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别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天,他最好的朋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依依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 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全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2.指名读.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劝字说明他们之间说了很多话,可见关系不一般.那大家想想看,他们当时是怎么劝的,会说些什么话

尽的意思是(完)只有谁才会这样喝酒(朋友)是啊,一饮而尽,只有朋友间才会这样的酣畅淋漓。说到这啊,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喝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一种酒是连心的酒,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一种酒是祝福的酒,所以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还有一种酒是浇愁的酒,所以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你觉得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这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呢?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知道为什么写柳树吗(除了当时周围的确有柳树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柳与留下的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咱们古人啊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就是摘下柳枝赠予将要离别的朋友,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此刻看到这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别离呢?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在老天都为人落泪的今天,尽管是满目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所以我总想---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而这大家说可能吗?安西距离渭城有多远?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而安西那呢(出示课件:夕阳西下的孤独的元二。)此刻,你觉得画面里的元二怎样?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师: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让人百感交集!此时此刻,只言片语已难以表达朋友间这种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课件出示:试听吟唱)1.听2.小声和3.会唱的放声跟和4.师生齐唱

四、拓展延伸。

吟唱过后,我们不禁遥想,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的绚烂多彩的古诗文化中,单单是送别这一种主题就留下很多的名篇佳句!那除了这首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吗?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3】

一、读诗题。知诗人

1 直接揭示诗题。(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先请大家轻声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拓展一:都有送字,都是送别诗

拓展二:从诗题中可以知道哪些地名。(黄鹤楼、广陵、安西。)

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座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拓展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简介孟浩然、元二。(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2 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正确。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请生读。

3、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理解之和使的意思)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互换可以吗?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出使

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送元二使安西

再说题目意思。大声再读题目。

二、读诗文,解诗句

1 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师生正音。(朝:zhao;舍:she;更:geng。) 要求读出韵味来。

3  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们从题目中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相似,你再看看诗句有没有这样的相似之处呢?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1)在课件中把其他的诗句隐去,只留这两句。

(2)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①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一句指孟浩然,后一句指王维自己。

②结合地图理解“西辞”与“西出”。(“西辞”指向西告别,向东而去;“西出”截然相反,是向西而去,向东告别。)

(3)试说两句诗的大意,对比吟诵

4 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其他诗句的意思。

5 齐诵两首诗。

三、入诗境,悟诗情

1 角色体验,移情换位。

(1)师:同学们有过送别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得出共同点:依依不舍。(板书)

(3)从哪句诗、哪个词可以看出李白和王维也是依依不舍的?

(4)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 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孤帆远影)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5.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6.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你又从送元二使安西的什么地方看出王维的依依不舍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课件展示扬州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截然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同学们,假如你是王维,你的心情又如何? (不舍中多了一份担心)

2、请你把这一份担忧和留恋融人朗读中。

3、喝完这杯酒,朋友就要远行,就要西出阳关,奔赴遥远的边塞——安西。这一别,何时再相见啊?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大家说说看,这最后一杯酒是什么酒?这酒中包含了什么意思?

(祝福酒、壮行酒、朋友情谊酒)喝了这杯酒,祝你。。。。。。再读这句话。

5、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朗诵。

四、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什么呢?(空洞、失落、孤独)

师:是啊,“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吟诵着这两首诗:(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依依不舍

留恋                  担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二.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四、作业:

搜集描写送别的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5】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

(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

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

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古琴:阳关三叠)

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5、试背。

1、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送别图”,请读前两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先想一想,同桌说,指名说。

2)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什么样的“柳色”是“新”的?(穿插指导朗读)

3)客舍旁边还有别的事物,为什么单单只写柳树呢?

2、相关古诗链接,引出相关的送别诗,来体会其中的送别之意。

1)出示古诗: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解析“柳”与“留”谐音,感受其中隐含的挽留之意。(指导朗读:把对友人的挽留之情融入其中。)

1、过渡:作者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读后两句)

2、引读:

作者做了什么事?(劝酒)劝了一杯吗?(很多杯)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更)

3、点拨:

“君”字的理解: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用在这里表现对友人的尊敬。

王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酒呢?(其一,从“酒”和“久”的谐音入手,体会作者的挽留之意,希望相处的再长久一些;其二从“故人”入手,来理解怎样的朋友,体会知心、挚友、情深意重。)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1、指导朗读: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再送他一程吧。

2、简介过渡:或许此次一别,还有可能相会;或许此次一别,将成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齐读)

3、引入《阳关三叠》,欣赏,再读,背诵。

4、课外拓展:读其他离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6】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清晨,渭城下了一场小雨。雨丝儿在空中飘啊飘,好像一根根牛毛,笼罩着整个大地,十分迷蒙,犹如人间仙境。

旅店旁的棵棵柳树是那么柔软,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地上的花儿密密麻麻,都十分艳丽。迎春花欣然怒放,粉红色的桃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绿叶丛中,露出一点儿涂了胭脂的小脸蛋。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中探出了它那尖尖的头。小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从南方飞回来了,它是那么活泼可爱。

“王兄,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 元二端着这杯酒对王维说。

元二喝下了这杯酒。

这是,旅店外的马中蹄声响起了。

王维含着泪水对元二依依不舍地说:“再喝一杯吧,仁兄,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元二说:“没办法,谁让这是皇帝的命令呢?再见了。”

他们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认识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指导写“舍”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整体感知,入诗境。

(1)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分部解读,悟诗情。

(1)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读诗文

[唐]王维解诗意

朝雨柳新劝酒入诗境

依依不舍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

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

1、师范读:

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

交流质疑:

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随机体会诗情:

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空气──

渭城的客舍──

渭城的朋友──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

(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

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

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

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

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

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王维也曾一度奉使出塞。他会有怎样的想念呢?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

分别是伤感的,但因为有了你们,一群真正的朋友,我不再伤感,因为我知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9】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席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了一份思念吗?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朋友保重啊!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吗驰骋,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一切美好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罢罢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2)元二啊,你到了异地他乡,言语不通,水土不服,想念故土又身不由己,那时的孤单又谁和你一起承担呢?人生难得一知己,可我又不能随君远去,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3)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钱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愿我们美好的情感温暖你的旅程,祝愿你在安西那遥远的边疆建功立业,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5.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6.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7.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5.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6.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试着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生问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安慰与关怀,信心与力量,分享你的胜利和喜悦,并且帮你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所以为了表达深情厚谊,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即将远行的人。

一、揭示课题,感悟节奏

3、师: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儿,唐朝诗人王维(板书:王维)正在依依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写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诗题:“送”和“使”用黄色,区别)

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课题中你知道王维送别谁吗?

不急,诗的下面有注释,看注释①,学会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①使:出使。可见送别的是谁?——元二(元二是王维的老朋友。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这也是好朋友之间的一种称呼。)

使——看注释①使:出使。能不能用“去”代替?使是奉命而去。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奉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

你还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带着我们的理解,能来读读课题吗?注意读出它的节奏,争取读得有板有眼。

节奏听出来了吗?听出他哪里停顿了吗?——划出停顿符号,这就叫有板有眼。(如学生读不好,就听老师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使”停顿不需太长)

再试着读一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齐读2遍。不错,读出古诗的节奏了。

二、巧读古诗,读出韵味

小诗人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读整首诗了吧,那就请你拿起课文纸,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词,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明白吗?开始吧!

指2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读对了,评价:你太了不起了,读得字正腔

圆,这首诗中的2个多音字都读对了,老师想请教你: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错了,就问:你们对他每个字的读音有意见吗?你认为该怎么读?谁还有补充?)

(伺机纠正:舍、朝、)“舍”的读音(客舍就是客栈,在字典中当它表示房屋的时候读第四声,齐读2遍)“舍“不仅是多音字,还是要求会写的字,伸出手跟老师书空,并把生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

(评价: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端正,有好多的小书法家呢!)

你们认真的态度,给了老师自信和勇气,老师很想和你们一起读诗!既然是合作,就要学会互相学习。师生读2遍。(不仅声音悦耳,停顿也很自然,这就叫有节奏)

瞧,在我们的合作下,一遍比一遍有进步了,慢慢的有点小诗人的样子了,连起来再读一遍肯定能读出古诗的韵味,试试吧。

真好,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读出了它的味道。掌声送给自己。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情。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一)感知“景”

预设: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

评价:你真会读书,你已经大概知道整首诗的意思了。

你读出了送别的方式是备酒饯行,那你能读出送别的地点吗?

从第一、二句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渭城这里的空气——微雨润湿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渭城这里的旅舍——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

渭城这里的柳色——碧绿、青翠欲滴

眼前飘洒着绵绵细雨,雨中是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为什么单单选了它们呢?他想通过“雨”和“柳”向我们传递他送别好友时怎样的情绪啊?

说得多好呀,雨带给人惆怅,凄凉,压抑,正像这2首诗中所写的:(屏幕显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凄凉、孤单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而“柳”呢,在古人眼里那就更有含义了。课件出示: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柳”与“留”音相近。赠柳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和不舍之情。

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你们都是好学的孩子。

所以看到那绵绵春雨和随风摆动的杨柳,王维想表达怎样的情绪呢?——留恋和不舍,此时,他多么想把元二——挽留好友(板书:挽留)

用你的朗读来挽留他;谁更能读出王维的挽留之情?让我们一起挽留挽留元二吧!

师:一“雨”一“柳”,悄然传递了挽留之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离别情愁。

(二)感悟“情”

师:而这份离别情愁在喝饯行酒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浓烈

(1)请你读读并用心体会三、四两句。你感受到这份深情了吗?

指名1生读,伺机指导:更尽的意思

好一个“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味道。谁还想来读?孩子,请你来读,再请

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2)为什么王维的这种离别情会表现得这样强烈呢?同学们,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你看——这就是渭城,出了渭城一直往西走就到了阳关,西出阳关就意味着元二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了。此时王维的心中除了挽留,对好友更多的是——祝福(板书:祝福)

带着深深的祝福来读读这两句吧!

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第一杯:预设: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你再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第二杯:评价:好朋友,多关心啊;照顾得无微不至;

(3)第三杯,四目相对,无言沉默,王维的心情难以名状。因为出了渭城,西出阳关到打安西要走3000多公里,即使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多时间,一路的风尘,一路的坎坷,才能到达安西。

A、安西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B、课件播放——这就是安西。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啊?(指名3——5位)

是的,这就是安西,黄沙满天,人迹罕至,大风吹过,飞沙走石,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荒山野岭,这里的百姓,出行都要用纱布遮挡风沙。

C、而他们现在喝酒的地方——渭城,却是一派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时王维心里感慨万千,走进王维的内心,把他所想的写下来:

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有难舍难分的故人,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评价:说得多贴切啊,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走进了王维的心里。

D、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读2遍)

读着这样的诗句,你有什么感受吗?

评价:你想的,正是王维所想的,你就是王维的知己啊!

是啊,元二是去戍守边关的,难免会遇上战乱,生命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面对此情此景,遥想前途莫测,王维对元二的这份情怎能不浓烈呢?所以,这第三杯酒中,除了挽留、祝福,还会有怎样的滋味呢?——担忧,不安(板书:担忧)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几多担忧,几多不安,担忧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于是,王维把这些担忧、这些不安都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一: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中,除了挽留、祝福、担忧,你还品出了哪些滋味啊?请你边读边品三、四两句。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边吟诵边纪念这份友谊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让我们一起来给元二壮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生吟诵完后,师:是啊,无故人

1、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也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和所有担忧都化作一句话─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要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师生举杯共饮,深情共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配乐)

就这样,在王维的挽留,祝福和担忧下,元二踏上了他出使安西的征途。正如王维所祝福和期盼的那样,6年后,元二从安西凯旋而归。一回到故乡,元二最想见的故人是谁?——王维,可他却再也见不到了,因为王维已经去世了。曾经这样送别自己的真挚好友既然去世了,元二会有怎样的感受啊?——伤痛欲绝……此时,你觉得这还仅仅只是象征他们深厚友谊的送别诗吗?这还是一首怎样的诗啊!(3——5人说)——生离死别……

对好友的思念让元二再次来到了渭城,眼前杨柳依旧依依,春雨依旧绵绵,美酒依旧醇香,可他的好友王维却再也不在了。(预设:为什么你的眼眶红了,这是一个多么细腻、多么会读书的孩子啊!)当他来到王维的坟前,回想起渭城送别的一幕幕,老泪纵横,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此时此刻,你就是元二,边背边吟诵吧!

①默写全诗

这样一首感人至深,动人心弦的千古绝句,我们该把它写下来。请试着默写三、四句。

②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够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歌曲送别。

谈话:同学们,当你听到这首歌曲里,你会想到什么?

和朋友分别后你会通过什么方式联系呢?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朋友总是那样让人留恋、牵挂。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写一些送别诗,今天我们就一同云感受唐代三们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浓浓深情。

2、出示课题

3、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同学们一定能够熟读古诗了,谁来试试?(抽生读三首古诗)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课件)

二、新课教学

1、谈话:同学们,以前你们是怎样读懂古诗的呢?(查、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看插图)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第一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诗句的意思。

我们先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抽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安西在哪里?)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再说意思从哪个字读出朋友要离别了?

理解送、使。

谁派遣谁?

看CAI(地图)

好友要从渭城到安西,路途遥远,诗人会是什么心境?

2、抽生读课题。要慢,如品茶一样,慢慢的读,读出不舍,伤感。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想想你想前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闭着眼睛想一想,这里的景怎样?(美)

再抽生读第一二句。

谁再来说说一二句的意思?

看CAI

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抽生读一二句。齐读

我们常用离愁别怨来表达分别时的情景,可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呢?难道他没有不舍没有留恋?我们来看看安西是怎样一番情景?看CAI

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吗?(荒凉)

安西与故里对比,缺少什么?又多了什么?(少亲情,朋友,多荒凉,孤独)

此时我们再读后两句诗,你从这两行诗感受到诗人的什么感情?(不舍,伤感)

现在你能说说王维为什么却呈现给我们如此美好的画面吗?

诗人用送别时的美景对比远行的荒凉,用故里的亲情对比远行的孤独,用有知己对比无故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舍之情。

除了小雨,柳树,你还看到了谁在做什么?(喝酒)

喝了多少/你是从哪个字知道的?

理解:劝、尽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此时的洒是什么洒?(离别的酒)

酒里包含着什么?(他们的友情,他们的不舍

CAI:再看地图,并出示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谈话: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可能会经过(师拖长声音引学生说出重重山,万条河)还可能要经受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气候、路上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等等是啊!出使西域,张骞用了十三多年,苏武用了十五年。这酒中能不盛满满的了一份(思念)吗?读:读出思念。

那时的新疆,是茺漠绝域,黄沙走石,飞沙满天,这酒中,还包含着对好友(牵挂,担忧,祝愿)

这是一杯牵挂的酒,难舍的酒,悲伤的酒

是呀!西出阳关荒漠绝域,这酒中分明有一份祝愿。千种语言,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想一想,诗人可能和元二说些什么?(抽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后两句。

师范读全诗,师有感情朗读。

语已多,情未了!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3、师放音乐生小声读古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浓浓深情在其中。好友一别,相见无期,这份心痛,难过,留恋都浓缩在这四行诗中,感动着多少离别的人。唐人将这首诗谱成歌曲阳关三叠,又叫渭城曲,广为传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千古绝唱。在乐曲中再读古诗。

三、扩展

1、同学们课前还搜集到了哪些送别诗?

2、展示老师搜集到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师渲染,导入诗

1、课前播放《送别》

2、师: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歌曲里感受到离别是什么滋味?(生回答)是啊,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诗人吟诵的话题,千百年来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知诗人,解课题

1、简介作者:(学生从作者朝代、学过的作品等汇报)。

课件补充

2、解题:(从课题中你想知道或知道什么?学生自问自答)课件补充题目意思

3、安西地形图

4、师导入: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出使安西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特地大老远从长安来送他,多深厚的友情呀!让我们再读读课题。

三、初读诗,促感知

1、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

2、二读:读准节奏。

3、三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这,整首诗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哪些情景?)

四、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一)品读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诗意。

①你看到了怎么样的画面?(间接说诗句意思)

②感受朝雨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哪个字体现出?

引读:这是一场湿润灰尘的小雨生读:渭城

这不正是渭城的一幅朝雨图吗?

③感受新柳

(过渡: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的青青的柳树哪个字体现出?

生:我看到的青青的客栈

引读:朝雨的洗礼让这柳树更加翠绿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多种形式朗读)

同学们,就在客舍的四周,不可能只有柳这一种景物,一定有其它的景物,可作者眼中为何却只看到这柳?引出折柳送别的典故。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引读:是啊整整一夜,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劝君。)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一杯又一杯。要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心连心的酒,那劝君更的酒是怎样的酒?你品出来了吗?

2、语言实践

这是一杯酒。

这杯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此时已不是酒杯了,他分明就是情!你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怎样的情?

谁能把这种情读出来?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呀!你看,喝完酒,王维牵着马,送了一程又一程:(课件出示)

五、伸课外,促积累

欣赏《阳关三叠》。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4】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5】

又是一年春来到,细雨如丝,我看着天上的明月,想起了老友元二。

在元二走的前一天晚上,我把他带到了一家胡人开的酒馆,要来烧酒和牛肉。和他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喝到酒馆要打烊。一想到以后可能就再也无法相见了,不禁有些心酸。外面的一切都是那么凉。春寒的料峭冰冷入骨,让人瑟瑟发抖。我俩对着月亮,和着冷风,一杯酒接着一杯酒的灌下去,仿佛这样可以减轻分别的痛楚。东边的天泛起了鱼肚白,我们就这样喝了一夜,聊了一夜。

外面还留着昨天的潮气,并且下着小雨。大地复苏,旁边的柳树弯下腰,她那翠绿的头发微微抖动着,好像在与元二告别。太阳缓缓升起,人们也都拿着农具、赶着牛从房子里走了出来。我和元二静静的站在那里,接元二的人终于来了。一切都是那么悲凉。

只见元二缓缓的从口中说出来一句:“我走了。”我呆愣在那。正打他要起步时,我跟他说了一句话:“再喝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就见不到故友了!”

我俩举杯一饮而尽,喝完仰天大笑。他终于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发呆。

一直到拐弯处,我看不到他的背影。保重,我的好朋友――元二!

月亮渐渐露出半边脸,我心中感怀,不知道我的好友元二在安西过可好?可看见这只露半边脸的月亮?我提笔赋诗一首: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上就是《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送元二安西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481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