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学化学的教案

2024-07-19 中学化学教案

中学化学的教案范文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有计划的制定教案是教师事半功倍的关键。88教案网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中学化学的教案”,希望我们的网站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信息请多多关注!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列位向导老师赐与品评指正,谢谢。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2

中学化学课教案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某物质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某物质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某物质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某物质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某物质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某物质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某物质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一)

对照画面讲解某物质及某物质分子的构成(某物质是由某物质分子构成的一个某物质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某物质受热从微观上是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某物质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某物质受热分解反应中某物质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没有)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思考:通过刚才对某物质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原子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某物质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某物质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某物质受热时某物质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14:评价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些性质呢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3

一、案例展示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二

课题:原电池

课型:新知识教学

案例形式:教学设计原电池工作原理

二、案例的分析

“原电池”在学生头脑是一个陌生的科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很有可能存在相异构想,对于“原电池”的教学,关键是帮忙学生构建起“原电池模型”。教学处理方式对学生原电池模型的建构有很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以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为切入点,来探讨教学对于学生“原电池”学习的具体影响。选择高二年级两个水平相当的理科重点班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处理讲解“原电池及其应用”整节知识。(教学设计1、2分别对应的授课班级称为实验班和比较班)

教学引入:均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指出讨论的相关资料。

实验班从能源的角度引入,直接引入原电池的概念

比较班是从趣味电池出发,为建立原电池模型作铺垫。

教学环节1:是帮忙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

实验班引入“盐桥”模型,围绕“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构建的模型比比较班更为本质,思维的关注点在于正负极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果。

比较班则围绕“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班建构的模型是出于宏观层面的,具体的落脚点是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模型所供给的材料

教学环节2:均是为了使学生巩固上一环节构建的原电池模型,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书写电极反应,认识电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同时明确Fe-NaCl-C模型的电极反应,为讨论钢铁腐蚀打下基础。在实验班中,增加了对Zn-ZnSO4‖ZnSO4-Cu模型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盐桥”模型

三、教学效果的测查结果与分析

1.测查工具

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均采用了相应的测试题对两个教学班进行了测查,实验班和比较班使用的测试题是相同的。测查一共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测查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电池模型的分析本事。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正式讲新课以前,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不一样的教学处理下建立的原电池模型在分析简单原电池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见测查问卷1)

第2部分是测查学生应用原电池模型分析金属防腐措施的原理。测查的时间是学生学习完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整节知识以后。测查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于生活中与原电池原理密切相关问题的分析本事,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准确抽提出原电池模型,分析电极以及电极反应,并且进行正确描述。

2.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

关于学生对于基本原电池模型分析本事的测查结果及其分析讨论

测查结果证明,实验班和比较班对于电池的正负极确定均正确率很高,正确率在85%以上,比较班的结果要略好于实验班。比较班在确定Fe-H2SO4-Cu模型、Fe-H2SO4-C模型和Zn-CuSO4-Cu模型的正负极时正确率到达了100%。在书写电极反应的正确率上,实验班要明显好于比较班,1、2、3、4组电池的电极反应书写,正确率实验班分别比比较班高出了6.8%、12.6%、38.9%和26.8%。同时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同学只要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一般都能够把相应得电极反应书写正确,而比较班尽管很多同学能够确定出电池的正负极,可是当中的很多同学并不能写出相应的电极方程式。

在比较班的教学处理中,详细讨论了原电池构成的基本条件,对于电池正负极确定的时候,明确得出了“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经过这个结论,比较班的同学因而能够很容易的经过比较电极物质失电子本事的差异性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班的同学确定电池的`正负极时,由于在教学处理中没有出现“活泼物质作负极,不活泼物质作正极”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以此直接作为确定依据。实验班学生的确定只能是依据于对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的确定,分析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分析在两电极发生的变化,从电流的方向确定出正负极。

上述结果反映出经过不一样教学处理后,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差异。实验班的同学把分析问题的焦点是集中于“电流的产生”,分析电极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得出相应的其他结论,而比较班的同学分析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原电池的构成”,分析电极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在书写电极方程式的时候,需要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支持,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分析出整个装置总体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对于电极反应的书写则存在较大障碍。第3小题分析Zn-CuSO4-Cu模型能够十分明显的体现这个问题,比较班学生能够根据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确定出Zn为负极,Cu为正极,可是学生无法找到发生的总反应(授课时教师是以H2SO4作为电解液分析问题的),因而会有100%的学生确定正确正负极,却仅有45.7%的同学能书写出电极反应,下降54.3个百分点。

结语:案例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活动形式,“案例研究”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联系;它不是抽象的活动,而是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由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纠正和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教研活动中,中学化学教师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各类教学案例,进取增加自身的案例知识;同时,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应用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学科方法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针对相同的化学资料,采用比较法分析各类化学教学案例,把自身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其他途径积累的各类案例加以比较分析,仅有明确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优缺点,才能创造性的吸收优秀的教学模式,经过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深化和丰富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识,进而将各类案例创造性的分析、整合为真正贴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学案例,最终构成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总之,案例积累和比较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4

⑴ 周期性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⑵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主族 (____个)

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_____________数

⒊ “位―构―性”三者关系

⑴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同周期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主族的原子半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原子半径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阴离子半径;

⑶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和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有A、B两种短周期元素能形成AB2型化合物。若A的原子序数为n,则B的原子序数为:①n+2,②n+5,③n+10,④n+13,⑤n-3,⑥n-6,⑦n-8,⑧n+1。其中

例3  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元素的某种原子,其核内中子数为零,B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C处于B的同一周期,且原子半径小于B,D与C是同主族元素,E元素的一价阳离子和C元素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 画出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⑵ A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⑶ 由E元素分别与C、D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其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化学式表示) ;

⑷ 若1mol A单质与1mol D单质完全反应时共放出184.6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5

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本课时主要包括苯的发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知识,属于有机化学的范围,是在学习烷烃和烯烃的基础上,这是有机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后深入学习有机化学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技能

①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的分子结构; ②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方法;

②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用途”的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学习使对学生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

③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

本节课所采取演示法和讲授法,属于物质性质课学习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 已经具备基本的有机化学的知识,思维已由经验、直观向理论、辩证逻辑转化, 所以采用演示法和讲授法,有利于启迪学生对化学事实的分析与思考,培养他们 对化学客观事实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 了探索。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 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 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 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无色、有特殊性气味的液体 2.不溶于水 3.密度比水小 4.有毒

因为苯中含碳量高,故燃烧不充分,出现黑烟。 反应方程式。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6

引言: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一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相适应,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 内容应该有机地结合实际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强其学习的可感知性。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实验和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 融入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验设计等形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教学过程:

1. 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

2.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课题的思考。

3. 理论授课环节: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点,并加以解释和讲解。

4. 实验环节:选择一个简单而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

5. 讨论和分析环节:带领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其中的规律和关联,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答。

6. 确定性练习环节: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归纳环节: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

1. 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

2.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包括课堂练习、实验报告、小组演示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延伸:

1. 提供学生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进一步探究。

2. 建立学生实验室俱乐部或科学兴趣小组,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

总结: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万能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全面地规划和组织化学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7

本节实在学习元素、物质由元素组成的基础上了解人体内元素的组成及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走进生活。

钙、碘、铁等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体现化学知识的现实性,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存在形式。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主动获取有用信息。

懂得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成平衡营养、合理膳食的意识和习惯。

三、说学法

通过对前面各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些与食品有关的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初步知识,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无生命的元素和化合物与生机盎然的生命体联系起来,因此建立这种联系,就是对所学元素与化合物知识的深化和发展,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了解一些人体必须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正确理解元素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树立元素营养平衡的理念,补充和调节体内元素的平衡,对确保人类身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学习人体中的化学元素、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均衡膳食三部分。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配合收集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钙、碘、铁等元素的重要作用,反思缺乏时会怎样,接着再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如何补钙、碘、铁及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1.开放式教学方式:提前一周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明确要求每个小组收集3-4种元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调查和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六六、说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反思评价

生:调查市场补钙、碘、铁等元素的药品,查看它们的标签和说明书,了解主要成分和用途。

师:制作缺钙、碘、铁等元素的图片,收集补这些元素的方法及注意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播放的四幅图片,思考病人分别得了那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的名称(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疾病名称:小儿佝偻病、粗脖子病、老年骨质疏松症、贫血症)

(从生活现象入手,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指导学生阅读91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组成人体的元素有多少种?这些元素在人体内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

2、人体中的元素分哪两类?划分依据是什么?它对人体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汇总,汇报结果。(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微量元素的作用,虽然含量少,但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养成对结果进行反思的意识,培养一分为二的观点)

元素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人体中的这些元素,一方面随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被消耗和流失,另一方面也从营养物质中得到补充,从而在体内形成一个“收支”平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引起疾病。如刚才观看的四幅图片,针对这几幅图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

学生能说出:

1、缺乏钙、碘、铁等元素的原因是什么?

2、各元素的作用是什么?

3、缺乏这些元素时会有怎样的症状?

重播开始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为什摸会得这些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哪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的转入到怎样补钙、碘、铁上)

人体缺少必要营养元素会得病,因此有人认为应尽可能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元素主要来自各种食物,这既有利于人体的代谢活动,也有利于维持各元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只要按时进餐,有着合理的膳食,不偏食不挑食,人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若必须元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恰当地调整膳食结构和保健品来补充一些人体内缺乏的元素,也是有益的,但不能过量。(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94页“多识一点”,了解亚洲人的饮食结构。

食物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假设父母不在家,你打算怎样安排自己的膳食。

谈谈本节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回答时,播放本节教学目标。

1.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应保持平衡。

2.有些商品标签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有的同学不喜欢吃青菜,有的同学怕过于肥胖拒绝糖类食品和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这些行为是不对的,因为大部分维生素和部分氨基酸、脂肪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所以饮食中的营养成分既不能过量,还要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

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预防?

人体中的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羟基磷酸钙晶体以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004。牛奶含钙丰富又易吸收,且牛奶中钙和磷比例合适,是健骨的理想食品。下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包装标签上脂肪?3.3克,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的质量至少为3.3克。

a那么一盒牛奶至少含钙多少克?

b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c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克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牛奶,则一个人每天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8

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金属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重点、难点

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学过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认识到同一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族元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四章碱金属回忆卤素、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及原因。引入新课。

【提问】Li、Na、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何相同点,由此可推测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原子的最外层也只有1个电子的:Rb、Cs、Fr与Li、Na、K的化学性质相似,统称为碱金属元素。

【板书】碱金属:Li、Na、K、Rb、Cs、Fr

【讲述】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可溶于水的强碱,故称碱金属,代表物是钠。写出Li、Na、K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它们的相同点为: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进而推出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还原性。

记忆并初步认识本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也相似。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板书】第一节钠

一、钠的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式:Na

【提问】依据钠的原子结构推测钠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钠的电子式,由此推知:

Na—e→Na+

回答:钠具有强还原性。进一步巩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板书】

二、钠的性质

【指导实验】钠的物理性质

【讲解】金属钠的熔、沸点低,密度小。实验: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用小刀切割,观察金属钠的色、态,认识其质软,有延展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问】请大家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导电、导热,熔、沸点低,密度小。讨论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导电、导热,熔、沸点低,密度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设问】用小刀切开金属钠时,其表面的光泽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得出:银白色很快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激发学生通过现象寻求本质的兴趣。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板书】2.化学性质

(1)和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白色)使学生认识金属钠极易与氧气反应,在空气中放置将变质。

【指导实验】钠在空气中燃烧,注意观察火焰的颜色和生成物的色态。实验: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燃烧,观察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问】

1.反应的现象,产物的颜色?

2.产物是否为Na2O,为什么?思考并回答:

1.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2.不是Na2O,因为产物的颜色是淡黄色,不是白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讲解】生成的淡黄色物质为过氧化钠(Na2O2)。

【设问】请写出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指明还原剂。

反应中Na是还原剂。使学生认识钠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则产物不同。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Na2O和Na2O2哪个稳定?

(淡黄色)思考回答:Na2O2稳定。

【演示】

1.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2.金属钠和硫粉混合研磨

【板书】

(2)和氯气、硫的反应

观察实验,描述现象: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的烟;钠与硫粉混合研磨时燃烧,火星四射,发生爆炸,化学方程式为:

通过复习钠与氯气的反应及钠与硫的反应,巩固以前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钠的还原性。

【指导实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提问】

1.金属钠投入水中的现象?2.根据反应现象推断该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3.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和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思考并回答问题:

1.金属钠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熔成闪亮的小球(说明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说明有气体生成),同时发生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剧烈),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产物呈碱性)。

2.产物是H2和NaOH

3.2Na+2H2O=2NaOH+H2↑使学生认识钠的密度小,熔点低。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问】金属钠为何保存在煤油中?为何能保存在煤油中?讨论回答:钠易与空气中的O

2、H2O反应,所以应将金属钠与空气隔绝;又因为钠比煤油重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使学生认识: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性质密切相关。

【设问】金属钠比铜活泼,能否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单质铜?得出不同的推测:

1.能

2.不能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欲望,进而培养科学的认知方法。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反应的现象,推断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板书】

(4)和盐溶液的反应

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

回答:除具有金属钠和水反应的现象以外,还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有时有黑色沉淀产生。

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投影】课堂练习

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氯化铁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

完成课堂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

【设问】以上各反应证明:金属钠具有____性,是一种____剂。

回答:还原性;还原剂。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1页。

【板书】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1.钠的存在

2.钠的用途阅读并归纳出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

1.存在:化合态。如:NaCl,Na2SO4,Na2CO3等。

2.用途:

①制过氧化钠(和氧气反应);

②制K-Na合金,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钠的导热性);

③高压钠灯;

④还原贵重金属(钠具有还原性)。使学生认识由于钠极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了解金属钠的主要用途,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指导实验】指导学生完成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实验: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反应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续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小结】请同学们小结金属钠的化学性质和用途。对学生的小结进行讲评。归纳总结记忆。使知识系统化。

【作业】课本第102页,第1,2,3,4题。

【随堂检测】

1.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最终将转化为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足量的金属钠和铁分别投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是否相等?为什么?1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容易题,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钠的化学性质;2题是针对优秀学生设定。

板书设计

第四章 碱 金属

碱金属Li Na K Rb Cs Fr

第一节

一、钠的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式:Na

二、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质软,有延展性,导电、导热,熔、沸点低,密度小。

2.钠的化学性质

Na—e→Na+

(1)和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白色)

(2)和氯气,硫的反应

(3)和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注意金属钠的保存】

(4)和盐溶液的反应

2Na+2H2O+CuSO4=Cu(OH)2↓

+Na2SO4+H2↑

三、钠的存在和用途

【小结】钠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工具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

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生:盐份多,浓度大。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

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

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

[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g、1.0g、1.5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

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

【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

[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42—43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生:溶质的质量分数=×l00%。

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钠。

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100克,溶质的质量为36克。

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g/(100g+36.0g)×100%=26.47%。

(3)错,它把溶液与溶剂混淆了。

师: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g+100g=500g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师: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

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课后小结

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思考、回忆)

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溶液,请你们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0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课堂“留白”,让学生有质疑机会。(1)教师在设计时故意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要从传统的那种“超级保姆”中转换出来,根据学生的情况问一半留一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否则问题都被教师提了,学生可问的有价值的问题几乎没有了,长期下去,学生只擅长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抑制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比一味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效果好的多。(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而作为教师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时间让学生质疑,怕浪费时间,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学进度,结果学生被牵着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时机。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唤醒,质疑潜力就被挖掘出来。

二、优化预习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示范。为了做好质疑的示范作用,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典范,以问引问,使学生在教师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发现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缩短自己产生有创新性问题的时间。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蒸馏和萃取前,设计如下的问题“(1)过滤、蒸发操作是用于固体混合物还是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常见的分离方法有哪些?(2)自来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质?怎样由自来水制取蒸馏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质?怎样提取碘水中的碘?”让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自来水提取纯净水,过程似乎相似,为什么一个用蒸发,一个用蒸馏,蒸发与蒸馏有什么区别?从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与从碘水中提取的碘有点类似,都是可溶固体与液体分离,为什么前者用蒸发,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学生找出预习中疑点――试着提出问题。质疑,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给予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为使学生看书有重点,可先向学生揭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中,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点记下来,并要求学生试着设计问题提问,久而久之,质疑能力就会提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一一过目,进行筛选,把较好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去展示,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鼓励学生质疑又给其他学生起示范作用,这将激发学生质疑的乐趣,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善于引导,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发问的兴趣,创设问的机会,定能使学生质疑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不断提高。

中学化学的教案 篇11

2018年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统一笔试

中学化学学科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全面考查中学化学教师所需的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现代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设计能力等。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能熟练掌握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

2.熟悉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相关的大学化学知识。

3.能运用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有关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必备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学科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

涵盖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等五个方面。

1.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

(2)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关系。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3)定量研究的方法

(4)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2.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①分子、原子、离子 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③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 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①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化合价

②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分子式、结构式 2

和结构简式

③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④质量守恒定律

⑤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⑥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 ⑦有关化学基本计算 (3)溶液

①分散系(溶液、胶体、悬浊液) ②溶解度、饱和溶液

③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①元素、核素、同位素

②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③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长式)

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σ键和π键) ⑤键能、键角、键长 ⑥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⑦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

⑧晶体的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及其性质

⑨电离能、电负性 (5)化学反应与能量

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 ②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反应热、焓变 ③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 ④原电池、电解池、化学电源 ⑤金属的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①化学反应速率

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平衡常数

③影响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7)电解质溶液

①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②电离、电离方程式、溶液的导电性 ③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⑤溶液的pH ⑥盐类水解 ⑦离子反应

⑧溶度积、沉淀溶解平衡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②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③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①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②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4.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①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确定、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的成键特征、官能团

③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 ④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2)烃及其衍生物

①烷烃、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 ②天然气、煤、石油

③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 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糖类、油脂和蛋白质 ①糖类的组成、性质、应用 ②油脂的组成、性质、应用

③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 (4)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①高分子的组成、结构,链节、单体 ②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5)以上各部分知识综合应用 5.化学实验

(1)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性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3)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4)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5)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 (6)溶液的配制 (7)中和滴定

(8)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9)以上各部分知识综合应用

第二部分 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相关的大学化学知识

1.无机化学 (1)物质结构

①原子结构有关术语和概念

②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和相互关系(会用四个量子数写出1-4周期元素的电子排布式,并由此确定元素所在的区、周期、族、特征电子构型和元素名称)

③原子结构和周期系的关系

④共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会用上述理论确定常见共价小分子的杂化类型、分子构型和基本性质,了解分子轨道理论,会用分子轨道理论写出第2周期双原子分子、离子的分子轨道表达式,并比较其稳定性。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并确定常见共价分子的空间结构)

(2)热力学和化学平衡

①状态函数的概念和特性(了解U、H、S、G、△U、△S、△H、△G、△fH、△fG和S的概念和性质)

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盖斯定律(了解用△fH、△fG、和S求算标准状态体系的△H、△S和△G的方法)

③吉-赫公式的计算、应用,反应自发进行方向的判断

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意义、用途(能应用公式△rG=-RTlnK进行有关计算)

⑤化学平衡(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多重平衡的规则) ⑥酸碱的电离理论和质子理论 ⑦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的概念与应用

⑧缓冲溶液的组成、原理,缓冲溶液pH的计算

⑨Ksp的意义、溶度积规则(掌握Ksp与溶解度(S)的关系、换算及Ksp的有关计算)

(3)化学反应动力学 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方法

②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及其应用 ③活化分子、活化能(Ea)[会用活化分子、活化能(Ea)解释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①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

②标准电极电势

(掌握用

判断标准状态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以及选择适当氧化剂、还原剂的方法。能用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判断是否能发生歧化反应及其反应的程度)

③Nernst方程[能运用Nernst方程进行有关计算,并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用公式lgK = nE/ )] (5)元素部分

①主族元素、副族元素的特性,金属的通性。

②常见元素(卤素、氧、硫、氮、碳、硅、铝、铜、锌、铁)单质和主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

③缺电子分子、等电子体、惰性电子对效应、大π键等基本概念及实例

2.有机化学

(1)有机化学基本理论

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 ②分子式、构造式

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的一般物理测试方法 ④有机路易斯酸碱概念、亲核试剂、亲电试剂 (2)烷烃和环烷烃

①烷烃的构造异构、构象异构及其表达方法 ②简单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及其顺反异构

(3)卤代烷

①卤代烷的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生成(格氏试剂)

②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

1、SN2及简单影响因素

③诱导效应、亲核试剂、碳正离子的结构、相对稳定性和简单重排

(4)醇和醚

①醇的分类、命名、物理性质

②醇的结构,醇的取代、消除、酯化、氧化反应 ③醇的常见制备方法

④醚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 (5)烯烃

①单烯烃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顺反构型(Z和E构型)命名法

②烯烃的催化加氢、亲电加成反应,马尔科夫尼柯夫规则 ③烯烃的常见制备方法 (6)炔烃和二烯烃

①炔烃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

②炔烃的常见化学反应(炔氢的酸性、还原反应、亲电加成反应) ③乙炔及其相关炔化物的制法

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与常见反应,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7)芳烃

①芳香族化合物及芳香性的概念

②苯的结构特征、性质,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

③苯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机理(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 ④简单一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和定位规律 (8)醛、酮

①羰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

②羰基的常见亲核加成反应

③羰基α—H的反应(卤代、羟醛缩合) ④醛、酮制备的常见方法

⑤不饱和醛酮的结构特点、迈克尔加成 (9)羧酸和取代羧酸

①羧酸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

②羧酸的化学反应(成盐、还原、脱羧反应、二元羧酸的热解反应)

③羧酸及其常见衍生物的相互转变 (10)高分子化合物

①高分子的结构特征、性质与应用 ②常见高分子单体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③高分子常见制备方法(加聚反应、缩聚反应) (11)基础有机化学实验 ①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鉴定方法

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单元操作(熔沸点的测定、分馏、蒸馏、萃取、重结晶)

(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

1.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内容。

2.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能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3.认识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4.熟悉中学化学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了解中学实验教学,掌握中学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常见

中学化学实验的基础程序和方法,熟悉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能对常见的中学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分值120分。

3.主要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

4.内容比例:学科专业知识约占70﹪,课程与教学论约占30﹪。

以上就是《中学化学的教案范文十一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中学化学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921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