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

2023-04-18 小学教案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合集。

下面是我们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1】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收集的数据。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一)感知分类

出示两个文具店,提问: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二)体验分类

教师(出示例1):小朋友们到游乐园玩,买了许多气球。看,多漂亮!

教师: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探索记录方法

教师:能按照形状分一分并告诉大家每种气球有多少个吗?

学生分组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

教师:现在请大家展示分类的结果,并讨论“你喜欢哪种记录结果的方式,为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家记录结果的方式不同,但仔细观察整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记录的形式多样,为什么整理的结果相同?

教师结合不同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使学生读懂各种呈现方式,体会不同呈现方式的特点。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形式记录结果

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教师组织交流、评价: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说说理由。

3、在对比中体会

教师:刚才我们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教师:无论结果怎么样,什么应该是不变的?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2、题。

(1)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第(1)题。

(2)学生自己完成第(2)题。

(3)讨论:分的都是这些卡片,为什么分类的结果不同?

2、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分类(超市、图书馆)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的: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幻灯片播放正方形、长方形图片,吸引兴趣

2.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二、实际操作,验证猜想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2、操作验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3、反馈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4、归纳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三、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习题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的:

教学的指导思想:贯彻新课程标准,努力实现三个维度目标。

理论依据: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信息科技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以及情景教学理论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设计特色:本节课在设计时,多处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质疑,思考,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

教材分析:

1.分析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字词,学会句的运用,培养说话,写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授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于英雄的爱国情怀的敬仰之情,培养“先天下后小家”的远大理想情怀。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导入部分:导入是激发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课我以“短、频、快”的方式导入课文;

初读课文:此读为初读,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但不读顺,难以进入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详细理解字词句,练习说话,进行语言训练,进行朗读指导,甚为重要。

3.分析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教材显然内容更多,而本课则短小精悍,符合小学生阅读量。

在理解课文时,小学生的理解,不需要像中学那样深刻。而且老师要把一些很深奥的道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小学生更易理解,所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学生情况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但是和高年级学生比,还差很多。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可能会不认识课文中的一些字,无法读顺课文;‘

学生可能不理解一些字词的意思;

学生可能不能流利地说一段话。

对于英雄,可能感觉远一些,难以激起共鸣。

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可能采取的策略:谈话策略,情景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

描写生字:洪、哭、因、终

2、理解:凶猛、灾情严重、三过家门而不入;

3、通过说话练习来进行语言训练;

4、朗读指导,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感受禹的英雄形象;

2、理解题目:三过家门而不入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

主要教学策略:有效提问策略,情景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预习课文,读熟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备课,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教室里贴有名人的画像。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补充板书:三过家门而不(rù)(入)

指名写;区分:“入”和哪个字很像?区别在于哪里?

(“入”和“人”的区别)

说明:“入”虽然不是生字,但是和“人”很容易混淆,在课题中强调其书写,也是一次强化训练的机会。

2、揭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置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解决问题1:谁三过家门/而不入?(禹)

(1)介绍禹:出示大禹图,这就是治水英雄——禹,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大禹”,我们可以说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

填空:( )的( )

(2)解决问题2: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

(3)迅速浏览全文

思考:为了治水,禹( )

说明:此处设计的填空练习,答案不是的,但老师把三个课文中能找出的答案全部备到,学生说一个,随机点出一个,通过三次不一样的填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初步了解了全文大致内容,也体现了语文答案的灵活性。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节

(1)教学:洪:拼音部首歌;三点水多表——水,三点水的字有哪些?

指导写字:(提醒:三点水写成一条弧线;)

(2)让我们一起感受洪水的灾难。(媒体:洪水影片)

练习:( )的洪水

(3)指导朗读:(凶猛的)洪水

(4)说话练习:当洪水扑向村庄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听到。

(5)是啊!引读:古时候,我国黄河一带经常发洪水。老百姓有的被淹死,有的逃到洪水包围的小山上。

(6)这样的画面可以说是“灾情严重”,板书,灾情严重,小手跟写“严”注意“点”“撇”的方向;重点笔画书空,注意“点撇”的方向;同座位手心写“严”

说明:“灾情严重”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比较难理解,结合影片,联系文本,让学生感受灾难的同时,告诉他们,这就是——灾情严重。这样的解释就足够了。

2、学习第二、三节。

过度: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引读:为了治水,新婚不久,就领着大军出发了。

后来,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一天,禹路过家门,正巧听到孩子呱呱的啼哭声。

备:多音字:(gu gu gua gua ) (学生读错的情况下写在黑板讲解一下)

(2)默读第3节,思考,填表:同行的人怎么说?禹又是怎么说?

(3)交流句子:(读句子)

同行的人怎么说(横线)禹怎么说(浪线)

第一次“禹,回家住几天吧!”“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第二次“你还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孩子,回家看一眼吧。”“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

(4)教学:紧:拼音;拆字游戏;扩词:什么紧?

因:提示:拼音:整体认读;前鼻音(读);书空;笔顺规则;

事:拼,开火车读;电脑老师教写字;组词游戏:我说事——“事情”的事,我说事——“国事”的事

说明:生字教学采取“分布”和“集中”两种形式。前面的“严”字等是随文识字,在这里,第三节中的几个生字集中起来教学,又是一个“小集中”。“集中识字”还是“分散识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指导朗读

A、读出“!”的语气

B、加上提示语:找找禹的动作,神态。分别导读。

禹没有停住脚步,边走边说:“现在灾情严重,治水要紧!”

指导1:这是禹的——动作,谁来表演一下?(表演)为什么不停下来说话?(他要赶快治水!)时间紧迫,他心里着急啊!谁来读?

禹摇摇头,郑重地说:“我可不能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呀!”说完,他就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指导2:郑重——(近义词)认真,严肃;谁来郑重地说?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好吗?

分角色读:同行的人女生扮演,男生扮演禹,旁白老师读;(书捧起)

(6)引读:后来,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媒体出示: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备:“都”字说明了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是一样的!)

说明:此处点出一个“都”字,展开了补充句子的练习。正是对文本的关注,关注作者的表达,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用“都”这个词。

(7)解决问题3: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课题的意思吗?而:却;入:找近义词——进(指名)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一天当中吗?一个月?一年?15年!(板书:15年)你们几岁?15岁,你快上高中了!15年,禹没有回过一次家!

(8)问过没有,当你出生的时候,你的爸爸在哪里?

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 )。

(9)师引领:你当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但你埋怨父亲,老师也很能理解你,但你要知道不是父亲无情,而是————

填空:禹不是无情,而是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

(10)“治水”是什么事?(国事)

(板书)不因家事而误了治水(国事)

(11)指导朗读(升华)

说明:这篇课文人物语言并不多,但怎样通过简练两句话来凸显英雄高大形象,在朗读指导上做了精心安排。短短两句话,安排了4次读。一次比一次语气强烈,一次比一次感情更升华。

3、学习第4节。

(1)引读第4节。

(2)教学:劲:拼音部首歌;怎样记?

终:读准后鼻音,怎样记住“终”?

那这又是什么zhōng?

比一比,再组词;终( )

中( )

(3)1治:你来读?——这是整体认读音节,读准“翘舌音”;

2教学:制:课文里有一个“治”的同音字;一起拼,它的部首却是什么?立刀旁怎样写?左边怎样写?这是什么制?(制服)

(4)我们来做个选字填空;

为了(治制)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努力,洪水终于被(治制)服了。

小结:“治”强调治水的过程和动作,而“制”强调其结果。

说明:其实“治制”两个生字在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但并没有急着去教,只是在课文中读准字音,而到课文第4节,才分析字形,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字义,实现识字教学“分步走”。

(5)图:安居乐业的乡村图

想象说话:洪水制服后,你又仿佛看到;仿佛听到。

说明:此处的说话练习同第一小节的说话练习只有一字之差——“又”,不仅是一个说话练习,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制服前后的鲜明对比,从而感受人物形象,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很完美。

四、拓展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儿子( )地说:;妻子( )地说:;

五、结语

出示图片:师述:像禹这样的人民英雄还大量存在着,鲜活着。在抗洪抢险中,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们很多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让我们向英雄们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读:你们辛苦了!人民感谢你们!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板书:不因家事误治水(国事)

15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终( )治( )事( )

中( )制( )是( )

2、按要求写句子

禹又两次路过家门,他都顾不上回家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横线上怎样填?

第二次,禹又路过家门口,他。

第三次,禹再次路过家门口,他。

3、想象写话

当禹回到家,是怎样的情景?

禹( )地说:;儿子( )地说:;妻子( )地说:;

【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你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哪些方面?采用哪些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请列出

评价:

1、字词掌握情况,重点字的字形,重点词语的理解;可以口头答题,也可以书面作业检查;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6】

教案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5个物体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

3、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教案准备:

1、教具:5条泡沫纸做的鱼,纸做的大盘子。

2、学具:“小熊的一家”的袜子、鞋子、手套。

教案过程:

一、游戏《小脚跟着大脚走》

1、小朋友:看看老师的脚和你们的脚有什么不同?

2、请小朋友站到线上来,跟老师一起脚跟挨着脚尖走线吧。老师说“大脚大”,幼儿说“小脚小”,然后我们一起说“小脚跟着大脚走”。

二、集体活动

1、复习3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教师:猫妈妈今天要带领猫宝宝去河边钓鱼,看,猫妈妈真厉害,一会儿功夫就钓了这么多鱼。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3条鱼,提问:猫妈妈想把这3条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在盘子里,小朋友一起来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幼儿摆放后教师小结:按大小排队时,幼儿园教案可以先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这样排起来更快些。

2、学习5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教师:这时,小花猫也钓到了2条鱼,他也想把与放在这个盘子里,要把鱼放进去,鱼儿还是要按从大到小排队,这次要怎么排呢?我请小朋友来试试。

请幼儿尝试从大到小摆放:把所有的鱼全放在一起,然后找出最大的,再找出最小的,再把剩下的3条鱼又按先找最大的,再找最小的,最后放中间的排好了队。

教师:对,这5条鱼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前面的总比后面的大,后面的总比前面的小。

3、学习5以内物品从小到大排序教师:可这时候,那条最小的.鱼儿不干了,他说他也要排在最前面。

教师:现在我还是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帮最小的鱼排在最前面,我们来一起把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再排排队。(按上面的拍法排列)教师:小熊看到小朋友帮猫妈妈排物品,他拿来了自己的手套、袜子还有鞋子,他也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把这些物品按大小顺序排一排。

三、操作活动1、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鞋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袜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手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四、交流小结猫妈妈夸我们的小朋友真能干,帮助她和猫宝宝做了这么多的事情。不过我们也有很多收获,因为我们学会了两种排序的方法:一种是从小到大,一种是从大到小。真棒!让我们伸出大拇指鼓励自己!小朋友回到家后,也赶紧将家里的物品按大小排排队吧。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的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是农业?你们想了解农业的变化吗?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3、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有生字的长句,指名读。

5、“开火车”读课后“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

6、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农业的变化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农业的变化大?

二、朗读感悟。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指导朗读两个难句。

4、指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5、小组练习:根据图片配上文字,练习解说。

6、全班汇报,评选最佳讲解员。

三、积词语。

逐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作物的大棚。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作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利用镜子进行几个简单而有趣的试验,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请你们仔细听,然后看看谁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这个故事给大家续讲下去,‘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里也有一轮,猴子以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也许学生还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与同伴流。)学生可能知道:

(1)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

(2)雨过天晴,路里积水中会倒映一些影子

(3)光滑亮丽的地板,也出现倒映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镜子中的数学”。(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实物投影上放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上),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A、看到了整个的“王”字

B、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的图形的对称图形。

2、试一试

拿出学具袋中的学具——一面小镜子,做一下第(1)题

(1)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A 8

(4)全班交流,选出几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对比镜面中的图形和桌面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镜面的对称现象。

第(3)题

投影出示课文情境图,想一想:机灵狗镜子判断“现在是5时”对吗?

猜一猜:现在是几时?

(4)实验证明

A、取一时钟,将时间调至7时正(时钟钟面上不显示数字)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

D、让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比较课文里的钟面图形,可以看出是一样的。

E、将钟面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7时)

(5)练一练

A、教师将时间调至3时

B、时钟背对学生,举起

C、取一镜子,对准时钟

D、让学生观察镜子,想一想:现在是几时?

E、反转时钟,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一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对号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这是一种寻找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位置的简易方法,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明白,如果对称图形能对折,那么折痕就是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无法对折,那么租用镜面对称原理的对称图轴的办法也是明智的。

2、实践活动

3、(1)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开展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张扬,满足那些具有较强空间观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与营养、发育和预防“病从口入”有密切关系;

2、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良好饮食卫生习惯的意义。

教学难点:让学生养成并坚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机、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一段时间,各位同学已学了不少卫生知识,今天老师准备和你们一起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即时出示课题。

二、学生表演小品(音乐)

1、这位同学表演得精彩吗?大家回想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为什么会肚子疼?

2、拿出一只塑料小熊举例什么叫做暴饮暴食。

3、如果同学们也暴饮暴食,小小的胃一下子装得满满的,肠和胃负担过重,引起消化不良就意味着要吃药打针。但也不是说完全不能吃,好象花生核桃水果等可以增加营养的摄入,就可以吃一点。但买食品时要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过了期的食物就不要吃了,否则就会象刚才那位同学那样。

三、看图(cai课件)

1、问: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什么时候吃早餐,午餐,晚餐?

师:这就是要求同学们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并解释“定时定量”)

2、问答题(小黑板)

⑴“早上时间太紧张,可以不吃早餐。”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师:经过一夜的消化,早上起来肚子已空空的,如果不吃早餐,挨饿上课。而上午课时多,活动多,体力消耗大,热量一下子供应不上,就会头晕眼花。长期如此会引起贫血等疾病,所以早餐不但要吃,还要吃的好,要吃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好象牛奶加面包或者鸡蛋更好。

⑵“一日三餐哪一餐最主要?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师:上午体内的热量消耗大,需要得到补充,而且还要为下午的学习活动做准备,所以午餐要吃饱。而晚餐吃的太多,会引响睡眠。所以不要吃的太饱。但如果晚上有很多事情要做,要帮妈妈洗碗扫地,还要学习,那晚餐要吃得较好。

四、看图(出示图片)

1、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讲解。

这位小朋友拿着饭碗睁大眼睛,正在收看“叮当”这个节目,这时大雄被肥仔捉住打,圆头圆脑的叮当正跑过去救大雄。那小朋友顾不上吃饭喊:叮当跑快点。

2、“吃饭时看电视,对吗?”

学生分组讨论。

师:吃饭时情绪要稳定专一,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会引起情绪变化。看到高兴时哈哈大笑,看到悲伤时擦眼流泪。这样会影响食欲和营养的吸收,这样是不卫生的,你们是这样吃饭吗?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判断题(cai课件)

六、儿歌:

饮食卫生要做到: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不偏食,不挑食。

早餐吃得好,

午餐吃得饱,

晚餐吃得少。

暴饮暴食最不好。

从小养成好习惯,

身体健康又强壮。

七、猜字游戏。

分别请两位同学表演,让其他同学猜少年儿童饮食“十”忌。

忌“零”食,忌“偏”食,

忌“哭”食,忌“笑”食,

忌“甜”食,忌“咸”食,

忌“走”食,忌“玩”食,

忌“暴”食,忌“蹲”食。

八、阅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早餐一定要吃好?

九、总结。

我们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所以从今天起,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十、作业。

为什么三餐要定时定量?

附板书:

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10】

课题:商三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设计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教师小结:寓言故事中都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举例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二、学习新课

1、自读《揠苗助长》,学习生字

2、检查自学生字的效果。

3、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根据寓言内容,思考问题,读懂课文。

(1)种田人见到自己田里的庄稼总是不长,他的心情怎样?在文中画出最能表现心情的词语(焦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把种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现出来)

(2)种田人怎样做的?指名朗读课文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6、小组讨论:种田人觉得这种做法怎样?你觉的他这种做法怎样?

从“总算”“一大截”理解种田人的心情。

7、这则寓言最后的结果怎样?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组交流,指名在班上说一说)

三、拓展学习

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故事中种田人那样的人?你想对那个种田人说点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课文

引导学生总结这则语言的含义。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会把事情弄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

2、说说《揠苗助长》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1、自由读课文。

根据题目大致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理解“亡”丢失。“牢”这里指羊圈。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3、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那个养羊人为什么丢了两次羊?后来为什么没再丢羊?

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4、评一评:你对这个牧羊人有何评价?

5、感情读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

养羊人丢了羊他什么态度?我们在朗读时怎样把他满不在乎的样子读出来?第二次丢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决定改正过来,怎样把他这种后悔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加以点拨)

三、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组里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

四、拓展活动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类似的问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小组内展开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讲给小组同学听,并提出改进设想。

五、总结

我们主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包括时间、空间和锻炼的机会等。具体到语文课堂上,包括读的权利,写的权利,交流的权利、讨论的权利、评价的权利等。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评价那个牧羊人,学生谈得头头是道,对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这种效果远比问学生:你懂得了什么学生感兴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保证教学扎实有效。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方法二:(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应用题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分数应用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关于小学教案怎么写合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18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