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业设计读后感

作业设计读后感。

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此时不写读后感,更待何时呢,本文将带您从多个角度来考察“作业设计读后感”,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智慧!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1)

10. “这些精神上的新贵族被迫放弃了对生活中的美与浪漫的浓厚兴趣……我们终于认识到为获得精神贵族的地位,自己曾付出怎样的代价。”

11. “我们终将会认识到社会的平等性,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

12. “这场旨在实现手工艺复兴的运动……称得上意义显著而又鼓舞人心的。”

在学习工业设计史的时候,就看到书上对莫里斯和工艺美术运动的评价:崇尚手工艺,反对机械化大生产等等,给我的印象是莫里斯完全认识不到机器生产带来的好处和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且他还一心想着回到中世纪那种老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去。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对莫里斯的认识十分肤浅。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机器生产的好处,文中的这句话可以证实:“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已经并且有时仍将为我们创造更理想的生活条件的手段,它又是必不可少的。

”可见莫里斯完全认识到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历史潮流,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且他也没有天真地回到中世纪,而是认为“手工艺的衰弱与消亡似乎是时代趋势的自然体现……可今天的人们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创造了并且仍在不断创造着怎样丑陋而可怕的东西……而一旦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将不会容忍依赖于机械的替代性的生活;简言之,人们将不再像今天这样甘心做机器的奴仆,而是要做它的主人。”也就是说,他所要复兴(在这里复兴一词就不准确了)的手工艺是指建立在人对机器的绝对控制之上的、“新的、改进了手工艺”。

“机械化时代将会自然演化为我们今天所难以想象的越来越不依赖人类劳动的新的机械化阶段,还是其内在的矛盾性将会使其发展为一个新的、改进了手工艺生产时代?”

莫里斯关于机械化时代两个发展方向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们在努力甄别莫里斯寄托在“手工艺”上的真实理想的情况下。在莫里斯的心目中,手工艺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工匠为自己而不是为任何的资本雇佣者而工作,因而他也相应地成为了其工作与时间的支配者”。第二,“与当前各种条件相联系的手工艺能够在劳动中创造出美与欢乐”。这两点也是莫里斯对新工艺的期待,其实也是他所向往的设计和生产的理想状态。

与此相对比,他对机器生产的割裂了设计和生产的问题一直很警惕,对由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人们过分重视物质生产可能会导致的人自身的物化也有所提及,正如他所说:“我不相信机器大生产会发展为机械的无限化,不相信生活会完全沦为对自身的漠视。”而现代社会中人们所表现出的现代病,象美国二战之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都仿佛在印证莫里斯所说的话。

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以及械制造商的工艺和工艺为代表的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挤压,并指出这种压力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无疑是非常有远见的。我也十分认同他所说的,“只有人们可以选择其想要的生活,只有人们能够选择放弃世俗的奢华以及卑劣的功利主义、而回归到品味生活的充实所带来的永不令人厌倦的欢乐之时,才能称作一个平等的社会。”

当然,作为现代社会中所成长起来并经过众多思想熏陶的我,特别是考虑到我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借前人之口抒自己所见的传统,可能对莫里斯的观点做了相当程度的过度阐释。但这确是是我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觉。我希望我所知道的莫里斯是一个真正的莫里斯。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2)

在阅读了《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作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本书不仅关注了作业设计的技术层面,更从学生的心理机制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作业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反馈。

首先,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作业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任务布置,而是需要基于学生的心理机制来进行。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学习动机。而这本书则强调了作业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通过设计有趣、有意义、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其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反馈在作业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习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还可以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通过提供及时、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

最后,这本书还启发了我对作业设计的.创新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例如,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和创新的乐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得到反馈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方向。

总之,《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3)

姓名:宁魁学号: gs1102414

怀着对霍金其他书籍一样激动的心情,读了霍金的《大设计》,整个阅读过程愉快而顺畅。这本书解释了许多经典的物理问题:宇宙是什么时候和怎样开始的?

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

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同时,霍金的书证明了近年来基于光速绝对宇宙学的思维过程的正确性。该书将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联系起来,提出了m理论,从不同领域阐述了物质、能量、信息、定律和四种力量的统一,彻底打破了物质/意识和上帝/非上帝的双向粘贴理论。在这本书中,霍金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合插图,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抽象思维,使许多违反物理学常使得定律呈现得更清晰、更有说服力。

本文仅从书中反常理规律对人文科学方面的时间哲学的冲击谈谈读这本书的一点收获。

当牛顿和伽利略创立的绝对时间宇宙学被现代物理学发现的绝对光速宇宙学所终结时,一种新的时间观应运而生。然而,可以想象,在哲学深入人心的今天,告别哲学的宣传受到的支疑和批评远不止支持。在这本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

“的确,正如当今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它似乎违反常识。但常识是建立在日常经验的技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通过一些奇妙的技术揭示的宇宙之上,其中一些技术可以让我们窥视原子或观察早期宇宙。”

也就是说,宇宙有这样一个特征,它描述了宇宙的边界条件:光速是宇宙万物速度的边界,是不可逾越的;微观世界的边界是不确定的,粒子小到足以引起位置和速度的不确定性;时空的边界是黑洞,时空在黑洞处无限弯曲。但宇宙的方式在这些边界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违背常识。

这是现代物理学对人文思想的冲击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在对人文思想的形成顺序方面,许多物理学中违反常理的规律在《大设计》中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一种物理方法,即费曼的历史总结。这是一个与我们的常规认识相反的,同时又是一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行之有效方法和规律。

一般来说,我们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是,在有结果之前就有一个原因,即第一个结果。按照这样的时间思维方式,必须由前到后、从古到今形成某种东西。我们自然会认为,过去某个时候发生的事情,今天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结果,我们今天做的事情,将来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然而,物理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并没有这样描述事件的发展。不确定性原理认为人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之前的事情相联系。用这样的原理来看某个事件的结果,它不会是由于某一个单一的原因所致,而是由可以到达这个结果的所有可能的历史路径的综合结果共同导致的。

书中,费恩曼历史求和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要弄清楚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就一定要等到事件发生,只有事件发生后,所有的通向结果的历史路径才得以确定,我们才可以得到导致事件发生的综合因素。

关于这一点,这本著作中也有清楚的论述:

“这个观念导致一种和传统的概念根本不同的宇宙观,要求我们调整思索宇宙历史的方式。为了在宇宙学中作出预测,我们需要计算出目前宇宙不同状态的概率。在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假设一个系统的初始状态,并利用相关的数学方程来演化到时间的前沿。

在宇宙学中,人们通常认为宇宙有明确的历史。人们可以用物理定律来计算历史史如何随时间发展的。我们将此称作宇宙学的‘从底到顶’的方法。”

正如费恩曼历史求和方法说述,宇宙现在处于一个特别的态的概率幅度由将来自所有满足无边界条件和结束于问题的态的历史叠加而获得。换言之,在宇宙学中,人们不应该自下而上地追随宇宙的历史,因为它假设有一个独立的历史,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进化。相反地,人们要从顶到底地跟随历史,从现在时刻回溯。

在大设计中也有“自古至今”的论述,这同时也是费恩曼历史求和的推论,因为如果不是过去某一个因素导致了事件的结果,那么人们也就无法追究已发生事件的单一历史原因。

按照传统,这是哲学应该回答的问题,但哲学跟不上现代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途中,科学家已成为高擎火炬者。科学现象是先于哲学存在的,科学领先于哲学是固然。

关宇宇宙起源和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在哲学的范围内,现在占据了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见面,但交谈的领域。在这本书中,霍金和门洛迪诺用奇妙而简单的非专业语言表达了对宇宙奥秘的最新科学思考。根据量子理论,宇宙不仅有一个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还有每一个可能的历史。

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整个宇宙中,会引起对因果概念本身的质疑。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并进一步解释为,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综上所述,在关于哲学和物理学的关系中,《大设计》中表达出的应该是物理学替代哲学的思想,霍金在尝试着称其为“人择原理”他自己则充当哲学家来完成哲学对现代物理学的思想解释。埋葬哲学是一场革命,但由于“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的发展”,这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缺陷,即哲学的绝对时间背景,而是物理学的现实先于哲学出现的事实。

哲学被埋葬后,必须适应新的宇宙学。哲学退出历史舞台后,新的人文思想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大设计》中尝试将其称作“人择原理”。听上去像一个科学定律而不是学科的名字。

但它究竟能否表达绝对时间宇宙观和绝对光速宇宙观之间的本质差别,未来将以何种方式称呼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对我来说充满了兴奋的期待。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那个时代的“霍金们”可以走进老子、孔子的世界,走得更远,从而超越“人择原理”来对时间、对空间、对宇宙有更清晰的地位。

人们一直尝试在有限的生命中,发现和理解无限的真理,人类生命的个体虽然是有限的,但心却是无限的,无量的宇宙都可以纳入心的视野中,渺小和宏大都统一在了一起。如果哲学已死,那么人力生命的个体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物理学课题。正如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指出的那样,“众多的宇宙从无中创生。

它们的创生不需要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预。毋宁说,这些多重宇宙从物理定律自然地发生。它们是科学的预言。

每个宇宙在后来,也就是说,在像现在这个时刻,即在它创生许久之后,具有许多可能的历史和可能的状态。这些状态中的大多数完全不像我们观察到的宇宙,完全不适宜于任何生命形式的存在。只有非常少的可让像我们这样的生物存在。

因而,我们的存在从这个大量集合中只选取出那些和我们存在相协调的宇宙。尽管在宇宙的尺度下,我们是弱小和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使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之灵。”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4)

在这个学期中,平时闲着无聊时,会顺手翻开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每个学期一本阅读书籍,这个学期的书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在临近期末时我已经阅读了一次。作业的设计和平时我们的教学生活息息相关,阅读完这本书,感觉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我们每天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

《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但是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章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中的第四小节——基于心理机制的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反思我自己教学(现在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过程中,一、对于作业的布置,最主要的目的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熟练的操作过程中加强记忆,提高技能,平时我的这些作业认知要求往往都不高,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忆课堂中所学知识,对一些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可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就已经会了,更不用说经过复习阶段练习中,学生对于现实生活中长度、面积的大小感知很薄弱,练习中的错题,我已经集体校对评讲,但是数字换一换,学生还是错误率比较高,一直很难理解学生的这种状态,再次打开这本书,试图想寻找点可以解释的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看到了第53页中第三小点: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可能多的认知投入。是的,这块的屡做屡错,意味着孩子们的认知投入不够,回想反思着,对于孩子每周的课外作业,我很少布置,试想,在面积长度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每周有两到三个作业让孩子们实地的去测量,去感知,通过亲身体验,回来一起交流等形式,不仅孩子们的兴趣专注力会投入,对知识的掌握就不会那么困难了,让学生愿意去完成这样有挑战性的作业。对于孩子们的思考习惯是不是也会有进步?接下去的教学中,我想努力试试结合自己本班级的实际情况,采用书本给我们的建议,从作业方面下手,基于孩子的心理机制角度去布置,是不是会有意外的收获,还是有点小期待的。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5)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业设计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阅读《作业设计》这本书后,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该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理论阐述,详细地介绍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我深受启发,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我深刻理解到作业设计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设计一份优秀的作业,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效果。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份有关实验设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只是简单地布置大量的题目,不仅使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无法有效促进学习效果。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作业设计的原则,对于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一个原则是适当挑战。作业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适当提高了难度,让他们能够有所挑战;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则适当降低难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同时,作业设计也需要考虑学习目标的达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授阅读文章的技能时,我可以设计一些有关阅读理解的作业,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作业设计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主动性。例如,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我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作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过于枯燥乏味的作业设计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甚至厌学。


作业设计还需要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对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作业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敏感度,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阅读《作业设计》这本书让我对作业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业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也期待着将来更多的关于作业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6)

“双减”背景下,什么才是理想的作业?作为老师,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布置作业,学生们几乎每天都在写作业,那么,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了我们所期待的发展了吗?

最近,我关注了不少有关作业设计的书籍,这本《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就是其中之一。全书分为六章,分别为:从学生的立场看作业;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乍一看到本书的封面上“学生心理机制”几个字,我有一些困惑:什么是学生的心理机制?作业设计为什么是以学生心理机制为基础的?它有什么特点?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读完书之后,我明白了这本书里的“学生心理机制”特指“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文中用了两个例子来阐述:学生A到家休息一会后马上拿出作业本,看好开始做作业的时间,有条理地开始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就先留着,做完再来攻克那些难题,做完作业,他仔细地检查,改正了一些错误,最后,记下完成作业的时间。而学生B到家后,先吃东西,又看了一会电视,然后才开始写作业,但没写几道题,他就坐不住了,又找出零食吃了起来,等到吃过晚饭,他还有将近一半的作业没有完成。妈妈不停地催促他快点写,并帮他检查错误。为什么学生A和学生B的作业行为与表现有如此大的差异?因为他们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作业心理机制看似很抽象,但事实上,当我们试图回答“学生是如何完成作业的?”“学生作业完成的结果怎样?”“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而有的学生却不能?”等若干问题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探讨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是指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的心理结构与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往说作业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教师的角度、从知识点完成的角度、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考量,而这本书把视角聚焦于学生,探究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机制。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作业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积极影响包括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利于提高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负面效应包括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厌烦情绪,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品质的产生,如抄袭、作弊等。

本书还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1)要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的特征;

(2)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3)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

(4)让学生有更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5)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

(6)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7)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

书中提到的第七个作业设计原则“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这段特别文艺的描述让我很感兴趣。在大家的印象里作业常常被定义为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常常把作业是否独立完成看作是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的一个标准,学生需要一个人去思考、解决问题,管理自己的情感。为何让作业成为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人的生活环境中,与周围的人交往是一种需求,即使是在象牙塔的学生也一样,他们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来表达情感、思想及困难。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对于这个设计原则,我个人觉得应是因人而异,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分层作业。我也经常用到这个原则,比如我在布置英语书面表达作业之后,对于程度较弱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仿写即可,或者下课单独和他们聊一聊文章的结构、内容和细节等,通过我们共同的交流,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帮助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

书中还谈到了单元作业和长周期作业的设计,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阅读。

理想的作业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后,我得到的答案是:理想的作业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的作业需要切实减少作业量,保证作业品质,同时关注拓展性作业和分层作业的设计。理想的作业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作业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作业设计读后感(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可是,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学生作业单调枯燥,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摘抄、重复套用,这种封闭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优化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使学生的个性在作业中得到张扬。长期以来,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这种单一的书写作业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作业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和设计,使每个练习都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作业练习的设计不能为形式而训练,必须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以学生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语文作业设计兴趣化,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为了改变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等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对作业保持一种新鲜感。

二、设计灵活性作业。适当的抄写、朗读背诵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可以更好地起到巩固识字,理解课文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抄写、背诵这些“枯燥”为“灵活”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改变布置形式的方法让学生感觉抄写不是那么无聊。在每课的生字教完之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给生字做卡片的作业,其实,学生在做卡片的过程中就把生字抄了一遍,但通过变换作业形式,学生对作业自然不再抱怨“又要抄生字了”。还有像布置读书的作业,“把课文读一遍给妈妈听”与“回家读一遍课文”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抄和读的作业,但换了一种形式,换了一种说法,就可能给学生不同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抄写、诵读作业的时候,不妨多动点脑筋,多花些心思,避免命令式的单一的形式和说法。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既要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如:创作一幅课文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实;续写续编课文;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进行录音,在班上开展录音朗读比赛;合作表演一段课本小品;根据所学内容班内开展一次演讲比赛……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此,在设计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各种活动交往中,学生的眼光渐渐远大,胸襟渐渐开阔。与此同时,他们的协作交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作业设计上独具匠心,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尝试。作业题就要灵活多样,有声有色,富于趣味,要蕴涵美。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调动学生的兴趣,感受。

如何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观,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还将努力学习,实践探索,真正通过有趣的、多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使每个学生都爱上作业,都能得以提高。

以上就是《作业设计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作业设计读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6301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