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要着手准备教案课件。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简短》,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一位优秀的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若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就得先从教案下手。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提前弄通教材的内容,那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教案吗?为此,88教案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没有提前做好课件,临时看好后下载的课件,对课件不熟悉,导致课堂内容把握很混乱,跳跃性很大。
对于反问句改陈述句,我只能让学生带入语境去读,去体会,对于“否定词”“反问语气词”,我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并没有细细地去讲,这的确有些难。
在讲种葫芦的人说的两句话时,我没有把握住课文内容,顺序混乱了。文章先讲的是: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然后是他和邻居的对话: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应该抓住这两句话,先讲反问句改陈述句,接着读句子;再问,你认为他想得对不对,谈谈你对这个人的看法,老师引读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最后,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此环节结束后,引出这个人种的葫芦都落了的原因,再读这几个句子。最后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个人种葫芦失败的原因。
拓展:看到葫芦都掉光了,这个人心情怎么样?
1、他站在葫芦架下,看着枯黄的葫芦叶和掉落的葫芦,____地说:“___________”
2、完成习题,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会读、会写要读、要写的生字。
2、能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联系学习和和不知 实际切实体会。
第一课时
一、读题激趣,自由发表感慨。
学生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语气和喜欢的方式读课题,读后自由发表意见,读中你有何发现?
(我要的只是葫芦,不要别的。我只要葫芦,别的我不管。我只要葫芦,你明白吗?……)
1、随机学习生字“葫芦”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
3、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一读,要求读通顺。
三、读文、巩固生字
1、看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找出有联系的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如: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哇——娃——洼
盯——丁——叮
谁会读:言 每 治 棵 挂 哇 怪 慢
谁会看:观察老师的范写,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 挂 棵 哇 慢 怪
从上到下的字:言 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言字的字形书写注意重心要稳。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看图读文理解,两幅图有什么不同,找出书上的句子来读一读。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叶子上长了蚜虫,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思考:一个藤上的葫芦怎么会有前后不同的结果呢?你能帮种葫芦的人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吗?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找出书上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1、他第一次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心理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只想自己的葫芦快点长,长得赛过大南瓜。
2、当邻居劝他快给葫芦治一治虫时,他感到很奇怪,说什么,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虫还用我治吗?
3、他只想要果子,不管叶子,不知道叶子和果子是有联系的,叶子上长了虫,果子就不可能有好结果。是不对的。
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朗讯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意思是一样的。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4、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5、整体欣赏感悟。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子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四、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藤 绿叶 叶黄了
雪白的花
多 可爱的小葫芦 落到地上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好多问题,有的很值得探究。比如:“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重点朗读中间两段,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原因。本节课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讨论得也很激烈,并在有序的争论中得出了结论:种葫芦的人,只人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怎样在开头就抓住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葫芦吗?
生:见过!
师:那你们是在哪里见过的呀?
生:我在农村农民伯伯的菜园里见过的!
生:我通过看动画片《葫芦兄弟》知道的。
生:我在百科全书里看到过。
生:… …
师:哪位小朋友能把你见过的葫芦画到黑板上呢?
(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老师请了其中一位画一画。)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葫芦吧!(稍停)当你们看到葫芦时你会联想到什么呢?
生:我会想到酒,因为古代的人经常用它来装酒的!
师:你懂的可真多呀!
生:我会想到小提琴,因为它的形状和小提琴很像。
师:你真注意观察,不错!
生:老师,我看到它我能马上想到《葫芦兄弟》里怎么演的,嘿嘿!
生:… …
师:那这么可爱的.葫芦你想要吗?
生:要!
师:不光小朋友们喜欢这葫芦,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他就说:“我要的是葫芦。”
(出示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吧!(齐读)小朋友们,我有一地方要考考大家,这“葫芦”应该怎么读啊?
生:应该读轻声。
师:真谢谢你,我知道了这里“葫芦”应该念轻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一次吧!
生:葫芦。
师:让我们连起来说一次吧!(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的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我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谁呢?
生: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生:… …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 …
教学反思: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个好的开头是非常必需的,一堂课也是如此。如果在导课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想听下去的欲望,那你的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请他们画葫芦,动静结合,让他们觉得课堂有意思;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更有目标性。
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将预备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身为新老师,应该为自己的教案进行详细的规划。教案对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向大家介绍“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简短”的故事情节,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本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谈话法、观察法、范读法和课件演示法来教学本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今天的课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1)能自主发现关键词句(2)能自主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要治”时,学生能结课前的预习说出充分的理由,而且语言完整。这就给课堂一个激情的火花,适时的点评,激发学生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达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高峰。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要带问题读书,想办法解决读书中的问题,还体现了预习的重要性,一举两得。
本课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的情景时,心里会想什么?”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设计用“那个人看见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 )地说:“( )”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学生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学习思考,体会集体的力量。这一环节还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是一举两得。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问题,如果明年你也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么办呢?由前面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这里学生说得很好,让我不由自主地想给他鼓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叶子和果实关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在感受小葫芦的可爱时,应该让充分读“多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就会自然地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朗读“葫芦的样子”时,应该讲读“雪白”的花并板书,再挂实物,这里我忘记了。所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这棵葫芦到底有多好。如果这里充分的朗读,全面和邻居的对话就会有了很感情基调,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充分备课,争取做得更好。
这学期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1、内容教学宜简单
我认为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环节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时过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课文的插图激起学生读文欲望,让他们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在读通、读正确中让学生自己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短语卡片,这样,葫芦的生长过程自然呈现,清晰明了。
2、字词教学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写字教学需到位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若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在学完《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后,我设计了一道说话题: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呢
三五分钟的沉默后,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他天天浇水,拔草,照顾得比去年更细心了,结果一只蚜虫也没长;有的说:细长的葫芦藤上挂满了小葫芦,后来叶子上长了蚜虫,他把蚜虫治了,就收了很多葫芦;有的说:他天天去看小葫芦,后来发现叶子上又长了蚜虫,他把蚜虫一个个捉完了,收的小葫芦真的赛过了大南瓜;还有的说:有一天,他的邻居告诉他,葫芦叶子上又生了蚜虫了,他听了邻居的话,赶紧把蚜虫治了,收了许许多多大葫芦……
我赞许地点点头,准备让学生练习写生字,可有又一双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心意,就点了他。他站起来,大声地说: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结满了小葫芦。他高兴极了,天天去看。有一天,他发现叶子上有了蚜虫,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跑到田里捉了一些七星瓢虫,放在葫芦叶子上。七星瓢虫爱吃蚜虫,全吃光了。到了秋天,他就收了许多赛过大南瓜的葫芦。我想告诉他,治虫的方法很简单,打点药水不就行了吗 到哪儿去捉那么多的七星瓢虫啊!可看到他那么高兴的样子,我没忍心说。课后,我问他:你还有别的治虫方法吗 他说:有啊,打药呗。可那有污染呀!多可爱的孩子呀!想得真周到。我也庆幸当初没把我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这一事例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一旦释放出来,会带给我们一次次惊喜。想象是创造之母,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为他们提供可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迸发出更美丽,更灿烂的火花!孩子有孩子的思维,也有他们的理由,千万别用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的想法。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吧!他们定会挥洒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在《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设计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比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自读第一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用线划出来,并美美地多读几遍。学生们都认真地读着,并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中的许多个很美的词语。从“细长的葫芦藤”我们可以知道葫芦是又细又长的,从“长满”可以看出绿叶长得很多很密,由“雪白”会想到像雪一样白。孩子们有话说,他们自己能读得懂。在课上时,我处理“雪白”时有点疏忽,应该可以再引导一下,像“雪白”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火红”就是像火一样红,也可以再问问孩子们能不能再想几个这样的词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白白错失了这样的教学点。
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自言自语”“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男女生合作读、教师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又产生了好多问题。在引导两个重点句子的时候,我居然一紧张就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着读的环节给忘了,这真是上课的大忌啊。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我更大胆地教学,更仔细地准备,冷静而大方地处理。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我上完这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整堂课,我起先设计的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在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点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而这篇课文拿来练习方法的使用是最合适不过的课。但是我可能高估他们了。当我发现我不提问,他们就冷场了。于是,迫于无奈,我还是继续提问。但整堂课仍然是我点拨,学生读说练。
这节课做得最好的我想应该是朗读这一块。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学生们似乎早就已经猜到了答案。而学生初读前,我播放了课文录音。接着,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而我通过自由读,再到个别朗读。总体感知学生预习情况。在朗读方面,我重点指导了以下几句话。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这句话重点指导学生付出种葫芦的人的喜爱之情。
2.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有的学生在读这句话的时候给了我很多惊喜,读完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心里会怎么想?那该怎么读呢?
学生回答说希望葫芦快点长大,应该读出焦急的情感,读出渴望葫芦快点长大,早点丰收的心情。
3.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在这一段话的朗读中,我抓住了两个反问句,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什么句子?为什么连用两个这样的句子,它该怎么读?学生们有开始了新的一轮抢读的环节。而我们班朱邵祺和吴子韩读得最好,然后我抓住契机,问学生,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种葫芦的人认为葫芦上的蚜虫不用治,而邻居劝他赶紧治。
我接着问,谁说得对呢?学生马上回答。邻居。他没有治蚜虫,结果怎么了?我再出示最后一段。学生读,读完后,同学说,这个种葫芦的人肯定后悔了,这个种葫芦的人是寒号鸟,不听别人劝告。
紧接着我说,从这个种葫芦的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很多人回答,要听别人的劝告。
而我又提问,那这个叶子和果实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班的汪永晟说:“我认真。叶子就像传输员,把水分和养分输送给果实。”这句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而后,我播放了光合作用的短片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我接着问,那叶子和果实到底什么关系?有同学总结出来,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接着问。仅仅是叶子和果实密不可分吗?还有别的事情密不可分吗?学生举了很多例子。最后总结:本课告诉我们要听从别人的劝告,还要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通过这一节课。我发现同学们可以读得绘声绘色了,这节课我才用了以读促悟,以读促思。
而我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忽略学困生的引导
当老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时候,才发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要看一堂识字教学是否成功,重点要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下层面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的基础上有没有多大新的收获。
二、方法不够灵活
在第一课时,为了完成6个会认的二类和8个会写的生字的学习任务,担心课堂的时间不够,指导学生记字时,忽略了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记字方法记字,导致学生说出的记字方法比较平凡不创新。因此,面对这些不足之处,我在思考,要克服不足之处,必须扎根以下理念:
1巧设情境,激发童趣
语文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者。特别是低年段语文老师,更要“有耐心引导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我们的教材是立足于儿童的情趣、思维,结合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的经验编写的。很多内容让孩子的心弦为之拨动。我们一定要抓住儿童的特征展开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使学生对要认的字产生强烈的、深刻的印象……
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复现,力求做到要认的字当堂学生都能认得准。要及时复习巩固”。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突出识字重点,突破识字难点。教学中我们能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就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本课的生字编到新的文段中认读巩固,既巩固了生字,又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今天在赵老师的课堂我觉得老师是轻松的,学生是畅怀的、自由的,好比天空一只只自由飞翔的小鸟,而我是幸福的,一节真实、愉快的常态课,让我从中听有所获:
一、字词教学扎实到位
赵老师由复习生字教学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1、老师说词语学生评记忆说出这个字的组成部分。
2、一个字左边是目,右边是丁猜谜语加深字形教学。
3、对比教学,提醒记住字音字形:邻——令。
4、换服装,找伙伴,文中有对双胞胎字“挂——哇”赵老师通过让学生给它们换偏旁找出更多的字词朋友,学生哗一下找了很多,个个激情高涨,学的有趣。
5、用手当尺,为字量身教学“言”时,赵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学生发现写这个字时第一横最长,而下面的两横要比它短,这时赵老师拿出手进行比划,上面一横是下面一横的三倍,这样比划之后学生就不会出现上短下长的情况,更加在脑中形象的记住了。有了这样的教学,还怕学生不会写、写错误吗?
后来在赵老师的课堂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他们班的孩子很少有错字,而且个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很工整,有棱有角。我想这和赵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二、朗读教学有声有色
1、抓重点句品读体会语意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有好多处,赵老师在学生齐读完课文之后进行了纠正,其中有这样一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自然地和文后的学习园地当中的“我会读”一项结合起来,赵老师采用个人读、男女生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疑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学生通过多次的品读,感悟到句子的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语气不同。
2、换角色体会作者心理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赵老师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假如你是他的邻居,你怎么劝他?”一个孩子说:“快请医生给树叶治病吧,要不然你的葫芦真的没有了”,还有个孩子居然用上了“唇亡齿寒”这个成语,体会可谓独到深刻。当“这个人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一个一个往下掉时……”你觉得这个人会怎么想?一个孩子说:“很后悔,要是当初听了邻居的劝告,葫芦野就不会这样了。”有一个孩子说:“很悲哀,当初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汗水,到头来自己却徒劳无功”……后来孩子们在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时,水到渠成。
三、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结束了,孩子们来到了赵老师的办公室,有的是来交作业的,有的是来订正作业的,有的是来问老师问题的,还有的是来和老师说话聊天的,其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手里拿着一个爆炸形的“头帽”,说是她妈妈在“万圣节”这天给她买的,她在自己的头上戴了一会儿,旁边的桂老师说她戴了很好看,这时她就想给老师戴戴,说着就往老师头上戴,老师退让开了,没有生气,而且满脸的笑容,当时我在想我的身边……
在赵老师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宽容、热心、快乐,像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上兴趣越来越浓了,课堂上不再是那种沉闷、冷言寡语的场面了,而是充满生气、你争我抢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解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使作为老师的我不得不动手动脑,尽力做到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用多媒体上,使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就应用了课件,学生理解课文容易了,老师教着也省力了。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先是屏幕边展示画面,同时阅读与画面相关的课文内容,而学生是边听边看,当读完一遍课文后,我问学生:“通过边年看画面边读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几乎都举起了小手。甲说:“我知道种葫芦的人都非常喜欢小葫芦。”乙说:“我知道小葫芦一开始长得非常好,后来叶子上生了虫子,小葫芦全掉了。”丙说:“我知道了种葫芦的人没有治葫芦叶子上的虫子。”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几乎把课文内容全说出来了。这比不用课件多读三遍课文都管用。首先学生认真看图,也认真听读的内容;其次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尽心思去想。我们农村使用的是黑白版课本,学生就更不容易看明白书中插图,通过课件使用,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自然而然也就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过程快了,再解决其他问题也就容易多了。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理解“事物间各部分是有联系的”时,回答问题比较贴切。还有,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低年级段识字方面也是省时省力,在这方面我也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现在我不再感到使用课件费劲而又麻烦了,而是感到其中的方便和省力,同时也体验到了什么是一堂课40分钟的真正艺术。希望我们都抽出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制作一些课件,来达到课堂上预期的效果。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教案和老师的工作息息相关,好的教案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更需要饱满的精神气质,教案包含哪几个层次呢?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简短”,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因我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灵感不断迸现,教学活动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的活跃思维相互感染,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会读、会写要读、要写的生字。
2、能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联系学习和和不知 实际切实体会。
第一课时
一、读题激趣,自由发表感慨。
学生自由用自己喜欢的语气和喜欢的方式读课题,读后自由发表意见,读中你有何发现?
(我要的只是葫芦,不要别的。我只要葫芦,别的我不管。我只要葫芦,你明白吗?……)
1、随机学习生字“葫芦”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
3、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一读,要求读通顺。
三、读文、巩固生字
1、看课文插图,自读课文找出有联系的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如: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哇——娃——洼
盯——丁——叮
谁会读:言 每 治 棵 挂 哇 怪 慢
谁会看:观察老师的范写,说说要注意些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 挂 棵 哇 慢 怪
从上到下的字:言 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每”的笔顺。
挂和哇的右边,言字的字形书写注意重心要稳。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看图读文理解,两幅图有什么不同,找出书上的句子来读一读。
1、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2、叶子上长了蚜虫,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思考:一个藤上的葫芦怎么会有前后不同的结果呢?你能帮种葫芦的人想想这其中的原因吗?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找出书上有关的句子来说一说。
1、他第一次看到叶子上有蚜虫时,心理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只想自己的葫芦快点长,长得赛过大南瓜。
2、当邻居劝他快给葫芦治一治虫时,他感到很奇怪,说什么,我要的是葫芦,叶子上的虫还用我治吗?
3、他只想要果子,不管叶子,不知道叶子和果子是有联系的,叶子上长了虫,果子就不可能有好结果。是不对的。
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朗讯比较以下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每组的两句意思是一样的。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3、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
4、从对话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5、整体欣赏感悟。多媒体配乐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子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2、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三、实践活动: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四、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藤 绿叶 叶黄了
雪白的花
多 可爱的小葫芦 落到地上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出好多问题,有的很值得探究。比如:“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重点朗读中间两段,让学生感悟问题的原因。本节课学生读得很有感情,讨论得也很激烈,并在有序的争论中得出了结论:种葫芦的人,只人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这节课的设计以求达到目标,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教学重点:是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学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就简单来说一说。
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3、汇报观察结果
a 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b 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c 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4、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5、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一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二以读促悟。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当然在指导朗读上,教师或许可以适当地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
【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⑴ 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⑵ 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 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女生读。
……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教后反思】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
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1、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2、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88教案网精选专题推荐:“我要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该文内容浅显易懂,但隐含的寓意学生一时难以领悟。这节课的设计以求达到目标,掌握重点,解决难点。教学目标: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教学重点:是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之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学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就简单来说一说。
教学过程:
1、 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课文图,提出观察要求
先让学生整体的观察这四幅,看图上画了什么?比较四幅图的变化(生自己观察,小组讨论)
3、汇报观察结果
a 图中都画了什么?(葫芦、叶子、小花、人)
b 让学生说一说葫芦发生了那些变化(包括叶子、花、果的变化)
c 说一说种葫芦的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态)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下面请同学门仔细听读课文
4、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5、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一观察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二以读促悟。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当然在指导朗读上,教师或许可以适当地进行范读,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新学期的工作刚步上正轨,教研课便紧锣密鼓地展开,在经过一轮教研课的研讨后,我想,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研讨更具实效,更有价值呢?田才老师点醒了我,她说:“不如我们来同课异构,或两个人上一篇完整的课文吧,这样也许我们的研讨会更有意义哦!”于是,和刘婷满老师商量共同完成《我要的是葫芦》的两个课时。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光了。在反复研读教材之后,我和刘老师商定好两个课时分别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她负责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1、4自然段,学习这两段中要认的字,会写“每”、“棵”、“挂”、“哇”四个字,通过朗读体会明白葫芦开始长什么样,结果怎么样,并留下悬念:为什么会这样。而我的第二课时则接着刘老师的悬念展开,引导学生带着“葫芦为什么都落了?”这个问题进入第2、3自然段的学习,认识这两段中会认的字,会写“言”、“治”、“怪”、“慢”,并通过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明白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堂上我始终以尊重孩子,激发孩子个性思维为基准,以读代讲,将识字写字巧妙地融入在学生的读与悟中。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很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是不一样的,我很鼓励孩子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所想所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人的无知与不听忠告,导致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这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来读,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孩子的思维也就得到发展,在此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然后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指导朗读。
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仍在识字写字、词句中,我在设计如何将要认要写的字融入情境、不脱离文本时是动了一些脑筋的,而对“盯着”、“自言自语”、“奇怪”等词的突破也花了心思,再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感受文本,也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所以,当我拿出葫芦道具,孩子们便情不自禁地做出动作、表情,甚至略显激动夸张的语气,实质上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
关于生字的书写,我本堂课要书写的四个生字中,“言”、“治”都是比较简单的,“怪”也不难,最需要细致指导的是“慢”,然而,因为时间把控得不够好,“慢”的教学没有完成,在即将教“慢”字的书写时,下课铃响了,考虑到“慢”是本课中最难写最易错的字,为了让孩子们第一印象深刻,我果断放弃了为完成教学目标而仓促完成的想法,对孩子们说:“慢这个字很重要,老师要留着慢慢教。”此外,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已经像模像样了,但我却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们上台展示。我的语言还需要更加精炼,问题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一堂课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但我仍非常高兴,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棒了。平日里一贯优秀,发言积极的孩子自然不必说,始终是主力军,最令我欣喜和念念不忘的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听课不怎么认真的孩子,平时从不发言,性格内向,很少出声,缺乏自信的孩子都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并有精彩的课堂生成,他们也融进了课堂,融入了文本,这让我兴奋了很久。
感谢孩子们,也感谢我办公室的同事们,她们给我宝贵的意见,下班后陪伴我做课件,不断地鼓励我,教育路上,我们和孩子们一样,都在不断成长,成熟。
【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⑴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
⑵种葫芦的人和他邻居的对话。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向扮演邻居的学生发出疑问: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
4、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课堂实录】
一、直接导入,初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十四课《我要的是葫芦》。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要的是葫芦。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想想课文里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读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
师:好,请几个同学来说说。
生:课文讲了种葫芦的人和他的小葫芦。他的小葫芦都落了。(师板书:种葫芦的人葫芦)
生:还有他的邻居。(师板书:邻居)
师:哦,那我们把它说完整。
生:课文讲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邻居劝他治一治,他不听,结果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
二、品读感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读完合上课本能够说出来课文里讲了什么,这说明你读书的时候动脑筋了,这叫会读书。(生比较兴奋)
师:种葫芦的人喜欢他的小葫芦吗?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画出来有关的语句。
(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而后举起手)
生:先说哪个?
师:哪个都行。
生:我先说他的小葫芦可爱吗。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这句话直接写出小葫芦可爱,看标点是什么?
生:叹号。
师:叹号怎么读?
生: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生:(齐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长什么样?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幅插图。小葫芦的藤、叶子、小葫芦。
生:细长的藤上长满了绿叶,藤上挂着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葫芦开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师:(板书: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样白。
师:我们学过的《欢庆》里也有带“白”的词语。
生:洁白。
师:(板书:──洁白)雪白和洁白是一对同义词,可以交换,说洁白的小花也可以。
师:请同位两人带着自己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互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多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肯定更加喜欢他的小葫芦。谁画出来啦!
生:(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喜欢,所以一天要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师: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生:(齐读)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师:还有一个地方也写出种葫芦的人对他的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生:(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读的真不错。同学们听到她读得声音高还是低?
生:低,因为是自言自语。
生:自己给自己说话。
师: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读,_读。
……
师:是呀,这么好的葫芦,叶子上爬满了蚜虫。好心的邻居劝他快治一治。
生:(读)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种葫芦的人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奇怪。
生:(奇怪地、惊讶地)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惊讶地、夸张地)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什么意思?
生: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师:同学们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生: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什么意思?
生: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师:同学们读一遍。
生:(齐读,不屑地)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师:(出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请男生读一、三句,_读二、四句。
男: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女: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男: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女: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师:同位互读一遍。
生互读。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师: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师:(稍停顿,面向学生)好心的邻居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芦的命啊?这是为什么呀?
生:咳,你呀,为什么不听劝,后悔了吧!
生:他们是一体的。
生:叶子给小葫芦提供营养,没有了叶子小葫芦怎么生长啊。
师:我明白了,我不该不听你的话,谢谢你。
师:(播放录相)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布置作业。
师:把自己画下来的句子抄写两遍。
本次公共课我讲的是第一课时,这是我讲课中的一次尝试。虽然,平常每一课的第一课时都有识字教学,但看过教学参考书后,总感觉讲的不够细致。这次尝试过后有如下感受:
一、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集中识字有利于学生归类识记。再教学中学生能找出带有草字头的字:“葫、芦、藤”竖心旁的字“怪、慢”,并且还知道了这些字分别与植物有关,和内心的感受有关;还能找出“盯、啊、葫、芦、蚜”等形声字,这种教学方法太高了教学效率。
随文识字降低难度。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在认读生字,识记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在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如“藤”字形复杂,学习“细长的葫芦藤”时,让学生借助图片识记并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藤,西瓜藤”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进一步了解葫芦藤的特点。再如生字“谢”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表示谢谢,感谢的意思,而在这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采用查字典选择义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谢的意思。又如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进一步理解,“盯”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看,比看更进一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白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抓住词句,注重积累。这篇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细长,长满绿叶,几朵雪白的小花”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这些词语把葫芦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和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找突破口,变序阅读。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乱呢?涉及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是有密切联系的。
四、写字。在写字这一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归类书写的办法提高了效率。“棵、盯、怪、治”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学生从结构、占格、关键笔画三方面进行观察,书写,这样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识记方法、提高了书写效率。
教学设计环节完整,也注重了细节,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读书有了感情,但是声音过小。
2.学生的书写还需要有歪的现象,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要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3.自己在教学中缺少对识记方法系统的总结,课上只做了口头上的说明,要是打出来学生读一读,该多好哇!
4.缺少鼓励性的评价语,学生不敢发言。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 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3、男女比赛读,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
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选择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本课的优点是: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本科的不足是: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
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教师是全天下从事着最光荣的事业。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能帮助教师系统化的完成课堂教学。你近期在寻找优质的教学教案吗?下面是88教案网编辑精心为你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模板”,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能够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参与,多读能够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务必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取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到达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到达“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透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透过这种变化比较,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能够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用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一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
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透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主角体验创设情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
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貌)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
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芦)说……
师:你此刻的情绪怎样?
生:我很急,期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
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
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明白的呢?……
师: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称为“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样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透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潜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来表达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
师:谁愿意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生: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师:你读的真不错!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挂”读重音呢?
生:我喜欢“挂”这个字因为我每次读到“挂”时我仿佛看见有几只小葫芦挂在藤上随风飘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所以我读时重读“挂”觉得张衡说这些话时相信自己说的是对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读成重音。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学也来读一读呢?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雪白的”读成重音,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我要让别人知道葫芦花的颜色是白色的……
师:你们理解的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大家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学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不同的老师对待教案也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备好教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一项艰辛的劳动,那一个完整的教案应该包含什么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通用”,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来表达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
师:谁愿意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生: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师:你读的真不错!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挂”读重音呢?
生:我喜欢“挂”这个字因为我每次读到“挂”时我仿佛看见有几只小葫芦挂在藤上随风飘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所以我读时重读“挂”觉得张衡说这些话时相信自己说的是对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读成重音。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学也来读一读呢?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雪白的”读成重音,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我要让别人知道葫芦花的颜色是白色的……
师:你们理解的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大家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学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一类字二类字一共12个生字。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有的学生汇报:“邻”字读成了后鼻音,“藤”“盯”字读成了前鼻音,同伴教会了我“哇”字怎么组词。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我也就知道这些生字是他们难以掌握的生字了。
我再把这几个生字当做重点,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当学生和文本接触之后,我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我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采用角色换位学习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我抓住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神态动作来教学。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加以品析。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我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你想读什么角色的内容,然后老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读,再让男生和女生对读,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来读出那位种葫芦的人满不在乎的语气,和后来不听邻居劝告,结果没有收到葫芦后悔的语气。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对课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掌握的,另外也让学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注意做事情的过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近期内按照领导指示,我们二年级组对《我要的是葫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有以下两点看法。
第一点:识字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
对于识字教学,有的生字可以跟学习课文相结合。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
有的生字则可以通过做动作在理解的基础上既可以记住它的形,也可以记住它的音。如:教学“盯”时让学生先做动作理解,知道眼神一动不动地专注地看就是“盯”,要用眼去“盯”,所以“盯”字是目字旁。理解了“盯”的意思,也记住了它的字形。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转换,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例:师说:老师这里有几个字不认识,你愿意教教我吗?根据学生的指导来认识“藤”,而且能在图片上指出哪里是藤。师又说:老师还发现两个双胞胎兄弟,你发现了吗?相机指导认识“挂”和“哇”,你还发现哪些跟他们长的很像的生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 “佳、蛙、娃、洼):师说:跟这些生字宝宝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能把这段文字读的更美。通过双胞胎兄弟的字页来调动学生进行形近字辨认的积极性,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累识字经验,为以后的识字教学成功地积累识字方法,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让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话”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例:想象: 转眼之间,冬去春来,又是一个播种的好季节,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结果孩子们大部分都说出了第二年,这个种葫芦的人很认真地管理葫芦,有了蚜虫及时治疗,而且创造性地写出了许多治疗蚜虫的好办法。如:用手捉、喷农药等,到了秋天,小葫芦长成了大葫芦,种葫芦的人高兴极了,他想去年要是听听邻居的劝告,自己早就拥有大葫芦了,看来以后对于别人的意见要虚心接受才对。也有个别孩子固执地把他还编成一个不听劝的人,结果小葫芦又都落地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去探讨和研究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这篇课文的语言很丰富,语言点很多,加之语言描述,细节描述,情态描述,反问句、感叹句的语气变化及应用。如何能够在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些语言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设制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就当成那个种葫芦的人,从种葫芦人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物的语言描述,心理活动,神态。并能够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但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导语及过渡语有点生硬,不够童趣,没有思考到二年级小朋友的理解潜力和词汇量。像在强调反句语“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的朗读时,为了突出反句语语气,我问他们,这个种葫芦的人认为有几个虫子没关系,不可怕,不用怕。就应读出怎样的语气来,有些人说要不当一会事,有些人说,他不把蚜虫放在眼里。其实这样已经够了,说明孩子已经理解了。结果我总结了一下“要读出不屑的语气”,他们不理解“不屑”的好处,反而不知所措。
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貌。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潜力,第二为了强调细节描述,怎样把物体描述得更具体,更生动。第三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貌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述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貌,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还说,难度有点高。许多孩子说不出来。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用心性也就会更高了。
作为成年人,我么都指导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
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
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措施: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
本课的优点是:
(1)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2)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种葫芦的人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引出,我是让孩子自己读标题,质疑的基础上得出这一核心主线问题,进而层层探究没得到葫芦的原因。
种葫芦人得到葫芦了吗?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再引入“那么你知道之前的小葫芦是怎么样的?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为什么到后来一个一个都落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抓住了课文重点。
(3)读、画、说结合。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长”“长满”、“绿叶”“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加上板画细长的葫芦藤、茂盛的葫芦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直观的板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了强调读、想象读这两种朗读技巧。
(4)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此外,本课的不足是:
(1)教师的提问欠精。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以前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到后来小葫芦怎么样了”“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到后来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杂、过碎。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设计一个核心主线问题,如:“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问题简单明了,课文分析抓住重点,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学生也一目了然。
(2)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3)写字指导上不够扎实有效
本课要写的两个字“言”“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观察间架结构占位已经不是难点,关键孩子所说的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实处。加设一些同桌相互评评字那块写得好那块写得不好的评价。可以更有效的落实写字的指导!“每”的笔顺是重点,应在学生写之前就重点强调,学生写后再次纠正。
(4)教师的评价未落到实处
评价方式单调,只采用了大组之间竞赛的形式。但是大组之间竞赛还因为教师过于紧张而使评价并未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探究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5)学生的日常常规规范不到位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过于想表现自己、乱说话、不尊重他人,不会倾听的问题都在本班存在着,以后要加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及训练!
(6)教师牵引过多,并未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牵着孩子的思路在走。当孩子的思路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偏离时,总是力图寻找孩子的思路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教师牵着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学情分析时,我清楚的知晓这样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读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总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学思路应该有所改变。“扶中有放”让孩子们按自己独特的感知去理解文本。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我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孩子!
最后,特别感谢王主任对我一点一滴的指导,这节课,您足足给我一字一句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详详细细指导了三四遍。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听了一天课,评了一天课的您。六点多,仍然走到班级教室,为我指点困惑,鼓劲加油。真心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也特别感谢教研员王红英老师,喜欢您的优雅,喜欢您对新课标纯熟的把握,喜欢您对孩子心理学习状况清晰的把握,喜欢一语就道破我课的优点及不足……一个问题牵动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间,识字写字扎实有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有重点的指导朗读更让我豁然开朗!谢谢您的点拨,希望您能多多指点我,让我尽快实现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梦!
厚德,示学生做人之本。作为人民教师是需要在课前拟定合适的教案的,如果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划分时间的科学性,那么就需要在课前提前做好教学方案的制定。你在为写教案而发愁吗?88教案网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我要葫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这篇寓言讲述的是有个人种了一课葫芦,他一心盼望葫芦快快长大,但是却全然不顾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最终导致蚜虫越长越多,那些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全落下来的结果。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识字和积累词汇,体会人物心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与课文有关道理是难点。
课后我做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充满童趣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在第一课时,请学生给那个人取了一个雅号:葫芦先生。叫起来既顺口又亲切,让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在课文教学的最后,我问:那个人那么喜爱葫芦,所以给他取了一个雅号叫葫芦先生,现在你看看,他还可以称做葫芦先生吗?不。他做事那么糊涂,该称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糊涂先生。”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是?固执先生。与此同时,课堂上发出了一阵笑声,我觉得学生在笑糊涂先生的同时对文本所蕴涵的道理一定有所感悟。
二、在语境中识字学词。
“盯”字是本文的生字,又是一个帮助理解课文的重点字,教学时可以紧抓这个“盯”字“大做文章”。遗憾的是我在课堂上处理不够到位。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爱葫芦?
生:盯着。
师:盯字怎么记?
生:目+丁。
师:目和什么有关?
生:眼睛。
师:葫芦先生,你用眼睛看着谁啊?
生:葫芦
师:只看着葫芦没有东张西望吗?
生:没有。
师;认真地只看着一样东西就叫盯着。
(可以这样修改)
师:盯着葫芦干什么?
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
师:你能把他对葫芦的喜爱读出来吗?
反思:字词学习是低年级的重点,如何让识字学词更有效?那就要重视联系上下文,进行言语训练,在具体的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适时引导运用,不搞机械的、单一的识字读词。在教学“盯”字时,我虽然有这样的意识,可是并没有处理好,只解决了“盯”的字义,没有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如果在此基础上追问:盯着葫芦干什么?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使学生理解葫芦先生对葫芦的爱。在具体的语境中学词语,不仅能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能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理解:“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师:听了邻居的劝告,他是怎么说的?
生: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读着这句话,猜猜葫芦先生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长了蚜虫没关系的,我才不在乎。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透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资料,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潜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必须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字词教学要扎实
1、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有的生字可以跟学习课文相结合。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最后的生字教学环节比较有新意,学生在全面回顾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后自然引出写字教学,教学过程显得比较自然。
2、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读的层次,读通——读懂——读透。读通就是要求学生能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读懂就是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去读,并能边读边思考,读透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段读,加深课文理解,体会语言文字优美之处,并且读的形式多样。
我一共设计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读:1、第一次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向遍,第二次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划出描写葫芦样子的句子。2、指名读出葫芦样子的句子,边读边想。3、指名读,读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4、同桌互读,读出喜爱的事情,5、默读课文,思考:种葫芦人的最后得到了吗?6自由读,读出伤心,7、齐读课文。读好后,我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这样使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在教学中我还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好句子、好词语积累,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课文比较短,但是好词好句还是挺多的。如“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等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
为了让孩子们进入人物的内心,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多处采用情境创设法:
1、想象法创设情境
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可爱”“挂”等词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葫芦长得很可爱。
生:我看到了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芦。
生:我看到了藤上长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小葫芦很可爱?
生:我从“挂”字看出小葫芦很可爱,因为“挂”字让我感觉葫芦好像在风中摇动,一蹦一跳,十分可爱。
通过想象,把孩子们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从而有身临其境之感,好像葫芦就在他们眼前,那个人就在他们的身边。
2、角色体验创设情境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拿出一个小葫芦)那个人是怎样看着他的小葫芦的?
生:(做出一动不动的样子)看着小葫芦。
师:你为什么这样看呢?
生:书上说那个人盯着小葫芦,所以要一动不动地看。“盯”就是一动不动地看。
师:是啊,上课时,同学们都盯着黑板。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
生:(齐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小葫芦,谁来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芦)说……
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芦快快长大。
师:那么你会怎样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
师:这句话是种葫芦的人对谁说的?
生:对葫芦说的。
生:对自己说的。
师:你从哪知道的呢?……
师:这种自己对自己说话,我们称为“自言自语”,老师就曾有过这样的体会:有一次,我的笔不见了,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不见了?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应用“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样,我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也更深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
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抓住描写葫芦前后变化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在读的指导过程中,老师没有尊重的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如体会向处心情的地方,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去探究,让孩子“我口表我意会更好。由于前面的识字教学时间花得过多,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
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还需不断学习,争取进步!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插图入手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导出第四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在第2课时再学习二、三两段,探究其缘由“葫芦为什么落了”。这篇寓言,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思考:
一、对比插图,产生疑问。
1.谁能用刚才读过的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借助第一幅图,回忆一下,这棵葫芦是什么样的?2.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呢?(请看第二幅图)3.是啊,这么好的一棵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结合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抓住题目,探究原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似乎已经明白: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心中有一个疑惑——“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因为孩子们和那个种葫芦的人一样不懂植物的果实和叶子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抓住课文中重要词句,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情,例如: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同时,我还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能感悟到的文字间包含着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四、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结尾通过编故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参与性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描述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涵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节课我设定要讲的是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有以下两点:
1、认识9个生字,学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开学初,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围绕“三个关注”,分别思考并努力探索三个问题:
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关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智发展为主要目标)——如何使全体学生积极并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让课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快乐场所?
本节课,我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都在极力做到以上三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终身发展的学生。
以上就是《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反思简短1000字模板》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我要葫芦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763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