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10篇。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10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1.导入:刚才,在做手操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小手特灵活,哎,你们知道吗?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看,这是同学们利用课余正在彩排节目呢?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2个小朋友之间牵着一根彩带,用了几根彩带,把一根彩带看成一个间隔,那6个小朋友之间是几个间隔?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看来,告诉你们植树的棵数,让你们说出间隔数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接下来,如果一排树之间有22个间隔,你知道有多少棵树吗?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师:中国的体育界也有一位英雄,猜猜他是谁?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那精彩的瞬间,再一次为他助威、呐喊!根据信息,学生讨论,借助计算器算出刘翔一共跑了多少米?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猜谜:十九乘十九,黑白两对手,有眼看不见,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做第121页第三题。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在教室内围一围。)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四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学校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有以下三种,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再动手画一画,展示在黑板上,看哪一组做得又好又快!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108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的作用。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集合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丰富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观感知

1.创设情境,出示图表。

2008年的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为了更好地迎接奥运会,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昨天,我从三(9)班了解到部分同学课余时间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一个同学把它统计在一张表中,另一个同学把它填写在一幅图中。(课件同时出示表和图)

2.建立联系,整合信息。

(1)这张表和这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图与表联系:第一个椭圆中喜欢打乒乓的5人就是表中第一行列出的5个人;第二个椭圆中喜欢跳绳的6人就是表中第二行列出的这6个人。)

(2)从图与表中都可以看出(课件呈现):喜欢打乒乓的有5人,喜欢跳绳的有6人。既喜欢打乒乓又喜欢跳绳的有2人。

二、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打乒乓、跳绳活动?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

2.自主探究,同桌互助。

3.数形结合,班内交流。

学生汇报算式,教师追问:你是看表计算的还是看图计算的?(算式、文字、表格、图形有机结合,评讲算式的含义。)

可能出现:5+6-2,3+2+4,5-2+6,6-2+5……

4.引导比较,优化方法。

(1)看图与看表,看哪个算得比较快?为什么?(如有错因:看表计算出错,主要是什么现象干扰了我们的思维?生:重复部分。对比中再次提升学生的思维)

(2)比一比,这张表和这幅图,你感觉哪个好?(生:图好)为什么?图有什么优点?(生:图比较直观,能把重复的形象的显示出来。计算不容易错。)

(3)简介韦恩及其研究成果,引出课题。

第一个用这幅图的是英国逻辑学家韦恩。他把两个椭圆交叉在一起,也就是部分重叠在一起。用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师板书韦恩图)

今天我们学习用这幅图来解决生活中的重复问题,重复问题又叫……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亲身经历,内化“重复”

1.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也有重复问题,他们有的会飞,有的会游,有的既会飞又会游,你能把它们贴到这个韦恩图吗?请打开书第110页看第一题。把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一生在课件上演示)

汇报:先判断对错。

填图时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填在这里?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课件呈现:各部分意义。)

2.师:同学们,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生活中到处可见。

“五一节”有很多同学在近地旅游,金老师调查了三(9)去江南长城和海山公园的同学,去江南长城的有15人,去海山公园的有28人,两个地方都去了的有10人。一共调查了多少人?

(1)独立计算。

(2)汇报算法。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用韦恩图表示怎么表示?

(3)图、式结合解释。

3.小结:

师:同学们会画韦恩图,把重复部分放在特殊位置,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图更形象、直观,很容易看出,不易出错。

师:那今后遇到类似情况你们就可以用这样的图来帮助解决重叠问题。

强调重点:

师:计算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你们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生:“重复”部分,只算一次。

(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

四、知识延伸

大家对两部分重叠的都能看懂而且会解决,那三部分重叠的你会看懂吗?

三(9)班乙组同学喜欢乒乓、跳绳、篮球活动情况如下:

请你从中选一个说说他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你能挑一个比较有难度的说说吗?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重叠问题有两部分的,三部分的,我们用怎样的图帮助解决重叠问题的?责任编辑杨博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3

列式1:3+2=55+9-2=12(人)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

生:为什么减2?

生:合唱组有5人,美术组有9人,有两人既参加了合唱组,又参加了美术组,

所以减2.

师:5里面有这个2吗?

生:有。

师:9里面有这个2吗?

生:有。

师:2被算了两次,但4、5号只有两个人,所以减2。

列式2:5-2+9=12(人)

师:5-2是图中的哪部分?

师:大家同意吗?

师:看合唱和美术组都报名的同学,别算重了,可以先算到美术组中,在合唱

组去掉这两个人。把5破坏,将2人算到9中。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列式3:9-2+5=12(人)

师:我们看2,3式的思路是一样的,我们把这两个式子叫做“兄弟式”。列式4:3+2+7=12(人)

师:谁能看的懂他的式子?

生:3人报了合唱组,7人报了美术组,2人既报了合唱组又报了美术组。师:这个方法把这一群同学分了几组?

生:3组。

师:看图中,这3人是合唱组的,那这2个人与3个人有什么区别?生:既报合唱又报美术组。

师:什么是只报了合唱组?

生:除了合唱组,没报别的组。

师:我们通过画圆圈的方法,对学好进行了分类,分成只合不美,只美不合,

又美又合。你们这样分,谁与谁都不重复。

三、总结提升,拓展知识

师:算式1,其中重复2,减去2。算式2,把2归为合唱组,加一个2。算式

3,把2归为美术组,加一个2。算式4,分3类加。其中算式2,3是兄弟式。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能够分清楚哪个组,又能清楚地分析算式呢?生:画圆圈。

师:比咱们同学画圈更早的人,大家知道是谁吗?

师:韦恩—韦恩图。

师:有2个人重复,那还可以有几个同学重复选课呢?

生:0,5,6,7...

(出示圆圈点图)

师:咱用5个点表示合唱组,用7个点表示美术组。

(请两位同学手拿点图,随着老师的描述,将点图重叠)

师:以前5是5,

7是7。这时,有1人选了两门课,出现什么情况?

生:将两个点图中一个点重叠放。

(依次2人,3人,4人选课两门课)

师:当5个人选两门课时,出现什么情况了?

生:小圈被大圈包围了。

师:最多可以有几人重复呢?

生:5个人。

师:会不会有6个人?会有7个人吗?

生:不会,点就出去了。

师:参加合唱组和美术组的同学人数咱们会了,有人只合不美,有人只美不合,

有人又美又合。那参加别的课外班,咱们会算吗?

生:会。

师:说吃的,玩的,会分吗?

生:会。

师:那咱们能用字母表示吗?

生:有人只A不B,有人只B不A,有人又A又B。

师:其实AB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吧!

四、练习巩固,落实新知

书110页第1题。

生将相应的动物填入对应分类中。

第2题。

弄清题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解答问题。

合唱组美术组

5+9-2=12(人)

5-2+9=12(人)

9-2+5=12(人)

3+2+7=12(人)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4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104页、105页。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韦恩图。可见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知能基础:能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用加法计算。会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求有重复的总和需要把重复部分减掉。认知规律:先用直观的方式发现结果,再用尝试的方式探究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障碍:很难直接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画出正确的图示。学习需求:需要有自主尝试和独立探究的空间,需要通过直观图理解并掌握如何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这些,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出更大的生机和和活力。

因此,本节课可以建立在学生对于重叠现象的已有认识上,从生活情境出发,具体感受重叠,并借助韦恩图解决实际问题。本课节需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示真正理解重叠,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体验解决方法多样性,将原本粗浅的了解上升为直观、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体会集合图的好处,学会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改编例题,创设情境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学校教导处发了这样的一则通知:(出示通知,一生读)

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

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1)按照学校的要求,每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11人。怎么算的?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参加书法比赛的有5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

(2)师: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比赛?

师:怎么会错了呢?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重复什么意思?指着第二个小明:“他算吗?”为什么不算?

(4)师:刚才你们算出来是11人,可现在我们数出来的怎么只有9人呢?

2.揭示课题

两项都参加的同学我们可以说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他们的身份是重叠的,生活中像这样有重复现象的问题,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三、经历过程,建立模型

1.激发欲望,明确要求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有难度是吧?

师: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课件出示要求: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独立探究,创生维恩图

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感知维恩图

师: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预设:

第一种情况:做记号

师: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种情况:写在最前面;写在前面并圈出来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①哪些同学是两项都参加的?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我们可以给他们圈一圈。

依次圈出:②只参加书法比赛的3人。③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④参加书法比赛的5人。⑤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

师:恩,这种方法好不好啊?比我们刚才的好多了。

引导:重复出现的同学用两个名字,我们容易看错。要是用一个名字,也能表示出他们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那该多好啊。

第三种情况:两项都参加的同学用一个名字表示(不是写在最前面的)

出示:他把这两个名字写在这合适吗?应该写在哪?

第四种情况:在前面并一个名字来表示

师: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师:哪一部分是参加书法的,你能用手指一下吗?要不用笔来圈一圈,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该怎么圈?

师:圈的时候,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师:看来,这样调整能清楚地表示重复和不重复的部分。

4.整理画法,理解维恩图

(1)动态演示维恩图产生过程。

师: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让电脑再演示一次吧。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色和蓝色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演示形成过程。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2)介绍维恩图的历史。

师:这种图最早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提出的,后人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韦恩图。同学真了不起,你们和伟大的数学家韦恩想到一块去了。

(3)理解维恩图各部分意义。

(课件出示用不同颜色,直观理解各部分意义)

师:仔细观察,你知道韦恩图的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a.红色圈内表示的是什么?(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

b.蓝色圈里表示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6个同学)

c.中间部分的两个表示什么?(既在参加书法比赛又在绘画比赛的同学)

d.左边的“紫色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

e.右边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

师: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请同位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学生同伴互说)

(4)比较突出维恩图的优势。

我们把这个韦恩图和刚才的表格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好在哪?

韦恩图更简洁、美观,它不仅能清楚地表示出重复的和不重复的部分,而且

也能清楚的表示出这样的5个信息。

(5)数形结合,运用维恩图。

师: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整理算法:

生1:5+6-2=9(人)

生2:3+2+4=9(人)

生3:5-2+6=9(人)

生4:6-2+5=9(人)

①看算式提问题:看第一位学生算式‘就图看算式,你有什么新启发?师:谁给他提问题?(生:你为什么减2?(课件动态演示)5在哪里?圈一圈。)

重点理解为什么-2。课件动态演示

②比较:

3+2+4=9(人)

5+6-2=9(人)

a.两道算式中都有个2,这个2表示什么呢?

圈出+2和-2,为什么(1)中是+2,(2)中是-2?

b.你能在第一个算式里找到5?6?

c.3+2表示什么意思?2+4表示什么意思?这就是(1)算式中隐藏着的信息,你也能在(2)中找到隐藏着的信息吗?(课件演示)

师: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韦恩图。)

四、展开变式,深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份学校的通知和我们已经解决的那个问题:每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我们一开始脱口而出的答案是5+6=11人,后来看到三(1)的参赛名单,发现有2人重复了,实际只有9个人。

我们现在再来思考这个问题,三(1)班是9人,其它班级呢?如三(2)班一定是9人吗?

老师可能派了几个同学?一共有几种可能?你能画图把自己的猜想表示出来吗?

反馈:5人。6人。7人。8人。9人。

课件动态演示:

重点讲解9人和5人的这两种情况。

9人:重叠部分是几?0表示什么?没有重叠部分,这两个圈要怎么变化了?

8人表示重叠部分是?7人呢?6人呢?重叠部分越来越多。

5人:重叠部分是几?这两个圈又该怎么变化了?

提问:最多可能派了几人?是哪种情况?最少呢?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五、回顾总结,延伸模型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集合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5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适时引导.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通过现场调查学生对“吃鱼和吃肉”的喜欢情况作为教学素材展开教学,根据学生名单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

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以“这一小组一共有几人?”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选择的空间,唤起“主角”意识

先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喜欢吃鱼还是喜欢吃肉的现场调查,并讲清要求:每人有两张写有姓名的纸条,喜欢吃鱼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鱼”一栏,喜欢吃肉的把纸条贴到“喜欢吃肉”一栏,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都不喜欢的把纸条贴在右下角。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因此我对教材做了改动,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吃鱼、吃肉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自己身边,而且让三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贴到黑板上应该说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现场调查,情况肯定多样,如只喜欢吃鱼,或只喜欢吃肉,或两样都不喜欢,亦或两者都喜欢。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鱼还是吃肉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我在指导贴纸条时有意说“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可以两边都贴”目的是为了使生成资源出现重叠现象,为下一环节设置冲突作伏笔。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收集、分析、整理数据

完成调查后,让学生根据选择的情况,分别说出各选项数据。我将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并引导学生质疑:一组实际人数是10人,怎么会有13人呢?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哪里。适时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我设想首先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先独立思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面的交流中思维产生碰撞,真正领悟所学知识。

2、重新排列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已初步打开,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两样都

喜欢的有哪些人,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重新调整姓名卡的摆放位置,使学生既能看出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又一眼就能发现重叠现象。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重叠的现象。进而讨论这家张重叠的姓名条该如何处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认为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我就指名让学生将相应的纸条拿走。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点一点、说一说、拿一拿,直观形象引出重叠问题,同时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4、画集合图

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喜欢吃鱼的和喜欢吃肉的以及两样都喜欢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喜欢吃鱼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喜欢吃肉的同学。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5、各部分的意义

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喜欢吃鱼A喜欢吃肉B只喜欢吃鱼a两样都喜欢b只喜欢吃肉c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为算法的引出作好伏笔。

6、掌握算法

在理解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重点是要学生利用意义来说请每个数字的含义。方法一:喜欢吃鱼+喜欢吃肉-重复人数;方法二:只喜欢吃鱼+两样都喜欢+只喜欢吃肉。方法三:喜欢吃鱼-重复人数+喜欢吃肉;方法四:喜欢吃肉-重复人数+喜欢吃鱼。方法五:只喜欢吃鱼+喜欢吃肉方法六: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肉等。方法重点是对一、二两种方法的指导学习。

由于先前经历了“把重叠的人名拿走”的操作,又对集合图各部分意义的反复

阐明的过程,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解题策略上,我要求:数、形、语言结合,如:A-b+B,A-b表示只喜欢吃鱼的,再摸一摸,图中指哪部分。当学生对集合有清晰的认识后,最后进行算法的探究,并要求他们尽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方式的意义,或借助图形阐述自己的算式,如:B+A-b=?人,喜欢吃鱼的A人加喜欢吃肉的B人,多算了既喜欢吃鱼又喜欢吃肉的b人,所以要减b;B-b+A,只喜欢吃鱼的(B-b)人加喜欢吃肉的A人就是一共的人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算法多样化便水到渠成。

7、归纳揭题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书本108页数学广角中的一个重叠问题。板书: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一画这样的重叠圈,帮助理解。

(三)学以致用,积淀“主角”意识

1、继续从学生身边寻找练习的素材。

2、看例题1

师:请同学们把数翻到108页。我们一起来看例题1。这道题目你现在看得懂了吗?请你说说这张图各部分的意义和下面算式的含义。如果你还有不同的解法,请你写在边上。并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解法。

3、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动物奥运会了,有10种小动物要报名参加200米游泳和100米飞翔两个项目的比赛,你能帮它们报个名吗?出示习题1。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个别订正。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回顾今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共同特征。用了什么解决方,并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有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6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说课稿

高山中心小学游雪玲

一、说教材

1、说内容:《重叠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广角”例1。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属于集合思想一个数学体系。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我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3、教学目标: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实际调查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4、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二、说教法

重叠问题属现代小学数学第六册的智力游戏,非教学内容,所以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果的,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将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用脑筋急转弯引入:出示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她们要买几张票?

2、设置认知冲突,感知体验集合图。脑筋急转弯的这一问题冲突为线索,让学生提出问题,

当学生解答时出现分歧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到集合图的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引入重叠

先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讲集合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模拟的生活中有所感悟。

(二)探究新知感悟重叠

1、分析、整理数据

根据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名单,让学生自己去看名单,分析并整理数据。

2、重新排列

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已初步打开,我就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说一说两样都参加的有哪些人,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重新放在合适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关注学生放的位置,如果没有放在中间,则将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重新调整姓名卡的摆放位置,使学生既能看出两样都喜欢的同学,又一眼就能发现重叠现象。

3、引出集合图,加深理解

先让学生上来点一下两样都参加的同学,并说出有几人。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重叠的现象。进而讨论这家张重叠的姓名条该如何处理?学生应该很自然地认为把相同的名字拿掉一张,我就指名让学生将相应的纸条拿走。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点一点、说一说、拿一拿,直观形象引出重叠问题,同时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

4、画集合图

人数确认后,就让学生来分别指一指参加语文课外小组、数学课外小组以及两样都参加的。引导学生用黄颜色的笔圈出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同学。用红颜色的笔表示出数学课外小组的同学。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集合图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让学生画圈,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5、各部分的意义

讨论各部分的意义。重点是让学生说清楚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知道那些数学信息。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集合思想的表象形成,为算法的引出作好伏笔。

6、掌握算法

在理解各部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重点是要学生利用意义来说请每个数字的含义。方法一: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参加数学课外小组-重复人数;方法二:只参加语文课外小组+两样都参加+只数学课外小组。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指导。

由于先前经历了“把重叠的人名拿走”的操作,又对集合图各部分意义的反复阐明的过程,再到算法的引出,又是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重叠问题的解决策略。在解题策略上,我要求:数、形、语言结合,如:摸一摸,说一说等等

(三)智慧解密生活重叠

1、继续从学生身边寻找练习的素材。

2、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师:动物王国要进行动物奥运会了,有10种小动物要报名参加200米游泳和100米飞翔两个项目的比赛,你能帮它们报个名吗?出示习题1。学生独立解决。交流反馈。个别订正。从这道练习继续巩固韦恩图

3、第二题:利用韦恩图进行计算。

(四)、问题拓展重叠可能

三年五班第二组,有9个同学喜欢看动画城,有6个同学喜欢看小小智慧树。第二小组最多有几人?最少有几人?

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深一步的了解韦恩图,运用韦恩图,并且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无形中给学生能够渗透子集、空集的思想在课堂

(五)、谈谈收获欣赏重叠

总结时,让学生回顾今天遇到的数学问题的共同特征。用了什么解决方,并寻找生活中的重叠现象。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即生活,生活皆数学。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有关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从课外吸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7

《数学广角 —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的“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准备】维基白板、PPT,学具(习题)纸等。

(PPT出示):两位爸爸和两位儿子一起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只给他们准备了三套餐具,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他们是一家祖孙三代,在课件中出现具体人物头像。(儿子  爸爸  爷爷)

爸爸有两个身份,爸爸他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

刚才我们所说的爸爸有两个身份,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爸爸。(板书:既…又…)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中我们称之为重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数学广角,一起来研究这个重叠问题。

师:我们先来玩抢凳子,需要请3个同学。(教师故意先请2人,发现少一人,没办法玩,再叫4个人上来,多了三个人,公平起见,4人猜拳决定谁参加)【游戏结束时回到座位】

2、师问:刚才参加了抢凳子游戏的有几个人? 参加了猜拳游戏的有几人?

一共有几个人参加了游戏?(疑问:3+4不是等于7吗?怎么3+4=6呢?再数怎么只有6个人)(体验“重复”)

3、师:为了更清楚的`理解算式,让我们借助圆圈来看一下好吗?一个圆圈表示一个游戏活动,标上“抢凳子”、“猜拳”。(维基白板演示)

4、让参加了游戏的学生把姓名分别拖放到相应位置。

学生利用维基白板操作,只参加了一个游戏活动的学生的只能拖放到对应的游戏圈内。(得到“只”{板书})当既参加了抢凳子又参加了猜拳的学生不知自己的姓名怎么拖放时,请其他同学帮忙,共同创造出韦恩图。

5、引出韦恩图。(出示介绍)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出来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6、读图训练:让我们再仔细研究这幅韦恩图。分别说出图中每一部分的意思。【结合维基白板用关联词说出韦恩图的5部分各部分的意思】

7、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师:你能从图中找出算式的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看着韦恩图,你还能想到什么算式?

整理并理解算式的意思。

方法1:3+4-1=6(人)【强调是几人重复就减几(突出强调这个算式)】

8小结:同学们发现了数学问题,并想办法用这个韦恩图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重叠问题。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试试吧!

老师这儿就收集了三(1)班同学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并把它制成了统计表。【PPT出示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一些什么数学信息?

图分别表示什么?引导把相应的名字找位置。并计算出一共有几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

汇报反馈,并要求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有序的数一数。

3、身边的问题。

同学们真是厉害,有了韦恩图这个朋友的帮忙,真是方便多了。其实啊,像这类数学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瞧!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三(1)班决定大扫除,天花板上灰尘让大家犯难了,没有梯子,又没有长扫把,只有一根150厘米的竹竿,一把80厘米的扫把和一根绳子,怎么办呢?

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先让学生看题,获取数学信息,再思考老师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逐个出示问题,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说说思考过程。

学校乡村少年宫开办了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三年级(1)班一个小组,参加声乐小组的有4人,参加舞蹈小组的有3人。猜猜看,这个小组参加声乐、舞蹈小组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为什么?(利用韦恩图)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求完整性。全班展示,汇报总结,发现规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重叠问题,(高中还有个名字叫集合)

重叠问题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些。下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今天的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呢。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疑问?

钉钉子问题:两张表格,用6个钉子钉住。要求每张表每边上下各钉一个钉子。应该怎样钉?

如果有3张表格,至少要几根钉子才能钉住?4张表格呢……?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12页到第113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你们早餐吃了什么呀?老师小时候住在农村,没什么好东西吃,最盼望的是妈妈给我烙饼吃。见过烙饼的吗?大家知道烙饼是怎么烙出来的吗?(看视频)烙饼里面可有大学问哦,这个烙饼问题可是数学界中的名题之一哦,大家有兴趣去研究它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

(2)想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需要几分钟?

(4)学生说方案,对好的方法进行鼓励并命名。

(5)通过对比,初步培养学生寻找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2、探究三张饼的烙法。

(1)烙3张饼,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同座相互配合,用老师给你准备的三张小圆片烙一烙,想好后举手回答。

(2)学生分组动手操作。

(3)除了这些方法以外,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4)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汇报。

(5)引导学生比较方法的异同优劣,并为最有优方法命名。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寻找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7)多媒体课件演示最佳方案,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再用最佳方案操作一遍。

3、讨论烙4―7张饼至少需要的时间。

(三)寻找规律:

1、初探规律,引起猜想质疑。

2、验证规律,总结规律。

3、同学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为什么除了一张饼,无论饼的个数是双数还是单数,所需分钟数都等于饼的个数乘3呢?

4、强调:所以说,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寻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假如现在问你烙40张饼要多少时间,你能很快告诉大家答案吗?烙41张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师:类似烙饼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走进生活再看一看。

1、平底锅煎鱼:一只锅每次最多煎两条小黄鱼,煎1条鱼需要4分钟(正、反面各2分钟)。煎7条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怎样煎?

2、复印51张文字资料,正、反面都要复印。复印一面要5秒钟时间,一次最多放两张,全部复印完要至少多少时间?

3、美味餐厅来了3个客人,每人点了两样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如果你是餐厅经理,你会怎样安排上菜顺序使3个客人都满意呢?

(五)课后延伸:

一口大锅一次能烙10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烙15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这样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勤于思考、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9

生1:111101111共有9人。

生2:4+1=5人,5+4=9人

生3:5+5-1=9人

师:有人提问吗?

生:第2位同学,4是哪来的?1是哪里来的?生解答:4是A同学前面的人

数,后面的4是后面同学的人数,1是A同学。

师:大家一起看第3位同学写的算式,5+5-1=9人,大家有问题吗?生:为什么减1?生:根据自己理解回答。

师:算式中第一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第2个5在图中哪儿表示?

生:(板演动手,在图中圈出)

师:那你们发现什么?

生:前5位同学中有A同学,后5为同学中也有A同学。

师:但是咱们的A同学只有一个人,所以减1。

师:这个排队的问题,我们通过画图,圈图,列式计算成功解决了。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师:今天咱们在排队的基础上探索一个新的问题。

(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老师说一个报兴趣班事情,根据老师大致了解,班里有5人参加合唱组,7人参加美术组,那这两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生:12人。

师:咱们用1个数字代表一个同学的学号。

师:报合唱组和美术组的同学,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新情况?

生:可能一位同学2个兴趣班。

师:如果其中有2位同学既报合唱组又报美术组,假如是4号和5号同学。

9人。师:请两位同学把参加合唱组和美术组同学的学号对号入座。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3.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对集合图的理解,并学会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师:我们三(2)班的同学特别聪明,老师想给大家来脑筋急转弯,你们敢不敢挑战?

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却只买了3张票就行了,这是怎么回事?师:恭喜你答对了,你是怎么想到的?这里谁的身份很特殊?

1、设疑:

三(1)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的有9人,三(1)班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7人,并板书算式)

2、新授例1:

真的是这样吗?老师课前对三(1)班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情况进行调查,请看统计表。

语文杨明李芳刘红陈 东华王爱张伟丁旭赵军数学杨明李芳刘红王志明于 丽周晓陶伟卢强朱小东

(1)看清楚了吗?哪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到底有几人?(14人)刚才不是17人,现在只有14人了?这是为什么?(因为统计图看出有三个人是重复的,要减去)

哪3个人是重复的,点成红色。你说的重复就是两样都参加,也就是有3个人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谁再来说一说

根据这张统计表来求参加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上面的信息还不够完整,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2)同学们,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情况用统计表来表示不是很明显,用图表示就更清楚了。

教师边说大圈图边说意义,我们可以用红圈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蓝圈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把3位重复的学生点成红色,再抛出问题,那杨明李芳刘红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我们该怎么表示呢?(重叠起来)

(3)弄清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

现在你能说说这幅图中每部分表示什么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指,并区分清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只参加语文小组学生,和把参加语文小组分成两部分。谁再来说一说图中表示的意思。同桌也指着练习纸上的图来说一说。

大家都能说了吧,指名说一说边说边写出相应的数量。

(4)你们能列式来算一算三(1)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数学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8+9-3 5+3+6 9-3+8 6+8 5+9 8-3+9

学生把算式列在练习纸,然后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其中第一个-3直接写成红色。

再指名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其中第一个算式请2~3位学生说一说,并说说下面两组算式共同点是参加一个小组的人数+只参加另一个小组的人数。

(5)同学们,这节课学的内容就是数学中的重叠问题。(指板书)这些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就是重叠问题的重叠部分。

用这样的图来表示重叠问题,最早是由一位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想出来的,后人就把这样的图称为韦恩图。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

1、其实像这样的重叠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看:

你从题中得到那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反馈不同的解决方法。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表扬圈出来的学生,这样先把重叠部分圈出来,看起来更加明显,算式也不会列错了。

2、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像今天一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也通过画图来理解。(练习纸)

(1)我校文艺队的同学要乘车去礼堂参加演出,跳舞的同学有12人,合唱的同学有23人,两项表演都参加的有5人,老师应该为同学们准备几张车票?

(2)有两块一样长的木板,各长30厘米,中间钉在一起后成了一块长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是12厘米,现在这块长木板的长度是多少?

(3)三(5)班同学每人至少会下象棋和围棋中的一种棋,会下象棋的有27名,会下围棋的有21名,两种棋都会下的有10名。三(5)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想说学生较多,就同桌说一说。

(五)拓展题:

同学们表现那么出色,我们再来挑战一题怎么样?

出示课件,说说有哪些信息?同桌讨论讨论,拿出自己的文具摆一摆。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测,并课件演示。

如果刚才的例题为:

三(2)班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参加语文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组的有9人,三(2)班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学生一共可能有多少人?你会解决吗?

以上就是《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设计10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数学广角重叠教学设计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5789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