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备」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1500字7篇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必备」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1500字7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习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习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习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习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复习比例知识

1.复习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

(2)学生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O.4:3=2: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习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习比例尺计算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板书:比例尺)

2.复习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是l: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l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也可以根据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来求出结果。

四、综合练习

1.归纳复习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习的具体内容。

2.做练习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习二十一第ll题。

让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2)、(3)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习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1)、(3)、(5),第13题(2)、(3),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2)、(4)、(6)。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4080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做练习十一第3题。

(5)学生阅读你知道吗,选择两个比例尺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课堂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58000=40000(厘米)解:设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X厘米。

40000厘米=400米5:X=1:8000

X=40000

40000厘米=400米

答: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实际距离是400米。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3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和三个练习,把全部内容分成三段教学。例1~例3以及练习九,主要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比例的意义。例4、例5以及练习十,主要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实际问题。例6、例7以及练习十一,教学比例尺的知识和实际应用。另外,还编排了实践活动《面积的变化》,研究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必须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最后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学生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练习九第1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因为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3/2;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因为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1/2。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学生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然后让学生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历写出比、算比值、发现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练一练的四组比中,如果同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在例3中,又发现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准备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认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须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察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现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出发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小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于是,在交流时出现四个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学生容易发现,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比例。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思考线索应该是:

如果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该相等;如果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不相等。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把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交流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8个比例。

例5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先根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知识写比例,发现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学生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写出1.2x=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教材里没有出现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因为《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交流,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学生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出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教材让学生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学生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该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学生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方便。例题还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试一试里根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要注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计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第二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这一段活动要通过几个实例的研究,发现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第三段在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里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图上的长度,算出实际占地面积,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因为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倍数就是1000的平方,计算必须细心,防止错误。当然,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先算出实际距离,再计算实际面积。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发现的规律,要尽量引导学生采用前一种方法,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和应用规律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4.80.41.251001%

0.2540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x=8:2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4.80.41.251001%

0.2540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x=8:2

4.巩固练习.

(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3)解比例:∶=8∶2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6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p5859,例2、例3,练习十三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材简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两个量的比推想出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校四(3)班有男生30人,女生18人。体育课上,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呢?男同学组、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几个?

同桌讨论,再回答。

(估计学生回答:1、平均分,就是男生12个,女生12个;2、这样不合理。3、应该按人数来分,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0:18,化简后是5:3,按这个比例来分较合理。)

师小结:这样24个实心球按5:3来分,男女生各能分到几个?你能解决这样问题吗?

二、主动探究,归纳方法:

老师把刚才的问题板书成应用题出示,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3)班体育课,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组练习,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男女生各分到实心球几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老师建议画个图帮助理解。解答后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生1:24(5+3)5=15(个)24-15=9(个);生2:先想男生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5+3=8,男生是总人数的5/8。245/8=15(个)24-15=9(个)师补充:这样做,实际上是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生3:24(5+3)=3(次)35=15(个)24-15=9(个);

方法引导: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可以,具体解题时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可以灵活地选择。

小结:我们分东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来分。像刚才一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运用

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出示:学校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40本,其中科技书和故事书数量的比是5:4,两种书各买几本?

(2)出出金点子:

师: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帮助出出点子,好吗?

出示: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几元?你帮助出出主意好吗?

学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三14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7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⒉出示练习九第1题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7

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⑸小结。

⑹练习

①做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②做练一练第2题

师:你能分别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⑺小结。

⑻总结判断策略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

②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③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⑼练习

①做练习九第2题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②出示练习九第7题

⒉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⑴出示例7的两个表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⑵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⑶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⑷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师:我们再来研究怎样将反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⑸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⑹正、反比例图比较

师:用图来表示正、反比例,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⑺练习:做练习九第8题

⒊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⑴小组讨论交流

⑵汇报交流结果,完成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补充完整课题:的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知识技能目标: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⒉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

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必备」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1500字7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课件”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779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