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探究】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症发病情况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探究】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症发病情况”,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步骤一:道尔顿的发现。

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正因如此,色盲病至今仍被称为“道尔顿症”。

步骤二:活动实施方案。

(1)调查目的: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2)调查对象:本校一个年级的学生。

(3)调查方法:

①按调查的班级数分组,请医务室老师协助,利用红绿色盲检查图对各班学生逐个进行红绿色盲的检查。据下表,记录数据。

学号

性 别

色觉情况

正常

色盲

总计

汇总数据进行统计。

②选择四个色盲男生家族进行遗传病史调查。调查他们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属的视觉是否正常,并绘制成遗传家系图。

步骤三:展示调查成果,制作一幅扇形图来显示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分析讨论:

根据你对四个色盲家族的遗传史调查,请判断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说明判断理由。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案:《有丝分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案:《有丝分裂》”,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中学生物教案:《有丝分裂》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高中学生学习常规及方法 博主


学习并不意味着模仿,而是要掌握运用技巧的方法。

——高尔基

永远不要把你们的学习当作一个任务,而要当作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你今后在其中工作的社会的利益而学习。——爱因斯坦

高中学生学习常规及方法

一、预习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利用自习或课间,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要坚持先预习后上课。预习要做到下列三点:

1、通览下节老师将要教学的教材,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如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做好记号,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二、上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因此要特别重视听课,上课要做到: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清理好课桌,不要在桌面上摆放食品、饮料等与学习无关的物品,以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2、上课铃一响,迅速进入教室并保持安静。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按老师的安排,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如听讲、看书、讨论、答问、做作业等,都要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不要另搞一套。要以课本学习为主,不能以资料代替课本。

4、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上课时不要向同学借课本、资料、文具等,以免影响同学学习。

5、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是做好记号,再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发言时要人站直、声音能让全班同学听见、表达有逻辑性。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重点强调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8、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9、实验课。实验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同时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注意安全。实验完成后,要认真且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

三、作业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做作业必须做到:

1、先看书后做作业,看书和做作业相结合。只有先弄懂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作业中的错误,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2、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搞清楚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作业之后,认真检查验算,避免不应有的错误。

4、作业要独立完成。如有困难可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只有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才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从而克服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扎实的知识基础。

5、作业要规范。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乱划乱改;必须要进行修改的,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书写要工整,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6、认真更正错误。作业经老师批改发下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弄清原因、认真改正。要懂得,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7、作业要保存好,在复习时作为参考。有些学科,要准备一个错题本。对于作业或考试中,因知识或能力问题出现错误的试题,要抄写到错题本上,并注明出错的原因和写清正确、完整的解答过程;每月或大型的考试前,要将错题认真地看一遍。

四、复习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知识融汇贯通。复习要做到:

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看书和笔记、同学间相互提问、做题。复习应达到的目标是: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彻底解决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对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能准确阐述,并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基本公式应会自行推导;同时要搞清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性。
2、单元复习。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记忆。
3、期中复习。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前,要对本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5、假期复习。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这样可以避免边学边忘,造成高三总复习时负担过重的现象。
6、在达到上面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做一些习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考试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明确以后的学习努力方向。考试时应做到:
1、要正确对待考试。考试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考得好,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所以,考试并不可怕,绝不应当产生畏考心理,造成情绪紧张,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2、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各科功课进行系统认真的复习,这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另外,考试前和考试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
3、考试时要认真遵守“考试规则”,服从监考老师的安排。

4、答卷时应注意初步浏览全卷,对有多少题目、难易度心中有数;并不忘写上班次、姓名、考号。认真审题。拿到试卷后,对每一个题目要认真阅读,看清题目的要求,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然后再动手答题。先易后难。一时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题目做完了,再去解决遗留问题。仔细检查,更正错误。试卷答完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进行检查和验证。先检查容易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题目,后检查难的、费时间的、错误率低的题目。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不要有任何作弊的想法和行为。
5、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复习时查对。然后分析丢分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粗心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做对了的题目也要进行分析,检查自己对题目的表达是否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简便等。
6、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

六、自习

自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上课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如果上课是接受的话,自习就是消化和提高。自习:

1、要有长久的计划,形成在某一固定时间学习某一学科的习惯。

2、要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认真仔细阅读课本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或是完成作业,或是培强科、补弱科。

3、要不影响他人学习:不讲话、不向同学借东西、不下位;有疑问先做好记号,下自习后问老师或同学。

4、要交替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阅读、书写、思考、演算,不能单一地看书。

5、一节自习完后,要问问自己:我有什么收获?

“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生物》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当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应使自己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与老大纲相比,新大纲增加了"应当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应当说,这一点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预期(根据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肯定或否定假设)。教学中,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呢?笔者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34634

交给学生一把“自学、探究”的金钥匙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交给学生一把“自学、探究”的金钥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交给学生一把“自学、探究”的金钥匙

──“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

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七章第六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节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个实际的动画演示:

1.打桩机重锤下落的情况。

2.公园里“过山车”翻滚的镜头。(加上配音,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演示镜头定格到两个静止的抽象的画面,如下图所示。)

(忽视摩擦和空气阻力作用)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两个问题:(用投影仪投影出来)

问题一:(1)重锤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任选A、B两个位置)。(2)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什么能量,动能增加了多少?(3)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以及动能定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二:(1)为了确保“过山车”安全翻滚,至少要满足什么条件?(忽视摩擦阻力)(2)假设你是“过山车”的设计者,设计中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问题一是属于利用旧知识迁移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问题;问题二是利用学到的新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马上就有学生议论开了。

二、学生自学,分组进行探究

学生按学习小组(4~6人为一组),先看书自学,然后对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要求把自己小组的探究的结果和思路记录下来,用于同组间互相交流。教师一边巡查,一边加入到同学们的讨论中。这一过程大约用了10分钟左右,就有小组的同学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了。

三、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再次探究和实证

(一)问题一的探究学习活动

师:重锤在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吗?

生:只有重力做功。

师:为什么?

生:重锤是受重力自由下落,忽略空气阻力。

师:第二个问题,重力势能变化了多少?

生:ΔEp=mgh2-mgh1。

师:重力势能变化跟重力做功有什么关系?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WG=-ΔEp,WG=mgh1-mgh2

师:注意这里是h1在前,h2在后。第三个问题,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成了什么能量?哪个小组回答?

生:转化成了动能。

师:为什么?

生:重锤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小。

(通过这样把知识设计为程序式的问题,由学生自学,很顺利地把机械能守恒定律推导出来了。把学生自学与教师作用结合起来,补充了教材“文本”显现方式的不足。)

(二)问题二的探究学习活动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小组探究解决的方法交上来展现给同学们看?

(很快有几个组的同学都举起手。教师指定一个组,引导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幕上:。)

师:请问这个小组同学,你们是怎样思考的?给同学们讲讲。

生:过山车要安全翻滚通过圆的最高点时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机械能守恒,二要做匀速圆周运动条件。

师:其他小组同学是不是这样考虑的?这个推导对吗?请其他同学补充。

生:第二个式子错了,应该是N+mg=mv2/r。

师:刚才小组同学为什么会错?

生:过山车是在内则轨道翻滚而不是在外侧轨道翻滚。

师:至少要满足什么条件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高点速度最小,N=0。

师:从上面两个式子可以推导出,对吗?

生:,实际上有摩擦阻力。

(接着教师用动画演示过山车翻滚时要满足的条件,加强学生对问题真实情况了解。)

师:如果你是过山车设计者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是否把车拖得既高、刺激,又安全?

(台下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教师也参加到学生讨论中去,过了约5分钟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师:第一个要考虑主要因素是什么?

生:。

师:过山车在下落翻滚时有哪些能量转化?

生: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摩擦力要做功。

生:h太大,把车拖上去要消耗过多能量。

师:对,还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h太大,v增大,N也增大,对车的材料质量要求更高,可能会增加成本。

师:对,这位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头脑,作为设计者,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还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h太大,车翻滚后要停下来就更困难,也要消耗能量。

生:h太大,翻滚时v太大,可能很多人不敢乘坐,反而减少了收入。

师:h不能太大,那要多少才恰当?还要考虑哪些条件?

(学生又在下面按小组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约讨论了3分钟后。)

生:还要具体计算出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少,才能确定h的大小。

师:怎样计算摩擦力做功为多少,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是滑动摩擦力,Wf=fscosθ,f=μN=μmgcosθ(如图3示),θ为斜面的倾角。

师:那翻滚圆周时又怎样计算摩擦力所做的功?这里f是一个什么量?

生:是一个变力。

师:变力做功怎么计算?

(学生一时茫然,学生又在下面开始讨论。)

生:前面阅读材料讲过计算变力做功的知识,在课本第137页就有介绍,如图4所示,AB小段、CD小段的功可以用fscosα计算功,然后把各个小段所做的功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整个过程所做的功。

生:这里介绍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实际上f是不确定,还是不能计算。

师:同学们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变力做的功?

生:我到黑板说明一下我的想法。看大家是否同意。(学生鼓掌欢迎)

该生计算方法如下:如图5,只要想办法测量出翻滚车直接滑下最低端时的速度v1和经过翻滚第二次到达最低端时的速度v2,根据动能定理,可以计算摩擦力翻滚时所做的功。

师:课本上介绍的方法是直接测量,这位同学想的方法是间接测量,关键是v1、v2怎样测量?

生:高速路上汽车的速度又是怎样测量的?

师:对,这位同学认真开动了脑筋,v1、v2的测量,课后同学们可以查有关资料再作进一步的探究。

师:,r等于多少?你是设计者,不给出具体的数字,怎样设计?(学生一下子都笑了)

生:r不是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吗?

师:你是设计者要谁告诉你r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平时总喜欢解决书本的问题,到了要解决实际的问题,一下子思维还转不过弯来。)

生:r太小不够刺激,r太大的话,h也要大,要怎样才合适?我们不知道从哪些知识去考虑。

(教师用动画演示过山车实际翻滚的画面,让学生观察r的大小情况。)

生:h一定大于2r。

另一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观察画面大约为h-2r=h/3。(教师再把画面倒回来。让学生再观察,确实有这样的结果。)

师:r是多大还是没有解决,小组再观察。

生:我们认为r大小不是惟一的,可能只要满足h-2r=h/3就可以。

生:r大小由h决定。

生:h大小主要考虑到达最底端时的速度v,h太大、v太大不安全;h太小,不刺激,达不到效果。

生:关键确定v多大为合适。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怎样的速度,人才可以感到既刺激又能承受呢?这方面的知识是我们物理学以外的知识。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请同学们课后,通过其他途径,再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从而确定r多大时才合适。

四、训练与反思

1.知识反思(略)。

2.训练反馈。教师共提供了5道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练习题,通过课堂训练和反馈,学生完成情况良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7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