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松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说明的顺序。
2、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
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8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说明文就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
二、走进作者:
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学者、博物学家、作家,生于蒙巴尔城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
三、预习检测:
驯良(xùn)乖巧(guāi)蛰伏(zhé)惹恼(rě)
褐色(hè)矫健(jiǎo)爪子(zhǎo)
遮蔽(zhèbì)分叉(chà)翘起(qiào)勉强(qiǎng)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明确本文采用的主要说明顺序,结合完成课皇思考和练习一,1、3题。
五、合作探究:
1.分析第一部分,(1)从中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即漂亮、驯良、乖巧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2)结合读中提示,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这一题,明确观察顺序由外到内,为什么采用这种顺序,与下文2-5小节内容排列的联系。
2.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即第2自然段。
(1)松鼠外形的漂亮体现在哪些方面?
(2)哪些词能说明其漂亮?
(3)这段文字除运用说明发外,还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归纳总结,初步指明用拟人手法进行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印象。
(5)齐声朗读这一自然段。
快速阅读了3-5节,结合思考练习五,围绕松鼠的吃、住行分组展开了小型讨论,可根据课文中内容加以合理想象,设制一定的情节,以小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述。
目的:
1.通过讨论了解松鼠内在习性的驯良和动作的乖巧
2.精彩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熟悉,进一步体会生动说明的妙处。
3.训练了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明确课文中材料安排与我们的讨论的不同之处,从而掌握根据事物特征组织材料的方法。
5.第三部分,补充说明的作用。
六、精读品析:
组织学生阅读布丰写的其他动物的片段,进一步体会布丰的语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片段。(重点就看一个片段)
看一幅狼的图片,想一想说一说狼在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贪婪、狡诈、凶残等等。)联想有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通过幻灯片展示描写狼的片段,并请学生思考:片段中的狼是一幅怎样的形象?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人?(孤独无助、象荒原上的流浪汉。这就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丰笔下的狼。布丰笔下的狼是可怜无助的,布丰让我们对狼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明确布丰写动物的语言特点: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
七、拓展延伸: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同学们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手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十五、松鼠
漂亮: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外形)
讨人喜欢驯良:活动范围、活动时间、吃的食物(性格)
乖巧:过水、反应、跑跳、叫声、情绪、搭窝(行为)
说明顺序:先总后分再补充说明
语言特点: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
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文质俱佳的文艺性说明文,在教学时我将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点生动说明的方法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学习如何生动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教学时,我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教学开始,我先由松鼠视频导入,让学生自己动笔先介绍一下他们在短篇中所看到的松鼠,然后再引入布丰的《松鼠》,重点是将课文中生动介绍外貌、动作的语句与学生自己所写的片断进行比较,从中寻找自身语言的不足,归纳课文语言的生动之处。最后,运用所学方法为大熊猫拟一段介绍词。
六月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根据下列图片中月亮的形状,说说古人曾经给与它们怎样的名称?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过渡: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现代人对月亮也青睐有加,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名篇《月迹》
二、走进作者: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
三、预习检测: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忽jí()妒面面相觑()争执()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重点:寻月亮
2、找出孩子们追寻月亮的踪迹,并摘录文中词句,描述出寻月所见以及孩子们心理的发展变化的词语
①寻月踪迹:屋内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②心理变化: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生“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后来,孩子们又在河中、瞳中找到了月亮,“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的”,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很满足”
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五、合作探究: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怎样理解?(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2、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
小结: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边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3、文中谁的话引起了寻月踪迹的转换?生:奶奶的三句话(生齐读三句话)
“奶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奶奶”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传说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月,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子们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子们心灵的升华
六、精读品析:
本文充满童心童趣,不仅仅体现在“寻月亮”这件事上,更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于童心童趣的话,找出来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教师提示品析角度
(1)优美、生动、传神的词语;
(2)生动、形象的修辞:比喻、拟人等;
(3)深刻饱含哲理
①第5节:“满满”写月亮的圆;“玉玉、银银”写月光的白;“粗粗”写桂树的壮;“疏疏”写枝叶的稀;“累累”写花朵的多叠词的运用充满童趣,富有韵味
②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
——句中的动词“浮”用的非常生动,真切的写出了这时月亮轻盈的特点
③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这是虚写,月亮当然不可能真的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见作者的表现手法十分含蓄别致,它寄托了一个更为深层的含义:表达人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
④“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这个对话描写十分精彩,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⑤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
——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七、拓展延伸:
1、中秋之夜,一群孩子在寻月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在追寻月迹,更是在追寻美!读完本文,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学生独立思考)
参考:1、生活中要时刻保持童心,才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
2、要爱护童心,像文中的奶奶那样,鼓励、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3、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2、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歌谣,办一期关于月亮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盼月寻月
院中之月——争执议月(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文章来源://m.jab88.com/j/2154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