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优选11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要知道写好一份完整教案课件,让老师教学也会更加高效。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复式统计图的教案优选11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在条形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目标:

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预测。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依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即时生成功能,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课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二、旧知迁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练习,应用提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就根据这四个环节具体说说我是如何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展开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引入新课时,利用白板强大的媒体插入功能,播放一段西安世园会的介绍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为继续学习统计,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做了铺垫。

第二个环节:旧知迁移,探究新知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有效突出重点,我把这一环节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1到7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统计表,对数据进行简单梳理,出示对应的条形统计图,利用注释功能回顾条形统计图各部分名称,为知识的迁移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利用白板的调整透明度和隐藏功能,把直条变成线,再变成点,使学生清楚地感知点也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再分段连线,体会线段上升表示数量增加,下降表示减少,初步感知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并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第三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凸显折线统计图结构和特点,并结合短片的情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简单预测。

出示8月~12月世园会游客人数的实际数据,让学生独立制作折线统计图,交流时利用白板的互动性突破画图的难点——确定点的位置;

出示1月~7月和8月~12月两张游客情况统计图,利用白板的隐藏和拖动功能把它们合并成一张,从而对去年整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再预测今年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数据分析的完整性,又为深入分析数据、进行合理预测提供素材。

从游客增加引出停车难这一现实问题,出示世园会景区4月份私家车数量统计图,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展开合理的预测,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种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第三个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提高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改组了课本上的练习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沟通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进行练习:

情境一:我是小医生,利用白板的图片交互淡化功能,通过对制作合适体温变化图的研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制作折线统计图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情境二:我是小裁判、情境三:我是小博士,都是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经验分析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标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两个情境主要是利用白板隐藏错误选项,呈现隐藏信息,拖动正确的标题,组成一张合理的、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实现完整性、严谨性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情境四:我是科学迷,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科学知识选择正确地表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利用白板使统计图完整呈现。

四个情境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能对事情的发展作出预测,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

第四个环节: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先通过引导学生说收获,回顾本课知识点,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统计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统计图的多样性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做好铺垫。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对北京奥运会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开幕式、闭幕式、比赛现场)

你知道这是第多少届夏季奥运会吗?

你知道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多少枚金牌吗?

其实,我国自1984年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7届比赛,在这7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1

请看,这是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以上统计表可以做成哪种统计图?理由是什么?

如果想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你能说说怎样画吗?(描点、标数据、连线)

(2)小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执笔,一人检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课件出示)

教师:中国在哪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最多?哪届做少?

最多的一届和最少的一届相差多少?

中国代表队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总体趋势怎样?

(4)你知道在奥运会上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国吗?

这是“金牌大户”美国在这7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1984—2008年奥运会美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获得有关美国的哪些信息?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质疑

教师:中国和美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多?

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少?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进一步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还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学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则教师引导)

①图例

教师: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表示美国吗?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②标题

教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幅表示什么内容的统计图吗?(加标题)

3、点明课题

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出示教师做的统计图)

教师:这次我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了。

(1)哪一届奥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

(2)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提高

教师:为了增强体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天穆小学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秋季运动会,你愿意来天穆小学看看吗?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训练的情况。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7天呢?

(3)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5)揭示结果:穆欣获胜。

2、这是“奥运我先行”学生运动会上五(1)班、五(2)班参加篮球比赛前4场的成绩。

(1)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合适?

(2)如何制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给同学们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组制作

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组内情况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检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班级的折线。

(4)回答问题

两个班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四场呢?

两个班级的变化呈怎样的趋势?

从图中看到两队的比分怎样?

你能预测第五场决胜局的成绩吗?

揭示比赛结果。

预测只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断,但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身体、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胜者。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

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是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是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4)

学材分析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制作方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策略

讨论法、尝试法

教学准备

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

3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你认为制作这样一份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提问:如果这个统计图上要表示出第二门市部相同年份的利润上缴情况,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我们就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

说说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情况统计表的意思。

2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的名称是什么?先要画什么?横轴上要哪几个年份?年份之间的间隔要怎样处理?纵轴上的数量至少要表示出多少万元?

让学生看看课本,想想自己画的对不对。

提问:图中两条折线各表示哪个门市部的数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加深认识

提问:谁来说说这个统计图的意思?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0~61页统计图下面的几个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5加深制图的认识

提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有什么相同电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1题

学生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口答问题

2做练一练的题

说说统计图的意思

让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统计的过程包括哪些工作〉?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画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学生讨论:

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纸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

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方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在全班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学生看清图例,在方格图里描点连线,画折线统计图。

学生讨论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哪些想法?

学生自己小结。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良好

教学心得体会:折线统计图学生能绘制,也能读懂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5)

说教材:我所讲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我们农村生活的不断提高。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说教法、学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教学设计:

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老师带来了一些数据,让大家也了解一下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1)出示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数量。提问:这个复式统计表的含义是什么?

(2)画一幅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呢?。学生讨论、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议。(说一说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都要画什么?)

(4)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图时应注意的事项。(这种条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观察到数据的变化情况,作图时应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①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通过发现哪些信息?

②回忆怎样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③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黑板上的两个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该怎么办?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小结: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统计情况,那么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小组作品、评议。(逐步完成对纵向条形统计图画法的认识)

(4)让学生观察复式统计图。(展示)

①复式统计图都有什么?

②它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复式统计图中有:统计图名,图标,横轴表示的是年份,纵轴表示的是数量,单位是“万人”。单式统计图没有图标,单式统计图中只有“一条”表示各年城镇人口的数量,而复式统计图每个年份的人口的数量是“两条”,同时表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的数量。(学生边说,展示不同之处)

3、看图回答问题。

(1)引导学生回答:(出示问题)①哪个年城镇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②哪个年份与乡村人口数量最多?哪个年份最少?③哪个年份这两个地区的人口量增长最快?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总的来说城镇人口数量要比乡村人口数量增长的快。让学生感受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

1、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小组合作对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现在向老师汇报?(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地肯定与鼓励)

2、让他们根据这节课所学习到的复式统计图的知识,画一幅复式统计图。并就他们所画出的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并请小组代表说一说所画图的含义。

4、教师提问:谁还能从黑板上的这些统计图中得到一些别的信息?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同学们都很认真,表现都不错,特别是你们对根据所收集的信息画的统计图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是多么幸福呀!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统计活动中,就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练习中掌握了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四、总结:

1、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

2、你们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感受?

3、你们对老师的讲授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或希望?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6)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一、复习

口答: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我们学过的折线统计图是用几条折线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教师根据复习口答2,指出:折线统计图有时需要表示两个量,就应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来表示。这就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

2.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教学例4

出示例4:(看课本第64页。)

①分析题意:

从1992年到2000年前后共有几年?(9年。)而已知统计表的横向栏目里有几个年份?(5个。)中间少了哪几个年份?(1993、199419961998共4个年份。)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表中反映了几个数量?(2个。)哪几个数量?(无线电一厂、无线电二厂。)能不能用一条折线表示两个厂产值增长情况?(不能。)

②教学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画法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相似,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线条把两个厂的产值区分开来,并在制图日期下面画上图例。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000万元比较合适。

水平射线表示年份每经过一年的间隔要相同,才能正确地表示出增长的情况。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出无线电二厂的5个点,依次再连接成另一条折线。这条折线按照图例的设计,应用虚线表示。

3.小结。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像例4那样如果年份有间隔时,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

教科书第65页做一做。

四、全课总结(略)

课后小结

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xx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xx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8)

五年级数学教案

今天,听了镇老师上的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有一个感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一个情境把教学内容串起来。

镇老师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创设了一个“旅游”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首先,镇上的老师从旅游开始,问学生是否喜欢旅游。在旅游过程中,我们不想下雨。这自然导致了青岛和昆明的年降水量统计。

通过比较这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想出用“合并”的方法,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在认识的过程中,通过一连串的追问“这样就行了吗”,让学生自主**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主操作,动手绘制统计图,在绘制过程中,学生将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接着镇老师出示两个旅游团接待游客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选择一个旅游团,说明理由,并对另外一家做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即不仅知道相差的情况,还能清楚的看出他们的变化情况。然后出示旅游景点关于儿童票价的问题以及小学生身高和年龄的统计图,让学生猜镇老师儿子的年龄,通过观察以及对统计图的理解,学生都能很快猜出镇老师儿子的年龄。

最后,展示一个导览介绍景点统计图,让学生找出不足之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对自主性的渴望也更强。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9)

案例 :

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1)师: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说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称;最多(少);偏多(少);变化情况等等。

(2)师:假如要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起来怎样?

生1: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减情况。

生2:这样虽然可以看出每一个城市的变化情况,但是两个城市之间不容易相互比较。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城市之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呢?

生1: 重合。

生2:把两个统计图画到一起。

师: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青岛的,再画出昆明的。这样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实物投影展示。

(3)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青岛,哪一条代表昆明吗?如果其它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图,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的国家。如用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红色表示青岛,蓝色表示昆明。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

(4)师: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案例分析:

教者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这一潜心设计的细节,源自于教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准确的定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课始,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教者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教者通过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10)

教材简析:

折线统计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及会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我觉得这些内容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

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两人的成绩,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的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认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习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并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4、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难点:

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2名同学踢毽子的测试成绩表格。(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人的成绩,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公开课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的数据上,没有正真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巩固练习

1、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猜测奥运会中国和美国金牌的奖牌数。

(2)制作奥运会中国金牌的奖牌获得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推断猜测是否合理。

(这一环节的安排1、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2是让学生巩固、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机动)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踢毽子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小强、大熊两个同学每天的训练成绩,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应选派谁去比赛,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二、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在课中,应该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自然,同时也要培养用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好多好的课堂教学机遇没有把握好。

复式统计图的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xx千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了很快,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这两幅图很快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确很困难,使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并回答以下3个问题: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在第2个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学生可能说是通过比较各个月中,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近,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远。在第3个问题中,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这两个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较多,还可能比较某个月中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比青岛市的幅度大……学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这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点,也是提高学生读懂统计图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机会,这样,我结合学生的生成,再进一步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第二个步骤:比较。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我让学生对课本74、75页中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小组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相同点有:(板书)它们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制图内容。不同点有: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变了、增加了图例(板书)、折线有两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方便地对图中的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个步骤:经历制作过程。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

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及作用。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表示数量的多少

单位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日期方便地对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例

制图内容(两条折线)

以上就是《复式统计图的教案优选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复式统计图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51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