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花之咏教案

2023-05-29 花之咏教案

花之咏教案(汇总11篇)。

了解“花之咏教案”不妨看看88教案网推荐的这篇文章。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有序教学的重要指导。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花之咏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性,这很值得我思考。

花之咏教案 篇2

一课文分析

我认为这是一篇散文诗。语言优美含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二设计理念

诗存在可解与不可解的矛盾。但教学必须作以解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中的价值,激发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体验和意境的想像,尝试作多元的想像和个性化的解读。虽然任何对诗的解读都是误读,但是学生享受到优美的语言所带来的情感高峰体验,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错误。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激发学生体会诗的语言和意境的优美,并能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受到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的生活态度的感染。

3背诵喜欢的段落,学会仿写。

四设计流程

A鲜花招得伊人赏------导入新课

1出示四季花谣一月水仙清水养,师生共同咏唱.

2大屏幕欣赏各种美丽的花卉。

3指名谈谈花儿带来的感受。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B好花不厌百回看------读中赏花

1题目中的咏是什么意思?

2让我们仔细听听花儿唱的歌。看看谁是花儿的知音,能听懂花儿在唱什么?

3出示读书要求:

l结合生字词,读通诗歌。

l带着自己的体会,熟读成诵。

l在书白处,标注自己的感受。小组内交流。

4花儿的知音们,快去欣赏花儿的歌唱吧。

C采得百花酿佳蜜------合作品花

1异质分组,商讨表达感受的方法。如:

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诵一诵

2教师根据实际,相机激发学生想像,品味。

l我是一句什么话?大自然为什么吐出又收回,还藏在心室里?说明了什么?

l比较:星星闪烁在湛蓝的天幕

花儿开放在碧绿的地毯

这两句话有什么异同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l想像后填充:

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可以-----------------------。

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可以-----------------------。

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可以-----------------------。

我是一朵花儿,可以-----------------------,可以-----------------------,

可以-----------------------

l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我的幻想是什么?我追求的光明是什么?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这种追求?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诗歌

D心心相印我成花-------花的遐想

一朵花儿也有自己生命的价值和追求。假如你是一朵花,你愿意怎样生活,你的追求是什么?

1自由发表感想。

2仿写一段,表达自己的感情。

3师生再次诵读全诗。

E拓展练习

1笔下生花,写一篇花的想像作文。

2积累写花的诗句。

四.板书:

花之咏

美丽

追求生命的意义

光明

花之咏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花之咏》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花中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也是借花喻人――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不过比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种一片太阳花》更含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和理解应能形成大致的共识。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应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就文章内容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教学反思:

本文是风格隽永的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课文的这一特点,运用了形式多样的读来品味词句,进而突破难点。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阅读中去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点评:

1、抓语言文字,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花之咏》一课的设计者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重视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扣住课题,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者没有按常规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意思,而是先设疑,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在学生已经感同身受的情况下,再来理解课题意思,可谓水到渠成。

3、教学设计的最后,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全方位的开放自己的感官,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与演绎中来。

花之咏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二、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三、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四、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五、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花之咏

一句话

一颗星星

大地的女儿

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

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

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花之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学生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表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如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花之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同学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俺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同学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同学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俺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俺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俺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俺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俺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俺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扮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同学: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方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花之咏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查字典,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花之咏教案 篇8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xx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xx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画家,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他又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以纪伯伦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闻名全球。

在短暂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JaB88.cOM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选自《人民日报》(国内版)1993.11.12国际副刊】

花之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含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2、揭题、板题、读题

3、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第几种意思呢?(第二种)那课题就可以怎么解释?(花儿在歌唱)花儿在歌唱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件检查生词学习情况)湛蓝、孕育、天幕、招徕、抚养、赠物、叹吁、聆听、啜饮、琼浆、芳香四溢、仰目朝天

三、再读课文,自主学习。

这篇课文不但词语优美,句子更美。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下来,想想为什么美,边读边作批注。

四、交流学习,品读一至四然段。

1、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生1:这句话好在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我”比作“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指谁?

生1:文中的“我”指花。

生2:这里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你从哪里知道的?)我从“吐、收、藏”这几个词知道的。

师:(指名读,生评)每一个优美的句子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句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自由说。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指名读、齐读)

师:这个比喻句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比喻词为“是”)像这样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些。

2、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生1: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花”比作“星星”,还把“草地”比作“地毯。

师:我能请问你“湛蓝”是什么意思?(深蓝)对,还有哪个词也写颜色?(碧绿)深蓝是(天空)的颜色,碧绿是(草地)的颜色。作者把天空和草地的颜色写得如此鲜艳,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衬托花的美丽。)(指一两名读)

3、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冬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眠。

生1: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花比作“大地的女儿”。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3:拟人和排比

师: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一年四季花儿在大地怀抱里生长的过程。谁能读?(指名读—女生读)

4、我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师:我还是什么呢?

生1:我还是礼品、彩冠、赠物。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这些都是花的什么?

生2:花的作用

师: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是人间真情的象征。请你来读,读出对花的赞美之情。(指名读—男生读)

5、师导读前四个自然段

五、品读五至七然段。

师导学,生汇报。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要点:

1、“携手”是什么意思?(手拉着手)书写时“携”字的右上是“隹”不是“住”。

2、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3、叹吁:叹气。这里指花散发出香气。芳香四溢:到处散发着香气。

4、招徕:招揽,招引。第六段中的三个“她”分别指“草原”、“空气”、“白天”。

5、“啜饮”中的'“啜”就是“饮”的意思。两个意思一样的字合成的词,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而单独用“饮”就没这种效果。课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结构的词,你能找到吗?(聆听)琼浆:美酒。

6、(生齐读五至七自然段)“幻想”: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想法,换个词(空想)。花的理想是什么?(追求光明。板书)

7、这仅仅是花的心声吗?不是,这也是作者的心声。(出示作者简介)作者渴望什么,追求什么呢?

8、师:希望和平,向往幸福的生活就是他所追求的“光明”。让我们再次读出作者的心声吧。(示意再读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全文。

1、本文看似写花,实为映人,作者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花的心声和理想。作者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花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作者的理想与追求。这叫(借花喻人。板书)

2、课题能还能改为“咏花”呢?

3、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什么是第一人称呢?(课件出示写作锦囊)

七、拓展仿写。

仿照课文前四段,写上一两句话。

八、作业超市。

1、收集有关花的诗、词、句、故事,办一期专题手抄报。

2、牡丹国色天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清新飘逸……不知名的野花也妩媚可爱。你会是什么花呢?大胆发挥你的想像,写篇想像作文:我是花

教学板书:

歌唱美丽

花之咏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花之咏教案 篇10

去年公开课讲了《花之咏》,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议,自我感觉不是太好。特别是同学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作者是位盲人时,我觉得无地自容,好像自己精心备了几天的课被全盘否定。虽然事后不断地钻研,但觉得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已不具说服力。

今年在同学科集体备课时,我首先自我批评:我去年没有结合作者的实际背景去渗透领悟本文的中心。可内心却一直想把背景搞清楚......恰巧那天遇见陈老师,再次询问作者是不是盲人?得到的答案仍是作者正是因为盲人才写的这篇文章。我迷惑不解但无力辩解......无奈教材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网页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经我们四年级组搜集、五年级判断,一致认为著名黎巴嫩是人纪伯伦不是盲人,他所谓的光明指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他的一生坎坷曲折,作品文韵优美、含蓄,借花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必须结合作者背景去理解:

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xx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xx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曾经全球闻名。

花之咏教案 篇11

我是一本书,大自然把我写了出来又把我献了出去,带给人们自然学的奥妙。

我是一株草,在清风中舞蹈,在阳光下欢笑;在雨中跳跃。

我是一轮圆月,我期待额外你们不断进步,揭开我的面纱,探究我的奥妙。

我是一朵白云,太阳给我温暖;雨水给我滋润;月亮催我入眠。

我是一只蝴蝶,在公园的每个角落翩翩起舞,飞高飞低,供人们欣赏。

我是一滴小水滴,从乌云密布的天幕坠落下来,点缀着碧绿的地毯。

我是送给母亲的礼物康乃馨;我是送给情人的礼物玫瑰花;我是朋友之间的礼物百合花;我是家里摆放的装饰物,能发出清香淡雅的香味水仙花。

我是太阳的女儿,早晨,柔和的清风唤醒了我,使我热情奔放;中午,温暖的阳光哺育了我,使我芳香四溢;傍晚,稀疏的星星与我一同玩耍,与我渐渐歇息;在夜深人静

时,轻柔的月光扶摸着我,使我安然入睡。

我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我是学生尊敬老师的象征,我是姑娘头上的一件装饰品,我也是男生送给女生的一件赠物。

我是一棵大树,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我笑得更加亮丽,秋天催我入眠。

以上就是《花之咏教案(汇总11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花之咏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946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