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00字精选

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教师说爱校、爱生是职责,教师需要不断打磨教案。对于板书的书写模式,在教案中应该也是有所体现的。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解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导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列竖式计算:

386+241= 684-189= 48.2+10.4= 19.8-16.2=

二、 自主学习新知

1. 妈妈想买一桶油和一袋米,一共要花多少钱?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情境图的条件提出相类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课本p8的试一试。

三、合作交流

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先要把( )对齐。然后按照整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横线上的小数点( )。

 四、 自我检测

1.基础达标

直接写得数

2.4+1.7= 3.8+2.9= 5.6-4.2=

11.6+5.5= 9-5.1= 10.9-8.2=

7.7+3.4= 7.4+1.6= 7.4-2.1=

2.巩固提高题

数学门诊

7.8 14.5

+5.4 - 1.3

________ ________

12.2 1.5

一副乒乓球拍25.5元,一个羽毛球拍18.4元,一个篮球62.3元,一个排球54.6元。

a) x老师想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一副羽毛球拍,一共要用多少元?

b) x老师用10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钱够吗?

五、 拓展训练

作文书: 12.5元 计算机: 24.3元 台灯: 43.7元

x叔叔想买其中的任意两种物品,他至少要带多少元?台灯比计算机贵多少元?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2】

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中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的定位,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通过向家长询问、翻阅课外读物、上网等手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一部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因此在抓住重点的同时,以突破月大与月小这一难点作为教学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展开。

2、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练习、结合有关时间事件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既能独立、又能相互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到多功能室给大家上课,下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xx年3月31日下午2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下午)。

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月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的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知道了那些有意义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还能发现什么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师根据学生以上两项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

(三)识记大、小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大,八后双大。(板书:七前单大、八后双大)

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

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十一,三十天,

闰年二月二十九,

平年二月二十八。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及其用途;

2、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刻和时间的意义;

3、进行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4、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时间象流水,要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一些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与时刻单位的区别,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书馆开放时间:8:0017:00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是来学习24时计时法。(揭示课题)

二、新授

1、24时计时法及用途

(1)、教师拿出钟表将时钟、分钟都指向12,告诉学生这是夜里12时,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0时。现在老师拨钟请同学们说出指定的时刻:上午8时,中午12时,下午5时,晚上10时,午夜12时。

并指出:第一圈以夜里12时(也就是0时)到中午12时,是12小时。第二圈以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又走了12小时。一共走了两圈是24小时。邮电、交通、广播等部门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每天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如果我们每天睡觉用去10小时,吃饭用去3小时,活动用去2小时,休息游戏和路上各用去1小时,那么用在学习上就只有7小时,再平均分配到各门学科的话,大概每天每门课就仅有1小时了。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能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5上面第3小节,通过阅读使学生懂得在把下午的几时或晚上几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要给原来的数加上12,而第一圈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更简单,不要写明凌晨,上午等,只要直接写几时。

(3)、练一练

①、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上午8时下午3时晚上9时下午1时

(:)(:)(:)(:)

②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16时=11时=21时30分=

2、教学计算时间的应用题

(1)、例1的教学

一辆汽车由南京开往上海,14时30分开车,18时30分到达,路上用了多少时间?(口答)

在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会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审题,区分时刻与时间。

师:这辆汽车是什么时刻从南京开出的?什么时刻到达上海?采用的是什么计时法?求的是什么?

说明:时刻是出发和到达时的一个时间点,时间是时刻与时刻间的一段距离。请同学们看着线段图,你能口答出来吗?学生口答,并说出想的过程。

以14时30分到15时30分是小时,到16时30分是小时,到18时30分是小时,也可以用:

18时30分14时30分=4(小时)

答:路上用了4小时。

(2)、练一练

从上午8时到16时,经过()小时。

这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16时-8时=8(小时)

(3)、例2的教学

一个商店上午8时开始营业,下午7时停止营业,每天停业多少时间?

同学们这个商店挂的牌子上的营业时间是什么计时法?用24小时计时法怎样来表示呢?

板:上午下午

8:007:00

8:0019:00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算好后与课本对照,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书上的这种做法还可以怎样来做呢?(先算上午营业从8:0012:00经过4个小时,下午营业从中午12:00下午7:00中间经过7小时,再算4+7=11(小时)),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突出用24时计时法计算比较简单。

(4)、P49,练一练第2题,下午4时=16时,16-5=11(小时)。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的第1、2题

这两题要使学生能比较迅速地普通计时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换,这对于解答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的解决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有益处。

2、练习十的第3、4题,要求学生口答,说出想的过程。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你觉得该怎么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

作业练习十第5、6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5】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7页内容及第28页“练一练”1、2题。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几何现象,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平移与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在第二课时还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变化的位置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观察生活现象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感受平移与旋转,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这部分内容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描述、表达和和交流中体验。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操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非常的重要,可借助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结合生活经验和分类活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直观体会它们的特点。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及动手实践、发挥想象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谁能说说游乐场里都有哪些游乐项目?

2、符老师这里也收集了游乐场一些游乐项目的照片,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好)在这些游乐项目里有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让他们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1、观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运动画面,今天符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你们想看吗? (想)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同时要开动你聪明的脑筋思考: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一样吗?你能描述它们的运动或用手势表示出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吗?(好)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设计意图: 对于平移、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和打手势活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边做边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你能给这些运动分类吗?小组说说你分类的标准和结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结合上面图形的运动,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4、试着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动作。

学生大胆尝试,可以上台给大家展示,并说说这个动作的特点,大家来判断。

5、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的例子。与同伴交流。

6、首尾呼应:我们再回到游乐场,看看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场)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环节的设置,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全方位的接收了关于平移和旋转现象的信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练一练1、2题。

仔细观察图形运动,在括号里填上平移或旋转。根据图形运动思考:平移和旋转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特点的理解和区分】

板书:不同:平移方向不变,旋转方向改变。

相同:物体在平移或旋转时,图形大小、形状不变,位置变了。

1、师: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顶博士帽,希望同学们长大后都能成为一名小博士,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2、师: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结束,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七、布置作业

绩优学案:26页平移和旋转第1题、第2题。

【设计意图: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6】

三年级下册《量一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量一量》选自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本课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使每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的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面积单位的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身边事物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并测量。

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以数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实际的动手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表象;在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新知识变成了学生具体的经验和体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的必要性。体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与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2、初步学会估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大小,以及物体表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和抽象概括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计情境,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淘气和笑笑是两个爱学习的好朋友,但他们今天早上却因为学习上的事发生了争执,现在找我们来了,想请我们帮帮忙,愿意吗?那我先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原来,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自制方格纸,测量数学课本的封面的大小。结果淘气测出的结果是24个格子,而笑笑的却是6个格子,他们都认为自己没有错。

为什么同样的数学课本,测量出的答案却不一样,问题出在哪儿呢?

(同学们自由表达,体会到单位要统一。)

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你们真聪明,数学家的想法也和你们一样,想到了到统一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面积单位(量一量)。

活动二:认识1平方厘米,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认识1平方厘米:教师边出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说数学家们就把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叫做1平方厘米。

1、组长从学具袋中给每人拿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A、摸一摸:把小正方体拿在手上,感觉一下它的大小;

B、量一量:用尺子量这个正方形的边,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C、讲解读法和写法。

2、同学们,现在你对1平方厘米有印象了吗?相信你一定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能告诉老师:你发现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拿出学具袋里的所有学具,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去测量小长方形的面积。

4、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个面积单位去量桌面的在小怎么样?太小。所以,它只适合测量比较小的面积。如果要测量稍大一点的面积,比如课桌桌面的大小,我们就要用大一点的单位才合适。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这个面积单位叫做1平方分米。

活动三:认识1平方分米

1、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有多大?(注意板书)

2、你们能做出1平方分米吗?

3、小组合作,估一估每位同学坐的桌面有多大?

4、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活动四:认识1平米

如果要测量更大的面积,比如说房间的面积,我们就要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1、谁能来介绍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注意板书)

2、面积是1平方米的纸上能站多少三年级的小朋友呢?

3、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活动五、学习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先想像物体面积的大小,再用适当的面积单位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约()。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封面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2、猜一猜,数一数:你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再数一数,你猜对了吗?

3、估一估,量一量: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量一量。

活动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能不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操作过程。

(2)指名汇报交流。

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

5.课件出示小练习。

6.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

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

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

2、师:猜一猜,如果从两个纸袋中各拿出一根小棒,哪个纸袋拿出的小棒长些?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

3、师:从刚才抽的小棒中,我们发现蓝袋中的小棒不一定都比红袋中的小棒短,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

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

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算法。

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

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

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哪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

(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

(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5)师:看来求平均数可以用公式来计算,计算时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要求出什么?

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

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

3、集体订正讲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巩固练习:

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

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

课堂小结: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00字精选》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905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