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集锦。

88教案网精选专题推荐:“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当老师准备讲述新的内容时,是很有必要准备一份新教案的。教案能帮助教师们一起交流工作经验,怎样构思一份良好的教案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欢迎你的品鉴本文!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1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2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3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平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4

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教学水到渠成。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

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5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6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7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8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叹】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叹】

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 篇9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2、提出学习目标: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以上就是《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集锦》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送元二安西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3014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