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理解通分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通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并会运用其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意识与能力。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通分

课时安排: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及通分 2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1页异分母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及对分数单位的理解;能掌握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方法,理解通分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在实践中逐步抽象概括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并能主动寻求证据给出证明。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练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乐于助人、为人要公正、遇事不能盲目冲动等。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通分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下面是在投票确定2008年奥运会到底在哪个城市举行时,四个城市得票数占投票总数的情况。

你能确定最终获得主办权的是哪个城市吗?

2、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于是开始了口号的征集,大家都积极参与,这是通过三种方式参与人数占参与总人数的情况。

E-mail 1/2 普通信件 1/3 手机短信 1/6

你能知道哪种方式参与征集的人最多吗?

2008年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请看大屏幕。(厨师情境图)

二、自主合作、主动探索

1、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堆放处理的垃圾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师:怎样比较哪类多?(比较一下七分之三和五分之二的大小就行了。)

怎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后回答。按照自己的想法试试看。

2、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领悟不同的比较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很会研究问题,你们的方法其实都是将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我们研究数学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这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你们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将七分之三的分子分母都乘5,五分之二的分子分母都乘7,两个分数的分母都变成了35。)

师:像这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相同的分母35就是它们的公分母。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可以适用于任何两个分数。

让学生明确:先通分再比较,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2、练习: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奖牌榜上名列第三,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名列第二。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名次如何?体育报和新浪网分别进行了预测调查:

我们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出两种媒体调查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我们在比较分数的大小时,通常情况,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的时候我们灵活地选择方法,那比较起来更方便快捷。

1、2008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公开向社会征集,认为用长城图案的占3/10,用天安门图案的占5/8。请选用适当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看选用哪种图案的人多?

2、2008奥运会赞助产品伊利奶粉,每1千克中含有2/5千克蛋白质和3/10千克淀粉。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蛋白质和淀粉哪种成分的含量高?

3、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五年级的同学出了奥运主题小报。其中小明用了 小时完成,小青用了 小时完成,小红用了 小时完成。谁完成的速度最快?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时相同的分母就是它们的公分母。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可以适用于任何两个分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第二个红点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

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具准备:

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 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合作探索:

1、出示例题:你会比较3/4和5/6吗?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 注意方法的规范。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2、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3、练一练: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63页练一练

(2)自主练习第七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再做。

4、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7/11和15/22 5/21和3/14 3/8和5/12

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同学评讲。

三、巩固练习:

1、据调查,截至2002年底,日本学生中小学生的1/4、初中生的1/2、高中生的16/25裸视力不足5.0,那个学段裸视力不足5.0的学生比例大?

2、出示课本练习63页第7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1/2 3/8 2/9 4/7 11/20 4/15

比1/3大的分数有:

比1.3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3、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 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4、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8、9、11题

2、拓展练习:下面3名小棋手某一天训练的成绩统计谁的成绩最好?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65页信息窗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分数做朋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和哪个分数做朋友吗?(学生举例,师板书分数,在8 个左右)

2、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两个分数 ,组成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比一比:谁写的又快又多

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你愿意给它们分分类吗?同桌合作,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圈成左右两块。

左边这一组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异),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看信息窗2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怎样列式?你有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分数的分母不同,能否直接相加?

对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对?(得出结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3、归纳小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应怎样进行?

板书: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

4、尝试巩固

任选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计算,同桌交换批改。

5、挑战减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请你猜一猜: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主动猜测)

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证明,好吗?

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归纳方法,并再次进行尝试。

小组交流。交流渗透验算的方法。

三、课堂百草园

1、知识窗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然后按照()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 )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 )分数再加减。

2、出示自主练习4题,填一填,哪个得数小于1/2,哪个得数大于1/2?

学生计算,相互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

四、总结: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方法吗?(补充板书)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2、3、5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5+1/2=4/10+5/10=9/10

(2)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列式计算.

(1)1/2与2/3的和是多少?

(2)8/9减去3/8的差是多少?

3.大东村计划用果园面积的1/4中苹果,1/3种梨,5/12中山楂。

(1)中苹果和梨的面积已攻占果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7、8题

2、 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3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三个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把异分母的分数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来计算多个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指名回答: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是什么?

2、课件出示: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

1/5 、 1/2 、 1/10 1/2、1/3 、1/6

二、新课

1、教学信息窗3的红点。

课件出示信息窗3信息图,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受交通噪音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先让学生列式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想到首先要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鼓励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学生的计算过程。鼓励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请大家看68页的红点,看一看课本上的计算方法。

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种方法?

小结:异分母分数连加,要应用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的法则,先通分再计算。计算,可以分步通分、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加减。同学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2、变题:把上题-改为+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3、出示信息窗的绿点,找一名学生到板前计算,其他同学用练习本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信息反馈、师生评价

1、完成自主练习1题

提醒学生根据分数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补充练习

1-1/3-1/4-1/6 2/3+1/4+5/8

四、全课小结:

三个以上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通常怎样计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2、4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70-71页完成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预习

1、口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加减混合运算是同一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2、投影出示下面一组题:

38+25+62 5.4+7.1+2.9

12.5-4.8-5.2 2.5+0.75+7.5+0.25

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单?

二、设疑激趣、自主互学

1、出示70页5题,独立完成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用哪些方法简单?讨论后回答问题。

2、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算方法在分数的计算中适用吗?举例说明。

3、根据学生的举例情况板书。

4、概括: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连减中的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5、出示题

①这是一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你能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从左往右计算)

②在计算之前,先要做什么?(先一次通分) ③通分以后,再怎样计算? (通分之后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让学生试算,同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6、归纳小结: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进行计算比较简便。能用简便方法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信息反馈、师生评价

1、完成我学会了吗练习题。

2、解方程:

X+3/7=4/5 X-3/8=1/2 X+4/9=1

四、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8、9题

2、拓展练习:同步的部分练习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已学知识:同分母合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因数与倍数的认识(四上农田里的数学拓展平台)。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本册(二)校园科技周)

本单元新学知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约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找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在探索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约分等知识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难点: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约分的方法。

课时安排: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课时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这样正好铺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有剩余。(课件演示)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自主练习3使学生明确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31页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3. 练习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2)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几组互质数吗?

(3)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放学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直观图)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4.规范计算过程。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一天看了《蓝猫淘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8+3/8=1+3/8=4/8=1/2

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2.归纳方法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2自主练习 5、6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1、5/6的分数单位是()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2、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分组讨论。(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

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连减的方法吗?(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生),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

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39自主练习 4、5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填空

1、2/9+5/9表示()个1/9加()个1/9,一共是()个1/9,就是()。

2、3/4-1/4表示()个1/4减()个1/4,还有()个1/4,就是()。

二、计算

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三、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四、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

五、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六、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补充练习

(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p40自主练习 7、9

2、拓展作业:同步相关练习

课后反思: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教材41~47页。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

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前后、左右、上下等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本单元编写特点:素材的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从小对军营就有一种神秘感和向往感,他们渴望了解军营里的一些事情。选取了大量的生活事例,帮组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材选取大量用数对描述位置的实例,如队列、小区布置、瓷砖的铺设等都运用了数对的知识,这些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体会数对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能力。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用角度表示方向。

课时安排:

理解行与列的含义 1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课时

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1: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材用数对确定位置51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行与列及数对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 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种更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呢?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2)。数学上把这一对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展示方格图。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3题

2、拓展作业: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 第3列第2行 写成(3,2)

课后反思:

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测量角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除此之外,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

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

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

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

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处。

2.小结谈话: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三、走进生活教师出示生活中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图片。

四、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考填写答案。

2. 自主练习第3题。题目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建筑物的位置。练习时,要让学生弄清北(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

3. 自主练习第2题。

五、回顾总结谈话: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学生总结交流。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自主练习1、2、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学内容:

教材5859页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角度表示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2008年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师:届时国内外游客将会集岛城,开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为奥帆赛做好准备。

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两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我们进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 )出发向(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进行导游小测试。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60页部分习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部分题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

正负数认识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含义。负数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有着广泛应用的数。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认识负数。这些都为学生初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模型。

通过现实生活问题,是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以统计表的形式记录欣欣商店上半年的盈亏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在统计工作中,通常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以数轴的形式呈现小卫所在的位置在不同的,向东或西行走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

正数、负数的意义。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

正负数的认识 2课时

课题 正负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自主练习15题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联系纸、一个信封、温度计。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生活需要。

1、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1)听清信息,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表示出来。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明白你表示的意思。

师叙述、生记录。

①中国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8名同学;

③小明妈妈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2)汇报:

第一种:用文字表示

第二种:用笑脸图、哭脸图表示

师:你的符号你明白,我的我明白,数学语言是要交流的,怎么办?

生:要统一。

第三种:用+2、-2表示

师:和数学家表达的一样,这种表达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清楚

(3)认识正、负数。

师:你知道像上面的数叫什么?(正数)+2怎么读?

生:读加二。

师导读:正二

师:像下面的数呢?(负数)板书2怎么读?

生:负二

(4)读上面各数,并板书在黑板上。

师:加号和减号和过去的意义不同,加号叫做正号,减号叫做负号。

抢读。-100、+6.8、-1.8、36(同时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为了简写可写36。如果去掉正号,这些数你们熟悉吗?反馈并说明正号+可以省略并将正数与以前所学的数字联系起来。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二、学以致用,合作探索,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1、欣赏图片,发现数学问题。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欣赏几幅美丽的风景图片。你能猜出来这儿是我国的什么地方吗?猜不出来我可以提示大家:

这个地方(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有的地方的平均气温达到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但到了冬天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度左右。最冷时温度达到零下40℃,它素有火洲之称,堪称中国的热极。

这里一日的气温差别特别大, 3月份,一天中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有句民谣说: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这里。

位于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要比海平面低155米(出示海拔图),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被誉为天山 明珠的新疆天池,(出示天池图)则比海平面高1980米(出示海拔图)。

现在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了吗?你可真聪明,这的确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出示新疆图片课件)。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咱们同学对吐鲁番还有哪些了解呢?

(方案一)如果学生交流的水果比较多,师:是呀,这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有首民谣说的好: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一枝花。

2、你能用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来表示出上面这段文字中的数据吗?

(1)(指着学生写出的数据)有正、负数吗?读出来。

零上的温度用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用什么表示?0呢?师: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2)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的位置可挪动) 师:每格代表1℃,请生拔出13℃。拔-3℃。为什么拔不出来?要先找到什么温度?

生:先找到0℃,这是分界点。 师:将温度计上的数揭开,越往上温度?

再拿一个温度计请该生再拔-3℃。 拔-10℃ 比较两个温度(-3℃和-10℃)哪个更冷?怎么能说明-10℃比-3℃更冷了?

生:温度计上有表示

生2:-10℃在-3℃下面。

我国新疆地区最冷时温度达到-40℃,大概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40℃时的感觉。

(3)比海平面低155米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它们又是以谁为分界线的呢?

3、正数、负数和0。

师:你能说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生:-10、-11

师:一对一对说。

生1:+10、-20

师:说得完吗?用省略号表示。

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板书:负数0正数)

用一个圈把所有正数圈出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

生圈出了板书的正数和负数。

生:不同意,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0,正数不要,负数不要。怎么办?

生1;0是分界点。

六人小组讨论:0算正数吗?算负数吗?

师: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0比0小吗?(0不是)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点。

作业设计:

1、基本应用:自主练习3、5题。

2、自主实践:用正负数可以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正数:+2、+10、+52

负数:-2、-15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相反意义的量:温度、高度、方向、收支

课后反思:

课题:正负数认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35页 自主练习 6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正数 负数

二、理解、运用正负数。

1、情境引入。

师: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盈亏(元)+3000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师: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月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盈亏(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超过警戒水位用正数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用负数表示。

读一读哪些天超过警戒水位?哪些天低于警戒水位?

你是怎样表示的?让学生交流。

如果8月8日又高于警戒水位2厘米,该怎样表示?

板书:高于低于

2、自主练习第9题。

让学生明确得分用正数表示,扣分用负数表示。

再让学生说一说兰花表示什么?红花表示什么?黄花表示什么?

最后算出各年级的得分。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你会填一填、读一读吗?

(2) -2接近2,还是接近0?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2、某市2004年每个季度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平均气温(℃) -10 15 20 -5

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升降机上升8米记作+8米,下降5米记作( )米。

(2)一幢大楼18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3层记作+3层,地面以下第1层记作( )层,地面以下第2层记作( )层。

(3)学校举行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抢答题的评分规则是答对一题加10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如果把加100分记作+100分,那么扣10分应记作( )分。

阅读:你知道吗?

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作业设计

基本应用 自主练习 第8、 9题。

自主实践 与爸爸妈妈交流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高于警戒水位用正数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用负数表示。

飞机上升用正数表示, 飞机下降用负数表示。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校园科技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习分数的第二个循环。本单元将在信息窗1学习分数的意义;在信息窗2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在信息窗3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课时安排

分数的意义 3课时

真分数和假分数 2课时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课时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3课时

回顾整理 3课时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 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

电脑

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

谈话: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分数。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新课

1、出示情景图

(1)观察:两组情景图以及图中给出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多数学生能提出平均分的问题,借机明确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 一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若学生提问有困难,教师可适当提示引导。

2、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一:每个同学分得的船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5。

(1)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2)引导学生明确:把所有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只船模占这个整体的1/5。

解决问题二: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是多个物体),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1)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2。

(2)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3)引导学生明确: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解决问题三: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1)动手实践,让学生结合实物模型分分看,探讨得出1/3。

(2)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是其中的几份?

(3)引导学生明确:把6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3,2份是( )?

对比探讨:

(1)每份都是2架,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不一样呢?

(2)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 1的?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 l。

(3)分别把单位l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4)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扩展

出示: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 )?把1条线段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5份是( )?

指出:把单位l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三、练习

1、自主练习1

说说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取这样的几份。

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个数量就是单位l。

2、自主练习2 学生动手涂涂看。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适当引导。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自主练习6:

(1)1/4 1/2 7/8

(2)1/2 3/4 5/12

明确:

(1)让学生反复说说这些分数的意义。(教师要给学困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允许其出现错误,教师或其他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

(2)数轴上的点越往右越大。(初步渗透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四、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自主练习7

(1)学生独立填写,当学生碰到困难时,鼓励学生交流探讨,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2)集体订正。小结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子大的分数值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值就小。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母大的分数值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值反而大。)

五、扩展应用

自主练习8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没有卫星的行星数占行星总数的几分之几?有卫星的行星数呢?适当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课前组织感兴趣的学生上网搜集整理有关资料,课堂上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介绍交流。

六、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作业设计:

基本应用:自主练习3、6题。自主实践:和家长交流今天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1)

无论分得的一份是一个物体还是多个物体,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2)

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巩固理解所学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及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本信息窗的的教学重难点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与学活动过程:

把班级里某一组学生作为单位1,出示:

1、该组中,男生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2、该组中,来自外来务工家庭中的学生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3、该组中,11周岁的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4、该组中,参加艺校的人数占了全组人数的;

学生利用材料圈出各人数,交流:我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这样的( )份,就是结合这些分数说一说分数的意义。

二、生活数学。(说说下列每句话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1)小军吃了一块饼的1/4。

(2)中国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的4/5。

(3)这次数学测验我们班2/3的同学成绩为优秀。

(4)中国用占世界1/2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4/20的人口。

三、自我检测。(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自主练习:学习的形式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四、轻松片刻。

自主练习10

与同学做20次剪子、包袱、锤游戏,把你的胜负次数填入表中。胜的次数游戏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负的呢?

五、趣味探索

自主练习11

鼓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写一篇有关分数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练习课(2)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展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系

1、问题: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提问:怎样计算每一段的长度?商是多少?为什么?(画线段图)

2、3/5表示什么意义?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怎样列式?

把一根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管的几分之几?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3、揭题、猜想关系: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该写多少呢?(学生一时语塞)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究关系

1、验证关系

(1)通过动手操作验证(运用多媒体展示)

(2)出示红点1: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教师让一学生读题,然后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 与各小组的讨论,并适时点拨。

师:谁能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因为木条的长度是1米,把它平均分成3段求每段的长,用除法,列式为:13(板书: 13),但除不尽,商是一个循环小数,等于0.33

师:不错,商是一个循环小数?那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求法呢?

生:要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分成3段,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长的钢材看作单1,求1段的长就是 1/3米。

师:真棒!这样所求的钢材长度不再是循环小数,而是一个简洁的分数。(师板书::1/3米)

指着13和 1/3米,问: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关系。因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材的长度,所以它们相等 。

师:由上可知:1除以3,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师生共同小结:整数除法不能整除时,可以用分数表示它们的商。

(3)出示红点2:把2米长的塑料板做9个书签,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列式质疑:29=(师:商可能是几?为什么?你能否验证一下呢?)

动手操作:剪拼图形,研究29的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小组交流:结合操作,请跟你的同桌说说29的商是多少及其由来。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点拨,然后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是一个一个地分的。先把1米平均分成9份,得到9个1/9,2米共得到18个1/9,平均分9份,每份1/9,拼在一起是2/9米。

生2:我们组是把2米叠在一起,先平均分成9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再把这一份展开,拼在一起得到 2/9个饼,所以平均每个书签2/9米。(板书::2/9米)

师:两种分法都对,相比来说,哪种分法简便些?(后一种)下面请同学们看后一种的分饼过程。(老师演示分的过程并在黑板上留下图示)

根据演示过程和黑板上的图形,再让学生思考回答:

(1)2/9米表示什么意义?

(2)2/9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29=2/9

2、揭示关系探求规律

教师指着两个算式:13=1/3 29=2/9 提出以下问题。

1、观察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是什么算式?右边是什么数?你能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并且被除数作分子,除数作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2、如果用文字表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3、在这个等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4、若用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表示?

学生板书:ab= a/b(b0)

5、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6、分数的各部分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中的什么?

7、综合以上问题,能不能说除法就是分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两个数相除,当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②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实例验证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结合具体算式将分数与除法关系表填写完整吗?

联 系 区 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分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你能不能用字母关系式清楚地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a/b

引导推理:除法里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引导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板书:b0

三、巩固关系

1、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自主练习1题

(2)填上合适的分数

8cm=( )m 13g=( )kg 15dm=( )m 29分=( )小时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5/8, 3/5=( )( ),=( )( )

2、比较练习,完成自治练习2

四、总结提升

师:分数与除法有些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生:)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7页1、2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把1米长的木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13=1/3

把2米长的塑料板做9个书签,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29= 2/9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2第二个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口答后教师标出:1/5 2/5 3/5 4/5。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教师: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3)教师:请看板书第3题的线段图。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1)教师把板书的用红粉笔圈出,请同学观察这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练习:把化为整数。(一人写投影板,其余同学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

6、分数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4、5、6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真分数,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16带分数的意义,练一练,练习十六5~9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带分数,知道带分数也是假分数。使学生理解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带分数的意义;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

知道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片、长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可以把分数分成两类(板书集合图)。

2、出示:下面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5/4 10/10 4/7 45/9 3/21 12/5

真分数:

假分数:

(1)师:什么样的分数是真分数?什么样的分数是假分数?

(2)在这些假分数中,哪些能化成整数?为什么?

(3)其余的为什么不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分子不是分母整数倍的假分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7/3

(1)用圆片表示7/3,需要几个?怎么表示?(图略)

(2)7/3可以看成是哪两个数合起来的数?3/3也就是多少?(把表示3/3的圆片翻过来涂色)

(3)这时可以写成什么形式?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带分数。

2、教学12/5

(1)用长方形纸片表示12/5,需要几个?怎么表示?(图略)

(2)12/5可以看作哪两个数合起来的数?(把表示5/5的两个长方形纸片翻转图色)

(3)这时可以怎样表示?这也是一个带分数。

3、教学带分数的意义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带分数?(同桌互说指名说)什么样的假分数可以改写成带分数?

(2)讲授:有些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整数倍。这样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3)教学带分数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4)互相举例读一读并说说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各是多少。

4、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1)如果不看这些图片,你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吗?

(2)讨论汇报:A可以看直线上的点;B可以想有多少个分数单位;C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3)重点讲解用分子除以分母

(4)练一练:P18自主练习6题

5、同学们读一读这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带分数容易看出大小,所以在计算中结果是假分数的一般都要化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为什么不对?假分数和带分数是什么关系?(在集合图上说明)

2、P18第8题用带分数表示下面每组图中的涂色部分。

3、自主练习9题,让学生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自主练习10题?填带分数时你是怎么想的?

5、在自主练习13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来什么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教材19页12题

2、拓展练习 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带分数

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与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7/3 可以写成 读作二又三分之一

9/4 可以写成 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明确分数和整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一些实例发现规律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自制学具、教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人,揭示课题。

1、教师讲故事。

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

学生:讨论:哪只猴子分得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和验证,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

教师:引导: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板书课题)

2.组织讨论。

(1)既然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这三个分数是相等关系, 1/4=2/8=3/12,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通过观察演示得出: 3/4=6/8=9/12。

(3)我们班有40名同学,分成了四组,每组10人。那么第一、二组学生的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分数表示,然后得出: 1/2=2/4=20/40。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爱护眼睛统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知识是在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之后安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的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爱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复式统计图。

课时安排:(六课时)

设简单的调查表 1课时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课时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73-P74窗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相关事例的调查、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问题,并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教具准备:

课件,表格,未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刚才同学们了解了王老师的一些情况,那想了解一下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些情况吗?请看屏幕.

课件:XX路学学生体育爱好项目调查表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同学们了解我校学生的体育爱好,想知道他们吃零食的情况吗?

请继续看屏幕:

课件: XX路小学学生吃零食情况调查表

注:每个年级大约200人.

师:从上面图表中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追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谁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再问:你是观察的统计表还是统计图?)

师:刚才,我们大部分同学是通过观察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得到以上信息的?那你感觉到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那你们想画一画这样的统计图吗?请打开书第73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例1.

二、探究新知

1.绘制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引领学生观看信息窗1.

师:你认真读窗1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师:我们在设计调查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一要确定调查对象;,二要确定调查内容;三要记录数据.把数据进行整理)

师:我们调查45名患有近视的学生和家长,他们患近视的年龄分别如下,我们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呢?用什么统计图可以直观的描述数据?

2.尝试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预设:同年份的可以画在一起,追问:怎样学生和家长呢?一是引出图例;二是位置要固定。然后学生尝试画一画在书上完成。)

展示绘制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学生再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师巡视辅导。

3、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揭示课题

师:像用两种以上的直条表示不同数量的条形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要画两种以上的直条,为了区别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线条来表示,这就是图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画图例。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

全班汇报、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分析数据:我们一起再来观察这幅漂亮的统计图。

①?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认真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注意:挖掘数据反映出的内在趋势。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1.师:刚才同学们了解我校45名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一些情况,你们还想了解他们运动会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我校五年级一班、二班学生运动会得分情况统计表。

①哪个班在短跑项目上占优势?

②分析数据:在这个统计图上,你还了解哪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出示2003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图,回答

①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②你还发现了什么?

3、出示教材77页5题,观察并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随处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其实,只要大家留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愿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1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内容:

教材第7778页例题、自主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谁能说一说横轴和纵轴各表示什么?图中条形和数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哪个班人数最多,另两个班的人数怎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果要用条形统计图同时表示出三个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多少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2、出示课件观察例题:说一说:晨光小学六年级各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统计表的意思?

3、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在画法上的异同,制作日期下面为什么要表示出不同颜色的图例。

4、显示制作过程

(1)按制作统计表的步骤,先要表示什么? (说明:统计图名称和制作时间)

(2)接着画什么?(说明:横轴、纵轴及横轴上各直条宽度,间隔,单位长度与数量)

(3)怎样表示各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怎样才能明确哪一条表示男生人数,哪一条表示女生人数?根据什么区分?

说明:自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其他方式进行区别,并结合统计图说明怎样表示。

(4)观察思考:

1、各班男女生人数分别是多少?

2、从图中你还能获取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六题

教师提问:数据有没有表示?怎样区别A、B两个停车场?

2、试一试:制作一张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2008年5月)。

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复式统计图的绘制与单式统计图有什么异同?除了按照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以外还要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6

2、拓展作业:78页课后实践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79页信息窗2

教学目的: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与用途,初步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那些?制图步骤有哪些?评讲作业。

二、合作探索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提问:这道题要求制什么图。要统计哪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师指出像这样要统计两项或两项以上内容的折线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2、教学信息窗2的红点

观察信息窗的内容,思考:城镇和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应怎样比较?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好?

(1)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与前面学过的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与步骤相同,但是由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多统计一项内容,所以制图内容有所增加。

(2)从这幅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检查。主要检查标题,制图日期,各点数量,两条射线箭头单位名称,项目名称,时间,图例等内容有无漏写,错写。

3、学生练习,试画同步上无线电二厂的产值增长折线。

4、看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快?(一厂增长得快,可从一厂的折线上升的多看出。)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2000年增长最快,从1999年2000年两点间的线段升得最高中可以看出。)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1页的1题。教师巡视指导,练后评讲。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也是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还能更好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分析,说明问题。它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基本相同。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 P.80-P.81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和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过程。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统计图表,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绘制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复式统计图

1、昨天晚上,有谁观看了天气预报?昨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

2、出示苏州地区最近一周最高气温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3、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我们可以把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你们想制成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

请同学们在纸上完成这张折线统计图。

你们是按哪几个步骤来制作的?(描点、标数、用线段连接)。

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你知道最近一周最高气温出现在哪一天吗?

4、老师还收集了最近一周的最低气温,并且也把它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最近一周最低气温出现在哪一天?

5、课件同时出示两张统计图。

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很快地看出近一周内哪一天的温差最大,哪一天温差最小吗?

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如果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

6、出示合成的复式折线图,这样能看清楚了吗?(无法分清哪根折线表示哪个温度)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要用不同的折线区分)

你打算用什么折线来区分?(用虚线或用不同颜色的来区分)课件出示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的最低温度。

7、为了能清楚地表示出两条折线分别代表什么内容,还要在图的右上方画出图例。课件出示补画图例。

二、进一步感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1、出示80页第二个红点

找同学读一读内容,仔细观察两个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理由

2、同位互相讨论后找同学回答。让学生知道:因为两幅统计图的画法不同,一个单位大一个单位小。

3、小结: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同学们知道,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容易使人们对数据的描述和解释产生差异,并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在制作方法上,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数量,注意标注图例)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分析练习我国某城市2004年品均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1)说一说两个城市2004年月平均最高气温表化的趋势。

(2)1月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8月份呢?你有什么发现?

(二)下面是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把你的身高与平均值比较,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统计图,学生讨论、交流读到了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练习

教学目标: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点。能独立完成统计图的填写和比较。???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过程

一、课本练习

1、谈话导入

师:P82中4题世纪小学对2002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记录,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 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2、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3、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一)完成练习题:自己班同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合格情况,收集有关的信息。

1、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2、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4、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二)把?课前调查借阅图书情况统计的数据做以分析。

1、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用条形统计图还是复式统计图。

2、指导学生适当重新整理数据,问:如果不分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应怎样整理数据?统计图应该怎样画?(按图书种类把相应的借阅本数相加)

3、学生再独立完成2个统计图。

4、分析比较:

(1)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五年级一班有40人,你能分别算出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吗?

(3)五年级一班本学期平均每人借了多少本图书?

5、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P83

2、小结: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2页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84页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能根据图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这个单元中你们学习了哪种统计图?这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优越性?

2、完成练习84页第2题。

出示统计图。

问:这张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追问:你能解决这三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评价。

师:学好折线统计图对我们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或事情有帮助吗?想自己试一下吗?

二、指导练习

1、完成同步练习第2题。

⑴小组分工整理数据,把数据填入统计表。

⑵小组内交流统计表的数据如何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

⑶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⑷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什么顺序填写的。

注:也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的项目开展活动。

2、完成我学会了吗第一题。

⑴分析男生、女生活动情况统计的数据。

⑵根据统计的数据独立完成统计图,想一想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3、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三、全课小结

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统计方面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自主作业:自主练习84页1、2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习题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五单元 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辨认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内容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选取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与交流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学生学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时应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独立观察,在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将本单元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时便人不同方位观察一组长方体实物的形状;第二层次时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一组正方体实物的形状;第三层次是根据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走进商场观察物体 (3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辨认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目的:

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模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 回忆旧知

课件出示走进商场观察物体(信息窗1,只有冰箱),复习辨认单个具体实物的形状。

谈话:同学们经常逛商场,这个场景你们见过吗?图中的冰箱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3种形状学生选择)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课件出示信息窗1(有冰箱和冰柜两个实物)

谈话:只有冰箱我们会从不同的方位观察和辨认,现在图中有冰箱和冰柜两个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又会是什么形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组物体是什么形状。

(板书课题:观察一组物体)

三、操作观察 合作交流

1.借助经验 大胆猜测

谈话:(课件出示3组形状)请同学们猜猜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呢?

学生猜测。

2.模拟观察 验证猜测

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两个纸盒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摆放放好。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3.小组合作,观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汇报。

5.想、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学生画,教师指导)

6.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准备的另一组学具(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柱体)摆放的位置不同,从不同的方位看分别是哪组形状。(课件出示形状,学生分组观察,教师指导)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第1题。

2.看一看,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想一想,摆一摆。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想象,在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交流。为信息窗2做铺垫。

五、课堂小结。

谈话:请同学们谈谈你、老师或你的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一组物体

正面(前面)后面

左面 右面

上面 下面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逛商场吗?商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但对于存放货物的仓库我们很少见过。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存放货物的仓库去看一看,好吗?请看屏幕。(出示书81页情境图)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1.从推车的叔叔方向看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的?

2.背着包的女同学从侧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3.爬在梯子上的叔叔从上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问题: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

1.回顾旧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从不同方向看指的是哪几个方向?

(学生回答:指的是上面、正面、侧面三个方向。)

2.谈话:同学们看,我把图中小车上的货物给大家拿来了。(每人发两个正方体积木。)请你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然后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一下,各是什么形状?

(操作后先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然后汇报交流,交流时多指名说,让学生畅所欲言。)

3.你能帮助他们把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4.小结: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看小车上的这堆货物,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完成板书:观察物体)

(二)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三个正方体的组合图)

1.谈话: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呢?

2.请你先用用手中的积木来搭一搭,然后观察一下,从不同方位看,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中活动,互相交流,然后指名发言,全班交流意见。)

3.你能帮助他们把现在看到的图形贴到相应的位置吗?(教师贴好头像,学生到黑板上板贴看到的图形。)

(三)解决问题: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怎样摆?

1.谈话:我摆了4箱货物,从正面看形状是。你知道我是怎样摆的吗?同学们可以一边想,一边用手中的积木试着摆一摆。谁摆出来了?(对第一个发言正确的学生要充分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是不是只有一种摆法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手中的正方体积木,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摆法多。

3.谈话: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摆的也很认真。哪个小组想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学生用实物投影演示、交流。)

4.小结:同学们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并且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放的方法,看来在仓库里摆放货物也有很大的学问。

三、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同学们,你想不想也来当一次仓库保管员,来摆放货物呢?不过,摆放货物是有要求的,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2页,一起看自主练习第1题。

要求:请同学们先和小组的同学先用积木摆一摆,仔细观察从不方向看到的形状,然后说说每一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学生先在小组里摆一摆,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2.自主练习第2题。

谈话:(出示3幅图)看,这是我在仓库拍的三幅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完成书第83页第2题。填完后,可以用积木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填的对不对。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3.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你能帮助这四名同学找一找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吗?如果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来,那么就直接用线连一连。如果你不能马上看出来,就用积木摆摆看看,再连线。

4.小游戏:你说我摆。(自主练习第4题。)

介绍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抽出一张印有图形的图片,其他同学摆一摆,看一看有几种不同摆法,比一比谁的摆法多。(学生操作、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布置作业:今天的作业是自主练习第5、6、7、8题。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不错,小组活动很积极,希望同学们活学活用,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课件播放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

师:四个盲人为什么摸同一头大象,而他们的描述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四人摸到大象的部位不同。

小结:对,他们摸大象的部位不同,得到的答案就不一样。实际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今天天气不错,我们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去看一看吧!

二、合作探究,回顾整理

1.看一看,猜一猜(大屏幕投影第1题画面)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们拍的照片会一样吗?

(1)想一想,连一连 (大屏幕投影拍到的3张的照片)

师:看,这是他们拍到的照片,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他们拍摄的位置不同。

师:想一想,三张照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会是哪位小朋友拍到的呢?

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2)议一议

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分辨照片是哪个方向拍摄的呢?

引导生小结:可以用摆一摆借助实物观察的方法。

1.摆一摆,看一看。

师在实物投影前用5块正方体木块搭成的一个图形,让4名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并让学生描述所看到图形的形状。

2.画一画,想一想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下来。全班观察,想一想是从什么方位看到的。完成(1)题,并说明理由。

3.搭一搭

请同学们两人合作,一人画出从上面看到图形的样子。另一人按要求搭拼。

4.小结:

谈话: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多个物体的形状和位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动脑思考,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按要求摆一摆 (师出示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1)用4块摆,从上面看是。

(2)用5块摆,从侧面看是。

(3)用6块摆,从正面看是。

2.大家一起算一算

一个立体图形,从上面和前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搭这样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几个小立方体?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想象联系实际

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总复习是对全册所学内容的全面回顾、整理与提升。通过复习,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理解,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整个复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整理,第二部分是综合练习。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正、负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粉饰的加减法,根据方形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长风体和正方体,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系统、全面地复习和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回顾整理的过程,学习掌握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归纳、整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整理复习过程中,评价与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六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课时

分数加减法 1课时

认识正负数 1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课时

方向与位置 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P119一1212页综合复习的第1一4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有关概念,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

复习难点:

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分数的意义。

(1) 5/7这个分数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单位。

(2)讨论: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3)例如:一段钢筋长5米,平均截成6段,每段钢筋是多少米?每段钢筋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指名回答应如何列式计算?说说单位l与分数单位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分数单位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的数。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9=

小结:被除数除数=用字母表ab= (b0)

3、真分数和假分数。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题,课本第121页的第(5)题,要求学生把假分数写在直线上方,真分数写在直线下方。从图中清楚地看出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真分数<l假分数1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l、口答: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什么是约分?什么是通分?什么叫最简分数?

2、做P121页的第(3)题。

3、假分数、整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说一说假分数怎样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带分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小结:约分、通分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比较分数的大小除了用同分母、同分子比较方法外,还可以灵活地使用,以1为标准,以中介分数作标准等方法进行比较。

三、综合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带分数。

2125米=()千米80分=()小时

1米40厘米=()米4050千克=()吨

2小时20分=()小时76分米=()米

2、填空

(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一个最简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积是24,这个分数是( )或( )

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分母是5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通分时选用的公分母一般是原来几个分母的( )

分子和分母都是合数的分数,( )最简分数.

两个分数通分后的新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的两个分母一定( ).①都是质数 ③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是15,这样的分数一共有( )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1页1、2、3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P122页综合练习511题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正确解答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能熟练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进行简算。

复习难点:

进行简算。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

1、说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

7/83/8 7/13+7/13 1-2/7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算P122页的第5题。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各应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集体讲评。

3、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分,是假分数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法则计算。如果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退1化成假分数再减。

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规定的,再计算下面的练习:

1/15+4/15+7/15 1-2/9-5/9 5/6-(1/2-1/3)

2、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5/12+1/8 11/12-(1/12+1/6)

2、师生共同小结: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计算中要注意应用,提高计算技巧,做到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独

立练习后指名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出能简便计算的。

3、解方程:X+1/6=3/4 X-7/15=2/5

四、教师小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8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内容:

认识正负数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南北位两个相反的方向,如果-8米表示一个物体向南移动8米,那么+7米表示( ),物体在原地不动记作( ),如果A点有一个物体,向南移动了4米,记作( ),又向北移动4米,那么他现在的位置在( )。

2、某日黄山傍晚的气温从中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到7摄氏度,这天黄山傍晚的气温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1)师:生活中也有很多意义相反的量,老师这儿还有几组意义相反的量,你们想不想听?那就是边听边把它们记录在这张表格中。(出示记录表)记录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2)依次出示三句话,学生记录。

① 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珠穆朗玛峰搞出海平面8844.43米;

② 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③ 助民超市,三月份赚了16900元,四月份亏了127元,五月份赚了15200元。

④ 小明妈妈到银行存入800元,小红妈妈到银行取出200元;

2、反馈学生记录情况,集体讨论。(展示学生作品)

3、让我们再来读几个正负数。(出示:+100、-75、-1.8、38)这个38前面怎么没有符号?你认为它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了简便正数前可以不写正号。谁能来说几个正负数?(生:)

说得完吗?说不完怎么办?(板书:)谁再来说几个负数?(生:)说得完吗?(板书:)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正、负数和0的关系。

师:现在黑板上有很多的数,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谁能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再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生圈)(注意: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0表示什么呢?(生:0是分界点)那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出示:所有的正数都比0大,所有的负数都比0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一)引导学生举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还曾经在哪见过正负数?(生举例:)

(二)重点讨论

1、做112页4题。

2、下图每格表示1米,小华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C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3、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讨论:风速怎么会有负的呢?(请两生分别代表刘翔和风速表演,是相反的)

师:如果风速是+0.4米,又是什么意思呢?(再请学生表演)

四、总结:生活中有更多的负数等着同学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同学们细心观察,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简单的平面图、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提纲,以备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二、综合练习 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

(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2、做综合练习18题

四、总结: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2页7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

长方体与正方体

复习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能正确、灵活地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复习态度。

复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复习难点:

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复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复习过程:

一、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板书: 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相等分3组,每组4条棱相等长、宽、高

正方体都相等都相等棱长

2、什么叫做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怎样求?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3、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单位有什么?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35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06立方米=()立方分米

0.24立方分米=()升=()毫升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实际应用

1、把一条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关键是已知棱长总和,求每条棱的长度。然后再求表面积和体积。

2、某校用石灰粉刷教室的四壁和顶棚、室内长8米,宽6米、高4米,扣除门窗1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石灰0.25千克,共用多少千克石灰?

这道题是表面积求重量的问题,关键是先要判断,求几个面的面积总和(五个面)最后再求重量。

3、一个粮仓,里面长20米,宽12米,如果存放的稻谷高3.5米,一升稻谷的重量是0.78千克,这个粮仓存放的稻谷多少吨?

这道题是容积求重量的问题,求容积先求体积,再换算成容积,最后求重量。

4、一个铁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能装汽油多少千克?(每升汽油重0.82千克)

这道题前半题是求油箱的表面积,后半题是先求容积,再求重量。学生往往做成表面积求重量,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注意单位的换算。

三、全课总结:

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在实际中应用较广,在解题时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弄清是求表面积,还是求体积的问题,如果是求表面积的问题,还要弄清求几个面。在求积时注意单位换算。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复习内容:

复习统计图和可能性

复习目标:

通过对统计知识和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能性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

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

(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

2、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什么的问题?

(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3、比较辨析。

4、解决问题。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

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四)学生回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制作统计图。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2003年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

3、掷飞标游戏。

(1)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是几分之几?

(2)飞标掷向哪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是几分之几?

(3)飞标掷向哪两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同样大?是几分之几?

4、砸金蛋游戏。

(1)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到钢笔,书包的可能性分别由多大?

(2)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砸不到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有两个人依次砸蛋,谁先砸中钢笔谁算赢,你认为公平吗?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和可能性,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教材123页13、14题

2、拓展作业:同步练习的部分题

课后反思:

青岛版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下学期复习计划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 人,男 人,女 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善于动脑的学生不多,所以尖子生较少。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要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二、空间与图形。了解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三、统计与概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统计图、统计表)、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三、复习目的

小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复习时要密切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条理系统,使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习惯,在兴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全面达到小学总复习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总体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复习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习。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习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因此,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与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弄清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科学的复习,使总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复习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习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由点到面、先回顾再联系、举例子等学习方式;表格、网络图等表示形式,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回顾与整理的能力。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对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重、难点及薄弱环节,应着重加以复习,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知识就可以适当简略,以节省教学时间。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部分拓展性的补充题,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现协作性。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

(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五年级下学期复习计划


一、本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 人,男 人,女 人。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善于动脑的学生不多,所以尖子生较少。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很差,不论是基础知识,还是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我们要依靠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突出尖子生,重视学困生,提高中等生。

二、复习内容

本册复习内容分为三大板快:

1、数与运算。

整数、小数、分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每种运算的意义及其运算法则。

2、空间与图形。

了解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周长、面积、体积的含义,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解决与周长、面积、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测量、识图、作图等技能。

3、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统计图、统计表)、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三、复习目的

小学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复习时要密切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宗旨。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合作交流,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条理系统,使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习惯,在兴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全面达到小学总复习的教学目标。

四、复习总体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知识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复习策略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实施科学的复习。

青岛版小学数学总复习无论是体例结构、呈现方式、内容安排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创新的思想。因此,教师要正确地把握与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弄清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组织科学的复习,使总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复习的方法指导

对于复习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合作交流、自主整理等形式;由点到面、先回顾再联系、举例子等学习方式;表格、网络图等表示形式,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回顾与整理的能力。

3.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

把所学的全部内容进行一次回顾与整理,内容很多,但是时间比较少,这就要注意抓住重点,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复习效率。对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重、难点及薄弱环节,应着重加以复习,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的知识就可以适当简略,以节省教学时间。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复习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部分拓展性的补充题,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着重帮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现协作性。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

(4)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繁忙的工地角与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平角、周角,系统认识角,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度量和分类,画角;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及3条边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三角形初步认识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学生对角和三角形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是还缺乏对角和三角形知识的系统深入了解。教材以真实的现场实物为素材,系统设计了角和三角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体验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材还设计了大量的动手活动和操作练习,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学习并巩固角和三角形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图形知识的水平。角的度量是角的分类的基础,角的分类又是三角形分类的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能过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角和三角形。

教学难点:建立图形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课时安排:

繁忙的工地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8课时)

信息窗1:认识平角和周角 3课时

信息窗2: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 4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角的分类和度量

教具准备:

活动角、小棒和量角器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课件)播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画面上有5台挖掘机。

生2:工人叔叔工作非常繁忙,非常辛苦。

生3:铲斗臂上形成了很多角。

生4:铲斗臂上的角不一样大。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她已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了!

(课件演示:铲斗臂上形成的各种角)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 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实物投影展示,再把角贴在黑板上)

(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很容易说出名称。个别学生可能还会说出平角和周角。)

3. 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

(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

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他仍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我认为不是角,因这里是平平的,不尖了。

生3:我也认为不是角,因为它看上去是一条直线。

生4:我反驳他们的意见,请问两位同学,角是怎样形成的?

生5: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生6:那么请问你看到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了吗?角还可以怎样形成?

师: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生1:我认为是,从刚才的讨论中我发现这个图形也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而且是旋转了一周,所以,我认为是角。

生2:我认为不是,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而这里只有一条射线,所以不是角。

生3:我补充,因为这两条射线重合了,其实是有两条射线的。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

(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生1:我们发现:平角是直角的2倍

生2:周角是直角的4倍

生3:周角还是平角的2倍

师:同意吗?(学生都点头同意,师板书)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课件播放,学生回答)

2. 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3. 播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看大屏幕(播放:生活中的角画面:斜拉桥、路灯、篮球架、滑梯、起重机、各种扇子、自行车等等)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生1:角有很多用处

生2:生活离不开角

生3:角的作用很大

生4:学数学很有用

四、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的分类:锐角 小于90

钝角 大于90小于180

直角 等于90

平角 等于180

周角 等于360

1个平角=2个直角 1个周角=2个平角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画已知度数角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教学重点:

掌握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

教具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学生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能帮着想个办法吗?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 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 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方便,又从左边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板书: 10 =1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样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和那个学习用品比较像-------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 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

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

(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点拨。编儿歌

板书:量角的步骤:

点对点

边对边

找零度

认刻度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

(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

(1)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

(2)小组内交流画法。

(3)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

(4)再练习画几个角。

三、谈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直角是90度

平角是180度 1平角=2直角

周角是360度 1周角=2平角

锐角<90度

90度<钝角<180度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角的认识练习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隆隆作业的挖掘机上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1、回顾梳理角及角的分类、大小比较。

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

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

谈话:同学们你能试编一句顺口溜记住角的分类与大小?(学生试说)小指代表锐角,无名指代表直角,中指代表钝角,食指代表平角,大姆指代表周角。

谈话:同学们喜欢顺口溜吗?量角中心对顶点,零线重合角一边,若想知道多少度,分清内外看他边。老师的顺口溜说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

2、自主练习。

①自主练习第4题。

谈话:同学们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学生量角并比较)集体校对

②自主练习第8题。继续量角训练

谈话:从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节约时间,同学们知道吗在钟表上还藏着许多角的知识。

教师出示钟表教具,先演示,学生口答几个,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一圈是多少度?每一大格多少度,每一小格多少度?

(利用规律限制时间同桌解决第8题,一人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一人用量角的办法。)

③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书上量角量得很好,现在我们量量手中的三角板,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量角,量后把你的结果汇报给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信息:

⑴都有一个角是90度。

⑵一个三角板是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④自主练习第11题。

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学生口答一些拼成的角,并举着自己的三角板演示给其他同学。

谈话:刚才同学拚得很好,下面个人动手拼一拼谁的发现最多?把你得到的新角画在本子上。

(学生动手拼摆画,可能有的学生几个人合作,运用三个三角板拼成的角要给与表扬鼓励。)

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0题。

谈话:通过刚才练习,同学们对角的有关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的眼力。手势判断对错。(师生共同完成)补充: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 )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 )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

2、自主练习第13题。

让学生动手画在练习本上,教师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画。

谈话:你画出一个什么图形?量一量第3个角是多少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⑴两个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得到一个三角形。

⑵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

3、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知道哪些运动项目?你知道运动员优美的动作上藏着角吗?谁表演给同学们看看,并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之后同桌互相表演画角)

4、应用拓展。

自主练习14题:

谈话:同学们对于量角画角都掌握了,那么你会计算角吗?先观察第一幅图,你通过看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⑴有一个角是135度。

⑵角1和135度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⑶角1和角2正好也是一个平角180度。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三角形及其分类。正确掌握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和三角板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电脑出示)美吗?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

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像这样的小木凳,(课件出示木凳)用得时间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

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谈话:看这两幅图中,哪里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

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

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

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

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

(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学生分类)

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

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打开书第44页,完成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2页自学。(学生自读了解)

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4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4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

(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七、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谈话:回忆一下,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课后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来画一幅画,尽可能多的使用各种类型的三角形,明天我们开个画展,看看谁的画最有特点。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三个都是锐角, 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角的关系

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边、角的关系。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3厘米、4厘米、5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3个三角形,量角器,剪刀。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

详细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

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量一量

师: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

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

(2)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

(3)折一折

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生1:将正方形(或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这样,就折成了两个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四个直角的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

生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可以折成一个直角,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因此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

2、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好,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本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选取了国际首例冷冻克隆牛技术这一素材,结合实际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体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先进科研成果,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本单元借此基础,先由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引入,然后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知识。教材重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借助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直接推广到小数加法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减法(6课时)

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1: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

教学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

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头可爱的克隆牛的情况,看他们身上有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合作 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健健、壮壮出生时情况记录。

师:同学们观察信息窗1,看看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你都获得哪些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先来了解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2、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说明意义。师板书:0.77+0.03= (米)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计算过程。

3、优化算法

师: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4、探究算理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17.05+2.83吗?

(2)组织交流,理解算理。

a.组织学生交流计算的算理、方法和结果。

b.典型错误纠正,在交流中,理解算理。

c.你会验算吗?

(3)抓出重点,总结算理。

师:计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强调数位对齐)

师:得数末尾的0能不能够去掉?为什么?

5、迁移算理

(1)解决问题:壮壮出生时的体长比健健长多少?

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竖式计算。

师: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得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进行计算。

在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尝试验算。

6、反思算理

(1)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讨论)

相同: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意义相同。计算法则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不同: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最后得数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应去掉。

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

1)填一填:P89(1)

2)计算并验算

26.81+5.29= 1.92-0.71=

3)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P91(13)前两个

2、走进生活

我们的数学书5.27元,数学同步练习6.80元,两本书一共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课后延伸

师:我们这学期预交了150元课本费,学期末我们是要补交还是会退回呢?让我们课后一起算一算吧!

四、感悟收获

谈话:今天大家学得愉快吗?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说本课的收获及体验)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壮壮出生时的胸围是多少?

0.77+0.03= (米)

0.77

+ 0.03

0.80 0可以去掉不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串联情境 唤醒已知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头奇异的克隆牛:健健和壮壮,并且了解克隆牛出生时的情况,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装入了问题口袋,这节课我们从问题口袋里找出问题,开动脑筋,继续一起来解决。

2、课件出示:问题口袋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点击课件)

8.90.4213.4600

(2)算一算(点击课件)

4.6-3.2 1.28+1.21 8.75-3.74

4.5+5.5 56+344 130-25

实物投影演示学生计算的过程 订正答案(引导学生简单说说后两道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尝试 探究新知

1、迁移情境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壮壮和健健出生时情况表

点击课件:问题口袋提出问题

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

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同学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你能试一试吗?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

(2)板书算式:1.3-1.25

2、独立思考 探究算法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师:你能计算出得数吗?先独立思考,算完后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学生演示计算过程

指名板演(找出不同的书写方法正确与错误的对比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3 1.3

-1.2 5 -1.2 5

0.8 8 0.0 5

师:你们能分别说说计算的理由吗?(板演学生)

3、小组讨论 探讨算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样,到底哪种算法是正确的?

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同意哪种算法?

根据你上节课学习的经验,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1.3-1.25?

4、汇报交流 总结算法

(1)全班交流算法,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错的原因是什么?正确书写格式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中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

(2)小结计算方法(重点是:①相同数位对齐;②哪一位上不够,用0补齐)。

①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②你知道怎样对齐数位吗?(小数的小数点要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③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1.3-1.25时1.3百分位上没有数,相当于0,即1.30-1.25,0-5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④差的小数点应与减数、被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5、加强算法 深化理解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计算的方法来算一算9.06-2.7这道题吗?请进行验算。

指名学生板演

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加法验算)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总结:观察小数加减法算式, 说说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问题?

全面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9.7+12.34 10-0.8

(2)你能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吗?

课本练习91页第13题后两道题目。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 9 4. 6 7. 0 5 3.2 5

- 3. 5 8 + 2. 8 5 - 6.5 + 1 5.7

2. 4 8 6. 4 1 6. 4 1 1 8. 9 5

3、走进生活

师:生活当中,买东西最常用的就是小数加减法来算价钱,星期天,老师到超市逛了一圈,超市里有很多物品,老师买了一些东西,服务员给了一张小票,大家帮我看一看。

(1)课件出示:购物小票

娃娃: 26.00元 闹钟:45.80元 铅笔:0.60元

铅笔盒:6.84元 照相机:265.80元

火腿肠:0.90元 巧克力:8.55元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买吃的花了多少钱?

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买生活用品花了多少钱?

300元钱买照相机和娃娃够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同学们都有逛超市的经验,找出一张购物小票,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核算一下是否正确?

四、总结回顾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进步?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壮壮出生时的管围比健健长多少?

1.3-1.25=

2. 3 1.3

-1.2 5 -1.2 5

0.8 8 0.0 5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回顾整理 夯实基础

1、快速抢答

0.6+0.3= 5.3+3.7= 0.6+1.2= 7.6+1.4=

1.2-0.4= 7.9-0.9= 1-0.8= 12.5-2.5=

(哪位学生最先算出结果,可直接起立回答)

2、用竖式计算

12.4 12.4 12.92 12.92

+ 5.87 5.87 4.5 + 4.5

二、对比练习 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 第6题(p90)

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自主练习 第7题

通过统计表呈现出一周气温变化,除了解决给出的问题外,进一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其他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3、自主练习 第12题

让学生了解人类到太空后身高增加的小常识,再独立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在括号里填数

().4 14 . 5

+ 6 .( ) 5.( )

10 .7 8. 6

通过此练习,利用小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 第9题

此题是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与同位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人均住房面积的变化情况。

3、自主练习 第10题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从不同角度探讨出可能隐含的规律。利用加减法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得出魔术箱中隐藏着相同的数据。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

4、数字游戏:

全班学生每人在小卡片上写下一个20以内的一位或两位小数。写完后任意两个学生出示卡片,计算两个数的和与差。既可以用抢答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

四、归纳总结 实践应用

1、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说说生活中小数加减法的运用

3、超市购物

出示一组商品价目表:

篮球 32.5元;布娃娃 18.7元; 薯片 8.5元;

赛车 38.75元;笔记本 15.45元; 小刀 9.6元

估一估:选购你喜爱的两件商品,带50元够吗?(够,大约还剩多少元? 不够,大约还差多少元?)

五、课后实践 升华体验

周日,开展争当小管家活动,帮助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菜。并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和同学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12.4 12.4 12.92 12.92

+ 5.87 5.87 4.5 + 4.5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计算。

教学目的: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灵活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准备:

课件 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情境激趣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0.9 9+0.1 0.39+0.61 5.12―4.12

10―2.5 20―19.8 3.9+2.1 0.09+1.01

8.4+3 1―0.6 2―0.98 3.8+12

2、谈话引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克隆牛健健和壮壮的情况。今天,我们要再来认识一头克隆牛蓓蓓,了解它的有关情况。

(出示情境图)教师结合情境图简单介绍克隆牛蓓蓓出生前后的一些情况。

二、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1、观察三幅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如: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满月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2、下面我们先来解决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解答吗?(学生尝试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生交流算式:(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列出综合算式)

(1)10.98―0.22=0.76(米)

0.76―0.1=0.66(米)

(2)20.98―0.22―0.1

(3)30.98―(0.22+0.1)

综合算式要说明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算式和先求两个数的和再减,这两个算式每一步的意义,可以联系前面学过的关于减法的有关运算律:

a―b―c=a―(b+c)。

4、上面的综合算式怎样进行计算呢?(学生自主进行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5、全班交流计算情况。[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各种计算方法]

脱式计算要关注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学习竖式连减的方法。

如果用竖式来计算小数连减,要注意什么呢?

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请学生来介绍竖式连减的方法:

(1)注意探讨怎样对齐数位?(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数位。)

(2)小数部分数位不同怎么办?(可以在末尾添0占位。)

三、巩固练习 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

出示题目,明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2:

(1)出示题目,从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季度指什么?每个季度包括哪几个月?

(3)解决问题:3月份要编织多少万件才能完成第一季度的任务?(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全班交流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给自己一个评价。

3、你还想跟老师和同学们说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米?

a―b―c=a―(b+c)

0.98―0.22=0.76(米) 0.98―0.22―0.1

0.98―(0.22+0.1) 0.76―0.1=0.66(米)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同学们,大家都有朋友,有新朋友和老朋友,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找朋友。(投影出示)

79+145+21 25+97+3

让学生在每个算式中找到一对好朋友,并说明为什么?生答后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

2、复习已学过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a+b=b+a (a+b)+c=a+(b+c)}

3、找朋友:看哪两个数相加和是整数。

8.8 0.3

6.9 1.2

19.7 2.1

1.03 0.97

2.99 2.01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活动一

1、谈话:克隆牛蓓蓓在叔叔阿姨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茁壮成长,现在已经一百天了,大家还记得蓓蓓出生时的体长吗?

(板书:出生体长0.78米)满月时的体长呢?()蓓蓓百天时的体长比满月时多0.16米,百天时的体长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学生复述题意,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计算,自由板演

(3)老师纠正:方法一:0.18+0.16=0.97(米)

0.97-0.78=0.19(米)

方法二:0.18+0.16-0.78=0.19(米)

0.18

+ 0.16

0.97

- 0.78

0.19

活动二

1、请大家仔细看看这里的4个加数,想想可以怎样计算。7.65+3.72+6.35+6.28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 +(3.72++6.28)

= 17.72 +6.28 = 14+10

= 24 = 24

3、比较:哪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些?为什么这样算简便?

4、学生讨论后明确: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5、这里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6、小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能更简便地解决小数加法的计算。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导练:

⑴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7+4.95+3.3=6.7+□+4.95 (1.38+1.75)+0.25=□+(□+□)

⑵根据算式的计算过程填运算定律。

5.64+4.65+0.36

= 4.65+5.64+0.36 ( )

= 4.65+(5.64+0.36) ( )

= 4.65+6

= 10.65

2、对应: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5.7+6.3+3.7 19.1+1.26+2.74+0.9

3、综合

⑴把符合下面要求的算式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0.1+0.5)+0.5=0.1+(0.5+0.5)

②0.2+0.3+0.8=0.2+0.8+0.3

③a+0.4+0.6=0.4+0.6+a

④0.3+(0.7+b)=(0.3+0.7)+b

⑤0.3+0.4+0.6+0.9=0.3+(0.4+0.6)+0.9

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 )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的算式有( )

四、总结:在计算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呢?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板书设计:

小数的简便运算

方法一:7.65+3.72+6.35+6.28 方法二:7.65+3.72+6.35+6.28

= 11.37+6.35+6.28 =(7.65+6.35) +(3.72++6.28)

= 17.72 +6.28 = 14+10

= 24 = 24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1、师生谈话:今天小芳休息,不过她安排了许多事情要做,下面我们就跟随小芳一起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清早起床,小芳总是要练习几道口算题,我们来比比,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4.5+5.5 1―0.25 12.7+7.3 5.4―0.7

7.3―0.98 9.8―7.9 7+0.7 0.02+7.98

2、同学们,如果我们也养成小芳这样的习惯,口算能力会有很大提高。今天小芳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爸爸去车行买车,这是小芳盼望已久的。

二、走进生活 拓展应用

情境一:在车行买车

1、小芳的爸爸看好了标价12.6万元的黑色轿车,车行提供了三种付款方式,如下表。

请学生对表格表示的数据进行简单的解释。

小芳的爸爸倾向于第三种付款方式,他该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学生汇报;4.2+4.6+5.1=14.9(万元)

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1:你发现对于这种付款方式的总额与车价是什么关系?

学生2:你感觉这种付款方式有什么好处?

汇报者:第三种付款方式虽然总额多,但是这种付款方式的首付最少,这是它的优势。

教师组织学生对三种付款方式谈出自己的看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付款方式。

学生1:三次付清总额14.9万元,二次付清总额13.1万元,一次付清总额12.6万元,我认为一次付清最合算。

学生2:三次付清首付只有4.2万,就是说我今年没有12.6万,也可以开上车。

教师适时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看法,这就是你们处理问题的策略,能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都是良好的表现。

2、这时小芳的爸爸收到短信,是移动通信公司提醒小芳的爸爸要交话费了。

小芳的爸爸告诉小芳上月预交了100元,月租费18.00元,本地通话费21.44元,国内长途费50.56元,现在该剩下多少钱?小芳迅速说出了余额,你能吗?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后汇报:

100-18.00-21.44-50.56

=100-(18+21.44+50.66)

=100-(18+72)

=100-90

=10(元)

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本来是连减,你为什么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呢?

汇报者:21.44加50.66可以得出整数,72加18可以得出整十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小结:计算时我们要观察数的特征,能简便运算要主动简便运算。

情境二:在商场购物

1、从车行里出来,小芳到商场买文具。

学生独立尝试解决:文具盒、钢笔、三角尺和橡皮一共多少元?

学生汇报:

11.40+6.80+1.20+0.60

=(11.40+0.60)+(6.80+1.20)

=12+8

=20

组织学生向汇报者质疑:

学生:你为什么不从左向右按顺序加过来呢?

汇报者:11.40+0.60和6.80+1.20都可以得出整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本单元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同时又是学习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区的素材是形形色色的鸟蛋和龟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借助模型进行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通过尝猜测等思维活动,并借助图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借助计算器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本单元在练习的设计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覆盖面广。如:世界之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常用食物主要成分的含量、花生的出油量、汽车的耗油量等,也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体味生活的窗口。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在解决实际的问题过程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实例陶所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难点:

名数的改写和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2课时)

信息窗1 3课时

信息窗2 3课时

信息窗3 2课时

信息窗4 2课时

信息窗5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信息窗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教学内容:

信息窗1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小数的读写法,理解小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除了整数外,你还知道哪些数?你能举一个我们学过的小数的例子,并说出它表示的意义吗?

(学生举例回答,师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组一位小数:0.1 1/10;0.4 4/1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这些小数有哪些共同特征?(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再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归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谈话:看来同学们前面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作为奖励,老师带来一组美丽的图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学习小数的读写。

谈话: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

(1)根据以前的知识,请你从中任选两种蛋的数据试着把它们读或写在练习本上。

(2)全班交流订正。

(3)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写情况引导学生概括小数读、写的基本方法。

谈话:对于这些小数,你还想了解它们哪些知识?(学生自由提问。)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意思?

2、学习两位小数的意义。

谈话:0.25千克中的0.25表示什么,首先要弄清0.01表示什么。(板书:0.25 0.01)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片。

谈话:如果正方形纸片用1表示,那么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如果把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可以怎样表示?(学生发言。)

(师板书:0.11/10 0.011/100)

(2)在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

谈话:我们知道了0.01就是1/100,那么你能在这张正方形纸片上表示出0.25吗?它表示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明确0.25就是25/100,也就是25个1/100。)

板书:

0.25 25/100

(3)教师多媒体出示0.05、0.10的方格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板书:

0.05 5/100

0.10 10/100

(4)小组讨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3、学习三位小数的意义。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猜想:那么0.001表示什么?0.365表示什么?(学生口答。学生在两位小数的启发下,可以自然迁移)

(2)教师多媒体出示大正方体塑料块动态平均分产生0.365的过程

(教材51的图),引导学生理解0.365就是365个1/1000,也就是365/1000。)

(3)多媒体出示0.305、0.360的阴影方块图,阴影部分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概括出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

4、总结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0.25和0.365这样的小数,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小数吗?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并结合实际说出它们的意义。)

(2)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集体交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的意义。)

三、情境练习,巩固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读题,再说一说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意义,想不想进行抢答比赛,看谁掌握的知识好?

课件出示:

0.3表示 ( ) 7/10写成小数是 ( )

0.26表示( ) 55/100写成小数是( )

0.725表示( ) 28/1000写成小数( )

二、运用旧知,归纳新知

1、学习小数各部分名称。

谈话:小数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师总结板书。)

0 . 3 6 5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分组整理小数数位顺序表。

谈话:整数的数位顺序表是个位、十位、百位,那么小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呢?

(1)课件出示52页的数位顺序空表格,独立完成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全班交流展示)

(2)从数位顺序表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3)0.365的小数部分都有哪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位以及不同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自主练习第2题。你能拨出下面的小数吗?

教师指导学生在计数器分别拨出不同的小数,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和位值的含义。

三、自主练习,巩固深化。

1、游戏:我说你猜。(老师说小数的组成,学生说出小数。)

①老师说,学生答

②一个学生出题,全班答

③双列火车:一个问,一个答)

2.独立填空。

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填空,集体订正。

3.抢答选择。

课件出示,学生手势抢答。

(1)0.005表示5个( )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2)0.8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a. 8 b. 80 c. 800

(3)0.69里面的9表示9个( )。

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4)一个数是由5个十分之一和7个千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 )。

a.0.57 b.0.057 c.0.507

四、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合作学习收获了很多,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小数的很多知识。你觉得哪些知识你印象最深刻,掌握地最扎实?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前两节课所学内容。)

二、练习小数的读写和意义。

1、判断对错。

(1)小数都比整数小。( )

(2)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的。( )

(3)0.09米是1米的9/10。( )

(4)0.0004表示千分之四。( )

(5)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所以0.05表示百分之五十。( )

(6)606.605是三位小数。( )

(学生手势判断,并说明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4题。

课件出示体检表,让学生说说从体检表中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谈话:你的体检结果如何?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小数知识叙述体检结果。

3、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独立地写出横线上的小数,然后交流订正。

谈话:和生活中的物品比较,最大、最长、最重的蔬菜相当于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品?(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学生的估计和数感能力。)

4、自主练习第8题。

课件出示图片和统计表。

谈话: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逐题出示填空题,学生回答,教师鼓励订正。)

5、小游戏:自主练习第10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找3名同学演示,然后各组开始游戏。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7题。

引导学生先感受这些小数的数值大小,再判断对错,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儿。

2、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吗?

3、聪明小屋。

学生解决书上的问题。谈话:你还能组成什么样的数?(学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使学生明白答案的多样性。)

四、评价总结,实践应用。

谈话:在这节课中,你对哪些知识应用得更好了?

课后拓展: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与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

课后反思

信息窗2: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661页。

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及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引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在各题○里填上>、<或=。(口答)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谈话: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位数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谈话:我们已经掌握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小数大小怎样比较呢?今天就来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开展活动、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展示信息窗二)

谈话:自然界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妙。读了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板书:

(1)绿毛龟蛋与金钱龟蛋相比,哪一个重?

(2)小鳄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一个重?

2、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比较11.85与24.3的大小。

引导学生明确:整数部分11比24小,小数部分就不用比了,所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要先看整数部分,从而得出11.85千克<24.3千克。板书:11.85<24.3

谈话:金钱龟蛋分别与平胸龟蛋、小鳄龟蛋相比,哪个重?为什么?(归纳板书: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

3、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再解决第二个问题。11.84与11.68哪个大?

小组讨论,老师参与: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说说你的想法。

班内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板书:11.84>11.68

比较:

(1)小鳄鱼龟蛋与绿毛龟蛋相比,哪个重?绿毛龟蛋与平胸龟蛋相比,哪个重?

(2)在○填上<、>、=

2.35○2.65 1.023○1.026 10.654○10.3

归纳板书: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数大的那个小数大,依此类推。

4、比较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有了自己新的认识,下面老师写一个小数(出示0.562),你能写出几个比它大的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吗?

引导学生写出不同的位数,如:0.5621,0.563,0.61,0.7,.

全班交流讨论: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

同学们写的这些小数都比0.562大,观察这些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些小数的位数不同。)虽然这些数的位数不同,却都能比0.562大,这说明什么呢?(师生共同小结:位数不同的小数也要从高位比起。)

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

2、自主练习2:填写在书上,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填写的理由,应注意什么?

3、自主练习3: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主练习4:练习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110米跨栏世界冠军的录像。

谈话:刘翔从2004年到2006年期间,几次国际重大比赛的成绩是12.91秒、13.12秒、13.05秒,你认为哪个成绩最好?

你能不能预测一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刘翔跑出什么成绩就可以破世界记录?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学得高兴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调查。现在请大家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末尾有0的小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副手套的价钱是6.50元,一支铅笔的价钱是0.50元,小红的身高是1.40米,《爱的教育》的价钱是12.00元.

信息窗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组信息:平胸龟蛋的长度是0.4分米,小鳄龟蛋的长度是0.40米。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索

谈话:平胸龟蛋与小鳄鱼蛋相比,哪一个长?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谈话: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老师为每个组准备一把直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平均分成10份、一张平均分成100份。

小组合作,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可以量一量、涂一涂,来验证你的猜想。(小组活动,老师参与其中。)

谈话:各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0.40分米和0.4分米相等吗?(学生边说边演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引导出0.4分米=0.40分米,板书:0.4=0.40)

谈话: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小数,你能发现小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吗?请你大胆进行猜想!(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来谈谈你们的看法?(引导出小数的末尾有没有0,小数的大小一样。)

2、进一步感知小数性质

谈话: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还需要用更多的小数来验证。根据你们的猜想,你能举出一些你认为是相等的小数吗?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0.2=0.20 0.10=0.100.

谈话:它们的大小是不是真的相等?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请继续用这些材料来验证一下。(小组合作验证)

班内交流:谁愿意来说说你们验证的结果?从而证明0.4=0.40,0.2=0.20,0.10=0.100

谈话:继续大胆猜想一下,0.10还有可能等于什么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0.10=0.1000000......说得完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那这是偶然现象吗?0.3还等于什么数?0.3=0.300000

3、揭示小数性质,板书课题

谈话: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三、小数性质的应用

1、化简小数

(1)教师在黑板上写0.600,问:你能说出一个和它相等的小数吗?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写出0.60000000000问:小数的大小变了吗?也就是说与0.600大小相等的小数有多少个?在这无数个小数中,最简单的是哪一个?学生答后教师揭示:0.600写成0.6,就叫化简。

谈话:你能将0.500和13.040化简吗?学生回答,并说一说理由。问:13.040十分位上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2、改写小数

谈话:去掉小数末尾的0,能把小数化简。有时需要把一些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又该怎样做呢?

谈话: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你能将0.9、6.07、5改写成三位小数吗?(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梳理方法。)

谈话:如果5后面不添小数点,直接写0行吗?为什么?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过小数末尾添了0的数?

四、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1、自主练习5:学生独立做后,同桌交流。

2、自主练习6: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订正。

3、判断对错:

(1)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2)0.5与0.50大小相等,计数单位也一样。 ( )

4、①0.52中的2在( )位,表示( ),在0.52的末尾添上三个0后,2在( )位,表示( )。

②0.300里有( )个( )、( )个( )和( )个( )。0.3里有( )个( )。

③0.230里有( )个( )、( )个( )和( )个( ),0.23里有( )个( )和( )个( )。

5、按要求写小数。

①所有的0都能去掉。

②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

③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

五、总结归纳,概括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回顾复习 基本练习

1、故事导入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口渴了,唐僧拿出三根标有:0.2米、0.20米、0.200米长的甘蔗,想分给三个徒弟,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就拿走了标有0.200米甘蔗。沙和尚不服气,就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给大师兄吃。悟空却只是笑了笑,就对沙和尚悄悄耳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会对沙和尚说什么?(学生回答:三根一样长)

如何知道它们是一样长的?(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解答)

谈话: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表现的和孙悟空一样聪明,能又快又准确的把下面的数对号入座吗?

2、自主练习第7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说用了什么知识)

3、自主练习第10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二、走进生活 综合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上节学习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要用到这些知识。

1、自主练习第8题

(1)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利用小数性质快速改写的方法)

2、自主练习第9题

(1)看图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交流中除了关注是否正确解答外,还要指导学生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拓展实践 延伸练习

谈话:同学们表现的真出色,让我们继续来解决问题,好吗?

1、自主练习第11题。

(1)独立解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汇报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答案讨论取值范围,灵活掌握比较大小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用卡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小数,再通过交流学会合理的思考方法。

课外实践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互相测量身高和体重,并比较记录的结果

四、总结评价

谈话:今天同学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信息窗3: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科书第62-63页。

教学目标

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找出与问题相关的条件,并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索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种各样龟的蛋,令我们大开眼界,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鸟的世界,去看看鸟蛋宝宝的情况吧。请看大屏幕。(播放情境图)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 黄河掠影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算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知识主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整合在一起。先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学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教材按照解决问题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拓展应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运算律等知识,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图,把情境图与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知识,加深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经历发现关系揭示规律字母表达应用巩固的过程,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率进行简便运算。通过算是的交换,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黄河掠影(8课时)

信息窗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

信息窗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课时

信息窗3:加法结合律、结合律 2课时

综合复习 1课时

信息窗1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的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会根据字母取的值口头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挂图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思考问题:小红今年5岁,如果姐姐比小红大3岁,姐姐今年多少岁?如果姐姐比小红达4岁,姐姐多少岁;姐姐比小红大9岁,姐姐多少岁?如果姐姐比小红大a岁呢?

一、情景导入

出示地图,指出黄河,知道这是哪儿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关于黄河的一些知识。我们来看信息窗1的情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二、合作探索

1、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选择板书。板书问题:2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3年、4年应怎样列式计算?

2年造地面积 252=50平方千米

3年造地面积 253=75平方千米

4年造地面积 254=100平方千米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讨论:你能照这个样子提出很多的问题,能写出多少呢?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式子简明表示出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可能有学生用□表示造林的年数,造地面积为25□,也可能用△表示,或者其他不同的表示)

如果用a表示造地的年数,那么造地面积是多少?

明确:25a。

追问:a指的是什么?它可以表示那些数?可以表示100、1000、10000吗?可以表示1或0吗?可以表示小数吗?

师强调: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3、启发进一步思考:如果用字母t表示年数,t年造地面积怎样表示?

4、明确: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通常用字母t表示时间,t年的造林面积为25t,可以写作25 t,或25t,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省略乘号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如:a4可以写成4a。但是加减除不能省略。这就是本单元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5、看书质疑。有不懂得问题可以提出来。

三、自主练习

1、1本《黄河掠影》M元,3本需要( )元,买18本需要( )元,买X本需要( )元。

2、学校篮球队组织原地投篮比赛,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A个,小华投中b个,

(1)小云得了()分。(2)小华得了( )分。(3)小云比小华多得( )分。

3、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32千米,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千米。

本题较有难度,可先搞清楚减速的意思是比原来的速度慢了,因此6分钟减少的速度是6a,而9分钟之后速度变为4329a

4、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7m a6 ab bx d9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造地时间(年) 造地面积(平方千米)

2 2X25=50

3 3X25=75

4 4X25=100

a aX25=25 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完整的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符号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1、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正方形的周长是( )。

2、小岗每天看课外书15页,a天共看了( )页。

3、摆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用( )根小棒,摆X 个三角形用()根小棒。

二、合作探索

1、昨天我们了解了黄河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黄河的知识。出示信息窗1图,同学们仔细看图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用现在的面积加上新造地的面积:25t+5450

3、25t求是的是什么?如果我们知道T是多少年时,我们就能确定25t表示的每年增加的面积。

4、引导:想一想,如果T=8时那你知道了什么?小组进行讨论,并有小组长写出你们讨论的结果。

5、全班交流你们的想法。

明确:根据T=8可以知道8年陆地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千米,还可以知道8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6、提问:想一想,这里的T除了可以是8,还可以表示其它的数吗?

明确:用字母表示的数,当字母的数值确定后,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有了与之相对应的确定值,把字母换乘数值来计算。可见用字母表示数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的问题。

7、看书,同为两个在说一说如何用字母表示数。

三、自主练习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6米 A米

M 米 多2米

红胜比黑绳长()米黑绳长( )米

你能说一说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吗?弄明白之后在列式。

2、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们现在的身高。让学生自己做,共同订正。

3、自主练习9题,看图你能说出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吗?

(1)M-N (2)M+N (3)4M (4) M+2N

当M=20千克 N=15千克时计算上面的算式分别等于多少?你能说一说字母与算式的含义吗?

同时明确:每一个字母在图中都表示一定的含义,每个式子也有一定的表达的意思。

4、学校美术组有24人,

(1)书法组比美术组多6人,书法组有()人。

(2)舞蹈组比美术组多9人,舞蹈组有()人。

(3)合唱组比美术组多X人,合唱组有( )人。

(4)如果X=10人合唱组有多少人?X=14人呢?

你是怎样思考的?同为两个互相出一道题,自己解答。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内容?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T年后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5450+25t

当T=8时黄河三教授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5450+25t=5450+258=5650(平方千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在已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增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加建强对用字母表示的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用字母表示的数拓展延伸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大客车每小时行驶a千米,小汽车每小时比大客车多行驶20千米

(1)a+20表示( )。

(2)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3)小汽车5小时行的千米数:

2、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b x5 ac 1x xx 6d

二、自主练习

1、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1)如果栽种时树径为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2)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2、潜水员王伟借助水中呼吸器潜水100米,水下机器人比王伟多潜了x米。当x=800时,水下机器人潜了多少米?

指名同学到板前完成。

3、黄河小浪底水力发电站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 )米。

明确:大坝的高度=水面到坝高+水面以下的坝高。通过画线段图使学生明白理解。

4、自主练习第4题。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他们现在的体重吗?

本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行列式。

5、自主练习6页12题。

例:a+b5=5(a+b)

X63=

M6n=

5a+c=

此题是按照一定程序写含有字母式子的练习。重点指导运算顺序与括号的使用。

学生讨论一下体的意思在独立完成。

4、甲、乙两位送奶工每天分别送奶a袋和b袋。

(1)3月份甲乙二人各送给奶多少袋?(这道题应该先知道什么,3月份多少天?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2)如果a>b乙一周(7天)送的袋数比甲少多少?(乙一周送了多少袋?7b袋,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指明回答)

5、学生自主练习7页14题,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答案。

明确:蓝色快中9个数之和使他的中心数的9倍。一冬之后,这个关系仍然存在。因此可表示为9a.多角度的观察,还可以看出,横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竖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7。对角线三数之和相等。

6、一个电铃每次响铃时间为4秒,两次之间间隔2秒。

(1)这个电铃响了x次,从响铃到结束共持续多长时间?

(2)当x=8时,这个电铃从响铃到结束共持续多长时间?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明确铃响次数和间隔次之间的关系。铃响次数应比间隔次数多1。

三、总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含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a+b5=5(a+b)

X63=

M6n=

5a+c=

课后反思:

信息窗2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并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简便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写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长方形的周长=( ) 正方形的周长=( )

长方形的面积=( ) 正方形的面积=( )

二、合作探索:

1、见过黄河漂流吗?这里面也藏着许多知识。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信息窗2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知道每对漂流的时间和平均速度)

2、根据你知道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每天各漂流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是板书出算式

漂流日期漂流流程(千米)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用漂流速度时间=路程

3、引导讨论:你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通过讨论让学生回答。

师小结:通常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你会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S=( ) ( ) V=( ) ( ) t=( ) (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真方便。

4、提问:同学们知道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 表示正方形的边长,用大写字母C周长,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让学生试着写,并组织交流。

5、指出: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写成4 a或4a 。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的写法aa可以写成a a,也可写成a 读作a的平方。

6、练习:用简便写法重新写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

7、讨论:a的平方和2 a一样吗?为什么?

8、看书质疑。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题,指明回答。共同订正。

2、已知每千克苹果a元,填写下表:

3、连一连

77 a+a X X+X aa

XX 7a 2a 2X

4、打开书看教材10页3题,指一名学生到前面做,其他学生用练习本做,共同订正。

四、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

漂流日期 漂流流程(千米)

23日 117=77

24日 126=72

25日 67=42

用漂流速度时间=路程

Vt =S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C= a4 S= aa=a a=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并结合乘法运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简便写法。巩固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的练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点难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少复杂的数量和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2、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比建国前的2倍还多1岁。如果建国前的人均寿命是X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现在的人均寿命。建国前的人均寿命约是35岁,现在我国的人均寿命约是多少岁?

二、合作探索

1、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如果用字母 a 表示长方形的长,用字母b表示长方形的宽,C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让学生试着写一写,并组织交流。

3、提出要求:刚才大家写出的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字母公式,昨天我们写出了正方形的字母公式,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不能随意用其他字母代替。

4、讨论:1a或a1用简便方法可以怎样写?

师小结: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如1a或a1,就可以把1省略,直接写成 a。

5、练习:用字母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 h 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用字母写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综合练习

1、汽车每小时行驶X千米,8小时行驶( )千米。

2、五(1)中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

(1)如果平均每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克?

(2)当X=125时,还剩多少克没有栽?

3、奶牛场一共有a头奶牛,每头奶牛平均每天产奶b千克。如果用C表示一天的总产量,你能用式子表示出C、a、b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4、我国现在的人均寿命比建国前的2倍还多1岁。如果建国前的人均寿命是x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现在人均寿命。建国前的人均寿命约十35岁,现在我国人均寿命约是多少岁?

5、已知钢笔价钱比文具盒贵2元,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5倍,文具盒的拣钱是练习本的3 倍。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钢笔、书包和练习本的价钱。

(2)买5支钢笔需要多少钱?

(3)用50元去买一个书包,还剩多少钱?

(4)如果文具盒的价钱是9元,钢笔多少钱?练习本呢?书包呢?

四、总结:用字母表示数你学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C= a4 S= aa=a a=a

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方形面积=长宽

C= (a+b) 2 S= ab

课后反思:

信息窗3

教学内容:

信息窗3的红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定律的价值,发展应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信息窗3的情景图,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黄河全长多少千米?等等)

2、提出:在这几年中,我们学习过好多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一些基本规律吗?今天这颗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探索加法结合律

1、提出第一个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让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明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说说每个算是各先算什么?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说明由于计算结果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

(39+34)+2=39+(34+2)+3。

再看第二个问题应如何列式计算,它们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一样吗?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吗?

(3472+1206)+786=3472+(1206+786

3、观察讨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回答(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不管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结果都一样。)

4、出示下列两组算是来验证一下:(45+25)+13=45+(25+13)

(15+36)+22=15+(36+22)观察一下,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算一算,每组算式的最后结果是不是相同?

5、讨论: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如果用字母a 、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a+b)+c=a+(b+c)这里的a 、b、c分别表示什么?(a+ 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6、小结:像这样的规律就叫加法结合律。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是应用加法结合律。

7、三个数相加有这样的规律,两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讨论:34+12○ 12+34 3425+4513○ 4513+3425 38+56 ○ 56+38 有什么规律?每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8、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怎样表示?

9、小结:这个规律就叫加法交换律。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10、看书质疑。

11、练习:38+24=( )+() a +56=56+( )

三、综合练习:

1、a +□=25+□ a +73+27=□+(73+27) 45+□= b+□

2、网络连接

270+460+730 76+18+22 627+(403+597)

76+(18+22) 403+627+597 270+730+460

3、自主练习的2题指明回答

4、独立完成16页4题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法的哪两个定律?能说一说它们的具体内容?这两个定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39+34)+2=39+(34+2) 34+2=2+34

(3472+1206)+786=3472+(1206+786) 39+34=34+39

(a+ b)+c= a+ (b+c) a+ b= b+ a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同时并运用这些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运用运算律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括号里添上适当的数。

35+()=65+( ) ()+147=( )+274

56+74=()+( ) a+200=( )+( )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的。

2、下面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00=390+260 30+50+70=30+70=50

a+800=800+a □+△+○=○+□+△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体育教案小学五年级”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35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