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七篇。

写好报告可以帮助领导者执行监督任务,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都需要写一份报告,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我们编辑了“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以满足您的实际需求,为了避免遗忘重要信息建议您将本页设置为浏览器首页!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1)

1、我县今年参合情况良好。过去两年,农民参保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信任度增加,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提高,年共有87.6万参合农民,参合率为93.06%。上半年本级筹集资金876万元,补偿“参合”农民41.1万人次,医药费2480万元。

2、我县“新农合”管理进一步规范。今年我县出台的《新农合实施细则》可行性较强,实行了“日均费用、例均费用、病床使用率”三项指标控制,并规范了医疗行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均实现了病人相关信息联网及网上审核报帐,不但提高了报帐效率,更体现了《新农合实施细则》中所包涵的公平、公正、高透明度的原则。

3、农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过去因为地方偏远,有病没时间看,以及生病没钱治而放弃治疗等死的现象在农民中屡见不鲜,现在“新农合”的实施让许多留守的农民能就近看病、看得起病了,而补偿金在治疗结束就可以直接在当地兑现。3年为一周期的优惠常规健康体检,已于今年8月全面实施,这为疾病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新农合”的实施让农民一方面打消了顾虑,另一方面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需求。

4、促进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自身建设。随着近几年“新农合”的开展,各相关医疗机构为适应“新农合”的发展,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不断在努力提升和完善,这已逐步形成了医患双赢的良性循环。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2)

现在拆迁无非是为了城市建设,是现代化的需要。但是农村和城市历来的生活环境就是不一样的。我们组调查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是喜欢自家楼房加门前少许田地种种瓜果蔬菜这样的生活。相比而言,年轻的一辈则显得无所谓一些。我们采访的大学生小陈说,其实公寓小区也挺好的,有独立的住房空间,有公寓式的小区管理,干净利落,还有健身设施。他认为小区别墅是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节约建房面积,将更多的土地用来做商业发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正是反应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如何安抚年纪大的村民接受公寓式住房。

我们调查的川姜镇的被拆迁户正是处于离通州开发区不远的地方,由于修建公路占用了大量的住房面积,所以政府下发的政策正是建小区。但是上了年纪的人对乡土气息的生活更加留恋,一下子可能难以接受,这就要政府组织专门的人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统一划地,然后由统一的建房单位建统一样式的楼房。每家每户房子的外观和内部格局都是一样的,唯一差别就是装修不一样。我们调查组发现四安镇的拆迁情况就是这样。据调查,被访者普遍认为建房费贵了,政府的补贴根本不够,再加上装修费,自己要贴很多钱。据调查显示,68%的居民愿意选择自主建房,他们认为统一建房只是出于政府统一建设的目的。很多被访者反应建房商也是政府决定的,政府肯定从中拿了回扣,因为政府没有详细的文件公布过建房商的具体情况,他们表示他们也只是无奈地跟着政府的'指示走。但是被访者也反应了他们的建房面积包括围栏在内,还是比较大的,这一点还是挺不错的。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3)

当校车快要进入xx村时,整个村子的面貌全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白色的房屋,灰色的屋檐,红色的大门,一排排整齐而有序。四周全部是绿油油的小麦包围着,看起来融洽的非常完美。会议后,我们开始了对xx村的亲身考察。整个村子按照“井”字形排列,房的样式由政府统一规划,道路也一改以前泥泞土路变为水泥路,路边种植者各种风景树,栽立着路灯。贴着新农村的标语。各家门前也种起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无不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

当我们在进行居民生活考察时,前后反差让我有些意外。第一家的生活令我感到农民生活的提高,家中装饰很整齐,各种家用电器基本都有,院子里也很干净,边上种着一棵小树,表现出了他们也喜欢清雅的生活,当我们问到他们对生活是否满意时,他们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相反第二家的考察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家中仍旧是灰色的水泥墙,各种农用工具相比比第一家多了很多,而且家中门窗也没有安装,给人一种欠缺感。当时已是10点多了,两位老人和两位小孩才吃早饭,一问才知道他们刚从农田干完农活回来。孩子的爸妈在外打工,基本不回来,所以家中的农活只能由他俩来承担。孩子的生活费则由他的爸妈负担。这样的生活又让人看到了新农村发展的不足。

社会在发展,农民的生活在一步步提高,生活环境也在改善。然而xx村一行,既让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又让我发现了新农村建设之中的不足,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步伐赶不上新农村的建设步调,虽然居住环境变了,但他们的生活质量却没有变,甚至降低。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我们不能忽视那些贫困的家庭。只有把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和其他人的生活水平一样,那样我们才算真正建设了新农村,新农村才会变的更加完美。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4)

(一)多举措并举,妥善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难题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车管理制度。政府应将财政补助、立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出台规范校车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成立校车租赁公司,为无力独自购置车辆的学校提供租赁服务。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交通、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地,减免有关建设费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寄宿制学校资金倾斜;落实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

三是适当保留农村地区教学点。建立中心学校带1—3个教学点的帮扶机制,以县乡级中心学校带动村寨教学点,通过远程"在线课堂",实现中心学校与教学点同步授课;发展光盘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课程,刻录名师讲课光盘,使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远"难题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管理。通过建立县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全县教师调编、岗位设置、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待遇标准,完善"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教师集中管理体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师跑课制度;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适龄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适时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城乡、强弱学校、超编校与缺编校之间进行定期交流。

二是创新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模式。由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完小,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城区名校+农村校区"的格局,在教学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建设"名校托管"、"城校村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实施专项财政计划,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学校合并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共享并非在既定条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资源,它是一个多重动态过程,即一方面重组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因此,实施配套财政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应成为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

一是要增加对学校合并的投资项目及预算内容,对学校的教育成本与收益对学校进行绩效考核,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地政策支持;

二是要对学校撤并与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经费单列,提高各项资金分配透明度,确保教育政策顺利实施。

三是要积极关注经费的具体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5)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迎来了学生时代最长的一个寒假。虽说中国的应试教育程度很深,但其实漫长的假期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很大的机会去体验生活、体验社会,让我们去学习一些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我的假期社会实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放假回家后,我和几个高中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到离镇上最近的乡村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活动。我们去的时候正好碰上村子的村委换届选举,听说这个选举要维持一段时间,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对村里选举的事情比较了解的村民进行询问。他告诉我们说,自从国家出台政策建设新农村以后,村里的政治方面比以前清正廉洁多了。以前选举村委代表的时候,很少村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些村委都是内定的,村民没有投票的权利,要在村里有地位的人才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但是现在,每个年满十八岁的村民都有这些权利了。他还说,现在村里面关于村民利益的一切事务都贴在公告栏让村民知道村里事务的动作。村委会的工作报告还会定期贴出来,这使得整个村委会的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加。新农村的建设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

我们断断续续地找到了村里的孤寡老人,问他们生活上需要什么帮助,并作了登记,毕竟寒冬来了,春节也快要来了。他们说村里会定期给他们发最低生活费,如果处理其他事情要用到更多的钱的话,例如看病,生活就很拮据。于是我们把他们的情况和需求都反映给村长听,村长说会更加关心这些老人的生活问题。

我们在年前那十来天看到很多农民正忙于摘年桔,于是我们过去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跟他们聊天。原来摘桔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得用果钳一个一个地剪,还要剪得有技术,即每个果子都必须带叶子,因为是年桔,要拿来拜年和送礼,所以要弄得好看些。村民说他们一年到头的收入就是靠这些年桔。如果天气不好,年桔的产量就会下降,对他们的收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家庭大多数有两个孩子,他们的学费和全家人的生活费都在那些年桔身上。村民说今年的天气比上年好,在年桔成熟后没怎么下雨,所以果子不会自动脱落。今年的年桔也比往年畅销,基本上每斤可卖两元到三元。村民告诉我们,他们有这么好的收成,政府也是出了不少力的。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村民的收入状况,允许村民无抵压小贷款。村民可以到镇上那间农村信用合作社(人们称它为龙门人的银行)贷款买果苗和肥料,年底卖果了再还。政府还帮村民找年桔的销售渠道,把我们的小镇打造成柑橘之乡,吸引更多的商家前来购买桔子。

年前,我和几个同学还参加了小镇上宇鹏酒店为村民举办的迎新春晚会。听说这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活动,村民感到很高兴。一年到头的劳动,到年尾终于可以休息娱乐一下。会上我们主要担任服务员的工作,招待前来参加晚会的村民,为他们派发关于“乡村建设”、“如何更好地种植年桔”等之类的资料,并为不认识字的农民解读所下发的资料。可能因为年终,很多村都选择在宇鹏搞一个送旧迎新的晚会。原来做服务员并不容易,我相信这是一份很锻炼人耐力的工作。因为不管客人做了什么,即使是客人错了,服务员都不能生气,只能心平气和地跟客人讲道理。礼貌也很重要,对客人礼貌可以赢得他们的微笑和认可,工作起来心情也就轻松多了。在这些晚会上工作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跟陌生人交流,如何更快融入一个忙碌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工作让我收获了一份责任感。会上的发言使我了解了更加关于现在农村生活方面的东西。村民已经越来越关注当家人的问题了,保障村民权利的.制度越来越完善。

的这个暑假是令我难忘的一个暑假,先是连续两个星期的考试,然后再开始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三下乡。

在暑假还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团队就开始筹划三下乡的事情了,一开始对三下乡这个东西相当陌生,都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从字面意思上以为是下乡干农活体验乡下生活的一次活动,后来经过学院的培训,各种“扫盲”之后,才了解到原来不仅仅是下乡那么简单,是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于是在培训大会上当听到老师讲了有关某团队支教成功获得实践基地牌子并在学校获得了荣誉之后,我对三下乡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其实是因为本来我很想当一名老师,所以对三下乡支教这一块很感兴趣,但是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下乡的时间刚好小朋友们都放假了,我们团队没法做支教这一块的,有点小失望。但是并不影响我对三下乡活动的激情,直到后来到达了目的地,其更是让我留恋往返。

整个三下乡都是由组长在组织的,出发前经过我们组员的多方讨论,完成了这个活动策划,让我们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更兴奋,恨不得马上就要去实施这个计划。因为有队员是那儿的当地人,所以行动起来会很方便,吃住行都是她在给我们操办,说实话我很感谢张译之同学这次给我们安排得这么周密。在这么顺利的安排下,终于我们也开始了三下乡之旅。

我们拿着大包小包去了重庆南坪汽车站,因为我是第一次跟同学们坐车出行,所以显得异常兴奋,到了汽车站就到处探索……经过一个小时多的车程终于到了目的地——南川三泉镇。这个地方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很清新,环境很好,四周都是山,三泉镇有一条最主要的大街,两边都是居民街和一些小型的商店,刚来的这天天气太阳很大,所以路上的人不是很多。由于我们对当地的路也不是很熟悉,于是队长决定今天不开展活动,我们先逛逛三泉镇,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在这次三下乡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去敬老院和做农活,还有挂牌仪式。这里面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生活不易,亲情难得,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生活,并努力的创造更好的生活。

敬老院的老人都是无依无靠的老人,身体方面也多多少少有些问题,虽然老人们的物质条件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但老人们并没有被各种不同的不幸打到,都露出了乐观的心。在敬老院里有一个老人让我深深的感悟到生如夏花,她年龄已将近九十是敬老院最年长的住户了,但每天对生活都充满了喜悦,说话洪亮,处处都能听见她爽朗的笑声,对我们很热情,喜爱我们就像她的孙子一样,这顽强的生命无不让我们感动。

而挂牌仪式也让我有了成长的感觉,这是三下乡的最后一天一大清早队长就带上全部队员一起三泉镇派出所签订实践服务基地合约。兴致勃勃的来到派出所大门前,却又不知道如何踏入,见到了领导怎么开口……踌躇了一会儿,组长面带微笑对我们说:我们进去吧。看来是有了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才能踏出这一步,见到了派出所的书记,组长说明了我们的来意,书记也说先前也有很多大学生来他们这儿实习之类的,所以他很支持我们的建议。于是安排负责这块的组织委员来接待我们,经过一番洽谈我们达成了一致,和对方签下了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服务基地的合同,并合影留念,这一刻在场的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组长笑得尤为灿烂。

完成了实践基地这个大任务,下午也要回家了,我们又来到了当地,看看这片已经不陌生的土地,村民善良纯朴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很多情绪,想家又舍不得呆了数日的三泉镇。

下午全体队员就开始返回重庆,和来的时候一样的归途,只不过方向变了,一路上前几日的所发生的情节历历在目,纷纷浮现在眼前。“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朵花儿”,在三泉镇待了几天已然对这儿的人事物有了感情,在短短的这几天我学到了很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看待团体,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取得他人信任……这次的三下乡虽然结束了,但是我所要学习的东西依旧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希望以后人生道路上能学习到更多我所没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加强我自己,完善我自己。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6)

近几年,南通通州市加快了经济发展,通州下所设各乡镇基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拆迁。我们调查组有三人,一人来自通州川姜镇,两人来自通州四安镇,这两个地方都有拆迁点,拆迁的目的分别是修建石江公路和通富路。此外川姜镇距通州市中心金沙镇比较近,也接近通州开发区,所以拆迁规模比较大。调查过程中,我们就我们所在镇的拆迁现状进行了了解以及分析。期间我们走访了两个镇40几户不同的村民家。由于采访的对象很多都是没多少学历背景的农民,于是我们倾向通过口头询问的方式来了解村民关于拆迁的想法,然后在相应的问卷调查上做了记录。

最后我们对走访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拆迁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措施,存在着利弊两方面。拆迁对一部分村民来说是有利的举措,而对一部分村民来说,他们利益受到了损失。我们调查组发现拆迁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都有待解决,由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小组看法。

关键词:走访调查 拆迁的利弊 解决方法

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篇7)

一、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做法

(一)规划先行,提升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为统筹考虑城乡人口变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长经济负担等因素,安徽省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稳妥、慎重、规范进行农村学校撤并,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具体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撤并基本要求。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教育保障能力和学生家庭经济负担问题。

二是保证就近入学。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农村小学1至3年级原则上不寄宿,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可以寄宿,初中生寄宿与否依具体情况而定,充分保证学生受教育权利。

三是撤并程序规范化。县政府制定规划,报市政府审核后由省政府批准,学校撤并需按照"一校一议"的原则举行学校撤并听证会,以公开票决的方式形成是否同意的撤并意见。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突出问题要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质量两个方面着手,解决学生寄宿、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大班额等问题。五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方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存在以上四点共同之处外,要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规划以应对当地实际情况。

(二)广泛调研,加强布局调整的合理性

安徽省农村学校开展撤并工作前,都有对拟撤并的学校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充分考虑民众意愿,以保障布局调整的合理性。通过对宿松县二郎乡某小学所在村进行走访调查,78%的村民表示学校在被撤并前有说明;16%的村民表示没有说明;6%的村民表示不清楚。在对农村教师的调查中,100%的老师表示学校在撤并前,当地教育局、学校领导有开听证会汇报撤并相关事宜。由此可见,学校在调整前公开征求过群众意见,并通过各方反复斟酌调整,方将结果予以公布。

在撤并调整过程中,当地教育局、乡政府在充分考虑学校规模、服务半径、教育经费投入、学生食宿安全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于被撤销学校校产处理、教师的去向,合并后学校的扩建、基础设施的配套加强、教师的人事编制安排等都做了全面部署。

以宿松县经开区为例,为了满足行政村调整和日益增长的开发区工作者子女受教育需求的增加,20xx年拟在经开区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龙山小学)。通过前期充分调研经开区员工家庭分布情况,反复论证选址,最终决定了一个辐射范围广、方便快捷、满意程度高的地址建校。

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筹集各渠道资金,加大教育资金基础建设投入,广泛吸收全县优质教师,20xx年秋季学期一所现代化、标准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拔地而起。同时使经开区周边村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县城里的优质教育,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对某村30位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4位村民对撤并结果表示非常满意,8位村民表示满意,7位村民表示较满意,仅有1位村民不满意,总体来看,较满意以上村民占97%。

(二)打造"学区一体化",提升布局调整的效益

为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安徽省20xx年开始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和谐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学区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有的联校做到了统一课程总表,统一开齐课程,统一开足课时,统一工作计划,统一作息时间,统一教研教改活动,统一财务开支,统一共享资源,彰显出刚柔渗透和有机联动的特色。

洪桥学区在建立学区之前教师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称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特别是非统考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低,知识相对老化;

二是青年教师年龄偏小,教学经验不足;

三是各校青年教师分布不均,部分学校老教师仍然担任语数教学重担;四是村小没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肥西县采取学区教师资源"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大力整合教师资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人尽其责,才尽其能。

一是统一分课,统一量化工作。学区中心校根据课时计划及县教育局文件要求,在学期开学初,四所学校提前在中心校一起分课,一起研究教师工作量,一起调配跑课教师人选,严格要求校本部一人一课头,村小一人两课头,杜绝跨学科和交叉授课现象。

二是发挥专业特长,促进专业成长,走特色跑课道路。洪桥学区自20xx年以来,除语数学科教师以外,纯粹的非统考科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这些学科的教学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由语数教师兼职,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得不到提高和培养。通过采取"上下交互,共同进步"的跑课模式,即村小的专业教师到校本部跑课,校本部的专业教师到村小跑课。学区基本实现非统考课一体化、专业化发展,专业教师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是整合学区硬件资源,加强学区教育设备装配、管理和使用一体化。开展多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提供高效课堂教学服务。

二、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队伍结构更为优化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对教师年龄结构、学历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一是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中青年教师能够发挥主力作用。从本调研报告走访的宿松县、金寨县、固镇县、怀远县来看,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多集中在25—45年龄段,比例达88%,20—25岁刚毕业的教师比例为7%,45岁以上教师比例为5%。而在撤并前,25—45岁年龄段教师所占比例仅为45%,45岁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55%,甚至某些地区45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60%。

二是在教师学历水平方面。在对学校规模进行调整时,将优质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被调整地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固镇县现有小学153所,学校教职工共2229人。其中小学教师中、专科毕业的人数比例为70%,大学本科毕业人数比例为16%,中师毕业人数比例为14%。使得布局调整后教师的学历结构水平更高,专业化程度更高。

(二)教学配套条件明显改善

在农村学校撤并过程中,由于学校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许多学校的教学配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是在学生营养保障方面。燃灯小学是由前燃灯小学与村集中教学点合并形成的一所完小,于20xx年调整完毕。撤并前集中教学点的学生每天只能吃腌菜、豆腐乳,荤菜几乎是很奢侈的食物,撤并后随着"营养餐"补助计划的推进,学生的膳食结构更为均衡科学。

二是在艺体类课程开设方面。许多村小都在集中修建操场、琴房、游泳池等场馆。现期他们的艺体类课程虽然没有条件召开,但随着撤并程度的深化,在今年秋季学期或是明年春季学期开学,学生将有机会开展专门的艺体类课程。

(三)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而且有利于农村学校形成适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总量减少,每所学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大为增加,教育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学校的教育成本包括事业费和基建费所形成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都明显降低。

尤其是在固定成本上,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在短期成本中,固定成本不会随着规模的增加而增加。学生人数越多,分配到个人的固定成本就会降低,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调查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受访人员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而从安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20xx年)与布局调整后(20xx年)的学校平均规模比较来看,各级学校的校均在校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长。

三、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

调研发现,学校撤并前后,某中心校上学距离在2.5公里以内的学生人数由61人增加到87人,而上学距离在6公里以上的学生人数由36人增加到57人。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小学生行走6公里须要45分钟左右,这意味着小学生需每天提早一小时左右上学,况且在农村,交通方便,路况较差,尤其在雨雪天气,上学危险隐患较大。可见,虽然有部分家庭享受到学校布局调整的益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撤并后上学距离超过了6公里,撤并带来的上学路远问题凸显而出。

(二)家庭教育成本上升

考虑到学生的上学远问题,有的家长让孩子乘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额外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有的家长购买家庭自行车或摩托车亲自接送学生,增加了额外花费和人力成本;还有许多家长只能选择让学生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此外,部分家长不放心孩子独自在校生活,甚至出现了陪读现象。虽然税费改革及一费制的政策出台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是从学校布局调整后实际情况看,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本相对都在增加。调查发现,有87.5 %的教师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有86.1 %的学生表示调整加重了家庭经济的负担,而访谈的家长基本上都认为布局调整加重了家庭教育负担。

(三)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中小学撤并后中心学校规模陡然加大,相应的班级班额突增,很多班级从40人增加到60至70人,甚至出现80人以上的大班额。班额的陡增首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优质学校中教师的任课数增幅明显较大。其次,由于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寄宿管理,教师要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有86.4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工作负担增加,其中有77.03%的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明显增加。此外,布局调整还给老师的生活起居带来诸多不便。撤并后中心学校的部分老师由于上班地点离家远,上下班花费时间多,不得不早起晚睡。有部分教师为方便教学,甚至寄宿于学校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子。

(四)资金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通过缩减学校数量、减少行政支出和降低生均教育成本,以达到追求教育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学校撤并数量过多、学校规模过大,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资金没有落实到位等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学龄期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质量。

四、安徽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改进建议

(一)多举措并举,妥善解决"上学远"、"上学难"难题

一是建立完善的校车管理制度。政府应将财政补助、立法、监管相结合,加快出台规范校车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发挥市场作用,鼓励成立校车租赁公司,为无力独自购置车辆的学校提供租赁服务。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交通、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职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二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应保证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地,减免有关建设费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入,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寄宿制学校资金倾斜;落实发放学生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

三是适当保留农村地区教学点。建立中心学校带1—3个教学点的帮扶机制,以县乡级中心学校带动村寨教学点,通过远程"在线课堂",实现中心学校与教学点同步授课;发展光盘教学,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课程,刻录名师讲课光盘,使学生在家中也能接受教育。在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远"难题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

(二)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布局,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一是加强对农村师资力量管理。通过建立县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全县教师调编、岗位设置、聘用程序、考核办法、待遇标准,完善"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教师集中管理体制,促进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教师跑课制度;根据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适龄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适时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在城乡、强弱学校、超编校与缺编校之间进行定期交流。

二是创新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模式。由城市名校托管农村完小,两个校区人、财、物统一管理,实现"城区名校+农村校区"的格局,在教学管理、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学生活动等方面可以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建设"名校托管"、"城校村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模式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资源共享的有效渠道。

(三)实施专项财政计划,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农村学校合并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共享并非在既定条件下共享原有的教育资源,它是一个多重动态过程,即一方面重组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成本的追加提高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因此,实施配套财政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应成为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保障性措施。

一是要增加对学校合并的投资项目及预算内容,对学校的教育成本与收益对学校进行绩效考核,为教育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地政策支持;

二是要对学校撤并与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经费单列,提高各项资金分配透明度,确保教育政策顺利实施。

三是要积极关注经费的具体去向、透明度及合理利用率。

以上就是《关于农村的社会实践报告七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农村社会实践报告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6037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