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数的世界2》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数的世界2》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复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

1.书本114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说说用什么方法?这三题分别属于什么情况?

2.出示:6和12 7和8 8和12 9和15

学生同桌快速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课件出示:

(1)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短是多少厘米?

(2)一包巧克力,如果平均分成给8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10个小朋友, 也正好分完。这包巧克力至少有多少块?

(3)公交车起点站每隔10分钟发一次3路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4路车,两辆车同时发车后,再隔开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一般学生,人数在30到50之间,在体操表演时,总能刚好分成6人一行,12人一行,24人一行。这班学生有多少人?

课件依次出示,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四人板演。

讲评板演时指名说说这四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4.书本114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如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5.课件继续出示:

(1)把25厘米和30厘米的两根彩带剪成长度一样的短彩带且没有剩余,每根段彩带最长是多少厘米?

(2)把一张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剪成同样大小且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有剩余,可以剪多少个?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3)用96朵红花和72朵白花做花篮,如果每个花篮里的红花朵数都相等,白花朵数也都相等。每个花束最小有几朵花?

学生读题后自主完成,三人板演。讲评时注意与最小公倍数题的对比。

二、复习确定位置

1.指名说说用什么来表示位置?

2.数对是怎样表示的?

3.板书(3,4)(5,6)(x,5)(5,y)说说每个数对所表示的位置。

4.书本119页第28题

(1)学生读题理解后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觉得解决这类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编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观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二、新授,尝试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三、练习运用转化策略

1.练习十六第5题 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四、总结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五、指导完成思考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 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2)》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2)

教学目标:

课本第102--10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会用数代替字母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掌握常见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公式。

2.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教学重点:

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把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6分钟)

1.自学例题4。

(1)明确题目中图和表的意思。

(2)自学。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增加的三角形个数和共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有疑惑的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表。

2.如果增加a个三角形,共用多少根小棒怎么表示?

3.当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等于15呢?

导学要点:

增加几个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就是3加几个2。

口答a等于8时,共用多少根小棒。

(3)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适当评析。

2.自学例题5。

出示:教材例5情景图。

导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的意思吗?

导学单(时间4分钟)

1.根据情景图用式子表示水壶里还剩多少毫升橙汁。

2.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式子更简捷。

3.看书本101页,自学当x等于250时,怎样算还剩多少毫升橙汁,注意写的格式。

点拨:1lOO-z-z-z这种算法是依次减去每个茶杯的毫升数,1100一3z的算法是先求出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然后从冷水壶中橙汁的总毫升数减去3个茶杯的总毫升数,求出冷水壶里剩下橙汁的毫升数。

比较:这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单?

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上台讲解应该怎样书写:

当x=250时,

1100-3x

=1100-3×250

=1100-750

=350

答:冷水壶里还剩350毫升橙汁。

总结:如果一些题目中的条件是用字母来表示的,我们第一步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要解决的问题,当告诉你字母的具体数值时,就按照一定的格式把数代入式子,计算出式子的数值,这时不必写单位名称。

(1.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或公式。2.代入式子计算。)

3.尝试练习例6

导学单(时间3分钟)

1.先写出公式,再把数值代入公式计算。

2.对照书本第102页例6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儿,进行改正。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一)适应练习

1、课本第102页练一练第1、2、3、4题。

剩下的数量等于一共的量减去运走的(用去)的量。

2、课本第103页练习十八第4、5题。

提示,能简写的要简写。

长方形的周长c=2(a+b)

(二)比较练习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a度,那么顶角是多少度?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角是a度,那么一个底角是多少度?

提示:画个图,标出有关数据,再列式子。

(三)创编练习

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高叔叔投进了X个2分球,3分球他共得到y分。

1、用式子表示高叔叔一共得到的分数。

2、当X=12、Y=9时,求高叔叔一共得到的分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2)》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2)》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的世界(2)》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数的世界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回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四则运算;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理解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

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四则混合运算是按什么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运算的?出示125÷[(572+78)÷26],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你会算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独立完成。

二、组织练习

1、完成P101页第6题剩下3题

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01页第7题

读题后说说题意,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说出每步的含义,你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吗?指名列式,检查是否符合题意。

3、完成P101页第9题

读题后理解要求第一个问题要怎么办?要求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第101页第11题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名提问,教师板演

根据所题问题分类安排学生解答。

三、课常作业:

P101页第8题和第10题课堂总结: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的世界(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的世界(2)》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2课时 数的世界(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3页整理与复习第8-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提高学生运用分数、比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比等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比等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第10题。

用250克死海的水能制出75克盐,用250克东海的水能制出15克盐,死海海水含盐率是多少?东海海水呢?

师:你能说说这题中包含了我们学习过的哪些知识吗?同桌小声讨论后回答(百分数和小数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内容。(板书课题)

二、整理回顾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师:如果死海海水的含盐率是30%,你能根据这个结论向同学们介绍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可能有:30%是百分数,读作百分之三十,表示死海海水的盐占海水的百分之三十)

大家算一算东海海水含盐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

15/250×100%=6%

2、复习用比、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

一把椅子的价钱是一张课桌的7/9,已知一把椅子和一张课桌共160元,一把椅子和一张课桌各多少元?

师:大家试着用比和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

三、拓展练习

1、做课本第113页第8、9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说一说每道题的数量关系。

2、做课本第113页第11题。

让学生先计算,然后完成书上填空,做完指名说一说折扣的意义。

四、课堂总结

你今天学完之后,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觉得我们在运用这些知识解题时应注意什么?积极发言,总结收获,谈谈重点。

五、布置作业

整理与复习课本第114页第12、13题。

教学反思:

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世界》教学反思三篇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22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世界》教学反思三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语】《数的世界》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数的基础上来研究学习的。教案网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今天在教学《数的世界》这一课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里的“深、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浅”的呢?那就是孩子身边接触过的事物,或者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水果店”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也有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在让孩子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时,我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已经对整数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所以我先介绍整数,再介绍孩子相对陌生的自然数。孩子因为熟悉整数,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还有在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时,也是让孩子先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再确定因数关系。

篇二

《数的世界》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九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数的基础上来研究学习的。学生已经知道学过的数有整数(负数)、小数、分数,而本节课探讨的是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是把0除外的。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学生弄清了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特别是班上的一位男生概括地很准确: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而所有的整数不一定都是自然数。有同学还提醒大家注意:0既是自然数,又是整数。看来,学生是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了,这个知识点是掌握了。

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主要要求学生能针对具体的乘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又是谁的倍数?而具体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怎样?最小的因数是几?的因数是几?等问题是在后面专门学习,本课时只要学生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并自己能举实例说明。但还有一点,书中特别提到是在自然数(非零)范围内研究,学生在判断一道题时,把这个要求忽略了。即:2.1×3=6.3,6.3是3的倍数,3是6.3的因数。学生认为是对的,就是对研究的范围没有弄清,所以这是一个重点,要反复强调。

篇三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开始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 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 12 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 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 均 数

执教人: 葛 礼 云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9-51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了解平均数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做准备。教材由比较男女套圈谁准一些,引出平均数,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交流、观察、操作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方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统计知识,经历过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节课是第一次用平均数据进行分析。学生往往对平均数与实际数的联系与区别不是很清楚,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和感知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预设认知冲突。

1.谈话导入、回顾情景。

2.读懂统计图(一),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3.读懂统计图(二),获取相关信息。

男女人数不相等时,怎么比输赢?

二、讨论探索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例题教学

这一组同学在套圈比赛中,谁获得了胜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1.引起争议,探求公正的策略

当两组人数不相等时,怎样判断哪组套的更准一些?你们有没有公平的办法?

2.萌发求平均数的需求,得出有效途径-求平均成绩

3.小组动手操作,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那我们应该怎样求男生、女生各组的平均成绩呢?

4.全班交流,感知方法

(1)直观操作,移多补少。

(2)抽象思考,列式计算。

男生:6+9+7+6=28(个) 28 ÷ 4= 7(个)

女生:10+4+7+5+4=30(个) 30 ÷ 5= 6(个)

男生组算式中的9、6、7、6和28各代表什么呢 ?

为什么女生求出的总数30除以5,而不是除以4呢?

5.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我们求出男生组平均每人套中7个 ,是不是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女生组平均每人套中6个,是不是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呢?那"7"和"6"分别是指什么?

小结:"7"是男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6、9、7、6这组数的平均数。"6"是女生组的平均成绩,也就是"10、4、7、5、4"这组数的平均数。

6. 揭示课题 ,体会求平均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移铅笔 (50页第1题)

目的:体会移多补少的思想,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51页第2题)

目的:体会一般方法的优越性,上升数学的真正特征,自主领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辨析题(第51页 第3题)

4. 补充题。

四、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为什么需要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在数学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并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

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小数的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揭示课题(3分钟左右)

1.把下列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

24800 995720

4602800000 5975600800

四舍五入到万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的方法是:

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方法的共同点是:

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近似数的应用非常广泛,整数的近似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小数的近似数怎么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学例9。

明确例9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9情境图。

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求近似数的错例,备用。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精确到十分位和百分位分别要保留几位小数?

2.回忆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试着做例9。

3.想一想: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近似数1.5和1.50,哪个更精确一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496亿千米精确到十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1.496亿千米精确到百分位要保留几位小数?大约是多少?

比较两题的结果,这里的1.5和1.50相等吗?近似数1.50末尾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

求整数和小数近似数有哪些共同点?

导学要点:

进一步分析近似数1.5和1.50所表示的准确数的区别。

小结: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5.回忆学习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过程:回忆相关旧知、方法迁移、解决新知。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学会了求小数的近似数的?

师: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旧知的迁移是探究学习新知的好方法。

6.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

a.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b.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要求学生一起梳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注意点。

指导归纳:

①弄清保留几位小数

②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有什么注意点?(正确使用“≈”,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4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练一练。

点拨:比较两小题要求精确到的数位不同。

2.练习七第5题。

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3.练习七第6题。

要求学生完成改写后放在原题中读一读、比一比。

(二)变式练习

1. 练习七第7题。

学会区分精确数与近似数。

2. 练习七第8题。

改写与求近似数的对比练习。

(三)创编练习

1.在下面的□里填适当的数字。

□.□□≈2.3

□.□□>2.3

2.判断:准确数大于近似数。( )

3.填出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 )<4.6<( ) ( )<48.2<( )

( )>11.12>( ) ( )>0.9>( )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2)》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个数除以小数(2)》数学教案

第五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

一个数除以小数(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

教学目标:

1.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观察、比较、归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时,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位数时的计算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1.口答

4.68 ÷ 1.2= □÷12

2.38 ÷ 0.34=□÷□

5.24 ÷ 0.32=□÷32

1.61 ÷ 0.46=□÷□

这样答题的依据是什么?

2.揭示课题。

引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

二、自主学习例11(15分钟左右)

(一)自主探索(教学例11)

出示例11,读题后让生列式

1.5 ÷0.75

结合学习菜单,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出示导学单:

1.自主列式,并尝试计算

温馨提示:如果把除数转化为整数,0.75应乘多少,那么被除数该作怎样的转化?要注意些什么?

2.你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并验证你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3.你认为做这类题要注意些什么?

(二)组织交流

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组织交流探索成果,初步掌握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要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练习(预设10分钟)

(一)适应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提问: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2.“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与同桌交流。

提问: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时,怎么进行转化?

3.完成70页的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3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其中的一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全班组织交流。

提问:一个数除以小数该怎么计算,特别要注意些什么?

要提醒学生验算的格式,用商乘原来的除数验算。

(三)创编题:

鸵鸟和蜂鸟分别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鸟,鸵鸟体重90千克,蜂鸟体重0.0016千克,鸵鸟的体重是蜂鸟的多少倍?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数学教案

课题一: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整除。

②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能被2和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你说出整除、约数和倍数的含义。

2、38970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你是怎样判断的?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可根据整除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学生动手操作。学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1)写出2的倍数:

×2

12

24

36

48

510

612

714

816

918

1020

......

(2)观察: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2的倍数,看他们有什么特征,如观察有困难,可作提示:看他们的个位有什么特征。

(3)特征:让学生说出观察的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4)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奇数和偶数。

(1)翻开书第53页看“能被2整除的......”以及“注意”。

(2)让学生举例分别说出几个奇数和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个位的特征。(让学生填)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0、2、4、6、8、。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3.小组合作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要想研究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做法是:写出5的倍数观察这些倍数概括观察的特征进行检验。

(3)让学生按这四点自己去体会并找出能被5整数的特征。

三、课堂实践

(1)做教材第55页上面的“做一做”。

学生按这个格式回答问题:

能被2整除的数有:。

(2)做练习十二的第1、3题。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4)做练习十二的第4题。

①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的数”,这个数一定具有什么特征?为什么?

②再让学生去找并检验讨论的结论。

③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写出3个能被5整除的奇数和3个能被5整除的偶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9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四、小结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约分》数学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要将这个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变“接受学习”为“创造学习”,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整理、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我主要从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观察与操作中去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约分的方法。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及作用。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约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要掌握约分的方法,除了要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最大公因数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判定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2、学情分析

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多学生能较快的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同时理解了互质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学习本课应该较为容易。但快速并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对少部分学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法、学法上,我主要采用了问题启发法、操作探究法、验证发现法、归纳概括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新知;在合作交流中探究新知;在实践验证中,理解新知,在归纳总结中提升新知。

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第一、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中学。

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学。

第三、利用原有认知经验,让学生在迁移中学。

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设置情景与激趣,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旧知自主探究新知识.

3、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及遇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点

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七、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幻灯片,投影

学生准备:分别涂有红色,和绿色的卡片。

八、教学过程

口算复习

1、说出下面分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3/52/84/65/15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全校内开展了各种评比活动,下面是五年级(4)在这次活动中的情况:五(4)班共有18人获奖,其中获得孝敬父母阳光少年有12人。你知道获得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汇报。(12/18)

追问学生理由。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根据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式:12÷18或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解释。)

师:哦,原来他是把获奖人数平均分成了18份,得到了获孝敬父母的人数占敬获奖总人数的12/18。还可以怎么分,又能得到哪些分数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评比活动为内容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请同学围绕“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本班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操作手中的卡片分一分,摆一摆,看看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把结果填在下表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2、分工合作,汇总填表。

红色卡片几张总卡片数平均分成几份红色占几份孝敬父母的阳光少年人数占这两种少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吗

12 18 12 12/18

12 9 66/9

12 6 44/6

12 3 22/3

学生汇报展示说操作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的意识,及交流表达汇报的能力。

3、观察思考,交流发现。

刚才同学通过操作得出了四个分数,观察这四个分数想一想,它们是不是都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指名说理由。

四个分数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4、应用性质,证明分数。

谁能不能应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来验证它们相等。

指名板验,写出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意识。

5、观察等式,概括约分。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我们知道了,这四个分数的大小相等,那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四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不同?它们一个比一个……

(分子越来越小,分母也越来越小。)

师板书:相等 分子、分母都变得比原来小

师圈出一组分数。

师指着这组分数说:像这样的化简过程就叫约分。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

师板书:约分

你能说说什么是约分吗?

学生试着概括约分:

指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分数大小相等;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

提醒注意:约分是一个化简过程。

[课件出示]约分定义。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齐读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

6、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将12/18约分的?

指名说一说。

总结方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设计意图]: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发现约分的方法。

7、观察认识,最简分数。

同学们2/3还能再约分吗?(不能)

指名说理由。

2和3互质了,除了1不再有别的因数了。

像这样的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提醒注意:

约分通常都要化成最简分数!

谁能再说一个最简分数。指名回答。

12/18我们怎么才能一下就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指名回答。

总结方法:分子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认识最简分数,知道如何把一个分数直接化成最简分数的方法以。

8、对比规范,约分书写。

将120/160化成最简分数。

展示学生练习结果说问题。

约分也可以这样写:12/18=( )=2/3 直接化成最简分数,也可以12/18=( )=2/3

一点点逐次化简。

提醒:约分时通常我们要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划线约分的优势。也就是既能反映出约分的过程,又使约分过程变得简单。

三、练习反馈,检验新知。

这节课的知识你学会吗?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检验一下。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6/109/158/24

[设计意图]:熟悉约分过程。

2、指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分数相等?

8/10和4/5

1/5和5/15

9/18和1/9

[设计意图]:知道约分的用处。

四、各抒已见,谈谈收获。

在这节课上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谈收获的过程中,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师:上节课,我们和1000以内的数交上了好朋友。你认识了哪些数?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来找找自己身上的数,今年你几岁?知道老师的年龄是几岁吗?
师:谁的年龄大?
生:老师的年龄大。
师:你怎么比较的?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二、教学新授
(一)出示教学挂图
师: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师: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杉树和松树比,哪一种多?你怎么比较的?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1、因为312是三百多,285是二百多
2、因数312是由3个百、1个十和2个一组成,它比300大,285由2个百、8个十和5个个一组成,比300小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312在285的后面,所以312大于285;
……
(二)试一试教学
师:柏树279棵,比松树多还是少?
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能么想的?
师:如果要比较286和285的大小,你会怎能么想?
(三)总结比较方法
师:怎样比较两个三位数的大小?先看哪一位,再看哪一位?最后看哪一位?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把每个计数器所表示的数写下来
对照计数器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说说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结合各题中具体数的特点,相应地总结比较方法;
3、想想做做第3、4题
看图、读题
师:这道题中已知的数量是什么?
要我们选择的数量是什么?
这两个数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你是怎能么想的?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别的答案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4、想想做做第5题
师:选择不同的方法比较大小,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四、课堂作业
659○956100○1000290○209
103○98482○484559○48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通分》数学教案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9和27 8和9 6和8

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下面请看:小黑板出示。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 ()/10=6/() = ( )/( )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3.把下面分数约分。

14/16 15/27 36/24

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讨论约分时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约分的过程中什么没有发生改变?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 出示例题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做完之后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同时出示讨论题:A把这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要确定什么?B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改写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2) 讲评板演时围绕2个讨论题展开。指名说说改写时首先确定的是什么?

师:对呀,要想改写成分母相同的分数首先应该确定用几来做分母。那请同学们说说这几位同学分别是用什么做他们的分母的?(指名口答)那有没有更大的数分母呢?(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做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65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通分?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倍数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6)把3/4化成分母是12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都乘3,那为什么5/6的分子和分母都乘2呢?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通分时要注意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说)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看看大家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2.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65页,一人上黑板板演。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全班讲评。师:1/6和4/9的公分母18是怎样确定的?那你认为要完成通分需要几步走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确定公分母(两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上下齐练,3人板演。师巡视辅差,发现错误。

集体讲评时强调:有没有用每组中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是不是规范得书写通分过程。

2.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通分的方法,以及通分后的分数在图中如何表示?

3.练习十二第2题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开火车回答。并要求说出是怎么找到每组分数的公分母的?

4.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独立检查,做出判断。指名说出看法,共同评议。

讨论:通分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认为要使通分既正确有简单的关键是什么?

5.练习十二第4题(看时间而定)

学生分组练习,全班大比拼。最快的同学上黑板展示。集体评议,再次强调通分的关键。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补充习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数的世界2》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03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