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6篇

2023-01-02 小班教案

老师就如春蚕吐丝般为学生奉献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教案。撰写教案能让教师更了解教学内容,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2、根据故事情节变化,学习用笨重的体态和收缩的动作分别表现大象和小蚊子。

3、认识串铃,学习用手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动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串铃人手一副。

2、教学挂图或幼儿用书:《大象和小蚊子》。

活动过程:

1、幼儿回忆有关大象和小蚊子的经验。

(1)教师:你们见过大象吗?它长得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大象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大大的,引导幼儿用声音和动作表现)

(2)教师:你们见过蚊子吗?它和大象比,身体怎么样?它飞起来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用声音和手部动作表现)

(3)教师:大象和小蚊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幼儿猜测)

2、出示挂图,欣赏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1)教师出示挂图,幼儿边看教学挂图边欣赏教师讲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2)请幼儿学一学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的动作。

教师:大象走路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咚咚咚)小蚊子飞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嗡嗡嗡)最后大象生气跺脚时,发出什么声音?(咚)

(3)再次欣赏故事,引导幼儿用嗓音和动作表现大象和小蚊子。

(4)教师再次讲述故事并用大鼓表现大象走路和跺脚的声音。

3、出示串铃,让幼儿认识并听其音色。

(1)教师出示串铃,引导幼儿认识。

教师:这是什么?谁认识?

(2)教师摇一摇,请幼儿倾听。

教师:它的声音是怎样的?怎样演奏呢?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空手练习摇动串铃的动作。

4、教师边讲故事边用乐器演奏。

(1)幼儿学习用串铃演奏模仿小蚊子飞,同时可加入嗓音的“嗡”声。

(2)教师讲述故事情节,幼儿和教师分别用串铃和大鼓表现故事。(演奏前,教师提出要求:不演奏时,每个人的串铃都不能发出声音。在演奏过程中,教师注意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遵守这一规则。)

5、完整演奏,结束活动。

(1)教幼分角色进行演奏,教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

(2)男女分角色演奏,教师点评。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可以开展语言活动或者戏剧表演,讲述《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并用动作表演这个故事。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鸣筒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要求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要求幼儿学习倾听,能在倾听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串铃,

2.一面大鼓。

3.一个蛙鸣捅(可用其它能连续敲响的乐器代替)。

活动过程:

1.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知道大象一睡着,小蚊子就可以去叮大象,大象甩尾巴时,小蚊子就要躲远点,不能让大象尾巴碰着,当大象尾巴不动时,小蚊子又可以去叮大象,大象使劲跺脚时,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儿模仿练习。

2.幼儿听老师用打击乐表现故事内容,先缓缓敲大鼓,再连续刮蛙鸣筒,接着轻轻摇响串铃,最后使劲敲大鼓。这样,让幼儿知道:轻而慢敲打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气使劲跺脚。

3.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

4.幼儿在老师敲击乐器声中和讲故事清洁的提示下做游戏。扮蚊子的幼儿练习先听着蛙鸣筒声往后退,当什么也声都没有时,就边摇串铃,边走到大象(由另一老师或高大幼儿扮演)身边,当听到重纵的敲鼓声时,蚊子就躺下死掉。

5.不用故事提示,幼儿随鼓声,蛙鸣筒声玩游戏。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用夸张的声音念),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较慢的、不太强的声音念)。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注意倾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较弱,对乐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节是幼儿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吸引他们又易于理解、记忆,并通过故事情节尝试让幼儿来运用打击乐配音。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重点)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难点)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模仿大象和小蚊子来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们,我们来学一学大象走路吧,伸着长长的鼻子,轰轰地走着。现在咱们再变成一只小蚊子,嗡嗡地飞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们表现真棒!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教案) 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五、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教学设计: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鼓、串铃

活动过程:

一、进入活动室

游戏:狗熊与小老鼠

1、游戏玩法及规则:大狗熊走得慢,小老鼠走得快。

2、模仿游戏:幼儿模仿大狗熊和小老鼠做动作。

3、听小铃指挥做模仿游戏。

二、讲故事,初步感知游戏

1、故事里有谁?(大象、蚊子)大象是怎么走路的?(慢)

2、大象打瞌睡,谁来了?蚊子是怎么飞的?(手腕转动,食指拇指相对)蚊子看见了什么?(好大好可爱的屁屁)它们是怎么叮的?

3、大象生气了,一跺脚,“咚”!蚊子怎么了?(死掉,手放在腿上)

4、教师提醒幼儿用动作表演故事。

三、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

1、老师请来了2位朋友,他们能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听是谁的声音。

2、请幼儿来做蚊子,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摇,表示蚊子飞。

3、在提示下用乐器表演故事。

四、结束

今天我们和鼓、串铃做了游戏,他们累了,我们让他们回家吧,整理乐器。

附:故事《大象和小蚊子》

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了,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塞!好可爱的屁屁呀!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赶了好几次蚊子都赶不走。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给吓死了!

活动反思:

一、活动开始,我先是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幼儿喜欢听故事,但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所以我首先充分地调动起了自己的激情,结合教具,运用生动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一遍《大象和小蚊子》。

小班的宝宝对大象和蚊子都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轻巧、淘气的样子。在讲述故事中我特别注重大象走路“咚 咚 咚”,小蚊子飞“嗡 嗡 嗡”,驱赶小蚊子“刮 刮 刮”等拟声词的运用,所以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宝宝们听得特别投入,表现的非常兴奋。

三、打击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宝宝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在这个环节,我通过拟声词引出了打击乐器,对于这些乐器来说,蛙鸣筒宝宝们比较陌生,但通过分辨声音及了解名称的来历,宝宝们非常感兴趣。最后通过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了小鼓、蛙鸣筒、手铃三种打击乐器为故事伴奏。

小班宝宝对乐器的演奏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他们分辨出这三种乐器的音色,我与宝宝们进行了各种声音与乐器的演奏、配合练习。

四、最后一个环节,让宝宝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老师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宝宝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这种师幼的良好互动将整个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

通过游戏,宝宝们在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上,大胆用动作、表情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宝宝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直到游戏结束,宝宝们仍意欲未尽,于是我将活动进行了延伸,将目标要求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引导幼儿在扮演“大象”时,要求步伐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了解串铃发出的声音,会用臂部大肌肉带动手腕摇串铃,并能在了解大鼓和蛙鸣筒所表现的声音形象的基础上参与游戏。

2、 要求幼儿通过大象和蚊子的故事情节,了解故事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游戏动作。

3、 要求幼儿学习倾听,能在倾听的基础上与同伴共同演奏乐器。

4、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 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个串铃,2、 一面大鼓。

3、 一个蛙鸣捅(可用其它能连续敲响的乐器代替)。

活动过程:

1、 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知道大象一睡着,小蚊子就可以去叮大象,大象甩尾巴时,小蚊子就要躲远点,不能让大象尾巴碰着,当大象尾巴不动时,小蚊子又可以去叮大象,大象使劲跺脚时,小蚊子就要死掉。幼儿模仿练习。

2、 幼儿听老师用打击乐表现故事内容,先缓缓敲大鼓,再连续刮蛙鸣筒,接着轻轻摇响串铃,最后使劲敲大鼓。这样,让幼儿知道:轻而慢敲打鼓表示大象走路;刮蛙鸣筒表示大象甩尾巴;摇响串铃表示蚊子飞;使劲敲大鼓表示大象生气使劲跺脚。

3、 幼儿每人拿一个串铃轻轻摇动,表示蚊子飞,在老师的提示下知道摇动手臂。

4、 幼儿在老师敲击乐器声中和讲故事清洁的提示下做游戏。扮蚊子的幼儿练习先听着蛙鸣筒声往后退,当什么也声都没有时,就边摇串铃,边走到大象(由另一老师或高大幼儿扮演)身边,当听到重纵的敲鼓声时,蚊子就躺下死掉。

5、 不用故事提示,幼儿随鼓声,蛙鸣筒声玩游戏。

附:故事: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拉!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用夸张的声音念),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用较慢的、不太强的声音念)。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它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们就围者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刮--刮--刮--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咚--!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吓死拉!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大象和蚊子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以小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童话的生动有趣,体验角色表演的快乐情绪。

活动准备:

钢片琴、鼓、串铃各一个,小铃铛人手一份;森林的背景图及大象、蚊子的图片若干。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童话故事的趣味性。

活动难点:

根据乐器提示为线索能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背景图及大象蚊子图片。

2、听故事“大象和蚊子”

利用背景图,教师边演示图片,变伴着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讲述故事。

3、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1)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

(2)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

(3)哗啦啦的小铃声是谁来了?

(4)大象发现蚊子在屁股后是怎么说的?

(5)呱呱呱的琴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它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

(6)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

(7)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样子?

4、师幼共同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幼儿扮演蚊子。

(2)评价幼儿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次表演提出要求。

5、再次表演。

请三位幼儿扮演大象,教师和其他幼儿扮演蚊子。

6、结束。

请幼儿带着小铃学蚊子的样子飞出活动室,和其他伙伴一起游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599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