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范例八篇。
我为您精心准备的“万历十五年观后感”一定会让您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值得我们欣赏,当我们沉浸在作品情节之中时,我们会得到无尽的乐趣。写观后感的目的是要开启人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在思考中不断成长。通过提供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写观后感,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要想写出一份好的作品观后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寻找更多相关信息!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1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朱翊钧执政的前十年,内阁第一助理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的支持下,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万历之治”,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那时文官集团内的矛盾,而且神宗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本书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制度,试图从制度的角度来解释明代的衰落。这种下降不仅是悲哀的,而且是自己造成的。公元1573年,年仅9岁的朱翊钧被提拔为皇帝。从此,他开始向皇帝学习。上有太后,前有张居正,一切的国家大事都无需他自己来操心。
他所作的只有一点:好好学习,做个好皇帝。朝廷生活带来的早熟、有序的成长环境,使他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代表,没有了自己的皇帝实权。甚至后来,挑选妃嫔和建立王子都受到公务员的限制。
从他自身来说,一个王朝的衰败在于缺乏勇气的皇帝,一开始万历自己有励精图治的雄心,但他始终局限于以儒家礼教为主的法理基础,并且这种礼教法理不仅从过去流传下来,也是文官用于束缚万历皇帝的主要工具,他们只是想要一位符合他们思想准则的皇帝来代言,来作为帝国统治下的工具而已,只要他的言行不符合文官心中所望的形象,就会被奏疏所“参”,虽然以温和的口吻,但本质上是仗着祖宗之法和道德根本来胁迫他改变,否则就是愧对祖宗的基业,有损于皇帝的威信。渐渐地万历看透了这一切,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却生来却没了自由,从小活在张居正和太后的背影之下,甚至母子情义都被君臣之道限制。万历十三年,张居正死了,死后不到半年,就被判为马屁精,结伙谋取私利,意图篡位腐败。后来,张家被复制,他的亲属被流放。
暂且不论权术之争和张居正的改革作为,张居正的去世,使万历失去了重要的辅助,更糟糕的是之前与张居正对立的大臣们集体发难,要求清算张居正,万历终受不住**压力而痛苦万分地清算了自己的老师,从中他也明白了朝堂之上的阴暗。之后在立储一事上,他不仅愧对郑贵妃,也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只是文官集团控制下的一点权利,只要他的决策危及文官利益,便会被各种奏章压得喘不过气。一大堆的文官诤臣套用“四书”的一套道德标准约束万历的宏图之治,相比之下,势单力薄的万历感到无助和无奈,于是他把自己对治国的热情和愿望压住,甚至是不得已的磨灭了,以消极的方式和文官集团对抗,出现了“三十年不上朝,西苑修斋炼道,后院宦官陪乐”的故事,其中更多的是万历对于文官的恐惧使他意志消沉,无为而终。
万历十五年,看似是平淡的一年,但却是“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以德代法在明代达到了极致,这也是问题的根源。我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作为道德基础而道德作为行事准则的标尺,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个现象,成因在于过去民众认知水平低下,难以接受繁琐的法律观念,只能用从前传承下来的道德作为规则的象征,而建立在道德上的法律只是一个说明书般的补充品,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公信力或者权威。在潜意识中看来,提倡道德是先进的,是一件好事,但是明代的这种提倡目的不纯粹是为了作民众的“法律”,其使帝国的司法地位低于政治,追求**的统治保持一元化,保持文官集团思想行动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政治上的帝国稳定。
而道德上的提倡简洁俭朴,被歪曲于行政上问题的简化以适应**的低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下属的关心和支持也会因为条款和资金问题的限制而丧失。对于皇帝自己来说,所处的时代是“重文轻武”的,自己没有军事上的力量来支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也没有军事上的强制制约文官的能力,更何况,作为从小就是文官培养起来的“代言人”皇帝,骨子里或许丧失了对文官、对当朝制度的反抗和改变的意识。
对于制度,或许说是礼制,这样一种从前传下来的东西,能够造就了盛世,而明代的错误在于过于将其理解为“礼”而非“制”,皇帝自身是建立在“礼”上的,他运用这样一种工具使自己取得民众的威望,提高自己的形象,而这样一种工具,却并没有为万历取得真正的威望和权利,却是被文官用来约束万历的工具,相比之下,文官集团自身却真正权力倾朝,在这样的环境下,“制”也被道德化、抽象化,没有形成成体系的法律系统来制约皇帝下属的各**和百姓。明朝的衰败,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还有文官集团内部的权术之争,使得国家的高层力量不能凝聚对外反而困于朝政,而皇帝自己也没有明智而具体的改革措施,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作为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海瑞的一生也体现了他个人思想与时代的碰撞。海瑞是明朝的清朝**,但他既受人尊敬又被人遗弃。赞扬者说他清廉正直,为百姓说话。
批评者说他古怪、冷僻而执拗。海瑞是制度下可敬而可怜的产物,他是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公众而牺牲自我,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极为微薄。他是个有道德洁癖的理想主义者,在为人处世上不知变通,以至于大部分文官都将他视为麻烦。
他真的想成为一个圣人,一个只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每个人的圣人。然而,这样一个圣人只能被崇拜,没有人能效仿他的榜样。
海瑞对离职原因的回答是:无非是同情和愤慨。他为饥寒疾苦而引起同情,也为别人的损害欺压而产生不平。
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仅仅是取得了为国家尽忠、为百姓办事的机会,别无其他。相比朝上玩弄权术、勾心斗角的文官,他的确是**中的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典范。这种精神的本质和创建本朝的洪武皇帝的治国思想完全一致,或许是他所在的时代太晚,也或许是治国的根本大计,是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并非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所规定的作为准则。
海瑞不懂当朝文官们微妙的行事标准,当朝所谓道德和行事原则,是分为阴阳两面的。在封建时代,剥削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维持文官集团经济收入的基础,海瑞干预土地所有权,在道德和伦理上是正确的,但是只以他的个人力量,凭借他无畏的诤谏所得来的名声,而要使整个社会机器停止运转,也就难免“志大才疏”的评语了。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2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
杨忠显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潜。历史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通过历史了解历代兴亡,明治得失,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通过历史人物的成败轨迹来对照分析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所以有哲人说历史不但使人了解史实,了解过去,了解历史人物,还使人了解现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和未来,因为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发展的,从过去的发展规律之中我们能洞悉现在和未来,也能洞悉我们自己在社会之中所处的位置和角色。者更为简扼的说,历史是一门使人睿智的科学。秉持着这样的观点,这段时间以来我仔细认真的阅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之前就闻之,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今日一读,果不其然。以前也读读过一些有关明史的书籍,但是不是以君王历史人物的得失为或是以阶级斗争为论述的主要内容的,就是富有的娱乐商业性质的,然其终不能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全方位的角度分析史实和人物的行为。读了《万历十五年》后,如获至宝,黄的大历史观,以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瞬间为切入点,纵观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轨迹,将时间与人物放在绵延不绝的大历史中加以分析和评价。
读了此书之后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感触:一是对明朝及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二是借古鉴今,对于当代的一些社会道德伦理有了新的观点看法。第三,通过对孔子儒家思想和程朱、阳明哲学的进一步理解,我们有了一些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说起明朝,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在中国古代各王朝之中,我最了解也最感兴趣的也许就是明清两代了吧。以以我的知识和见解,明朝是中国古代**集权和君主**走向登峰造极的时代,明朝时一个充满矛盾的王朝,在他的政治生态圈里面,君主、宦官、阁臣三者之间此消彼长,轮流掌握大权,它是宦官专权严重,却不足以起到主导作用,它的君主**强势,却也不时的大权旁落,它的**是史上薪给最低,生活最困难的官僚,但是它的阁臣也是史上最有权力的大臣。他是一个在君主制和道德观下具有某种民主精神的王朝,因为他的言论**可以批评任何人,包括“九五”计划中的最高皇帝。
从全社会的视野来看,它又是一个政治上**,经济上自由的朝代,因为在它的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资本主义萌芽,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将中国古代的传统和趋势发展到了极致的王朝,但同时又是一个孕育着新时代曙光的王朝。而这一切的缘因,正如黄仁宇所说:在中国近两千年来,道德取代了法制,在明代,道德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
造就明代畸形怪状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两千年来儒学的发展至程朱理学提出后进入了一个极端,与之相伴随的在政治上**集权和君主**的不断深化,再加上外部的因素,游牧民族和西方殖民者的不断入侵使得统治者不得不依靠强权来加强内部的稳定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以保持其政权的绵延不绝。二是洪武帝朱元璋开国时的建制和所作所为对整个明朝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洪武朝的官僚模式和社会形态基本上奠定了本朝的基调并因此而贯穿于本朝的始终。
因为第一个因素涉及的方面太多,而且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加上我的经验还很浅,知识储备不足,所以不能讨论。所以我想分析第二个方面的具体过程和形成意义。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下改革对明朝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杀勋臣,建宗藩。追随其建立江山的功勋大将和谋士文臣到其晚年时期基本被枉杀殆尽,这其中包括徐达、蓝玉、傅友德的大将,李善长、胡惟庸等谋士,包括他的亲侄子朱文正也在枉杀之列,而把他的皇子们分封到各地就蕃,朱的目的很明确,意在加强皇权,削弱臣下,使朱家天下万世一系。然而,这一举动对明代历史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其弊端也在朱元璋死后的靖南战役中暴露出来。朝中没有人,没有人能帮助建文皇帝的王位稳定下来。
由此而造成了以后重文轻武的极端现象,自永乐起大力削藩,皇室宗亲遂丧权,这位以后宦臣专权和文官专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2)废相制,取八股。朱元璋假借胡惟庸案杀文吏两万余人,并且历史性的废除了丞相制度,其目的一是出于贫农对官僚集团的痛恨,二在于总揽大权于上,以六部代之。这样使以后的文官集团处于混乱之中,群龙无主,拉帮结党,内斗不断自在意料之中。
八股取士使儒家思想成为道德的极端,抑制士人思想的健全和创新的能力的发掘且不说,它也使文官以同年同乡之谊结而成党,以道德作为掩饰,为一己之利,一小集团之利而不断斗争内耗而内销了国力和政治生机,使整个社会陷入一潭死水之中。
(3)设置特务机构,这一点使明朝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而最为可恶的是这种机构往往为**的宦官掌控,成为其攫取利益,**异己的工具,当然这也是文官集团最为恐惧的东西,但是越到明后期,其作用就越来越来削弱了,因为强大的文官集团已不再害怕这一皇帝的私人工具,因为他们连皇帝本人也不放在眼里了。不可否认,锦衣卫和东厂在巩固皇权、促进公务员以道德之名控制和扰乱**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4)军事制度。统调分离,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分治使得军事体系几近陷入瘫痪,将无调兵权使得战争不能随机应变,而掌握调兵权的皇帝文官或宦臣又难于知悉战争的真实情况,致使将帅之间,兵将之间无法统一协调行动,还有信息滞后,后勤不足等一系列无法逾越的问题,所以总体而言明军的战斗力是不强的,所以明后期无法有效地镇压流民起义和抵挡八旗铁蹄自在情理之中。
这些设置基本确立了明代的模式和基本运行方向,因此,明代历史上出现的种种怪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的感悟的第二个部分是对于道德和法制在当代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的一些想法。由《万历十五年》我们知道,明代正是以道德代替法制而使法律不完善,人治代替法治,从而纲纪败坏,社会混乱,文官集团在道德的名义下,行人治之实,急功近利,忽视普通老百姓的基本人权和利益,致使**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所以我们今天断不能再以道德来作为评价事物是非标准的依据,那样只会重蹈覆辙,进入人治的循环恶圈里使社会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但是另一个方面,道德伦理作为几千年的传统约束既有它保守之处,但其宗旨还是在于教诲民心,纯洁社会,并且作为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存诸于世,简单说就是有它积极地方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德关系呢?
道德在缺乏法治的时代里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单靠道德的制约作用显然不能使社会正常运转,也不能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更不能保证民主、自由的实行及基本人权的保障。不仅是明朝的历史,更是建国几十年来的历史,深刻地说明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实现并不容易。具体来说,我们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依法治为基础、以德治国为补充的社会体系,从道德和意识形态第一、法治第二到法治第一、道德和意识形态第二。
我认为,我们今天正处于这样一个转折期,从最初的道德思想主体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但也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危机,即在这两者之间缺乏一个信仰主体来代替暂时的真空状态,这个问题在今天已显得格外严重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社会成员产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取向的歪曲化,以物质利益为主要追求对象,急功近利,不考虑他人和公众的利益,导致许多不和谐现象的出现。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道德约束力的逐渐减弱,而法治意识还没有完全普及到公众的价值观之中,导致出现了一些既无道德观念,又无法律意识的极端分子不断地以身试法,公然挑战公众利益和法律底线,从而引发出了一连串的社会管理危机。
比如儿童案、黄宜案、李刚案等等。面对这些公共管理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事件背后的社会机制缺失。在当前的社会条件和发展背景下,如何确保社会秩序健康和谐?毋庸置疑,一是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立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我们的党政司法机关要以身作则,依法执国,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此外,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以高校为主,司法体制和社会培养为辅。而最为主要的便是普及普通民众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依法治国依然要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主,这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法律界人士和公务人员付出巨大的努力。
还一个问题必须阐明的是,在法治社会里道德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是难于捉摸的,再完善的法律也无法触及人类某些隐私的关系,而这个时候就依然得靠道德来完善人的行为,举个最为常见的例子,一男一女陷入热恋了,然后一不小心怀孕了,男的或是物质条件不充足,或是不想结婚因而推卸责任,弃女友而去,那么这个时候依靠法律的力量最多只能让这男的担负起供养孩子和做其监护人的责任,至于让这男的回心转意,重新回到其女友的身边并娶她为妻这是公正的法律所做不到的,而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期盼他的良知使他悔过自新,而良知却**于道德约束,同理假如在他悔过之后其女友却不肯原谅他并不再接纳他,那么它所受到的并不是法律的惩罚而是道德的惩罚。这是道德的第一个辅助作用,第二个辅助作用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处理环节上,一般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的时候,都还没有健全法律法规来做细致的规定,这时候也得依靠道德的约束力来暂时处理问题使其与社会相协调而不致向极端发展,等到有针对性的法律出来之后便能将其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之所在,确立法治的主体地位,完善道德的辅助作用正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诚挚的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我们的人民以史为鉴,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艰苦创业团结一致,为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为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前进。
同时也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和有识青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俭宽厚,德才兼备,遵守法纪,维**律尊严,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人,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安康以及党的事业奉献终身!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3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
早在中国早期历史上,古人就用想象来描述和理解世界和自己。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
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周公无法科学地理解世界的构成。他还认为桂周王是天子,所有的人都应该服从他,但后来的事实表明,情况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形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
再到后来,观念由对天的感性过渡到对儒家思想的理性。历朝历代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治国,莫不如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广和执行;皇帝及****的最重要责任与其说是推布政令,莫不如说是身先士卒,践行儒家礼仪,与万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儒教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传统。自古以来,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迫使周公统治者用自己的思想谋划全国,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系。该系统的特点是上细下粗。
上端的统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复杂多变的实情,二是实在没有能力去处理数以千万计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农集团。为了便于统治,我们只能依靠观念,即后来的儒家道德。这种道德一来可以统一文官观念,让他们即使分散在各地,与**隔绝,也能力解当地的疑难;二来可以规范百姓,使他们各自安分守己,少为国家制造麻烦。
道德的产生是因技术的无奈,而实战的结果表明,道德的力量远远超过行政和司法,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原因。
起初,这种以德治国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证据是秦汉隋王朝的兴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普世的真理和创造。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中国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开始走下坡路,这也许就是黄仁宇先生创作《万历十五年》的缘故。
《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以德治国”的深刻剖析。取名“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个象征,也许只是因为音韵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德治的优越性和形式终结了,但其恶毒性远未结束。儒教的本本没有多少人再学习了,儒教的精华没有多少人再记得了,但儒教的糟粕却深
深深扎根于现代人心中,因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而进入现代社会不到一百年。这种根源的结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自卑,这是现代中国人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即便是年轻人,任你穿的很“哈韩”,吃的很“欧美”,唱的很“港台”,但骨子仍未脱离中国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恶劣性”!
儒教讲究“仁”,二“人”即为“仁”,中国人是研究人的人,最擅长“玩人”、“治人”、“整人”,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级组织的任何一次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反革命,始终绕不开人事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整肃。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周末,天气苍白,发霉的心情,觉得该出去晒晒太阳了,和好友一起到书店,买了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万历十五年》,一口气看了半本。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在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万历十五年,没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败。高拱、张居正、海瑞、申时行,直到最后以为自认为是明朝皇帝的崇祯皇帝,在整个体制的腐败下,中华民族也迎来了自己的文化危机。资本主义萌芽难以兴起,传统的力量依然强大。
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国人如何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以德治国的传统,如何保持以孝道为核心的中国式价值观呢?这是《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思考的问题,也在现实中不断激荡着无数中华赤子的心胸。
这一段时间,国学兴起,伴随着百家讲坛的推波助澜,传统文化复兴的势头似乎一浪高过一浪。国学、历史类图书开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王立群谈史料,汉武帝,明代大事,讲学,电视剧,**,历史的各种形式和体裁。
汉学兴盛,历史重温,文化复兴,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年轻的时候,四书五经、史书、汉书都是稀稀拉拉的。这些书对我来说都是近几年开始恶补的,感觉也只是走马观花,粗略浏览,很难记住了。
为什么小时候没有早早把它们看过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费问题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视,我辈只是从语文书的枝节中记住了星星点点的古籍名句。中国古籍和历史是我们民族的财富,是我们文化的载体。
经史子集,诸子百家,里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这些财富却在很长时间内不受重视,甚至发生断层。有时候阅读古籍,真的有种韩愈《石鼓歌》中的痛苦。读了一些古籍,我个人觉得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既有智慧的精髓,也有糟粕的垃圾。
不能丢弃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绝对不能一窝蜂的去全部接受。学席的根本途径,是取毛主席的话,去其精华。
比如孝道,古人讲究孝道,今天也讲究孝道。老人的孝道什么时候才能过时?不同的只是里面的程度。
但三纲五常放在今天就过时了。这就要整理。像今天的儿媳很少能孝顺,好儿媳越来越少,是不是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
四书五经中很多言论,像一些礼节的规定,到今天已是陈规陋习,肯定要废除,但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到今天还是不过时的。
今天的社会,国家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体制问题,医疗教育问题,**问题,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学***先进的科技,求真务实,不说大话,虚心进取,励志创新,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下,产生我们新的文化。它不同于传统,不是照搬西方,而是一种自信、自强、开放创新的新文化。
这文化,产生于对体制的不断改革中,产生于对问题的不断解决中,或许,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好书,它让我思考如此之多,我们学***的不只是枪炮,还有思想,但我们传统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还在思考中……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这本书告诉人们在封建**制度下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任何人的生活、权力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我们期望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圣者出现改造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体制”。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
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
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工作总结之家 dg15.com)
黄仁宇先生认为;国家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
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因为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可以功德圆满。即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刘廷,也统统没有好结果。
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4
15级生工一班陈凯旋 ***
首先对作者介绍:《万历十五年》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黄先生这本书改变许多国人对明代的看法。
早年,他去美国学习。他是密歇根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他以史学家、中国史学专家、明史专家、**观倡导者而闻名于世。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本书共分为七章巜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国》,巜海瑞一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将领》,《李贽-自相冲突哲学家》。从他的序论中:"如是等等的问题,其症结到底何在,这是研治明史者所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引自《万历十五年》的自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黄先生的目的重在说明道德代法制的敝处。
刚开始注重介绍万历的皇帝生涯。其中有张居正和慈圣太后。开篇:
"介绍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这一年中小事常有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些小事又暗示什么。"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以小事开篇"假圣盛"来引出明代的封建礼仪。可以想像,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礼仪所要求的。
对我来说,第一感觉是:“封建伦理深深烙在每个人的心里,烙在每个人的心里。接下来就要引出一位重要人物-张居正。
书中,年幼的万历帝视张居正为智慧化身。在张居正死前,万历皇帝视他为父亲的一半,这也使得张居正的威望迅速上升。在首辅位置上,他是对上忠心尽责,对下可说是管理有善。
他是大明朝能够有活力的运行的保障。但在他死后,他的头衔被取消,他的家庭被抄袭,他的名誉被毁掉。前后对比,引发我想起:
"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古语。也让我们这些大学生感受到了残酷而阴险的权力斗争。总之,刚开始的部分是黄先生写的非常漂亮,个人非常喜欢。
接下来则是各种人物的具体介绍:忠厚且喜欢搞平衡术的申时行;有才能且刚愎自用的张居正;刚正不阿,一生清廉明代"魏征"海瑞;抗倭名将且孤独的戚继光;自相矛盾冲突的哲学家李贽。申时行是张居正的继任者。
文中这样描述:"除非把全部文官罢免,而代之以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原则,身为首辅的人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们的共同意志办事。申时行没有忽略文官的双重性格:
即虽称公仆,实系主人;有限则有阴。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此中矛盾。时势要求申时行充当和事佬,他就担任这样角色,至于别人的评论如“首尾两端”之类,就只能付诸一笑"。
申时信和事佬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其中他是借鉴了前任的教训不敢露其锋芒。因此,他最终结果比张居正好的多。
在《活着祖宗》中申时行对自已政冶人生开始总结。“他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循,他只能靠道德习惯和人事技能来处理一切。其中有内外参差之处,已不待言。
在退职闲居以后,这位昔日的首辅对自己的过去毫无忏悔之意。他的思想平静,他的良心没有遗憾,因为形格势禁,他只能用调和折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他自信他在执政期间的所有措施均出自诚意,这一大前提使他们心无愧,至于成败利钝,那又并非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
文中只能这样描述了。其中具体举了"冶理黄河"的例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功绩,面对大量外人的指责,申时行被裁撤后也可能写文章表达自己的不快。
我相信,申时行也有一丝不快。
接下来是对明代各代代表人物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贽的介绍。这里注重介绍张居正其它不作多赘。张居正是有魄力有胆量的男人。
我们可以把他看作《红楼梦》中凤姐,明朝上下都有他打理,就算皇帝,太后等都要惧他三分。文中:"承平日久,国家的府库随之而日见充实。
这些出人意料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内阁单身汉张居正。这就怪不得张先生偶感腹疼,皇帝要亲手调制椒汤面给先生食用。慈圣太后对张先生也是言听计从。
她一向是一个虔诚的信神奉佛的女人,有一次曾准备用自己的私蓄修筑豚州娘娘庙,后来听从了张居正的劝告,把这笔钱改用于修筑北京城外的桥梁。万历皇帝皮疹痊愈后,太后打算在宫中筑一座祭坛,感谢菩萨的祝福,但他也因为张居正的反对而停了下来。慈圣太后曾几次想在中秋节前举行特赦,但张居正坚持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迫使慈圣太后放弃初衷。
在这些事例中,张居正的主张无疑都很正确,但是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在以后也并不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对这是付出代价的。对此黄先生也有所写:
"张居正和万历帝已经超越君臣的关系。就个人而言,张居正可谓功勋卓著的大臣,但这种优越感只会树立更多的敌人。此外,由于万历皇帝的年轻关系,他的优越感更是势不可挡。称的上有能力但却不及管仲魏征等有名气。
他就输在优越感。世上有三种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但比别人高并不意味着你遭受了很多痛苦。相反,太多人自意味是,也许像张居正
鄙人读书不多,所读所感可能只存留在表面。文章有引入书中一些段落来论自已的观点,只能供读者笑讽。总之,希望批评指正。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5
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心血。阅读后,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研究的深刻认识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读完书本终结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后,才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老先生写这本书更为宏观的视角。感叹之余也试想着笔从全局表述一下自己的读后感。
但底蕴尚薄,阅历尚浅,如有错误的地方,也欢迎大家指摘。
纵观万历十五年,该书以传记的方式描写了明朝六位重要的历十人物,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这些人物性格鲜明。作者之所以把他们作为故事的主线,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明代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多彩的印记。然而,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又显得是那么渺小,在时代面前他们都是芸芸众生,自身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限定了发展轨道,他们试图打破它,却发现到头来一场空,因为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
万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个时代的中心,是那段历史的主宰者,因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权,然而事实上,他是最可怜的人,他所处的时代是文官集团势力庞大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的时代,所以他有“人欲”则不达,一是受文官集团势力的牵制,二是受他内心思想的羁绊。他当然不能像正德皇帝一样,不顾名声为所欲为,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从小所有的教育与文官集团集体认同的道德标准如出一辙,这些从始至终束缚着他。他试图打破这个无形的牢笼,以至于在张居正死后要那般绝情的清算他,但最后这种种在后人看来竟像个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气而已,这种报复行为对于他自身获得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裨益。
身为皇帝又怎样,时代决定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万历皇帝是一个想冲破笼子的小丑,那张居正就比这高得多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他控制着更多人的命运,但他逃不开时代对他的命运的书写。张居正是文官集团的代表,但他不是懦弱的任由这个集团任由这个帝国自生自灭的人,他是这六个历史人物中眼界格局最大的,他试图用一系列改革来重振明朝的政治经济,“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政策,着实一改明朝往日奄奄一息的状态,像是给得了绝症的病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大明帝国重获新生。然而与时代相比,张居正他个人寿命的长短有限,他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他无法在短期内创建一个可以和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一样可以自我运行的机制,所以待他死后,他所实行的改革也戛然而止,帝国的一切又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甚至他当初扔下的那块想要激起千层浪的石头倒成了拖拽大明帝国走向深渊的一块陨石。
他的离去,注定是个悲剧。
申时行的登场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文官集团与万历皇帝之间的矛盾以及文官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正如那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一样,他无法做到超越他。他与张居正的区别在于,不管张居正个人生活有多么奢靡贪腐、政治上有多么的强权凌弱,但他有能力掌控全局,而申时行更像是个和事佬,他懂得阴阳之道,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抑制人性阴暗的一面而呈现出美好的一面,但他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懦弱的逃避着一切,却又想在时代中留下印记,发挥自己的力量让大明帝国缓缓的逝去,少些痛苦与无济的挣扎。他大概也是看透了一切,时代的洪流里即便像张居正粉身碎骨全部怕又如何,既然扭转不了大的时代发展局面,那只做好自己当下的事情,减少当下的矛盾就好。
在时代面前,他是一个佛教徒。他知道自己是在前进,平静地接受一切,而不是挣扎或受苦。
与申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瑞这个从底层走向历史舞台的小人物,无疑有着自己的痴迷。他是个有信仰的人。他从不质疑上层社会建立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即使他这么严格,他也可以一直对自己严格。在他看来,“如果**发给官吏的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的接受”。
读后感·这即是他的幸又是他的不幸。所谓的幸事在于他出淤泥而不染,不受外界的影响,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做人做事能够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已经做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一层次——自我实现,所以他内心是安定而富足的。但这又是他的不幸,他与其他人相比就是另类,如果只是要求自己达到标准也罢,他的执念还要求别人也要按照这一标准来。
可是,他不曾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自身的能力,也不曾清晰的认识到造成帝国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上层建筑问题,最终与时代抗争的结局也着实让后人感到惋惜。
相比以上几个人物,戚继光在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脱颖而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儿,他是治军的好手,凭借“连坐法”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戚家军,他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于此,还体现在战略战术以及指挥才能上。但他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他是一个能清楚地了解现实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时代背景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与其他人相比,他是在那个在时代洪流中拿着浆划着小舟顺势而为的人,他做到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能留得青史在人间,只是时代给予他发挥自身才华的推力之外也给予了阻挡他前行的大石头。
他没想到,在使用权力的伟人张居正去世后,自己的处境会急转直下。正如书中所说“戚继光的不幸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终了,也免不了被时代裹挟着走入坟墓。
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是关于思想家李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时代产物的代表,这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一方面,他接受了影响公务员群体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打破束缚,探索思想自由。但他所处的时代,“传统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他想要另辟蹊径自成体系,却总也无法彻底的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束缚。这种焦灼感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因为1587年——万历十五年,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一年,但从它开始,帝国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晚期,一切机制都已经趋于僵化,内部的变革已经无济于事,它亟待一场来自外界的力量,豁出个口子,展开新的一页篇章。
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行,万历十五年,离下一个时代的开端鸦片战争还有253年......作者:歆然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6
在万历读了15年后,我发现在公元1587年,没有弥赛亚的生日,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示变化的星星在天空中闪耀。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属于帝王时代。这张脸上没有多少皇权。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
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件王朝就像一系列折衷主义,留下了那么多红绿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
如果他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是个勤奋的年轻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无知愤怒的青年。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
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扩展了自己的政治才能,以赢得皇帝的信任。
但嘉靖尚岛,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镜子没人看,被三位老大臣束之高阁。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朝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是独自一人,他走在浓妆艳抹的人群中,非常干净。
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与外界的摩擦。
我不想假设他是那个时代的良心,也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坦白了。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忏悔,他想做一个有信仰的人,而不是一个内心的殉道者。明朝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可能是最后一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二: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
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
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个皇帝的无奈。虽然他是一个国家的国王,但他有很多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
于是,万历皇帝走上了行政松懈的道路。他对文官集团很生气,但他应该知道,事实上,文官集团的权力是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坏皇帝往往是由于某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
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因为君主的懒惰而逐渐走向衰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同样有效。戚继光发明的战术真是惊人,这让我知道,早在明朝,就有人发明了各种**一起作战,并使用枪支。弗兰基和将军的枪当时也有一些用途,但他们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大炮。
1587年,是西欧历史上所有西班牙舰队为英国而战的一年。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7
再看武功那就更不用说!现在就不得不提万历三大征的胜利!提到这里让我们国人无不为之自豪的是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真是大扬我中华国威!就是对明朝多加诋毁的满清统治者面对这也不得不说一句“东洋大捷,万世之功也”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高拙音的《龙战三千里》!大家都学过中国近现代史!
对满清的甲午战争!可谓是刻骨铭心!你拿来比一比!
同样是帝国的没落!同样是朝中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同样是小日本不宣而战!
为什么大明确赢了,满清确败了!其中一人在午门监狱杀了61个小妖精,并宣读了平和的诏书!一个却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其中我不细说了!大家都明白的!就凭这一点万历皇帝就足以同秦皇汉武并列!
扬名万世!请问这样的皇帝竟然是最失败的皇帝么!真是无知!!!!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实在是不想多写了!!!大家明白就行!不要再看拖着猪尾巴的辫子戏了!不要再误读明史了!!!!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篇8
《万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明朝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其著作主旨在书中末段看出: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读到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李贽、海瑞的生平事迹,对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居正和申时行,两人都曾官居内阁首辅,但两人无论在性格还是做事方法上均大相径庭。张居正高调豪放;申时行低调内敛,谦虚谦恭节俭。
这两种不同的风格,似乎也造就了行政时期的成就和后世的评论力量。张居正可谓乱世之师。正德、嘉靖之后,明代开始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隆庆皇帝任命张居正为万历初年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到了万历皇帝登极,张居正又借助皇帝的年幼以及自己是皇帝老师的职位,开始大力推行自己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效果,同时证据整夜知人善任,调用戚继光镇守蓟州,保卫京师,解除了北方俺答对明朝的威胁。
但由于这些新政策触及公务员群体的利益,张死后被残忍地清算。我们可以说,张居正在性格上有一些缺陷,比如过于苛刻,言行不一,对别人更加自私和严格。但推动张居正悲剧命运的仍然是利益冲突。
人有双重性格,阴阳兼备。表面上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心脏的排斥。张居正在他面前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但他无法忍受死后的毁灭。
与张居正不同的是,申时行绝对低调,这也是张居正悲剧命运中的人性哲学。他的一生,都强调“折中平衡”,力求维持各个团体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借此达到社会的稳定,因为他并不追求改革,而是以一位守成者的姿态现世,但是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出,万历皇帝的中期开始,由于皇臣之间开始出现了嫌隙,万历开始消极怠政,社会再次出现了危机,而申时行只是采用“保守**”根本无益于从内部从基础解决王朝的衰败现象,申时行的作为只能使王朝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一种延续的时间惯性,无法使王朝再次回到洪武之治时的盛世。但也许,最重要的事,申时行的为人处世虽然对国家的贡献远不及张居正(张居正政策被废另议),但是申时行却能够明哲保身,颐养天年。
在申时行因为立储之争辞职后,万历皇帝还会在他生日时献上寿礼就是最好的例证。
两种人,两种风格,同样都能位居人臣,但至于如何看待,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戚继光,一代名将,我不禁感叹英雄之路的尽头:人,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都必须留下一条退路!
以上就是《万历十五年观后感范例八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万历十五年观后感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m.jab88.com/j/149366.html
更多猜你喜欢
更多- 人防观后感系列十五篇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人防观后感系列十五篇"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学校组织我们晚上观看“防溺水”的安全教育片,使我受到很大教育和启发。随着时...
- 红高粱观后感十五篇 你是否曾经为写观后感而搜集相关资料呢?经常是通过观看经典影片,我们会在记忆中留下难忘的事情,并且会在观影过程中产生许多新的思考。只有我们认真欣赏,才能有所感触,并且从中得到深刻的启发和收获。如果你想读一篇好文章,我推荐你阅读“红高粱观后感”,感谢你的阅读,让我们一同追求更美好的世界!... 红高粱观后感 12-19
- 爱心观后感(范例五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仿佛漫步在一个优美的梦境中。电影时,读者的观后感可以被视为衡量作品质量的标准。在撰写作品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写出值得他人学习的优秀作品观后感呢?经过精心筛选,88教案网的编辑给大家带来了题为“爱心观后感”的文章。这篇文章汇集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欢迎大家借鉴... 爱心观后感 12-24
- 赤壁电影观后感范例十二篇 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学到书本上所无法学到的知识,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观影时所产生的思考。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理解作品蕴含的深层含义,写观后感时,要注重结构层次的清晰,并着重表达自己的情感。您对于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呢?以下是本站为您收集的一些关于“赤壁电影观后感”的资料,我们提供这... 赤壁电影观后感 12-27
最新更新
更多- 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个人12篇 这个学期行将结束。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现在期末复习工作也正顺利进行。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谈一谈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一、本学期大力贯彻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 那个老人作文15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而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也能提升老师教学水平。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那个老人作文15篇,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四周的土地已经无人耕种,春雨的滋润,杂草不遗余力地疯长。前几天翻起来的杂草,... 那个老人作文 12-30
- 雪作文10篇 经过多番筛选,编辑们精心挑选了一篇名为“雪作文”的文章。作文是一种培养感染他人内心情感的方式,透过写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根源。出色的文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建议您将此页加入收藏,以便随时学习之用!... 我爱雪作文 12-30
- 职业生涯观后感 职业生涯观后感 何谓职业生涯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十年前人... 职业生涯求职技巧 06-27
- 教导主任年终工作总结(10篇) 在撰写一篇岗位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时,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时间的流逝并表达对一年的感慨。其次,我们应该强调公司对岗位年度工作总结的要求,并突出通过总结去年经验为明年的工作铺设更好的前景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可以引用“教导主任年终工作总结”为读者提供更多相关信息,并鼓励他们继续浏览我们的... 教导主任年终工作总结 12-30
- 2024大国崛起观后感8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2024大国崛起观后感8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大国崛起的德国篇,再一次为这个民族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 大国崛起观后感 12-30
- 小学教师个人述职报告总结 怎样写出优秀的范文呢?范文能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分析范文时,我们应该基于事实和论据来得出结论,以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如果你对“小学教师个人述职报告总结”这个非常有趣的主题想要了解更多,请阅读下文。我相信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解决问题!... 小学总结 12-30
- 2024英语谈工作心得十五篇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每个人都经常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喜的新奇点子和想法。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好能够将这些灵光乍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并转化成为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所谓心得体会,即是指经过个人内心思考或亲身经历后所产生的一种独特感悟。要想让心得体会脱颖而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对该想法或点子的深... 英语工作心得 12-30
- 野炊记作文 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野炊记作文”,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以启迪,请务必收藏。作文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表达想法,实现自我改变,并记录了我们的苦与乐。要想写好作文,我们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整理我们的素材。... 野炊作文 12-30
- 小学语文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这个需求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我们需要认真参考每一篇优秀范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提交一些文件,学习范文模板可以帮助写作者更好地组织和展示自己的观点。范文的排版方式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参考,希望这些商品可以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小学语文年度考核 12-30
- 妈妈真好小学作文十七篇 能够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高水平的作文反映了你平时的勤奋学习,优秀的文章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深沉思考。一篇好的作文是如何诞生的呢?您可能需要“妈妈真好小学作文”编辑为您精心挑选,将这篇文章保存下来以便将来方便再次阅读!... 妈妈小学作文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