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厘米的课件

一厘米的课件(优选三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厘米的课件 篇1

一、设计简说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课以儿童感兴趣的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开始,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用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观察、估计、读数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通过想象、估测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活动,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三、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提出问题

1.情境引入:想给《数学》书包个封面,但不知道书本的宽度,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度吗?(笔稿范文网 gx86.cOm)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本书的宽,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啊?

3.小结:测量的标准不一样,测出的结果和数据也就不一样,要使测出的结果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就必须选择统一的标准。

二、统一工具,认识直尺

1.利用小立方体,认识1厘米

2.观察直尺,找共同点

(1)一条一条的线,有长有短→这就是“刻度线”(板书)

(2)数字,0、1、2……→这就是“刻度”

(3)尺上有cm→这是厘米的国际单位。

三、观察操作,形成概念(一)认识1厘米

1.明确1厘米概念

(1)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就是1厘米的长度。

(2)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都是1厘米。

2.找尺上的1厘米

请你在尺上找到这个1厘米。你能跟老师一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

3.表达1厘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1厘米。

(二)认识几厘米

1.选择感兴趣的图说长度

2.估计几厘米四、练习巩固,内化概念四、教学思考(一)感知——经历概念的发生

概念引入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建立这种关系是概念学习的起点。因此在厘米的引入教学时,我利用给数学书量宽度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什么同样一本书,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这一矛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借此契机,组织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刻度线”、“刻度”和厘米的国际符号cm,并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二)突破——经历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我希望能在“静”与“动”的转化中掌握厘米的本质,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中加深厘米的理解,在“数”与“形”的结合中突破厘米表象认知,在“异”与“同”的对比中凸显概念本质。

(三)升华——经历概念的应用

在经历了概念的发生和形成后,还要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概念融会贯通到生活中、问题解决中,这样才能够让这些数学概念不再板着一张张严肃的科学面孔,让我们的课堂上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我设计了3个星级的题目,让学生在知识整合中寻求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三个不同层次的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力求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厘米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协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教具及学具准备:

学具名称、1角硬币、三角形学具、回形针、小刀、小方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有一本崭新的数学课本,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课本的宽有多少,你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_小精灵儿童网第一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2、操作方法的指导:

①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②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填写并汇报测量结果。

学具名称测量结果(数学书的宽)个得出结论

1角硬币7①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量的结果不同。

②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该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三角形学具4

回形针5

小刀3

小方块15

4、小组讨论、汇报结果:为什么都是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得出结论1]5、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

如:每组中都选用“回形针”量的同学,他们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

6、启发学生思考:在量数学课本的宽时,想要得出相同的结果应该怎样办?[得出结论2]

第二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二)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数学课本的宽和铅笔盒封面图片(课前准备)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生: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为5个“回形针”长,而铅笔盒封面图片也是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①因为选用不同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

②测量时,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①让学生看图,并说明图意:有5种蔬菜,左端对齐,横放在5个竖排的隔层中,隔层下面横排这5个□,让学生看图直观判断出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那么长,看不清的可用尺子对准格子的竖线比一比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2、“做一做”第2题。

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和“高”。

②学生独立测量后再交流。

测量方法指导(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着量,而是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设计意图:用同一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使测量变得更简化】

3、“做一做”第3题。

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作标准,让学生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部分有困难的学生也可用正方体实物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为过渡到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做准备,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关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说收获,是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下一节课《认识厘米》作知识性的铺垫和延伸。】

一厘米的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以上就是《一厘米的课件(优选三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千米课件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20717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