求儿童读,也不要求儿童背,只是要求他们查查成语词典,把定义记在书上,这就难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大家都见过牛儿吃草。它饿了的时候,便大口大口地将草料吞下去。待卧到树阴下休息的时候,再将草料返回到口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儿童学习成语的过程也跟这情形差不多。学习成语歌,只是初步的了解。理解活动并未就此结束。在他日后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如阅读、看电视、听广播、与别人交谈,还有可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次与这些成语见面。每接触一次,他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就深入一步。渐渐地,这些成语也出现在他自己的笔下或口中了。开始时可能用得不甚恰当,乃至用错。渐渐地,用错的越来越少,终于能用得恰如其分了。到了这个地步,成语就消化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延伸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能力目标: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难点: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里玩吗?老师前几天就去了儿童乐园,还带回来一张图片呢,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图片)

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教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数图上的物体个数

同学们,儿童乐园里非常热闹,在照片中,你能看到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谁能告诉大家,照片中有些什么?(引导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说清各种物体在图中的位置。)

总结: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师启发:小朋友,你能说出XXX有几个吗?(对于说的又快又准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学生喜欢先数什么就让他们说什么,不要限制先数哪一种,保持学习热情。对于比较难数的数目,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数,防止重复或遗漏。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我们再来数一数图上物体,看谁数的最快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一个一个让学生完成)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

1.送小礼物

说明:只要完成纸上的题目就能得到一个小礼物。

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多少个数?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今天回家就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比大小、轻重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支架。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分一分(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出示动画,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龄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在电话里说,有客人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想想做做第3题。

3、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有哪里行驶。

(2)、客人就快来了,我们来帮帮小兰好吗。就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4、想想做第4题。当小兰刚把房间整理好,妈妈就回来了,她买了什么呢?

哟,红红绿绿的多新鲜多好看呀!这些又可以怎样分呢?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5、这时客人来了,在这些客人中你发现藏着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穿着、身高等多种标准来分类。

四、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______在______的前面。

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______在______的上面。

______在______的下面。

简要归纳小结。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下、前、后认得准。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句话吗?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把家里的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认位置(左右)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熟悉的情境中酷爱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通过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同桌两个不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

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0的认识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认识“>”、“<”和“=”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6、7的数数和认数。

教学目的: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

1、认识6和7

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

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表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4、基序数意义

(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察43页金鱼

三、练习

四、6和7的写法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的: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思维训练点: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一、引入

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和9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

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P59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四、8和9的写法

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

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先写圆再竖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有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最好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9○□,谁来说说。

认物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3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3

8+2=10–4=4+6=2+8=

10–8=1+9=10–2=5+5=

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8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兔拔萝卜)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上剩的萝卜和放在篮子里的萝卜,想每次是几加几得10。使学生初步体会:()+()=10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式与数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第3题用上、下两式为一组题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

四、知识总结及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2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安排。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计算练习

1、做第1题(出示挂图)通过一图四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做第2题。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挂图。让学生在练习10减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小黑板出示)

8+()=106+()=10()+5=10

()+7=105+()=87+()=9

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法”打好基础。

4、做第4题

着重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6+210–4+38+2–6

7–2+45+5–310–1–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5题,出示挂图。分组讨论。

交流各人列出的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小黑板出示。

10–4+310–1–42+6+2

8+2–65+5–37–2+4

课题:复习(1)

教学目的: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总结

四、作业

3+44+67–310–2

3+52+79–46–2

课题:复习(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加减口算速度能力;

2、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熟悉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第5题。在做这一题时要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2、做第7题。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涂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涂出的图象像什么(绿叶映托的荷花)

3、做帝题。可以用接力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赛。

4、做第9题。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

三、复习总结

四、课堂作业

3+1+68–2–53+4–2

1+8–78–4+39–1–3

课题:丰收的果园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一)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板书:15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1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10+12+64+107-3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74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十几加减一位数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课题:认钟表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多媒体演示录音)猜钟表。出示课题:认钟表。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呢?(生答)

2、看钟表店的录像。请他们来我们班做客。(出示钟表图)

3、演示钟表面,揭示:时针和分针。

4、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四、自主探索,判断大约几时

1、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讲故事。(渗透时间概念)

2、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观察土,了解图意。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结拓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课题:9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教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教学时,可用图片代替桃来进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想想怎样算出一共是多少,说出是怎样算的。

对“凑十法”可以适当引导、启发:怎样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是十几?让学生先想到凑满十。

对本题的教学,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适当突出和提倡使用“凑十法”。

三、实际操作

1、试一试的教学。

2、想想做做的教学。(1~5题)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9+49+39+89+7

9+69+99+59+2

课题: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7=9+4=9+8=9+5=

9+()=119+()=129+()=159+()=18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1、“试一试”:12–9=()16–9=()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五、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1题。2、第2题。

3、分组游戏:(1)钻山洞(2)白兔搬家(3)蚂蚁找窝(4)大象摘椰子。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六、全课总结

课题:练习六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图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回忆练习。

做练习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对于9加几的算法要突出先凑十,再算10加几的思路;对十几减9仍旧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再次让他们观察、分析9加几和相应的十几减9间的联系,引导他们理解利用想9加几来计算十几减9的思路。

三、口算练习。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题都为口算练习配上情节,在练习时,要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反复练习这些加减计算。

四、综合练习。

让学生独立运用9加几和十几减9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第5、6、7题。第5题比较一个算式和一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加减两步计算,第7题是观察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对这些题,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五、练习总结。

六、能力检测。

9+8=13–9=9+4=16–9=15–9=17–9=

9+2=11–9=9+9=9+6=14–9=19–9=

课题:8、7加几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复习。3、小结并揭题。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2、教学“想一想”8+9=()

提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吗?安排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

(1)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先与组员讨论,填写空格,再进行组际交流。

(2)小组活动。

(3)组际交流,学生评价。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谈话引入。

2、说明游戏规则,并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能力检测

课题: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退位减法的方法,形成一种学习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十几减8的例题。先联系实际问题引出15–8,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算出得数。然后把不同繁荣想法在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要引导学生把对实物的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特别是喜欢用“破十法”的学生,要抽象成连续的两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再提倡一个一个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探究算法。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图解题。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3、做想想做做的其余题目。

4、创设学生喜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题: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四、课堂总结

课题:十几减6、5、4、3、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退位减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算法自己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内交流。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既算的快又适合自己使用,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说某种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进行比较和选择。优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在成功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在做第1、2题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相应算式间的联系,以利于学好减法计算。

2、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题。

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分别把各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可以组织游戏,或者用线连一连等。

第6题可以让学生看看填好后的统计表,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还可以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课题: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自制图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1、练习进位加。做练习八第1题。

第1题分别用3、4、5、6去加圈上的数,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也可以组织小组练习。

2、练习退位减。做练习八第2题。

第2题分别用11、12、13去减。每摘一个椰子说一说算式。可以分小组比一比,看谁摘的对,看哪一组先把椰子摘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计算练习

16–7=6+9=7+5=12–3=

5+6=12–5=11–2=7+6=

13–6=4+9=3+8=12–4=

15–6=11–8=6+6=14–7=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做练习八第4题。第4题是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开放题。可以使学生体会问题与相关信息间的联系,初步感受这里提取信息的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是开放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课堂总结

课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做第1题。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计算练习。

做第4、5题。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6、7、8、9题。看图列式。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课堂总结

课题: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期末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让学生整理数。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数的大小比较。做第2题。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复习数位。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概念和认时间、认物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后希望小朋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期末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分小组活动。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4+5=8—0=3+7=

10–8=10–5=2+4=6–1=

5+3=2+6=6–6=0+9=

10–6=7–4=1+9=4+4=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课题: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2=16–9=13–4=5+7=

15–5=6+8=11–3=8+8=

13–6=12–7=9+6=10+7=

17–8=14–8=7+7=18–9=

4+8=13–5=8+3=3+9=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综合实践运用。

1、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略)

课题:期末复习(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发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一张纸、小黑板、挂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做期末复习的第15题。用一张纸你能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可以怎样卷?(这纸可以横着卷,也可以竖着卷,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复习的第16题。(可以根据树苗大约有多少来估计,也可以按“还差很多”来估计,从而知道选“16个”比较合适。这里重视的不只是估计的结果,更在于估计的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做期末复习的第17—19题。

第17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否放得下的问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尽量发表意见,说得在理就要鼓励。

第18题可以先讨论,再交流,要突出“每人发一个面包”。所以买第一、三盒最好,买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题的答案不只能填一个数。让学生讨论□里的数在什么范围内,体会答案不惟一。

五、课堂总结(略)

期末复习(5)

教学目的: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里填数。

9+()=1210-()=0

5+()=15()+()=17

2、在○里填上>、<或=。

8+4○1417-10○3+47○13-10

7+4○7-49○9+310-6○6-6

3、用6、9、15组成四个算式。

()○()=()()○()=()

()○()=()()○()=()

4、填数。

7+8→□–5→□10–3→□+0→□

15–9→□–6→□15–5→□+6→□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1411–□>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9=14—5=5+7=14—8=

4+8=10+5=9+8=7+9=

11—6=13—6=9+5=6+7=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3□9+3□8—3□

〈〈〈

9—4□9+4□8+3□

3、连线。

8–63+719–9

4+610–712–10

8–57–50+3

4、看图列式。

○○○○○●●●●●●●◇◇◇◇◆◆◆◆◆

()○()=()()○()=()

()○()=()()○()=()

()○()=()()○()=()

()○()=()()○()=()

期末复习(6)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11

1、

2、在○里填上>、<或=。

8○14–417–10○3+410–6○6

9○9+37+4○7–410+0○10–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里。

1310915122018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20里面有()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个☆。从左边数,第()个和第()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2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8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有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最好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9○□,谁来说说。

认物体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总结拓展

四、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实践操作

(一)滚一滚

1、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分组体验

4、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拓展应用

(一)堆一堆

1、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分组体验

3、交流验证

4、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搭一搭

1、提出问题;

2、分组体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三)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活动小结

分与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共5课时

2-5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卡片、圆片、盘子、桃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知识探索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2、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三、知识应用

1、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总结

五、拓展练习

练习与测试

6-9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课时:2课时。

1、第一课时:6、7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1-4题。

2、第二课时:8、9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5-8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后练习

10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同学们

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

二、知识探索

1、教学10的组成,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给珠子涂颜色,再根据每串涂色的结果,有条理地说一说10的组成,并从组成的一种说法,联想出另一种说法。

2、涂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涂几个红色,第三、四、五串又应涂几个红色,应从哪边涂起。然后独立有序地涂色,并按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再联想相应的另一种说法,完整地认识10的组成。

3、通过图中的涂色过程,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话叙述10的组成,如10可以分成9和1、10去掉9是1、9和1合起来是10、9和1组成10等等。

2、“想想做做”的3道题目。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2——10的分与合,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数的游戏。

二、知识的应用

1、看图提问:把蘑菇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5可以分成几和几?6呢?7呢?

2、蚂蚁公园建了一些房子,要分给蚂蚁娃娃们住,可他们不知道哪两个能住在一起,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看图游戏)

3、卡片游戏: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两张卡片上的数能合成那张卡片上的数。

4、练习有序: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的生长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在叶片上填上数。

5、猜一猜:练习数的组成。游戏时,分两人或三、四人一组,一人心里想好7的一种组成,另一人或两、三人猜,直到猜对为止。还可以猜其他数的组成。

6、填数练习。这题最后填写的“7”的组成,答案很多,要注意发现、鼓励说的完整、有条理的学生。

7、拼一拼。这一题既可以看着图形找哪两块能拼成一个长方体,也可以从数的组成想。如3和(5)合成8,所以3块要与5块拼。教学中可以把两种思考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的总结

四、能力检测

八、加和减(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

教学课时:共18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开学了,校园里开了很多的花,一群小朋友为了能使这些花开的更鲜艳,拿着水壶前来浇花。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图,先让学生表述题意:3个同学在浇水,又走来2人,一共有5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上。

2、告诉学生,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3、教学加号、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教学例2,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例题是两幅内容连续的图,要让学生明白图意,体会1位小朋友和2位小朋友走到一起是3位小朋友,要用1+2计算。

三、知识巩固

“想想做做”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讨论、交流,或者通过学具操作,学习其余的一些加法算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实际问题,要重视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第1题可以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第4题是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第5题是开放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使学生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多列一些算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如2个小朋友甩绳,3个小朋友跳神;2只鸟在树上,又飞来1只鸟;路左边有2朵花,右边有2朵花等。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2=3的含义,要学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2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2=1,也有可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1=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知识应用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

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上一次在校园里浇花的几位小朋友还在那儿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引导学生看图)这时侯水壶里的水没有了,他们都去灌水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理解3–3=0的含义。

4、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理解5+0=5的含义。

6、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4=2–2=3–3=

0+4=0+2=0+3=

4+0=2+0=3+0=

和是6、7的加法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6=76+1=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4=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6、7的减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体会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用减法算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在看图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2、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交流一下图意,弄清要栽的总数是“7棵”。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再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并算出得数。

7–3=47–4=3

3、再让学生联系题意说说两道减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4、教学“试一试”。第一小题要让学生理解虚线表示什么意思,交流算法时,如果有学生从7–2=5,想到7–5=2,要表扬、鼓励。

第二小题是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列式作出解释,初步学习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通过直观先学会6、7减几的其余一些算式,再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6、7减几的计算,以及学习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写算式,计算结果,然后交流。

3、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量关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5题和第6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认知结构更加全面。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5–4=6–4=5–3=

7–5=6–3=7–4=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课题: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索及延伸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知识的总结

五、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2=8–4=7+1=5+3=

4+4=8–7=3+5=8–5=

2、()+()=88-()=()

1、9–2=2+7=9–1=3+6=

9–6=8+1=4+5=9–5=

2、()+()=99—()=()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的:配合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安排的内容,同时带着练习前面教学的加、减法,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本练习分两个层次安排,

第一层次(1——3题)重点在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都能算对。

第二层次(4——6题)重点是解决问题,其中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投影片、实物图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看图,相互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列出四道加、减法算式。使学生巩固加、减法的初步概念,进一步领会加、减法间的关系。

2、第2题摆卡片组成算式,重点练习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课前要指导学生制作数字卡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名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第3题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正确率,要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以及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2、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凭经验说说第5题左图中一共有多少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摆学具帮助理解。(第1人8人

△∣△△△△△△△△

?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右下题图中三角旗上的8人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前面有7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

3、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图中画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根据图意,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就要肯定。

四、练习小结

五、知识训练

小黑板出示:

()+()=8()+()=9

8—()=()9—()=()

6+3=9–3=9–8=2+6=

9–4=8–5=4+5=8–2=

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知识巩固及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活动小结

分与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共5课时

2-5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2、3、4、5的分与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比较熟练地掌握数2、3、4、5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在相互交流中探索简单规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卡片、圆片、盘子、桃子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小明带来了几个桃子和两个盘子,他要分给我们几个最听话的小朋友,但他看到我们这么多听话的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知识探索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

2、教学4的组成,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

(1)让学生把4个桃(可以用4个圆片代替)放在两个盘子里,交流各人的放法,出现多种放法。

(2);带领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分法抽象出4的一种组成,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按照这样思考,从其他几种分法抽象出4的其他几种组成。

(3)让学生观察4个桃放在两个盘子里有多种放法,数4分成两部分也有多种分法,体会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对应着4的每种分法,认识几和几合成4。悟出4可以分成几和几,也就是几和几合起来是4,感受分与合的思想及其辨证统一。

(5)可以用对口令等形式,进行必要的练习。

三、知识应用

1、组织学生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学习5的组成。可以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试一试”,从活动中得到5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5。教学重点放在把5朵花分成两堆后,从一种分法抽象出数5的两种组成,从5分成几和几能知道几和几合成5。

2、“想想做做”的题目要重视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四、教学总结

五、拓展练习

练习与测试

6-9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

教学课时:2课时。

1、第一课时:6、7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1-4题。

2、第二课时:8、9的分与合以及想想做做的5-8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4、5的分与合,同学们掌握了(通过实物学习数的组成,从数的一种组成能联想出另一种组成等)方法,今天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6-9的组成。

二、教学新知

1、出示挂图,结合提问:“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怎样分?”

2、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有序地分”。让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看教材中的插图并按插图动手操作。如:把6个气球分在两个手里,书上画了几幅图?为什么只画三幅?从每幅图里得到6的组成?虚线框里的组成和框左的组成有什么联系?第一组与第二组有什么联系?第二组与第三组呢?

3、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回答、交流,学生能够在学习6的组成中学会有序的操作和有序的记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的学习。

7的分与合让学生一边分圆片,一边想数的组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组织交流。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序地进行,能不能从7的一种组成在虚线框里写出相应的另一种组成。

在7的分与合都找到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记住这些组成,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到“有序”和“联想”上。

让学生自己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地分,避免重复和遗漏,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掌握7的组成。

2、“想想做做”要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以对口令等形式巩固已学的数组成。在学习8和9的组成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

第7、8题都是巩固8和9的组成的练习。练习以后,可以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记住8和9的组成。对学生说的方法要尽量肯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后练习

10的分与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2-9的分与合,同学们

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10的分与合。

二、知识探索

1、教学10的组成,可以先让学生有序地给珠子涂颜色,再根据每串涂色的结果,有条理地说一说10的组成,并从组成的一种说法,联想出另一种说法。

2、涂色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串已涂了一个红色,思考第二串应涂几个红色,第三、四、五串又应涂几个红色,应从哪边涂起。然后独立有序地涂色,并按涂色的结果依次填写10的组成,再联想相应的另一种说法,完整地认识10的组成。

3、通过图中的涂色过程,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巩固练习

1、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10的组成,体会分与合的思路。让学生用不同的话叙述10的组成,如10可以分成9和1、10去掉9是1、9和1合起来是10、9和1组成10等等。

2、“想想做做”的3道题目。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7页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2——10的分与合,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数的组成的学习方法。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数的游戏。

二、知识的应用

1、看图提问:把蘑菇放在2个盘子里,可以怎样放?5可以分成几和几?6呢?7呢?

2、蚂蚁公园建了一些房子,要分给蚂蚁娃娃们住,可他们不知道哪两个能住在一起,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看图游戏)

3、卡片游戏: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其他小朋友拿出两张卡片上的数能合成那张卡片上的数。

4、练习有序:先让学生弄清楚叶子的生长顺序,然后再让学生在叶片上填上数。

5、猜一猜:练习数的组成。游戏时,分两人或三、四人一组,一人心里想好7的一种组成,另一人或两、三人猜,直到猜对为止。还可以猜其他数的组成。

6、填数练习。这题最后填写的“7”的组成,答案很多,要注意发现、鼓励说的完整、有条理的学生。

7、拼一拼。这一题既可以看着图形找哪两块能拼成一个长方体,也可以从数的组成想。如3和(5)合成8,所以3块要与5块拼。教学中可以把两种思考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的总结

四、能力检测

八、加和减(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家、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能按运算顺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式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投影、加减法表等。

教学课时:共18课时。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开学了,校园里开了很多的花,一群小朋友为了能使这些花开的更鲜艳,拿着水壶前来浇花。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来了哪些小朋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图,先让学生表述题意:3个同学在浇水,又走来2人,一共有5人。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上。

2、告诉学生,把3人和2人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3、教学加号、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4、教学例2,让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体验计算方法,例题是两幅内容连续的图,要让学生明白图意,体会1位小朋友和2位小朋友走到一起是3位小朋友,要用1+2计算。

三、知识巩固

“想想做做”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讨论、交流,或者通过学具操作,学习其余的一些加法算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对于实际问题,要重视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相互交流,并列出算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1、第1题可以指导学生说说图意,列出算式,并在小组里交流。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相互合作,摆一摆小棒并算出得数。摆小棒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3、第4题是小兔子采蘑菇的情境是连续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一说再写算式,可以加深理解加法的含义,感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第5题是开放题。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都要鼓励,使学生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多列一些算式,培养他们仔细观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算式求的是什么。如2个小朋友甩绳,3个小朋友跳神;2只鸟在树上,又飞来1只鸟;路左边有2朵花,右边有2朵花等。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校园里浇花,今天他们又来了。你们看……(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看挂图,弄清图意。从连续的两幅图中了解原来有5个同学浇花,走掉2人后,还剩下3人。

2、教学减法的一些知识。对5–2=3的含义,要学生从具体情境里体会、感受。5–2的计算,让学生自己说说算法,可以联系具体问题想,也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去想。

3、试一试。多数学生会列出算式3–2=1,也有可能一些学生会列出算式3–1=2。只要解释符合图意,就应该肯定。

三、知识应用

1、第1题、第2题要先说一说或摆一摆,再填写算式,并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先要说一说图意,弄清条件和问题,再写出算式并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

3、第5题要让同学之间合作练习。还要根据班级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巩固2——5的加减法。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练习与检测

有关0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1、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上一次在校园里浇花的几位小朋友还在那儿呢,小朋友们,你们看:(引导学生看图)这时侯水壶里的水没有了,他们都去灌水了……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理解3–3=0的含义。

4、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理解5+0=5的含义。

6、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4=2–2=3–3=

0+4=0+2=0+3=

4+0=2+0=3+0=

和是6、7的加法

教学目的:

1、能正确地计算6、7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图片、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题

1、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让学生认识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1+6=76+1=7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一共几个同学,都是把1个同学和6个同学合起来,体会两个算式结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学例2。有括号和问号的题这里是第一次出现。理解后,要让学生讨论能列出哪些算式,计算后讨论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还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从3+4=7想到4+3也得7,应该表扬。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然后遍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6题。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其余的一些得数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巩固和是6、7的加法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6、7的减法

教学目的:

让学生体会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以及用减法算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之间的联系,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挂图、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在看图理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列出相应的两道减法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

2、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交流一下图意,弄清要栽的总数是“7棵”。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再讨论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并算出得数。

7–3=47–4=3

3、再让学生联系题意说说两道减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相应的减法算式之间的不同和联系。

4、教学“试一试”。第一小题要让学生理解虚线表示什么意思,交流算法时,如果有学生从7–2=5,想到7–5=2,要表扬、鼓励。

第二小题是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列式作出解释,初步学习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通过直观先学会6、7减几的其余一些算式,再安排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6、7减几的计算,以及学习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看图写算式,计算结果,然后交流。

3、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列出算式,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体会数量关系和算法之间的联系,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5题和第6题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认知结构更加全面。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5–4=6–4=5–3=

7–5=6–3=7–4=

练习三

教学目的:

1、巩固5、6、7以内的加、减法,有关0的加、减法;

2、一方面重视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对数学的体验更深一些,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逐步培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圆片、挂图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口算。指导学生做数字卡片,在小组活动中练习。

2、第2题从几号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数都是几。根据得数说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题要注意计算的正确,不宜提速要求。计算后,要了解学生都算对没有,及时帮助他们改错。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列出算式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对自己的算式作简单的解释,并交流算法。

2、第5题让学生自己确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让学生说图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讨论两题的算法为什么不一样,感知实际问题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3、第6题先启发学生提出(1)、(2)两个问题并解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四、找规律

第7题先让学生看图找出第一行各种形体排列的规律:即按“长方体、球、正方体、圆柱”这种次序重复,再看图说出3个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第二行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回答。

五、课堂小结

六、能力检测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课题: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在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计算;

2、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索及延伸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知识的总结

五、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2=8–4=7+1=5+3=

4+4=8–7=3+5=8–5=

2、()+()=88-()=()

1、9–2=2+7=9–1=3+6=

9–6=8+1=4+5=9–5=

2、()+()=99—()=()

课题:练习四

教学内容:国标本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的:配合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安排的内容,同时带着练习前面教学的加、减法,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本练习分两个层次安排,

第一层次(1——3题)重点在计算,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都能算对。

第二层次(4——6题)重点是解决问题,其中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投影片、实物图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第1题要让学生仔细看图,相互说说图意,然后根据图意列出四道加、减法算式。使学生巩固加、减法的初步概念,进一步领会加、减法间的关系。

2、第2题摆卡片组成算式,重点练习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课前要指导学生制作数字卡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使每名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

3、第3题通过学生独立计算反馈正确率,要根据学生计算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图意、算式以及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2、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凭经验说说第5题左图中一共有多少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通过摆学具帮助理解。(第1人8人

△∣△△△△△△△△

?人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右下题图中三角旗上的8人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前面有7人,再研究怎样列式计算。

3、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图中画的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根据图意,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符合图意,就要肯定。

四、练习小结

五、知识训练

小黑板出示:

()+()=8()+()=9

8—()=()9—()=()

6+3=9–3=9–8=2+6=

9–4=8–5=4+5=8–2=

课题:和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得出相应的四道加减法算式。

2、通过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并学习有关10的所有的加减法算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圆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赛,好不好?(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联系图,让学生观察图意。

2、对于图里的场景,让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如“从图上看,左边6人,右边4人”;或“从图上看,黄队6人,蓝队4人”。)

3、列式让学生独完成。

4、列式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讲讲四个算式的具体含义,使他们再次巩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5、“试一试”的教学。让学生抛花的圆片,(抛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写出4道(或2道)加、减法算式。

6、让学生说一说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分别得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

三、知识巩固及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让学生合作出示卡片,相互说法加法算式。

2、第2题可先让学生用手指着右边的数一道一道地算,然后同桌两人合作,相互各算一遍。

3、第4题让学生先口算,再把算式和相应的花用线连一连。

4、第5题通过直观理解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感知多几、少几的关系,为以后探索这样的数量关系,学会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作准备。要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的表达也不同。

5、小黑板出示两道开放题。通过开放题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归纳有关10的加、减法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8+2=10–4=4+6=2+8=

10–8=1+9=10–2=5+5=

课题:求未知加数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出现求未知加数的算式,帮助学生体会求未知加数的含义,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未知加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题,让学生弄清题意。

先让学生看清盒子里如果放满就是10个苹果,提出已经放了8个,再放几个就是10个,并列出8+()=10,读成:8加几等于10。学生可以从8和2合成10想出括号里应该填2,也可以根据图里2个空格直接想填2,还可以用10–8想出括号里填2。应该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

2、试一试。出示两道题让学生试着练习。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同桌的学生相互说说怎样得到括号里的数,然后在班内交流。通过这道题,使多数学生掌握想的方法。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小兔拔萝卜)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地上剩的萝卜和放在篮子里的萝卜,想每次是几加几得10。使学生初步体会:()+()=10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式与数比较大小是第一次出现,它以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为基础。所以第3题用上、下两式为一组题对照出现,既降低了难度,又教给了方法。

四、知识总结及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连加、连减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意义,进一步熟悉加、减法的口算,学习解决稍复杂一些的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情境渗透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卡片、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知识探索

1、教学例1。

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教学“连加”、“连减”的含义。

连加能解决连续两次“合起来”的实际问题。

连减能解决连续两次“去掉一些”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连加、连减。

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和运算顺序,要充利用例题插图,尽力把插图改造成连续“合起来”,连续“去掉一些”的场景,让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同时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加、减法含义列出算式。在计算连加、连减时,仍然要联系实际问题的打算与步骤,领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连加、连减算式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运算顺序。

初学连加、连减两步计算时,可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写在算式下面的()里,再把()里的数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顺序,以后要学生逐步习惯把第一步得数记住,再连贯地算出第二步得数。

三、知识应用

想想做做的题目,要让学生观察、交流图意,联系图意列式计算,体会连加、连减的含义,加深理解运算顺序。

1、第1题中的虚线框表示“去掉”的意思。

2、第3题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学生作出符合图意的解释就行。可以是9–2–4=3: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4只,还剩3只;也可以是9–2–3=4:表示9只鸭子,先游走2只,岸上留有3只,近处河里还有4只。

3、第5题学生可能列连加算式,也可能列连减算式。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体现多样性。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本第6题。

练习与测试

课题: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场景,让学生体会、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算术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学挂图)谈话导入。

二、教学新知,知识探索。

1、弄清图意,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发展。

2、例题用一幅图表达汽车上原有7人,到车站下车2人,上车3人。(引导学生理解)如有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

3、学生列式。

三、巩固练习,知识延伸。

1、想想做做的第1题可以先看左边的图,看懂算式6+2;再看右边的图,接着写算式中的“—3”;然后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贯地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意思。

2、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意先说说5–2是什么意思,再写方框里的加数,并说说为什么。

3、第3题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每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4题连线题。组织学生练习。

5、第5题可以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让学生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6、第6题引导学生对比着每组第一题,估计下面两题的得数比8大还是比8小,让学生体会估算的特点。练习时,要坚持“不计算”这个要求,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练习与测试

课题: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安排。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练习五)

二、计算练习

1、做第1题(出示挂图)通过一图四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做第2题。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挂图。让学生在练习10减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采走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小黑板出示)

8+()=106+()=10()+5=10

()+7=105+()=87+()=9

可以让学生与同桌说说括号里填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完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口算练习,为学习“凑十法”打好基础。

4、做第4题

着重巩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2+6+210–4+38+2–6

7–2+45+5–310–1–4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解决实际问题

做第5题,出示挂图。分组讨论。

交流各人列出的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小黑板出示。

10–4+310–1–42+6+2

8+2–65+5–37–2+4

课题:复习(1)

教学目的: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2、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在表中寻找一些规律;

3、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总结

四、作业

3+44+67–310–2

3+52+79–46–2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课题:复习(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提高加减口算速度能力;

2、通过喜闻乐见的练习,使学生产生学习熟悉的亲切感和成功感。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做第5题。在做这一题时要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最后一题是开放题,可以有多种答案。

2、做第7题。可以让学生先计算,再根据要求涂色,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涂出的图象像什么(绿叶映托的荷花)

3、做帝题。可以用接力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比赛。

4、做第9题。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

三、复习总结

四、课堂作业

3+1+68–2–53+4–2

1+8–78–4+39–1–3

课题:丰收的果园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一)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8—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我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作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一张相应的动物头像摆在课桌上,看……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师:有的小朋友说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小朋友说先分一分再数一数,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揭示课题)。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这样帮他统计一下吗?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四棵“神奇果树”张贴在两旁的墙壁上)看,在这棵神奇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下次大象请小朋友做客一定要多准备些xx。今天我们帮大象解决了两个问题,每个小朋友都积极动脑,齐心协力,在今天的活动中哪一组是冠军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3、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想像很丰富,那你们再观察黑板上这些数,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数小棒,感知满十

师: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放在一边,继续数,又满十根,再捆成一捆,明白了吗?(学生数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一学生上台跟全班同学一起数。

数完后,师问:通过刚才数小棒,想一想,1捆小棒就是几个十?2捆呢?

2、摆小棒,学习数的组成:

(1)认识15

请小朋友拿出15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得又对又快。

(学生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摆法,把不同的摆法指名学生展示在黑板上。

问:这几种摆法你最喜欢哪种摆法?

看你摆好的15,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是由一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板书:15

教师领读

(2)认识11和20

问:谁能用你喜欢的好方法一下摆出11和20,并悄悄地告诉同桌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操作,并说理由)

反馈汇报,问:11和20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指名回答,教师板书:1120)

同时领读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十几就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并且今后在摆小棒时,就可用较简便的方法摆了。

3、看直尺,感知数的顺序、大小

1)、拿出已经准备好的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读一读。(先学生自由的读,再同桌互读,蝚后指名读)

2)问:看着尺子上的数,你能提出些数学问题?

三、有趣练习,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比一比,摆一摆

用小棒摆下面的数:12161720

(要求:摆每一个数时,指名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2、連一連,猜一猜(电脑出示练习十四的第2题的点子图)

出示要求:从1到20。按顺序把点子連起来

师: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这很想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1页完成第2题。

3、读一读,排一排

(电脑出示小狗汪汪并配音)

小狗汪汪:同学们,你们爱吃苹果吗?今天,我带来一大苹果送缎带你们,但是你们必须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才行,你们愿意吗?

这时,老师拿出小狗汪汪带来和上面有数字的红苹果教具,把它发缎带大家,让学生大声读出来,并说出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最后所有拿苹果的同学上台来按顺序排好队,找自己的位置站好,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找一找生活中的数

师: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数,你们能找一找,说一说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位和个位”

教具准备:小棒若干,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学生准备小棒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

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

(1)一根一根数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

3、下面每一堆有几个十?几个一?

一捆加一根一捆加三根2捆

4、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隹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

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再在右边放4根,这时一共是几根?

问: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

(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

(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

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

出示讦数器

观察:从历边起,每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边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边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在个位上写几。

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

3、练习。

完成例4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等待我摆小棒现,地写数。

讨论:“20”个位上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起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

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

2、听老师读数,学生写

121115171620

3、给小马虎错误

十一写成101十八写成81二十写成2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列出四个算式,并计算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数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电脑演示卡通人物汤姆:小朋友,我是汤姆,今天是吉利的生日,他邀请我去作客,不过,听说路上要回答他提出的几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助我,和我一起去吗?学生回答后出,出示以下复习题。

复习:1)卡片出示: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复习2):汤姆讲述:我带来了一束鲜花作为礼物,瞧,花朵上还有算式呢!这些算式中哪些已经学过了,哪些还没有学?

(学生分类)8+110+12+64+107-38+1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1、观察例图:吉利的生日晚会上,已准备了好多蛋糕(电脑演示),仔细看一看,这些蛋糕可以分成哪两部分?(盒内的10个和盒外的5个),这样,你可以说出哪些算式?

2、探究算法

1)你能算出得数吗?请你把书翻到74页,试着填一填。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2)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小结: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既可以用数的组成来算,也可以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来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创新

1、回到课前分类题,让学生完成原来不会做的题目。

2、媒体演示:

汤姆:生日晚会开始了,可吉利家的筷子还没数好,出示做一做1学生自己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列出四个算式。

3、瞧:晚会上还准备了水果,咦,香蕉上怎么有算式,你会算吗?完成做一做2。做完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4、我们一起来到智慧宫:9+4你会算吗?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十几加减一位数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说一说你的理由?还有谁能说?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课题:认钟表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钟表面,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2、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和竞争意识。

4、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会看钟表面上的整时数。

教学难点:能判断钟表面上接近某个整点时刻大约是几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面、小黑板、手表、闹钟、电子表、手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多媒体演示录音)猜钟表。出示课题:认钟表。

二、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呢?(生答)

2、看钟表店的录像。请他们来我们班做客。(出示钟表图)

3、演示钟表面,揭示:时针和分针。

4、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

三、依托经验,认识整时刻

1、认识整时刻数。了解怎样的时刻为整时数。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整时数的练习。

四、自主探索,判断大约几时

1、认识了整时数,再来认识一下大约几时。了解怎样的情况为大约几时。分针和时针各为怎样。

2、电脑演示大约几时的练习。

五、寓练于乐,寓练于生活

1、讲故事。(渗透时间概念)

2、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

3、观察土,了解图意。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总结拓展,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请你设计一个钟表,送给时间老人。

课题:9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20以内进位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

二、教授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教学时,可用图片代替桃来进行操作,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想想怎样算出一共是多少,说出是怎样算的。

对“凑十法”可以适当引导、启发:怎样能清楚地看出一共是十几?让学生先想到凑满十。

对本题的教学,既要体现算法多样化,又要适当突出和提倡使用“凑十法”。

三、实际操作

1、试一试的教学。

2、想想做做的教学。(1~5题)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

9+49+39+89+7

9+69+99+59+2

课题:十几减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7=9+4=9+8=9+5=

9+()=119+()=129+()=159+()=18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1、“试一试”:12–9=()16–9=()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五、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1题。2、第2题。

3、分组游戏:(1)钻山洞(2)白兔搬家(3)蚂蚁找窝(4)大象摘椰子。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六、全课总结

课题:练习六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2~83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为继续学习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打好基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图片、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回忆练习。

做练习六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算法。对于9加几的算法要突出先凑十,再算10加几的思路;对十几减9仍旧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学生都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再次让他们观察、分析9加几和相应的十几减9间的联系,引导他们理解利用想9加几来计算十几减9的思路。

三、口算练习。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形式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题都为口算练习配上情节,在练习时,要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里反复练习这些加减计算。

四、综合练习。

让学生独立运用9加几和十几减9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做第5、6、7题。第5题比较一个算式和一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加减两步计算,第7题是观察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对这些题,学生都有能力解决,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答,相互交流、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

五、练习总结。

六、能力检测。

9+8=13–9=9+4=16–9=15–9=17–9=

9+2=11–9=9+9=9+6=14–9=19–9=

课题:8、7加几

教学内容:国标本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2、复习。3、小结并揭题。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

2、教学“想一想”8+9=()

提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吗?安排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

(1)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先与组员讨论,填写空格,再进行组际交流。

(2)小组活动。

(3)组际交流,学生评价。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谈话引入。

2、说明游戏规则,并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

3、学生分组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四、能力检测

课题:十几减8、7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退位减法的方法,形成一种学习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十几减8的例题。先联系实际问题引出15–8,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算出得数。然后把不同繁荣想法在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要引导学生把对实物的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特别是喜欢用“破十法”的学生,要抽象成连续的两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再提倡一个一个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探究算法。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图解题。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3、做想想做做的其余题目。

4、创设学生喜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课题:练习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四、课堂总结

课题:十几减6、5、4、3、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退位减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算法自己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内交流。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既算的快又适合自己使用,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说某种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进行比较和选择。优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在成功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在做第1、2题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相应算式间的联系,以利于学好减法计算。

2、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题。

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分别把各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可以组织游戏,或者用线连一连等。

第6题可以让学生看看填好后的统计表,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还可以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课题: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4页。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自制图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

1、练习进位加。做练习八第1题。

第1题分别用3、4、5、6去加圈上的数,可以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也可以组织小组练习。

2、练习退位减。做练习八第2题。

第2题分别用11、12、13去减。每摘一个椰子说一说算式。可以分小组比一比,看谁摘的对,看哪一组先把椰子摘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计算练习

16–7=6+9=7+5=12–3=

5+6=12–5=11–2=7+6=

13–6=4+9=3+8=12–4=

15–6=11–8=6+6=14–7=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做练习八第4题。第4题是选择信息、处理数据的开放题。可以使学生体会问题与相关信息间的联系,初步感受这里提取信息的技巧。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是开放的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课堂总结

课题: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知进位加、退位减的实际意义和算法;

2、再整理、归纳加法表和减法表并应用加法表和减法表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加法表、减法表、苹果图、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加法表和减法表。

1、做第1题。通过一图四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从每道算式的算法中加深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方法的理解。复习时可想让学生看清图意,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把算式对比着看一看,体会联系。然后相互交流,把列式计算时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一听。

2、第2题和第3题是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整理好后,再观察有什么规律。复习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算式、找规律,然后集中交流。但对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要求不要过高,只要能有序观察,明白了规律,就要表扬。

三、计算练习。

做第4、5题。这是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但这时还不要对计算速度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综合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6、7、8、9题。看图列式。这些都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时,都要先弄清题意,再列式解答,然后在同伴中说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

在做第9题时,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体会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先假设苹果的个数,再根据苹果的个数算出梨的个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梨可能有多少个,这可能引起争论,应当鼓励,使学生在不同的结论的碰撞中,逐步领悟问题的解决方法。但要注意从图上可以知道,苹果不会少于5个,梨不会少于2个。

五、课堂总结

课题:愉快的周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2、是呀!一星期有7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一星期的最后一天是星期几?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课题:期末复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101页的第1—6题。

教学目的:对本学期学过的概念进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教学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接揭题。(板书课题)

二、整理数的概念。

1、认数复习。

(1)出示直尺,画一条直线,并标出直线上的点。让学生整理数。让学生在整理数的顺序的过程中,再次认识直线上的点越往右,它所表示的数就越大。

(2)数的大小比较。做第2题。学生填写,然后汇报交流。

2、数的组成复习。

(1)复习数位。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2)做第3题。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

学生先填写,再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弄清数的组成。

(3)做第4题。

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0里面有()个十。

三、时间的复习。

做第5题。让学生先认一认钟表上的时间,再相互交流,说说几时在干什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认时间的方法。

四、综合复习。

做第6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认位置、分一分、几和第几,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复习时,可以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对于讨论“还可以怎么分?”时,可以按颜色分,按楼层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等,只要说的合理就要肯定。

右面一题的答案是:圆柱上面有正方体和长方体;长方体上面是球;下面是圆柱,左面是正方体,右面是圆柱。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有关概念和认时间、认物体……等方面的知识,在课后希望小朋友能运用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题:期末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02页第7—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繁荣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口算卡片、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

二、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复习10以内加减法的方法。

2、做第7题。这题着重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分小组活动。在学生自己找一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规律有条理地找卡片说算式,如按加法的数是1、2、3……顺次来整理,并进行交流。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4+5=8—0=3+7=

10–8=10–5=2+4=6–1=

5+3=2+6=6–6=0+9=

10–6=7–4=1+9=4+4=

第8题正式对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提出了速度要求。练习时要除了要注意口算的正确率外,还要适当注意速度。但速度要求不要太高,一般在2分钟内能完成这些题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做第9题。把得数是4的每一块涂上颜色,看看像什么?

学生涂色,分组练习,然后交流。

2、用小黑板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

学生分组解决问题,然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通过复习小朋友们熟练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计算中正确运用计算技能正确解题。

课题:期末复习(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的第10—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20以内的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使学生乍得计算技能更加巩固,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意识和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小黑板、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1、学生自己整理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

2、做期末复习的第10—11题。

这两题着重复习进位加和退位减。让学生在练习中整理、复习,这时可分组活动,让学生合作练习,使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复习退位减时可让学生像图中那样根据被减数拿出两张卡片,说出两个减法算式;也可以同时说出两道减法算式和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以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三、计算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2=16–9=13–4=5+7=

15–5=6+8=11–3=8+8=

13–6=12–7=9+6=10+7=

17–8=14–8=7+7=18–9=

4+8=13–5=8+3=3+9=

这里对进位加和退位减法也提出了速度要求,可用2分半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些题,但仍要把计算正确放在首位。

四、综合实践运用。

1、做期末复习的第13题。(看谁先跑到终点)可以分小组比赛,看哪一组做的对,做的快。比赛一次,每组做一条跑道上的题。经过四次,则每组可全部练完。

2、做期末复习的第14题。(不计算,比一比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这题通过比较确定得数的大小,可以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体会每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和估算的方法。练习时要强调“不计算”,只是通过已知数的比较得出结论。

五、课堂总结。(略)

课题:期末复习(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页。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提高、发展,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一张纸、小黑板、挂图、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做期末复习的第15题。用一张纸你能卷出一个圆柱形纸筒吗?可以怎样卷?(这纸可以横着卷,也可以竖着卷,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做期末复习的第16题。(可以根据树苗大约有多少来估计,也可以按“还差很多”来估计,从而知道选“16个”比较合适。这里重视的不只是估计的结果,更在于估计的过程和估计时的思考。)

四、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做期末复习的第17—19题。

第17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是否放得下的问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尽量发表意见,说得在理就要鼓励。

第18题可以先讨论,再交流,要突出“每人发一个面包”。所以买第一、三盒最好,买第二、三盒也是可以的。

第19题的答案不只能填一个数。让学生讨论□里的数在什么范围内,体会答案不惟一。

五、课堂总结(略)

期末复习(5)

教学目的:在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计算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形式)

计算练习

1、在()里填数。

9+()=1210-()=0

5+()=15()+()=17

2、在○里填上>、<或=。

8+4○1417-10○3+47○13-10

7+4○7-49○9+310-6○6-6

3、用6、9、15组成四个算式。

()○()=()()○()=()

()○()=()()○()=()

4、填数。

7+8→□–5→□10–3→□+0→□

15–9→□–6→□15–5→□+6→□

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1411–□>7

二、算一算。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7—9=14—5=5+7=14—8=

4+8=10+5=9+8=7+9=

11—6=13—6=9+5=6+7=

2、每组题里得数大的算式后面□打√。

9—3□9+3□8—3□

〈〈〈

9—4□9+4□8+3□

3、连线。

8–63+719–9

4+610–712–10

8–57–50+3

4、看图列式。

○○○○○●●●●●●●◇◇◇◇◆◆◆◆◆

()○()=()()○()=()

()○()=()()○()=()

()○()=()()○()=()

()○()=()()○()=()

期末复习(6)

教学目的:在学生系统复习之后,进行的综合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综合运用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试卷检测)

911

1、

2、在○里填上>、<或=。

8○14–417–10○3+410–6○6

9○9+37+4○7–410+0○10–0

3、从大到小排列下面各数,并填入()里。

1310915122018

()>()>()>()>()>()>()

4、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1的数是()。

20里面有()个十。

5接着画下去,画满10个。

○△△○△△

□○△□○△

6、☆☆☆☆★☆☆☆★☆☆

一共有()个☆。从左边数,第()个和第()个是★。

请把第1、3、7、11个涂上颜色。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1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能力目标: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难点: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里玩吗?老师前几天就去了儿童乐园,还带回来一张图片呢,你们想看一看吗?(出示图片)

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教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数图上的物体个数

同学们,儿童乐园里非常热闹,在照片中,你能看到什么?能告诉大家吗?

谁能告诉大家,照片中有些什么?(引导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说清各种物体在图中的位置。)

总结: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师启发:小朋友,你能说出XXX有几个吗?(对于说的又快又准的小朋友进行表扬。学生喜欢先数什么就让他们说什么,不要限制先数哪一种,保持学习热情。对于比较难数的数目,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数,防止重复或遗漏。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我们再来数一数图上物体,看谁数的最快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提问: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讨论: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出示点子图)

探索: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8个点子呢?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一个一个让学生完成)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

1.送小礼物

说明:只要完成纸上的题目就能得到一个小礼物。

题目: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多少个数?

过渡: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今天回家就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示课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比大小、轻重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介绍支架。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分一分(1)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出示动画,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龄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在电话里说,有客人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想想做做第3题。

3、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有哪里行驶。

(2)、客人就快来了,我们来帮帮小兰好吗。就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4、想想做第4题。当小兰刚把房间整理好,妈妈就回来了,她买了什么呢?

哟,红红绿绿的多新鲜多好看呀!这些又可以怎样分呢?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5、这时客人来了,在这些客人中你发现藏着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穿着、身高等多种标准来分类。

四、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认位置(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观察: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调疑:它们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______在______的前面。

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______在______的上面。

______在______的下面。

简要归纳小结。

游戏。

(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儿歌):上拍手,下拍手,前拍手,后拍手,你拍手,我拍手,上、下、前、后认得准。

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一题。先让学生说说,指指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分别是谁。

2、“想想做做”第2题。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情境1: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小朋友,你能说说这些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情境2:小动物们为了答谢小朋友们说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排队。(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情境3: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物品的摆放的位置,用上、下说一句话吗?

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把家里的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认位置(左右)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在熟悉的情境中酷爱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接着举起左手问:“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通过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想想做做的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同桌两个不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摆一摆(想想做做的第2题)

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

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

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0的认识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认识“>”、“<”和“=”

教学要求: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主题图或小猴图片三个、梨的图片4个,桃的图片3个,香蕉的图片二个。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6、7的数数和认数。

教学目的:1、认识6、7,能正确地书写6、7

2、能用6、7表示生活中的各种物体。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写数字,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电脑上出示42页认识6和7的主题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1、图上有些什么?

2、请同学们数一数,图上有多少人、多少桌子、椅子。学生报得数。

3、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还可以怎样数?

4、你们是怎样数出椅子的数量的?

(先数已经放好的6把椅子,再数又搬来的1把。)

5、我们刚才都是按照1、2、3、4、5、6、7的顺序数数的。在数数中我们发现,数5个以后再数1个就是6个,接着6再数1个就是7,7比6多1,6比5多1。

二、新授

1、认识6和7

你们都观察的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新

朋友6和7,板书课题:6和7的认识

2、你能拿出表示6的学具吗?你能用它们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吗?

(生拿学具,师出示点子图或其他磁性教具,生动手摆,师选有创意的表扬,展示)

你知道6是怎么来的吗?5的后面又该是数字几呢?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5拨上1是6。

6的后面再加1个,又是多少?计数器演示。你能拿出表示4的学具吗?并摆出你喜欢的图形。

3、比较大小,前面我们认识了5,今天又认识了6和7,那你知道谁大谁小吗?

5和6比谁多谁少?6和7比呢?你还能看出谁比谁少?6比7小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4、基序数意义

(1)你能从小到大数到7吗?从7开始从大到小数到1呢?(2)观察43页金鱼

三、练习

四、6和7的写法

8和9的认识

教学目的:1、熟练数出8和9,会正确读写,并能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8和9

教学准备:挂图、生备学具,点子图

思维训练点:训练学生有序思维的初步形成

一、引入

出示挂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小组互相说说?然后派代表汇报

图上有哪些东西是8个?

有哪些东西可以用9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和9

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二、新授

1、动手操作

这幅图上的点子表示8

你能拿出表示8的学具吗?

请自己摆一个喜欢的图形,你知道8是怎样来的吗?

那8个再拨上1个是几?

师出示计数器演示7加1等于8

请你拿出表示9的学具并摆一个图形

师出示点子图9

2、出示尺子图

8在谁的后面?7的前面是几?

9的前面是几?7的后面是几?

3、看看点子图,比一比谁多谁少?

比较大小

4、基序数

把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红色。

三、练习

P591数一数小兔在第几车厢?小猪呢?第3车厢是谁?

四、8和9的写法

写8的时候要注意写半格,空半格,8像什么?

上面的圆要写小点,下面写大点写9,先写圆再竖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积累和阅读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积累和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理解或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不断丰富、积累词汇,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部分词语。

2、复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和优秀段篇。

3.正确背诵指定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教学重难点

正确背诵指定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谁是小巧嘴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接力的形式背课文。看谁背得好,背得多。背不下来的要请小老师帮忙指导。最后不但评出小巧嘴,还要叫他小老师呢。

2、复习说话时,可以采取一问一答式(记者访问来了),还可以采取话题式(如:说说我的家等)

1、春天到了,()和柳树说话了,()给柳树洗澡了,()给柳树梳头了,()跟柳树捉迷藏了,柳树跟()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了。

2、小燕子说春雨是()的,麻雀说春雨是()的,小黄莺说春雨是()的。

3、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了,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了。

4、()和()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是()和()。

5、春眠不觉晓,()闻啼鸟。夜来(),花落()。

6、花对(),桃对(),()对细雨,山清对(),鸟语对(),万紫对()。

7、小小的鸟蛋()的,两只鸟蛋就是两只()。

8、牧童骑(),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9、()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10、《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里,“我”画了个()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的太阳送给(),()的太阳照亮冬天,()是个多彩的季节,所以要画个()的太阳。

11、乌鸦口渴找水喝,看见一个瓶子,可是瓶子里的水(),瓶口(),乌鸦喝不着水。乌鸦想到的办法是把()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水渐渐()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12、司马光救出掉进水缸的小朋友的方法是:举起一块(),使劲砸缸,缸里的水流(),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13、“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官员们一边()一边()。

14、朝看太阳辨(),夜望北斗知()。一场()一场寒,十场()要穿棉。

15、()在前面带路,()吹向我们。我们像()一样,来到()里,来到()上。

16、小壁虎向()、()和()借尾巴,尾巴没借着,自己又长出了一条()。

17、地球爷爷的手其实就是()。

18、小蝌蚪的妈妈是()。

19、荷叶()的,()的。

(五)阅读(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复习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逗号和感叹号。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4、复习本学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努力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过程

逐个出示,先独立完成,再分析,学习阅读方法。

一、

春天,阳光灿烂,田野里百花盛开。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香味。

1、短文共有句话,写的是季的的景象。

2、春天有灿烂的;田野里,散发出浓浓的。

3、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

4、春天,、、都开花了。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春天开的花,它们是。

二、

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古老而又高又大的枣树。春天,枣树上开满了浅黄色的枣花。夏天,花落了,枣树上结满了小青枣。到了秋天,小青枣慢慢地变红了,变成了红红的大枣。这时,树上好像挂满了圆圆的小灯笼。

1、

读短文,找出合适的词填在括号里。

()的枣树()的枣花

()的大枣()的小灯笼

2、

文中“小灯笼”指的是。

3、

想想枣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再填空。

春天,枣树上。

夏天,枣树上。

秋天,枣树上。

三、

小鸡们跟着老母鸡跑,就像许多小球在地上滚一样。它们跟着妈妈学着找食物,小小的嘴到处啄(zhuó),有时,就在伙伴们的头上、腿上啄。冷了,老母鸡张开翅膀,那些小鸡就连忙躲到妈妈肚子底下暖和暖和。这些小鸡真可爱。

1、这篇短文共有()句话。

2、短文里写了和。

3、小鸡们冷了,就会。

四、

放学了,满天都是乌云,就快下雨了。小红和明明来到学校给学校老师送雨伞和雨鞋。传达室的老爷爷看见他们这么懂事,高兴地笑了。

1、这篇短文有句话。

2、天就快下雨了,和给老师送伞和雨鞋。

五、

天亮了,鸟儿醒了,叽叽喳喳地唱着:“露珠儿,晶晶亮。好像小珍珠,挂在小草上。”太阳听见了,说:“露珠是什么样?让我看看。”太阳睁大眼睛对着小草使劲儿看,可是什么也没看见。太阳呆住了,“咦,露珠儿呢,哪儿去了?”

1、天亮了,醒了,叽叽喳喳唱着歌。

2、露珠儿,晶晶亮,好像挂在小草上。

3、露珠为什么不见了,是因为()

A、太阳出来了。B、露珠掉在地上了。

小学语文第一册汉字笔画(苏教版国标本)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一册汉字笔画

hénɡ

shùwān

hénɡzhé

diǎn

竖弯

横折

shùwānɡōu

piě

hénɡzhéwānɡōu

竖弯钩

横折弯钩

shù

shùɡōu

hénɡzhéɡōu

shùzhézhéɡōu

竖钩

横折钩

竖折折钩

shùzhé

hénɡpiě

xiéɡōu

竖折

横撇

斜钩


hénɡzhéxiéɡōu

hénɡɡōu

piězhé

wòɡōu

横折斜钩

横钩

撇折

卧钩

piědiǎn

hénɡzhétí

shùtí

hénɡpiěwānɡōu

撇点

横折提

竖提

横撇弯钩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指导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五语下第四单元教学指导意见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1课时

《秦兵马佣》2课时

《埃及的金字塔》1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或3课时

单元导读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三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茫茫太空,有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这一颗星球上有65亿左右总人口,有224个国家和地区。偌大的地球有着世界七大奇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苔密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墓、地中海罗得岛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有着世界五大名宫: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有着数不尽的建筑名胜:朝鲜的千里马雕像、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法国的凯旋门;有着令人惊叹的自然分光:黄山、黄河、美国大峡谷、塞特凯达思瀑布等(出示图片)。

欣赏完世界各地的风光,有什么感想?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到世界各地去游历一番。浏览单元目录,说说你说知道的。

2、快速浏览课文,谈谈又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三、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观看三处风光视频,领略世界风情,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四、谈谈设想,主动学习

1、了解三处名胜的特点。

2、知道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介绍的。

3、去收集世界名城资料(雅号、城市代表性建筑物、特点),为学习课文与口语交际作准备。

13、秦兵马佣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佣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艺术地再现了秦军当时的宏伟气势,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兵马俑规模宏大,采用数字说明的方法展开具体的介绍,第3自然段的前半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紧承上文,下半句“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则开启了下文,成为下文的总领。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过渡的作用,使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

理解秦兵马佣的特点,想象画面,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是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后成语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通过文字内容,借以图片资料,感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领会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学习本课写作方法:总——分——总的布局;围绕一个中心句把事物介绍清楚。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抓住中心词句领略它们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教学建议:

1、观赏视频、图片,激发兴趣。在学课文前,放映一段有关秦兵马佣的录象,让学生感受兵马佣恢弘的气势和宏大的规模,以及惟妙惟肖的精美造型,激发学习兴趣。

2、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恢弘的气势与规模,精美的造型,描写得生动细致,引导学生扣住重点词句来想象体会其特点。当教到兵马佣的神态各异一段时,让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让学生想象:“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兵马佣,除了课文上的神态描写外,你还可以怎样描写?”

3、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经验。本课语言优美凝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细细品味、感悟,帮助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积淀语感经验。本课成语较多,也应训练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成语。

4、尽情表达,表现自我。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的思考题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讨论、交流,把想到的说给同学听,议一议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表达对秦王朝、秦始皇的认识。

5、关注写作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有较深刻的印象后,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写法,从读学写,活学活用。

6、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天上繁星,引导学生承接上一单元“我读书,我快乐”的要求,去收集、阅读秦王朝乃至其他朝代的故事,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构想

一、欣赏录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1974年,秦兵马俑的神奇出土导入,让学生欣赏录象,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说兵马俑给自己的印象,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以过渡句为桥,了解大意。

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作者着重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佣的?能到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找出关键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随后,紧扣这句话,让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可以读出哪些内容?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学生了解到课文以此句为桥,贯通了全文。学生经过这一环节教学,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字,感悟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出示过渡句,引导学生从“不仅”一词明确:课文应先写规模宏大,第二自然段是扣住这一词语来写的。再组织学生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学生从一系列数字与插图中感知、想象、体会秦军的强大气势。

语文教学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感知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作者是通过具体数字及人们观后的感受,表现“宏大”。最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表现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课文除了讲“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的什么特点?

四、感悟秦兵马佣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进入此部分的学习,以过渡句的方式,引出下文的学习。文章不仅写出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而且写出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接下来我们将去细细观察。

 由于4—9自然段的结构是类似的,故可以用一张表格安排一个自学。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完成表格:

兵马俑个性

多将军佣

武士佣

骑兵佣

车兵佣

弓弩手

马佣

给学生能够充分自学的时间后,集体讨论,交流,进行归纳。

 (1)从“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最前列”和“神态自若”的描写中,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特点。

 (2)从“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及穿着装扮,手持各种武器,“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中,体会武士俑威武凝重的特点。

 (3)从“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中体会骑兵俑的勇猛善战的特点。

 (4)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5)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6)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表意见后,玩一个小游戏:看“对象”送词语,进一步感知每一种兵马俑的特点。

 在第十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以及由此联想到的它们的内心世界。

在本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作者分别描写出兵马佣的哪些神态呢?请在下面加上小圆圈。在这一段描写中,除了所看到的,还写了想到的,请你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形象,体会神态各异。你还看到了怎样的兵马佣,除了课文上的神态描写外,你还可以怎样描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循着作者思路,尽情表达,说一说。

五、学习首尾两段,激发民族自豪感

指名读第1段。理解“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秦兵马俑的价值。再指导朗读,读出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学习最后一段,可以让学生观察军阵排列插图,说说你觉得这些兵马佣怎样?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一次从大处欣赏,体会宏伟之势。体会民族自豪感。

六、研究写法,促进借鉴

回顾全文,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展现秦兵马佣的特点的?随后交流讨论:

(1)用一个中心句,将文章所具体介绍、描绘的两部分的内容自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先总写秦兵马俑的价值及其影响,然后从两个大方面具体介绍、描绘,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3)围绕中心句来描写。如第二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等。

教师建议从读学写,活学活用,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景点或建筑。

七、课外作业:

1、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

2、浏览秦兵马俑网站,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3、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标题中的“金字塔”是中心词,“埃及的”则表明金字塔所属国家,因为金字塔并非埃及独有,所以这三个字不可缺少。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地理方位和概貌。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介绍金字塔的来历及其代表作胡夫金字塔的构造及外观特点。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第6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

这篇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将开罗附近的胡夫金字塔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作比较。胡夫金字塔有多高?“146米”这一数字之外,又辅以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来比较,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人觉得具体可感。写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则以几千年过去,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来强调说明,使读者能形象、直观、真切地理解。

列数据。金字塔周长多少、用了多少石块、石块有多重、经常动用多少人施工、总共建造了多少年等等,都用了具体的数据,让读者更加感到工程的浩繁伟大了。

教学重难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曝晒、摩天大厦、矗立”等词的意思,并能初步学会在表达中运用。

3、走进文本,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4、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出示金字塔图片、影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品读重点句,通过读读、议议、想想,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四、教学建议:

1、抓住基本要点,用解谜的方式展开教学。金子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学生很好奇,课文刚好将一些问题一一解释。首先让学生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开疑惑。这一探究过程会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深化。

2、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朗读中想象,再现埃及金字塔外形的宏伟和结构的精巧。为了介绍金字塔的特点,课文不仅例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还把这些数字与人们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读者能更直观地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一读,联系生活比较比较,想一想,在脑海中再现,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劳。

3、凭借语言文字,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介绍、小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一定的仿写练习,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比如,可以让学生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家里的客厅或某一景点,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围绕中心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贯穿一种探索意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精神。

金字塔的奥秘不仅仅书上介绍的这么多,还有许多许多,要通过学习其他资料来获得;课文中介绍的某些内容已经被现在的科学研究证实是不确切的,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更正,写出自己的介绍金字塔的文章?我们应该让学生把课堂上的探索精神延续下去,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构想:

(一)紧扣关键段质疑,初读课文。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总括全文,抓住它辐射全篇,可收纲举目张之效。揭题后,呈示本段,让学生自读,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后思考交流,知道这一段交代了埃及的金字塔所处的环境,数量的众多,外观的奇特,气势的非凡,地位的崇高等。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随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有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是怎样的形状?”“金字塔有什么特点?”“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为什么金字塔会举世闻名?”……这些问题涉及到金字塔的作用、形态、规模、建造等方方面面,也抓住了这篇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基本要点,对全文呈现出一种包举之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划,独立自主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阅读是为了解决自己提出来的问题,积极的思维参与成为这一过程显著的特征,因此,他们的阅读与探究既是自主的,更是有效的。

初读结束后,安排一个交流环节。各问题有了答案,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质疑、读书、思考、交流为主要方式与特征的初读环节为学生进一步走向金字塔奠定的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紧扣关键句读书,理解课文。

随着初读感知任务的达成,“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也明朗起来。第一,金字塔如何的宏伟而又精巧?第二,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是领着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话题。解决第一个话题时,重点启发学生把握其通过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式将为读者所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写得形象可感的特色,这一点也是学生习作训练中可资借鉴的比较有效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生活比较比较,朗读想象,在脑海中再现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楼”“连锋利的刀片也插不进去”“绕地球一圈”等一系列说明方法使用的好处是使读者感到形象、真切。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话题时,可以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画画或模拟演示等方法将文章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形象,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比较好地感悟“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运石块、垒石块的饿过程,体会埃及人民的“勤劳而聪明”。

(三)紧扣关键词“反刍”,总结课文。

为什么说金字塔是“举世闻名”的?为什么说它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也即为什么金字塔会位列“世界七大奇迹”。一是年代久远——“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二是规模宏伟——“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更举胡夫金字塔为例说明了金字塔之“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之雄姿;三是建造之难之巧——公元前27世纪左右的“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课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围绕“举世闻名”和“智慧的结晶”这两个词引领着学生像老牛“反刍”一样,再一次默读全文,然后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们智慧的结晶”,从而懂得欣赏与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紧扣说明方法,迁移运用。

本课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金字塔说明得很具体。学完全文后,组织学生进行一遍梳理归纳,然后以一个事物作为介绍对象写一篇习作,尽量用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用设问、打比方等方法,学会运用。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写作方法上是同组课文学习的进一步巩固。

层次清晰,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第二部分的每一自然段也是如此,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这座城市。2、全文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开篇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把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美的情境。“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文中的很多语句,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维也纳特殊的文化气息。

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图书室、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或在单元导读课上集中给学生呈现一番。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想象各种画面和情形,反复朗读等方式感悟音乐之都的魅力。

四、教学建议:

1、用声画并茂的配乐配图诵读,让学生进入情境。

2、围绕课后思考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3、补充资料,加入元素,助学生感受文字,感受音乐氛围。

4、回顾音乐之都的魅力,习得写作方法,尝试运用。

五、教学构想:

一、巧妙地创设情境,走近音乐之都。

维也纳是一个具有浓厚音乐氛围的大都市,文章的笔触也很优美。再加上文中的长句子很多,也出于整体感知、欣赏风光(自然风光、城市风光)的需要,课的开始,老师可安排一个声画并茂的配乐配图诵读,让学生进入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为什么课题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自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全班讨论,说一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通过讨论,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随后,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穿城而过”这四个词语,想象当地如画的风景,并及时呈现出图片、乐曲、让学生置身在美妙的氛围中,这对于学生体会“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起到了铺垫辅助的作用。也从多个感官入手,抓住了本课的目标,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总的印象,学生初步走近音乐之都。

 二、细读感悟,走进音乐之都。

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对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非难事。然而这异国都市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时空的距离,加上学生们阅历有限,缺乏在头脑中形成音乐之都形象的能力,所以要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摇篮”一词。先让学生说说“摇篮”的本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引导学生细读文章,解开疑惑。抓住“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许多优美的篇章”两个关键点,体会“摇篮”一词含义。通过出示画像、介绍伟大成就、欣赏代表作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摇篮在此指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再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也是让学生像上文一样,先质疑,然后读文解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欣赏一下书上图片,并谈谈所见所感,再猜测一下命名,并说说猜测依据,想象游客观赏后的惊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维也纳是一座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用上文学法,质疑解疑。教师可不作多讲,通过播放优美的华尔兹圆舞曲,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朗读,凭借文字描绘,闭眼想象各种情形,用心去感受悠扬的音乐、感受花草的芬芳,品味“掺和”一词的意韵,感受人们对音乐的酷爱,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在学完这三段之后,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让学生回顾、思考:二、三、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有何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总分的构段方式,习得写作方法。

维也纳之所以被誉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除了以上三个自然段分别说明的三个原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与“金色大厅”都具有世界影响。在这一板块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文章5、6、7三段,思考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最为著名”、“装饰精美、金碧辉煌”关注它们的古老、规模宏大、豪华,紧扣“举行世界一流的新年音乐会”、“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在这里登场”,关注它们在全世界的影响,加深对音乐之都的印象。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渗透写作的方法,感悟第5自然段由外到内,第6自然段由总到分的写作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中指出:“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语句,感受氛围,培养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去学会欣赏美。因此,学完课文,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尽情地朗读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自然段,激发爱美的情怀。

三、回顾音乐之都,习得写作方法

回顾全文,思考: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在学生回忆、整理,有条理地说出四点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紧扣“音乐之都”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的写作方法。

随后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地方、一个人物、一个事物,自定主题,课后尝试紧扣特点从多方面进行介绍。

练习4

教材概述:

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语文与生活:

本次“语文与生活”是关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训练,意在使学生懂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其中又包括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根据要表达的意思,给句子加标点;第二项是练习修改用错的标点;第三项是练习给短文加标点。

练习课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课型,因此我们要精心准备,让学生上得兴趣盎然。对于本题的导入,我们可以用一个或两个关于标点的故事。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碗够了”。让学生带着对标点充满好奇的感觉进入第一项练习内容。对于这个句子,我们成人的定性思维觉得有两种答案。其实不然,学生会想出一些我们想不到的答案,曾经听到学生这样加标点:明光小学女排打败了双池小学女排?夺得了冠军?(怀疑)还有人这样加:明光小学女排打败了双池小学女排!夺得了冠军?(还没结束,只是半决赛)鉴于学生的多样思维,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给它加上标点,至少表达两种意思吗?但不管怎样加标点,一定要让学生得出结论:要表达意思明确需添加标点符号。第二部分的修改标点,重在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改?避免在学习中范错。这四题中,第三小题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引导学生明白“这本书是什么时候买的”是“实在想不起来的内容”,是陈述“我实在想不起来一件什么事”,并不是直接发问,所以不是用问号,而是用句号。第四小题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冒号的功用是“引出内容”,是说明大家喜欢读的书是哪些,但加了“等”字就变成了列举,而不再是解释说明,因此,冒号要换成逗号。标点符号的基本功能就是表情达意,让学生领悟它们的使用,还必须依靠朗读来体会。因此,这些题目的练习都必须依靠朗读来体会、领悟。在第三题的练习上,更要先让学生把日记多读几遍,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意思,明确作者写日记时的心情和日记的语气,然后再让学生加上标点。对于其中几处用句号的地方,我们是否可以允许学生用叹号,表达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诵读与欣赏:

本次诵读与欣赏安排的是写景高手刘鄂的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片段。意在通过诵读帮助学生学习欣赏自然美,学习写景的用词和方法,积累语句,丰富文化知识,加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感悟全景,通读全片段,想象画面。然后,默读全片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景色,又是怎样描写的?接着交流讨论,学生根据提示语很快能找出描绘了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色。发现作者是抓住“梵宇僧楼”“苍松翠柏”的色彩美来写,还打了一个比喻,让人读来如入仙境,如在画中;用了一个过渡句引出“大明湖”,抓住湖水的澄净和湖面的平静来写。此过程既让学生欣赏美景,也从中发现景物描写的方法。最后要求学生把此片段背诵下来,记住美景,积累丰富。

口语交际:

本次的口语交际,意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去了解世界,并能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学习本单元各篇文章“抓住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进行组稿,通过介绍的形式与人共享。大家可以把它组织成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书上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上面一段文字主要是告知学生,城市的雅号反映城市的特点,我们要介绍出城市的特点;下面的图片呈现的是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分别是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悉尼歌剧院、北京故宫、法国罗浮宫。只有“北京故宫”这一代表性建筑与雅号“对称的古都”相对应。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把它组织成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先让学生去广泛地搜集资料,可按照如下表格进行(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可附在后面):

国家名称城市名称城市雅号城市著名建筑了解途径

然后开展一系列活动。比如: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看图片,猜城市;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课文写法,紧扣城市特点,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然后进行介绍,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把一次口语交际拓展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甚至可以让学生去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认识,习得能力。

习作三:学写新闻报道

一:教材简析

教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则体育新闻报道”的例文;第二部分:语言提示新闻报道的特点;第三部分: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目标

1、凭借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并能尝试把这种形式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2、按照“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3、引导开发学生把观察深入到真实生活中去的意识,形成留心、体验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文体特点,做到“新、真、短、快”,以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内容,迅速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四:课前准备创设竞赛活动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新闻报道”

利用多媒体收看一段新闻联播的实况,谈自己对新闻联播对播音员报道的新闻即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的初步感知。

讨论“新闻报道”在现实生活的价值与作用:如帮助公众了解各类信息,公布大家目前最关注的问题;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为班级黑板报,校广播站、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其它新闻媒体写新闻稿等。

二、例文导写

1、自读教材例文

2、思考、讨论例文的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读了整篇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晰特点

1、新闻报道的结构框架: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2、新闻报道与记叙文在文体写法上的显著区别:

题目的拟订方式不同

写作的顺序不同

写作的要求不同

四、讨论学校、班级在体育、学习竞赛等方面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可以先想一想,再选择然后说给同座听。

第二课时

一、小组内口述,体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新闻五要素)。

二、指导确定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事情大体经过;结尾:补充交代

三、学生书面草稿,教师巡视指导。

四、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一则拿出来集体讲评、修改。

五、拓展

1、思考:新闻报道与第二单元通讯报道《梦圆飞天》在写作方法上的异同。

2、推行活动:每天课前班级1分钟新闻播报

习作四:学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一:教材简析

这次习作训练是学写参观记或游览记,教材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第二部分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示参观记的写作方法;第三部分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和写作要求。

总览苏教版国标本三——六年级作文内容一览表(58篇),参观记作为整个小学阶段写景作文综合要求集成的扫尾之作,可见,参观记的写作技巧和教学目标的外延和内涵可以是相当丰富的。

二: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片段,了解参观记或游记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2、在参观实践中培养学生深入观察、感受、整体把握景物特征的能力,提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策略

选用典型例文片段,赏析领会的基础上,综合选用多项写作方法与技巧。

如:①按一定的顺序(游踪),不记“流水帐”;注意写好过渡句,“远远望去----步入南面的甬道------穿过甬道,来到墓室-------走进北甬道,导游让我们注意石壁下的石槽。”

②选取代表性景点与景物,有重点观察和描写,“甬道、歌舞厅、排水沟”

③形象性描述。如用好方位词;抓特征抓细节,兵马佣“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④用好多种写作手法。如举数字,“”墓室共15间,面积达700多平方米;作比喻,游记《早》一文中两次地方借花来喻人;联想法,在有选择写好见闻之上,游记《早》看到书屋的陈设想到鲁迅当年读书的情景,由梅花联想到书桌上“早”字的来历;作比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

⑤情感观察和描写景物,写出最强烈的感受,凸显中心。“龟山汉墓是我们先人用錾子蘸着汗水写出来的一本书哇!我们又一次赞叹不已。”“黄果树瀑布,真是大自然的一部杰作。”

四:教学难点

记叙散文体语言的通顺流畅优美,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课前准备

有条件地组织一次实地参观游览活动,没有条件的创设虚拟游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好参观、游览某处的翔实图文资料。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流程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介绍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介绍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思想内涵丰富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4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关于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二)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者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在小学中年级段四册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4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所谓“三维整合”,就是以语文学习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整合“三维”目标,如上文谈到的人文思想教育,要通过朗读、背诵以及这4个重点项目的学习等来完成,而不是把语文学习搞成“三张皮”。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又经历、探究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并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所谓“统筹安排”,就是这4个重点学习项目不是一个单元安排一个知识点,而是合理地分散安排在两个学年各册教材之中的。如本册“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练习,除了几乎每课都安排了读写词语练习外,还安排了背诵课文8篇,占本册课文总数的三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中年级阅读吸收、积累这个重点之重点。另外,关于“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的学习,在本册教材中,涉及的篇目也占课文总数的50%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所谓“因课设练”,就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我们的阅读教材都是文选式的。入选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相似或联系,但其语文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的训练点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等,其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每篇课文安排的训练重点均要适合每篇课文的特点。如果一个单元安排的几篇课文,强行统一安排一个重点训练项目,要么可能因练伤文,要么可能因文伤练。因此,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中年级段的四册教材均突破了“单元训练重点”的束缚,因课设练,即每课除了安排朗读、写字、读写词语等练习外,还根据各课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思考,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练习,有些课文,还同时安排多项或综合练习。

所谓“多次重复”,是说一个学习重点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必须通过多次反复训练才能逐步实现内化。这是因为一个重点学习项目,仅靠两个单元的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要靠日积月累,反复习染才能形成素养。如上文在“统筹安排”中谈到的例子也体现了这一编排思想。

所谓“螺旋上升”,就是采取循环往复的方式安排学习重点,绝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而是逐步提高要求,螺旋式上升。这4个学习重点虽然在本学段的四册教材中反复出现,但其练习的要求不断提高,诸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等,都能明显地看出其学习的要求梯度。

(三)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那么,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材编排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的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都有明显的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内容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查字典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断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仿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但那仅是就安排的内容而言。下面笔者还想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的这个载体中。如第三单元《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复述、演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读写结合小练笔训练等等;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都涉及到了,从各题的训练看,是单项的;从整个单元来看,又是综合的。特别是“练习3”的安排,也与这一单元的阅读遥相呼应:“处处留心”先介绍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断,再让学生讲讲“空城计、苦肉计、夜走麦城、刮骨疗毒、过五关斩六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成语故事,沟通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而“读读背背”的成语歌——“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概括了诸葛亮辛劳而光辉的一生,这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三顾茅庐》内容的理解,而且扩大了文本的张力,激励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对诸葛亮生平的探究。

二、教学建议

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下面,我想就如何落实好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谈谈肤浅的想法。

(一)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理解词语和句子既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是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联系上下文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联系”,通过联系形成聚像,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循规蹈矩”和“魅力”两个词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课文内容学习理解,就会化难为易。如对“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在这方面给教师们以启示,本册教材通过练习设计作了一些暗示。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三题,“读读抄抄,选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雨景的话。”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描述雨景词语的归类理解和运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1)学文明法。如何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联系生活理解词语的方法。学生明白了这个方法,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这篇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勤“查‘无字字典’”。

(2)激活生活积累,实现相似匹配。联系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最重要的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相似的经验,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如《特殊的葬礼》第三自然段,前半段生动地描述了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后一句话写了游览的人们在瀑布前“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人们在瀑布前怎样的“流连忘返”?这就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先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想象“流连忘返”的情景。这样的“移情体验”,学生的阅读就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3)学用结合,用中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语文,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学用结合,既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理解内化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关于阅读中语言的学习,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提高。“学用结合,用中理解”,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式。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材编写的这一理念。如不但安排了相应数量的词语造句,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小练笔训练,诸如选词写话、模仿句式写话等等。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工具书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查字典,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二)抓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如《黄河的主人》,学生通过审题,就可能提出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有什么特殊的本领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课文中全神贯注地寻找这些答案。通过一遍一遍的阅读,学生可能通过初读,就会知道黄河的主人是羊皮筏子的艄公;通过细读,知道艄公的“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等;通过深读,还可能领悟到只有伟大的黄河,才能造就出伟大的主人,“艄公”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等。

(2)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词(句)等。因为其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三顾茅庐》,课文开头就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①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刘备是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③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这样的阅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

(3)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阅读思考和探究”、“朗读”等训练才能落在实处。这里所说的“抓课后问题”,是指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从课后“阅读思考和探究”类的问题入手。因为这类问题,都是以引导学生读书为着眼点的,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永远的白衣战士》和《我的菜园》,都是从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的:“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这个问题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读书圈画,用演绎的方法,对课文的内容推演引申,铺陈展开,把书读“厚”──使护士长叶欣的形象逐步地丰满高大,使“白衣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地活在学生的心中。“默读课文,说一说曼德拉为菜园做了些什么,他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个问题则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用归纳的方法,把书读“薄”──既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深刻地感悟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2、抓住动情点,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特别是入选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叙事性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进行这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扑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叙述了“我”第一次抱生病的母亲的故事。由于“我”意外地发现“母亲竟然这么轻”,而对母亲产生了“愧疚”、敬仰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尽其孝道,回报母爱。这是课文作者情感表达的一条明线。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如何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拉扯成人,以及母亲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等则是作者颂扬母爱的一条暗线。而这两条线索,都是从“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铺陈展开的。因此,这句话也是这篇课文的动情点之一,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这个动情点入手,读书思考,感悟体验,就会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对课文中三个人物的表现──“我”和护士对母亲的真情所感染。

(三)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默读,作为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地训练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默读的要求虽然只提“初步学会默读”,但与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的要求相比,是有着“质”的提高。因为“初步学会”就是能够掌握阅读的基本要领,具备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即将进入高年级学习的本学期阅读教学,除了要达到上述的要求以外,还要逐步渗透第三学段的默读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如何“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要整合教学环节。汉语言学习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整体把握。而作为阅读学习,不管是“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需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联系和把握。上半个世纪肢解分析式的阅读教学,不但使语文学习患上了“丧魂失魄症”,而且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地联系和把握”,最根本的保证就是要整合教学环节,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地阅读思考,从而对课文的内容、语言等深入地感悟,甚至产生出充满灵性的个性化理解。如《祁黄羊》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有的老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把握人物的形象入手,要求学生阅读感悟,讨论探究,说说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在这个总体目标的引导下,通过放手读书,层层深入地思考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引用悼公的话,祁黄羊是一个“出以公心”的人,具体表现在他向悼公举荐人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等事例上;接着,得出祁黄羊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具体表现在祁黄羊“担任中军尉”时,“晋国的力量比较强大”;然后,又相继得出祁黄羊是一个英勇善战、为国家鞠躬尽瘁的人,其依据是“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是一个主动让贤的人,其依据是“腿脚落下了毛病”就“请求”“辞职”等。实践证明,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落实,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提高和形成。

2、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就一般情况而言,时间和效率是成正比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质量,往往决定于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读书时间的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和文本。也就是说,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标志,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环节,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作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默读的过程,是一个“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的心理活动过程。要完成这个心理活动过程,没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是不行的。默读训练,只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也只有这样读书,才能使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中强调指出的问题:“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当然,从训练默读速度的角度来说,也并不是留给学生的时间越宽松越好,本册的默读训练应该予以适当的注意。但这不是小学中年级默读训练的重点,提高默读速度的前提是提高默读的质量。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好习惯。默读不但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瞻前顾后”、“圈画批注”、“探究发现”等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除了上文谈到的有关建议外,还要通过默读训练,把中年级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整合起来,通过默读训练,深刻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深入地探究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默读训练要想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像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强调的那样,读书要做到“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不要“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逐步养成“三到”的好习惯:“眼到”──字字入目,词词过心,能够敏锐地扑捉到关键词句;“心到”──瞻前顾后,潜心会文,深入思考,探究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手到”──圈画截取,标记批注,摘记评价等。

(四)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优化措施,通过多种渠道予以落实。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本册课后安排的读写词语训练,大都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抓好这些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对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这个任务作为本册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串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训练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提高。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如《燕子》一课,不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句句段段鲜活精彩,都是学生积累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摘记课文中的精彩句段。通过摘记,让学生既进一步体会、积累了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又深切地感悟到如何写好动物外形和活动的方法,如何进行环境描写和衬托等等。

3、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朗读背诵,把“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整合了起来,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映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本册教材是第二学段的最后一册,如何完成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这是本册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通过这册教学,圆满地完成这个过渡任务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学习项目落实到位,即在落实本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优化措施,有针对性地强化弱项,提升强项,保证在每个学生身上不打折扣,不欠账,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其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雨点》教学设计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雨点》教学设计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在教学《雨点》这篇文章,导入新课时,(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瞧:小雨点又沙沙地下起来了!多么欢快的小雨点,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雨点的世界。现在你就是可爱的小雨点,认真地读读课文,你想落进哪儿就落进哪儿。读后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开头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雨中世界,创设美的意境,把学生带入其中,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很快进入角色,感受小雨点的欢快可爱,为下文想象说话打下了伏笔。并且假设自己就是小雨点,通过换位的方式来感悟,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后说说雨点落到了哪里,他们在那些地方干什么呢?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雨点上那儿去啦?

(学生选择学习课文段落)生:我想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师:(手指池塘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池塘呢?生:池塘很小,水蓝蓝的,仿佛是一条蓝色的床单,小雨点静静地睡在上面。师:小雨点为什么能睡得那么香呢?难道它就不怕被水冲走吗?学生若有所思:因为池塘里的水没有江河的水流得那么快,感觉就像我们睡在软软的床上那么舒服,一阵微风吹过,就像小时侯睡在摇篮里,妈妈的手轻轻摇啊摇,小宝宝睡得很舒服。

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老师真想来读读这句话(范读)谁来试一试---评议(他读得怎么样?)小雨点睡着了,(“睡觉”闪烁变色)我们不要吵醒它,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生:我想落进小溪里。师:小雨点来到小溪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见小溪正在山间漫漫地流淌着,是雨点睡醒了之后起来散步了。生:小雨点它的双手背在身后,慢慢地走着,我觉得像我爷爷吃过晚饭在悠闲地散步。

指导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谁想来读一读---评议(“散步”闪烁变色)赛读---齐读

生:我想落进江河里。师:小雨点呀小雨点,你要随着江河水跑到哪里去呀?(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在滚滚的江河水中,难怪雨点跑得那么快!谁会读(指名读)—评议—赛读)(“奔跑”闪烁变色)师导:江河里的水流得很急,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真像在奔跑。多有力。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一读。(齐读)

生:我想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我们一起去看看:师:咦,雨点你怎么跳起来了呀?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大海里波浪翻滚,雨点在大海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在跳跃。生:图画上的雨点,随着涌起的海浪,像腾云驾雾的孙悟空飞上了天空。师:此时雨点的心情怎样?看它张开的大嘴,仿佛在----(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指导朗读: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好快活呀!谁来读?(指名读)—评议:(跳跃)(“跳跃”闪烁变色)—赛读。多神奇、多有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分析与反思]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入情入境,与小雨点融为一体,既富有童趣,又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地方,高兴落进哪儿就落进哪儿。这样有选择地学习,使学生兴趣徒增,想读、愿读、体验得更真切、更到位,而且生动。完全放手开放课堂,让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自读自悟,品味语言,学生在自由选择合适的句子朗读感悟时,巧妙地抓住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从教材中提炼出“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等动词,启发学生根据图示,结合诗意理解,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趣味盎然,使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小学一年级语文笋芽儿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积累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创境揭题,诱发情感

出示两幅画面:笋芽儿、竹子。(画外音: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成长后的竹子浑身都是宝,给人们带来无数的好处。想知道笋芽儿是怎么一天天长大的吗?)

揭示课题:4 笋芽儿

二、 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三、读读画画,了解笋芽的成长经历

愿意当可爱的笋芽吗?咱们通过读读书、画一画,把你们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吧。

1、 学生自由读书,勾画有关笋芽生长的词句,反复练读。

2、 试着画出笋芽成长为竹子的过程,同位交流“笋芽成长录”。

全班评画,老师版画。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四、朗读感悟,体会笋芽的成因

1、 小笋芽们,现在你们终于长成了一株株健壮的竹子,你们可以自豪地说:我长大啦!

再读读课文,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话?

2、 指导朗读春雨、雷公公呼唤的句子以及妈妈关爱、太阳公公温暖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指导朗读

3、 分角色有感情练读课文,补充“笋芽成长录”的画。

展示读书,老师版画。

五、总结全文

笋芽儿们,在温柔的春雨姑娘滋润,雷公公的呼唤,妈妈的关爱,太阳公公的温暖下,你们自豪地长大了。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写在“笋芽成长录”上

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5


课题:期末复习总课时:9课时本课时: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认识0~20这些数,能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2、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3、复习钟表,知道整时和大约几时。
4、复习立体图形,能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
教学重点: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知道整时和大约几。
教学对策:通过复习理解数的含义,知道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实际应用。
1)光盘出示题目。
指导学生读题目:
我后面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
2)谁的后面有8人?
拿旗的小朋友。
3)求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
8+1=9
1)这个1指的是什么?
拿旗的小朋友。
2)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总共有8人。
求什么?
我前面有几个人?
怎么列算式?
8-1=7
这个1指谁?
最后一个小男孩。
修改:第一小题,要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说“我后面有8人”这句话的是最前面的拿小旗的同学,说明这队学生中,除他以外还有8人,第二小题,先要让学生看清小旗上标出的“8人”,明白这队学生一共有8人,再引导学生主动利用解决第一小题时获得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并和同学交流。
17、选择。
1)光盘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目。
已经挖了7个树坑,够吗?不够还差很多。大约一共要挖多少个树坑?(在合适的答案旁边打勾)
8个
10个
16个
3)说一说什么叫差很多?
4)8个、10个、16个,哪一个数字离7差很多?
5)16个。
6)学生在书上填写。
修改:要启发学生根据图中两个小朋友的对话,采用逐个排除的策略做出选择,因为挖好了7个树坑后还差很多,所以“8个”显然不是合适的答案,“10个”也不合题意,剩下的只能是“16个”
18、实际应用。
幼稚园小班有15个人,每人发一个面包,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下面打勾。
○○○○○○○○○○
○○○○○○○○○○
○○○
1)学生数一数每一堆有几个面包。
2)要发给15个小朋友,应该买哪两盒?
买第1盒和第3盒。
3)为什么呢?
9+6=15。
4)学生在书上填写。
修改:要通过交流,使学生理解“每人发一个面包”的意思,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买第一、第三盒比较合适,因为这两盒的面包一共是15个,正好与小朋友的人数相等。
19、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0、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
8+1=9
8-1=7

《小学语文教案:成语积累和羊儿吃草──谈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案一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837.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