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对学生上课的整体关注,编写教案的水平也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教案通过互动的教学安排和过程,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有请驻留一会,阅读编辑为你整理的小熊请客教学反思范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节成功的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的磨课、反思、再上课一点点成功的,对于我组织的数学活动《小熊请客》我从以下四方面总结。
一、反思目标制定与达成
目标一:能手口一致的点数五以内的实物,并说出总数。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出萝卜4个、小鱼3个、骨头2个以及点卡上的总数并说出来。
目标二:能给1-5的实物进行点卡匹配。刚开始我问孩子你怎么知道这个点卡上是4的孩子回答不上来,他们只是大概的说这边两个,那边两个所以总共4个,其实也是一种总结的方法,最后也有孩子能够回答上来是用点数的方法确定是4个点对应4个萝卜。
目标三:能按照活动的规则进行操作,并乐于讲述。1、在最后的操作环节我让孩子们每人拿一个操作单时有的孩子找不到操作单,有的孩子竟然操作了两张。但是最终原因还是因为我没有说清楚,如果确定每组的人数孩子再去操作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2、孩子能够按照我说的要求点数操作单上的小动物的数量再找相对应的点卡,这点目标是达成了。3、在操作结束后幼儿能够大胆讲述,例如我请子鸣讲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卡片,都有什么的时候,他能清楚表达他拿得是小狗的操作单,有三个骨头,对应的是三个点。
总的来说第一和第二个目标达成了,而第三个目标达成不太好。
二、反思教学准备
本次活动总共准备的教具有小兔子、小狗、小猫各一个,骨头、萝卜和小鱼的图片各一张以及相对应的点卡一套。学具有没人一张操作单和对应的点卡。整体来说准备不充分,没有1和5相对应的实物和点卡,不算完整的5以内的数物对应。
三、反思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过程整体很流畅,但是有三点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1、在集体操作环节,请孩子操作后我试图让孩子说出自己是怎么确定这张点卡对应的是相应的物体的时候,孩子怎么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我缺乏相应的引导,最后有的孩子已经说出来的时候我缺乏对这次经验的总结,这是做的不到的地方。
2、最后一个环节是操作结束后幼儿讲完自己的操作单过渡到一起参加舞会很突然,衔接不好,给人一种看不明白的感觉。
3、操作后如果能把操作单都粘贴到相对应的小动物的下面然后再进行舞会的话整个活动会稍显完整。
四、反思师幼互动情况
本次活动我利用幼儿比较喜欢的小动物和情景的方式导入,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集体操作环节孩子很容易被情结吸引,跟着我的思路进行,操作后幼儿找伙伴一起参加小熊的舞会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动静交替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和磨练才能组织好一节活动,相信经过我不断的反思总结我一定会组织好这节活动。
《小熊请客》是小学二年级北师大版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在这节课中,主要让孩子学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应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当我看到我学生通过探究而豁然开朗的目光时,我知道了课堂中的反思与探索是多么重要,现对本课反思如下:
一、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兴趣很重要,只有孩子有了兴趣,他才会注意力集中,对这节课才会感兴趣,从而课堂上好好听讲,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的需要,在这节课中,我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并设疑让学生猜一猜“第三串会串几个红果?”用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愉快中观察,得出规律,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自己编制出4的乘法口诀。
在合作探究环节,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红果串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多种方法完成表格。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逐步体会并发现规律,总结并编制出4的乘法口诀,用对子和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方法与问题,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孩子思考能力,同时学生可以互相借鉴相互补充,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自己的学习模式。除此以外孩子们可以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导学案的随堂练习笔记中识记口诀并理解其含义,比较自然地掌握新知识。
三、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利用习题巩固提高孩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层由浅到深的游戏,来完成学生在课堂上对4乘法口诀运用,通过让学生深入到游戏中去观察、合作、讨论、独立思考,识记口诀,巩固口诀,快速计算出数学算式的结果,这样不但能让孩子在愉快、激烈的游戏中玩耍学习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但在本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孩子小,在评价方面语言有些贫乏,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创新、积累经验,继续努力钻研教材,提高我的教水平和能力!
本节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创设了“小熊请客”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穿1串糖葫芦需要4个红果,2串糖葫芦有8个红果,抛砖引玉学生迁移类推出3串、4串、5串—————到9串各有多少个红果,这样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学习坡度,同时学生主动探索糖葫芦串数与红果个数之间对应关系,为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完成表格。
由于有了数糖葫芦的串数与红果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铺垫,这环节教师课件出示糖葫芦的串数,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再次让学生亲身体验串数与个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累加”的数学思想。体会了每次增加1串糖葫芦增加4个。巩固了数数的方法,体会4个4个数的方法。为编制4的乘法口诀做足铺垫。
活动三:看图写算式,了解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这个活动让学生看图写出乘法算式,体会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表示的简便,同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同时让学生了解4的乘法是怎样来的。
活动四:编制4的乘法口诀。再创造数学知识的产生。
由于有了写出4的'乘法算式,再加上学生已经编制了2、3、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学生迁移类推完全可以自主探索。能顺利编制4的乘法口诀。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活动四:兵教兵,找不好记忆的口诀。
这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读一遍乘法口诀,然后背一遍乘法口诀,从中体会哪句乘法口诀不太好记忆,通过学生提,有学生来回答,体现了师生交流之外,还有生生之间的交流。
本节课的问题:
1、预设不充分,学生在“累加”之中出现问题。
2、环节衔接不好。
3、小结处不好。
4、时间安排不当,有些内容没有完成,还有两道题,造成课堂练习量上,没有体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理念。
展示本次活动目的源于:我园在表演游戏这一块虽然进行了大半年的研究尝试,但研究进度非常缓慢,研究质量也不够凸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非常薄弱,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发展价值与核心定位把握不准。特别是一研之后,大家都感觉现在这种表演游戏的现状与困惑不容乐观。为了少走弯路,并检验目前幼儿园表演游戏的一种研究状态与形式是否有效,特展示活动现场,提供游戏案例,供专家诊断!
活动结束,观摩此次活动的专家、领导针对本次游戏案例给与了积极地指导和建议,提出的许多专业观点和改进措施顿时让我茅塞顿开,内心中对表演游戏的研究方向与实践操作也有了些许的清晰与明了。特将专家的点评详实整理如下:
1、游戏的要求要提清楚,如第一、请幼儿五个人一组自由组合好后坐下来,进行角色分配;第二、角色分配后后要商量好游戏材料谁收谁放等。
2、增加同伴讨论的机会。当时教师在幼儿游戏后请同组游戏的幼儿坐在一起进行问题汇总这非常好,但没有给同组幼儿提供相互讨论与交流的时间,所以很多幼儿都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却没有机会说。
3、加强理论学习,知道游戏是什么?表演游戏要发展的是什么?幼儿的合作、表达、表现、创造等等。
4、教师把角色选择作为目标设定,这不是表演游戏的研究重点,也不符合表演游戏的发展和价值,弱化了表演游戏本身的一个目标价值与发展!角色选择只是规则,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如果只是存在于部分幼儿的身上,而不是大家共性存在的问题,就不需要用专门的游戏现场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就牺牲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浪费了大家的学习时间。
5、在游戏中发现孩子存在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这种想法是对的。关键是解决什么问题,要抓住问题的核心,而且要用一些经济、有效、又轻松的方法来解决。例如:不会解决角色选择的问题,如果总是这么几个孩子,可以利用区域观察后评价解决再观察评价等等。
6、教师的介入和指导非常关键,像今天有小朋友不愿意演狐狸,教师的介入就是和孩子一起演狐狸来助推这个游戏和幼儿的发展。如果教师对游戏的介入与指导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首先要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多看《课程实施》《3——6岁儿童发展指南》这类的理论书籍,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体系。其次要加强责任与态度的培养,因为教师能力不够关键是加强自身学习与修炼,教师应从主观上生成学习的欲望和需求;最后,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可以有重点的进行观察,比如每天一个区域,每天几个小朋友,循序渐进,慢慢积累。
7、游戏研究找准了两个点就一定能在研究中慢慢走向成功。一是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找准游戏中的核心问题;二是了解自己班幼儿日常的游戏水平。游戏研究的面从小到大,不要一上来就面面俱到,比如:以游戏材料的提供和环境创设为落脚点进行研究。
8、这次游戏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太单薄,现场场地布置太固化,可以丰富材料投放,让幼儿自主设计胸牌、表演服饰与相关道具,这个过程也是幼儿能力发展与提升的过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研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工作坊、互动坊、成长档案等形式丰富、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发展过程。
9、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注重正面引导和启发,例如:“你们每一组在玩游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其他什么困难或出现什么问题?”可以改成“今天你们玩的时候,有什么新的发现?”“你们今天谁玩的最有创意或谁表演的最好?”等等。因为在这次游戏中,一个扮演小熊的幼儿在游戏结束时是很愉快的、自愿自发的去收拾他们这组的游戏材料的,结果老师一提问:“你们这组在玩游戏的时候还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个幼儿就不高兴的说:“他们都不收材料,让我一个人收!”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契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用数学,在用数学中爱数学。
整个教学活动中都体现了趣味性: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对单纯的学知识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把故事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这也体现了“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新知。
对于新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把原始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求数学问题,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主动获取的精神,发展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学习乘法口诀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很长的记忆能力训练的过程。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机械识记的基础是多次重复。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机械识记占优势,因此在反馈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使用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促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加强对口诀的理解,从而熟记乘法口诀。
在教学的最后的环节设计了走迷宫的数学游戏,想以此展现学生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但由于低年级孩子容易被课程外的因素吸引,当他们对一个数学活动兴趣盎然的时候,他们的兴奋点就会多停留在那里,所以课堂上有放出去却收不回来的现象,使得走迷宫游戏中很多孩子没能按时完成。由此使我认识到,数学活动固然能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的活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关注点偏离了知识点。所以,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是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而设置,活动不在与多少,要有实效;不在与难易,要服务于课程。
数学活动《小熊请客》是以故事小熊请客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数字、圆点、实物三者的相匹配的学习中。活动流程是这样的,我先通过导入今天我们班要来一位新朋友—小熊,并出示小熊的图片,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一个环节:看!小熊今天请了一些小动物,还分别给它们准备了一些食物,并出示图片。因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小猫、小狗、小鸡、小猴等,孩子们很是喜欢。所以让他们一起来说一说都有谁。
第二个环节是是请客人用餐,根据小熊为朋友们准备的食物,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一数,小猫吃了几条鱼如:1、2、3、4一共有四条鱼。并让幼儿根据盘子里的食物数量给圈点涂色,吃了三条鱼就涂满三个圆点,再找到对应的数字3,将数字圈起来。接下来的小动物方法同上面一样,让幼儿和老师一起说一说。
第三个环节是是让幼儿在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上进行操作,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适时提醒启发他,边巡视边指导。
第四个环节是老师进行一个点评,对幼儿在做的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不足之处和调整:在此次数学活动中,第一环节中我觉得我准备的还不是怎么充分,应该做一个PPT,把小熊请的小客人逐一的出示出来,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小熊分别给它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利用幻灯片的形式让这些食物显现出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第二个环节的时候,我忽略了教幼儿数东西的方法,如小鸡吃了四条虫子,应该手指头先指好第一条虫子,开始数,这样能避免少数或多数的情况发生。在让幼儿进行涂圆点和圈数字的时候我也考虑的不是很全面,可以手绘一张图,老师先示范怎样涂和圈的,然后再请能力强一点的幼儿做一个榜样,最后在让能力弱一点的涂和圈,指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在讲评的时候,可以拍下幼儿操作中错误的地方,而不是拿幼儿的本子上来评讲,这样会导致有些坐在后面的幼儿看不清,本子可以放在桌子上,不要拿在手里,避免有些幼儿玩手里的本子不认真听。对于能力差,做的不好的幼儿要给予鼓励,如告诉他只要把刚刚说的那些错误改正了,就能像其他幼儿一样全对了。最后活动延伸的时候我可以把它延伸到区域活动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如制作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找一找小青蛙吃了几条虫子,并涂一涂圆点,圈一圈相应的数字。
数学活动《小熊请客》以故事小熊请客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带幼儿进入数字、圆点、实物三者的相匹配的学习中。
由于课前我教具学具准备的充分,因此一堂课下来很是顺利,孩子们听得认真,学的就好,当然作业也就完成情况好咯。活动流程是这样的,结合双节的到来,我出示了主人公“小熊”,告诉幼儿,“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今天小熊也像鼠太太一样请他的好朋友来做客了(早期阅读《鼠太太请客》已学过),看!小熊今天请了那几位客人?”接着我逐一出示各小动物。让小朋友学做主人公小熊欢迎朋友们的到来,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动物朋友小猫、小狗、小鸡、小猴等,孩子们很是喜欢。让幼儿个别数一数、集体数一数今天小熊请来了几位客人,孩子们很快说出了“6位客人”,接着我就让个别幼儿上来找出了数字6的卡片和数字6 的圆点卡片。
第二环节是请客人用餐,根据小熊为朋友们准备的食物,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数一数,如:1、2、3、4一共有四条虫子。说一说,学习用完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如:小熊给小兔准备了2个胡萝卜、二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等。找一找,从一堆数字卡中找到相应的数字卡,如:数字2或是2个圆点的点子卡片。拿一拿,把相应的卡片找出来之后放到相匹配的动物、食物处,在个别、集体、两两合作的形式下让幼儿在小熊请客的情景中把实物数量与数字、圆点三者进行匹配,在同伴的力量下,相互纠错,相互学习,体验快乐。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在活动材料《数学》第3页上进行操作,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适时提醒启发他,边巡视边指导,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很不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并加以巩固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让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最近发展区)更进一步的发展,较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突出“趣”,引起幼儿的兴趣。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比较适合幼儿,容易让幼儿接受,调动幼儿的求知兴趣和操作欲望。我同时也发现个别孩子的能力真的是很弱,尤其是新来的几个孩子更是如此,应与家长多沟通,让孩子尽快适应学习。
教书一分育人,赢得十分尊敬。教案和老师都是课堂上缺一不可的。教师编写教案时,要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怎样刚才能饶有趣味地怎样对教案进行构思呢?编辑特别编辑了“《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范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对远足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用背包装着一些旅行常用物品,进而让学生猜想这是去做什么;其次,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本课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用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教学重点清晰明确,以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朗读,练习用“那里的(什么)……,真的像(谁)说的.那样……,那么(怎么样)……”说话。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首先引导学生说,如果明天天气晴朗,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沙澧河边游玩,大家的心情如何?学生兴奋地回答:高兴、激动。这一导入,达到了让学生怀着兴奋地心情朗读课文的目的。接着,让学生初读,认读本课生字。师范读,给学生以正确的引领。学生模仿老师的读法再读。在这多次读的基础上,我又领着学生分小节读,这次读,重点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词语,练习说话。例如第一小节:先指名读,然后让学生找出本节写的重点事物及特点。学生找出了大海和多种颜色,然后提问:大海真的有很多种颜色吗?你认为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学生的回答不出所料——是蓝色的。在此,我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描写大海的句子,通过视觉听觉认识到大海是五光十色的。此时,再让孩子读这一小节,效果明显提高了不少。再出示《观沧海》中描写大海的诗句再次认识大海。这样,也符合“立于文本之中,高于文本之外”的教学理念了。
三、不足之处: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虽比以前好了一点,但还有很多地方表达不够精准,需要我重视重视再重视。平日要用心备课,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堂中,尽量避免说废话。课后多反思。
第二,课堂上我表现得不够灵活,有些呆板。
四、改进措施: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题入手。让孩子结合生活体验,理解何为“远足”。紧接着让孩子回忆自己远足前的心情,从而导入课题。为读好课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的语气词“唉—”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读好了这个字,课文基本也就能读懂了。我通过示范朗读和添加提示语的方法,如:摇头读,皱眉读,望着窗外读……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去体会小作者渴望远足的心情。
在读最后一小节“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比尾巴》一课对问句语气的练读,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理解。通过课堂生成来看,孩子们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本课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在识字环节,我选择随文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右边是一个垂字,睡觉的时候,眼皮会垂下来。再比如用加一加的方法,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
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得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和一个偏旁,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激动和期待心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小朋友的激动心情和喜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远足的快乐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情感,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同学们,秋天来了,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去旅游呢?如果明天
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会想些什么呢?
2.就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在出行之前充满了期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天要远足》一课,一起去了解感受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和心情。
(板书课题)明天要远足(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
睡 那 海 真 老 师 吗 什 亮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注意指导:“亮”是三拼音节,“睡、师、什”是翘舌音。)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睡觉、那边、大海、真的、老师、师长、是吗、什么、明亮
4、学习课题。
(1)什么是远足?
(远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散步,而是指“比较远的徒步旅行”。在本课中是指外出游玩的休闲的活动。)
(2)读了课题后,你有哪些疑问呢?生回答,师总结归纳。
(例如:小作者要去哪里?他要去远方干什么?)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课文,了解小朋友远足之前的感想。
三、精读领悟
1、课文朗读,初读感知。
(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和课文,生边观察边倾听课文朗读。
(2)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呢?
(三个小节。第一小节:小朋友远足前一天激动得睡不着,期待看到多彩的大海;第二小节:小朋友睡不着,期待看到洁白的云彩;第三小节:小朋友睡不着,希望天快点亮。)
(3)学生自己朗读,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正音。
2、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出示大海图片,指名朗读这一节,师生评价。
(2)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不着)小作者睡不着,想到了什么呢?(那地方的海)
(3)那地方的海什么样呢?(颜色很多)师出示大海图片,观察。海水有哪些颜色呢?
(绿色、蓝色、黑色)
教师补充资料:绿色的海水,就是盐浓度较高,加上海水中有微小绿色植物,经过太阳光各方位照射,从而表现绿色;蓝色,多数是天空映出来的蓝,而且海水中盐浓度较小,看到的就是蓝色。另外,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不同。
(4)你也来体验一下这位小朋友的心情。带着激动、期待的语气读一读这一小节。注意语速稍慢。
3、学习第二小节。
(1)课件出示白云图片,指名朗读这一节,师生评价。
(2)小朋友睡不着,他还在想什么呢?
(他在想云朵会不会那么洁白柔软。)
(3)“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柔软”是什么意思呢?
(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
(4)小作者对同学的话持什么态度?(怀疑、不相信……)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真的)
(5)课件出示多张白云图片。漂亮吗?现在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
(美丽、洁白……)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本小节。
4、学习第三小节。
(1)课件最后一节,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2)小朋友为什么盼着天快点亮呢?
(可以看出小朋友对远足的期待,急切的希望明天快点到来。)
(3)你觉得小朋友此时是什么心情呢?
(着急又无奈。)
(4)现在你就试着读出他的这种着急和无奈吧。
5、教师小结:大自然有很多奇妙的景物,我们继续去观赏美丽的大自然吧。(出示图片)
6、指导书写“才、明、同、学”
(1)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一起说说笔画位置。
(2)师范写生字。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
7、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小朋友在远足的前夜激动得睡不着觉,盼着天亮,表现了作者激动、期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感受到小作者的激动心情,体会到诗歌的美妙。
2.课堂练习
比一比,组词。
同(共同) 明(明亮)
向(向往) 月(月亮)
我会写近义词。
颜色——(色彩)
洁白——(雪白)
柔软——(软和)
五、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都有哪些睡不着觉的经历。
教学反思
《明天要远足》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儿歌通过写小朋友在远足的前夜激动得睡不着觉,盼着天亮,表现了作者激动、期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向往。
这首小诗重在描写小作者的心情。因此,在教学时,抓住“睡不着”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找出睡不着的原因。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同时,在理解小作者心境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这种情感的体验。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歌由短短三节组成,生动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对远足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用背包装着一些旅行常用物品,进而让学生猜想这是要去做什么?或直接提问“你有没有过因为什么事情而失眠、睡不着?”
其次,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带入文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日+月=明”等。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对远足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
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用背包装着一些旅行常用物品,进而让学生猜想这是去做什么,其次,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吧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童诗。诗歌由短短三节组成,生动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
明天要远足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对远足的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结合现实导入,用背包装着一些旅行常用物品,进而让学生猜想这是去做什么,其次,导入课文,让学生想象大海和白云的样子,碧海蓝天的美景,将这些美好的感受吧带入诗中,利用分组朗读、小组展示朗读等方法进行朗读。通过课件观察大海不一样的颜色,观察白云的洁白柔软,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期盼之情。
本课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多集中在第一小节,这种方法学习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如,“‘睡觉’的时候要闭眼睛,睡与眼睛相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很多水就是‘海’字”“日+月=明”等。这样学习汉字,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也为孩子将来自主认字、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老师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心有成竹。该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范文7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陈太丘与友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同学们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好在这篇文章短小,故事性强,学生很容易明白文章的大意。但是,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同学学习如何给文言文做笔记,还要去分析人物的形象,最终把德育落到实处,的确不易,毕竟课堂只有四十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学生认真预习。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我把预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当然,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认真程度也存在着差异,所以,效果也就截然不同。
在课堂教学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表现在导入的设计上。我选择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导入,让同学们去分析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健康和诚信,这就充分说明了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诚信和健康同等重要,自然而然的进入新课教学。
2、表现在诵读上。我把教师范读,学生换读等多种读法相结合,目的让同学们在读的基础上感知,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或建议,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文章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我有梯度的设计了四个问题,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对人物进行剖析,同学们认识到位,回答问题时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4、表现在德育的落实上。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行事,所以,我设计了“转换角色,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如今的社会都要讲究和谐,人和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假如你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才能让每个人都不生气呢?”这个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大脑更加兴奋,各抒己见,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转换位置,换位思考”的价值。
当然,这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致使在名言积累这一环节中,时间有些紧张,略显仓促。总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一直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精心组织语言,他们学到的不仅有知识和方法,而且收获到了学习的快乐。评课老师也认为本节课设计精巧,大胆,条理清晰,问题层次性强,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但它却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在构思这篇课文的教案之初,一个重要的理念已经明确,那就是,规范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学会看课后注释,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反复诵读,根据上下文揣摩,推理文意,学会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等等.因此,对以上理念的贯彻和实行应该说是贯穿本课教案设计的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明确,反馈明确,落实明确.教学准备完成了,但教学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因为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我单方面的行为,如何有效地贯彻,还要看学生们的反应和配合。
课后我觉得令人满意的地方是,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出现打扰课堂学习气氛的意外,教学辅助设备也运转正常.重要的是我所设想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我想不足的地方也是很多,比如,在自读要求这一环节上,我提出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并没有逐一落实到位,只是抓住了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这样给有心的学生造成一种老师教学前后照应不周的,比较粗放的印象.还有对于学生的提问,涉及面还可以更广一些,要加强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课堂的观念,不能光为了热闹和顺畅就只提问思维敏捷善于表达的学生,那些沉睡着的,羞怯的,敏感的心灵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机会.还有一个小地方也不得不提,文中的元方,课下注释为陈纪,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正确的,我当时心里想的是元方的父亲陈太丘的名字-陈实,当学生回答是陈纪时我当即予以反驳,但马上我脑子转了过来,是我错了.我想这虽然是个小插曲,但也给我一个警示,对待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要认真仔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虽然听课专家组里的校长和诸位高级老师给了我一些好的评价和鼓励,我还是始终觉得我有很多的不足和要继续学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如何更深地挖掘教材,如何在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框架下,逐堂课逐学期逐学年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要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一个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将力求自己做到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和目标:随堂课要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上!
自我感觉课件做得比较满意,思路较清晰,从开始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复述故事到质疑探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由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讨论,在情感价值观的体验方面由诚信到宽容,由做人到处世。我的课很重视诵读,我采用了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以此来让学生整体感知和进入文本,这是进行探讨的基础。课堂上我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最大的亮点是对学生的背诵指导。
但因为容量较大的原因,时间显得紧张,所以有几个环节开展得不够充分,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如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采用男女分组的形式辩论,效果会更好。还有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次公开课,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以前没有在陌生班级,对陌生学生上课的经验,学情把握不够,课堂教学随机应变能力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最后环节时间太紧,师生互动不够。以后会多加历练,多加注意。
通过实践和听取导师及其他同行的意见,受益良多。自己的课上完了,感觉比较轻松,还有就是感觉今天是收获最大的一天。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是不是太无礼了?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让同学样各抒已见。
于是有同学认为元方太没礼貌,得礼不让人;有的同学认为友人错在先,元方这样做情有可原;还有的同学认为元方怒气未消,怎么可能理友人呢?
经过一番争论后,许多同学认为元方还小,只有七岁,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正常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这个问题在学生的争论中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答案。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我们因当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能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在教学课文时,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过程不能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和体验。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优秀的教师总是会快人一步,教案是老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水平才会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你是否在找一篇参考教案呢?你可以读一下栏目小编整理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欢迎你的品鉴!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精读课文,对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于我,这样的文章既要达到目标,又不能上成思品课,也是一大难点。而学习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针对此文,我采用发展学生个性阅读,首先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我以小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地学习、理解、品味,深刻感受詹姆斯钓到大鱼时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痛苦、悲哀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詹姆斯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启示(理论)——到故事(钓鱼、放鱼)——再到启示,层层剖开,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开课时我紧紧抓住“是与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放与不放就那么难决定吗?所以先让学生感受鱼是多么诱惑人,为放鱼的不舍埋下伏笔。
我还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在教学中,我围绕“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爸爸是怎么想的?如果你在那里,你会想些什么?‘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思考讨论,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在讲到第15自然段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的“鱼”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此时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规则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经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更深刻的明白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以体验促阅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想一下如果自我就是作者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悲痛,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一样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句,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一样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三,联系实际,感悟文章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同学经过讨论找生活中的实例,比较形象的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不足及改善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进取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抓重点词,感悟情境。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一样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不足及改善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进取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当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体会"我"得到的启示,从而能把这个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懂得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能抵制出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围绕“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爸爸是怎么想的?‘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等问题引导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但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自己去体验道德实践难。最让我感动的是在阅读完材料《心灵的忏悔》后,有些学生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堂课,不要小看孩子们的想法,真应该蹲下来,静听花开的声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遗憾与不足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方面。当学生都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该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方面还明显不够。二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比如在感受儿子的心理变化时,我分析儿子在月光下乞求父亲和依依不舍放鱼的心理活动体会不够深刻,此时我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思考:此时的儿子可能会在心理想什么?可能会对父亲说些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顺理成章地明白: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诱惑给孩子列举出来,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让学生充分说,有点遗憾。三是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尚不够机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多思索,多揣摩,多学习。
今日,我们班级学习了第十三课《钓鱼的启示》,课文浅显易懂,孩子们理解的到位。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串联的整个的教学线索,但有很多的缺点不足。
课堂设计紧扣教学要求,可是课件的制作不够精美,甚至直接出示答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多。朗读形式也比较单一。有些问题太纠结于深度,而没有往问题的广度拓展来。可是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发言比较积极,异常是在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遇到这样的情景,你到底会毫不犹豫地放鱼,还是像作者那样急切-委屈-依依不舍又无可奈何呢?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很精彩,很贴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朗读的训练在六年级也至关重要,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积极性,似乎成了此时的机智,因为都不爱张开嘴巴读课文,在开火车训练和展示比赛的环节还不错,无论什么时候,设计有竞争的训练还是会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的。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用心性的同时,还务必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独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能够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多俯下身来倾听孩子们的发言,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还给予学生阅读反思的时空。学生透过阅读反思,开启了心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较浅,看待事物往往不够准确全面。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看法,潜心阅读文本的重点段,这样就给予了他阅读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了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的用心性,使他们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再一次构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
1、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2、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学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学生就势说:“爱。”我知道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筋,就问他们:“怎么看出爱‘我’呢?说说你的理由。”孩子们无语。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就把课文的引到了第十自然段。
二、对第十自然段的理解在学生默读本段之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读文之后,我问学生:“什么是道德?”学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学生说人的品质。我又问学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面对道德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显现人的素质?”学生有说看到垃圾的时候,学校公物坏的时候,也有说看到有人做坏事的时候。我就问学生:“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当然就说“主动捡垃圾”“见到坏人坏事要跟他们作斗争。”我又假设了一些情况,比如:你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吗?学生犹豫了。我引出“实践难”三个字。
接下来,我让学生再次回读本段课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样,“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用“我”的心情变化这条线把整篇文章穿起来,中间穿插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让学生体会“我”在钓到大鲈鱼到把鱼放回湖里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感受我放弃到手的大鲈鱼之难,以及父亲的情感、父亲对我的严格教育。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把能体现作者心情的几句话从课文中抽离了出来,与课文脱离了,学生无法彻底地感悟“我”当时的心情变化,从而导致课文的阅读感悟也出现了问题,学生读不出句子应有的感情色彩。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中我将认真准备,积极改进。
同时,我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很大的问题,读整篇课文或一些长句很少有停顿,这是我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抓的重点。
《钓鱼的启示》这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中得到那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先学习一则故事,再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采用质疑探究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反复读题,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一下问题:和谁钓鱼?钓鱼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期间有些什么矛盾?最后的结果怎样?得到的什么启示?启示是不是从起初的钓鱼得到的?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其次读中质疑、读中体验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下阅读要求: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学生读课文后在全班收集整理,再用媒体出示一下两个句子:
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让学生带着疑惑再读课文有关钓鱼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和反复阅读,深入在感悟“我”钓到鱼时的激动和得意,以及他心情的变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例子深入理解意义深刻的句子。如: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作业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考试的时候老师多给了分数时;买东西多找你钱时;别人不在想用别人的钢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时,小组做好记录,把每个同学的发言进行整理,由指定的同学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意见全班讨论,这样问题也就解觉了。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在教学时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前提。阅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法。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质疑探究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舞台。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参与学习。但是有部分同学,没有积极开动脑筋,提不出问题,在朗读是读不出感情。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入地思考,还没有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要上公开课了!不能说久经沙场,但也见过几年的风雨,经验还是有积累的。
第一步,深读文本。诵读,听录音读,跟读,品读,反复练读读到心中有感觉了,读到能够和文本好好做朋友了,读到再读便是他乡遇故知方休矣。
第二步,海纳百川。下载一大堆的教案,从中吸取百家之精华,自我的功夫不够深,只能遍访名师,相信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能够到达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境界。
第三步,抓好重点难点,形式能够多样,但文本的内涵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正如文本的枝干,教学的各个步骤都是从中派生与拓展的。第四步,设计教学过程,那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自问不是聪颖之人,但我一天想一点,也能积土成山,积水为海。
学成下山,是时候让精心的准备发扬光大了。教学演主角的是学生,我要给他们一桶水,长流水那是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做的工作就是要他们重视这次公开课,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然许多准备工作已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以锻炼了,如回答问题,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万万不能讲的是关于公开课的资料,哪怕是片断只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准备得过于充分,那失败的机率会更大,学生缺乏学习的活力,敷衍了事,觉得在演一场老掉牙的破戏;教师疲于背记,越怕错,往往越多错。所以准备是心理上的调动,学术上问题要守口如瓶,惊喜才会不断嘛。
上课过程那是准备好的,我的头脑里只记得两个原则:让学生多说,让学生多做。让自我多引导,语言更精练。一节课下来,尽管不能说惊世骇俗,但已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各位教师所评议的:能把握中心,重点,难点;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很好地感悟了作者的心境;结合实际教育学生
有时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旁观者清啊!知不足而厚学,我自然重视自我的不足了。更重视用什么方法来改之补之。
第一,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读是读了,但何以感天动地,何以平淡中见真情,是我以后努力提高的一项技能。方法何在,此刻我还是毫无头绪,因材施教,其他教师的方法也略试了一二,但每班都有本难念的经,我班的经书内涵还是比较深奥,需要时间书读百遍。
第二,本人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可是还达不到校的平均水平。那是历史遗留的问题,我上学那么多久总不见进取举手或交流,二十多年的恶习,是需要时间来改改,可是这个我能靠自身努力完善。
第三,教师课堂艺术需提高。教育机智讲究随机应变,可遇不可求,注意就是,刻意之后就会变成守株待兔或画蛇添足了。有些教师还提出设计方面还能够如何更顺理成章,有些教师传授如何调动课堂讨论气氛的妙招,有些教师研讨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协调研讨会上大家把我的课分析得如此透彻,提高了我的认识,真有种一语道破玄机的感觉,这是以前作为旁观者不能体会到的收获。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结构鲜明的短文。课文具体叙述了纽约市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11岁时的钓鱼经历,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的形象。这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所以我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格,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手段。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学实践也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有筛选主要信息的轻声读或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于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2、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
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
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也是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问题三,“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当自己遇到道德难题的时候,如父母不在家,练习没有完成很想玩电脑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时;营业员多找你钱时;马路上没人看到,你捡到钱时……都会怎么做。学生的思想进行了洗礼,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了对“启示”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在教学过程中,学学生朗读得还不够充分,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还是理解得不够透彻,学生还不太会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对启示的理解,学的内容较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把问题解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结构鲜明的短文。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理解父亲告戒我的话。在处理钓鱼这个故事时,我在让学生理清 “我”的情感线后,重点放在这些感情产生的原因上。如:得意,我为什么那么得意?学生会结合环境描写、结合对我钓鱼的动作描写、结合对大鱼的描写,体会到这条鲈鱼的大而美丽,体会到我钓到它的艰难;从父亲的“欣赏”中,再一次感受“我”“得意”之情的理所当然。学生在朗读“好大的鱼!”时读出了个性,“好大的鱼”和“好大的鱼”。读湖面及月光时,衬托出大鱼的漂亮。同时,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鱼”是因为我不常钓鱼!孩子们一下子就反驳了我,抓住了“常常”及“熟练”“一定是个大家伙”等词句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恰当运用词语的重要性。同时,也学会了读书。
当学生读到“爸爸!为什么?” 时我引导孩子们体会此时“我”的情感,孩子们体会到的是不解、急切。另一名同学又补充了责怪!于是便有了“爸爸”的重读。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父亲只平静地说”“我却觉得不容争辩?”以此让孩子们懂得父亲一贯的严格要求,最后,体会“诱惑人的”鱼。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我”怎么挡住诱惑的。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词句来谈体会,如:理解“啊,好大的一条鱼!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探寻“我”惊讶表现背后深层的含义,真正体会鱼之“大”。又如:课文没有明写父亲教导孩子的情节。我就引导学生充分自主阅读8—9自然段基础上,展开情境对话,并且一反常规让学生演父亲,教师演“我”。不但激发了学生表现的欲望,也调动了读书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更加进取投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悟父亲的情怀,避免了说教。
当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首先,在研读“为什么不愿放时”,处理不够灵活。预设中将“钓鱼的细节”与“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的理解联系起来。即:学生说到“鱼大”时引导从哪里看出来?生必然会读到“啊,好大的鱼……”;再引导质疑,从这句话必须能看出鱼大吗?如果“我”是个新手,第一次钓到鱼呢;引导读钓鱼的细节,一是读懂我是个钓鱼“高手”,在“高手”眼里大得吃惊的鱼,必然是真正的大鱼;一是品味钓鱼过程的不易,“不仅仅是技术活,也是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实践下来感觉这样的处理,教师牵引痕迹过重,不如简单处理——学生说到“大”,就引导抓住“啊,好大的鱼……!”读出鱼大;说到钓鱼“很不容易”,引导读悟钓鱼的细节,相机点拨从中也可看出“我”是个“高手”,进一步说明鱼大,顺势再读“啊,好大的鱼!我……!”一句。使对鱼“大”的品悟更加丰满,教学流程的推进也更为自然流畅!
就整堂课而言,教师“控制”的痕迹明显,体此刻各环节推进上,教师“教路”主宰一切,学生“学路”被严重弱化。如何让教学的推进,由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引导,而非教师的预设来主宰?这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除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必须供给小组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有个展示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给予小组准备的时间少,所以,在小组交流的时候浪费时间比较严重,所以,出现了教师代替的多的现象。
孙双金教师曾说: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这正是我们听许多名家大师上课娓娓道来,徐徐推进中,彰显沉稳大气;稍加点拨,令学生豁然开朗,体现举重若轻,四量拨千斤的精妙;润物无声,在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中闪耀教育的智慧。
88教案网相关专题:“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惊讶,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后,得数再除以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他很好的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第二个学生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2千米。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第三个学生很干脆:“用竖式计算就可以。”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她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
例2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5.6÷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添0”。我纠正:“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例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1.8÷12,竖式中商了0.1之后,余数是6,教材中问:“接下来怎么除?自己试试。”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可也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要添0呢?”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算?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讨论一段时间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商1的时候,是把1.8看作18个十分之一;余数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60个百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
小数除以整数
本课新增知识点多,难度较大,特别是例3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其计算依据。课堂中学生问到“为什么以往除法有余数时都是写商几余几,可今天却要在小数点后面添0继续除呢?”这反映出新知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了认知冲突,在此应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的,逐步深入的。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若干年后就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手段、途径来解决,从而引导其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学生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年段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教材中并没有规范的计算法则,但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经历将计算方法归纳概括并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小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然后再由教师总结出规范简洁的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作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错误:
1、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计算题,学生容易遗忘商的小数点。
2、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情况不太好,需要及时弥补。对于极个别计算确有困难的同学建议用低段带方格的作业本打草稿,这样便于他们检查是否除到哪一位就将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我们四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求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更实在的体现《新课标》,实施“智慧课堂”的科研课题,因此在苏教版第九册“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有趣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样不仅关注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关注了学生情感和体验。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6.67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中的难点。从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五、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要求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不能找出错误。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原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通过小数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错误较多的题主要是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就商0和被除数添0再除这两种情况。中下层学生掌握情况一般。
第二课时,将学生习题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合起来,对比各类型错误进行了分析讲解,效果不错。
学生常见错误有以下四种:
错误一:被除数整数部分小于除数,不够除,就商0。如:4.62÷22,有的学生用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先看被除数第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于是就用46除以22,商就成了21。
错误二:被除数的位数小于除数,不够除时,商0,再在被除数后添0继续除。如:1÷25。这类题是学生出错最多的,一是有部分学生直接在被除数末尾添2个0就除,根本就不去考虑商0的问题,于是得到的商是4;一是有部分学生知道1除以25不够,商0,就直接在被除数末尾添两个0就除,于是得到的商是0.4。
错误三: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应把除数扩大一定的倍数,去掉其中的小数点,并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再除。如:123÷8.2。这类题学生做起来更是五花八门,一种是除数扩大了十倍,被除数却没有扩大相同的倍数,忘记添上末尾的0了,于是商得1.5了;第二种是除数的小数点根本就不去掉,直接当作82来除,于是商也得1。5;第三种是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扩大了十倍,除数的小数点没有了,被除数末尾也添了一个0,但是有少数学生还是把这个0想成是上面那类题中被除数不够除,添的0。于是也得到了1.5的商。
错误四:商中间有0的情况,如90.3÷6,此类题,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如上3除以6不够,就把后边的0一起落下来变成30算,于是商中间的0就没有了,商就成了15.5,依次落两个数来算这是很多学生都常见的错误。
错误五:商的小数点应与被除数“后来”的小数点对齐。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容易漏点商的小数点或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相信许多老师都会遇见学生常犯这些错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在课堂加强了对比练习,而且针对性地出示错题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并提醒学生一定要牢记法则,细心计算,还大力表扬作业全对的学生和细心改错的学生,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步获了比较好的效果。
接下来,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严谨的计算态度,扎实基础,使学生较好掌握新知识,提高计算水平。
“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我来说都感到陌生,因此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一点不敢懈怠。首先通读了一遍这节教材,再对着教材把教参认认真真读了一遍,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了自己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除法的知识要点。随后,还好好分析这单元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认真比较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相似性,以及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真到上课了,我也不敢有一点大意,课堂上注重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的积极回忆,加强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比较;注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创设一些现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我将学生的练习拿来分析,发现学生中错得较多的题主要就是被除数添“0”再除的情况,原来都是“0”惹的祸。仔细思考这些由0引起的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整数除法的基础打得不牢,练习的比较少,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二是课堂上有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强调不够,应该抽更多的学生来交流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而且对算理的理解只在第一节课做得较好,在后面的若干节课中都把它弱化了,造成学生不求甚解的情况。三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四是训练的量少了,教材在编排时相应的练习较少,课后补充的题也较少,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尤其是在课改之初时课外的补充练习几乎为0,造成了现在被“0”烦。
认识到这些后,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首先就是把这几种有“0”的类型的题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每种类型中的0的意义的不同,在学生的脑袋里建立起0的不同意义的印象;二是强化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表示的是几个几除以几,或是几个十分之几除以几…;三是让学生尽量能验算,以便更好的检查自己计算中的错误;四是加大计算的练习量,在课堂上补充了一些计算题给学生比赛算,既达到了训练计算能力的效果,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五是发挥同伴的互助作用,尤其是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一是可以相互竞争,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解疑,这样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也让我明白,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从而忽视一些细节问题,应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对,采取相应措施去补救。我想,这才真正诠释好了新课程倡导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角色内涵。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除法的基础上,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因此不论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或从学生以有认知结构角度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发展,而知识的生长点恰好在由整数变为小数。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除以小数的依据。接着,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除法的算理更加清楚,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计算,看自己能用什么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说,自己尝试,很多人不会想到转化的过程,而本节课应该说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进行转化。因此,接下来我便在黑板上示范列竖式的格式、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算完。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尝试、听讲、再尝试的过程,能够很好地理解用竖式计算小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可是,课上的效果可能跟预计的就有点不一样。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确实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说只用这么一节课来使学生真的掌握算法,可能是比较理想化的。整节课下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只是知道个皮毛,真的让他们自己去做题时,错误又会出现很多。当然,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欠缺的,有时候学生做不出来了也没有很好地鼓励学生。如何高效利用课堂这40分钟的时间,一直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88教案网精选栏目推选:“教育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精美的月亮图片,新颖别致的动画视频,还有我精心设计的教案,带着满怀的信心,我领着学生走进了苏轼写的这篇经典大作中。课中,我用月亮的图片来渲染情境,用有感情地朗诵来熏陶学生,使学生们很快走进了这首词的意境当中,当我讲到“宫阙”、讲到“琼楼玉宇”,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正在月下忧郁而愁闷的苏轼,那个有才华却不能施展的他,正在黯然神伤,借酒消愁,于是,灵机一动,加入了这样一个情境渲染:在这样的情景下,你要是苏轼的话,你会想到什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说得那么绘声绘色。
结课的时候,我运用了相机照相片的原理来引导学生体会他那种旷达的胸襟,用一种慷慨激昂的话语诉说着苏轼这不平凡的一生,想像着这富有哲理的语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何等的一种情怀。教完此首词,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被苏轼那种豪放的性格,与众不同的人生思考所感染吧,同时,更为了这首经典之作拍案叫绝,清朝词评家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想而之,这首调整在当时诗词创作中影响有多大,可是,冥冥中我不禁慢慢懂了,词中不仅仅有着那优美的意境,那精彩的语言,更有着苏轼他整个人生的写照,他在问天是何年,问月几时有,其实在问自已的人生该如何走,面对人生的苦难,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无返顾地奋发,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逝去的青春,他在唱:"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一篇篇经典,正是他奋发的见证,他走出了一个千古不衰的辉煌人生。
教育、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实践中,不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因此多年来,我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通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己应该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终于发现,只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即便是批评,也会被他们所接受。孩子们只有真正接受了我这个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才会接受我。
每接一个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对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自己体内安了发动机。而运转发动机的“机油”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赞誉和信任!
反思自己十八年来工作的历程,回顾前行中留下的串串足迹。我要感谢曾热忱帮助过我的领导们;要感谢曾无私指导过我的老教师;也要感谢曾悉心教育过的小朋友。正是无数个他们的存在,才使我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教师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一堂数学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留有不同程度的遗憾。而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因此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几种意识的加强,相信只要有不懈的努力,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数学课程改革也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应用意识的加强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学生的应用意识淡薄。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缺少了“应用味”。绝大多数都是凑好数据编好题型直接塞给学生的。学生做了千百道应用题,还是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绝大多数学生只在考试时感觉到数学有用,而走出教室,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应用意识,根据教育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的欲望和意识,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特别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意识的加强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得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创造性的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主要包括:
(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例如,对教材内容的解构与重组;对概念、命题赋予不同的现实模型和不同的数学模型;对例题、习题的改造与扩充等,均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
(2)教学模式构建的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更应该注意综合一些教学模式,创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4)教育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多媒体的合理组合,课件制作更富创意等。
三、主体意识的加强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题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学生在45分钟里的变化和发展。
四、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的加强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一节课只有45分钟,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收获,教师就必须具有效率意识。另一方面,学数学离不开解题。特别是对数学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求要形成一定的技能,还要在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些离开必要的训练是不行的。所以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必须有训练意识。
五、反思意识的加强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景的能力。反思意识是教师自觉产生对自己的活动目的、活动计划、活动策略、活动过程及活动评价的反思欲望和信念。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还包括事前和过程中的反思。首先,要对教学目的进行反思。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技能的形成、数学能力的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等,都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确定多个教学目的,有的是主要目的,有的是次要目的;有的是直接目的,有的是间接目的,设计时要统筹把握。其次,要对数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策略的选择进行反思。反思知识展示的顺序是否合理;选择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例题与习题的搭配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要求;采用的媒体是否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程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教学策略等等。第三,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学效果及评价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
六、合作意识的加强
实施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是应该有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教育,而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建了独立学习和相互研讨的平台,在合作学习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动创造思维,使认识升华。
首先,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氛围。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的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办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其次,展示合作过程的魅力,品位成功的喜悦。教学合作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其间充满无穷的魅力。如教师引导: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思维和方法,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他的方向,而是引导他怎么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舞他不断攀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导演”,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导学”与“解惑”作用。这样,课堂上的学生就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经历困惑、喜悦、失败、成功多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中品位成功的喜悦。
关于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效果然不同。
第一种方式:按照常规方法,看书加讲解结合灯片,整堂课就原子核的结构,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利用核能的优缺点等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讲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第二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灯片展示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再阅读课本,说出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两堂课令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原子弹的研制及爆炸”的效果灯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诚信”是什么?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也是你获得别人信任的基本砝码。在这迅速发展却又缺乏交流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呼吁“诚信”的重要性与延伸性。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直用诚信要求自己,丝毫不敢懈怠,坚持以诚信为原则,时时处处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
最近几天的午睡时间,我发现小朋友们脱衣服时玩闹、讲话等现象开始增多了,我觉得要想一个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于是,在进入休息室之前,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谁能做到,进入休息室以后不讲话,快速脱衣服睡觉的?请举手!”一部分幼儿举起了手。我又说:“举手的小朋友要说到做到,起床以后老师奖励小红花。”接着又有一些幼儿举起了手,“好的。现在进休息室脱衣服睡觉!”安静了两分钟之后,很快就有幼儿忘记了刚才的承诺,开始讲话了,我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声音没有了。当又有幼儿想讲话的时候,旁边的小朋友会小声提醒他:“要说到做到啊”虽然这样也有一点讲话声,但是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开始有了一定的诚信意识。当然,起床以后我也兑现了我的承诺--给没讲话,快速脱衣服睡觉的孩子奖励了小红花。
幼儿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因此表现出自律性差,对什么事情都坚持不住,需要我们不断提醒和帮助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做得更好。
每天的故事时间便是我们教育的途径之一,我会给他们讲一些关于诚信的小故事,让幼儿明白其中的道理,相信诚信的种子会在他们的心中扎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育,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他们也很乐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事情,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玩和学习。吃午饭我们也花了心思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比如对于吃饭做到安静进餐,不挑食、不偏食、不撒饭的孩子,我会答应给他们小红花作为奖励或者能够评上小明星,他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当然作为老师我也一定会说到做到。看到孩子稚嫩的、充满求知欲的小脸,我总是从心底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有孩子会有调皮捣蛋的行为,但是我总是告诉自己,孩子毕竟还小不懂事,要坚持以道理服人,做到不打骂不体罚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一天一天,看着孩子们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然后从我们的手里开开心心的回到家长身边。虽然很辛苦,但心里却总感觉甜甜的。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只求无愧于职业,无愧于对社会对家长的承诺,无愧于我们自己。
幼儿的工作是繁琐的,只有树立高尚的师德,做诚信的教师,才能永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让我们教师都行动起来,让诚信伴随新世纪的每一分钟,让诚信遍布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写教案是老师工作的其中一项,教师借助教案能了解本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和地位,如何写出清晰简单明了的教案呢?经过收集,我们为您献上姓氏歌教学反思范文,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姓氏歌》是一篇有关姓氏的儿歌,第一节通过问答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见姓氏的写法,第二节列举了一些中国姓氏。整首儿歌节奏感强,通过诵读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姓氏歌》时,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齐读第一节时,采用同桌玩拍手游戏的方式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高兴得不得了,不认识的字就主动读拼音,很快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识字时,我让学生用拆一拆的方法记住生字,如:张=弓+长,李=木+子,吴=口+天,许=言+午。倒过来就是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课上还进行编辑识记:子+小=孙,调动孩子编记自己姓氏的积极性。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姓氏,同桌之间编,小组内编,让其他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姓。孩子们七嘴八舌不停地编,不亦乐乎,从而达到了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认识掌握更多的汉字的目的,并注重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
今天教孩子们学习第二课《姓氏歌》,在导入的时候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问:“光头强姓什么?”孩子们:“姓光”熊大姓什么?”姓熊”。“语文老师姓什么?”孩子回答“姓向”。“校长姓什么?姓刘。”然后过度读到课文,理解课文。本课我采用一问一答地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问答游戏,学生问答游戏,你来说我来猜,开展朗读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节奏感。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祖国的姓氏产生了兴趣,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姓氏歌》为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识字部分第二课内容,本课教学目标为:
1、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这十二个生字,并认识弓字旁、走字旁和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七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本课以《百家姓》儿歌拉开帷幕,通过百家姓出示了一部分读音相近或者形似的姓氏,通过难区分的姓氏引出本课课题——《姓氏歌》。
通过学生自己读课文以及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学生能够较通顺通读全文,部分学生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细致领会全文,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如“李”,引导学生认识李字的结构,并能找到其中分出的两部分“木”和“子”,通过“李”字,学生能自己分解“张”字,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新部首弓字旁,并通过课件展示形象的弓箭,引导学生记住弓字的形状,再通过笔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弓字旁的书写方法。再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胡”、“吴”、“徐”、“许”几个字,引导学生自己对生僻字进行拆分,根据结构或者偏旁记忆不同的字。第二段主要是对单姓和复姓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欧阳”等复姓。此后,对开篇出示的难区分字加以讲解,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者小组讲解的形式能快速认识难区分的姓氏。下一个环节为指认生字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出示认读生字,学生通过抢答、举手回答等形式认读生字,最后环节为课堂总结,并出示课下思考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出示的音近字或者形近字过难过多,没有较好的联系课文中出示的生字,导致课堂节奏过慢,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应有的环节。在读书部分,学生能分角色进行朗读,但是读的环节安排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认识和朗读课文的时间,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角色朗读,在讲解“张”字时,出示的弓箭和弓字旁的引导能正确指引学生认识并书写,但出示的词语过难,学生认起来存在问题,特别是“张牙舞爪”这个词语,没有在课堂上更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在提示学生圈字时,没有做出区分,导致认读和书写的生字没有加以区分,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整堂课中,我用了较多的时间和语言组织课堂纪律,如果以表扬为主,会加快我课堂的步伐,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积极的将各位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运用其中,将朗读这个重要部分作以扩充,弥补朗读匮乏这一缺憾,并开展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认字部分,我将分为两个环节,即随文处理和集中识字,并重点认识走字旁和金字旁,在生字中找重点、找规律,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讲解和识字,并在课堂中贯穿姓氏游戏,引导学生会说并会写简短的姓氏儿歌,最后通过小组和同桌互查的形式,对生字词进行反馈。
通过本次评课活动,我认识到了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的向各位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熟练自身业务,并在班级管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星期四的早晨,我和孩子们学习了阅读节课程里的一首新诗《懒惰歌》。
因为这个月是我们学校的阅读节,所以也一直在学习阅读节相关的儿歌,这样的一个晨诵课程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编织到晨诵中去,鼓励赞颂孩子们的爱读书,从而营造班级浓浓的读书氛围,也激发孩子们对书的喜爱,开始觉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选择了《小二郎》作为开启,孩子们边唱边跳开启了美好的早晨。接下来我们复习了《快看书》、《爱读书的树叶》、《读书乐》三首儿歌。
在新授诗时我选择了一个贴近学生的大懒猫的形象引入了教学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趣味。按照习惯每次都是我先范读一遍诗歌,让学生们注意听每一个字的读音,这首诗歌中“懒惰”“炎炎”是孩子们的生字障碍,所以在中就直接把拼音标注在了生字的上面。接下来就是我带领孩子们一句一句朗读儿歌,这也是这节课中最难的一个地方,可以说孩子们只要认识了字就可把儿歌朗诵的熟练整齐,关键是怎么样让孩子们把儿歌朗诵的生动有感情而不是熟练地平淡的朗诵,我设想是用语言去启发孩子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朗诵出来:
我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花香中,在鸟鸣里读上一本适合心意的书,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那么大懒猫是怎么样说的呢?”
孩子们只是平淡无味的朗诵了第一句,我觉得味道还不够,我就想让平时朗诵比较好的起来给大家示范一遍,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这一天的表现并不是很给面子,后面坐了很多的听课的老师加上第一次在大教室里上课对于他们的胆量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于是在这里我进行不下去了,卡住了,接下来我只能是在启发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就这样每一句都是平淡,甚至一句比一句声音更低,低到几乎我都不能够听见,课上的我是火冒三丈,现在想起觉得自己的方法不是正确而的,一年级的孩子想要用教师的语言启发他们的感情恐怕是不能够的,应该亲自领读,做到以身示范。就这样我们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我有这样几点反思:我应该在课前对儿歌练习朗诵,就像这节课,当语言不能够启发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变成老师领读,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多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一句一句的朗读,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朗读是不扎实的;此外,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抓好习惯的养成,回答问题要有自信,遵守课堂的纪律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师应该做好教案为上课打好基础,教案更有利于课时或课题为单位。怎样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小少年教学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学唱歌曲《小小少年》,体会少年是人生的花季,但“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也增加了”, 这种少年时期的复杂心情。在这堂课,我主要目的是扎实的抓基础,巩固基础。从音乐的三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出发。
在课堂前,我先聆听《柳树姑娘》的伴奏,让学生在律动中,能较快地进入音乐课堂的角色。复习《柳树姑娘》双声部时,学生的声音状态,感觉都非常的好,非常到位。
在学习《小小少年》这首歌曲时,由于此歌曲旋律生动,朗朗上口,学生学习兴趣较大。特别是第一部分,一些大跳、连音的难点,通过听唱,学生都能较快的掌握。以前我做了附点八分音符以及弱拍起唱的铺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小小少年歌曲时,能较好地掌握这两个知识点。()但是我发现学生容易把原来的`八分音符也唱成附点八分音符。
在合唱的二声部教学中,学生学习比较快,也能较快的掌握两个声部的音 准。但是由于是第一课时,所以低声部,还需要老师稍微带一带。如果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在唱歌时能胆子大一点,把平时的水平完全发挥出来,这样就更加地好了。
《小小少年》这首歌是德国故事影片《英俊少年》中的插曲。我首先让学生听我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和歌曲带来的情绪,第二次让学生听录音范唱,通过2次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小小少年》优美、抒情的音乐,然后我简单介绍了《英俊少年》的故事梗概,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遭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雷娜特的帮助下,以自己诚实善良感动他的外公,最后一家重新团聚的生动故事。
当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对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有了更深的感触,在学这首新歌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让他们自己找到歌中节奏、旋律的特点,如:弱起、附点八分音符等,跟着钢琴唱旋律,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课上积极发言、演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新理念。后半部分学生找出了歌中乐句相似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画旋律走向,帮助学生唱准相似的乐句。
当然这堂课还有几点不足之处:
1、《小小少年》是一首优美的歌曲,虽然我帮助学生找到了附点八分音符,但却忘了指出歌中好几次出现的连音线,一个字唱几个音。
2、在课的结尾告诉学生当你的烦恼来临时,希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将困难克服。
在课上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曾经碰到哪些烦恼,怎样去化解的,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烦恼,关键在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进步。整节课力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挖掘教材中的音乐要素,旋律美,情感美,和声美、节奏美等等,这样从音乐的角度,用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培养音乐素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歌曲《小小少年》是德国 影片《英俊少年》的一首插曲。歌曲4/4拍,弱起的大调式一段体结构。第一、二乐句旋律变化重复,在句尾作六度、七度的上下跳进,歌曲情绪愉快,充满孩子的朝气,一下子将主人公的性格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三、第四乐句旋律在平行三度的和声进行,与前形成对比,旋律同样变化重复,使用六度大跳,曲调舒展而起伏,歌曲虽然唱出少年在成长中的烦恼,但仍然表达了他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初步学会演唱歌曲,做到音准到位,情绪饱满。可以先通过对影片片段的欣赏,英文版歌曲的欣赏,初步了解歌曲的文化背景,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过程,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接下来学唱旋律是正确演唱歌词的关键一步,请学生在听教师范唱的时候在每小节的第一、二拍时拍手,主要是掌握歌曲的弱起。然后,因为是高年级了,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组合,自主学习,从范唱入手,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最后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影片情节,展示班中歌唱能力较好学生的才艺,共同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歌曲的情绪,也能用明亮的声音演唱这首带有惆怅情绪的歌曲,表现少年在成长中有烦恼但又充满欢乐、愉快的复杂心情。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渡河少年教学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平分生命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精选8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平分生命》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人间情。《平分生命》这一课主要体现的是亲情。亲请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他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应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这一课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读懂课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感受男孩的勇敢,无私,真诚,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
本课教学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进一步推进学生喜爱的情感,再回想一下这个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男孩的勇敢为主线,找到三处描写男孩勇敢的语句,围绕有关的段落和句子谈出自己的体会。并抓住重点词语来读,体会。学生在感受生死与共的兄妹情的时候,逐渐的被小男孩的爱心和勇敢所打动,是什么支撑着男孩这样勇敢、坚强,是男孩对妹妹的爱,是这份浓浓的亲情。结尾处,我又配乐播放了几组地震中的英雄图片,将亲情升华,这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人间大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更让我们震惊。
这节语文课经过我自己第一次的备课,第二次同组的老师的指导,对课文的理解不在停留在表层,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变化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逐渐的深刻,清晰了。本节课,我将自己融情其中,学生也很快融进文本之中,与文本对话,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达到了情感共鸣,真切的感受到了这种亲情的无私,伟大。
当然,本课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引、扶、放的关系没处理好,牵的痕迹过重,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过多,教案还不熟练,有待于在推敲。
本节课,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我的感悟和实践还在进行中,渴望能学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而倾尽全力。
《平分生命》记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年仅10岁的哥哥为重病的妹妹勇敢地现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自己剩下的生命。赞扬了小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学习这篇课文的要求是体会兄妹间的浓浓亲情,感受男孩为妹妹无私奉献的勇气和情怀。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教完《平分生命》这一课后,核对目标,觉得各目标都有涉及,但并没完全落实,给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一、鼓励质疑
三年级小学生问题意识很强,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或许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我在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先板书“平分”,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分?世界上都有什么可以平分?再板书“生命”,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平分生命?从而引出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还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彰显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关注与关怀,给学生充分地鼓励和引导。教学中有一生问:“医生的手心为什么渗出了汗?”学生看法有所不同:“医生怕手术做不好,危机妹妹的生命,非常紧张。”“医生被小男孩的勇气所感动。”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二、交流对话
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应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我尽量创设情境,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就创设了一情境:如果这个小男孩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通过彼此交流体会小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但在最后如果能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讲自己或他人的亲情故事就更好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能更好的体会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三、指导朗读
一篇课文学生是否理解了,从读中就可以看出来。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朗读,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对妹妹无私的爱。在教学中我有意加强朗读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出输血前后的变化,读出男孩的勇敢,读出自己的感受。可在引导学生朗读过程中,做的还是不太好,可能理解的不透彻,没有奠定情感基调,读的不尽如人意。今后在重塑人物形象,再现人物情感方面还需努力。
其实这一课我准备了好久,因为我觉得它很感人,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情感。但“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具体教学中我还是留有很多的遗憾。我现在做的只有吸取经验,让今后的课能上的尽量少有遗憾。
《平分生命》是本单元“亲情”主题的最后一篇文章。《礼物》使学生通过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感悟亲人对自己的爱与期盼;《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使学生感悟到亲情是亲人间情感互动的过程,要学会用行动去关爱亲人;《平分生命》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则告诉人们亲情是一种责任,要像文中的小哥哥一样,甘愿为亲人无私奉献。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讲完《平分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有很多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当学生解决抽血前男孩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男孩献血给妹妹,男孩“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 “男孩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同学们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男孩怎样?”“勇敢”“善良”“疼爱妹妹”一下子从同学们口中蹦出来。当提到“抽血时,男孩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男孩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导入时让生说说对“生命”的理解,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宝贵等”,当学习完课文再问这个问题时,生的回答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如果能将生命分给别人,那这样的生命会更加的有意义”“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和别人分享,让别人再多一次生命的”。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相信通过学习了“亲情”这一单元,学生们一定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指出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平分生命》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10岁男孩的心理变化,围绕读来展开教学,而学生围绕读来与主人公交流。这篇感人的故事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利用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读懂的内容,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可能对课文的大意、小男孩的勇敢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男孩为什么开始输血时犹豫,后又为什么点点头等关于男孩的一系列神态、动作和语言。
初读课文时,要求放在是否正确、流利上,一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时,就要有更深入的要求,比如划出描写男孩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好好读一读。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男孩:犹豫?点头?微笑?颤抖?转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朗读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读的评价一定要实在。对读的评价不能只是单一的“不错”、 “可以”、“还行”等不着边际的词语,而要真实的能激发学生再次朗读的欲望、又能提高朗读水平的朗读评价,比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心灵有所震撼,但还不够,如果你能把你的朗读表情传达给我,我受的震撼可能更深一些,再试一遍。这样的评价能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明白男孩子心里那种对妹妹无私的关爱。
精读课文,情感升华。全班交流时,教师重点引导,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
“犹豫”是因为男孩认为抽血就是抽掉自己的生命。
“点头”是因为小男孩已有了为亲人献出生命的决心。
“微笑”是想给妹妹最大的安慰。
“颤抖”是他认为他就要死了。
“转圈”是因为得知了输血不会死,他又可以和妹妹“各活50年了”。
理解“震撼”一词的意识,体会医生的内心活动。
体会“一瞬间、一眨眼、一刹那”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从“一瞬间”感受小男孩决心为妹妹献出生命的迅速;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两个句子表达方式的不同,表达的感情就不一样。
分角色朗读更能真实体验当时的情景,理解小男孩的做法。找出小男孩的语言,小组内分角色练读,要求:读出男孩当时的心情,读出医生充满爱心的语气。读的方法一定要指导。虽然我们不提倡讲朗读的理论知识,但基本的朗读技巧要教给学生,如把自己当男孩读,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后读。教师可以扮演医生,一好学生扮演小男孩展示读,然后让小组上台展示。
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储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形式一定要多样。初读、精读、全文读、重点段落读、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百读不厌。
《平分生命》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感受很深。现在我区在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即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对此进行了尝试。对本节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一、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
我们要把这种关注贯穿于每个环节当中,从生字训练到课文的理解体会,教给学生方法和规律,让他们懂得学习每一节课时抓点什么,怎么抓。如:抓住输血前后表示神情动作的词,体会他当时的内心活动。在运用拓展环节中,我这种关注更加明显。
二、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究,每一步都积极参与,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设疑自探环节之后,学生整体感知;解疑合探,学生汇报;学生在解疑基础上质疑再探。民主的课堂气氛,自由的空间,学生得以充分发展。
总之,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运用中,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受益匪浅。
《平分生命》教学反思15
《平分生命》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感人的亲情故事,讲述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贝贝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他又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时,在认为输血就会失去生命的情况下勇敢地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亲情的可贵与伟大。
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这种爱要从字里行间去品位,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体验。贝贝的这份爱是沉重的,我的心情也是沉重的,这堂课下来,我觉得遗憾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一堂课是否精彩,并不是看老师的教案设计得有多精彩,老师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而我因为怕时间不够,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说话的时间,比如“贝贝开始开始有些犹豫”,他为什么犹豫?他在犹豫什么?“抽血前,他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他静静的可能在想什么?“抽血后,他一动不动。”他又可能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说了一两个答案,便又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这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如果给足时间,相信他们的答案会是精彩的,感受也会更深,贝贝的形象也会更鲜明。在整个过程中,老师的话显得太多。
二、老师的感情不够投入。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着感动,尽管我也尽量通过我的过渡语言营造一种氛围,但几乎都是一个基调,该高亢的地方没有高亢,该低沉的地方没有低沉,没有通过我的情绪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感情的共鸣。比如结尾的时候,我指着板书总结的那一段话,本来是很感染人的,如果我的语调高亢一点,一定会达到课堂的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深刻。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尽管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有些地方学生总读不出感觉,这时我却置之不理了,又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其实学生读不好,老师完全可以范读,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朗读的技巧,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
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磨砺、修炼,才能得以提高。
这一节课从始至终,以学生预习为铺垫,通过汇报预习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达到理解词义、活用词语的目的。因教师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流程,一直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
当学生们在文中找到表现男孩勇敢善良的语句并发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有不少学生不仅动情地朗读,还对句子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声情并茂地发表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带动师生进入了文章情境之中,与小男孩一同担忧,一同惊喜,一同勇敢面对……
在课文内容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函及对课文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本文作者,将以什么作为本文题目?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发表——“我认为《兄妹情》比较恰当,因为本文赞美的是浓浓的亲情。”“我认为《相依为命的两兄妹》也挺合适的,因为这事发生在兄妹之间。”“我认为以《诺言》为题目较合适,因为我认为诺言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的分量很重……”从孩子们坚定的语气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已达到了。
不过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并活用的词语只有三个——深思熟虑、目不转睛、郑重其事。学生还有不少词语似懂非懂,不能够灵活运用。今后打算加大对词语的学习力度,增加学生的词汇掌握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在阅读短文《平分生命》时,学生的独特见解更是异彩纷呈,让人为之瞠目,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a:原文中“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建议修改为“你肯定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很勇敢,也很有责任感。”
b:原文中“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改为“真的?太好了!那我还能活多少年?”这样更能体现小男孩出乎意料的惊喜。
c:题目改为“纯真的诺言”。
d:原文中“我们俩人活50岁”改为“我们俩人各活50岁。”
e:原文“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臂——刚才被输血的胳臂。”建议:原文在表达意思中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生甲:“把‘输’改为‘抽’,这样才能明确是给妹妹输,而不是给小男孩输。”生乙:把‘输’改为‘输出’,意思就明确了。”
f:原文最后一句“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个能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建议:“这句话说得不准确。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如果孩子需要救助时,很多母亲会无私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孩子的生命。怎么能说‘又有几个人’呢?”
g:把原文中“男孩儿开始犹豫”中的“犹豫”去掉,加上会显得男孩儿不愿输血给妹妹。
i:把原文中“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改为“他是她唯一的亲人。”
(发言顺序有所调整)
学生的思绪如潮水一般,涌上浪尖,倾泻下来,化作万千散珠碎玉,闪烁跃动不止;又如清澈明净的泉水,汩汩地翻滚着,涌动着,把蕴含积蓄的无限的新、无穷的奇展现给人们。美固然是可赞的,但能发现美、欣赏美才能使美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在发现中欣赏美!在发现中体验快乐!在发现中感受自信!对文章的独特感悟,就源于这种乐学、乐思的氛围。没有雕琢,没有粉饰,没有束缚!有的是朴实无华的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切的体验,是学生心灵深处与作者深入对话的感受。他们在主动探究发现中的表现是理性的、独特的、智慧的。在分享他们快乐的同时,不由人会产生一种无以名之的折服——一种被他们的探究精神所感动,被他们活跃的思维所震撼的折服。
《平分生命》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三课,文章记叙了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当得知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妹妹急需输血而医院却缺少血液时勇敢地献出了自已的鲜血并要与妹妹平分生命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亲情。教了《平分生命》这堂课后,我有很多思考。
第一。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质疑,我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第二。对话是语文课堂的生命。课堂上我尽量追求师生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即将结束时,我创设了一个较好的交际情境:学习课文后,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时,你最想说什么?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自己或他人的亲情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落实。
第三。故事情节简单,但要让中段的孩子快速明理却不易。怎样让我们的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视野去看与他们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小孩子的思想与行为呢?让学生来饰演本故事,就能增强他们的记忆,突破教学的难点,丰富他们的情感认识。
第四.课堂上应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机会感悟。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足够大的舞台,他们(她们)才能跳出优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第五.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刻画了小男孩为了亲人奉献一切的高大形象。所以,我在教学中从体会男孩的语言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细细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男孩的勇敢无私,使同学们受到一次珍惜亲情的教育。
老师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岗位,在上课之前,老师也是必须要准备好的。一份好的教案首先应该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如何让教案在课堂上更具备力量呢?下面是88教案网为你精心整理的“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教材简析:
新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作为数学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平行与垂直)关系,并能正确理解平行、垂直等概念,也是为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它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对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与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
教学设想:
1、创设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我在设计导入时,不准备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进入纯数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先进行空间想象,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然后进行梳理分类。之所以这样设计,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现象居多,情况较单一,不利于展开研究;二是四年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转型阶段,它应为高年级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础、做好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平行与垂直》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清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特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这堂课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
(1)导入。在复习完直线的特点之后,我让学生想象把一张白纸无限扩大,然后在白纸上出现两条直线,让学生想象两条直线的位置,再把自己想象的画在纸上。
反思:复习直线的特点很必要,特别是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特点为这节课中的引导学生总结出快要相交的两条直线其实就是相交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在引导学生想象的这个环节是多余的,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干扰作用,部分中下学生不知道老师要他们做什么。其实只要让学生直接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就可以了。
(2)分类。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这样教学的:选取几张有代表性的学生的作品,主要有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相交成其他度数的、两条直线没有交叉在一起但却是相交的。通过让学生观察给这些直线进行分类。这个活动是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的,学生在汇报时能较好地说清分类的理由。分类重点放在两条直线没有交叉在一起但却是相交的这类直线上,首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上台来画一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它们能相交。
反思: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第一:我能够在选取学生作品时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我能较好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分类,加深了印象。但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时,我的语言不够准确,导致了部分学生分类的方向出现了偏差。在教学时我说:“现在请同学们对黑板上的这几组直线进行分类。”我的这句话中目标不够明确,应改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这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要加倍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认识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本环节,我的主要教学步骤如下:① 教学互相平行。我从不相交中引出互相平行的概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②教学互
相垂直。我主要让学生明白两条直线相交成的四个角中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由于在学习完“互相平行”后,学生对“互相垂直”比较好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说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谁是谁的垂线。
反思:在本环节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特征。但我在教学本环节时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经常是我牵着学生走。特别在教学“互相平行”的时候,我主要局限在定义的教学,过于对字词的理解上,有点像在抠字眼,这与现在的教学思路不符。在说到“谁是谁的平行线”“谁是谁的垂线”时,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说一说,只停留在教师说,学生重复一遍的基础上,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可能不是很深。应适时地请几位学生上台指着直线说一说,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这个环节我有一个疑问:在教学互相平行时,到底应该说“永不相交”呢,还是应该说“不相交”?
(4)找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线现象。在本环节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上能够找出一些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线的现象。
反思:在这个环节学生显得比较激动,在汇报时课堂纪律显得比较乱。但学生寻找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线的现象过于局限在教室里,在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我展示了几幅其他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寻找这些现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克服了学生的局限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5)练习。我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判断题、选择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直线。
反思:这两道题目主要是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巩固与理解。判断题主要是对概念进行巩固,选择题则是对这两种直线位置关系的区分。这两道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特别在细节的处理和语言的严谨性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张齐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另外,《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才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按上述的线索,本人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
本人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同平面比较困难。所以本人力求设计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直观上能辨别出什么是同一平面,什么是不同平面,以便于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上课时要求学生用两条直线代替两只铅笔,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两条直线,通过展示多种位置关系,让学生进行分类,大多数同学认为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以此得到平行的概念。并重点研究什么是在“同一个平面内”,让学生感受到“异面直线”也不相交,但不是平行。接下来再从相交的几组直
线中再次分类,让学生明白:两直线相交就会形成角,然后让学生根据角的特点,分出了特殊的情况就是相交所成的角是直角,得到垂直的概念,所以学生比较容易得出了垂直的关键是相交成直角。然后结合我们的分类过程要求学生准确说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并逐字体会。
但本课出现了几处教师疏忽的地方。其一:在课程开始导入时让学生用两条直线代替两支铅笔,在本子上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于四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老师也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导致部分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即使画了,两组直线的位置关系类型也比较单一,所以既耽误了课堂时间,也显得课堂不够完美,幸亏事先我做了准备,要不然这堂课是很失败的。在上课之前我也想过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曾试图改过,但没有想到合适的方法,其实当时我应该多请教老教师,估计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其二:教案设计当中,当讲到得到“互相垂直”定义时,我都设计让学生上去测量验证角是否是直角,而在上课时由于赶时间给忘了。其三:我的心里素质较差,当听到下课铃声响的时候,我已经慌乱了手脚,为了不拖堂,我急急匆匆把课结束,甚至忘了揭示课题,正如海峰老师说得:如果你的课堂没有结束,你应该很镇静地把课上完。回过头来想想,其实下课铃声响的时候我可能再花一分钟就能让自己的课完整结束,而我为了不拖堂却那么草率,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心里素质不够。
以上都是我深刻的认识,反思是为了让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于下次能避免同样地错误发生,希望自己谨记!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 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为了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所具备的条件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学生一目了然。
(3)、新知的训练和拓展要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都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教学完了《垂直于平行》这节课,总结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本课从孩子们在纸上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课本上呈现的四组图形进行分类,初步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在这一环节中,有一组图形设计的是当时不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通过把它由不相交一类放到相交一类,帮助学生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是本环节设计的一个亮点。
第二环节,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时,注重了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学习平行时,单独解释“不相交”就是永不相交,是不管怎样延长也不会相交的意思;“两条直线”就是说到“平行”必须是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直线才能说他们互相平行,不能单独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重点词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也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环节,进行必要拓展,加深讲解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对于拓展的内容学生刚接触时,看样子感到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过我当时在想,拓展的内容部分同学接受不了也很正常,所以没过多的纠结于此,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继续进行。下面的环节证明自己做法是正确的。
在练习巩固这一环节时,设计了给位置关系找家、找运动场上的垂直和平行、找教室里的垂直与平行、折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折痕)等练习,有效地巩固了新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尤其是折纸时,当学生折出第一条折痕时,引导学生再折出一条与第一条折痕平行的折痕,还能折出与第一条折痕平行的折痕吗?学生明白了其实能折出很多条与第一条折痕平行的折痕,而且他们都互相平行的。一个练习让学生加深了对上面拓展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整的走下来,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效果很好。但自己心里明白,不足之处在:为了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内容设计的太满,还是让学生顺着我的线,不允许有偏差的走下来,没有放开手,让学生自主的探究。这也是一直以来我困惑和不足的地方,新课总不敢放手,怕孩子耽误的时间太多,完不成教学任务。今后的教学我将试着尝试——慢慢的放,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以上就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258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