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8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写出好的教案才能充分展现出教学意图,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除法计算》教学反思(8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1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在学习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习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2

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要先知道什么?在备课过程中我把分析、解决问题定为此节课的难点。在上这节课内容的时候,先给学生一个铺垫,提醒他们"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觉得你还要知道什么数据信息?"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想我还想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步骤.

在教学探究新知(例4的教学)的部分,我让学生思考:怎样帮助朋友解决"买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觉得还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算出来呢?从而帮助学生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得知道什么,使学生理清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在主题图呈现的顺序上,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整副图;还是先出示问题,再出示条件。最终我决定先出示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现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然后我再补充出示条件。问学生现在你们能帮他解决了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之后让学生思考和以前的题目有什么区别(需要两步来计算),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列算式去计算.但在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要整体观看整幅图所给出的条件的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经历联系整幅图、理解题意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审题。

在教学做一做及练习的时候让学生说了说,要解决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哪个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建构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的方法。由于做一做的类型和例题的类型有些不大一样,导致学生在刚学了新知转到做一做的变题练习时,有些措手不及,如果我能够在上了例题之后,先将书后的第一题(和例题题型一致)给孩子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尤其对一些后进生,才不至于产生混乱。在整个练习中,由于我在备这节课时把重点摆在让学生会分析题目上,忽视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整堂课都没有让学生自己审题,都一直扶着学生做。这点导致了学生在自己做练习时也忽视审题,找不到题目中的已给出的条件。所以他们自己做题时就无从下手。可见认真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应该要给孩子安静的思考时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审题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

这节课讲下来,我认为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加思考以及需要改进的的问题:

1、教学中应该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对于学生,我总是不放心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习惯把题目中的难点告诉他们,引起他们的注意,避免出错。但这样一来,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知识能力角度,学生没有真正的锻炼自己的解题能力。从学生内在需求的角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他们需要在学习中通过被肯定来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快乐,从而喜欢学数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堂课没有使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解出题目的信心,学生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课堂中应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呈现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做,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错误原因,以及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我这几个月的教学生活中深深地体验到作一名好教师太不容易了,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信心、不畏惧,每天、每节课都要超越自己,追求完美。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学校督导二年级教学,我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这部分内容以前在三年级上册教学,现在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对学生来说多少有一点难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

1.我对孩子们的表扬、鼓励及调动比较到位,学生一整节课举手发言积极,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愉悦,师生交流融洽。

2.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前面教学认识余数时用的时间过多,分7个草莓时可以不用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动手摆,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表格中的内容过多,学生操作费时,多数学生不会填表格中的除法算式,可以把算式再细化一些,不在这些地方费时。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4

连除简便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也可以用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让运算变得简便”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教学环节设计紧凑,环环相扣,从复习铺垫到新知的探究和巩固练习我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复习铺垫部分我设计了几道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练习题,以这几道题为依托为进入下个环节的猜测进行了准备,比如说:148+75+5=343-75-25=25×(4×6)=425-(125+27)=237-38-137=它们都和本节课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让它们根据这几道题的方法很容易的联想到除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事实证明,这几道题是有效的,当我出示4500÷25÷4=时,并提出问题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时,很多孩子马上进行了猜测,很自然的引出了新知的探究,让孩子们的猜测更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可行性,我认为这个地方的设计思路很好,但由于这些数值偏大,学生算起来不太好算,而这节课重点是为了探究规律,如果把数设计的小一点会更好算,重点会更突出,更节省时间。新知的探究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举出这样的实例,这个环节虽然设计很好,但由于孩子年龄小,在举例子时又缺乏引导,很多孩子无所适从,不会举例子,我只好亡羊补牢,又进行引导,结果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后来的环节时间有点紧,如果备课时再细心一些,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起点,效果会好得多。但是巩固练习部分我觉得设计很好,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充实,有效的巩固了新知,让孩子对除法的性质和简便运算理解的更透彻,运用得更熟练!不足是因为前面的环节占用时间太多,练习题没有处理完。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发现规律后,我本来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再次验证,但因为对习题的选择不是太合适,所以只验证了其中的一个规律,而对于第二个规律,习题却不能完成验证,这一点是一个失误,应该进行修正,如果把习题再认真选一选效果一定要会好得多。

还有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设计不是很精练,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验证结束后,学生得到连除的计算方法有三种,为了强调简便计算,我应该及时引导:“这三种方法,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学会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这也是我们的数学的价值所在,可惜没有及时引导,很遗憾!

总之,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在第二次上课时,我会扬长补短,争取把这节课上的更完美!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6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二年级下学期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解决这一类型的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认真读题后明白里面告了一些什么条件,紧接着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问题理清所告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步做好学生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学生确定第一步先计算什么,这时必须让学生说清楚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只有这样在写单位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最后第二步就解决了人家的问题了。这些对于我大人来说看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下面就是我在教了这部分内容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认真的审题,所以往往导致解题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利用课堂的时间,放慢讲解的速度,每道题都要求学生读两次,再找到相关的问题,根据问题想想需要那些信息,看看人家告了些什么条件,还缺什么条件,缺来的那个条件就是自己要求的第一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有所改观,对于一些极个别的学生做到稍稍一惩罚就做得很好,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把握好尺寸,才能更好的驾驭学生。

二、其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第一步算出来不明白写什么单位,比如王老师买7元一枝的钢笔花了63元,那么买5枝要花多少钱?学生知道第一步是63÷7=9(枝),而一部分学生却只看问题里的单位所以经常写成了“元”,针对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第一步所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明白什么单位了,就如上例学生只要说出第一步是求:每支钢笔需要多少钱?就知道应该写“元”了。

三、最后就是大部分只能列分步算式,在列综合算式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了,尤其是有了()的就往往丢了(),比如妈妈用100元买一件46元的上衣,和一条29元的裤子,应找回多少?学生分步是45+29=74元,100-74=26元,在写综合算式时就写成了100-45+29=26元,这是他忘了应该先算加法要加()了,不过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不必做硬性要求,所以我只是随时提醒学生应注意,或者就用分步。

总之这部分的内容很广泛,但只要让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道理,举一反三就容易多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7

今天的教学比较失败,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的研究教材,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只是按照教案执行下去,因此,在教学结束后,留下不少的遗憾。回顾一下,主要有这两个地方没有处理好:

一、 简便算法中商的处理不够到位:

课堂结束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一些糊涂的地方没有搞清。例如900÷50,竖式上900个位上的0去掉后,为什么不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了。

分析原因:

没有沟通900÷50与90÷5之间的联系,没有充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商的个位上不用写0的原因。

亡羊补牢:

应该通过思考、组织讨论这个问题达成共识:900÷5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它的商与90÷5的商相同,所以去掉0后实际上算的是90÷5的商。因此900个位上的0上面不需要再商0了。

二、 简便算法中余数的处理不够到位:【jT56W.Com 检讨书大全】

在教学900÷40时,因为预设不充分,在学生出现900÷40的竖式中出现了余数写成20时,没有充分的探究这样写是否正确,而一味考虑学生可能会忘记在横式的余数中忘记写0而作了错误的引导。结果课后有学生表示疑惑,既然40当作4来除,那么余数如果是20的话不是比除数大了吗?

亡羊补牢:在上面分析商末尾是否添0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此题竖式最后的余数应该写几,但是横式上的余数应该写几,明确规范的书写方法,进行强化。

《除法计算》教学反思 篇8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以上就是《《除法计算》教学反思(8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除法计算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621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