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万能版8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现有学生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期期末考试均分69.3分,及格率77.27,优秀率31.82。其中学习比较突出的有5人,处于中间水平的有25人,中下水平的有14人。这14名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三、教材变化:
分数乘法:突出强调分数乘法意义的两种形式,增加例2,作为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铺垫。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不单独编排,而是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进行教学。增加分数与小数的乘法。增加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由两个例题缩减为一个。“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到“分数除法”单元。
位置与方向: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到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移到本册。
分数除法:“倒数的认识”由“分数乘法”单元移至本单元。把“比”的内容单设一单元。增加两类新的问题解决:和倍、差倍问题;可用单位“1”解决的问题。
比: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原来在分数除法单元,本册作为第四单元单独学习。教学内容基本无变化。
圆: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通过用圆规画圆引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继而研究圆的性质。减少圆的对称性的篇幅。增加“利用圆设计图案”的内容。增加求圆外切正方形、圆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面积的“问题解决”。“扇形”由选学内容变为正式教学内容。
百分数: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百分数的应用”分成两段,本册只教学百分数的一般性应用,而特殊应用如利率、折扣、成数,移至六年级下册。把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与求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结合起来,注重在应用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和分数、小数进行互化。增加用单位“1”解决的实际问题。
扇形统计图: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增加根据选择合适统计图的内容。
数学广角——数与形: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
四、教材分析和建议
本册教材的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它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改进分数乘、除法、比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和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方法。加强分数乘、除法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和计算过程去理解运算意义。
(2)通过实际问题引出需要用分数乘、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理解分数乘、除法算法和算理,将解决问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操作与图示,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法和算理。对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涂色、折纸、画线段图等活动,采用手脑并用、数形结合的策略加以突破。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的是百分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常见的百分率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之一。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复习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在列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2.巧用图示,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备受关注,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考过程,把知识要点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有序地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间互化的方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并轻松掌握三者之间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间的可逆关系。
3.重视迁移,培养学生类推的能力。
根据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关系,百分数问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与分数基本相同这一特点,联系分数知识复习、理解百分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百分数问题。这样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出示课件)一件绒衣的成分如下:
羊绒:14.8%
超细羊毛:73.5%
天丝:11.7%
读出这件绒衣成分的相关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为高效复习作铺垫。
⊙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
(1)什么叫百分数?它的意义是什么?(板书:百分数)
(像14.8%、73.5%、11.7%…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列表对比)
百分数
分数
意义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区别
百分数通常只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具体数量。
联系
百分数可以看作分母为100的特殊分数。
2.复习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②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③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数化成百分数。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42%= 108%= 5.4%= 200%=
3.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1)复习常见的百分率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6页12题)
取小麦500 g,烘干后,还有428 g。计算出这种小麦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决问题,然后复习其他常见的百分率)
(2)复习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3题第(3)、(4)、(5)小题]
①一件衬衣原价125元,现在降价20%。现在售价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衬衣降价20%后,售价为100元。这件衬衣原价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衬衣售价为100元,一条长裤的价钱是这件衬衣的150%,这条长裤的价钱又是一双皮鞋的。这双皮鞋售价是多少元?
长裤: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结。
解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解题思路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单位“1”已知,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系统复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复习应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利用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14页5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都进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1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一)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3.百分数应用题
20xx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姓名:沈金鹏
学号:134080303
院、系:数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20xx年1月22日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和发现确定位置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教学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1课:位置与方向㈠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
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
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教、学具准备: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
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两个月的暑假已经结束,现在又回到工作岗位上。这个学期依然是担任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现将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任务计划如下: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23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1人。
2.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过程, 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 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学困生情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六、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七、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八、教学进度:
一单元:位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
七单元:数学广角..............1课时
八单元:总复习..............4课时
一、学生现状
六年级的学生不好管。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莫名的躁动:不听老师的说教,自由行动。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
1、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有时甚至还对师长的正当干涉感到反抗抵制。情绪不很稳定。
2、个体心理的发展。记忆力逐渐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由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大大加强了,不但兴趣、爱好变得更加广泛、稳定,而且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标准,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以及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但由于意志力还不够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发展之中,所以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容易灰心、颓丧,或者会出现理智不能驾驭感情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4.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6.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4、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6、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7、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8、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9、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10、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11、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12、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探索和构建自己的数学意义,让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学生课堂倾听能力和独立作业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6、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提供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7、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8、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与其他数学教师的交流,做到取长补短。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支红粉笔、 五支白粉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国庆节,你知道今年10月1日是祖国几周岁的生日吗?56年前的10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让每一位中国人为之自豪。但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旗中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出示出一面国旗:
3、判断:小强身高1米,他的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爸爸身高比是1∶173。
明确:同类量相比单位名称要相同。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首场比赛中以3∶0击败了美国队,打出了我国的女排风采。这里的3∶0表示什么意思?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相同吗?为什么?
强调:这里的3∶0是表示两个队各赢了几局,不是相除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是指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你知道吗?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利用线段找到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几何比——黄金分割,它的比值大约是0.618,比大约为2∶3。
介绍:黄金割应用非常广泛,国旗的宽与长的比是2比3,接近黄金分割,现在你们知道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美观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黄金分割:
T型台上选模特也要求模特的身长与腿长的比符合黄金分割。
理发师也将黄金分割运用到发型设计中去。
……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调查。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最新! 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万能版4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内容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教材第14页例3)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计算并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在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口算。
20+10= 50-30= 13+32=
65+27=45-24=71-53=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可以看到同学们对已学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板书课题: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4页例3。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同学们参观世博园,来到一个纪念品商店,老板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只要能正确回答以下两个问题,就能以优惠的价格购买“海宝”。你准备好了吗?来听听这两个问题,商店上午能卖出380个“海宝”,下午能卖出550个“海宝”,那么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3)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能给出上面两个问题的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师:求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也就是求380和550的和,因此列式为380+550,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就是求550和380的差,列式为550-380。
师:我们前面学过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那么,两个式子能不能转化成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运算呢?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老师板书)
学生给出转化思路一:380看作38个十,550看作55个十,38+55=93,一共有93个十,所以380+550=930;55-38=17,一共有17个十,所以550-380=170。
学生给出转化思路二:把两个加数0前面的部分相加,38+55=93,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是930;把被减数和减数0前面的部分相减,55-38=17,再在得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是170。
师:我们在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减法时,回顾了列竖式计算,大家还记得怎么做的吗?你会用列竖式求这两个数的和吗?(点名学生上台板演)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笔算方法。
①加法竖式中,为什么百位上的数字不是8?(点名学生回答)
②减法竖式中,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点名学生回答)
③列竖式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从个位算起好还是从百位算起好?(点名学生回答)
④列竖式计算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小组讨论汇报,老师点评总结)
3、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相互检查)
660490710600120920
190650
4、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例3:
(1)38+55=93 (2)55-38=17
380+550=930(个)550-380=170(个)
教学反思
1.教学中重视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能掌握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不能只会简单照搬。
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像380+550这类题目,但将题目改为100+550,就会出现100+550=560的错误情况。将新知识转换成旧知识来学习是好的,需要让学生注意的是两个加数要统一,如果前面加数有两个0不看,那么后面加数也得有两个0不看,若其中一个加数只有一个0,那么我们只能少看一个0,减法也是一样的。
3.重视对笔算算理和法则的讲解。
学生虽然能较容易地将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迁移过来,但是在算理上有些糊涂。有的学生会把“从百位上退1,是100”说成了“退1当十”,教师应该对学生讲清楚笔算法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介绍: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呈现主题图)。
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发现:
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师质疑:今天咱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应该怎样口算呢?
2.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三)再次探究: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二: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2)独立口算,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过程,深层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口算过程在草稿纸上表示出来。
(2)展示过程:将学生列出的分步算式与过程的思路图结合在一起展示。
(3)完整呈现,观察比较: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P10的“做一做”。
1.课件分步呈现第(1)(2)两上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二)口算比赛。
1.看谁能算全对:练习二的第1题。
2.看哪一小组全做对:练习二的第2题。
3.错例分析: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错题板书进行展示(不要说出出错孩子的名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都是在哪些地方出错了。
4.我是小小营业员:课件演示练习二的第3题:
5.我是劳动小能手:课件呈现练习二的第3题的主题图。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
板书设计:简单计算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方法三:30+34=64、64+5=69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
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减34个十,等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以选择列竖式的方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行估算。并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教学反思:通过梳理知识点以及具体的题目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的,由于学生刚接触两位数的口算,相比以往的口算,难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把一个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要将这两个数都记在头脑中,对于学生难度不小,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汇报、比较、反思与小结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口算方法与口算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择优选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一)情境创设:
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介绍: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呈现主题图)。
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世博会的图片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
(一)引导发现:
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那如何列式?让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出算式:35+34=。
(二)初次探究:
1.教师质疑:今天咱们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请大家想一想:35+34应该怎样口算呢?
2.独立思考,交流汇报:
(1)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口算方法之后,再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汇报展示:教师有选择性的请几个代表说一说,完整的表述出每种算法,教师板书,可能有:
方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69
方法三:先算30+34=64、再算64+5=69
(3)学生在汇报算法时,教师再将学生的口算方法的过程用思路图形式板书出来,如例题中所示。如果有学生是用想笔算的方法来口算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观察比较:
(1)你们看看这三种方法,哪两种方法比较相似?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两种方法比较相似:都是将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让它们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加,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法是拆分第二个加数,而第三种方法是拆分第一个加数。(在归纳时,利用课件逐步演示)
(2)那你们能看出第二种方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吗?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种方法是将两个数现时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分别相加之后再将两个结果相加。
4.反思小结:
(1)反思:我们看这三种口算方法,说明我们在口算这道题时,都自觉地把这两个数或其中的一个数进行拆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拆分我们就不能口算了吗?让学生发现:这样拆分之后就把新的问题变成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了,难度也就降低了,更便于口算。这样的拆分、变化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之为转化。
(2)小结:这三种方法都是先通过转化,再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进行口算。
(3)学了这些方法之后,你再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口算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探究方法,再利用观察比较与反思小结,让学生明真正理解口算方法,初步感受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其重要性。】
(三)再次探究: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二: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老师巡视指导。
(2)独立口算,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
(3)指名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2.解析过程,深层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口算过程在草稿纸上表示出来。
(2)展示过程:将学生列出的分步算式与过程的思路图结合在一起展示。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0+44=74、74+9=83
如果有学生是利用想竖式来想口算的方法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3)完整呈现,观察比较:
①这三种方法中,哪两种方法可视为相同的方法?(第一、三两种方法)
②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与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三两种方法是拆分一个数,而第二种方法是拆分两个数)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
④这道题与第一道题有不同之处吗?让学生发现:这题需要进位。
3.小结反思:
(1)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实都是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2)你觉得自己的口算方法如何?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你就选用哪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思考、交流汇报以及观察比较与小结反思等学习活动,来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一)完成教材P10的“做一做”。
1.课件分步呈现第(1)(2)两上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1)让学生分组合作,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最后在组内交流汇报。
(2)集中汇报,指名说出口算的过程。并反馈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进一步掌握,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掌握所学知识。】
(二)口算比赛。
1.看谁能算全对:练习二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能算全快,教师巡视,注意对速度慢的学生进行指导。
(2)集体汇报: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3)反馈:请全做对的同学举手,教师给予表扬,同时对有错的学生给予鼓励。
2.看哪一小组全做对:练习二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看哪一个小组能做全对。
(2)全部完成后,请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正误。对全对的小组给予表扬。
3.错例分析:教师选取几道有代表性的错题板书进行展示(不要说出出错孩子的名字)。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分别都是在哪些地方出错了。
4.我是小小营业员:课件演示练习二的第3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3题的情境图,先出现问题一:一位阿姨要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小闹钟,一共需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
5.我是劳动小能手:课件呈现练习二的第3题的主题图。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图,谁来说一说这幅图画的是一个什么场景?
(2)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完整地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3)学生叙述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或表扬。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比赛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错题展示与分析环节,给学生一个必要的提醒,让学生减少或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最后再通过两个情境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的目的。】
四、全课小结,促进内化
(一)学生谈体会: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师生共同回顾:本节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同时点击课件,进行演示)这种数学思想,我们以前也经常用,以后还要经常用。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用好这把学习数学的金钥匙!
【设计意图: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加以引导,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教师明确指出转化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练习课》《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改写》《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写法及改写》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计算工具的认识》《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单元综合训练》《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公顷的认识》《平方千米的认识》《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画角》《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笔算乘法(1)》《笔算乘法(2)》《练习课》《积的变化规律》《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画垂线》《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梯形的认识》《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口算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1)》 《练习课》《商是一位数的除法(2)》《商是一位数的除法(3)》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商是一位数的除法(4)》《练习课》《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1)》《练习课(2)》《商的变化规律(1)》《商的变化规律(2)》《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条形统计图(3)》《第七单元 归纳总结》《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1)》《数学广角(2)》《田忌赛马》《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多位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乘法和除法》《图形与几何》《统计》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合集: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习簿;2、《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聪聪的小朋友,搞创造发明的事。他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麻烦事情以后积极思考,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一种万能胶水,可惜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告诉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从而自觉实践,大胆创新;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课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聪聪是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的和他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培养自觉实践、大胆创新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文的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阅读理解。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将课文多读几遍,了解聪聪怎样想到要发明万能胶水和他是怎样做的。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聪聪发明的万能胶水为什么暂时无法使用,他的想法最终能够实现吗?突破理解的难点。
2.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对理解全文至关重要,需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1)聪聪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所有的问题全解决了,再也没有这么多麻烦,也能少惹爸爸妈妈生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聪聪要让每个小朋友随身携带一瓶?
(2)在第四十三天的早晨,聪聪从他配制的一百种药液中各取出一滴,小心地混合在一个玻璃瓶里,再加上两滴他自己的汗水,万能胶水就试制成功了。为什么要再加上两滴自己的汗水?
(3)当天晚上的电视新闻是这样报道的:小发明家聪聪成功地发明了万能胶水,但是,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为什么这种胶水暂时无法使用,还要报道出来?
以上围绕三个句子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谈得合理都应该给予鼓励。
3.朗读时,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聪聪的心情变化。课文的前半部分,聪聪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事情并引起他的思考,要读出他担心、好奇、盼望的语气;他决定发明一种万能胶水以及研究、实验的经过,要读出他充满自信的心情;在宣布发明结果而又无法演示时,要读出焦急、生气、无奈但又无比佩服的语气。
4.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故事或尝试开展某种发明创造活动。
四、参考资料
下面是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发明与发现。
飞机1903年,两位自行车制造商莱特兄弟进行了第一次机动飞行试验。1930年,英国工程师弗兰克惠特尔首次申请喷气发动机的专利。但是,德国是第一个研究成功喷气式飞机的国家,德国研制的海因克尔赫178型飞机于1939年飞上蓝天。
电视机提起电视机的发明,人们最常想到的是苏格兰工程师约翰贝尔德。他在1923年首先为他制造的有8条显像线的装置申请了专利。1930年第一台电视机投放市场,他将这个装置命名为电视接收器。
青霉素这种世纪神奇药物是1928年由苏格兰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当时他在培养皿中发现一种霉菌可以杀死细菌。但是直到10年以后,牛津大学的3位研究人员找到了提纯这种霉菌并作为药物使用的方法时,他的发现才得到广泛应用。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于1943年,并在二战中得到了大大推进。青霉素拯救了无数生命。
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实用型电子机械计算机是1943年由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发明的。这台名为巨人的计算机是用来破译纳粹密码的。此后的不断革新使得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能力却提高了成千上万倍:晶体管(1947年)、集成电路(1959年)和微处理器(1970年)的发明逐步提高了数据运行速度;硬盘(1956年)、调制解调器(1980年)和鼠标(1983年)的发明又不断提高了获取数据的能力。未来还会出现一些智能型装置,诸如手表型对话器,及时提醒你购买牛奶的冰箱。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认识容量和升》《认识毫升》《练习一》《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一)》《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除法(三)》《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一)》《用"四舍五入"法试商(二)》《连除的实际问题(一)》《连除的实际问题(二)》《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一)》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二)》《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三)》《试商后需要调商的笔算除法(四)》《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整理与练习(一)》《整理与练习(二)》《简单的周期(探索规律)》《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2)》《练习六》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统计表和简单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1)》《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练习(2)》《平均数》《平均数练习》《运动与身体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1)》《解决问题的策略(2)》《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可能性》《可能性练习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射线、直线和角)》《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角的度量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分类和画角练习课)》《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垂线)》《垂线与平行线(画垂线)》《垂线与平行线(认识平行线)》《垂线与平行线练习》《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怎样滚得远(综合与实践)》《数的世界(1)》《数的世界(2)》《图形王国》《统计天地》《应用广角》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垂线》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画、观察掌握垂线的画法,了解和研究垂线、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严谨的作图习惯。
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垂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对于直线你都理解了哪些知识?
2.试画垂线并思考。
二、新授
1.在画垂线的练习中,感悟“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2.归纳总结:你知道了什么?
3.通过动手测量感悟“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4.认识点到直线距离。
5.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总结质疑
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提高练习
1.画垂线时,没有三角板,只有直尺怎么办?
2.若直尺也没有了,怎么办?
3.只有一张形状不规则的纸怎么办?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掌握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但是缺乏工具的同时,方法不是很灵活很巧妙,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今后要加大培养力度。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14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校每年都安排学生进行体检,第一关是量体重。只听见淘气说,我的体重是45千克;丁丁说,我的体重是33.4千克。我们可以提什么问题?
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计算方法
1、根据所提问题,列式计算。
2、讨论:怎么算?
3、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计算需要,45可以怎么写?
4、自主计算,检查反馈。
三、巩固与应用
1、独立完成第17页1、4
2、第17页2、5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第17页3、6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5×0.01=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2.5×10=怎么算的?5×0.01=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
×0.8扩大到10倍×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5
×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
×0.8×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0.25=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85+2.4=
2.6×0.8=2.08(元)0.85×2.4=2.04(元)
2.6扩大到10倍260.85
×0.8扩大到10倍×8×2.4
2.08缩小到1/1002080.240
答:需要2.08元。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 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 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 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
2、长5厘米,8厘米,( )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 )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 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 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 1厘米代表 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 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 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答案43-0=答案25-25=答案0+50=答案0135=答案012=答案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 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 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答案0+0=答案68-0=答案230=答案456-0=答案780=答案00=答案781=答案056=答案100-0=答案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答案014+637=答案24(75-67)=答案9+99-9=答案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 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热!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67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一)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建立学好数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2、口算的分阶段要求:
┌────┬────────────——┬─────────────——┐
│ │ 单元结束时 │ 期末 │
│ ├─────┬──────——┼──────┬──────——┤
│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 速度 │
├────┼─────┼──────——┼──────┼──────——┤
│ │ │绝大多数达到 ││绝大多数达到 │
│表内除法│ 6%│ │ 4%以内 │ │
│ │ │每分钟做8题 ││每分钟做10题│
└────┴─────┴──────——┴──────┴──────——┘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四: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两个途径上: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学连减应用题,教科书第5页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两步连减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会列综合算式。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 25-8= 30+7= 6+24=
27-9= 14+6=20-7= 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
2、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3、使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和同学进行有效交流。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学情分析:
学生认读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所以这节课要多练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
1、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快乐学数学的时间了。今天,老师把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青请到了课堂上。走,一起去微课视频里和它见见面吧。
(播放微课视频。)师:看完了这段视频,老师想问问你们的老朋友时钟在生活中都有什么用途啊?设计意图: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师:聪聪也是一位会记录时间的孩子,上个星期天,聪聪过得非常快乐,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都做了些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每张照片,看看他们什么时刻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知道图中聪聪在干什么。
师:你们很会描述图片中的时刻和活动,那你能给这四幅图排排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时刻的先后顺序。
二、新授。
1、师: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信息,如果老师想知道聪聪玩碰碰车需要多长时间,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需要知道事件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那“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时刻到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出了聪聪玩碰碰车的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到底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一,自学这部分内容。
学生自主尝试根据提示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问题。
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数法:从开始时刻往后数时间,一直数到结束时刻,分针走过3大格,每大格表示5分,一共经过15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9时45分-9时30分=15分引导学生注意单位相同才能相减。
师:求出来的15分也是时刻吗?师生共同探讨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时刻是指一天中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的间隔。
2、师:通过自主学习,我们知道了聪聪玩碰碰车用了15分。如果老师还想知道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呢?学生找出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师:同样我们可以用数数法和计算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来试试数数法吧。
先让学生尝试数出分针走了几大格,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师:大部分学生没有数出来,没关系,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先找出一个中间时刻,把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数,再相加。我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了。想不想试一试?请学生拿出学习单,根据学习指导二自学这一部分内容。
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后,请学生分享思考过程。
数一数:从开始时间9:10数到中间时刻10:00,经过50分,在从10:00数到结束时刻10:30,经过30分,一共经过80分。
还可以从9:10数到10:10,经过60分,再从10:10数到10:30,经过20分,一共经过80分。
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0时30分-9时10分=1时20分师:为什么数数法和计算法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是算错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出80分=1时20分。
3、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聪聪和爸爸因为堵车9:50才进入公园,还是10:30离开,你能用计算法求出来聪聪在公园里玩了多长时间吗?把你的想法记录在学习单上吧。
10时30分-9时50分=40分分不够减,要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小结:我们通过自学探讨了计算法的两种情况,当结束时刻里的分够减,直接相减;
当结束时刻里的分不够减,向时借1时,当60分用。
3、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你们肯定对时间有了一定的概念。接下来你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估一估聪聪做下面事情需要多长时间吗?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
1、生自主完成练习单上习题1。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2、师:请你们当时间小管家,安排一下自己的时间吧。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时间安排。
四、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货?你有什么想对时间说的吗?生自由回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0.1与1之间的进率是10。
2.使学生理解1.1只能是1+0.1,也即1+ 1/10。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再一次加深对0.1、0.01、0.001之间的进率认识,加强学生十进制的观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
1.用小数表示数射线中的分数(p18/2)
我们已经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开门见山地讲授知识。]
中心阶段:
利用导入阶段的数射线。
(一)出示p18图1:提出疑问
学生讨论汇总
10个0.1是——“零点拾”
10个0.1是1
请学生说说各自的理由。
0.1就是1/10,10个1/10就是10/10,也就是“1”
出示p18图2,引导学生理解。
出示,提出下一个问题
学生讨论汇总
11个0.1就是10个0.1再加上1个0.1,就是1.1。
(三)出示p18图3,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生看图,同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练习阶段
1.P18试一试
[在练习中,巩固知识点,帮助学习困难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用7、 8、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然后向学生提供独立尝试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机会。教材先呈现“56÷8”的计算思路,留出空白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56÷7”。再在主题图“欢乐的节日”中提供两组素材,引出“49÷7”、“27÷9”计算,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掌握用7~9的算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并形成乘法口决求商的计算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CAI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引导相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打气球:小朋友们,奥运福娃给我们送来了很多气球,你们看,五颜六色的气球多漂亮!不过,这些彩色气球背着卡片太重了,你们帮帮它们,让这些气球高飞吗?
30÷6 18÷3 15÷3 25÷5 24÷6
36÷6 12÷3 20÷5 18÷3 9÷3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 )八五十六三( )二十七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二( )十八( )七二十八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准备,让学生通过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情境激趣:
1、奥运福娃想知道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日?是啊,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CAI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主题图
2、请你仔细观察主题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从图上你可以了解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3、小组相互说说,再指名汇报。
①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56面旗,要挂成8行。
②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成7个小组。
③第三小组的同学带来27个彩球,每9个要摆成一行。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
①平均每行挂几面?
②平均每组分几颗?
③可以摆几行?
5、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六一节环境布置,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例1画面。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56÷8呢?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教师指名说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平均每行挂7面。
(教师板书:56÷8=7七八五十六)
(2)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56÷7=8)
(3)课件出示第48页的主题图
怎样解决平均分几颗和可以摆几行的问题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完成。
①先独立思考,分别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②再在小组中交流解答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分小组在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分别板书:
49÷7 = 7 27÷9 = 3
(4)归纳小结
除数是7、8、9的除法怎样计算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生共同回顾7、8、9的乘法口诀。
可以是师生同背,也可以开展口诀接龙的游戏。
(5)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习
(1)动力火车(比赛,看哪组火车开得快?)
奥运福娃带我们去做动力火车啦,他们邀请我们去美丽的森林了,看哪列火车开得最快?
(2)小鸟找家
火车带我们来到了环境优美的大森林,奥运娃娃说“你们看,鸟儿们在等着我们给他们安排新家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小鸟吗?”
先学生独立计算,再连线,然后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机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喜欢成功的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3)乘除法的联系(例1后的“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4)猴子摘桃(练习十一第1题)。
奥运娃娃说,又大又美的仙桃长得多好啊,我们来意个摘桃比赛吧!
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开展比赛,一大组完成左边9题,另一大组完成右边9题,比一比哪一大组完成得又对又快。
教师指两名学生说一说某道算式的计算方法,然后两大组交还左右两边的算式,再比一次。
(5)小兔过河(练习十一第2题)。奥运娃娃请我们玩“小兔过河”的游戏。
3只小兔子想过河采蘑菇,可是河上面没有桥,只有一张张的荷叶,荷叶上有很多除法算式,每只小兔只有自己身上的号码与河中每张荷叶上算式的商、河对岸蘑菇的号码一致时,小兔才能过河采蘑菇。你们能帮助小兔过河采到蘑菇吗?
每小组中3人来帮小兔子过河采蘑菇,1人当评判员,进行游戏活动,看谁先采到河对岸的蘑菇。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游戏的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完成得小组可交换角色重新游戏。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避免机械的练习,采取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中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
(6)拓展题:动动你的小脑筋
奥运娃娃遇到难题了,你能帮助他吗?
4×□=36 6×□=42 63÷□=7 32÷□=8 48÷□=6 9×□=54
设计意图: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熟练了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哪些方面做得好?
你在哪些方面还觉得有困难?
在这堂课上你还可以向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协助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疏理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培养学生诚实做人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学会反思,改进学习策略,明确下阶段学习方向。)
七、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56÷8 = 7 56÷7 = 8
口诀:(七)八五十六口诀:七(八)五十六
平均每组分几颗?49÷7 = 7口诀:(七)七四十九
可以摆几行?27÷9 = 3口诀:(三)就二十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热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万能版6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表格”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7900.html
更多