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5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一、动手操作实践,结合实例内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重点注意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刚开始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然后让学生用算式把摆法算出来,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知了倍数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且为下面的练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由于这节课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内容是由老师告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为此,我在出示三道乘法算式后又出示了相应的除法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倍数和因数。
二、巧妙设计游戏,扩大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找朋友游戏,由于答案不统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首先,我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介绍自己,然后学生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倍数和因数朋友。这样,学生拿着卡片上台找到自己的朋友,同时让台下的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倍数或因数。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自主探究,注重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中较多地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探讨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时,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讨热情,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很快就把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总结出来了,较好地促使学生的智能内化。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自主探索,比较分析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特征,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1、空间给足,让探索有质量。
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三人合作小组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在比较中,归纳出思考方法。
2、引导有度,让探索有方向。
适度的引导,可以让探索走得更远。在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遇到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板书中例如3的倍数、5的倍数、2的倍数,让学生发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及没有最大的倍数。保证了探索的方向性。
3。“适时孕伏”是有效课堂的生成前提教育。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凭借已有经验与相应环境相互作用,在其头脑中积累新经验以适应环境的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营造适宜的环境,促使学生在其中不断积累对新授内容有益的经验。这里提及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教师精心预设,一步一步逐步渗透,它需要一个过程去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作好“孕伏”,为学生的积累服务。上例中,教师在有些环节作了精心孕伏,如在课前谈话中借助“朋友”孕伏倍数和因数是表示两个数关系的概念,在根据乘法算式描述三数关系时孕伏倍数、因数的特征,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孕伏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些有意的孕伏,恰似为新授增加了“预热”环节,使学生在新授学习推进的过程中虽感熟悉却又不完全理解,这样的状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节省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课堂孕伏要注意些什么?笔者认为,从内容看,不仅要孕饮下个环节学习的知识,也要适当地结合有关内容孕伏数学思想方法;从时间角度讲,孕伏不仅要关注本节课的内容,还要着眼后续的学习任务。同时,孕伏要注意把握尺度,既不能太“露”,造成教学越位;也不能太“藏”,使学生“不解风情”而徒劳无获。因此,恰当适时的孕伏首先要熟悉教材,在对教学内容充分解读的前提下,才能够把握孕伏的时机和内容。同时。恰当适时的孕伏还要熟悉学生,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孕伏的尺度。可以说,成功的课堂孕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是否有效,因此,它是生成有效课堂的前提。
4。“无缝衔接”是有效课堂的重要外显。
有效课堂虽然不一定要/顷畅,但是环节割裂、设计突兀的课必然称不上一节好课。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在数学教学中,“架桥设梯”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视角。上例中,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这一环节临近结束时,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在一个乘法算式中,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进一步强调学生发现的“规律”,接着话锋一转,提出“如果要求一个数的倍数,大家可以借助什么来找”的问题,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环节“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教学中。再如教学完“求一个数的倍数”后,教师顺接学生的回答,直接设问“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因数呢”,自然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求一个数的因数”中。这些不露痕迹的过渡,在不知不觉中将教学进程逐步地推向深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宜学习的心理环境,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堂教学中的衔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同时也要关注学习心理的衔接。知识的衔接要注意知识的前后逻辑以及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学习心理的衔接则要处理好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采用的衔接方式。衔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提问,用设问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用追问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谈话,在师生亲切的交流中结束前一环节的学习,过渡到下一环节的研究。巧妙的衔接,不仅能帮助学生排解学习困难,同时也使课堂显得浑然一体、富有魅力。因此,“无缝衔接”是有效课堂必须予以关注的另一话题。
5。“螺旋提升”是有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数学课堂是否有效的主要标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层层递进的设计,结合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提升,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如上例,当学生用三句话描述一个乘法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后,教师没有满足,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乘法算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理出一个乘法算式中的三数关系,从而将模仿层面的描述转为理性层面的思考,使得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更加清晰起来。再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因数)的环节中,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求倍数(因数)的方法后,教师也没有就此停止,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从而提炼出求倍数(因数)的方法。可见,在教学中,过程的展开非常重要,能够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结论的总结和概括也同样重要,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思维的提升是有梯度的,应该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在提升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养成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经历从特殊走向一般的思维历程。提升思维要借助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内调动已有的认知去思考、去发现;提升思维也要依赖教师的引领,需要教师教会思考的方法,把握思考的方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思维的加入就不是数学课,更谈不上有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
“适时孕伏,巧妙铺垫,螺旋提升”能够促成有效课堂的生成,但影响课堂有效的因素绝不仅仅限于以上所提,因此有效课堂的追寻是一个永久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本节课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Unit4PartBCD。这几部分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重点学习句型Doyoulike?及其答语。在四年级学生已学过Doyoulike?这一句型,因此,可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拓展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面向全体而又分层教学的方法,借助情景教学,利用各种媒体的辅助,让学生在教师鼓励性评价中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在多说、多做、多练中学会用书面和口头语传递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从本单元的结构及难易程度来看,我将三部分结合起来,作为本单元第一教时。
(1)教法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走学生乐学的趣味教学道路。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本课中,我通过情景交际法,听说、游戏、儿歌、竞赛等教学手段,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从而逐渐发展他们听、说、读的能力及英语会话的能力。
(2)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它们能活化教材,辅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改善信息的传递方式,增强信息的传递能力,便于层次化教学,使外语学习变得生动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知识,通过尝试和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倍数和因数
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样摆?
先独立思考,在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再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拼法,并列式。
2、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你能照老师的样子试着说一说吗?如果有学生只说倍数和因数,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下面这些算式也能用倍数和因数表示吗?
16÷2=85+6=1118-6=12
学生如果有争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由16÷2=8可以得到2×8=16,实际上16是2和8的乘积,所以也可以用倍数和因数来表示。
4、你能自己写出一条算式,用倍数和因数来说一说吗?学生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集体交流。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一分钟内完成。
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2、3的倍数有很多,我们不能都写出来,就用省略号来代替。下面,谁来说说看,3的倍数是怎么找的?小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只要用这个数去乘以1、2、3、。就能得到它的倍数。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
(1)先思考再尝试。
(2)交流和评价
2、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6的因数和7的因数。
3、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练习
练习一、二、三。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
让学生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让学生在1分钟内写3的倍数,再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1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因数与倍数教学反思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在随后的巡视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完成的不是很好,我就决定先交流在让学生寻找,这样就用了很多时间,最后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我认为虽然时间用的过多,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也有收获。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视了一下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智能内化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学之前我知道这节课时间会很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认真钻研了教材,仔细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时间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第一部分认识因数和倍数这一环节里缩短出示时间,直接出示,实际效果我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课上还应该及时运用多媒体将学生找的因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的发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教师应该及时跟上个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学生的情感,将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透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而此刻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透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尤其对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透过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忙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上课之前我特意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忙学生对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就不会说错了。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个性注意下方几个细节来帮忙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是我上课时个性注意让学生明白什么状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是要学生注意区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能够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两者都只能是整数。
3。是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和区别。“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能够说“15是3的倍数”,也能够说“1。5是0。3的5倍”,但我们只能说“15是3的倍数”,却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帮忙学生认真理解辨析,所以学生一节课下来对这组概念就理解透彻了,就不会模糊了。
本课程的教材涉及许多概念,这些概念抽象且容易混淆。如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之间的网络体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习整理知识是这门课教学的灵魂。
成功:
1.教学生如何组织知识。在教学中,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更好。作为一名教师,最好教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课的整理和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在课前总结第二单元中因子和倍数的概念。涉及的概念有:因子、倍数、公因子、公倍数、最大公因子、最小公倍数、素数、合数、奇数、偶数、2的多重特征、3的多重特征、5的多重特征,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观察和分析这些概念,哪些概念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根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可以分为几个类别;第三,它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也可以用数学手写报纸的形式呈现。课前设计完成后,我提前收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放在课件中,供学生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和总结本单元的概念,并绘制知识网络图。
在本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联想,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并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这个知识网络图就是思维导图。掌握这一方法后,我们可以系统地梳理数学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卷知识、小学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思维导图法的威力。学生在感叹这种方法的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整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单元知识整理中。
2.进一步回顾实践中的概念。在实践环节,我根据这些概念设计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目的是通过实践促进复习,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排序的方法,而且对知识的语境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每个知识点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起到了复习和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缺点:
1.个别学生不会在展览评价中进行评价,而只是思考设计的美,而不是解释知识之间的关系。老师应该在这一点上给他们指导。
2.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小的偶数都不懂,因为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在开学时学的,有些知识点已经忘记了。因此,他们在学习每一单元后,会继续巩固和实践自己的.知识。
3.由于知识点太多,实践时间不足,基本实践时间可以保证,但需要扩展的知识没有得到更好的呈现。
再教育设计:
1.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漂亮的排序表单只是外部的,而不是关键的。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本质出发思考问题,排除数学本质以外的东西,激发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数学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来指导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未来学习知识的钥匙,学会打开知识的大门。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公因数和公倍数的学习是五下教材的两个重要概念,新教材对这部分内容作了化解难点,个别击破的办法,如何教学好这节内容,我在这次的新教材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 有效建立概念之间的结构链,形成条理化。 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倍数——公倍数——最大公倍数
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与交流活动中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特别注重概念间的系列反应,如倍数和因数是前面所学内容,新内容要在此基础上生根,必须复习旧知,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围绕“公”,理解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最小公倍数则通过实际生活中如第25页公交发车问题或参加游泳问题,来引发就是求最小公倍数来解决问题,最大公因数则通过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来分最大的小正方形得到,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对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从而形成条理化。
2、 有效设计复习引入的问题串,引发思维性。
由6和8的因数有哪些?引起学生回忆怎么求一个数的因数?(一对一对地想、由小到大地有序地想)然后发现它们有1和2是相同的,即为公因数,用集合图(韦恩图)可以形象地描画出来,那么公因数有什么作用呢?
引出改编后的例3,要把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有多少种剪法?最大的正方形是哪一种?
学生探究后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反思:为什么?边长与12厘米和18厘米有什么关系?
从而想到1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18和12的公因数即为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而6则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最大的数,即为最大公因数,到这里实际解决了例4。
再次提问:因数是怎么求的?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最大公因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回到教材,自学教材,思考问题。 3、 有效使用教材与教辅资料,提高达成性。
什么时候阅读教材,例题等主体部分看不看?练习部分怎么用?都值得我们每节课去揣摩和研究。
在公因数的教学中,我既不完全脱离教材,又适当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改变了教材在课堂上的展示方式,整合了两道例题与习题10的展示与使用,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既学习了例题,又学习了新知,还不完全相同。为不让
学生陌生,共同探讨之后又让学生回到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寻找教材重点、难点,作好标记,可以当堂又经过了初步的复习。
书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五1-5题,由浅入深,重点训练学生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无需改编,原题照用,可以直接在教材上作练习,当堂巩固所学新知,结合练习适当进行拓宽与技能的强化,可以直接实现当堂清。
《因数和倍数》这部分资料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资料。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决定,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同时这部分资料是比较重要的,为五年级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一样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一样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好处。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变抽象为具体。
二、倍数教学,发现特点。
利用乘法算式,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那里让学生理解:(1)3的倍数就应是3与一个数相乘的积。(2)找3的倍数是要有必须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有了找3倍数的方法,在上学生找出2和5的倍数。这样即巩固对例题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讨论倍数的特点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透过讨论发现:(1)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要用省略号)。(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因数教学,发现特点。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倍数相似,大部分学生都用乘法算式寻找一个数的因数,那里教师能够透过几到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强调有序(从小到大),不重复、不遗漏。随后让学生找出15、16的因数有那些。最后透过比较讨论让学生得出因数的特点:(1)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本身。(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数都有因数1)。
从学生的作业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有如下几点错误出现:1、倍数没有加省略号。2、分不清倍数和因数,倍数也加省略号,因数也加省略号。3、因数有遗漏的状况。从以上状况来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注意补差工作;同时要注意教学中细节的处理。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教案会让老师和学生更愉快的完成课程,教案都有哪种形式呢?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倍数与因数教学反思”,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以及已有乘除法知识,通过尝试、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1、操作活动。
(1)小黑板出示要求: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2)整理:全班交流,分别板书4×3=1212×1=126×2=12
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摆法摆出了不同的长方形,而且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算式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倍数和因数)
(2)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
板书:12是4的倍数,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3是12的因数
(3)根据6×2=12,你能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根据12×1=12呢?
(4)练一练:从3×6=1836÷4=9中任选一题说一说。
为什么4和9是36的因数?
4、小结:根据乘法或除法算式我们可以确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在刚才的谈话中,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18也是3的倍数
提问:3的倍数只有这两个吗?
你还能再写出几个3的倍数?
你是怎样想的?
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吗?
你能把3的倍数全都说完吗?
可以怎样表示?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在找3的倍数时,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用1、2、3……与3相乘,每次乘得的积都是3的倍数)
3、试一试:
(1)2的倍数有
(2)5的倍数有
4、想一想: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5、练一练:想想做做2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提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整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4、试一试(既要一组一组地找,又要按次序排列)
15的因数
16的因数
5、比一比:根据上面几个例子,你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说一说
6、练一练:想想做做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提高
1、判断
(1)12是倍数,3是因数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25以内4的倍数有:4,8,12,16,20,24……
(4)6的最小倍数是12,12的最小因数是6。
2、看谁反应快
游戏准备:学生按学号编成连续的自然数。(课前)
游戏规则:凡是学号符合以下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反应快?
(1)谁的学号是5的倍数
(2)谁的学号是24的因数
(3)谁的学号是30的因数
(4)谁的学号是1的倍数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是在提问:“根据4×3=12,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倍数吗?12是4的几倍?12是3的几倍?你能说出谁是谁的因数吗?”时,发现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本来以为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应该对这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能顺利回答,但是在课后与三年级的教师交流后发现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安排。由此,我想:新课程实施了五年,我其实还是门外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教材编排具有连续性,而老版本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安排在一起,注重深度。看来教师不光要关心自己年级的教材内容,还得知道整个教材编排体系,知道各个年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不是降低要求的发展或者是被强行提高要求的发展。
本学期教研员高老师听了我一节《因数与倍数》的新授课,通过我自己的试讲、正式讲及课后教研员对这节课的点评,我的感触颇深。
首先高老师对我这节课的总体设计上给予了肯定,认为这节课在设计上,层次清晰,对重难点的把握上也很准确,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可以说是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从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上讲,这节课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下面就我对高老师的点评与各位老师进行一下交流。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一个独立的自由活动的空间,然后再将他们得出的答案在组内进行交流,这样也可以让会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不会的同学听,以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紧接着后面我又设计了一个练习,“找出16的因数”,设计这个练习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中如果有重复的因数时,可以只写一个”。但后来听到高老师的点评后,我觉得我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任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比如:“第一小组找1的因数;第二小组找2的因数;第三小组找3的因数……;然后让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时,学生自然而然就是对找因数的方法的巩固,而且通过对比各个小组的答案,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找因数的最好方法,以及因数的特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真知,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找因数的最佳方法,又体验到成功了乐趣。
通过高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不仅让我明白了今后再执教这节课的方法,而且也指出了我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还要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切合实际地开展好自己的教学。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4、找倍数的特征。在完成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数是哪些,让学生观察三个倍数,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放手让学生去找或许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来,但如果给好具体的问题,可能会限制一些学生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观察时没有发现我们所想要总结的特征,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观察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最大的倍数和倍数的个数等。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要相信他们藕能力做到。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倍数和因数》是我们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个课例,我们是先抽签上二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再进行研讨,我们研究了每一部分的处理方法,同时,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加连贯、自然,我们也研究了例题之间的过渡环节,尝试找到更加恰当的处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后我们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几天我们工作室又在活动中上了这节课,这次上课的是我,由于事先准备的不够充分课堂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上次研讨过还需要改进的问题,也有这次上课出现的新问题。课后工作室的成员给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议,我根据好的建议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下面我来具体的说一说。
1、情境导入。本节课的内容是《倍数和因数》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数和因数的依存关系,我课上用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的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对于本课的教学或许没有太多的意义,好像不能让学生明确感受出倍数的因数的依存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去掉,直接进入课堂,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2、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本课是想通过用12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的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再用具体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在课堂中我直接让学生进行操作,两人小组活动,试着摆一摆,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摆法,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让学生有序地说一说,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再有一道具体的算式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用我们过去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数乘乘数等于积过渡到倍数和因数,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他两道乘法算式。说完后再给学生一个提醒,并让学生再根据出示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和谁是谁的因数,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写一个算式,并说一说。
3、找一个数的倍数。这应该时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而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个重要的部分一带而过,可以看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没有掌握找倍数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这一难点该如何突破?是不是应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办法,多说一说,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说自己用来找倍数的方法,这样多种方法出来以后,我们可以对方法进行优化,选择快速简单的找法。在教学的时候,同时注培养学生有序写出倍数,注意倍数书写的格式等意识,可以比较有序的找和无序的找,让学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处,学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后,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也会选择刚才优化过的好的方法进行练习。
5、课堂常规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我应先确定好小组的具体分配,以免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找不到合作的对象,如果上课之前具体的分好了,小组讨论的效率会高很多。在上课时,我要少说,把更多说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学生不会,而给出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倍数和因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要上好一堂课非常不容易,在课前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查阅了有关参考资料,进行了认真备课,但实际教学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总结如下:
(1)关于本课教学的顺序。按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再学习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及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最后学习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本课的教学时间较紧,因此在备课时曾想在学完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后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再学找倍数的方法,以便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时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考虑到知识由易到难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还是按照教科书上的顺序进行,实际上下来在倍数上用的时间太多了,造成在教学找因数的方法时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效果不理想。体会:可以先学找因数的方法,并且在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时适当渗透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2)关于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上课前我感觉学生对倍数和因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会理解不到位,就想利用班级中学生的父子关系来说明,把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较自然贴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和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因而没有采用。
(3)关于操作的必要性。一开始摆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得出三个积是12的乘法算式,备课时我想这里的操作可否省去?一方面用去时间较多,对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如果说是培养操作能力也不是在这个时候,另一方面这节课练习时间比较少,挤出的时间可用于练习,后来还是否定了,尽管类似的活动经验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过,但在这里,再次经历操作活动可以唤醒学生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一次有意识地感受1和12、2和6、3和4这几组数和12之间的有机联系,为随后学生有意义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4)关于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教材努力淡化“告诉”的痕迹,而是在提供必要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主动探索和发现的前台。学习找倍数的方法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用乘法和加法比较方便。学习找因数的方法时,根据因数的意义,利用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做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及其个数,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以上就是《倍数与因数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倍数因数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010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